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语言活动会说话的手
《会说话的手》中班社会活动教案

《会说话的手》中班社会活动教案第一章:活动背景与目标一、活动背景手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最频繁的器官之一,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完成各种动作,还可以通过手势来传达我们的情感和意图。
在中班社会活动中,通过《会说话的手》这个主题,让幼儿了解手的重要性,培养幼儿对手的认知和运用能力。
二、活动目标1. 让幼儿认识手的重要性,了解手的功能和作用。
2. 培养幼儿对手的观察能力,提高幼儿对手的运用能力。
3. 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通过手势交流增进幼儿之间的沟通。
第二章:活动准备一、物质准备1. 手模具:准备一些手的模具,如塑料手、橡皮泥手等,让幼儿观察和触摸。
2. 手势卡片:制作一些手势卡片,上面印有不同的手势,如欢迎、再见、感谢等。
3. 绘画材料:准备一些画纸、彩笔等绘画材料,让幼儿绘制自己的手势。
二、环境准备1. 教室布置:将教室布置得温馨、舒适,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2. 音乐播放设备:准备一台音响设备,用于播放音乐。
第三章:活动过程一、导入部分(5分钟)1. 手指游戏:教师带领幼儿做手指游戏,如《五指歌》,激发幼儿对手的兴趣。
2. 手模具观察:教师出示手模具,让幼儿观察和触摸,引导幼儿说出手的特点和功能。
二、主体部分(10分钟)1. 手势卡片学习:教师出示手势卡片,让幼儿观察和学习不同的手势,如欢迎、再见、感谢等。
2. 手势实践: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手势实践,让幼儿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的手势。
三、拓展部分(5分钟)1. 手势绘画:教师发放绘画材料,让幼儿绘制自己的手势,并鼓励幼儿互相展示和交流。
2. 手势表演: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手势表演,让幼儿通过手势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图。
1. 教师与幼儿一起回顾活动内容,让幼儿说出自己学到的手势及其含义。
二、活动反思1. 教师反思活动组织的优点和不足,如时间安排、教学方法等。
2. 教师根据幼儿的表现,调整教学策略,为下次活动做好准备。
第五章:活动延伸一、家庭延伸1. 教师发放手势卡片给家长,让家长协助幼儿在家庭环境中进行手势练习。
中班语言课教案会说话的手

中班语言优质课教案——会说话的手一、教学目标:1. 了解手势在日常沟通中的作用,培养幼儿对手势的认识。
2. 学会用简单的手势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3.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表达力和创造力。
4. 教育幼儿懂得礼貌用语,与人友好交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幼儿了解手势在日常沟通中的作用,学会用基本手势表达情感和需求。
难点:帮助幼儿运用手势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手势卡片、手偶、故事书《会说话的手》。
2. 环境准备:安静、舒适的语言活动室。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向幼儿展示手偶,引发幼儿对手指的兴趣。
2. 故事分享:《会说话的手》。
通过故事让幼儿了解手势在日常沟通中的作用。
3. 手势学习:教师出示手势卡片,讲解并示范每个手势的含义。
引导幼儿模仿练习,学会用基本手势表达情感和需求。
4. 情景模拟:教师创设情境,让幼儿运用手势与他人进行沟通。
如:模拟购物、问路等场景。
五、作业与延伸:1. 家庭作业:家长协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手势进行沟通,记录幼儿的进步。
2. 课程延伸:教师可根据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提供相关的手势游戏或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进一步巩固所学手势。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手势的认知和运用情况。
2. 家长反馈: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幼儿在家庭中运用手势的情况。
3. 情景模拟:观察幼儿在情景模拟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沟通能力和观察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需对手势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进行反思,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2. 针对幼儿的个体差异,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不同幼儿的需求。
3. 注重家园合作,提高家长对手势教学的认识和重视。
八、教学拓展:1. 组织手势比赛,让幼儿在比赛中展示自己的手势表达能力。
2. 开展手势主题的绘画活动,让幼儿用手势设计属于自己的画作。
3. 邀请家长参与手势教学活动,增进家长对幼儿教育的了解。
中班语言课教案会说话的手

中班语言优质课教案——会说话的手一、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认识手的各种姿态和动作,了解手的作用。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对手的热爱,增强对手指的灵活性的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幼儿通过观察、实践,掌握手的各种姿态和动作。
难点:让幼儿能够对手的动作进行想象和表达。
三、教学准备:1. 物质准备:手偶一个,白板或大纸一张,彩笔、手指游戏卡片。
2. 经验准备:幼儿有对手的基本认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部分:(1)教师向幼儿展示手偶,引起幼儿对手的兴趣。
(2)引导幼儿观察手偶的手,讨论手的各种姿态和动作。
2. 基本部分:(1)教师带领幼儿学习手的各种姿态和动作,如:握拳、展开、抓握、比划等。
(2)让幼儿模仿教师的手势,进行实践活动。
(3)教师与幼儿一起对手的动作进行想象和表达,如:用手势表示歌曲、故事情节等。
(4)分组进行手指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对手的动作有更深入的了解。
3. 拓展部分:(1)教师引导幼儿思考手的作用,如:用手吃饭、写字、画画等。
(2)让幼儿在手偶的帮助下,创作一个简单的故事。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手的认识和掌握程度。
2. 关注幼儿在手指游戏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想象和表达能力。
3. 搜集幼儿创作的故事,分析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手偶展示手的各种姿态和动作,让幼儿直观地认识和学习。
2. 运用实践操作法,让幼儿亲自动手实践,提高手的灵活性。
3. 采用游戏教学法,以手指游戏的形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手的动作。
4.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幼儿思考手的作用,培养幼儿的想象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步骤:1. 导入:展示手偶,引起幼儿对手的兴趣。
2. 学习手的姿态和动作:教师示范,幼儿模仿。
3. 手势想象与表达:教师引导,幼儿实践。
4. 分组手指游戏:幼儿合作,共同完成游戏。
中班优秀语言教案《会说话的手》

中班优秀语言教案《会说话的手》一、教学目标1.帮助幼儿了解手的作用,培养幼儿对手的关爱和尊重。
2.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通过手语游戏,增进幼儿之间的友谊,提高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让幼儿学会用手势表达简单的情感和需求。
2.教学难点:引导幼儿用手势进行创意表达,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三、教学准备1.PPT课件:《会说话的手》2.手语卡片3.音乐CD:《手语歌曲》4.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出示一只手,引导幼儿观察手的特点和作用。
2.邀请幼儿分享自己对手的认识和感受。
(二)基本环节1.认识手的基本构造和功能(1)教师通过PPT课件,向幼儿介绍手的基本构造,如手指、手掌、手背等。
(2)教师示范手的各种动作,让幼儿了解手的功能,如抓握、拿取、抚摸等。
2.学习手语(2)教师邀请幼儿上台演示手语,其他幼儿猜猜是什么意思。
3.创意手语表演(1)教师播放《手语歌曲》,引导幼儿跟随音乐用手势进行创意表达。
(2)教师鼓励幼儿自由发挥,用手势表现自己喜欢的歌曲、故事等。
4.手工制作(1)教师分发画纸、彩笔等材料,引导幼儿制作手工作品,如手印画、手链等。
(2)教师鼓励幼儿在作品上写上自己的名字或祝福语。
5.团队协作游戏(1)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团队协作游戏,如“手语接力”、“手语猜谜”等。
(2)教师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给予表扬和鼓励。
1.教师邀请幼儿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和感受。
五、教学反思1.教师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教师要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学习。
3.教师要注重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会与人沟通、交流。
4.教师要关注幼儿的情感需求,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到关爱和尊重。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幼儿对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学会了用手势表达简单的情感和需求。
同时,活动中的团队协作游戏也让幼儿感受到了与人合作的乐趣,提高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中班语言课教案会说话的手

中班语言优质课教案——会说话的手一、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认识手的基本动作和手势,理解手势可以表达情感和意愿。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用手势表达情感的能力,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对手的喜爱之情,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自主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幼儿认识手的基本动作和手势,学会用手势表达情感。
难点: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手势表达情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 物质准备:手偶道具、卡片、贴纸等。
2. 环境准备:安静、舒适的语言活动室。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手偶道具,引发幼儿对手的兴趣,引导幼儿观察手的基本动作和手势。
2. 基本手势教学:教师示范基本手势,如拍手、握手、OK等,让幼儿跟随模仿。
3. 手势表达情感:教师引导幼儿学习用手势表达情感,如快乐、悲伤、生气等。
4. 小组活动:幼儿分组,进行手势比赛,看哪个小组能用手势正确表达情感。
5. 总结与展示:教师邀请幼儿展示所学手势,对幼儿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作业与延伸:1. 家庭作业:家长协助幼儿用手势表达情感,记录在日记本上。
2. 课程延伸:教师在区角活动中设置手势表达区,让幼儿自由发挥,用手势创作。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是否积极模仿和学习手势。
2. 关注幼儿在小组活动中的合作情况,是否能正确表达情感。
3. 家长反馈,了解幼儿在家庭中应用手势的情况。
七、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幼儿的学习进度,根据幼儿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模仿能力。
3. 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运用手势,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八、教学拓展:1. 开展手势主题的绘画活动,让幼儿用手势创作出有趣的画面。
2. 组织手势舞蹈表演,让幼儿在音乐中感受手势的魅力。
3. 开展手势故事会,让幼儿用手势讲述故事,提高幼儿的表达能力。
九、教学资源:1. 网络资源:收集有关手势表达的情感和意愿的资料,供教师参考。
中班语言活动: 会说话的手

中班语言活动:会说话的手活动目标:1、能说出生活中常见的手势所表达的含义并根据手势进行创造性地想象。
2、引导幼儿看手势创编不同的故事, 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联系生活实际,引起幼儿学习各种手语的兴趣。
活动准备:表演台、VCD、录像等。
活动过程:1、导入“会说话的手” ①做简单的手势,知道表达的含义。
T:不光嘴能说话,手势也能讲话。
②做生活中常见的手势,知道其表达的含义。
2、手势像什么①教师做简单的手势,让幼儿联想像什么。
T:有的手势能让你联想到一些东西。
现在我做一个手势,你们想一想它像什么,想得越多越好。
②请个别幼儿做手势,让其余幼儿猜猜是什么。
3、看手势编故事T:手势不仅可以说话,还能讲故事呢!①看手势表演故事。
②幼儿根据手势自由编故事。
③讲述故事。
4、联系生活,学做手势。
①联系幼儿看过的手势,提问:T:还有哪些人只能用手势来说话?你还在哪里见过?为什么要做手语?(激发幼儿关心聋哑人的情感)②教师做手语,幼儿学做手语动作。
T:我也来用手说一句话,猜猜它是什么意思?(幼儿学做)5、结束部分欣赏手语歌曲,幼儿边看边学做手语动作。
T:这儿还有一首用手语表演的歌呢,咱们一起来学一学、看一看吧!观摩意见和建议:该活动内容既是生活中常见的,又是我们容易忽略的,教师选取了这一内容,让幼儿在想象活动中根据手势编故事,通过手看影子,调动了幼儿创造的积极性。
建议教师给予幼儿想象、讲述的机会再多一些,结尾时给予幼儿的音乐节奏太快,最好教师自己编一段可以用手语表演的歌曲让幼儿模仿,进一步提高幼儿的兴趣。
幼儿园中班早期阅读:变色蜗牛活动目标:1、根据画面上实物的颜色以及人物身上的色彩猜测想象故事情节。
2、能关注画面中“第×天”的数字,并初步学习根据“第×天”的提示翻阅图书。
3、能注意倾听他人讲述,并在讲述过程中充分享受变化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1、教具:绿色、橙色、蓝色、红色、黄色、紫色的蜗牛图各一个,与蜗牛颜色相同的字卡各一个,分别写上“第1天”、“第2天”、“第3天”、“第4天”、“第5天”、“第6天”。
中班语言课教案会说话的手

中班语言优质课教案会说话的手一、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认识手的基本动作和手势,理解手势与语言的关联。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模仿和创编手势的能力,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和创造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对手部动作的兴趣,增强幼儿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幼儿认识各种手势,并理解手势与语言的关联。
2. 教学难点:让幼儿能够自主创编手势,并运用手势进行交流。
三、教学准备1. 物质准备:手势卡片、手偶、音乐CD等。
2. 环境准备:安静、舒适的语言活动室。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向幼儿展示手势卡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手势的名字。
2. 基本手势学习:教师示范各种基本手势,如拍手、握手、OK等,引导幼儿模仿并熟练掌握。
3. 手势游戏: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手势游戏,如手势猜谜、手势传球等,让幼儿在游戏中运用手势进行交流。
4. 手偶表演:教师使用手偶进行表演,让幼儿猜测手偶所表达的意思,引导幼儿运用手势进行回答。
5. 手势创编:教师引导幼儿自主创编手势,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将手势与生活用品、动物等结合起来。
五、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让幼儿与家长一起创作手势,拍摄照片或视频,分享到班级群。
2. 课后反思:教师让幼儿回顾课堂所学,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手势模仿和创编能力。
2. 家庭作业评价:查看幼儿与家长共同创作的手势照片或视频,评估幼儿对手势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手势主题故事:讲述一个以手势为主题的故事,让幼儿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学习和理解故事中的手势含义。
2. 手势舞蹈:教授一首手势舞蹈,让幼儿通过舞蹈动作,进一步理解和运用手势。
八、教学反馈1. 幼儿反馈:在课后向幼儿询问他们对课堂内容的意见和建议,以便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
2. 家长反馈:与家长沟通,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手势表现,收集家长的意见和建议。
九、教学修改根据教学评价和反馈,对教案进行修改和完善,使之更符合幼儿的学习需求。
幼儿园中班语言《会说话的手》教案

幼儿园中班语言《会说话的手》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手势在日常交流中的作用,培养幼儿的肢体表达能力。
2. 通过学习手势语,提高幼儿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4. 培养幼儿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认识常见的手势及其含义。
2. 学习用手势表达情感和需求。
3. 创造性地设计手势游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幼儿掌握基本的手势及其含义,学会用手势表达情感和需求。
2. 教学难点:培养幼儿观察力、想象力,使其能够创造性地设计手势游戏。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手势图卡、手偶、手势表演道具等。
2. 环境准备:安静、舒适的语言活动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向幼儿介绍手势在日常交流中的作用,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人的手势。
2. 基本手势学习:教师展示手势图卡,讲解每个手势的含义,让幼儿跟随教师学习。
3. 手势游戏:教师带领幼儿玩手势游戏,如“手势猜猜猜”、“手势传情达意”等,让幼儿在游戏中巩固所学手势。
4. 手势表演:教师邀请幼儿用手势表演故事或日常生活场景,培养幼儿的肢体表达能力。
5. 创意手势:教师鼓励幼儿创造性地设计手势,分享给大家,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7. 作业:让幼儿在家与家长一起练习手势,并将所学手势用于日常生活中。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手势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2. 通过家长反馈,了解幼儿在家中运用手势的情况。
3. 定期进行手势比赛,检验幼儿的手势表达能力和创新意识。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幼儿参观哑剧表演,让幼儿更加深入地了解肢体语言的魅力。
2. 开展手势主题的绘画活动,培养幼儿的手指灵活性和创造力。
3. 邀请手语教师进行guest lecture,让幼儿深入学习手语。
八、教学注意事项1. 确保教学过程中幼儿的安全,避免不当操作造成伤害。
2. 在教学手势时,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幼儿充分的关注和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班语言活动会说话的手
活动目标:
1、能讲出生活中常见的手势所表达的含义并按照手势进行制造性地想象。
2、引导幼儿看手势创编不同的故事,提升口语表达能力。
3、联系生活实际,引起幼儿学习各种手语的爱好。
活动预备:
表演台、VCD、录像等。
活动过程:
1、导入“会讲话的手”
①做简单的手势,明白表达的含义。
T:不光嘴能讲话,手势也能讲话。
②做生活中常见的手势,明白其表达的含义。
2、手势像什么
①教师做简单的手势,让幼儿联想像什么。
T:有的手势能让你联想到一些东西。
现在我做一个手势,你们想一想它像什么,想得越多越好。
②请个不幼儿做手势,让其余幼儿猜猜是什么。
3、看手势编故事
T:手势不仅能够讲话,还能讲故事呢!
①看手势表演故事。
②幼儿按照手势自由编故事。
③讲述故事。
4、联系生活,学做手势。
①联系幼儿看过的手势,提咨询:
T:还有哪些人只能用手势来讲话?
你还在哪里见过?
什么缘故要做手语?(激发幼儿关怀聋哑人的情感)
②教师做手语,幼儿学做手语动作。
T:我也来用手讲一句话,猜猜它是什么意思?(幼儿学做)
5、终止部分
观赏手语歌曲,幼儿边看边学做手语动作。
T:这儿还有一首用手语表演的歌呢,咱们一起来学一学、看一看吧!
观摩意见和建议:
该活动内容既是生活中常见的,又是我们容易忽略的,教师选取了这一内容,让幼儿在想象活动中按照手势编故事,通过手看影子,调动了幼儿制造的主动性。
建议教师给予幼儿想象、讲述的机会再多一些,结尾时给予幼儿的音乐节奏太快,最好教师自己编一段能够用手语表演的歌曲让幼儿仿照,进一步提升幼儿的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