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体现了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趋势

合集下载

生态文明的意义

生态文明的意义

生态文明的意义
生态文明的意义如下:
1.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

2.生态文明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成为这一矛盾的重要方面,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为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创造一个天蓝、地绿、水净的良好生态环境。

才能把我们的中国真正建成美丽的中国。

3.生态文明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尚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之中,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没有根本改变,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任务艰巨,资源环境对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

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

4.生态文明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荒漠化加剧、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

生态文明是实现人类文明与自然文明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

生态文明是实现人类文明与自然文明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

生态文明是实现人类文明与自然文明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大自然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

短视的经济发展模式和过度的消费行为已经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地破坏、气候变化等。

这些问题不仅威胁着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还影响着人类自身的健康和生存。

因此,为了实现人类文明与自然文明的和谐发展,我们必须转向生态文明,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选择。

什么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是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的一种文明状态。

它强调人与自然应该共同发展,恪尽责任地保护环境,保障生态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人类文明和自然文明的和谐发展。

为什么需要生态文明?首先,生态文明能够保护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保障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如何保障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最紧迫、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其次,生态文明能够促进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并不是对立的,相反,环境保护也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生态文明的发展能够带来绿色经济、节约资源、降低成本等好处,保障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再次,生态文明能够实现人类文明与自然文明的和谐发展。

传统的工业化模式已经导致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因此,人类社会必须向生态文明转型,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够与大自然和谐共生,实现文明的长期发展。

生态文明如何实现?第一,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

环保意识的提高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前提,只有全社会都能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才能够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

第二,要推进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能够为环境保护提供新的技术手段,例如,新能源、节能减排等技术能够有效降低污染和资源消耗。

第三,要加强生态建设。

生态建设是保护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最直接的手段,例如,森林抚育、沙漠化治理等都是有效的生态建设手段。

第四,要制定和执行环保法规和政策。

生态文明: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选择

生态文明: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选择

生态文明: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选择左亚文;王诗露【摘要】人类文明在经历了漫长的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进化之后,开始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内在危机,生态文明就是在化解人类生存危机的过程中所涌现出来的一种高于工业文明的新的文明形态.【期刊名称】《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1【总页数】4页(P62-65)【关键词】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人类文明;文明范式【作者】左亚文;王诗露【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湖北武汉430072;武汉大学,湖北武汉43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103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文明范式,是人类文明在经历了数万年的发展之后,在激烈的工业文明的内在矛盾和冲突中脱颖而出的新的文明形态。

纵观历史的发展,人类文明已经依次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种社会形态。

本文拟对几种文明发展过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从而确定,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对立:农业文明对生态环境的初层次影响据考古发现,人类在地球上诞生的历史已有10万年,其中原始文明约占9.5万年,农业文明约占4700年,工业文明迄今只有300余年的历史。

按照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和德国思想家恩格斯的看法,真正的人类文明是从农业文明开始的。

在原始社会,原始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还是一种单向的附属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原始人几乎和其他动物一样,凭借自己的生存技巧在自然界既成的生态链条上占有一席之地。

在这种状态中,人与自然界的对立关系尚未形成。

然而,当原始人发明了铁制工具之后,人类就开始掌握了在一定程度上驾驭乃至制服自然界的武器。

可以想像,有了铁制工具之后,人类就可以从事大规模的开垦活动,通过培植各类粮食作物和驯养更多种类的牲畜,来解决自己生存的物质资料问题。

这些物质资料尽管仍然来自于自然界,但已不是原生的天然产品,而是通过人的劳动加以改变了的物质形态。

这种改变在文明的进化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它标志着人类终于脱离了动物般依赖和服从自然界的状况,开始生产维持和发展自身生命活动所需要的东西。

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观建构

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观建构
极进 行 生态文明建设 的 自然价值 观 、 社会 价值观 和发展 价值观 的建构 。
[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 生态文明; 价值观建构 [ 中图分类号】 O O D- [ 文献标志码】 A
科学 发展观 的重要 内容 之一 , 是强 调经 济社 就
性 和不 可侵犯 性 , 对 自然 的 作 用力 极 小 , 自然 人 大
样性的《 里约热内卢宣言》 标志着可持续发展得到 , 了国际社会 最 广 泛 、 高级 别 的承诺 , 由理 论 变 最 并 为各 国的行 动纲领 和行动计 划 。2 世 纪初 , 1 学者 们
在 深 化 已有 理 论 成 果 的基 础 上 , 断 总 结 实 践 经 不 验 , 成 了一 套 包 括 生 态 生 产 力 及 生 态 文 明 哲 学 形 观、 价值观 、 理 观 等在 内 的 比较完 整 的生 态 文 明 伦 理论 体系 , 多 国家进行 了生 态文 明的实践 探索 。 许
基 本特征是 人 与 自然 的 和谐 、 与 人 的和 谐 、 与 人 人 社 会的和谐 。生 态 文 明 的实 现是 建 立人 与 自然 和 谐 共处关 系的新的文 明发展进 程 , 是对 工业 文 明的
时, 贫富差距拉大 、 传统美德缺失 、 信用危机、 恐怖 主义猖獗等一系列社会危机也随之出现。在此背
V0 l N . LO o3
20 09年 6月
J n2 0 u 0 9
[ 文章编号 】09—32 (09 0 00 o 10 79 20 ) 3- O3一 4
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观建构
林世 选 郝 现 军 ,
(. 1 郑州轻工 业学 院,河 南 郑 州 400 ; 502 2 河南师 范大学 科 技 与社会 研 究所 ,河南 新 乡 4 30 ) . 5 07 [ 摘 妻】 生态文 明建设 是人 类文明 演进 的 必然趋势 , 我 国当前亟待 解 决的 重要 问题 之 一。 以人 是 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从哲学的高度确立 了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社会发展 问题 的关 系及 其在整 个社会发展 中的地 位和作 用。 生态文 明建设 的首要 任 务就 是 以科 学发展 观 为指 导 , 积

生态文明的产生是历史必然

生态文明的产生是历史必然
时代 , 即 生 态 文 明建 设 时 这 只是社会 的某 些
方面 而不是 整个社 会结 构发 生 变化 ,诸 如在社 会政 策 上考虑 如何 组织 好经 济 ,以便 协调 人 类 与 自然之 间的关系 ;在 制定决 策上 ,使 科 学家
和 经济 学 家 、人 文 学者 对有 重大影 响 的发 展战
维普资讯
生 态 文 明 的产 生 是历 史必 然
姬 振 海
受点提示 :文 明是反 映人类社 会发展程度 的概 念 ,它表征着 人类 社会或一个 国家 、一个 民族 的经济 、社会和文化 的发展水平与整体 面 貌 。生态文 明作为一种崭 新的文 明形 态 ,既是人 类文 明发展 的一 个新
人 类文 明进 行 着 一场 深 刻的变革 。人们 把追 求
人 与 自然 和谐 相处 的研 究和 实践 活动推 上 当今
社会 发展 主旋律 的位 置 ,进 而成 为全球 性 的时

维普资讯

… ~/ … 霹就 珥 篪 爹
代 潮流 。 它预 示着人 类进 入 了一个 崭 新 的文 明
生态 文明是 更高阶段 的文明形态
生 态 丈 明 .是 指 人 类 遵 循 人 . 自然 社 会
略决 策进 行 生态效 益评估 ,以期维 护人 类活动
对 自然 的最 小 损 害 并 能 够进 行 一 定 的 生 态 建
和谐发 展这 一客 观规 律 而取 得 的物质 与精 神成
果 的 总 和 : 是 指 以 人 与 自然 人 与 人 人 与 社
设 。这 是 从社会 文 明形 态建构 意义上 理解 生态
文 明 ,也 是 生 态 文 明 的高 级 形 态 。 ” 具 体 而 言 , 生 态 文 明 具 有 全 面 性 、 和 谐

生态文明是中国走向未来必然选择

生态文明是中国走向未来必然选择
探索争鸣 2 0 1 3年 1 1 期 (选择
杨 晓 民 王 文 君
( 郑州大学水利 与环境 学院 河南 郑州 4 5 0 0 0 1 )
摘要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 的最新形 态。本 文从人 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出发 , 探讨在我 国环境污染、资源短缺 ,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 人 民群众 日益 渴 望美好 生活的现 实面前,中国共产 党选择 生态文明建设 作为重大战略 决策 的客观必然性。 关键词 :生态文明;环境 污染;资源短缺
国石油进 口大部分要通过马六 甲海峡 , 马六
的。在工业社会 , 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显著提 高 ,人 类活 动范 围已扩张 到全球 的各个 角 落, 并且不再局限于地球表层 ,已拓展到地 球深 部及外层 空间, 人类控制 自然的能力越
甲海峡又被美 国控制 , 也就是说 , 仅石油一
项资源就严重影响国家安全 。 铁矿石对外依 存度 5 6 . 4 %。2 0 年内 , 我国就剩 6 种主要 矿 产能 自给 ,绝大部分都不能 自给。我 国 4 5 种矿 产资 源人均 占有率 不到世界平 均值得
党 的十八 大提 出了生态 文 明建设 的 重 大战略决策 , 把生态文明作 为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 “ 五位一体 ”的总体 布局 , 具有极其重
大的现实意义和客观必然性 。

发展 , 促进 了社会进步。同时,工业文明误
导人类 认为 大 自然 是取之 不尽 、用之不 竭
国家战略资源 ,体现国与国之间的较量 。我
按照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 人 的需求依 次 由较低层 次到较 高层次分 为五 类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 速发展 , 人 民群众对 生存 和发展 的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例 如, 人 民群众对水 、空气 、食品、居住环境 的要求都与 以前不 同了,要求水是干净的、 空气是新鲜 的、食品是 洁净安全的、居住环

刍议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历史必然性

刍议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历史必然性

口众多、 人均资源紧缺、 环境承载能 力较弱。我 国耕地 、 水、 淡 能源 、 铁 协调可持续 , 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 是以人 为本的全面、 根本 协 矿石等重要战略资源的人均 占有量均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 12到 13 调 、 / /; 可持续的发展观 , 就是要促 进人与 自然 的和谐 , 实现经 济发展 和人 水、 土壤、 大气等污染严重 , 主要污染指数已居世 界前列 ; 生态 系统整体 口、 资源、 环境相 协调 , 坚持走 生产 发展 、 活富裕、 生 生态 良好的文 明发 功能下降 , 抵御各种 自然灾害的能 力减 弱。这 种状况 决定 了我们 必须 展道路 , 使人民在 良好 生态环境 中生 产生活 , 保证一 代接一 代永续 发 大力建设生态文明 , 以较少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实现既定发展 目标。 力争 展 。生态文明的实质就是为了社会的科学发展 。而生态文 明体现 了科 二、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 明是 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 会与 和谐 世界 学发展观的要 求。它着眼于人类与 自然整体 协调发展 , 顾人类当 前 兼
刍议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 学 发展 观
刍 议 建设 社 会 主 义 生 态 文 明 的历 史 必 然 性
滕 兴 光
( 苏教育学院运 河分院 江苏邳 州 江
2 10 ) 23 0
【 摘
要 】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 由我 国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的 国情决定的, 是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 求, 是全 面建设 小康社
刍议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发展观刍议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历史必然性江苏教育学院运河分院江苏邳州221300摘要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趋势

生态文明体现了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趋势

生态文明体现了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趋势

生态文明体现了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趋势什么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认识和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的文明。

生态文明与人类文明演进的关系人类文明经历了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在这个演进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地追求着物质和经济的发展,却也忽略了自然环境的损坏和生态的破坏。

生态文明的提出,正是弥补了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犯下的错误,重视了生态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演进。

生态文明的根本目的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只有实现了生态文明,才能使人类文明在更高的水平上得到发展和提升,从而实现人类更为健康、安全、美好的生活。

生态文明的基本要素生态文明的基本要素包括: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的核心要素。

它要求我们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保持对自然界的尊重和保护。

并且还需要提高整个社会的环保意识,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为环境保护事业尽自己的一份力。

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在生态文明的理念下,资源是宝贵的,需要进行节约和利用。

只有在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上下功夫,才能更好地保护地球的环境,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的核心,指的是建立符合环保标准的经济、社会体系。

这样的体系可以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的保护提供良好的支持,在未来的日子里可以对人类社会做出更为显著的贡献。

生态文明在中国的实践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已经取得了许多成就。

近年来,中国政府积极参与国际环保事业,并且制定了一系列的环保法规,加大了环保处理的力度,并且致力于节能减排,加快绿色低碳的发展,提高了公民环保意识,推动了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结语生态文明体现了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趋势,正如一个社会的发展必须有人文的支撑一样,要想走向可持续的发展,不可避免地需要具有生态观念的支撑。

生态文明的提出,不仅解决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也为人类文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文明体现了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趋势
摘要:生态文明是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理念、态度及生活方式,它是对应于工业文明并以其为基础的现代社会的时代性扬弃,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历史逻辑,同时也是当下和谐社会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也是人类最终走出“人类自我中心主义”困境的必然选择,也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新的文明发展进程。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并把生态文明提升到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相并列的高度,这充分表明我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这既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认识,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一、生态文明体现了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趋势
生态文明是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理念、态度及生活方式,它是对应于工业文明并以其为基础的时代性扬弃,是人类最终走出“人类自我中心主义”困境的必然选择,也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新的文明发展进程。

在农业文明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具体表现为人对自然的依附状态。

这种文明方式虽然也有对自然的破坏,但这种破坏基本上在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即使是区域性的生态灾难也还不足以引起人们对自身生存问题的恐慌甚至反思。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开始由农业文明步入工业文明阶段。

工业文明曾经极大地提高了人类“征服自然”与“改造自然”的能力,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但在工业文明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具体表现为人对自然的“征服状态”,而且这种“征服状态”是野蛮的、掠夺式的。

可以说,资本主义社会的每一个进步都是以它极大地伤害自然环境为代价的。

资本主义生产使它汇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来越占有优势,这样一来,它一方面聚集着社会前进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

”[1]在工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历史类型实质上是一种相互对抗、相互报复的历史形式出现的,人类建造的庞大的技术帝国成了一种反自然的、威胁自然及人类本身存在和发展的异化物,相应地,现代人和现代社会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一方面是自然生态破坏所带来的“生存危机”。

另一方面是主体异化、德性传统失落的“意义危机”。

面对工业文明所造成的严重生态问题,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工业化国家开始普遍反思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生存危机”,生态问题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并日益深入人心。

面对人类文明演进中出现的种种生态灾难,人们力图重新界定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思考工业文明存在的合理性问题。

同时,随着生态问题从自然领域向人类社会的转移,从纯技术领域向制度性领域转移,它相应地也成为了政党、政府和公众都极为关注的政治问题,文明生态化也成为当代全球政治运动的一大亮点。

纵观人类文明的历史轨迹,我们不难发现,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的历史过程,在人类文明产生、发展、繁荣和衰老的过程中也展现出人类文明观的历史演进。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理性反思的必然产物,是一种超越了以往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一种新的社会文明形态,它也必将成为21世纪人类文明的全新形式。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与中国的生态文明现实
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体系中,尽管没有形成明确的生态文明理论体系,但其中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其中很多观点超越时代局限,具有深远的前瞻性,对于当代人类解决当前的生态问题和生态危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人对自然有高度的依存性,因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站在牢固平稳的地球上吸入并呼出一切自然力的现
实的有形体的人”[1]。

另一方面,人的生命存在的基本形式是实践。

自然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即“人化的自然”,它是人的实践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从而也是人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没有自然界、没有外部的感性世界,劳动就什么也不能创造”[2]。

马克思认为:“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的生产力总和,人对自然以及个人之间历史地形成的关系。

”但“迄今为止的一切历史观不是完全忽视了历史的这一现实基础,就是把它仅仅看成与历史过程没有任何联系的附带因素。

”“这样就把人对自然界的关系从历史中排除出去了,因而造成自然界和历史之间的对立。

”[3]马恩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历史,作为历史的现实基础问题来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将人和自然、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从而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哲学基础。

关于社会制度与生态文明,把自然生态问题放在一定的社会制度的基础之上来进行考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大贡献。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私有财产和金钱统治下形成的自然观,是对自然界的真正的蔑视和实际的贬低。

”[4]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大肆破坏生态已经使人类社会面临重大生存危机,因此扬弃资本主义制度走向社会主义是人类命运的必然选择。

马克思指出,“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5],只有这样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才能遏制资本主义追求超额利润所必然导致的“过渡生产”和“过渡消费”。

马克思恩格斯同时指出:“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性和类之间斗争的真正解决。

”[1]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相统一的生态思想,从政治学意义上展示了人类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的壮丽前景。

当然,生态文明作为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一种更高境界的文明,其形成有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面临着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科技教育整体水平还不高等诸多困难,不可能很快实现马克思所设想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彻底转变。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我国仍然面临着环境污染、生态脆弱、不可再生资源短缺等问题的困扰。

因此,如何正确科学地处理人与自然、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建设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事关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三、和谐社会视野下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和谐”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思想,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宏伟历史使命要求我们必须切实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充分认识生态价值的作用,同时要切实加强对生态环境的建设和治理,以生态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1.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确立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的核心是可持续发展。

我国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减少能耗大的各类产业,扶持发展高效利用、循环利用资源的新型产业,推进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技术创新,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压力,解决环境和资源的矛盾问题。

同时还必须依靠科学发展观的宏观指导,选择好发展的道路和发展模式,做到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样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2.构建完善的政府生态责任机制
首先,应引导政府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创建科学的“绿色GDP”评价体系。

通过加大
对领导干部的生态环保政绩考核的力度,引导政府行为不断向可持续性发展方向转变;其次,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强化政府生态环境责任的刚性约束。

在相关环境法中,明确规定环境责任的责任主体以及责任追究的具体内容。

对一些经实践证明在规范和约束政府行为方面行之有效的管理政策和措施,通过完善包括《环境保护法》在内的相关法律、法规,逐步予以确立[6]。

3.推动公众生态参与的深度发展
生态保护作为一项社会性事务,其最终成效直接取决于公众参与的程度。

普通民众作为生态环境的最直接的接触者,对生态环境状况有着深切的体认,因此,政府在制定有关生态环境的政策或作出某项重大的环境决策时,如能充分尊重民意、倾听民声,鼓励公众参与政府决策,不仅将进一步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而且有利于形成人人参与环保的浓厚社会氛围[7]。

可以说,民众的广泛参与为和谐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最深厚的力量源泉。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4]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6] 丁卫华.和谐社会视野下的生态政治文明建设[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5).
[7] 崔洪曙.我国公众环保意识不及格[N].现代快报, 2007-01-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