苏轼《浣溪沙》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浣溪沙》其二、其三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浣溪沙》其二、其三阅读练习及答案苏轼《浣溪沙》其二、其三阅读练习及答案苏轼《浣溪沙》其二、其三阅读练习及答案1浣溪沙① 苏轼其二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
相挨踏破蒨罗裙。
②老幼扶摧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
道逢醉叟卧黄昏。
其三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③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餪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④[注]①宋元丰元年,徐州春旱,词人时任徐州太守,往石潭祈雨,得雨,复往石潭谢雨,途经乡村,写下一组《浣溪沙》词记途中观感。
②蒨:同茜,绛红色。
③络丝娘:纺织娘,此处代指缫丝姑娘。
④餪:女嫁三日送食曰“餪”,此处指馈赠饭食。
14.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浣溪沙》组词以独特的视角,捕捉初夏雨后乡村两三画面,笔触始终不离农事和乡情,生活气息十分浓郁,完全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
B.《其二》下阕写村落祠堂,村民扶老携幼,举行麦收前的赛神活动来感谢天降喜雨,祠前乌飞鸢翔,道旁老翁醉卧,人与自然和谐,一片喜庆。
C.《其三》下阕写扶杖老农见太守造访,情不自禁地从田头捋下待熟青麦粒捣成粉,馈赠客人以尝新,词人趁势询问豆子何时成熟,满是关切。
D.苏轼为官对田园怀有亲近之心,这两首《浣溪沙》词,写了行经乡村路途所见或所闻所问,无不反映乡民情绪,也交织着词人的欣悦和同情。
15.两首词的上阕分别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乡村女子?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14.C解析:C.据《其三》下阕“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餪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有“饥肠”语,应是青黄不接时农人挨饿;又有“餪”语,特指馈赠饭食。
故知白发老人见太守来访,情急之下只好从田中捋些将熟的青麦粒捣成粉状,聊充招待。
说“情不自禁地”不合词境,“尝新”也无从谈起。
15.①《其二》上阕,捕捉乡村女子的群像,动态地再现她们稍事打扮争相围观太守热闹欢快的场景;匆促抹红的外貌描写、挤破红裙的动作描写,传神地表现了农家女充沛的活力。
苏轼《浣溪沙》阅读练习及答案(2018年山东省临沂市中考)

10.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浣溪沙
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①。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释]①缲车:即缫丝车,抽茧出丝的器械。
②牛衣:蓑衣之类的用具,这里指穿牛衣的人。
有人评价《浣溪沙》“全词有景有人,有声有色,乡士气息浓郁”,请结合诗句具体赏析。
【答案】
示例:上阕,作者长途跋涉,日高人困,突然,“籁籁”之声传来耳际,这是枣花落在身上。
接着,耳边又传来吱吱呀呀作者熟悉的缫车的响声。
响声中,作者意识到,他已进入乡村中了。
这时,一阵叫卖声传入耳鼓,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位披着“牛衣”的农民坐在古老的柳树荫中,面前摆着一堆黄瓜……廖廖几句,由声入耳,有声有色,有景有人,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
【解析】试题分析:分析词篇的“全词有景有人,有声有色,乡士气息浓郁”的特点。
首先要读懂词句,从字里行间分析词篇的语言特点。
诗歌的大意:衣巾在风中簌簌作响,枣花随风飘落。
村子的南北头响起剿车的支呀声,是衣着朴素的农民在卖黄瓜,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
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
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
日高、路长、酒困、人渴,字面上表现旅途的劳累,但传达出的仍是欢畅喜悦之情,传出了主人公县令体恤民情的精神风貌。
这首词既画出了初夏乡间生活的逼真画面,又记下了作者路途的经历和感受,为北宋词的社会内容开辟了新天地。
所以说“全词有景有人,有声有色,乡士气息浓郁”。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诗歌鉴赏练习与答案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诗歌鉴赏练习与答案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是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抒发了对青春易逝的感慨)A.这首词抒写对人事变迁、聚散无定的惆怅和对春意衰残、时光流逝的悼惜之情。
B.上片因今思昔,追忆难忘的欢聚,感叹流光的易逝。
C.下片描写落花、归燕,抒发伤春怀人的感慨。
D.“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写出了作者赏花时产生的美感,抒发了作者欢愉之情。
2.下列对词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悼惜残春之情,表达了时光易逝,难以追挽的伤感)A.词的上阕,写词人看着眼前的景况,勾起了对昔日欢聚的回顾,由此感叹时光易逝。
B.词的下阕,描写春花的凋谢飘落及燕子归来,抒发了词人伤春怀旧的情感。
C.这首词主要抒发了词人对美好事物凋衰消逝无可奈何的情感。
D.“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的“独”字道出了词人孤寂之深,伤感之重。
3.选出对《浣溪沙》赏析有误的一项(C,诗人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
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诗人写的并不是对燕子归来的情景似曾相识,是对人事变迁,时光易逝的感叹!)A.这首词抒写对人事变迁、聚散无定的惆怅和对春意衰残、时光流逝的叹惋。
B.“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表面是在发问,实际上是在抒发一种深重的感慨。
C.对春花落去、燕子归来的景象,词人既感到似曾相识,又觉得无可奈何。
D.“小园香径独徘徊”一句中“徘徊”反映了词人的心绪不宁,“独”字更道出了词人孤寂之深,伤感之重。
4.下列对《浣溪沙》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对美好事物逝去的无奈和伤感)A.“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对酒听歌的现境。
此句中蕴含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在这种怀旧之感中又糅合着深婉的伤今之情。
关于《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试题】1.词人徘徊于小园香径,精心选择了、和等景物,描绘了一组优美的画面.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句,简析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答案】1.夕阳、落花、归雁。
2.抒发了作者伤春惜时的感情。
3、两句话对仗工整,音调和谐;画面生动,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抒发了对青春易逝的感慨,情感浓郁,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不要求面面俱到,学生能从某个角度作较深入赏析即可)4.诗歌借哪些意象抒发怎样的情感?参考答案:坠落的夕阳、无声的落花、寻旧垒的归燕几个意象,可体会到全词的感情基调是抒写对人事变迁的无比惆怅之情。
就其不变者而言,天气、亭台阁与去年毫无二致;就其变者而言,夕阳虽美好,但终究要沉没。
好鸟相鸣似有意,但落花流水却无情。
词人在好鸟娇花中叹人生的虽美好,终将消亡。
但似曾相识燕归来寓意着消亡中又含有的存在而令人欣慰。
5、浣溪沙是这首词的词牌名,请再写出两个你知道的词牌名:西江月、渔歌子。
6、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所表达的情感的理解。
答:词人把酒听新词,意兴无穷,但是突然记起去年也是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一样的天气,一样的亭台,一样的一曲新词酒一杯,于是感慨光阴的流逝,未免深深叹息。
7、赏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意蕴。
答:对仗工整:无可奈何似曾相识是情感的描摹;花落去燕归来是物象的对仗,是时间的有形流逝。
无可奈何花落去对春光的流逝示惋惜之情;似曾相识燕归来对巢燕的归来兴怀旧之感。
人间生死,同花开花落一样,不由自主,所以说无可奈何;旧地重游,前尘往事,若幻若真,所以说似曾相识。
透露在词中的是一种人生惆怅。
阅读练习二:(1)词人精心选择了西坠的夕阳、飘落的花瓣、重归的燕子以及徘徊于小园的诗人,构成一组优美的画面,把自然的春光和人的青春年华很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年华易逝要珍惜的情怀,这是运用了以景传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最新推荐】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 阅读附答案-word范文 (2页)

【最新推荐】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阅读附答案-word范文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阅读附答案
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练习。
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解释下列词语。
浸:_____________
潇潇:_____________
2.本词上阕描绘的是_____________的山林景致。
3.“谁道人生无再少?”这是一个______句,意思是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苏轼写这首词时,正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黄州,原本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轻易可以摆脱的,而我们却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感受到了他____________的人生态度。
5.请你回顾自己学过的和课外积累的诗词,想一想关于感叹时光流逝、催人奋进的诗句有哪些,然后写下来。
(至少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6.请你将本词改成一篇小短文。
(1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参考答案:。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原卷版)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知识储备】一、导入清代有一位著名的词人——纳兰性德,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赞他:“纳兰性德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习气。
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故纳兰性德被称为千古伤心词人,一点都不为过。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近纳兰性德,走进他的文学世界。
二、目标1、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2、理解这首词的写作内容,体会这首词白描手法的巧妙运用。
3、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三、原文浣溪沙纳兰性德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古今幽恨几时平!四、注释《浣溪沙》:选自《纳兰词笺注》卷一。
浣溪沙:是词牌名。
那畔:那边。
若为:怎样的。
戍垒:边防驻军的营垒。
关城:关塞上的城堡。
五、词意向着北方边疆那边一路前行,凛冽的北风吹散了骏马的嘶鸣。
在遥远的边塞,萧瑟的深秋季节,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一缕荒烟飘在废弃的营垒上空,西下的斜阳映照着旧日的边塞城堡,令人不禁想起古往今来金戈铁马的故事,心潮起伏不平。
六、赏析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赏析:起句点明此行的目的地和路途的遥远。
“北风”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
“吹断”写尽了北国秋冬之险恶。
“若为情”的发问中带出了作者对到任的迷茫与不安。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赏析:前两句写眼前景色,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
晚烟一抹,袅然升起,飘荡于天际,营垒荒凉;落日半斜,没于旗杆,而关城依旧,满目萧瑟的冷清与破败。
古今幽恨几时平!赏析:写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末句画龙点睛,指出了这首词的主旨在于“古今幽恨”:对浩渺的宇宙,纷繁的人生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
七、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纳兰成德,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
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
苏轼《浣溪沙·咏橘》练习题阅读答案与赏析

苏轼《浣溪沙·咏橘》练习题阅读答案与赏析《浣溪沙·咏橘》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
作者借咏橘之题材以抒发自己清新高洁之性情。
全词描绘细致,形神兼备,饱有余味。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这首词的相关资料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浣溪沙·咏橘》原文宋代:苏轼菊暗荷枯一夜霜。
新苞绿叶照林光。
竹篱茅舍出青黄。
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
吴姬三日手犹香。
《浣溪沙·咏橘》练习题1.开篇“菊暗荷枯”四字,是化用苏轼《赠刘景文》诗的哪两句?(2分)2.这首词的下阕是如何塑造橘的形象的?请分析。
(4分)参考答案1.【答案示例】“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2.【解析】下阕主要采用侧面描写来表现橘的美味、清香。
前两句,写尝橘的情状。
擘开橘皮,芳香的油腺如雾般喷溅,初尝新橘,汁水在齿舌间如泉般流淌。
“香雾”、“清泉”之喻,形象可感。
而“惊”、“怯”二字,活画出女子尝橘时的娇态。
惊,是惊于橘皮迸裂时香雾溅人,怯,是怯于橘汁的凉冷和酸叶。
末句点出“吴姬”,实际也点明新橘的产地。
“三日手犹香”,着意夸张,尽得吴橘之清香。
《浣溪沙·咏橘》赏析咏物诗词,义兼比兴,讲求气象,自然容易受到好评。
唐宋诗人,遵循《诗经》以来的“美”、“刺”原则,每借物寓意,有所寄讽,并以此为咏物“正宗”,而直写物象的纯粹的咏物之作,似乎已落入第二义了。
其实,“纯用赋体,描写确肖”的咏物诗词,只要在选材炼意、琢句谋篇方面技巧娴熟,精美工致,也不失为佳构。
苏轼是咏物能手,他的诗词中既有托讽深远的名篇,也有刻画精工的妙制,像这首咏橘词,可谓“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巧言切状,体物细微,虽无深刻的思想内容,却饱有余味。
“菊暗荷枯一夜霜”,先布置环境。
咏物词,特别是咏小物的词,往往由于题材狭窄,难以展开,低手为之,易成枯窘。
东坡才大,先在题前落笔,下文便有余地抒发。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古诗-赏析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古诗-赏析3、两句话对仗工整,音调和谐;画面生动,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抒发了对青春易逝的感慨,情感浓郁,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不要求面面俱到,学生能从某个角度作较深入赏析即可)4.诗歌借哪些意象抒发怎样的情感?参考答案:坠落的夕阳、无声的落花、寻旧垒的归燕几个意象,可体会到全词的感情基调是抒写对人事变迁的无比惆怅之情。
就其不变者而言,天气、亭台阁与去年毫无二致;就其变者而言,夕阳虽美好,但终究要沉没。
好鸟相鸣似有意,但落花流水却无情。
词人在好鸟娇花中叹人生的虽美好,终将消亡。
但似曾相识燕归来寓意着消亡中又含有的存在而令人欣慰。
5、浣溪沙是这首词的词牌名,请再写出两个你知道的词牌名:西江月、渔歌子。
6、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所表达的情感的理解。
答:词人把酒听新词,意兴无穷,但是突然记起去年也是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一样的天气,一样的亭台,一样的一曲新词酒一杯,于是感慨光阴的流逝,未免深深叹息。
7、赏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意蕴。
答:对仗工整:无可奈何似曾相识是情感的描摹;花落去燕归来是物象的对仗,是时间的有形流逝。
无可奈何花落去对春光的流逝示惋惜之情;似曾相识燕归来对巢燕的归来兴怀旧之感。
人间生死,同花开花落一样,不由自主,所以说无可奈何;旧地重游,前尘往事,若幻若真,所以说似曾相识。
透露在词中的是一种人生惆怅。
阅读练习二:(1)词人精心选择了西坠的夕阳、飘落的花瓣、重归的燕子以及徘徊于小园的诗人,构成一组优美的画面,把自然的春光和人的青春年华很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年华易逝要珍惜的情怀,这是运用了以景传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从风格上看,这是一首婉约词。
(3)词中能表现一切必然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必然消逝,但是,阻止时仍然会有美好事物出现的语句是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12~13题。
(共8分)
浣溪沙
苏轼
徐州石潭谢雨①,道上作五首。
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
增减清浊相应。
软草平莎②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
何时收拾耦耕③身?日暖桑麻光④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
使君⑤元是此中人。
【注释】①作者任徐州太守时,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
求雨,求雨后设祭谢神。
②平莎(suō):莎草,
多年生草木。
③耦耕:泛指耕作。
④光:指桑麻叶
面光亮。
⑤使君:奉命出使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
12.本词上阕描写了“”“平莎”“”等景物,
表现出作者的心情。
(4分)
13.赏析“日暖桑麻光似泼”一句。
(4分)
12.“软草”“轻沙”“路”“路无尘”(注意:答“雨”不得分),表现出作者轻松喜悦,闲适惬意的心情。
【评分意见】本题4分。
前两空每空1分,需用原文回答;最后一空2分,意思对即可。
【评分细则】前两个空若有错别字,则该空不得分;第三空
若情感理解正确,但书写有错别字,酌情减1分;只要有跟“喜悦、愉悦”之类的情感相反的词语,此空不得分
13.示例一:在春日的照耀之下,田野中的桑麻欣欣向荣,
闪烁着犹如被水泼过一样的光辉。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生动地写出了桑麻叶面光亮似水,表现了乡村景物的清新、
明丽(雨后天晴田野里的蓬勃景象),表达了词人愉悦的心
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示例二:春日的照耀之下,田野中的桑麻欣欣向荣,闪烁着
犹如被水泼过一样的光辉。
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表现
乡村景物的清新、明丽(雨后天晴田野里的蓬勃景象),表
达了词人愉悦的心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示例三:“泼”字用得精妙,“泼洒”(“泼水”)之意,
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写出了桑麻叶面光亮似水,表现了乡
村景物的清新、明丽(雨后天晴田野里的蓬勃景象),表达
了词人愉悦的心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评分意见】本题4分。
句意1分或炼字意1分,手法1分,表达效果2分。
【评分细则】1、理解句意答出“在春日照耀下,桑麻闪烁
着的光亮,像被水泼洒过一样”即可得分。
2.表达效果分为两分:景物特点1分,表达情感1分。
景物特点写出清新、
明丽、生机勃勃、欣欣向荣即可得1分。
诗人情感写出愉悦
的心情或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即可得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