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

合集下载

古代寒食节的风俗习惯_寒食节的来历

古代寒食节的风俗习惯_寒食节的来历

古代寒食节的风俗习惯_寒食节的来历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

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

这次我给大家整理了古代寒食节的风俗习惯,供大家阅读参考。

名目古代寒食节的风俗习惯寒食节介绍寒食节的来历古代寒食节的风俗习惯1·寒食节饮食风俗寒食节饮食的东西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粳饭等;寒食节的供:面燕、蛇盘兔、等。

饮料有:春酒i、新茶、清泉甘水等。

这些大多用来祭食盘兔,寓意希望国家富强。

2·寒食节插柳风俗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原来是怀念介子推所追求政治清明之意。

流传民间也就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白首“之说。

插柳是插柳是一种习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樯”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

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用来预报天气,古谚语说:“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

俗话说:”又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柳条插哪,就活到哪里。

插柳有三种含义:一表惜别,在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二表挽留,在李白诗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三表祝福,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以此来祝福客人随遇而安。

3·寒食节春游郊游习俗寒食节也叫踏春,这始于唐宋。

在《帝京景物略》中记载了春游的场景:岁清明日,都人春游,舆者,骑者,步者,游人以万计。

“春游,又叫春游、探春、寻春。

在花草返青的春季,人们结伴到郊外去春游。

中国的春游习俗由来已久,传奇远在先秦时已形成,《晋书》记载,每逢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到唐宋最为盛行。

4·寒食节荡秋千风俗秋千原本在古代寒食节宫廷女子的嬉戏项目。

据史书记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嬉笑以为宴乐。

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

”秋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那时候的祖先们为了谋生,需要上树采摘果实。

在攀缘和奔跑中,他们抓住藤蔓来回摇摆,上树或者跨越沟壑,这就是秋千的雏形。

寒食节是哪一天_寒食节习俗特色大全整理

寒食节是哪一天_寒食节习俗特色大全整理

让知识带有温度。

寒食节是哪一天_寒食节习俗特色大全整理在清明过后有个古老节日就是寒食节,而这个节日和清明也有着联系,但并不被人们所了解,以下是我整理的寒食节是哪一天_寒食节习俗特色大全,欢迎阅读共享。

寒食节是哪一天2023寒食节是4月1日寒食节含义“寒食”是冬至以后第一百零五日,一般多在夏历清明前一两日。

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名士介子推而创设的一个节日。

介子推对晋国公子重耳有恩,重耳当了国君(晋文公)后,欲请介子推出山做官,介子推不愿,遂躲入山中。

重耳为了逼他出山,遂放火烧山,结果介子推宁愿被烧死,也未出山。

后来为了纪念他,就把这天定为“寒食节”,即要禁火,吃冷食的意思。

据唐人徐坚《初学记》卷四《寒食》条所载:禁火的传统可能在周代就已经存在。

寒食节原先连续时间较长,大约一个月左右,后来天数渐渐削减,一月只有数天。

唐代诗人元稹《连昌宫词》云:“初过寒食一百天,店舍无烟官舍绿。

”描写的就是寒食节的情景。

寒食节有哪些习俗祭祖寒食节扫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视为“野祭”。

唐代编入《开元礼》“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扫(寒食拜扫附)”中,成为官方认同并提第1页/共3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倡的吉礼之一。

后演化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祭先贤;百姓上坟等。

时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坟地,致祭、添土、挂纸钱,然后将子推燕、蛇盘兔撒于坟顶滚下,用柳枝或疙针穿起,置于房中高处,意沾先祖德泽。

春游春游也叫踏春,盛兴于唐宋。

宋·李之彦《东谷所见》载:“拜扫了事,而后与兄弟、妻子、亲戚、契交放情地巡游,尽欢而归”。

明代《帝王景物略》记京效春游场景为:“岁(寒食)清明日,都人春游,舆者,骑者,步者,游人以万计。

”可谓盛极。

寒食节节日特色寒食节还有“一百五”的别称,这是由于寒食节时在冬至日后的105天。

宋代苏辙的一首诗《新火》:“昨日一百五,老樨俱寒食。

”宋代梅尧臣《依韵和李舍人旅中寒食感事》:“一百五日风雨急,斜飘细湿春郊衣。

寒食节是什么节日

寒食节是什么节日

寒食节是什么节日
寒食节也称“禁烟节”,在寒食节这一天吃的食物是和节日名称有一定关联的,寒食节这天只可以吃冷食不可以吃热食,所以在这一天要禁烟火;寒食节在夏厉冬至后的105日,寒食节不仅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一个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传统节日。

寒食节是起源于春秋时期的,寒食节起源于春秋至今已经有着2600多年的历史了,当然寒食节也有寒食节的习俗,在寒食节这一天吃冷食、祭祀和踏青等习俗一直流传着而且还被全国所接受,随着时间的流逝,寒食节渐渐地融入了清明节。

寒食节有着属于自己的内涵,和清明节并不是一样的,寒食节这一天是不可以进行生火的,而清明节需要重新钻木取火,这是两个节日之间的不同之处。

在寒食节,人们会进行各种寒食节的活动,人们可以进行插柳、扫墓、赏花、斗百草等活动,这些寒食节活动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节日还丰富了古代社会的生活。

在寒食节祭祀,通常会准备一些香、糕点和蜡烛等祭品,每一个祭品都有着不同的意义,当我们点香的时候,已逝的亲人就会知道家中的子孙来祭祀了;糕点代表阳性、水果代表阴性,所以在祭祀的时候水果和糕点都是要准备的;蜡烛叫灯,点一根蜡烛可以让子孙不走到黑道上去,叫做明道。

寒食节的文化内涵是以忠孝为核心的,是中华民族道德
的核心,同时也体现了家庭团结的道德力量。

寒食节的来历和习俗

寒食节的来历和习俗

寒食节的来历和习俗寒食节是中国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在每年的清明节前一天(即农历三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举行。

寒食节的来历以及习俗与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民间传说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寒食节的来历寒食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中国春秋时期的战国时期。

相传,齐国国君的宠妃娘娘得知自己的丈夫正在与越国展开一场激烈的战争,并感到十分担忧。

为了能够安全渡过战争期间,娘娘决定提前迁往安全的地方。

由于战争紧急,娘娘只能带着一些冷饭作为口粮。

在娘娘迁往的地方,由于无火取暖的设备,娘娘只能用冷饭充饥。

然而,在整个战争期间,奇迹出现了,娘娘所在的地方并未受到战争波及,她度过了一个平安的冬天。

为了纪念这段艰难而奇迹般的时光,后来的人们将清明节前一天定为寒食节,寓意着将冷饭作为节日食物,纪念娘娘的智慧和勇气。

二、寒食节的习俗1. 寒食节踏青:寒食节期间,人们常常会选择在户外郊游,踏青赏花。

特别是在山间、郊外,人们组织各种形式的户外活动,欣赏春天的美景,以期来年的五谷丰登。

2. 禁火忌火:由于寒食节是为了纪念娘娘吃冷食的艰苦经历,所以传统上这天忌火,不生火烹饪食物。

因此,人们通常会用一些冷食或者凉拌的食物充饥。

3. 穿柳条丸子:根据传统习俗,寒食节还有一个有趣的玩法,就是寒食节当天将煮熟的大米团子裹上鲜嫩的柳条,然后随着风飘到远处,并与好友互相寄语,以此来祈祷来年一切的顺利和幸福。

4. 难民爱心活动:在寒食节期间,一些慈善机构会组织难民爱心活动,为流离失所的人们提供食物、衣物和其他的援助。

这也是在节日中传承爱心和关爱的一种方式。

5. 贴门祭祀:在寒食节,还有一种习俗就是在门上贴纸或者字画,祭祀祖先和家庭过去的先人。

这是中国传统中尊重和纪念祖先的一种方式。

总结:寒食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寒食节的习俗和来历通过庆祝活动和纪念活动的方式传承下来,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回忆,更是对民族文化和精神传统的弘扬。

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通过参与寒食节的庆祝活动,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可以通过慈善活动和祭祀祖先的方式,传递爱心和团结互助的价值观。

寒食节历史起源

寒食节历史起源

寒食节的历史起源与庆祝习俗一、寒食节的起源与历史背景寒食节,又称“寒食节”,是在中国农历三月初三庆祝的传统节日。

这个节日的名字源于古代的习俗——在寒食节这一天,人们不生火煮食,而是以冷食为主。

寒食节有着悠久的历史,主要与古代的纪念活动和节日风俗相关。

1. 起源传说寒食节的起源与春秋时期的历史人物介之推有关。

介之推是晋国的一位忠臣,他在战争中帮助了晋国国君。

在战争结束后,介之推选择隐居以表示对国君的忠诚,但国君却未能回报他的忠心。

介之推在隐居期间生活困苦,最终选择焚烧自己的住所以取暖。

为了纪念介之推的忠诚,晋国的百姓在每年的三月初三这一天,不使用火来烹煮食物,改为吃冷食,以此表达对介之推的怀念和敬仰。

2. 历史演变寒食节在历史上经历了许多演变。

从最初的纪念活动发展到唐宋时期,寒食节的庆祝方式逐渐丰富,除了传统的冷食外,还加入了许多民间娱乐和风俗。

到了明清时期,寒食节成为了一个大型的节日庆典,包含了祭祀、踏青、游春等多种活动。

现代社会中,寒食节的传统庆祝活动在一些地方有所减少,但节日的核心习俗和文化依然在许多地区得到保留。

二、寒食节的传统习俗寒食节的庆祝习俗包括冷食、祭祀介之推和春游等。

这些习俗不仅展示了节日的文化背景,也体现了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对忠诚的重视。

1. 冷食习俗寒食节最具特色的习俗之一是不生火煮食。

在节日当天,人们会准备各种冷食,如寒食饼、果品、熟食等,以纪念介之推。

这一传统习俗反映了节日的历史背景和对介之推忠诚的尊重。

冷食习俗不仅延续了古代的传统,也体现了节日的独特文化。

2. 祭祀介之推祭祀介之推是寒食节的重要活动之一。

传统上,人们会在节日当天举行祭祀仪式,献上各种祭品如酒、果品和香烛,以表达对介之推的敬仰和怀念。

祭祀活动包括点香、焚纸和祈祷等,仪式的主要目的是纪念忠臣,传承节日的文化内涵。

3. 春游踏青春游踏青是寒食节的另一重要习俗。

节日当天,许多人会前往郊外踏青,享受春天的自然风光。

寒食节是哪一天 寒食日吃什么

寒食节是哪一天 寒食日吃什么

寒食节是哪一天寒食日吃什么寒食节是中国古代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等风俗。

今天我来告诉你寒食节是哪一天,以及寒食日吃什么。

一、寒食节是哪一天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

在中国,其民俗内容主要有禁火寒食和祭奠二项。

禁火起源于古人对天上重要星宿“大火”的崇拜,也有人认为禁火寒食是古代刀耕火种时代出于防火而保护森林的目的。

禁火寒食和祭奠两大习俗,周代已有,但那时并未固定日期,禁火寒食与清明祭扫也无多少关系。

汉末,蔡邕的《琴操》将禁火之俗与传说中介子推被焚之事联系在一起。

直至隋唐,寒食、祭扫坟墓就与清明合而为一了。

清明节正是大地春动的时节,故此节虽起始于祭祀先人,但在长期的发展中也复合有游乐的内容,后来便被称为“踏青”,含有春动出外,舒展身手,振奋精神的意思。

二、古代寒食节吃什么《荆楚岁时记》说:“寒食三日为醴酪,又,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仁,煮作粥。

”又载:“今人悉为大麦粥,研杏仁为酪,引饧沃之。

”这些都是古代寒良节专用的传统冷食。

在寒食节传统食品中还有一种“青粳饭”,据《琐碎录》记载:“蜀人遇寒食日,采杨桐叶、细冬青染饭,色青而有光。

”清代《清嘉录》对青团有更明确的解释:“市上卖青团熟藕,为祀先之品,皆可冷食。

”这种青团子是在糯米中加入雀麦草汁舂合而成,馅料多为枣泥或豆沙。

然后把新芦叶垫在蒸笼底,再放入青团子蒸熟,出笼时,一个个翠绿可爱,又带有芦叶的清香。

人们用它扫墓祭祖,也用它应令尝新。

三、现在寒食节吃什么寒食节,寒食从词面上来理解,便是吃冷食的一天,但现代早不管这些了。

在寒食节当天有许多传统美食:1、清明果:在清明节前后制作的一种食物,果形似饺子,但味道截然不同,外皮用鼠鞠草或艾草做成,馅有韭菜、鸡蛋、豆腐干等。

2、青团:一种用草头汁来做成的绿色糕团,清甜甘香,软糯可口,带有艾叶香气。

吃青团主要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清明节,寒食节等节日,是汉族的传统节日食品。

寒食节简介

寒食节简介

寒食节简介寒食节是在清明节前后两天,那么,关于寒食节,你了解有多少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寒食节简介,欢迎大家阅读。

寒食节简介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

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

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唐代诗人卢象这首《寒食》诗,所言即是寒食节的来历“之推绵山焚身”的故事。

相传此俗源于纪念春秋时晋国介之推(姓介名推,又称介子推,之为虚词,子为敬称)。

当时介之推与晋文公重耳流亡列国,割股肉供文公充饥。

文公复国后,之推不求利禄,与母归隐绵山。

文公焚山以求之,之推坚决不出山,抱树而死。

文公葬其尸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于之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

寒食节的具体日期,古俗讲究在冬至节后的一百零五天。

现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

榆社县等少数地方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

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

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

但韩国方面,仍然保留在寒食节进行春祭的传统。

山西介休绵山,被誉为“中国寒食清明文化之乡”,每年举行隆重的寒食清明祭祀(介子推)仪式活动。

寒食节的习俗1、禁烟冷食:寒食节古代也叫“禁烟节”,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

但因国人追悯先贤之情执著,从东汉到南北朝屡禁屡兴,唐代皇家认可并参与。

2、拜扫祭祖:寒食节扫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视为“野祭”。

唐代编入《开元礼》“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扫(寒食拜扫附)”中,成为官方认同并倡导的吉礼之一。

后演变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祭先贤;百姓上坟等。

时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坟地,致祭、添土、挂纸钱,然后将子推燕、蛇盘兔撒于坟顶滚下,用柳枝或疙针穿起,置于房中高处,意沾先祖德泽。

3、寒食饮食: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神餤等;饮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数十种之多。

寒食节的传统与习俗

寒食节的传统与习俗

寒食节的传统与习俗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清明节前一天,也就是农历三月二十前后。

在过去,寒食节被视为春季的一个重要节气,人们会进行各种祭祀和庆祝活动。

本文将介绍寒食节的传统与习俗。

一、寒食禁火寒食节最重要的传统就是寒食禁火。

这一传统起源于古代的一个故事。

相传在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个贵族名叫介之推,他因为担心自己的国家会受到晋国的侵略而躲进了山中。

为了表达忠诚和敬意,介之推在山中点火烤面以拜祭神灵。

然而,由于山中的明火引起了晋国的注意,他被发现并被晋国人杀害。

百姓为了表达对他的怀念和对逝者的尊敬,从此将他的死忌日定为寒食节,并且禁火以示纪念。

二、玩草人寒食节当天,人们还有一个传统的游戏活动,就是玩草人。

人们会用麦秆、稻草等制作成一个个小人,然后点燃,将这些草人放入河中或火中,以祭奠过去的亲人和祖先。

这一仪式的意义在于将自己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化作烟火升腾向天,以表达对他们的怀念之情。

三、踏青郊游寒食节也是春暖花开的时节,因此,人们还喜欢在这一天踏青郊游。

除了悼念逝去的亲人,踏青郊游也成为了人们放松心情、欣赏春天美景的好时机。

人们会结伴出游,到郊外的山水之间漫步,欣赏春天的花朵和绿色的草地,感受自然的美妙。

四、野餐踏青郊游往往少不了野餐。

在寒食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一些食物和水果,带着野餐垫和毯子前往公园或者郊外的草地,与亲朋好友一同享受阳光、风景和美食。

这样的野餐活动除了增进亲情和友情,还能使人们更好地放松身心,享受生活。

五、吃冷食寒食节还有一个特别的传统,就是吃冷食。

因为在古代,人们认为寒食节后进食冷食会有不利于身体的影响,因此在这一天之前,人们都会尽量避免进食冷食。

而到了寒食节这一天,人们就会特别准备各种凉菜、冷糕点等冷食,尽情地享受冷口感带来的清凉和味蕾的刺激。

六、扫墓祭祖寒食节也是清明节的前一天,因此扫墓祭祖也成为了这一天的重要活动之一。

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为逝去的亲人整理墓碑、清扫墓地,并且进行一系列的祭祀仪式,以示对先人的思念之情和对家族的尊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江南·超然台作
【宋】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 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jiē)。休对故人思故 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 酒趁年华。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半壕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 对 故 人 思 故 国
且 将 新 火 试 新 茶
寒食节去野外采集野菜,不仅锻 炼身体,而且也满足了人体所必 须,一举两得。最后,还要说说 春季养生中的精神调节问题。女 子伤春,在寒食节期间出来散散 心,赏春踏青,能够预防精神上 的疾病。男子虽然不伤春,但在 春季肝气过盛,容易精神失常的 时候,缅怀下先人,寄托哀思, 起到了悲克怒的作用。对肝的调 理是相当有好处的。经过了五千 年的文化滋润,寒食与清明合二 为一,成为缅怀故人,激励生人 的节日。
寒食节丰富了传统文化内涵
介子推典故与习俗的引申义
由尊崇介子推忠君爱国,功成身退的奉 献精神,清正廉明的政治抱负,隐不违 亲的孝道品德发展为聚民心、凝国魂, 体现中华民族根祖文化的重要节日。并 形成饧、青精饭等系列养生长寿的寒食 食品。
饧xíng,指的是糖稀,也指糖块、面剂子等变软。 青精饭,江苏地区传统特色点心。又称乌米饭,用糯米 染乌饭树法之汁煮成的饭,颜色乌青。
为何禁火 何谓寒食
又下的出禁 要来悼来火 重的念,是 新火。子为 钻种寒推了 木熄食母晋 取灭禁子文 火了火隐公 。。,迹重
到把焚耳 了冬身烧 清季这山 明保件逼 ,留事他
即准在 为备无 “足火 寒够的 食的时 ”熟间 。食里
以, 冷人 食们 度必 日须 ,
寒食节的别称:一百五
寒食节还有“一百五”的别称, 这是由于寒食节时在冬至日后的105天。 宋代苏辙的一首诗《新火》: “昨日一百五,老樨俱寒食。” 宋代梅尧臣《依韵和李舍人旅中寒食 感事》: “一百五日风雨急,斜飘细湿春郊 衣。”

一天, 两人又在一起打坐。苏轼问:“
你看看我像什么啊?”佛印说:“我看你像尊
佛。”苏轼听后大笑,对佛印说:“你知道我
看你坐在那儿像什么?就活像一摊牛粪。”这
一次,佛印又吃了哑巴亏。

苏轼回家就在苏小妹面前炫耀这件事。

苏小妹冷笑一下对哥哥说:“就你这个悟
性还参禅呢,你知道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什么
?是见心见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说看
一、苏轼生平及个性
• 1、文化成就:“百科全 书式的文化巨人”
• 2、人格魅力: “中国 古代最高贵、最亲切、 最有魅力的文人。”
• 3、人生态度:旷达乐观 的文人典范

二、苏轼的文化成就









苏轼一生的遭遇
反王安石新法,自请外放——密州(今山东 诸城 超然台所在地)、徐州 卷入“乌台诗案”,“谤讪朝廷”被贬—— 黄州 与司马光旧党政见不合,贬——杭州 新党执政,贬——惠州、儋(dān)州 自评“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6、赋:把古文引进赋体的创作,《赤壁赋》 与欧阳修的《秋声赋》同为文赋的代表作。
丰 乐 亭 碑 记
自嘲
• 他在晚年曾用这样一首诗概括自己的一生: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死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是个大才子,佛印是个高僧,两人经
常一起参禅、打坐。佛印老实,老被苏轼欺负 。苏轼有时候占了便宜很高兴,回家就喜欢跟 他那个才女妹妹苏小妹说。
寒食节丰富了古代人民生活
节俗
寒食节时期有拜扫展墓、禁烟、祭祖、 寒食、插柳、踏青、蹴鞠、植树、秋 千、赏花、斗鸡、馈宴、咏诗等。赐 宴、赏花、斗鸡、镂鸡子、牵钩(拔 河)、钻木取火、放风筝、斗百草、 抛堶(瓦石器玩物)等许多活动,极
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
寒食节滋润了人民的精神
净肠
《中国传统文化大观》载:“大致到了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合而为一。

轻日寒春
寒 食 》
(hong)
韩 翃
烟 散 入
暮 汉 宫
食 东 风
城 无 处
五传御不
侯蜡柳飞
家烛斜花
介子推 亡命绵山
寒食节起源,据史籍记载:春 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 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 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 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 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 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 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 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 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 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 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 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 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 节”的由来。
乌台诗案发生于元丰二年(1079 年),时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 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 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 他们指控苏轼写诗文讪谤朝政、 反对新法、指斥皇帝,要求处置 苏轼。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 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所谓“乌 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 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 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所 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你像尊佛,那说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说佛印像
牛粪,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
四、苏轼人格的启示
精进有为,不随波逐流,不自甘 沉沦 以“佛陀拈花似的微笑”从容面 对打击
黄苏

州东 成坡 就成 了就
东 坡 与
苏了

余 秋 雨
东 坡 。
黄 州 ,

寒食节的历史悠久
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 扫、禁火寒食等风俗,寒食节从春秋时期至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曾被称为中国民间 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寒食节静静地融 入了清明节,介子推所代表的封建愚忠思想也已沉入历史长河,不过寒食所代表的人们 对忠诚、廉洁、政治清明的赞许,却是千年如一的。
寒食节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 州眉山(今属四川)人。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 是著名古文学家,人称“三苏”。苏轼的诗大多 抒写事业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百姓疾苦、揭露 现实黑暗之作。其诗风格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 称“苏黄”。苏轼的词开豪放派之先河,对后代 影响深远,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词题材广 泛,既有游记、怀古,又有赠答、送别等,现存 三百四十多首 。名作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 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望江南·超然台 作》等。
晓昨兴无 窗日味花 分邻萧无 与家然酒 读乞似过 书新野清 灯火僧明 。,。,
诗 酒 趁 年 华
1、词:是开宗立派的大家,首开豪放派词 风,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合称“苏 辛”。
2、诗歌:提高了宋诗的质量,成为北宋诗坛 骄傲。“苏黄”
3、散文: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为“唐宋 八大家”领衔人物。
4、书法:擅长行书、草书,与黄庭坚、米芾、
蔡襄合称为“宋四家”。
5、绘画:是文人画的开创者之一,有《枯木 怪石图》、《竹石图》等传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