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D疾病编码分类与代码释义
ICD疾病编码分类与代码释义

ICD疾病编码分类与代码释义ICD疾病编码分类与代码释义疾病分类与代码规定了疾病、损伤和中毒及其外部原因、与保健机构接触的非医疗理由和肿瘤形态学的分类与代码。
本标准适用于医疗卫生服务、医疗保障、民政、公安等部门对疾病、伤残、死亡原因分类的信息收集、整理、交换、分析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疾病分类(n of Diseases)是将各种疾病按某些既定的原则归入类目及系统的方法。
本标准在某些疾病或其他诊断用语的代码之后跟有剑号“†”或星号“*”。
剑号“†”代表诊断疾病的原因,在单原因统计中,必须对该代码进行汇总和统计。
星号“*”代表该诊断疾病的临床表现,不对该代码进行统计。
采用以病因为主、解剖部位、临床表现、病理为轴心的基本原则。
采用“字母数字编码”形式的3位代码、4位代码、6位代码表示,但肿瘤的形态学编码除外。
即采用字母数字编码的第一位为英文字母,后五位数为阿拉伯数字。
疾病(包括症状、体征和其他不明确情况)的编码范围从A00~R99,损伤和中毒性质的编码范围从S00~T98,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的编码范围从V01~Y98,影响健康状态和与保健机构接触的因素的编码范围从Z00~Z99,用于特殊目的的编码U00-U99.肿瘤的形态学编码采用英文字母“M”加三位数字或四位数字表示,从M800~M998.在四位数后加“/”和一位数字,表示肿瘤的性质:/0表示良性肿瘤,/1表示良性或恶性未肯定(交界恶性),/2表示原位癌,/3表示原发部位的恶性肿瘤,/6表示继发部位的恶性肿瘤。
4位亚目码是3位码的亚分类,同样具有统计分类意义,例如:急性阑尾炎伴腹膜脓肿K35.1.以上是ICD疾病编码分类与代码的规定,对于医疗卫生服务、医疗保障、民政、公安等部门的疾病、伤残、死亡原因分类的信息收集、整理、交换、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5.2.3.1 疾病分类规则疾病的分类轴心包括解剖部位、病因、临床表现和病理。
按照解剖部位分类,应该从上到下、从里到外,范围从大到小;对于器官和神经系统,应该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双侧在前、单侧在后,范围从大到小。
ICD-10常用编码与疾病

ICD—10常用的编码与疾病﹙按A、B、C、D依次排列﹚一、某些传染病常用的疾病(NOS——----其他未特指,N EC———---不可归类在他处者)A16。
2—--———肺结核 A41.9----—-败血症 A17.0-—-----结核性脑炎 A82-—————狂犬病A89—————-中枢神经系统未特指的病毒性感染 G05。
1―――病毒性脑炎B91----——结核病后遗症(一年以上)B91———--—脊髓灰质炎后遗症(一年以上) B94——-—--其他和未特指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后遗症(一年以上)二、病毒性肝炎B15----—-急性甲型肝炎B15.0----——急性甲型肝炎,伴有肝昏迷B15。
9-—-—-急性甲型肝炎不伴有肝昏迷 B16。
9-——---急性乙型肝炎B18。
1---—--慢性乙型肝炎 K70.1----——酒精性肝炎 K70.3—-————酒精性肝硬变 K70.4—-————酒精性肝衰竭 K72.9-----—肝昏迷(肝衰竭) K73。
9—--—-—慢性肝炎 K74。
6——-—-—肝硬化B94.2------病毒性肝炎后遗症(一年以上)三、恶性肿瘤C11.9-———--鼻咽癌 C15.9--——-—食管﹙道﹚癌 C16。
9---——-胃癌 C17---—-—小肠恶性肿瘤 C18。
9——----结肠癌 C20——-—--直肠癌 C22.9--—-——肝癌 C23--—--—胆囊癌 C24—-——-—胆道 C25.3——-—--胰癌 C34。
9——-——-支气管和肺癌 C52--———-阴道癌 C53.9—--———宫颈癌 C56—---—卵巢癌 C60.9———-——阴茎癌 C61-————-前列腺癌 C62。
9---—--睾丸癌C71.9-—--——脑癌 C92—-—---白血病 C77——--——淋巴结继发和未特指的恶性肿瘤 C78。
7—--—-—肝继发性肿瘤 C77.9-————-淋巴结肿瘤未特指C78.0--—--—肺继发性肿瘤D18.0――血管瘤C79.5――骨转移性癌C79.3――脑转移性癌 C79。
ICD-10疾病编码完整版

ICD-10疾病编码完整版中枢神经系统炎性疾病(G00-G09)G00 细菌性脑膜炎G01 分类于他处的细菌性疾病引起的脑膜炎G02 分类于他处的其他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引起的脑膜炎G03 由于其他和未特指原因引起的脑膜炎G04 脑炎、脊髓炎和脑脊髓炎G05 分类于他处的疾病引起的脑炎、脊髓炎和脑脊髓炎G06 颅内和脊柱内脓肿及肉芽肿G07 分类于他处的疾病引起的颅内、脊柱内脓肿和肉芽肿G08 颅内和脊柱内的静脉炎和血栓性静脉炎G09 中枢神经系统炎性疾病的后遗症主要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和全身性萎缩(G10-G13)G10 亨廷顿病G11 遗传性共济失调G11. 小脑萎缩症G12 脊髓性肌肉萎缩及相关综合征G13 分类于其他疾病所引起的、主要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全身性萎缩锥体外束和运动疾患(G20-G26)G20 帕金森症G21 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G22 分类于他处的疾病引起的帕金森综合征G23 基底节的其他变性性疾病G24 肌张力障碍G25 其他锥体外束和运动疾患G26 分类于他处的疾病引起的锥体外束和运动疾患神经系统的其他变性性疾病(G30-G32)G30 阿尔茨海默病G31 神经系统的其他变性性疾病,不可归类在他处者G32 分类于他处的疾病引起的神经系统的其他变性性疾患中枢神经系统的脱髓鞘疾病(G35-G37)G35 多发性硬化G36 其他急性播散性脱髓鞘G37 中枢神经系统的其他脱髓鞘疾病发作性和阵发性疾患(G40-G47)G40 癫痫G41 癫痫状态G43 偏头痛G44 其他头痛综合征G45 短暂性大脑缺血性发作及相关综合征G46 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血管综合征(详见I00-I99)G47 睡眠障碍神经、神经根和神经丛疾患(G50-G59)G50 三叉神经疾患G51 面神经疾患G52 其他颅神经疾患G53 分类于他处的疾病引起的颅神经疾患G54 神经根和神经丛疾患G55 分类于他处的疾病引起的神经根和神经丛压迫G56 上肢单神经病G57 下肢单神经病G58 其他单神经病G59 分类于他处的疾病引起的单神经病多神经病和周围神经系统的其他疾患(G60-G64)G60 遗传性和特发性神经病G61 炎性多神经病G62 其他多神经病G63 分类于他处的疾病引起的多神经病G64 周围神经系统的其他疾患肌神经接点和肌肉疾病(G70-G73)G70 重症肌无力和其他肌神经疾患G71 肌肉的原发性疾患G72 其他肌病G73 分类于他处的疾病引起的肌神经接点和肌肉的疾患大脑性麻痹(瘫痪)和其他麻痹(瘫痪)综合征(G80-G83)G80 婴儿大脑性麻痹(瘫痪)G81 偏瘫G82 截瘫和四肢瘫G83 其他麻痹(瘫痪)综合征神经系统的其他疾患(G90-G99)G90 自主神经系统的疾患G91 脑积水G92 中毒性脑病G93 脑的其他疾患G94 分类于他处的疾病引起的脑的其他疾患G95 脊髓的其他疾病G96 中枢神经系统的其他疾患G97 神经系统的操作后疾患,不可归类在他处者G98 神经系统的其他疾患,不可归类在他处者G99 分类于他处的疾病引起的神经系统的其他疾患。
ICD编码的分类与结构

ICD编码的分类与结构ICD(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国际疾病分类)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一套用于诊断标准和统计目的的疾病、疾病因素、损伤和外部因素的编码系统。
它通常被医生、医学研究人员、卫生保健机构和保险公司等广泛使用,旨在实现全球范围内的疾病数据的统一和互相比较。
ICD编码系统根据疾病的分类进行编码,其分类系统分为十个大类,每个大类下面再细分为若干的亚类、亚亚类和子类。
以下将对ICD编码的分类与结构进行详细介绍。
一、传染病和寄生虫病(A00-B99)该大类包含了与传染病和寄生虫有关的各种疾病,如结核病、霍乱和疟疾等。
二、肿瘤(C00-D48)这个大类主要涵盖了各种原发恶性肿瘤和良性肿瘤,如乳腺癌、肺癌、脑瘤等。
三、血液和免疫系统疾病(D50-D89)这个大类包括了贫血、白血病、免疫缺陷病等与血液和免疫系统相关的疾病。
四、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E00-E90)该大类包含了糖尿病、甲状腺疾病、肥胖症等与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相关的疾病。
五、精神和行为障碍(F00-F99)这个大类涵盖了诸如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与精神和行为有关的疾病。
六、神经系统疾病(G00-G99)该大类包括了中风、帕金森病、脊髓损伤等与神经系统有关的疾病。
七、眼和耳疾病(H00-H95)这个大类涵盖了眼睛和耳朵相关的疾病,如青光眼、耳聋等。
八、循环系统疾病(I00-I99)该大类包括了各种心脏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与循环系统有关的疾病。
九、呼吸系统疾病(J00-J99)这个大类主要涵盖了感冒、哮喘、肺癌等与呼吸系统相关的疾病。
十、消化系统疾病(K00-K95)该大类包含了胃溃疡、炎症性肠病、肝炎等与消化系统有关的疾病。
十一、泌尿生殖系统疾病(N00-N99)这个大类涵盖了肾脏疾病、性传播疾病、妇科疾病等与泌尿生殖系统相关的疾病。
除了以上十一个大类外,ICD编码系统还包含了其他类别,如外部原因(V00-Y99)和影响健康状况以及接受医疗服务的情况(Z00-Z99)。
ICD-10国际疾病编码表齐全分类

(A18.3) 肠、腹膜、肠系膜腺体结核病 (A18.4) 皮肤、皮下组织结核病 (A18.5) 眼结核病 (A18.6) 耳结核病 (A18.7) 肾上腺结核病 (A18.8) 其他器官结核病 (A19.) 粟粒性结核病 (A19.0) 单一位置急性粟粒性结核病 (A19.1) 多发位置急性粟粒性结核病 (A19.2) 未明示之急性粟粒性结核病 (A19.8) 其他粟粒性结核病 (A19.9) 未明示之粟粒性结核病 由特定动物传染的细菌性疾病(A20-A28) (A20.) 鼠疫 (A20.0) 腺型鼠疫 (A20.1) 蜂窝组织皮肤性鼠疫 (A20.2) 肺炎型鼠疫 (A20.3) 鼠疫脑膜炎 (A20.4) 败血性鼠疫 (A20.8) 其他型鼠疫 (A20.9) 未明示之鼠疫 (A21.) 土拉菌病 (A21.0) 溃疡性土拉伦斯菌血症 (A21.1) 眼腹体土拉伦斯菌血症 (A21.2) 肺土拉伦斯菌血症 (A21.3) 胃肠道土拉伦斯菌血症 (A21.7) 全身性土拉伦斯菌血症 (A21.8) 其他型土拉伦斯菌血症 (A21.9) 未明示之土拉伦斯菌血症 (A22.) 炭疽病 (A22.0) 皮肤炭疽病 (A22.1) 肺炭疽病 (A22.2) 胃肠道炭疽病 (A22.7) 炭疽败血症 (A22.8) 其他型炭疽病 (A22.9) 未明示之炭疽病
(A16.4) 未提及细菌学或组织学证实之喉、气管与支 气管结核病 (A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6.5) 未提及细菌学或组织学证实之结核性肋膜炎 (A16.7) 未提及细菌学或组织学证实之原发性呼吸系 统结核病
(A16.8) 未提及细菌学或组织学证实之其他呼吸系统 结核病
(A16.9) 未提及细菌学或组织学证实之未明示部位呼 吸系统结核病 (A17.) 神经系统的结核病 (A17.0) 结核性脑膜炎 (A17.1) 脑膜结核瘤 (A17.8) 其他神经系统结核病 (A17.9) 未明示之神经系统结核病 (A18.) 其他器官的结核病 (A18.0) 骨关节结核病 (A18.1) 泌尿生殖系统结核病 (A18.2) 结核性淋巴腺炎
ICD-10的死亡编码规则和注释

ICD-10的死亡编码规则和注释第一节定义1 .起始前因在证明书第I 部分最低一行占用线上记录的情况。
2 .根本死亡原因引起直接导致死亡的一系列病态事件的那个疾病或损伤;或者造成致命损伤 的事故或暴力的情况。
是统计列表所选择的死亡原因。
3 .顺序“顺序”是指两个或多个情况前后相继排列于第I 部分之各行上,每个情况 都是记在其上行之另一情况可接受的原因。
例1: 1(a )食道静脉曲张出血(b )门静脉高压(c )肝硬变«)乙型肝炎如果在证明书上的一行上存在一个以上的死亡原因,则可能有超过一 个的报告顺序。
在下面的例子中报告了四个顺序:因此,第I 部分填写时,如果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疾病情况,应一行填 写一个疾病,且下一行的疾病总是能引起上一行疾病或情况,即存在逻 辑顺序。
昏迷心肌梗死和脑血管意外 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 例 2: I (a ) (b )(c )其顺序是:・ 动脉粥样硬化(导致)・ 动脉粥样硬化(导致)・ 高血压 (导致) 心肌梗死 (导致)昏迷 脑血管意外 (导致) 昏迷 心肌梗死 (导致)昏迷 脑血管意外 (导致) 昏迷第二节死亡编码规则一、总原则总原则指出当证明书上列入不止一个情况时,就选择单独列在第I部分最低一行占用线上的那个情况,只要它能够引起列在其上的所有情况。
例3:I (a)肺脓肿(b)大叶性肺炎选择大叶性肺炎例4 :I (a)外伤性休克(b)多发性骨折(c)行人被卡车撞伤(交通事故)行人被卡车撞伤(交通事故)为根本死因例5:I (a)食道静脉曲张出血(b)门静脉高压(c)肝硬化«)乙型肝炎乙型肝炎为根本死因二、选择规则规则1.如果存在不止一个死因顺序,总原则不适用,但存在一个终于证明书上首先列入之情况的报告顺序,则选择该顺序的起始原因。
例6:I (a)支气管肺炎(b)脑梗死和高血压性心脏病选择)脑梗死(I63. 9)。
存在两个终结于证明书上首先列入之情况的报告顺序;由于)脑梗死引起的支气管肺炎和由于高血压性心脏病引起的支气管肺炎。
国际疾病分类-ICD编码

国际疾病分类-ICD编码一、什么是国际疾病分类-ICD编码国际疾病分类编码-ICD,是对疾病、损伤及死亡等进行同级分类的国际公认标准,是目前疾病分类的黄金标准。
二、国际疾病分类的历史起源于1853年,经历了100多年的历史,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家族分类合作中心不定期进行修订,以更好的满足临床医学的发展,第十次修订本的名称改为《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世界卫生组织还保留了ICD的简称。
三、ICD在我国使用时间表1、1987年我国正式使用ICD-9进行疾病与死因统计2、1993年5月国家技术监督局将ICD-9正式列为国家疾病分类代码标准3、1983年ICD-10开始修订,1989第43届世界卫生大会正式通过,1993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4、2002年起我国正式使用ICD-10进行疾病与死因统计5、1999年成立了ICD-10更新顾问委员会对原文版开始修订6、2005年正式出版了《国际疾病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第二版》四、目的和意义我国作为世界卫生组织的成员国,有义务执行世界卫生组织的有关规定,向世界卫生组织报送本国的卫生统计信息。
目前卫生部推广实行的病例首页库,是居民健康档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实现各级卫生部门医疗信息资源的共享,而疾病分类实行统一的标准,就有着重要的意义:1、国内与国际交流(1) 世界卫生组织每年都要出版一本《世界卫生统计年鉴》,根据ICD分类原则收集各国的死亡原因分类资料。
(2) 国际会议文章、杂志的交流在涉及疾病时,也要求有疾病的国际编码。
(3)病人转诊时医院提供的病历摘要也被要求填写ICD疾病分类编码。
2、医院中的医疗、研究与教学病案除了医疗参考,更被用于教学和科研,而规范的疾病编码是病案检索的钥匙。
3、管理需求通过疾病分类可以将病案中的信息按不同的用途加以归纳,用于对各种医疗信息的分类,对病种的管理、医疗质量进行评价。
4、医疗付款相关疾病诊断分组Diagnoses Related Groups是目前各国医疗改革研究的重点,它是一个基于疾病分类和手术分类的医疗经费控制系统和医疗质量评价系统,将疾病性质、医疗费用、住院天数相同或相似病人分为在同一个类别中,并据此而进行医疗付费和管理。
ICD常用编码表

目录一、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1二、肿瘤----------------------------------------------------------------------------------- 5(一)原发恶性肿瘤(除外淋巴、造血和有关组织)---------------------------------- 5(二)不明确的、继发的和未特指部位的恶性肿瘤------------------------------------- 11(三)淋巴、造血和有关组织恶性肿瘤---------------------------------------------------- 12(四)独立的多个部位原发恶性肿瘤------------------------------------------------------- 13(五)良性肿瘤---------------------------------------------------------------------------------- 13(六)动态未定或动态未知的肿瘤---------------------------------------------------------- 14三、血液及造血器官疾病和某些涉及免疫机制的疾患-------------------------- 15四、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 17五、精神和行为障碍-------------------------------------------------------------------- 20六、神经系统疾病----------------------------------------------------------------------- 22七、眼和附器疾病----------------------------------------------------------------------- 25八、耳和乳突疾病----------------------------------------------------------------------- 25九、循环系统疾病----------------------------------------------------------------------- 26十、呼吸系统疾病----------------------------------------------------------------------- 32十一、消化系统疾病----------------------------------------------------------------------- 35十二、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 39十三、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 40十四、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42十五、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疾病-------------------------------------------------------- 43十六、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 44十七、先天性畸形、变型和染色体异常----------------------------------------------- 45十八、症状、体征和临床实验室异常所见-------------------------------------------- 47十九、损伤、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其他后果-------------------------------------------- 49二十、疾病和损伤的外因-----------------------------------------------------------------52(一)意外事故------------------------------------------------------------------------------ 521、运输事故---------------------------------------------------------------------------------- 522、跌倒---------------------------------------------------------------------------------------- 673、暴露于无生命机械性力量下---------------------------------------------------------- 674、暴露于有生命机械性力量下---------------------------------------------------------- 685、意外淹溺和沉没------------------------------------------------------------------------- 696、其他对呼吸的意外威胁---------------------------------------------------------------- 697、暴露于电流、辐射和极度环境气温及气压下------------------------------------- 698、暴露于烟、火和火焰下---------------------------------------------------------------- 709、接触热和烫的物质---------------------------------------------------------------------- 7010、接触有毒的动物和植物---------------------------------------------------------- 7011、暴露于自然力量下---------------------------------------------------------------- 7112、有毒物质的意外中毒或暴露于该物质下------------------------------------- 7113、操劳过度、旅行和贫困---------------------------------------------------------- 7214、意外暴露于其他和未特指的因素下------------------------------------------- 72(二)故意自害----------------------------------------------------------------------------- 73(三)加害----------------------------------------------------------------------------------- 74(四)意图不确定事件-------------------------------------------------------------------- 76(五)依法处置和作战行动-------------------------------------------------------------- 77(六)外因的后遗症导致的疾病和死亡----------------------------------------------- 78ICD-10编码疾病名称A00-B99一、传染病和寄生虫病A01.0伤寒A01.4未特指副伤寒A02.0沙门氏菌病A02.1沙门氏菌败血症A02.9未特指沙门氏菌感染A03.9未特指细菌性痢疾A04.9细菌性肠道感染(细菌性肠炎);细菌性结肠炎A05.9未特指细菌性食物中毒A06.0急性阿米巴病或肠道阿米巴病未特指A08.4病毒性肠道感染未特指A09传染性腹泻未特指A15.0肺结核病,显微镜下痰监测证实,伴有或不伴有痰培养A15.1肺结核病,仅经痰培养证实A15.2肺结核病,经组织学证实A15.3肺结核病,经未特指的方法证实A15.4胸腔内淋巴结结核病,经细菌学和组织学证实A15.5喉、气管和支气管结核病,经细菌学和组织学证实A15.6结核性胸膜炎,经细菌学和组织学证实A15.7原发性呼吸道结核病,经细菌学和组织学证实A15.8其他呼吸道结核病,经细菌学和组织学证实A15.9未特指呼吸道结核病,经细菌学和组织学证实A16.2肺结核病,未提及细菌或组织学的证实(肺结核)A16.5结核性胸膜炎,未提及细菌或组织学的证实A16.7原发性肺结核;肺原发性结核性综合征A16.9结核病A17.0G01* 结核性脊膜炎;结核性脑脊膜炎;结核性脑膜炎A17.1G07* 脑膜结核瘤A17.8其他神经系统的结核病;G05.0* 结核性脑膜脑炎A17.9神经系统结核病未特指A18.0M--.-* 骨和关节的结核病A18.1N--.-* 泌尿生殖系统的结核病A18.2结核性周围淋巴结病A18.3K--.-* 肠、腹膜和肠系膜淋巴结结核病A18.4皮肤和皮下组织的结核病A18.8其他特指器官的结核A19.9粟粒性结核病未特指A30.9麻风未特指A33新生儿破伤风A34产科破伤风A35破伤风未特指A36.9白喉未特指A37.9百日咳未特指A38猩红热A39.0流行性脑膜炎;G01* 脑膜炎球菌性脑膜炎A39.9脑膜炎球菌感染未特指A41.2葡萄球菌菌血病;葡萄球菌性败血症A41.9败血症未特指;脓毒血症A46丹毒A49.9细菌性感染(菌血症)未特指A50.9先天性梅毒未特指A52.0心血管梅毒A52.9晚期梅毒未特指A53.9梅毒未特指A82.9狂犬病未特指A83.0日本脑炎A83.9蚊媒介的病毒性脑炎未特指A86病毒性脑炎(病毒性脑脊髓炎、脑膜脑炎)未特指A87.0肠病毒性脑膜炎(柯萨奇病毒脑膜炎)A87.9病毒性脑膜炎未特指A98.5流行性出血热B02.9带状疱疹未特指B05.0麻疹并发脑炎B05.2麻疹并发肺炎B05.8麻疹,伴有其他并发症B15.0急性甲型肝炎,伴有肝昏迷B15.9急性甲型肝炎未特指B16.2乙型病毒性肝炎伴肝昏迷B16.9急性乙型肝炎未特指B17.1急性、亚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伴黄疸型、无黄疸型、重型B17.2急性戊型肝炎;戊型肝炎B17.8其他特指的急性病毒性肝炎B18.1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B18.2慢性活动性丙肝B18.9慢性病毒性肝炎未特指B19.9病毒性肝炎未特指B24艾滋病未特指(AIDS)B33.2病毒性心炎B34.9病毒性感染(病毒血症)未特指B46.0毛霉性肺炎B49真菌性脑膜炎B53.8疟疾未特指(经寄生虫学证实的)B65.2血吸虫病(亚洲血吸虫病)B65.9血吸虫病未特指;K77.0* 血吸虫性肝炎;各种慢性血吸虫病B69.0G94.8* 脑囊虫病B90.0陈旧性结核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后遗症B90.0中枢神经系统结核病的晚期效应B90.8特指部位的陈旧性结核;其他器官结核病的后遗症B90.9结核病后遗症未特指B91脊髓灰质炎后遗症B92麻风后遗症B94.1病毒性脑炎后遗症B94.8其他特指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后遗症(血吸虫病后遗症、血吸虫性肝硬变)C00-D48二、肿瘤C00-C75(一)原发恶性肿瘤(除外淋巴、造血和有关组织)C00.0上唇恶性肿瘤C00.9唇恶性肿瘤未特指C01舌根恶性肿瘤C02.9舌恶性肿瘤未特指C03.0上牙龈恶性肿瘤C03.9牙龈恶性肿瘤未特指C04.9口底恶性肿瘤未特指C05.9腭恶性肿瘤未特指C06.0颊粘膜恶性肿瘤;颊部鳞状细胞癌C06.2磨牙后区恶性肿瘤C06.9口腔恶性肿瘤未特指C07腮腺恶性肿瘤C08.0颌下腺恶性肿瘤C08.1舌下腺恶性肿瘤C08.8舌下腺及颌下腺恶性肿瘤C09.9扁桃体恶性肿瘤未特指C10.9口咽恶性肿瘤未特指C11.2鼻咽侧壁恶性肿瘤C11.9鼻咽恶性肿瘤未特指C13.9下咽恶性肿瘤未特指C14.0咽恶性肿瘤未特指C14.8唇、口腔和咽交搭跨越的损害C15.0食管颈部恶性肿瘤C15.1食管胸部恶性肿瘤C15.3食管上三分之一恶性肿瘤C15.4食管中三分之一恶性肿瘤C15.5食管下三分之一恶性肿瘤C15.8食管交搭跨越的损害C15.9食管恶性肿瘤未特指C16.0胃贲门恶性肿瘤C16.1胃底恶性肿瘤C16.2胃体恶性肿瘤C16.3幽门窦(胃窦) 恶性肿瘤C16.4幽门恶性肿瘤C16.5胃小弯恶性肿瘤未特指C16.6胃大弯恶性肿瘤未特指C16.8胃交搭跨越的损害C16.9胃恶性肿瘤未特指C17.0十二指肠恶性肿瘤C17.1空肠恶性肿瘤C17.2回肠恶性肿瘤C17.8小肠交搭跨越的损害C17.9小肠恶性肿瘤未特指;肠平滑肌肉瘤C18.0盲肠恶性肿瘤C18.1阑尾恶性肿瘤C18.2升结肠恶性肿瘤C18.3结肠肝曲恶性肿瘤C18.4横结肠恶性肿瘤C18.5脾曲恶性肿瘤C18.7乙状结肠恶性肿瘤C18.8结肠交搭跨越的损害C18.9结肠(大肠)恶性肿瘤未特指C19直肠乙状结肠连接处恶性肿瘤C20直肠恶性肿瘤C21.0肛门恶性肿瘤未特指C21.1肛管恶性肿瘤C21.8肛门直肠恶性肿瘤C22.0肝细胞癌恶性肿瘤C22.1肝内胆管癌C22.2肝母细胞癌C22.3肝血管肉瘤C22.7其他特指的肝癌C22.9肝恶性肿瘤未特指C23胆囊恶性肿瘤C24.0肝外胆管(胆管或胆道未特指)C24.1法特氏壶腹恶性肿瘤C24.9胆道恶性肿瘤未特指C25.0胰头恶性肿瘤C25.1胰体恶性肿瘤C25.2胰尾恶性肿瘤C25.9胰腺癌未特指C26.0肠道恶性肿瘤未特指C26.8消化系统交搭跨越部位恶性肿瘤C26.9胃肠道、消化管或道未特指C30.0鼻腔;感觉神经母细胞瘤;感觉神经上皮瘤;嗅觉神经母细胞瘤C30.1中耳恶性肿瘤;乳突恶性肿瘤;咽鼓管恶性肿瘤;中耳道鳞状细胞癌C31.0上颌窦恶性肿瘤C31.8副鼻窦交搭跨越的损害C31.9副鼻窦恶性肿瘤未特指C32.0声门恶性肿瘤(声带)C32.1会厌恶性肿瘤C32.9喉恶性肿瘤未特指C33气管恶性肿瘤C34.0主支气管恶性肿瘤、(肺)门C34.1上叶,支气管或肺恶性肿瘤C34.2中叶,支气管或肺恶性肿瘤C34.3下叶,支气管或肺恶性肿瘤C34.8支气管和肺交搭跨越的损害C34.9支气管或肺恶性肿瘤未特指C37胸腺恶性肿瘤C38.0心包、心房、心脏恶性肿瘤C38.3纵隔恶性肿瘤未特指C38.4胸膜恶性肿瘤C39.0上呼吸道恶性肿瘤未特指C39.8呼吸和胸腔内器官交搭跨越损害C39.9呼吸道恶性肿瘤(呼吸系统)未特指C40.0上肢长骨和肩胛骨恶性肿瘤C40.2下肢,长骨恶性肿瘤C40.3下肢,短骨恶性肿瘤、股骨纤维肉瘤C40.9四肢的骨和关节软骨未特指C41.0颅和面骨恶性肿瘤C41.2脊柱恶性肿瘤;颈椎癌C41.3肋骨、锁骨、胸骨恶性肿瘤C41.4盆骨、骶骨和尾骨恶性肿瘤C41.8骨和关节软骨交搭跨越部位的恶性肿瘤C41.9骨和关节软骨未特指C43.3鼻黑色素瘤;面部皮肤黑色素瘤C43.7下肢黑色素瘤C43.9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未特指C44.0唇的皮肤恶性肿瘤C44.3面部其他和未特指部位的皮肤癌C44.4头皮和颈部皮肤恶性肿瘤C44.5背皮肤、腹壁、躯干皮肤、臀部皮肤恶性肿瘤;背部纤维肉瘤;腹壁鳞状细胞癌C44.7下肢皮肤,包括髋恶性肿瘤C44.9皮肤恶性肿瘤,未特指C45.0胸膜间皮瘤C45.1腹膜间皮瘤C45.9间皮瘤未特指C46.9卡波西肉瘤C47.2下肢周围神经,包括髋恶性肿瘤C47.9周围神经和自主神经系统未特指C48.0腹膜后恶性肿瘤C48.1腹膜特指部位恶性肿瘤C48.2腹膜恶性肿瘤未特指C49.0头、面和颈部结缔组织和其他软组织的恶性肿瘤C49.1上肢结缔组织恶性肿瘤;前臂纤维瘤;拇指恶性透明细胞肌上皮瘤C49.2下肢结缔组织和软组织、包括髋恶性肿瘤C49.3横隔、肩胛区结缔组织、胸、腋下结缔组织恶性肿瘤;臂、肩纤维肉瘤C49.4腹结缔组织和软组织恶性肿瘤C49.5骨盆结缔组织和软组织恶性肿瘤C49.6躯干结缔组织恶性肿瘤C49.9结缔组织和软组织恶性肿瘤未特指C50.0乳头、乳头乳晕恶性肿瘤C50.9乳房恶性肿瘤未特指;乳腺癌C51.9外阴恶性肿瘤,未特指(外阴癌、外阴乳头状癌、外阴平滑肌肉瘤)C52阴道恶性肿瘤C53.0宫颈内膜癌C53.9宫颈恶性肿瘤未特指C54.0子宫峡癌C54.1子宫内膜癌C54.9子宫体恶性肿瘤未特指C55子宫恶性肿瘤未特指C56卵巢恶性肿瘤C57.0输卵管恶性肿瘤C57.4子宫附件恶性肿瘤;混合性生殖细胞癌C58胎盘恶性肿瘤(绒毛膜)(绒癌)C60.9阴茎恶性肿瘤未特指C61前列腺恶性肿瘤C62.9睾丸恶性肿瘤未特指C63.2阴囊、阴囊汗腺恶性肿瘤C64肾恶性肿瘤C65肾盂恶性肿瘤C66输尿管恶性肿瘤C67.6输尿管口恶性肿瘤C67.7脐尿管恶性肿瘤C67.9膀胱恶性肿瘤未特指C68.0尿道恶性肿瘤C68.9泌尿系统恶性肿瘤未特指C69.2视网膜母细胞瘤C69.9眼恶性肿瘤未特指C70.0脑膜恶性肿瘤C70.1脊(髓)膜恶性肿瘤C71.0大脑星形细胞瘤;颅内胶质细胞瘤(胼胝体恶性肿瘤)、脑胶质细胞瘤C71.2颞叶恶性肿瘤;颞部鳞状细胞癌;颞叶胶质瘤C71.3顶叶恶性肿瘤C71.5脑室恶性肿瘤C71.6小脑恶性肿瘤;小脑髓母细胞瘤;小脑血管网织细胞瘤C71.7脑干恶性肿瘤C71.9脑恶性肿瘤未特指C72.0脊髓恶性肿瘤(脊髓圆锥恶性肿瘤)C72.3视神经恶性肿瘤C72.5其他和未特指的颅神经恶性肿瘤C72.9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未特指C73甲状腺恶性肿瘤未特指C74.9肾上腺恶性肿瘤未特指C75.0甲状旁腺恶性肿瘤C75.1垂体恶性肿瘤C75.2颅咽管癌C75.8累及多个腺体,未特指恶性肿瘤C76-C80(二)不明确的、继发的和未特指部位的恶性肿瘤C76.0鼻恶性肿瘤未特指C76.1胸恶性肿瘤C76.2腹腔肿瘤;腹腔转移性腺癌;髂窝恶性肿瘤C76.3骨盆恶性肿瘤C76.5下肢、小腿恶性肿瘤;大腿血管肉瘤;大腿软骨肉瘤;大腿纤维肉瘤C77.0头、面和颈淋巴结继发性恶性肿瘤C77.9淋巴结继发性恶性肿瘤未特指C78.0肺继发性恶性肿瘤C78.1纵隔继发性恶性肿瘤C78.2胸膜继发性恶性肿瘤C78.3其他呼吸系统的继发性肿瘤;气管、支气管继发恶性肿瘤C78.6腹膜后和腹膜继发性恶性肿瘤C78.7肝继发性恶性肿瘤C78.8消化道继发性恶性肿瘤未特指C79.0肾和肾盂继发性恶性肿瘤C79.2皮肤继发性恶性肿瘤C79.3脑继发性恶性肿瘤C79.5骨继发性恶性肿瘤C79.6卵巢继发性恶性肿瘤C79.8恶性肿瘤广泛、全身转移C80继发性恶性肿瘤未特指C81-C96(三)淋巴、造血和有关组织的恶性肿瘤C81.0淋巴细胞为主型何杰金氏病C81.9霍奇金【何杰金】病未特指C85.0淋巴肉瘤C85.7恶性网状细胞增多症C85.9非霍奇金(何杰金)淋巴瘤、恶性淋巴瘤C88.0巨球蛋白血症C90.0多发性骨髓瘤C90.1浆细胞性白血病C90.2浆细胞瘤未特指C91.0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91.1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91.9淋巴样白血病未特指C92.0急性髓样白血病(粒细胞)C92.1慢性髓样白血病(粒细胞)C92.5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92.7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嗜酸、嗜碱细胞性白血病C92.9髓样白血病(粒细胞)未特指C93.0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C93.1慢性单核细胞白血病C93.9单核细胞白血病未特指C94.0急性红细胞增多症和红白血病C94.1慢性红细胞增多症C94.2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C94.4急性骨髓增生综合征C94.5急性骨髓纤维变性C95.0急性白血病未特指C95.1慢性白血病未特指C95.7未特指细胞类型急性双表型白血病C95.9白血病未特指C96.1恶性组织细胞增多症C97(四)独立、多个部位的恶性肿瘤D10-D36(五)良性肿瘤D10.6鼻咽良性肿瘤;鼻腔浆细胞瘤D12.6结肠良性肿瘤;结肠纤维瘤D13.1贲门、胃良性肿瘤;幽门、贲门腺瘤D14.1喉良性肿瘤D14.3肺、主支气管、主支气管旁良性肿瘤D15.2后纵隔、前纵隔、纵隔良性肿瘤,纵隔淋巴管瘤,纵隔神经结细胞瘤D16.9骨良性肿瘤;骨纤维瘤D17.7腹膜后、喉、梨状窝、颅骨、神经系统、肾上腺、硬膜内、硬膜外脂肪瘤D17.9多发性脂肪瘤D18.0血管瘤未特指D18.1淋巴管瘤D19.9间皮瘤未特指D20.1腹膜良性肿瘤D21.0头、面和颈部结缔组织和其他软组织的良性肿瘤D21.2下肢结缔组织和软组织、包括髋的良性肿瘤D25.9子宫平滑肌瘤D26.9子宫良性肿瘤D27卵巢畸胎瘤D32.0脑室脑膜良性肿瘤D33.0颅窝良性肿瘤;脑室良性肿瘤D32.9脑膜瘤未特指D33.2脑良性肿瘤未特指D34甲状腺良性肿瘤D35.2垂体良性肿瘤D36.0淋巴结良性肿瘤D36.1臂丛神经、脊神经、颈部神经良性肿瘤;下肢、坐骨、髓外硬膜下神经纤维瘤D36.9良性肿瘤未特指D37-D48(六)动态未定或动态未知的肿瘤D37.9消化器官动态未定未特指D38.6呼吸器官动态未定未特指D39.2侵袭性、恶性葡萄胎;破坏性绒毛膜腺瘤D41.0肾动态未定D41.9泌尿器官动态未定未特指D42.0脑膜动态未定D42.9脑脊膜动态未定未特指D43.2脑动态未定未特指D44.9内分泌腺动态未定未特指D46.9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未特指D47.1骨髓纤维化D47.9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未特指D48.9肿瘤未特指D50-D89三、血液及造血器官疾病和某些涉及免疫机制的疾患D50.0慢性失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D0.8低色素性小细胞贫血D50.9缺铁性贫血未特指D51.0恶性贫血D53.0蛋白质缺乏性贫血D53.9营养性贫血未特指D58.9遗传性溶血性贫血未特指D59.1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Evans综合征)D59.4非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感染性溶血性贫血;继发性溶血性贫血D59.9后天性溶血性贫血未特指D61.9再生障碍性贫血未特指D62出血性贫血D64.3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D64.9贫血未特指D65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66血友病未特指D68.9凝血缺陷未特指D69.3埃文斯综合征;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D69.4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D69.6血小板减少未特指D70粒细胞缺乏D72.8淋巴细胞增多、减少症(浆细胞、单核、粒细胞增多症)D72.9白细胞疾患未特指D73.1脾机能亢进D73.9脾疾病未特指D75.1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D75.8骨髓硬化、骨髓外造血灶组织、药物性骨髓抑制D75.9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未特指D76.1嗜红细胞淋巴细胞与组织细胞增多症D76.3组织细胞增多症(网状组织细胞瘤)D84.9免疫缺陷未特指D86.0肺结节病D86.9结节病未特指E00-E90四、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E00.9呆小病(克汀病)E03.1先天性甲状腺机能不全E03.9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未特指E04.0单纯性甲状腺肿;弥漫性甲状腺肿E04.2甲状腺囊肿未特指E05.9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毒症)未特指E06.9甲状腺炎未特指E07.9甲状腺疾患未特指第四位亚目(适用E10-E14).0-伴昏迷.1-伴酮症酸中毒.2-伴肾的并发症.3-伴眼的并发症.4-伴神经的并发症.5-伴周围循环并发症.6-伴其他特指的并发症.7-伴多个并发症.8-伴未特指的并发症.9-不伴有并发症E10糖尿病I型(胰岛素依赖型)E11糖尿病II型(非胰岛素依赖型)E14糖尿病未特指E15低血糖性昏迷未特指E16.2低血糖未特指E20.0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E20.8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E20.9甲状旁腺功能减退E21.3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未特指E21.5甲状旁腺疾患未特指E22.9垂体机能亢进未特指E23.0席汉氏病、西蒙氏病(垂体功能减退症)E23.2尿崩症E23.7垂体疾患未特指E24.2类库欣综合征E24.3异位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综合征E24.9库欣【柯兴】综合征未特指E25.0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E27.9肾上腺疾患未特指E34.9内分泌疾患未特指E40恶性营养不良病E41营养性消瘦E43营养性水肿E46营养不良未特指E54维生素C缺乏(坏血病)E56.1维生素K缺乏E63.9营养缺乏,未特指E64.3佝偻病晚期效应E64.8其他营养缺乏后遗症E66.9肥胖未特指E71.3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E77.8低蛋白血症E78.5高脂血症未特指E79.9嘌呤和嘧啶代谢紊乱,未特指E83.0铜代谢紊乱(肝豆状核变性(威尔逊病)、门克病)E83.1血色病E84.9囊性纤维病未特指E85.9淀粉样变性未特指E86血容量缺失E87.0高渗透性和高钠血症E87.2代谢性酸中毒E87.4酸碱平衡紊乱E87.5高钾血症E87.6低钾血症E87.8电解质失衡未特指E88.0未特指,血浆蛋白代谢紊乱E88.9代谢紊乱未特指F00-F99五、精神和行为障碍F01.1脑梗死性痴呆F01.9血管性痴呆未特指F03老年性(老年前期)痴呆和精神病未特指F05急性或亚急性脑综合征、精神错乱状态;谵妄F06.9器质性脑综合征、精神障碍未特指F09器质性和症状性精神病未特指F10.0醉酒;酒精引起的急性中毒(喝酒过量)F10.2酒瘾综合征F10.5酒精性精神病;酒精中毒致精神障碍F11.0由于使用类鸦片药引起的精神和行为障碍(急性中毒)F11.2使用类鸦片药引起的精神和行为障碍(慢性中毒,吸毒)F12.0由于使用大麻类物质引起的精神和行为障碍(急性中毒)F12.2由于使用大麻类物质引起的精神和行为障碍(慢性中毒)F13.2由于使用镇静剂或催眠剂引起的精神和行为障碍(慢性中毒)F14.2由于使用可卡因引起的精神和行为障碍(慢性中毒)F19.2药物瘾F19.5多种药物、精神活性物质引起的精神和行为障碍;药物性精神病F20.6单纯型精神分裂症F20.9精神分裂症未特指F22.9持久的妄想性障碍,未特指F25.9情感性分裂症F29精神病未特指F30.9躁狂症未特指F32.9抑郁性障碍未特指F39情感性精神病未特指F43.9严重应激反应及适应障碍F48.0神经衰弱(疲劳综合征)F48.9神经症(神经官能症)未特指F50.0神经性厌食F50.8食欲减退F53.9产褥期精神病未特指F73.9极重度精神发育迟滞(智商低于20)F79.9智力缺陷、低下未特指G00-G99六、神经系统疾病G00.9细菌性(化脓性)脑膜炎G03.9脑膜炎未特指G04.9脑炎、脊髓炎和脑脊髓炎(神经根脊髓炎)未特指G06.0脑脓肿G09脑炎后遗症G11.3小脑共济失调G12.2运动神经元病G12.9脊髓性肌肉萎缩未特指G20帕金森病(震颤麻痹)G25.5舞蹈病未特指G25.9基底节病变;神经结(基底、脑)综合征G30.9阿耳茨海默病未特指(早老性痴呆)G31.0局限性脑萎缩(脑叶萎缩)G31.1老年性脑变性G31.2酒精中毒性脑病、慢性酒精中毒性神经系统损害G31.9脑萎缩、大脑变性G36.0视神经脊髓炎G40.3全身性特发性癫痫和癫痫综合征G40.6癫痫大发作G40.8其他癫痫病G40.9癫痫未特指;由癫痫所致的意外事故(V01-X59编码到G40-G41)G41.0癫痫,大发作状态G41.9癫痫状态,未特指G43.9偏头痛未特指G45.9短暂性大脑缺血未特指G47.3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G50.0三叉神经痛G52.7多发性颅神经疾患G54.5神经痛性肌萎缩G54.9神经根和神经丛疾患,未特指G57.0梨状肌综合征;坐骨神经损害G58.9单神经炎;神经功能障碍;神经麻痹G61.0吉兰-巴雷【格林-巴利】综合征G62.9多发性神经炎G70.0重症肌无力G70.2先天性和发育性肌无力G70.9肌神经疾患未特指G71.0肌营养不良G72.8肌麻痹;血管性肌病G73.3分类于他处的其他疾病引起的肌无力综合征G80.4共济失调性大脑性麻痹【瘫痪】G80.9(婴儿)大脑性麻痹【瘫痪】未特指G81.9偏瘫未特指G82.2截瘫未特指G83.8完全性瘫痪G83.9麻痹【瘫痪】综合征未特指G91.1梗阻性脑积水G91.9脑积水未特指G92中毒性脑病G93.1缺氧性脑损害(肺性脑病)G93.2颅内高压G93.4脑病未特指G93.5脑疝G93.6脑水肿G93.9脑疾患未特指G95.0脊髓空洞症G95.2脊髓受压未特指G95.9脊髓病未特指G96.9中枢神经系统疾患未特指G98神经系统疾患未特指H00-H59七、眼和附器疾病H25.9白内障,≥65岁(不作根本死因)H26.9白内障,〈65岁未特指H40.9青光眼未特指H54.0失明H60-H95八、耳和乳突疾病H66.9中耳炎未特指H91.9聋(听觉丧失)未特指I00-I99九、循环系统疾病I00风湿热(关节炎),未提及心脏受累I01.0急性风湿性心包炎I01.1急性风湿性心内膜炎I01.2急性风湿性心肌炎I01.9急性风湿性心脏病未特指I02.9风湿性舞蹈病未特指I05.0风湿性二尖瓣狭窄I05.1风湿性二尖瓣关闭不全I05.2风湿性二尖瓣狭窄伴有关闭不全I05.9风湿性二尖瓣疾病未特指I06.0风湿性主动脉瓣狭窄I06.1风湿性主动脉瓣闭锁不全I06.2风湿性主动脉瓣狭窄伴闭锁不全I06.9风湿性主动脉瓣疾病未特指I07.1三尖瓣闭锁不全I07.9风湿性三尖瓣疾病未特指I08.0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的疾患I08.1二尖瓣和三尖瓣的疾患I08.9多个心瓣膜疾病未特指I09.0风湿性心肌炎I09.1慢性风湿性心内膜炎、瓣膜炎I09.2慢性风湿性心包炎I09.9风湿性心脏病未特指I10高血压(特发性)(原发性)I11.0高血压性心脏病,伴有心力衰竭I11.9高血压性心脏病,不伴有心力衰竭未特指I12.0高血压性肾脏病,伴有肾衰竭I12.9高血压性肾脏病,不伴有肾衰竭未特指I13.0高血压心脏和肾脏病,伴有心力衰竭I13.1高血压心脏和肾脏病,同时伴有心力衰竭和肾衰竭I13.2高血压心脏和肾脏病,伴有肾衰竭I13.9高血压性心脏和肾脏病未特指I15.0肾血管高血压I15.9继发性高血压I20.0梗塞前综合征,不稳定型心绞痛I20.1心绞痛,伴有确证的痉挛I20.8其他类型的心绞痛I20.9心绞痛未特指I21.0前壁急性心肌梗死I21.1下壁急性心肌梗死I21.2其他部位的急性透壁心肌梗死、侧壁I21.3未特指部位急性透壁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I21.4急性心内膜下心肌梗死I21.9急性心肌梗死未特指I22.0前壁随后性心肌梗死I22.1下壁随后性心肌梗死I22.9随后性(复发性)心肌梗死,〈4周未特指I24.1梗塞后综合征I24.8冠状动脉供血不足I24.9急性缺血性心脏病未特指I25.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I25.2陈旧性心肌梗死I25.3心脏动脉瘤I25.4冠状动脉动脉瘤I25.5缺血性心脏病I25.8随后性(复发性)心肌梗死,≥4周未特指I25.9慢性缺血性心脏病未特指I26.0急性肺源性心脏病(肺栓塞)I26.9肺栓塞未特指I27.0原发性肺动脉高压I27.1脊柱后侧凸性心脏病I27.9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未特指I28.8肺动脉扩张;肺动脉狭窄I30.9急性心包炎未特指I31.1慢性缩窄性心包炎I31.3心包积液I31.9心包炎(心包堵塞、纵隔心包炎)I33.0急性或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I33.9急性和亚急性心内膜炎未特指I34.1非风湿性二尖瓣脱垂I34.8其他非风湿性二尖瓣疾患I34.9非风湿性二尖瓣疾患,未特指I35.1心内膜炎伴主动脉瓣闭锁不全;主动脉瓣闭锁不全I35.2老年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伴闭锁不全I35.9主动脉瓣其他疾患,未特指I38心内膜炎(慢性)未特指I40.0病毒性心肌炎I40.8其他急性心肌炎I40.9急性心肌炎未特指I42.0扩张性心肌病I42.1肥厚性梗阻性心肌病I42.2其他肥大性心肌病I42.6酒精性心肌病I42.8其他心肌病(甲亢性心脏病)I42.9心肌病未特指I44.2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I44.3其他和未特指的房室传导阻滞I45.9心脏传导阻滞(阿斯综合征)未特指I46.1心脏性猝死I46.9呼吸心跳骤停(心脏骤停)I47.1室上性心动过速I47.2室性、右心室室性、阵发性室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I47.9阵发性心动过速I48房颤I49.0室颤I49.3频发性室性期外收缩;室性过早搏动;室性自搏;阵发性室性期外收缩I49.4期外收缩、偶发房室性期外收缩、频发性期外收缩I49.5病态窦性综合征(心搏过速-心动过缓综合征)I49.8心律紊乱I49.9心律失常未特指I50.0全心衰竭、右心衰竭、充血性心脏病、充血性心力衰竭I50.1急性左心衰I50.9心力衰竭未特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CD疾病编码分类与代码释义
疾病分类与代码
1 范围
疾病分类与代码规定了疾病、损伤和中毒及其外部原因、与保健机构接触的非医疗理由和肿瘤形态学的分类与代码。
本标准适用于医疗卫生服务、医疗保障、民政、公安等部门对疾病、伤残、死亡原因分类的信息收集、整理、交换、分析等。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ICD-10 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二版)
ICD-O-3 国际肿瘤学分类
ICD-9-CM 国际疾病分类临床修订版
3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疾病分类(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是将各种疾病按某些既定的原则归入类目及系统的方法。
4 符号
本标准在某些疾病或其他诊断用语的代码之后跟有剑号“†”或星号“*”。
4.1 剑号“†”
代表诊断疾病的原因,在单原因统计中,必须对该代码进行汇总和统计。
4.2 星号“*”
代表该诊断疾病的临床表现,不对该代码进行统计。
5 分类原则与编码方法
5.1 分类原则
采用以病因为主、解剖部位、临床表现、病理为轴心的基本原则。
5.2 编码形式
采用“字母数字编码”形式的3位代码、4位代码、6位代码表示,但肿瘤的形态学编码除外。
即采用字母数字编码的第一位为英文字母,后五位数为阿拉伯数字。
5.2.1 前3位编码为ICD-10类目码。
3位类目码具有实际意义,可作为统计分类使用。
5.2.1.1 疾病(包括症状、体征和其他不明确情况)的编码范围从A00~R99。
5.2.1.2 损伤和中毒性质的编码范围从S00~T98。
-2-
5.2.1.3 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的编码范围从V01~Y98。
5.2.1.4 影响健康状态和与保健机构接触的因素的编码范围从Z00~Z99。
5.2.1.5 用于特殊目的的编码U00-U99。
5.2.1.6 肿瘤的形态学编码采用英文字母“M”加三位数字或四位数字表示,从M800~
M998。
在四位数后加“/”和一位数字,表示肿瘤的性质:
a) /0:表示良性肿瘤;
b) /1:表示良性或恶性未肯定(交界恶性);
c) /2:表示原位癌;
d) /3:表示原发部位的恶性肿瘤;
e) /6:表示继发部位的恶性肿瘤;
5.2.2 前4位编码为ICD-10亚目码。
4位亚目码是3位码的亚分类,同样具有统计分
类意义,例如:急性阑尾炎伴腹膜脓肿K35.1。
5.2.3 第5-6位数为扩展码。
5.2.3.1 疾病扩展的规则:根据解剖部位、病因、临床表现、病理的分类轴心进行。
a)以解剖部位为轴心,按解剖系统的部位由上而下,先里后外,范围从大到小;
器官及神经系统等,从上到下、从左向右、双在前单在后,从前到后,范围从大到小。
b)以临床表现、病因、病理为轴心,按拼音A-Z顺序排列。
以下情况不按拼音
A-Z顺序排列,按下面顺序排列。
表示程度:急性、慢性、亚急性,I、II、III;数字:1、2、3,一、二、三;希腊字母:按顺序。
5.2.3.2 5位代码为细目编码。
ICD-10细目码是选择性使用的编码,出现在第十三章(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第十九章(损伤、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其他后果)、第二十章(疾病和死亡的外因)中。
为避免条目过多,本标准仅在第十九章中表示开
放性或闭合性的细目编码使用。
即第十九章的5位代码具有特定意义,其他章节5位
代码没有特定意义。
5.2.3.3 代码扩展的规则:医疗机构疾病分类编码应当到6位数,每一个编码代表一
个具体的疾病,例如:原发性单侧髋关节病M16.101。
5.2.4 内码
凡第5-6位代码为“00”者,均为疾病的亚目名称或亚目修改名称。
当医疗机构
未能查到某一个具体的疾病名称时,可以放到相应的“00”编码中。
换言之,“00”代
码就是各个亚目标题的未特指情况或者特指情况但无“00”以外的编码。
医院可以将“00”代码细分为“0A”、“0B”等(内码按照英文大写字母编码),供医院内部使用,
因此称为内码。
对外交换数据时要转换成“00”形式。
5.2.5 专科医院等可以在6位代码之后自行扩展尾码,以满足医疗服务及院内管理需
要。
对外交换数据不应包括6位代码之后的医院扩展尾码。
-3-
5.3各地或医疗机构可建别名库,以指导临床医师及病案科编码,提高编码质量。
——选自卫生部《疾病分类与代码》文件内容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