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命题六大变化
2020年天津新高考语文命题动向

试卷中的几点变化 1、基Biblioteka 知识部分:以同一语段为载体,设置了3道
题,减少了字音字形的考查,考查了词语、病句、 文化常识。 2、小阅读的考查形式没有变化,但是在文本材料 的选择上有变化 3、文言文阅读增加了主观问答题的考查 4、默写选择了上下句和理解性的综合考查 5、整本书阅读的考查开放性比较大
背诵默写
2018天津卷:
漫步经典,我们可以感受古人的襟抱与情怀:《荆轲刺秦王》
“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是荆轲赴汤蹈火的毅然决然:
《短歌行》“
,天下归心”,那是曹操延揽人才、渴望一
统的豪情壮志:《梦游天姥吟留别》
“
,
”,道出李白蔑视权贵的傲岸不屈:
《赤壁赋》“
,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
正答案(有考试) 3、巩固复习默写(假期作业) 4、当有直播时,一定要有笔记本,懂得记笔记 (只问提前研究后不会的,或者有新的知识点练习时
一定要准备好练习本) 5、有思路、有计划、跟上节奏即可。
2020高考综合解读
3、印证式阅读——一切判断要依据文本 4、文学类文本阅读渗透整本书的阅读要求 全国卷1第9题,《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
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 征。
2020高考综合解读
二、写作训练要全面 《考试大纲》中写到:能写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文章。 1、要训练议论文体、应用类文体 2、认真落实审题、立意 3、分论点的设置: (一)纵向递进: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二)横向分解:三个是什么、三个为什么,三个怎么办
2020年高考复习
1、背诵默写: 2020届天津高考语文默写范围以教材应知应会背
新高考地区语文试卷结构及题型变化

现状:
由于新高考在英语和数学上的难度降低。高考的区分度主要在语文,语文主 要在阅读和作文。”语文的阅读能力的提升已经被提升到非常重要的高度。
语文阅读所包含的内容、深度和广度也大大增加,毫不客气地说,语文阅读 已经开始跳出“文学”的范畴,它挑战的是用文字来解读各种现象的能力。
3
8
问答题(文章重点描写的作用)
4
9
*问答题(分析文章的行文线索)
6
分析:
1、与现代文阅读Ⅰ相比,现代文阅读Ⅱ在6-8题的考察上与之前的全国卷类似,对文章内容的分 析,理解与判断,对文章的赏析。考点与过去基本保持一致,这也体现了高考试卷的平稳过渡。
2、第9题的考察形式又是一个创新,考察文章的行文线索,这与现代文阅读Ⅰ第5题较为类似, 都是对文章的一个整体把握。如果对文章理解的不够深入,对于这两道题的作答一定是不够理想 的。
所以,作为高中的语文教师,要积极面对新高考的语文阅读的变化,首先就是需要从思 维上进行调整,意识到这种变化,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上对学生阅读能力训练的时候需能力。
应对措施:
二、文字阅读能力向读图、读表能力延展 新高考的变化中,试卷整体阅读量加大,阅读的形式其实也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学生
3
4
*问答题(给某一事物下定义)
4
5
*问答题(概括文章的行文脉络)
6
分析:
1、新高考现代文阅读Ⅰ在第1和第2道选择题上与之前的全国卷保持一致,都是对于文章内 容的分析,理解与判断。
2、第3题开始有所变化,第3题是根据文章中的某一个定义或者一个解释去推断文章之外的 事物,这与之前全国卷的第3题有了很大的区别。
2020高考语文试卷改革

2020高考语文试卷改革
2020年高考语文试卷出现了一些变化,具体如下:
1.语文试卷的文字量增加了,卷面字数从7000字增加到了9000字。
这要求考生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
2.语文考试的命题范围更加广泛,对考生课外阅读量的要求也有所提高。
考生需要加大课外阅读量,包括经典阅读、阅读面与阅读品味,同时也要提高对名著阅读的重视程度。
3.语文试卷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
这需要考生在阅读和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筛选和整合,同时也要具备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4.文言文题型难度加大,更注重考察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考生需要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语法知识,并且能够理解文言文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5.语文试卷中古诗文的占比也有所提升。
这表明对古诗文的考察力度在加大,要求考生对古诗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针对这些变化,考生应该注重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多进行课外阅读和名著阅读,培养自己的信息筛选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也要加强对文言文和古诗文的学习和掌握,注重理解其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020年高考语文命题之我见

2020年高考语文命题之我见今年的高考,语文命题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
作为一名高三学子,我对此也有自己的见解。
从整体来看,2020年高考语文命题相对去年更注重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首先,今年的语文命题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题材更为多元。
命题材料涉及了当代社会热点话题、国际交往、科技创新等多个方面。
例如,命题组合了戏剧艺术发展与人生价值的文章,这不仅考查了学生对文艺作品的鉴赏能力,更考察了他们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拓展。
此外,命题还引用了有关传统文化的材料,考验了学生的文化底蕴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试卷题材的广泛性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更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间。
其次,今年的语文命题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够根据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逻辑性的表达和沟通。
例如,一道作文题目要求学生针对“自拍文化”的现象给予评论,要求考生以自己的视角对这一现象进行客观分析和评论,并为自己的观点提供充分的说明。
这样的命题要求学生既要有探究问题的能力,又要有逻辑性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另外,有一道阅读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对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中主人公的心理进行解读,进一步考验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这样的命题形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更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和创新思维。
此外,今年的语文命题还更加注重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命题会针对具体的词句进行考察,要求学生准确理解词义,把握语境,熟练运用。
例如,命题中会给出一句句子并要求学生根据意义从给定的词语中选取适当的填空词。
这种题目既考查了学生对词义和语言运用的理解,也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语法和词汇运用能力。
通过这样的命题设置,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的语言规范,更需要运用灵活。
综上所述,今年的高考语文命题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题材多元化,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欲望。
同时,命题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他们能够独立思考、综合运用知识。
2020年高考语文命题趋势

2020年高考语文命题趋势2020年高考语文的6个方向性预测考向1 :语文高考就考两项最核心的素养——阅读素养和表达素养。
阅读素养,就是在接受性、理解性阅读的基础上,既可多角度、多层面地阅读,又能创造性、批判性地阅读,最终成为积极主动的阅读者。
阅读题想提高正确率,首先阅读思维要合理。
所谓的“合理”,指的是:命题者遵循了作者写诗写文所遵循的规律, 从而提出问题;作为阅读者,也应该遵循同样的规律去思考相关问题,方能得出准确的回答。
表达素养,就是基于表达目的或表达要求,充分考虑语境因素,使自己的表达目标清晰、对象明确、话题集中,充实而简明、鲜明又生动。
考向2:语文高考要求考生必须背诵记忆的知识有三类一是语言文字知识,如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字词句法相关知识。
二是文学审美知识,如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作品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此外,还包括最新《语文课程标准》设计的文学作品和背诵篇目等相关知识。
三是中外文化常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常识。
考向3:语文高考的所有命题素材都离不开三个情境个人体验情境、学科认知情境、社会生活情境。
尤其是生活情境包括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
考向4:现代文阅读的论述性文本和实用性文本主要考查信息性阅读能力。
信息性阅读能力的得分要点是:把握文本主要概念、观点、方法等关键信息,分析评价观点和材料的关系、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的关系,能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考向5:现代文阅读的文学性文本主要考查文学性阅读能力。
得分要点是:对作者的倾向和意图、作品语言与形式,读者立场、阅读取向、欣赏角度、评价标准等,具有一定的认识。
考向6:作文注重写作实践(重视应用文体写作和驳论文写作)距离2020年高考越来越近了,近期,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新高考过渡期数学、语文考试范围说明”,针对新高考各地使用课程方案设置的差异和教学内容范围不同命制两套考卷,并对考卷考试范围做了具体说明。
新高考语文命题趋势

2021年高考命题趋势,预测可能的变化1.选材以“立德树人”为核心:贴近现实生活,厚植家国情怀,发展文化资源,增强文化自信,坚持“五育并举”,关注品德教育,关注青年成长成才。
2.结构基本保持2020年新高考山东卷模式:(1)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2)古诗文阅读(3)语言文字运用(4)写作3.综合考查语文学科素养:阅读理解、信息筛与整合,审美鉴赏、语言表达、应用写作、批判思维与辩证思维4.侧重真实的语言情景:通过具体的情景考察,体现语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5.侧重表达与思维过程:增加思维含量,阅读难度增加。
一、信息类阅读非连续类文本(2-4则材料),选材广泛,贴近现实,关注传统文化,关注民生和社会热点,如人工智能、新冠状肺炎、医药、养老、卫生、教育、环保、科技成果等均有涉及。
【关注】1.论点与论据之间关系的判定2.比较不同材料的异同(内容侧重/论证方法/语言特点/立场态度等)3.注意客观题陷阱,积累论证知识,关注文章出处。
4.注重结合现实,就某问题加以探究(意义,价值,方法,措施,远景)二、文学类文本阅读●主观题呈现综合性和灵活度,立足于对小说或散文基本要素的考查,如对人物、结构、主题等的理解,对作品的主题及意蕴、作品的艺术魅力和审美取向等的鉴赏。
●注重探究能力、推断能力,关注常规题型陌生化的表述方式。
2020年高考全国卷一小说:《越野滑雪》9.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
”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
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
2019年高考全国卷一《理水》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脊梁”的。
三、古诗文阅读文言文:选文沿袭传统,以人物传记为主,“二十四史”。
2020语文高考试题专家分析

2020语文高考试题专家分析2020年语文试卷多重文本阅读考查,与整套试卷考查的指导思想保持一致,坚持“立德树人”、“以考育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试题命制服务选材,具有正面引导教学的积极作用。
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2020语文高考试题专家分析,希望你喜欢。
一、稳字当头,难度略降,或者说难度不超过去年1、简单从语文试题看,对比2019年,从试题结构顺序、知识点到题型没有变化。
新高考地区完全对标了各地的测试题,保持了绝对的稳定。
即知识点,题型、顺序均没有变化,变的只是参数。
2、难度本身不好绝对评价,我个人觉得应该是稍微容易一些,比如材料选择上很明显强调熟悉的,再比如作文的命题上,很明显注意开放性与写的空间,观点不做过度限定、引导,尽量让所有考生有的可写。
二、语文更强调学习能力的考核系统看下来,尤其是对比一下近10年的语文试题变化,我感觉语文对能力的考察非常明显。
表面是语文测试,实际更多是基本的学习能力考察,而不仅仅是语文,即看明白了没有?如何表达?背后需要有很好的逻辑。
这一点我感触很深,思辨能力或者说批判性思维,最基本的就是逻辑。
我们过去的中小学教育中这一点是比较欠缺的,对基本的逻辑训练欠缺。
当然,这种调整不仅是考试,我们的新课纲、新课标里也已经开始加强。
三、新高考地区语文命题的一个变化对比新高考地区与老高考地区的语文试卷,有一点小的变化,即阅读材料的结构调整。
老高考地区在现代文阅读板块,分论述类,文学类,实用类三类,新高考地区调整为两个大类,现代文阅读1(信息类阅读,其实可以理解为非文学类)和现代文阅读2(文学类阅读)。
但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变化很早就告知中学与考生了,在各地测试题中就已经出现。
四、高考作文题巧妙切入疫情,也是一次全国抗疫工作的再学习与再教育1、疫情切入非常巧妙,接地气,也是一次成功的全国抗疫工作的再学习再教育;作文命题向来就是紧扣时代重大命题,重大事件,比如去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今年显然避免不了谈疫情。
2020高考语文、数学和英语试题新变化和新题型汇总

2020高考语文、数学和英语试题新变化和新题型汇总2020新考点标点意义:语言文字运用中新增标点的意义这一考点。
全国卷Ⅱ考查对“引号”不同意义的理解与辨析。
2020新题型理由探究题:实用类文本阅读中新增理由探究题。
全国卷Ⅱ、全国卷Ⅲ主观题考查探究某一观点或现象的原因。
2020新要求1.语言文字运用(1) 词语辨析①考查范围扩大。
一改往年只考查成语(辨析或选用),变为考查实词(双音节、三音节)、短语、成语,而且都是常见、常用的词语。
②考查位置改变。
全国卷Ⅱ在病句题中考查词语的正确使用。
(2) 补写句子渗透逻辑推断能力。
三套全国卷的第20题都采用了往年常考题型--补写句子,但不同的是,三道试题都选择了生物科普类材料。
要拟写出正确答案,除了要考虑前后语意连贯、内容贴切外,还要深谙其中的科学原理,这类题型凸显了对考生逻辑推断能力的考查。
(3) 新闻压缩旧题型重新包装。
三套全国卷的第21题都考查了对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三道试题都选取真实新闻报道。
试题要求提取关键信息,考查考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2.文言文阅读材料来源更靠前。
选取了“二十四史”中成书最早的《史记》,且都是考生熟知的历史人物,体现了对教材知识的迁移。
3.论述类文本阅读渗透课标“学习任务群”思想。
全国卷Ⅰ第3题的C项,考查了文本内容与课外说法的相通性。
4.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材范围扩大。
全国卷Ⅰ选择了科普说明文文段。
5.文学类文本阅读渗透整本书阅读要求。
全国卷Ⅰ的第9题,从鲁迅整本书的角度,考查考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6.写作应用文体全面呈现。
全国卷Ⅰ和全国卷Ⅱ考查了演讲稿、书信、观后感,把应用文的写作作为考查的一个方面。
语文建议多花时间在文本内容与结构分析2020高考变化分析:现代文阅读看上去删去了一般论述类文本,其实是把一般论述类文本的考点悄悄合并到非连续性文本里进行考查。
新增的现代诗歌鉴赏,一改全国卷多年对小说的考查,但归根结底还是考查文学类作品内容理解和艺术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高考语文命题六大变化
变化1、命题将更加科学,更注重考察水平
这里的“水平”,一方面是指语言文字使用的水平,另一方面是
指与此相关的思维的水平。
以前的语文考察更注重知识的掌握及其熟练水准,今后的高考仍
然会考察知识方面的内容,但比重可能会有所减少,而且考核方式也
可能从考察记忆转化到考察使用。
温儒敏介绍说,教育部正在组织相关部门重点研究基础教育语文
学科质量检测体系,包括检测工具、模板、手段的制作,虽然主要是
面向学业水平考试的,但其某些原理、方法也可供高考语文参照。
估计未来几年,高考语文的命题将从过多依赖经验,转向适当使
用先进的测量理论和命题技术。
比如,如何提升语文高考的信度和效度,命题如何设定适当的区
分度和难度系数,怎样的题更能考察学生的素质和水平,各种题型如
何搭配,等等,都将会有更科学、更有可操作性的设定。
变化2、命题所依赖的材料范围将大大拓展
温儒敏介绍说,现在全国卷和各省市卷的命题有很多是依赖题库的,而多年建立的题库覆盖的范围偏窄,不足以支持高考语文的改革。
所以一些省市可能会致力于题库的建设和扩容。
现在高考语文命题的另外一个问题是依赖的材料主要是文学方面的,也就是“文学化”太过了。
这当然也受制于整个语文教学的状况。
在温儒敏看来,中学多学点文学是能够的,但不能都是文学。
“我看到去年某市的语文卷,六七道大题全都是文学类的,很少涉及
其他领域。
这恐怕就不太合适。
”
其实这几年有些省市的语文高考已经注意到这个偏向,逐渐拓宽
命题的材料来源。
比如2020年的全国卷和一些地方卷,命题材料覆盖面就比以往要
宽得多,除了文学,还有哲学、历史、科技、社会、经济、时政等。
估计这也会是今后改革的一个方面。
变化3、更加注重逻辑思辨水平的考查
这是多年来语文高考的弱项,现在越来越受到质疑。
几年前温儒敏曾在《人民日报》等媒体呼吁,语文高考特别是作
文命题,要适当往理性靠拢。
去年全国卷的阅读题,就采用了“非连
续文本”,给一组材料,观点并不连贯,甚至彼此相左,让考生去辨识、归纳和发挥。
温儒敏表示,新高考语文试卷中这种“非连续文本”材料阅读题
会增加,而且分值不低。
“有点类似于考公务员的‘申论’,看重的
是思辨水平。
可见命题者开始重视朝理性考察这个方向努力。
”
现在的学生大量使用网络,思维碎片化、绝对化的现象非常常见,普遍缺乏逻辑思维训练,缺少理性分析水平。
高考语文对此责无旁贷,一定会想办法去引导和改善。
变化4、有意识考查读书情况,包括课外阅读、经典阅读、阅读面与阅读品味
在温儒敏看来,现在的语文课的毛病是“千人一面”:只注重精
读精讲,注重做题,读书很少,学过语文却不怎么喜欢读书,这样的
语文课是失败的,语文素养更无从谈起。
“课标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是有针对性的。
”
近年来已有个别省市高考语文开始重视考察读书的情况,甚至围
绕课外阅读情况的考察来设计试题。
如去年四川卷就有这样的题:从曹雪芹、贝多芬以及文学形象大卫·科波菲尔中任选一人,用二三百字去续写下面的话:“即使在最
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能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力量,这就是苦难带
给人生的意义。
”
这样的题其实就是考文学修养和阅读面,考表达水平,也是微写作,非常好。
“我相信类似的考察读书情况的命题,在今后的高考语
文试卷中肯定会增多。
”
与此同时,阅读材料的量也会大增,需要考生有很强的阅读水平,否则就可能来不及做完。
“这就涉及到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都是精读课,一定要有略读课,让学生学会自读,再加上广泛的课外阅读。
既要有阅读量,又要
有阅读面。
否则,阅读量上不去,高考可能来不及做题;阅读面上不去,来得及做也考不好。
”
变化5、作文的改革,理应往理性靠拢
大家都知道,作文评判有一定的主观性和模糊性,不可能做到像
数学那样精确,如果作文的分值太大,就增加了不公平的可能性。
在
温儒敏看来,今后高考作文还是会维持60分-70分之间的分值。
也有另外一种办法,就是设计一道60分的大作文,另加一道15
至20分的小作文,或者叫“微写作”。
大小作文各有分工。
温儒敏认为现在的高考作文题有的过于“文艺范”,过于“小清新”,他认为今后的高考作文题目理应向理性靠拢。
“如今中学作文教学能够毫不夸张地说是全线崩溃,全都是瞄准
考试的套式训练,全都是瞄准考试的套式训练,几乎人人喊打,又人
人参与。
未来高考作文的命题者要让高考作文回归理性,强化思辨,
摒弃宿构、套作、模式化与文艺腔。
”
此外,如今高考语文几乎都是做完全部考题之后,再做作文,往
往剩余时间不多,作文只能草草收场。
有专家主张高考语文分为两段时间,一段是考作文之外其他试题,按规定时间交卷后,开始考作文,这样就保证作文有充裕时间。
温儒
敏认为这种建议有合理性,能够试一试。
变化6、文言文命题的改革不满足于“读通”
因为现在强调重视“传统”,很多人预测文言文“地位”将在高
考语文改革中飙升,增加分量。
但温儒敏认为文言文比重“不会也不应该大增”。
“现在高考语文的文言文所占分值(除去作文)普遍已经达到40%甚至更多,这个比重不宜再增。
道理很明白,现代社会还是用现代语言
思考和交流,再说,文言文因为好‘拿分’,现在中学语文教学的精
力一大半都给了文言文了,如果高考的文言文再增分值,就会加剧语
文教学厚古薄今的失衡态势。
我想高考语文命题是会考虑这个状况的。
”
对于文言文考试的内容,温儒敏认为断句题和翻译题会增多,虚
词等的知识性的考查相对应减少。
“文言文命题理应多一些与现代生
活的关联,多一些文化意味。
”
他举例说,近年有些省市的文言文命题有创意。
如2020年浙江题:“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
’问马。
”——让学生谈两种标点方式反映出的孔
子对人、对马的态度,并要求谈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就不满足于
“读通”,而有文化思考。
这就是一种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