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少年有梦》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少年有梦》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少年有梦》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少年有梦》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本教案是为初中七年级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上探究“成长与追梦”话题所设计的。

《少年有梦》是一篇优秀的中学生励志故事,讲述了一个普通的农村少年在通过自我努力和奋斗,最终实现了从乡村到城市发展的人生梦想的故事。

意在帮助学生了解“拼搏、奋斗、追梦”的理念和重要性,更好地引导学生探索自我、挖掘潜力,拓展未来发展和面向未来的格局和视野。

二、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追梦。

2.知道追梦需要的自信,勇气和努力。

3.知道成功的不易及背后的付出。

三、教学内容1.通过视频、音乐、图片等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2.听《少年有梦》文本朗读及鉴赏,分析文本结构及语言风格。

3.讨论《少年有梦》中的主题——成长与追梦,引导学生发掘自我价值持有及目标,提高学生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能力。

步骤一:引入教师播放一段由成功人士拍摄的名人励志视频,在视频中,这些名人会分享自己的追梦经历。

视频背景音乐可以选择具有励志意义的音乐,例如《壮志在我胸》等。

这个环节可以创造氛围,激发学生情感,提高课堂参与度。

步骤二:阅读与鉴赏教师向学生介绍《少年有梦》文本,让学生同步跟读,逐词逐句分析文章结构,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步骤三:讨论主题学生分小组投入讨论。

要求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观点和答案。

问题:1.你的梦想是什么?2.追梦中你需要什么样的品质?3.梦想实现的道路上需要付出什么?步骤四:学生自主创作鼓励学生选择一位名人,走到黑板前画出他们的人物形象,并创造性地说明选择该名人的原因。

步骤五:信息补全教师要求学生带上“最欣赏的名人”的名字回家,给家长做访谈,把家长对孩子的表扬或鼓励,写下来交给班主任。

班主任在班会上宣读表扬或鼓励的内容。

经过此次教学,我认为这种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这种教学方法也扩充了学生的知识和视野,积极鼓励学生探索未知领域,为其未来的追梦之旅打下良好的基础。

少年有梦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少年有梦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活动1:播放视频《我的梦想》。让学生思考你的梦想是什么?
活动2:教材P10探究与分享。设问1:瑞恩的梦想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了什么?
设问2:你从瑞恩的故事中获得怎放视频和瑞恩的故事,能让学生联系自身亲身经历,畅所欲言,最终得出梦想的含义和特点。
环节三:
知道梦想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内容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兴趣。通过播放音乐导入,让学生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教学情景;同时,本节课学生活动较多,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足之处:本节课上由于时间原因,学生说的时间短,谈得不透。
跟着老师的节奏,一起回顾本节课内容。
帮助学生梳理今天所学知识,巩固并构建知识体系。情感升华,让学生更加关心国家发展,为建设祖国贡献力量。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围绕“我的梦想”,写一篇300-500左右的计划,要求列出:
①我的梦想是什么?
②为了实现梦想,我需要培养哪些品质?
③我需要做哪些准备?
④我目前可以开始哪些具体行动?
活动2:古语赏析。展示王阳明关于立志的名言。
活动3:观察漫画。展示《挖矿》漫画素材,成功只差一步。
活动4:探究情境。设置三则情境,思考你会如何努力。
结合漫画、古语、情境等内容,分别回答相应问题。
观察图片法是道法教学中常见方法,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
环节五:
小结与升华
老师带领学生简单回顾本节课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出:努力,是梦想与现实之间的桥梁。
七上道法《》教学设计
课题
《1.2少年有梦》
册别
七年级上册
班级
课时
1课时
备课人
时间
教学目标
政治认同: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1.2《少年有梦》精品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1.2《少年有梦》精品教案

《少年有梦》教案一、教学目标:1.感受梦想的力量,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体会个人梦想与时代脉搏特别是“中国梦”之间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在追梦的过程中,形成坚持努力的信念。

2.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将个人梦想与中国梦联系起来,培养家国情怀。

3.体会梦想的作用,理解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区别与联系C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梦想重要性。

教学难点:理解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努力实现梦想。

三.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四.教学过程:引:黄国平博士论文致谢首段悟:简短的文字,我们看到他把苦难写成诗。

无数个日日夜夜,只为呈现在我们面前,他滚烫的人生始终仰望星空。

读书可以使他充满力量,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读书?学生回答:略结: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少年有梦,为梦而行。

环节一:有梦就有希望引1:教师介绍黄国平博士上学轨迹参考资料:作者在上述博士学位论文的《致谢》中写道:“出生在一个小山坳里,母亲在我十二岁时离家。

父亲在家的日子不多,即便在我病得不能自己去医院的时候,也仅是留下勉强够治病的钱后又走了。

我十七岁时,他因交通事故离世后,我哭得稀里糊涂,因为再得重病时没有谁来管我了。

同年,和我住在一起的婆婆病故,真的无能为力C她照顾我十七年,下葬时却仅是一副薄薄的棺材°另一个家庭成员是老狗小花,为父亲和婆婆守过坟,后因我进城上高中而命不知何时何处所终。

如兄长般的计算机启蒙老师邱浩没能看到我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对我照顾有加的师母也在不惑之前匆匆离开人世C每次回去看他们,这一座座坟萤都提示着生命的每一分钟都弥足珍贵。

”“人情冷暖,生离死别,固然让人痛苦与无奈,而贫穷则可能让人失去希望。

家徒四壁,在煤油灯下写作业或者读书都是晚上最开心的事。

如果下雨,保留节目就是用竹笋壳塞瓦缝防漏雨。

高中之前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夜里抓黄鲜、周末钓鱼、养小猪崽和出租水牛。

那些年里,方圆十公里的水田和小河都被我用脚测量过无数次。

被狗和蛇追,半夜落水,因蓄电瓶进水而摸黑逃回家中;学费没交,黄鳍却被父亲偷卖了,然后买了肉和酒,都是难以避免的事。

第一单元 少年有梦-【统编版2024新教材】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少年有梦-【统编版2024新教材】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设计

难点完善自我,保持乐观的态度,学会合作,树立团队意识。

五、单元
整体教学
思路
(一)设计思路:
(二)单元实施:
子任务一:开启初中生活
内容安排课时
设置
达成评价任务活动当堂
检测
奏响中学序曲1了解我们对初中生活
充满期待,理解初中生
活是成长的礼物,掌握
怎样正确应对初中生
活。

通过创设情境、案例分析
等手段,理解初中生活是
成长的礼物,掌握怎样正
确应对初中生活。

组织学
生小组合作探究等活动,
培养学生珍惜初中生活
的情感。

课堂学
历案效
果检测
部分
规划初中生活1了解规划的含义,理解
为什么要规划初中生
活,掌握如何规划初中
生活。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
了解规划的含义,理解为
什么要规划初中生活。


过分组讨论、交流合作、
教师引导等方式让学生
在参与中逐步解决问题
和困惑,有所收获和感
悟。

课堂学
历案效
果检测
部分


单元大概念:少年有梦
分解
子任务三:
梦想始于足下
子任务二:
正确认识自我
子任务一:
开启初中生活
核心素养总目标阶段目标重难点。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少年有梦》优秀教学案例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少年有梦》优秀教学案例
2.开展互评活动,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欣赏他人,从他人的梦想经历中汲取力量。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综合评价,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鼓励,激发他们继续追求梦想的信心和动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导入新课,如讲述一位少年勇敢追求梦想,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实现梦想的励志故事,引发学生对梦想的思考。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共同探讨梦想主题,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2.设计丰富多样的小组活动,如小组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合作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共同成长。
3.教师巡回指导,关注每个小组的学习情况,适时给予指导和鼓励,提高小组合作的质量。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追求梦想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对典型人物和事件的分析,认识到梦想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2.运用小组讨论、分享感悟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帮助他们发现自身潜能,确立合理的梦想目标。
4.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道德与法治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小组合作,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案例中设置了丰富多样的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探讨梦想主题,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倾听、表达、沟通的能力,促进共同成长。
5.实践性作业,强化知识运用
本案例布置了实践性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为自己制定实现梦想的计划,并将道德与法治观念融入其中。这种作业形式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知行合一。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第一课《中学时代——少年有梦》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第一课《中学时代——少年有梦》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第一课《中学时代——少年有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中学时代——少年有梦》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第一课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认识到中学时代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树立梦想和追求梦想。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例,引导学生理解中学时代是人生的关键时期,是打基础的阶段,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梦想的重要时期。

本节课的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追求梦想的勇气和决心。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中学阶段后,面临着新的学习环境和挑战,同时也充满着对未来的期待和憧憬。

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认知和价值观,但进入中学阶段后,他们需要进一步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树立梦想。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激励,以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中学时代的重要性,明确中学时代是人生的关键时期。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梦想观念,培养学生追求梦想的勇气和决心。

3.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适应中学阶段的学习环境。

四. 教学重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学时代的重要性。

2.如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梦想观念,培养学生追求梦想的勇气和决心。

3.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适应中学阶段的学习环境。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例,引导学生理解中学时代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讨论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梦想观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励教学法:通过鼓励和表扬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帮助学生树立追求梦想的勇气和决心。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准备《中学时代——少年有梦》的相关教材和教学资料。

2.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案例、图片、视频等。

3.教学设备:准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教学设备。

4.分组安排: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人数适中,便于讨论和交流。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少年有梦》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少年有梦》教案、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不同领域成功人士的梦想追求过程,从中汲取经验。
2.引导学生运用头脑风暴、思维导图等方法,对自己的梦想进行深入思考和规划。
3.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验追求梦想的过程,培养他们面对困难、挫折的心理素质。
4.鼓励学生进行课堂分享,让同伴之间相互启发、借鉴,提高梦想实现的信心和动力。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梦想主题,进行讨论。
2.各小组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a.梦想对于我们来说有什么意义?
b.我们如何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制定合适的梦想?
c.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和挫折?如何应对?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四)课堂练习(500字)
五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梦想规划书: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制定一份详细的梦想规划书。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梦想的定义和目标描述
-梦想实现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分解
-实现梦想所需的具体行动计划和时间安排
-预计在追求梦想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应对策略
4.小组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制定一份关于梦想的追求准则,如:如何面对挫折、如何保持动力等。
-小组合作完成一份关于梦想的海报,展示梦想的意义、规划方法和激励人心的名言。
5.课后实践:
-学生在课后选择一项实际行动,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做出努力,如参加相关社团、阅读相关书籍等。
-记录实践过程中的点滴收获和成长,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2022新课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课第二课时 少年有梦 教学设计

【2022新课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课第二课时 少年有梦 教学设计

【2022新课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课第二课时少年有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新课标《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一课《少年有梦》的第二课时。

本课教材主要围绕“少年有梦”这一主题,通过讲解梦想的含义、少年的梦想的特点以及如何实现梦想等内容,让学生认识到拥有梦想的重要性,激发学生追求梦想的热情,培养学生的追梦精神。

教材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针对性。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这个阶段的学生梦想丰富,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但他们同时也面临着梦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对自己的能力和潜力认识不足,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正确看待梦想与现实的关系,培养他们坚定的追梦信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梦想的含义,认识到拥有梦想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积极追求梦想的热情,激发他们的追梦精神。

3.帮助学生明确实现梦想的途径,提高他们的追梦能力。

4.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梦想与现实的关系,培养他们面对挫折勇敢前行的意志。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梦想的含义,认识到拥有梦想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积极追求梦想的热情,激发他们的追梦精神。

2.难点: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梦想与现实的关系,培养他们面对挫折勇敢前行的意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各种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梦想的重要性,培养追梦精神。

2.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梦想,激发学生的追梦热情。

3.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实现梦想的途径,提高追梦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梦想与现实的关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案例、图片等。

2.设计好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情境和实践活动。

3.准备好教学PPT,以便于教学过程中使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关于梦想的图片,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梦想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时少年有梦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
感受梦想的力量,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价值观目标
知道编织人生梦想,是青少年时期的重要生命主题,掌握追逐梦想、实现梦知识目标
想的方法
能力目标理解为实现梦想而努力的要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有梦就有希望
教学难点:努力就有改变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视频《孩子,你的梦想是什么》。

2.师导入:看了视频中的梦想,大家都开心一笑,那么同学们,你们有梦想吗?你的梦想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一课第2课时《少年有梦》(板书课题)
3.解释少年:指大约十岁到十五岁这个阶段的少年儿童,也就是少男少女。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有梦就有希望
1.梦想的含义
梦想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望。

2.梦想的重要性
正如奥斯特洛夫斯基形象地把理想比作一个人心中的“发动机”一样,有了这个发动机,人就有了巨大的前进动力。

(1)这段话中你能得出梦想的重要性吗?
(2)你的梦想是怎样的?如果梦想不能实现,梦想还有意义吗?
教师总结:如果梦想不能实现,梦想仍然有意义。

编织人生梦想,是青少年时期的重要生命主题。

有梦想,就有希望。

它能不断激发我们生命的热情和勇气,让生活更有色彩。

3.朗诵《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何其芳的这首诗,让你想到了什么?
提示:少年需要梦想。

少年的梦想,是人类天真无邪、美丽可爱的愿望。

它虽然总是和现实有一定距离,有时甚至不切实际,但是人类需要这样的梦想,因为有了这样的梦想,才能不断地进步和发展。

4.少年的梦想的特点
材料一:海伦·凯勒有这样一句非常形象而生动的话:“当一个人感觉到有高飞的冲动时,他将再也不会满足于地上爬。

”盲聋哑集于一身的她,毕业于哈佛大学,并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奔走呼告,建起一家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被评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

(1)海伦·凯勒的经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提示:少年的梦想,与个人的人生目标紧密相连。

材料二:周恩来在青少年时代,就富有革命理想,立志为兴我中华而读书。

1910年,12岁的周恩来,跟随伯父到东北,先在铁岭银冈书院读了半年书,后来,转入东关模范学堂读书。

有一次,老师提出“为什么读书”的问题要同学们回答。

有的说“为了明礼而读书”,有的说“为了光宗耀祖而读书”,还有一些学生说“为了帮助父亲记账而读书”,弄得哄堂大笑。

当老师问到周恩来时,他站起来响亮而严肃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句话充分表达了少年周恩来要为祖国独立富强而发愤学习的宏伟志向。

(2)周恩来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提示:少年的梦想,与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与中国梦密不可分。

教师讲述:无论你的梦想是做一名医生、一名警察、一名教师,还是你想当发明家、科学家,这些都是了不起的梦想,因为这些梦想都表现出了你想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我们祖国正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来共同努力建设,你点点滴滴的付出都饱含了你对祖国无限的热爱,因此你的梦就是中国梦!
5.播放视频——中国梦
目标导学二:努力就有改变
1.梦想与现实
观点一:从小努力,经过长时间的奋斗,梦想才可能实现。

(正确)
观点二:梦想与现实是平行线,永远无法相交。

(错误)
观点三:梦想即使实现不了,也能引导方向。

(正确)
观点四:现实常常把梦想打败。

(错误)
观点五:总有一个梦想会在现实中开花。

(正确)
(1)关于“梦想与现实”有几种观点,你认为对吗?
(2)分组讨论:学生课前收集资料,按照自己所持的观点分组讨论,选出代表发言。

(3)课堂辩论:每个小组代表发言,向其他小组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辩论完毕,小组之间可以自由提问,相互质疑。

教师讲述:不懈地追梦、圆梦才能改变我们自己。

努力,是梦想与现实之间的桥梁。

教师过渡:从个人角度看,一个人有梦想,人生才有了前进的方向;而从人类的角度看,人类有梦想,社会才会进步和发展。

像鸟一样飞一直是人类的梦想,这个梦想是谁实现的?
2.理解什么是努力——莱特兄弟的飞翔之梦(教材P11—12)
(1)分组讨论:实现梦想需要付出努力,但付出努力就一定能实现梦想吗?
(2)从莱特兄弟圆梦的故事中,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3)如果你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一次又一次地遭遇失败,你还会继续吗?
教师总结:①努力,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不服输的坚忍和失败后从头再来的勇气,是对自我的坚定信念和对美好的不懈追求;②努力,需要立志。

志向是人生的航标;③努力,需要坚持。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梦想的含义及特点,知道梦想的实现是需要付出自身努力的,也明白了努力的重要性及方法,这些都需要我们落到实处,一步步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为梦想而奋斗!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梦想,并希望通过努力实现各自的梦想。

本节课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梦想,鼓励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梦想,让学生懂得梦想是需要付出的,并不是空想、幻想,对学生的思想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由于一节课的时间有限,一些问题在课堂上不可能得到充分解决,如让学生举例说明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一个小愿望,获得了哪些心得体会等。

要把道德与法治课的精神落到实处。

作者留言:
您好!非常感谢!您浏览到此文档。

为了提高文档质量,欢迎您点赞或留言告诉我该文档的不足之处,以便于作者对该文档进行完善优化,在此本人深表感谢!祝您天天快乐!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