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基础埋深较大时处理方法
对“超筋处理三大方法”的理解

对“超筋处理三大方法”的理在邓老师的“某框架写字楼视频”中有处理三大超筋的方法,现对其理解如下,希望批评指正:1.加大截面:(对应结构设计的第一境界:配筋)加大截面就是增加抗力,增大了砼惯性矩,增加了放置钢筋的空间。
一般在建筑要求严格处,如过廊等加大梁宽;建筑要求不严格处,如卫生间等加大梁高。
2.点铰(对应结构设计的第二境界:力)点铰是对输入的弯矩进行调幅到跨中并释放扭矩。
3.力流与刚度(对应结构设计的第三境界:能量,力流是一种能量的流动),力流与刚度就是通过构件刚度调整来改变输入力流的方向,使力流避开超筋处的构件或减小力流对该构件的输入,将大部分的力流引导到其他构件上,从而达到构件不超筋的目的。
以上是本人的一些浅薄的见解,肯定有理解不到位或是错误的地方,请老师及同学批评指正!第二第三种方法是我常用的,第三种方法有个坏处是会导致其余地方的梁超筋,在高烈度区很明显。
提高强度等级对于梁配筋的影响很有限,对于梁配筋最有效的方法是加高截面第二种方法是以梁端开裂为代价,不宜多用我也刚看完了邓老师的“某框架写字楼视频”,关于超筋的那部分很实用,不过哪些情况可以用点绞,还不太明白。
对于楼主的所说的那三种处理方法实际上可以理解为邓工的1,“抗” 增加截面的面积,也就是增加截面的刚度,刚度增大了抵抗变形的能力也就增强了2,“ 放”主次梁相交处,次梁一端或者两端点铰接,通常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一般而言,混凝土结构不可能真正做到铰接,此种方法尽量不要采用,如果从“抗”层面不能解决采取此种“放”方法还是可以的,其实主要还是次梁的负弯矩太大,次梁负弯矩对主梁产生了较大的扭矩,通常主次梁相交处,主梁一般都是抗扭不足!3“导” 就是改变结构传力作为一个结构设计者,处理超筋相对于调整模型参数应该是一个很小的问题,这几种方法大多会经常用到,现简单说一说:1加大截面,这是在超筋不是太大和建筑条件允许梁高的情况下才适用的,有些建筑层高很低,还要做地暖什么的东西,梁高加不上去,这种方法显然不适用。
遭遇较厚液化土层时的地基基础设计型式比选

遭遇较厚液化土层时的地基基础设计型式比选摘要:宿迁市洋河开发区地处江苏省北部黄河冲积平原地貌,地层沉积年代新,液化土层较厚,当地在遭遇到此种情况如何来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以下简称抗规)关于消除或减轻液化土影响的方面积累了丰富的设计和施工经验,本文以一个具体工程为例,通过多种基础型式在技术、工期和经济上的对比分析,反映出在荷载分布比较均匀的规则多层建筑遇到类似的地基情况下,最终选择柱下条形基础+局部换填一定深度的液化土层作为本案的基础设计型式是可行的。
关键词:消除或减轻液化土的影响震陷柱下条形基础砂石换填1、工程概况及场地说明:某工程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洋河开发区,由多个4~5层的单体建筑组成,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均采用框架结构体系。
工程所在场地地处平原区,地势平坦,地层分布较稳定,建筑场地类别为Ⅲ类,无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存在,但存在较厚液化土层分布,地基液化等级为中等,属对建筑抗震不利地段。
场地地下水主要为潜水,浅层潜水主要赋存于第①~④层土层中,受大气降水及地表水入渗补给,稳定水位埋深约为1.00米。
具体土层主要物理力学性质表如下表一:表一2、工程的特点及设计重点:本工程的建筑单体上部结构均采用多层框架结构体系,柱网相对规整(某建筑单体一层平面图如图一所示),结构平面及竖向体型简单、规则,荷载分布比较均匀,上部结构设计为常规框架结构设计,但经过仔细分析本建设场地土层的分布情况,发现有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在设计当中必须妥善解决,现将罗列如下:本建设场地的土层分布中②、③、④、⑤-1层土均为可液化粉土,液化土层厚,液化等级为中等,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以下简称抗规)第4.3.6条中不宜将未经处理的液化土层作为天然地基持力层的要求,必须采取抗液化措施,因此如何消除或减轻液化土沉陷的影响,以及液化土层处理的深度和地基基础的选型就成为本项目设计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独立基础施工方案

剂,分类堆放整齐。
5、模板安装的允许偏差
轴线位置:
5mm
层高垂直度:
6mm
相邻两板高低差: 2mm
截面内部尺寸:
+4mm -5mm
表面平整度(2m长度上): 5mm
六、基础梁、柱砼
1、浇筑前应先对机械设备进行检查,保证水电及原材料的供应,
掌握天气变化情况
2、检查模板的标高、位置及截面尺寸,支撑和模板的固定是否可
6、在填方过程中,取土、铺土、压实等各工序应按设计要求、土 质、含水率、回填规范进行回填土。
7、在做到上述各项工作的同时,各个施工环节必须严格施工,确 保土方回填工程顺利进行。
c支顶之间应设水平拉杆和剪力撑,其竖向间距不大于1.0m,梁侧
立杆间距不大于1200㎜,梁底小横杆间距不大于500㎜。
4、模板的拆除
1)、承重模板在砼强度能够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模而受损时
方能拆模。
2)、梁小于8m的砼强度要达到75%以上。
3)、拆除的模板要及时清运,同时清理模板上的杂物,涂刷隔离
度不小于50mm,每一振捣的延续时间应使砼的表面呈现浮浆和不在沉
落。在浇筑是要经常观察模板,防止胀模。
7、基础梁振捣砼时,振动棒插入间距一般为400mm左右,振捣的
时间应使砼的表面呈现浮浆和不在沉落。对于钢筋密集部位,应先制定
好措施,确保顺利布料和振捣密实。在浇筑的同时应经常观察钢筋和模
板,如有变形和移位,应立即采取措施处理。砼振捣完毕后,表面要用
到基坑以外不会被破坏的地方,开挖时注意底局部预留200厚土层,待 验槽后浇筑垫层时挖除以防止因基底长时间暴露而受扰动。开挖基坑时 如发现土层与地质报告不符或发现不良地基,如暗沟、暗升、暗塘、墓 穴及人防施等,应立即通知建设单位地质勘探部门、设计院等有关部门 人员到现场研究解决。
关于独立基础处理方案

锅炉房独立柱基础下部软土解决方案锅炉房5轴交D轴线处JC-10,在开挖到设计基底标高-2.100时,遇到不良土层。
我方通知建设、监理单位到场查看后,初步判断该处地基土与之前筏板基础角部不良土层连成一片,埋深较大。
为了不影响附近已完成的独立基础和钢筋棚,我们采取人工挖孔加混凝土护壁的方式进行超挖,孔径Φ1200mm到达老土层后,扩底至Φ1700mm,用C15混凝土回填至-2.500,养护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厚,在其上部设置300mm厚起协调沉降作用的褥垫层,进行JC-10的施工。
具体方案详下图:
现报告请示设计部门,可否按照该方案实施,请尽快回复为感!
xxxxxxxxxxxxxx公司热电联产主厂房项目部
2016年9月30日。
关于独立基础埋置深度的几点讨论

关于独立基础埋置深度的几点讨论1徐江2王智华1.中国新时代国际工程公司陕西省西安市710054摘要摘要::地基基础埋置深度的确定对地基基础的设计非常重要,大家也非常熟悉,但在设计中,仍有一些很常见的问题大家容易忽略、犯错误,这里列举几点请大家在设计中参考。
Abstract:the embedment depth of foundation is so important to the design of foundation,bu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design of foundation,and it is worth to be careful.There are some notes in the paper.关键词:基础的埋置深度;柱下独基Keywords:embedment depth of foundation;Individual foundation中图分类号:TU47文献标识码:A基础的埋置深度是指基础底面到天然地面的垂直距离。
选择合适的埋置深度关系到地基的可靠性、施工的难易程度、工程的长短及造价的高低,选择合适的基础埋置深度是基础设计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确定浅基础的基础埋深的原则是凡能浅埋的尽量浅埋。
但考虑到基础的稳定性、动植物的影响因素,除岩石地基外,基础最小埋深不宜小于0.5m,并要满足地基稳定和变形条件。
影响基础埋深的条件很多,应综合考虑以下多种因素选定:一、建筑物的用途类型及荷载大小性质;二、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三、相邻建筑物基础埋深的影响;四、地基土冻胀和融陷的影响;但基础埋置深度的计算问题,其本质是对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修正提高问题。
1.对于地下室底面防水板下有软弱层的基础埋置深度,应按软弱层下的实际地基反力q (防水板自重、地下室地面建筑做法重及地下室地面的活荷载按《荷载规范》第5.1.2条要求折减后的数值)来确定基础的等效埋深m e e q d d d γ==,。
浅谈高层建筑筏形基础局部超挖部分的处理

浅谈高层建筑筏形基础局部超挖部分的处理摘要:文章通过笔者在广西某实际项目中,对于高层建筑筏形基础下的持力层局部超深时,针对此超深范围的处理问题,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方法、思路。
关键词:高层建筑;筏形基础;持力层;CFG桩;深层搅拌桩随着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土地资源稀缺导致建筑地皮的价格越来越高,使得住宅建筑的高度亦是越来越高。
以南宁为例,2002年前后还在建造多层砌体结构,2006年前后就以多层框架或者小高层框剪结构居多,到2010年前后基本上都是100m左右甚至超越100m的超高层建筑。
此时建筑的基础设计就尤为重要,对于南宁来讲,大部分地区都有很好的基础持力层,有些地区有较厚的园砾层可以作为静压桩的持力层,有些地区是泥岩可以作为筏板的持力层,但是有一些区域持力层起伏较大,使得高层建筑的筏板基础仅有一部分落在持力层上,此时就需要对这一持力层超深部分的土体进行处理,否则就会出现基础承载力不足,沉降不均匀等情况。
下面就以工程实例来分析筏形基础局部超挖部分的处理问题。
一、工程概况本工程位于广西区南宁市五象新区,地下两层用作车库,地上32层用作住宅,总高度为99.6m,主楼采用剪力墙结构,基础采用1.8m厚的平板式筏形基础,筏板底面标高以下主要受力层有两层,其主要物理力学指标如表一所示,地质剖面如图1所示,筏板底面大约一半的范围可以直接落在持力层,左边约有六分之一的范围内持力层超深3.0m以内,右边约有三分之一的范围内持力层超深3~7m。
二、解决方案一般情况下,对于高层建筑筏形基础持力层局部超深的处理方案有以下三种:(一)挖掉超深部分的土层后用好土回填、(二)对超深部分进行地基处理、(三)对超深部分改做桩基础。
现针对这三种处理方案进行论证说明。
2.1挖掉超深部分的土层后用好土回填。
此方法是将持力层超深范围内的土层挖掉,然后将持力层与筏板底面之间用毛石混凝土回填,或者采用级配砂石分层回填并夯实。
优点是施工简单、速度快、承载力高、设计简单、传力明确;缺点是土方量不能太大,且用级配砂石回填后还需做承载力的检验等。
11G101-3学习资料

11G101-3图集(独立、条形、筏形基础及桩基承台)学习资料一、总说明(4页)3条、本图集标准构造详图的主要设计依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08-2008《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T 50105-20104条、本图集包括常用的现浇混凝土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形基础(分为梁板式和平板式)及桩基承台的平法制图规则和标准构造详图两部分内容。
5条、本图集适用于各种结构类型的现浇混凝土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形基础(分为梁板式和平板式)及桩基承台施工图设计。
二、总则规定(5页)1.0.3 当采用本制图规则时,除遵守本图集有关规定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
1.0.4 按平法设计绘制的施工图,一般是由各类结构构件的平法施工图和标准构造详图两大部分构成,但对于复杂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尚须增加模板、基坑、留洞和预埋件等平面图和必要的详图。
1.0.8 按平法设计绘制基础结构施工图时,应采用表格或其他方式注明基础底面基准标高、±0.000的绝对标高。
1.0.9 为方便设计表达和施工识图,规定结构平面的坐标方向为:1.当两向轴网正交布置时,图面从左至右为X向,从下至上为Y向;当轴网在某位置转向时,局部坐标方向顺轴网的转向角度做相应转动,转动后的坐标应加图示。
2.当轴网向心布置时,切向为X向,径向为Y向,并应加图示。
3.对于平面布置比较复杂的区域,如轴网转折交界区域、向心布置的核心区域等,其平面坐标方向应由设计者另行规定并加以图示。
1.0.10 为了确保施工人员准确无误地按平法施工图进行施工,在具体工程施工图中必须写明以下与平法施工图密切相关的内容:1.注明所选用平法标准图的图集号,以免图集升版后在施工中用错版本。
关于坡地建筑基础埋置深度和抗扭措施的讨论

关于坡地建筑基础埋置深度和抗扭措施的讨论摘要:因场地的局限性,建筑须建造在坡地上,而坡地往往高差很大,全面平整场地会造成一侧挡土墙过高,挖填土方量大,既不经济,也很危险,对建筑竖向排布和周围街道的布置均会造成很大的难度。
建筑专业往往采用顺坡势的方式进行方案布置,简单明确,有视觉冲击感,但如此设计会增加结构专业的设计难度,因为不仅每栋楼的基础不在同一个标高上,而且建筑物室外地面不在同一个标高上,因此在确定高层基础埋置深度增加了一定困难。
此外,室外地面土对主楼的约束不在一个标高上,当地震发生时,对主楼产生很大的扭转,这个扭转造成的后果还不明确。
如何正确分析基础的埋置深度,以及结构的受力和变形,增强结构的安全性能,需要每一个结构设计人员不断分析、创新、才能给出更好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坡地建筑;基础埋深;抗扭措施1坡地建筑1.1坡地建筑危害有些建筑由于场地的限制或者经济造价的原因,建筑建造在斜坡上,见图一.剖地建筑示意。
这种情况应注意以下两点危害:1)坡地建筑一般不具备双向均匀对称的条件,在地震作用或风荷载等水平荷载作用下,建筑物将产生很大的扭转,属于抗震不规则结构[1]。
由于坡地的特殊性,除建筑物本身的不均匀造成的扭转外,场地对建筑物本身的不均匀约束是造成建筑物扭转的主要原因,而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的计算软件往往很难模拟场地的实际情况,从计算文件看是满足规范的要求,但当实际地震发生时,产生的破外力要大于我们设计的抗力,造成建筑物先天性抗扭能力不足。
2)室外地面前后高差较大的情况,对计算埋深的起点不明确,埋置深度不准确。
前底后高是坡地建筑普遍成在的问题,按后坡确定埋深,显然埋深是偏小的;按前坡确定埋深,是满足规范要求的,但会造成地下室多设一层或基础加厚的做法,经济造价增加很多。
1.2坡地建筑抗扭措施应重视坡地地质灾害的防治和建筑物对地质灾害的诱发作用,避免在坡地上建造建筑物。
在抗震设防区域,尤其是高烈度区,应采取有效措施之后,建筑物才能建造在坡地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然地基独立基础埋深较大时的处理方法探讨刘磊朱张军(西安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西安 710001)摘要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对地基持力层埋藏较深,柱下独立基础底部不能置于持力层上时,通过方案比较,提出可通过增设扩大短柱或柱侧增设短墙肢的方法加大基础埋深,把基础置于地基持力层上,即满足工期要求又不改变上部结构底层柱的计算高度。
关键词埋深、嵌固面、短柱、短墙肢1工程概况某工程为单层工业厂房,上部结构为框排架,无吊车,屋盖为网架,上弦支承,跨度36米,现浇框架柱间距为6米,柱净高8.5米,地震设防烈度6度,基本风压为0.55KN/m2,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地基持力层为圆砾,承载力特征值为200kPa,设计基础埋深-2.5m,持力层深度-2.5米至-4.0米,拟建场地现状标高-2米至-3.5米,设计要求先进行场地平整,再进行基础施工,基底持力层超挖部分采用砂石换填处理,室外地面标高-0.3m,底层计算嵌固面为-0.90m。
为满足施工工期要求,场地暂不平整,先施工基础,再进行场地土回填,为此须对原设计基础进行调整。
2处理方法方法一:维持原设计,基底超挖部分仍采用砂石换填,压实系数≥0.97,此方法对施工质量控制较高,工期较长,不能满足要求。
方法二:基底超挖换填材料采用C15毛石混凝土,方便快捷,工期相对较短,但因超挖较多,换填量大,投资较高。
方法三:加大基础埋深,基底降低置于持力层上,调整上部结构底层计算高度,此方法收稿日期:2011-7-08作者简介:刘磊(1981 - ),男,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结构设计。
施工工期最短,但设计修改工作量大,同样不能满足工期要求。
方法四:在方法三基础上增设扩大短柱或短墙肢,对扩大短柱或短墙肢进行受力分析配筋,满足原设计上部结构底层排架柱计算高度的要求,即底层排架柱计算高度不变,嵌固面置于扩大短柱或短墙肢顶部。
本方法设计修改量小,施工期较短,投资增加不多。
方法五:砂卵石基岩地基条件下也可采用柱—桩墩基础(长度6米以上算桩,6米以下算墩),通过素砼(大直径)墩将独立基础抬高,在高填方地区,方形毛石砼墩可有效抬高柱下独立基础,且具有不用钢筋的优越性。
但对于高寒地区,此方法施工周期过长,且大量混凝土凝固期过长,不易养护。
且本工程非为高填方地区,故此次不进行深入探讨。
综合分析,采用方法四进行处理,但须对扩大短柱或短墙肢进行受力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加以保证。
3扩大短柱设计3.1计算假定排架柱为大偏心受压构件,排架柱的变形特征为弯曲变形,扩大短柱顶能否作排架柱柱脚的嵌固面,取决于短柱的抗弯刚度,即短柱抗弯刚度愈大,其约束排架柱柱脚转动的能力越强,当短柱抗弯刚度远大于排架柱的抗弯刚度时,即认为短柱顶为为排架柱的嵌固面,假定短柱顶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
3.2设计依据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 中第8.2.6条:“预制钢筋混凝土柱(包括双肢柱)与高杯口基础的连接(图8.2.6-1),应符合本规范第8.2.5条插入深度的规定。
杯壁厚度符合表8.2.6的规定且符合下列条件时,杯壁和短柱配筋,可按图8.2.6-2的构造要求进行设计。
(1)起重机起重量小于或等于75t,轨顶标高小于或等于14m,基本风压小于0.5kPa的工业厂房,且基础短柱的高度不大于5m;(2)起重机起重量大于75t,基本风压大于0.5kPa,且符合下列表达式E2I2/E1I1≥10(8.2.6-1);(3)当基础短柱的高度大于5m,并符合下列表达式:△2/△1≤1.1式中△1——单位水平力作用在以高杯口基础顶面为固定端的柱顶时,柱顶的水平位移;△2——单位水平力作用在以短柱底面为固定端的柱顶时,柱顶的水平位移;……”工程所在地基本风压为0.55kPa,上部结构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排架柱,短柱与排架柱间连接采用现浇,二者间的连接好于高杯口基础与预制钢筋混凝土柱的连接,因此参照此条第2小条的要求进行短柱的设计是可行的。
3.3短柱的计算(1)计算简图:(2)计算参数:扩大短柱平面图见图2示。
排架柱axb=600x800,扩大短柱a’xb’=800x1600,h1=9m,h2=3m,C30,fc=14.3N/mm2,fy=360 N/mm2,E1=E2,M=150KN-m,F=35KN,N=550KN。
(3)内力计算:MC=Fxh2+M=255 KN-m,VC=35 KN,NC=550KN(4)截面验算:E2I2/ E1I1=(800X16003)/(600X8003)=10.67>10满足。
(5)配筋计算○1 计算截面有效高度ho=h-as=1600-35=1565mm○2 计算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 ξb=β1/(1+fy/(Es*εcu))=0.80/(1+360/(2.0*105*0.0033))=0.518○3 确定计算系数αs=γo*M/(α1*fc*b*ho*ho)=1.0*255.000*106/(1.0*14.3*800*1565*1565)=0.009○4 计算相对受压区高度ξ=1-sqrt(1-2αs)=1-sqrt(1-2*0.009)=0.009≤ξb =0.518 满足要求。
为充分发挥混凝土材料的受压能力,取ξ=ξb=0.518 ○5 计算纵向受压钢筋面积A's=γo*M-α1*fc*b*ho*ho*ξb*(1-0.5*ξb)/f y'*(ho-as')=1.0*255.000*106-1.0*14.3*800*1565*1565*0.518*(1-0.5*0.518)/ 360*(1565-35) =-19054mm 2由于A's ≤0,因此按构造配筋A's=ρ'min*b*h=0.200%*800*1600=2560mm 2○6 计算纵向受拉筋面积As =α1*fc*b*ho*ξ/fy=1.0*14.3*800*1565*0.009/360=455mm 2 ○7 验算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ρ=As/(b*h)=455/(800*1600)=0.036%3.4 新增混凝土用量Q=(800x1600-600x800)x3000x10.9=2.4m 34短墙肢设计从扩大短柱计算可看出,满足抗弯刚度要求的前提下,扩大短柱断面混凝土用量很大,现改用短墙肢代替扩大短柱方案,作比较分析,计算简图同前,平面布置见图3所示。
(因为此工程为排架结构,厂房纵向稳定由地基梁,纵向支撑系统保证,故现在仅考虑单侧向短墙肢)4.1 短墙肢断面取值根据剪力墙定义,墙肢的长度不小于5倍墙厚,墙厚取上柱宽的b/2,即300mm,根据8.2.6-1公式,反算短墙肢所需长度:L≥【(10x600x8003)/300】1/3=2172取2200mm。
L=2200≥5x300=1500mm,4.2 短墙肢配筋计算,按受弯构件计算:(1)计算截面有效高度ho=h-as=2200-35=2165mm(2)计算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ξb=β1/(1+fy/(Es*εcu))=0.80/(1+360/(2.0*105*0.0033))=0.518(3)确定计算系数αs=γo*M/(α1*fc*b*ho*ho)=1.0*255.000*106/(1.0*14.3*300*2165*2165)=0.013(4)计算相对受压区高度ξ=1-sqrt(1-2αs)=1-sqrt(1-2*0.013)=0.013≤ξb=0.518 满足要求。
为充分发挥混凝土材料的受压能力,取ξ=ξb=0.518(5)计算纵向受压钢筋面积A's=(γo*M-α1*fc*b*ho*ho*ξb*(1-0.5*ξb))/(fy'*(ho-as'))=(1.0*255.000*106-1.0*14.3*300*2165*2165*0.518*(1-0.5*0.518))/(360*(2165-35))=-9729mm2由于A's≤0,因此按构造配筋A's=ρ'min*b*h=0.200%*300*2200=1320mm2(6)计算纵向受拉筋面积As=α1*fc*b*ho*ξ/fy=1.0*14.3*300*2165*0.013/360=329mm2(7)验算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ρ=As/(b*h)=329/(300*2200)=0.050%ρ=0.050%<ρmin=0.200%, 不满足最小配筋率要求,取As=ρmin*b*h=0.200*300*2200=1320mm24.3 短墙肢混凝土用量Q=(2200-800)x300x3000x10-9=1.26m3混凝土用量仅为短柱方案的52.5%,混凝土用量大幅减少。
5 对比分析(1)短墙肢变形特征为弯曲型,与排架柱变形特征一致,可通过其排架平面内抗弯刚度来约束上部排架柱的变形,计算模型符合实际受力模型;(2)短墙肢抗弯刚度通过增加墙长提高其抗弯刚度,墙宽较小,即增加墙长对其抗弯刚度的提高最有效。
(3)满足抗弯刚度前提下,短墙肢的混凝土用量远小于扩大短柱的混凝土用量;(4)配筋构造要求参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 中第8.2.6条之4点要求进行,短柱或短肢墙的四角钢筋直径不宜小于20mm,四边构造配置直径不小于12mm,间距不大于300mm的钢筋,箍筋直径不小于8mm,间距不大于150mm。
6 结论(1)通过计算分析比较,可看出,增设短肢墙的处理方案,受力清晰,计算模型符合实际受力特点,构造简单,混凝土用量较少,节约投资。
因此选用增设短肢墙方案处理本工程地基问题是可行、合理的。
(2)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 中第8.2.6条之2点要求进行处理,经计算分析得出短柱或短墙肢的配筋均为构造配筋,验证了条文的规定是安全的。
(3)对普通多层框架结构,框架的变形特征为剪切型,框架柱柱脚的受力状态多为轴心受压或小偏心受压,当地基持力层超深时,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 中第8.2.6条之2点要求进行处理偏于安全。
(4)无地下室多层框架结构底层柱的嵌固面通过增设短柱或短墙肢方法处理地基持力层超深时,短柱或短墙肢的设计计算宜按剪切刚度进行控制;参照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面的要求,下部抗剪刚度与上部抗剪刚度比即G2A2/G1A1≥2;当G2A2/ G1A1≥3时,下部抗弯刚度与上部抗弯刚度比与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 中第8.2.6条之2点要求基本一致。
参考文献[1] 《单层工业厂房设计选用》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2]《单层工业厂房结构设计(第2版)》罗福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