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接口测试规范0903
LAN在测试系统中的使用-应用

系统开发者指南LAN 在测试系统中的使用:应用应用指南 1465-14这套应用指南为您介绍如何利用开放连通性标准简化测试系统的集成。
这些应用指南的总体目标是帮助您获得可靠结果,满足您对吞吐能力的要求,并将成本控制在预算范围内。
LAN 在测试系统中的使用:应用,是该系列中的第六篇应用指南,它描述对三种常用LAN 方案:共享仪器,远地监视和数据采集,以及功能测试系统平衡成本、方便性和安全性的建议。
讨论的内容包括对公共网 — 专用网和有线网 — 无线网问题的考虑。
此外,还提供配置虚拟专网的建议,以及不同网络和协议组合的数据率比较。
本系列其它应用指南的标题见第11页。
目录方案一:共享仪器 2在无保护LAN 上共享仪器 2在VPN 上共享仪器 2方案二:远地监视和数据采集 4在有线连接上的远地监视和采集 5在无线连接上的远地监视和采集 5选择无线技术 6保障无线安全 6方案三:功能测试系统 7配置VPN 8客户机/服务器隧道 8方法 8实现注意事项 8对等IPSec 隧道/网桥 9比较网络性能 10术语表 11相关文献 112方案一:共享仪器共享至被测仪器或装置的接入是在LAN 和扩展Internet 上连接测试设备最明显的好处之一。
但在把仪器和测试数据暴露于任何网络,特别是公共Internet 之前,您需要考虑隐含的安全性问题。
在无保护LAN 上共享仪器在网络上共享测试设备最快和最容易的方法是把LAN 使能仪器插入本地intranet 。
大多数intranet 将自动配置Agilent 仪器,因此您可在PC上通过使用具有VISA VXI-11地址的主名访问这些仪器(如“TCPIP::Jeffs_34980a.sanfran.tmresearch.com::inst0::INSTR ”)。
如果主名未知或intranet 不支持计算机的自动命名,则可通过本地intranet 所分配的IP 地址到达仪器,也可使用Agilent IO Libraries Suite 14连通性软件包随带的新Agilent Connection Expert 实用程序自动找到本地LAN 仪器。
电脑通用接口测试规范

研祥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测试规范MTD-CS-130 A0通用接口测试规范(共 15 页)起草:张宁 2009.9.2审核:卢栋才 2009.9.2批准:卫海龙 2009.9.2研祥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管理本部发布QR-STA-017 版本:A0目次前言 (I)修订履历 (II)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4要求 (6)4.1外观要求 (6)4.2PS/2接口要求 (6)4.3Audio接口要求 (7)4.4FDD接口要求 (7)4.5IR接口要求 (7)4.6LPT要求 (8)4.7CAN接口要求 (8)4.8Front Panel接口要求 (8)4.9Fan 接口要求 (9)5试验方法 (9)5.1试验环境条件 (9)5.2PS/2接口试验方法 (9)5.3AUDIO接口试验方法 (9)5.4FDD接口试验方法 (10)5.5IR接口试验方法 (10)5.6LPT接口试验方法 (10)5.7CAN接口试验方法 (10)5.8Front Panel接口试验方法 (10)5.9FAN 接口试验方法 (11)前言计算机接口有 PS/2接口、串行接口、并行接口、RJ-45网络接口、USB2.0接口、音频接口,IEEE1394接口等。
PS/2接口用来连接PS/2鼠标和PS/2键盘,绿色接口接入鼠标,而蓝色接口则接入键盘;串行接口用来接入外置Modem等设备;并行LPT接口用来接入老式的针式、喷墨打印机。
IEEE1394接口主要用来接入数码摄像机;无线模块则用来建立无线网络;RJ-45接口用来接入局域网或连接ADSL等上网设备;USB2.0则用来连接MP3、摄像头、打印机、扫描仪、移动硬盘、闪存盘等高速USB设备;音频设备接口则用来连接7.1声道的有源音箱;而数字光纤接口则负责传输质量更高的数字音频信号。
为了使接口的测试有证据可依,中试部拟制了《通用接口测试规范》,《显示接口测试规范》,《USB 接口测试规范》,《串口测试规范》,《LAN测试规范》,《1394接口测试规范》。
中国移动广东公司WLAN设备网管接口测试规范V2.1

WLAN设备网管接口测试方法 WLAN Device Network Management Interface Testing Specifications版本号:2.1目 次前 言 (VII)WLAN设备网管接口测试方法 (1)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定义和缩略语 (2)3.1 定义 (2)3.2 缩略语 (2)4 评判标准 (3)5 网管接口协议功能一致性测试 (3)5.1 SNMP v2c接口功能测试 (3)5.1.1 SNMP v2c接口传输协议测试 (4)5.1.2 SNMP v2c接口原语测试 (4)5.1.2.1原语Get响应测试 (4)5.1.2.2原语GetNext测试 (4)5.1.2.3原语GetBulk测试 (4)5.1.2.4原语Set测试 (4)5.1.2.5原语Trap测试 (4)5.1.3 SNMP v2c配置测试 (5)5.2 SNMP v3接口功能测试 (5)5.2.1 NoAuthNoPriv安全级别的测试 (5)5.2.2 authNoPriv安全级别的测试 (5)5.2.3 authPriv安全级别的测试 (5)5.2.4 SNMP V3 Trap原语测试 (6)5.2.5 SNMP V3视图配置测试 (6)5.3 Syslog接口功能测试 (6)5.3.1 Syslog接口传输协议测试 (6)5.3.2 Syslog报文的收发 (6)5.3.2.1指定单Syslog服务器测试 (6)5.3.2.2指定多Syslog服务器测试 (7)5.3.2.3指定Syslog记录事件级别 (7)5.3.2.4 Syslog报文的组织 (7)6 WLAN设备网管接口数据一致性测试 (7)6.1瘦AP网管接口数据一致性测试 (7)6.1.1配置信息 (7)6.1.1.1设备网元编码配置 (7)6.1.1.2设备命名配置 (7)6.1.1.3设备位置信息配置 (7)6.1.1.4设备序列号查询 (7)6.1.1.5设备型号查询 (8)6.1.1.6设备IP地址、子网掩码、网关地址查询 (8)6.1.1.7设备MAC地址查询 (8)6.1.1.8实时采集配置 (8)6.1.1.9设备运行时长 (8)6.1.1.10设备上线时长 (8)6.1.1.11设备重启 (8)6.1.1.12恢复出厂默认配置 (9)6.1.1.13设备软硬件信息 (9)6.1.1.14 AP与AC的关联状态 (9)6.1.1.15 AP无线监视工作模式 (9)6.1.1.16接口总数 (9)6.1.1.17有线接口配置信息查询 (9)6.1.1.18无线接口配置信息查询 (10)6.1.1.19无线接口状态管理、查询及当前状态持续时长 (10)6.1.1.20无线接口信道配置 (10)6.1.1.21无线接口的无线模式配置 (10)6.1.1.22无线接口发射功率配置 (10)6.1.1.23无线接口天线增益查询 (11)6.1.1.24无线接口支持的终端数量配置 (11)6.1.1.25无线接口信标帧间隔配置 (11)6.1.1.26无线接口DTIM间隔配置 (11)6.1.1.27无线接口RTS门限配置 (11)6.1.1.28无线接口分段门限配置 (12)6.1.1.29无线接口帧长小于RTS门限时最大重试次数配置 (12)6.1.1.30无线接口帧长大于RTS门限时最大重试次数配置 (12)6.1.1.31 AP业务VLAN配置 (12)6.1.1.32 BSSID总数查询 (12)6.1.1.33无线接口上配置的SSID列表配置 (13)6.1.1.34 SSID是否启用 (13)6.1.1.35 SSID是否隐藏 (13)6.1.1.36终端之间是否隔离 (13)6.1.1.37安全配置 (13)6.1.1.38 VLAN标识 (14)6.1.1.39 SSID支持的终端数量配置 (14)6.1.1.40终端上、下行最大速率配置 (14)6.1.1.41连接到AP的终端信息查询 (14)6.1.1.42 WMM QoS无线接口参数配置 (15)6.1.1.43 WAPI基本信息配置 (15)6.1.1.44 WAPI协议参数配置 (15)6.1.2性能信息 (15)6.1.2.1 CPU实时利用率 (15)6.1.2.2 CPU平均利用率 (15)6.1.2.3内存实时利用率 (16)6.1.2.4内存平均利用率 (16)6.1.2.5当前与AP关联的终端数 (16)6.1.2.6所有终端连接到AP的总时长 (16)6.1.2.7关联总次数 (16)6.1.2.8关联失败总次数 (16)6.1.2.9重新关联总次数 (17)6.1.2.10系统启动以来终端异常断开连接的总次数 (17)6.1.2.11因终端不支持基本速率集要求的所有速率而关联失败的总次数 (17)6.1.2.12由于接入点资源有限而被拒绝关联的总次数 (17)6.1.2.13由不在802.11标准制定范围内的原因而关联失败的总次数 (17)6.1.2.14未知原因而导致关联失败的总次数 (17)6.1.2.15由于之前的关联无法识别与转移而导致重新关联失败的总次数 (18)6.1.2.16有线接口发送和接收的单播包数和总字节数 (18)6.1.2.17有线接口接收的非单播包数 (18)6.1.2.18有线端口丢弃接收到的包数 (18)6.1.2.19有线端口接收到的错误包数 (18)6.1.2.20有线接口发送的非单播包数 (18)6.1.2.21有线端口丢弃要发送的包数 (19)6.1.2.22有线端口发送错误的包数 (19)6.1.2.23无线接口接收的信号平均强度 (19)6.1.2.24无线接口接收的最高、最低信号强度 (19)6.1.2.25无线接口updown次数 (19)6.1.2.26使用该信道的终端数 (19)6.1.2.27无线接口发送和接收的数据包数和数据包字节数 (19)6.1.2.28无线接口下行重传的包数和帧数 (20)6.1.2.29无线接口接收的物理层错包数 (20)6.1.2.30无线接口接收的FCS MAC错包数 (20)6.1.2.31无线接口接收的MIC MAC错包数 (20)6.1.2.32无线接口接收的解密失败的MAC错包数 (20)6.1.2.33无线接口上下行单播的帧数 (20)6.1.2.34无线接口下行非单播的帧数 (21)6.1.2.35无线接口上行非单播的帧数 (21)6.1.2.36无线接口接收的错帧数 (21)6.1.2.37无线接口接收和发送的认证帧、关联帧的数量 (21)6.1.2.38无线接口发送和接收的数据帧的数量 (21)6.1.2.39 SSID发送和接收的数据包数和数据包字节数 (22)6.1.2.40 SSID下行重传的包数 (22)6.1.2.41 SSID上下行单播的帧数 (22)6.1.2.42 SSID下行非单播的帧数 (22)6.1.2.43 SSID上行非单播的帧数 (23)6.1.2.44 SSID接收和发送的认证帧、关联帧的数量 (23)6.1.2.45 SSID发送和接收的数据帧的数量 (23)6.1.2.46当前连接到该SSID的终端数 (23)6.1.2.47终端MAC地址、连接时长 (23)6.1.2.48 AP接收到的终端的当前信号强度 (24)6.1.2.49终端发送和接收的总包数和总字节数 (24)6.1.2.50 WAPI统计信息 (24)6.1.3告警及通告 (24)6.1.3.1 CPU利用率过高告警及清除 (24)6.1.3.2内存利用率过高告警及清除 (25)6.1.3.3 AP下线告警及上线通告 (25)6.1.3.4 AP无线监视工作模式变更通告 (25)6.1.3.5 AP软件升级失败通告 (25)6.1.3.6 SSID密钥冲突通告 (25)6.1.3.7邻近AP干扰告警及清除 (25)6.1.3.8终端干扰告警及清除 (26)6.1.3.9其他设备干扰告警及清除 (26)6.1.3.10无线模块故障告警及清除 (26)6.1.3.11无线链路中断告警及清除 (26)6.1.3.12 AP无法增加新的移动用户告警及清除 (26)6.1.3.13可供使用的信道数过低告警及清除 (27)6.1.3.14无线信道变更通告 (27)6.1.3.15端站鉴权失败通告 (27)6.1.3.16端站关联失败通告 (27)6.1.3.17 WAPI非法证书用户侵入网络通告 (27)6.1.3.18 WAPI客户端重放攻击通告 (27)6.1.3.19 WAPI篡改攻击通告 (27)6.1.3.20 WAPI安全等级降低攻击通告 (27)6.1.3.21 WAPI地址重定向攻击通告 (28)6.2 AC网管接口数据一致性测试 (28)6.2.1配置信息 (28)6.2.1.1设备网元编码配置 (28)6.2.1.2设备命名配置 (28)6.2.1.3设备系统软硬件描述查询 (28)6.2.1.4设备联系人配置 (28)6.2.1.5设备位置信息配置 (28)6.2.1.6制造厂商查询 (28)6.2.1.7设备序列号查询 (28)6.2.1.8设备型号查询 (29)6.2.1.9系统时间配置 (29)6.2.1.10设备运行时长查询 (29)6.2.1.11设备MAC地址查询 (29)6.2.1.12 SNMP协议参数配置 (29)6.2.1.13告警及通告上报的目的IP地址组配置 (29)6.2.1.14统计时长配置 (29)6.2.1.15抽样时长配置 (30)6.2.1.16心跳检测机制开关及心跳周期配置 (30)6.2.1.17设备重启 (30)6.2.1.18恢复出厂默认配置 (30)6.2.1.19设备软硬件信息 (30)6.2.1.20接口总数 (30)6.2.1.21有线接口配置信息查询 (30)6.2.1.22有线接口状态管理、查询及当前状态持续时长 (31)6.2.1.23最大允许的AP连接数 (31)6.2.1.24最大允许的终端连接数 (31)6.2.1.25基于用户的负载均衡 (31)6.2.1.26基于流量的负载均衡 (31)6.2.1.27 Radius服务器配置 (31)6.2.1.28 Portal服务器配置 (32)6.2.1.29 NTP服务器配置 (32)6.2.1.30 Syslog参数配置 (32)6.2.1.31 DHCP服务器配置 (32)6.2.1.32软件版本升级和配置文件下发 (32)6.2.1.33接入控制终端黑名单配置 (32)6.2.1.34 WIDS泛洪攻击检测配置 (33)6.2.1.35 WIDS允许的SSID列表配置 (33)6.2.1.36 WIDS允许的BSSID列表配置 (33)6.2.2性能信息 (33)6.2.2.1 CPU实时利用率 (33)6.2.2.2 CPU平均利用率 (34)6.2.2.3内存实时利用率 (34)6.2.2.4内存平均利用率 (34)6.2.2.5 DHCP统计 (34)6.2.2.6同控制域内终端漫游成功的次数 (34)6.2.2.7跨控制域内终端漫游成功的次数 (34)6.2.2.8当前连接到AC的AP数量 (34)6.2.2.9当前所有在线终端数 (35)6.2.2.10 Portal认证统计 (35)6.2.2.11 PPPoE统计 (35)6.2.2.12认证统计 (35)6.2.2.13有线接口发送和接收的单播包数和总字节数 (35)6.2.2.14有线接口接收的非单播包数 (35)6.2.2.15有线端口丢弃接收到的包数 (36)6.2.2.16有线端口接收到的错误包数 (36)6.2.2.17有线接口发送的非单播包数 (36)6.2.2.18有线端口丢弃要发送的包数 (36)6.2.2.19有线端口发送错误的包数 (36)6.2.2.20有线接口updown次数 (36)6.2.3告警及通告 (36)6.2.3.1告警上报和清除机制、抽样时长 (36)6.2.3.2配置错误告警 (37)6.2.3.3电源掉电告警及清除 (37)6.2.3.4 CPU利用率过高告警及清除 (37)6.2.3.5内存利用率过高告警及清除 (37)6.2.3.6 AC发生主备切换通告 (37)6.2.3.7 AC与AP间系统时钟同步失败通告 (37)6.2.3.8 AC冷启动通告 (38)6.2.3.9 AC热启动通告 (38)6.2.3.10 IP地址变更通告 (38)6.2.3.11 Radius服务器告警及清除 (38)6.2.3.12 Portal服务器告警及清除 (38)前 言本标准是为适应WLAN热点设备的网络应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WLAN设备集中管理,确保该类设备长期、稳定运行及提高网络优化、设备维护的质量和工作效率,建立一个统一、有效的直WLAN热点设备监控网络而制定的。
局域网测试国家标准

抽样规则
SPAN或 TAP
测试工具
被测网络
图7 以太网链路层健康状况测试结构示意图
用测试工具对被监测的网段进行流量统计(至少测试5分钟以上),测试广播 和组播率、错误率、线路利用率、碰撞率等指标;
对核心层的骨干链路,应进行全部测试;对汇聚层到核心层的上联链路,应进 行全部测试;对接入层到汇聚层的上联链路,以不低于30%的比例进行抽样测 试;抽样链路数不足10条时,按10条进行计算或者全部测试;对于接入层的 网段,以10%的比例进行抽测。抽样网段数不足10个时,按10个进行计算或 者全部测试。 技术要求
共享式以太网/半双工交换式以太网 发送端口利用率 50% 50% 50% 接收端口利用率 ≥45% ≥45% ≥45%
10M以太网 100M以太网 1000M以太网
100% 100% 100%
9
网络系统的性能测试 (3)
6.3.3/7.1.3 吞吐率 抽样规则
对核心层的骨干链路,和汇聚层到核心层的上联链路,应进行全部测试。对接入 层到汇聚层的上联链路,以不低于10%的比例进行抽样测试;抽样链路数不足 10条时,按10条进行计算或者全部测试;对于端到端的链路(即经过接入层、 汇聚层和核心层的用户到用户的网络路径),以不低于终端用户数量5%比例进 行抽测,抽样链路数不足10条时,按10条进行计算或者全部测试。
4
6. 局域网系统的技术要求
6.1 传输介质要求 6.2 网络设备要求 6.3 网络系统性能要求 6.4 网络系统应用性能要求 6.5 网络系统功能要求 6.6 网络管理功能要求 (for Device Managers such as CiscoWorks, QuidView…) 6.7 环境适应性要求 (For Temperature, Humidity…) 6.8 系统文档要求
网络线检验标准规范

检验项目
材料确认
标准要求
参考BOM确认料号、规格、材质
缺陷内容
与BOM表规格材质不符不能接受
页序
CR缺陷MA分类MI
*
检验方式 使用工具
目視
1/1 检验数量
1
规格 尺寸
尺寸
以图纸规定尺寸检验
超出图纸规定尺寸不能接受
比对检验
与工程图面、样品、实物一致
实物与样品及图面要求不能接受
测试
线材线位、测试条件以工程图面为准,不允许有短路、开路、绝缘 有线位与图面不符、短路、开路、绝缘、错位
与标准要求不符不能接受。
* * * *
*
* *
*
卷尺 目視 测试机 目視
目視
目視 目視 电子称
5PCS/批
首件5PCS/批 制程巡检3PC/H 终检100%电测
首件5PCS 制程巡检3PCS/H
终检100%目视
首件5PCS 制程巡检3PC/H 终检100%目视
首件5PCS 制程巡检3PCS/H
终检100%目视 首件5PCS
观
伤、PIN孔冲胶现象
3.标签
A.标签印字内容、版次需与图面一致,不能错印、印字模糊现象; 与标准要求不符不能接受,具体可以参考外观
B.贴标签不能漏贴、贴歪、张开现象
不良识别图判定
4.封口
A.封口不能有张开、漏封口现象
与标准要求不符不能接受
3
包装
重量/数量
外箱重量及每箱数量须一致.不允许多装漏装,错装、外箱料号写 错;PE袋规格需与BOM表一致。
、错位现象
现象不能接受
1.线材
A.线材不能有刮伤、脏污、破损现象,线材印字内容需与图面一致
中国电信IP_RAN网络可靠性及业务承载性能验收规范0409

中国电信IPRAN业务承载性能及网络可靠性验收规范(初稿)2014年3月目录1概述 (1)2业务承载性能验收 (2)2.1测试方法定义 (2)2.1.1测试范围 (2)2.1.2环回方式 (3)2.1.3发包方式 (4)2.1.4IPRAN设备自发包 (5)2.1.5测试仪表发包 (5)2.2测试指标 (5)2.3测试标准 (5)2.4基站业务性能验收测试 (5)2.4.1时延(抖动)测试.................................................................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2丢包率测试.............................................................................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3吞吐量测试............................................................................. 错误!未定义书签。
3网络可靠性验收测试. (13)3.1测试方法及原则定义 (13)3.2测试设备与仪表 (13)3.3测试场景定义 (14)3.3.1场景一:通过CN2实现省内长途互联 (14)3.3.2场景二:通过ER直连实现省内长途互联 (14)3.4网络可靠性验收测试 (15)3.4.1城域内场景可靠性验收测试 (15)3.4.2跨城域场景可靠性验收测试(通过CN2) (18)3.4.3跨城域场景可靠性验收测试(通过ER直连) (23)4附录: (27)4.1测试结果记录表 (27)4.1.1施工工艺验收结果记录表.....................................................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2性能验收结果记录表 (27)4.1.3网络可靠性验收结果记录表 (28)1概述本规范主要包括IP RAN业务承载性能验收以及网络可靠性验收二部分,与工程建设部门下发的相关规范共同作为IP RAN工程验收测试的依据。
LAN Bypass 测试规范

5.4 设置选项 Bypass Mode When PWR-OFF 为“Bypass”,即主板在关机(S5)情况下 BYPASS 网口 LAN3,LAN4 处于同一 回路,此时 Client\ Server 工作机,相互工作通信(连续 ping 包)正常。
Topstar Confidential
文件名称:LAN bypass 功能测试规范 编号: 2012121901 版本:V1.0 页次:3/3
5.5 设置选项 Bypass Mode When PWR-OFF/ON 为“Normal”,即将 bypass 网口 LAN3,LAN4 作为普通网口使用,系 统下测试其功能正常。 5.6 断 AC 情况下硬件默认为 Bypass, 如此板 LAN3, LAN4 工作 Bypass, BIOS Setup 设置 Bypass Mode When PWR-OFF 与 或 PWR-ON 选项无关。 5.7 使用WDT功能触发Bypass功能,短接主板上JWD跳冒位置1-2PIN( 功能位置1-2P, Bypass,2-3P reset),开机F2, 1.进入BIOS Setup, 选择Advanced WDT Configuration WatchDog Timer Control Enabled; 2.设置 Advanced WDT Configuration Minimum WatchDog Timeout, [0~255], 此项默认值为20。 “SAVE …and exit F10, Now” YES, 在POST过程中按键盘“Pause”键,模拟系统“hang”异常时,WDT 功能是否生效。生效即Bypass.
Tops。
6. 注意事项: 6.1 Bypass 状态下,REBOOT/Reset 系统,由于继电器的闭合、分离。PING 包过程中有短暂的中断,一般丢失 1~3 个 以内的包为正常,丢失过多则为 FAIL.ping 包延迟过长超过标准时间 FAIL. 6.2 Bypass 网口上的继电器在开机、关机情况,有“呲”声发出,发出声音正常为短暂,干脆的 1 次“呲” ,当连 续性的发出“呲。 。呲。。呲。。”等为异常。 。 。。 6.3 测试 Bypass 网口功能,需要分别检测网卡处于“Normal”“Bypass”状态,开机、关机、重启,掉电等情况。 、 6.4 如设计上有 WDT 触发 BYPASS 功能,测试还需检测 WDT 触发 Bypass 是否正常。 6.5.当网口处于 Bypass 状态下,此时在进入 WINDOWS 系统后,如 LAN3,LAN4,系统可识别,但无法使用,如插上网 线时网卡灯及系统托盘下连接图标显示未连接为正常情况。
连接器测试规范

以量测位移之变 化方式量测 Contact Retention Force 时,所加之荷重 为一静荷重,故 在以拉力试验机 量测时,应特别 注意到力量会衰 减问题。
Confidential
Page 12
端子正向力测试
序 号 测试 类型 测试 名称 测试目的 测试依据 测试标准
连接器测试标准
量测正向 力籍以验 证端子设 计及材料 选定是否 合乎设计 理念,进 而推算出 各相关的 力量,作 为设计变 更之参考 。
1、端子(未装入塑胶本体) A、模拟端子装入塑胶本体之状况, 将端子固定在适当的治具上,再将治 具固定至测试机台。 B、移动测试机台让测试PIN之端面微 微接触端子接触面积(Contact Aprea) 之最高点(Contact POINT从Force Gage读出约1g力量)。 C、将位移归零,作为DEFLECTION 的起始点。 D、移动机台至所需DEFLECTION同 时以X~Y记录器记录位移及力量的关 系。 E、视测试需要可连续测多次(耐插 拔试验之规定次数)后,视察端子力 量的变化几端子是否产生永久变形。 2、成品 A、以投影机台量测连接器端子 Contact Point间之距离。 B、将样品剖开。 C、大剖开的样品固定在适当的治具 ,再把治具固定到测试机台。 D、重复以上B、C、D、E步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5 NET-1811 LD6NA
Intel965 GM+ICH8 Core 2 T7500 Intel 82541
0 NET-1711 VD4NA(B)
Intel845 GV+ICH4 Intel P 4 2.66G Intel 82551
10
NET1812VD6N A Intel965 GM+ICH8 Core 2 T7500 Intel 82556
左边是 ACTLED,右边是 LILED。指示灯颜色:对于 100M 网口,左边 是绿色灯,右边是橙色灯;对于 1000M 网口,左边是绿色灯,右边是橙绿双 色灯。
2.1.5 10M/100M RJ45 网络接口指示灯测试要求:
2.1.5.1 左边的 ACTLED 表示网络活动情况,为绿色灯,收发数据时,绿 色灯应为“闪烁”状态,无数据传输时,左边指示灯应为“常灭” 状态。有广播包时, ACTLED 灯会“闪烁”属于正常。
PCI
GLCI
LHale Waihona Puke I网口速率1000M
1000M
1000M
100M
1000M
100M
操作系统
吞吐量 包长 (%)
(byte)
64
35
35
双向吞
128
65
50
吐量(线 256
95
65
速百分
512
100
75
比)
1024
100
85
1280
100
90
1518
100
90
丢包率 包长 (%) (byte)
64
65
★持续改进的质量、快速灵活的反应、准确及时的交货、有利竞争的成本、文明和谐的环境★
研祥智能 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文件名称: LAN 接口测试规范
编号:
版本:
页次:
2.1.7.3 关机后,并且不拔市电,支持网络唤醒的网口指示灯和其他网络
接口的指示灯一样,都统一要求为“熄灭”状态。 2.1.8 多网络接口系统下顺序识别要求:
0 NET-1719 CLD5NA
Intel910 GM+ICH6 Celeron M 600M Intel 82562
说明: 1) 网口的吞吐量及丢包率参考以上平台,根据 CPU 的大小可以做相应对比,相
同芯片组和 CPU 的情况下吞吐量误差小于 3%,丢包率误差小于 5%。 2) 对于两个网口及两个以上,用 LINUX 系统;对于单网口,用 Windows XP 或者
Windows2000,运行 NICtest.tcl 脚本。 3) 多网口主板使用 Smartbits 时,按顺序选取 2 个网口进行测试,例如 LAN1、2,
LAN3、4,LAN5、6 等。 2.2.2 Qcheck 软件测试要求(完全为应用层的测试)
双向发包(上行、下行总和的平均值)性能测试通过的条件参考: 100M 带宽测试值不少于 50Mbps(P4 主板) 40Mbps(P3 主板) 30Mbps(586 主板)20Mbps(586 以下主板) 1000M 带宽测试值不少于 400Mbps(PCI 总线的假 1000M 网卡测试值不低于 300M)
70
双向丢
128
40
55
包率
256
10
40
512
0
25
1024
0
15
LINUX
10
35
13
60
15
95
20
95
20
100
20
100
20
100
95
65
95
45
90
10
85
10
85
0
35
30
45
55
55
95
70
95
80
95
90
100
90
100
70
70
60
45
45
5
30
5
20
5
★持续改进的质量、快速灵活的反应、准确及时的交货、有利竞争的成本、文明和谐的环境★
研祥智能 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文件名称: LAN 接口测试规范
编号:
版本:
页次:
1280 1518 主板
参考平 台
芯片组 CPU
网口芯 片
0
10
85
0
10
0
0 NET-1841 VD6NA
AMD690E+ SB600 AMD/6000 + Intel 82571
10 NET-1811 LD6NA
Intel965 GM+ICH8 Core 2 T7500 Intel 82573
Autoneg_Test=1(Autoneg 测 试 ), 1 = enable autonegotiation 0 = disable(打开设置为 1,关闭设置为 0 4.1.3.4 ArpTest = 1(ARP 地址解析协议,1 = enable Address ResolutionProtocol 0 = disable(打开设置为 1,关闭设置为 0, 测试时此项要求打开) 4.1.3.5 HubSlotPort = 0 3 1( Smartbit 测试端口的选择),本行三个 数字分别表示使用 SMARTBITS 上的哪块卡的哪个口进行测试,本例 中 HUB=0 表示选用第一台 SMARTBITS SLOT=4 表示选用第五块测试 卡,PORT=0 表示使用第五块测试卡上的第一个口进行测试。 4.1.3.6 PC_Address = 198.168.70.15(测试 PC IP 地址的设置),此 处 填入被测网卡的 IP 地址,这个地址和下面一行的 SMB ADDRESS 必须 是同一个网段的。 4.1.3.7 SMB_Address = 198.168.70.166(Smartbit IP 地 址 的 设 置 ), 此处填入测试卡端口的 IP 地址,这个地址和上面一行的 PC ADDRESS 必须是同一个网段的。 4.1.3.8 PCMACAddress = 00:10:F3:0d:54:00 # 此处填入被测网卡 的 MAC 地址。 4.1.3.9 DUTName = "pxe" # 此处填入被测网卡的类型,对测试没有 影响,但在测试报告中会有体现 4.1.3.10 general parameters(Smartbit 连结地址,测试,生成报告名
2.1.6.2 右边的 LILED 采用的是双色灯,用来区别表示不同外部网络连接 速度,双色灯的颜色含义分别表示:连接 1000M 网络时亮“绿灯”, 连接 100M 网络时亮“橙灯”,连接 10M 网络时双色灯为“熄灭”状 态。
2.1.6.3 关机后,所有网口(包括接上网线的或不接网线的)指示灯都统一 要求为“熄灭”状态,包括支持网络唤醒的网络接口。
★持续改进的质量、快速灵活的反应、准确及时的交货、有利竞争的成本、文明和谐的环境★
研祥智能 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文件名称: LAN 接口测试规范
编号:
版本:
页次:
2.1.5.2 右边的 LILED 表示网络链接情况或网速指示情况,为橙色灯,当 有网络链接时,如果连接的是 100M,橙色灯应为“常亮”状态,表 示 100Mbps。如果是连接的是 10M,橙色灯应为“常灭”状态。无网 络连接时,指示灯应为“常灭”状态。
2.1.8.1 多网络接口在 Linux 系统下排序需与实际丝印标识一致,在
Windows 系统下排序不作要求。
2.2 性能测试要求:
2.2.1Smartbits 性能测试要求
2.2.1.1 吞吐量 (Throughput)、丢包率(Packet Loss)
按网口类型来分类
网口类型
PCI-E×4 PCI-E×1 PCI
3 基本功能的方法和步骤:
3.1 基本功能测试: 3.1.1 单网口测试逻辑示意图
★持续改进的质量、快速灵活的反应、准确及时的交货、有利竞争的成本、文明和谐的环境★
研祥智能 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文件名称: LAN 接口测试规范
编号:
版本:
页次:
3.1.2 多网口测试逻辑示意图:
3.1.3 在带包转发功能的 Win32 操作系统中安装网卡驱动程序,安装配置网络 组件,采用固定 IP。若有多个被测网卡,应设定不同网络段的 IP 地址和 网络掩码。
4 性能测试方法和步骤(Smartbits 性能测试方法和步骤)
4.1 单网口性能测试(TCLSH.exe,脚本测试程式) 4.1.1 开启被测试主机上的 IP 转发功能,各测试主机设置网关为相连接的被 测试网卡的 IP 地址。 4.1.2 在被测试主机上运行 UDPserver 软件。 4.1.3 在测试主机中设置“SAMPLE.ini”配置文档,设置要求如下: 4.1.3.1 设置数据包大小和个数“PacketSizes =
3.1.4 用测试用网线(点对点方式)连接被测网卡与测试工具网卡。 3.1.5 与各被测网卡所连接的主机上的测试工具网卡应配置为同一网络段的
不同 IP 地址。各同时运行 PING xxx.xxx.xxx.xxx –n 1000 命令测试与 各自相连接主机的网络连接,应都能同时成功。 3.1.6 运行多个 explorer.exe 程序,按 IP 地址访问各个测试主机。 3.1.7 用 10M/100M、1000M 的测试工具网卡来进行上述测试,应都能成功。 (1000M 的测试仅适用于 1000M 的被测试网卡) 3.2 网络唤醒功能测试: 3.2.1 在连接网络的情况下,当网络没有传输数据时,进入休眠模式(S4), 系统将电源键设为休眠功能) 3.2.2 在连接网络的情况下,当网络没有传输数据时,进入待机模式(S1), ★持续改进的质量、快速灵活的反应、准确及时的交货、有利竞争的成本、文明和谐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