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免疫系统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第三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第6课时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教案必修3

高中生物第三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第6课时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教案必修3

高中生物第三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第6课时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教案必修3 第 6 课时人体抗衡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学考要求知识内容必考要求加试要求人体抗衡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a a人体抗衡病原体的第二道防线a a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差异a a(1) 归纳人体抗衡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

(2) 说出非特异性免课时要求疫和特异性免疫的差异。

一、人体抗衡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1.免疫的定义和种类(1)免疫是指身体抗衡病原体惹起的疾病的能力。

(2)免疫系统的组成①第一道防线:人体抗衡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是体表屏障,包括身体表面的物理屏障和化学防守。

②第二道防线:人体抗衡病原体的第二道防线是内环境中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及血浆蛋白破坏病原体。

③第三道防线:人体抗衡病原体的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应答,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2.非特异性免疫的两道防线(1) 第一道防线——体表屏障的组成体表屏障皮肤——皮肤屏障消化道黏膜物理屏障呼吸道黏膜病原体不能够穿过黏膜屏障泌尿管道黏膜生殖管道黏膜皮肤表面的死细胞——病原体不能够生计化学防守皮肤油脂腺分泌的油脂——控制真菌和某些细菌特别提醒化学防守还包括黏膜的分泌物,如呼吸道黏膜分泌的溶菌酶,胃黏膜分泌的胃酸都拥有杀菌作用。

(2)第二道防线——体内的非特异性反应①第二道防线的作用对象体内的非特异性反应针对的是打破体表屏障的各种病原体,而不是特地针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

②第二道防线的组成体液中的血浆蛋白和某些白细胞 ( 如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及其分化形成的巨噬细胞等 ) 。

③体内非特异性反应的实例——炎症反应。

3.白细胞在体内非特异性反应中的作用(1) 变形运动:皮肤的任何破坏都可能使病原微生物进入人体内,惹起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从毛细血管中钻出,进入受伤害部位的组织缝隙,在此过程中,白细胞需要做变形运动。

(2) 吞噬作用:一此中性粒细胞能够吞噬几个细菌;一个巨噬细胞能够吞噬上百个细菌和病毒。

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正式)精品PPT课件

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正式)精品PPT课件
出过天花或麻疹的人为什么会终生终生免疫?
记忆细胞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效应B细胞和新的记忆细胞。 抗 体 数 量
初次抗原刺激
二次抗原刺激
时间
比较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主要不同点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作用 抗原 对象
作用 方式
效应B细胞产生的 抗体与相应的抗原 特异性结合。
被抗原侵入的宿主细 胞(即靶细胞)
1.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 密切接触。2.辅助性T 细胞释放白细胞介素, 促进细胞免疫的作用
分布:主要分布于血清中,也分布于组 织液及外分泌液中,如乳汁中,所以新 生儿在一定时间(4~6月)内可由于获 得母体乳汁内的抗体而获得免疫。
B细胞的二次免疫
例:在教室里,甲和乙分别是丙的邻座。有一天,丙患了感 冒。两天后,甲也患了感冒,而乙则没有。乙说一星期前他 患过了感冒,现在已经痊愈了。请解释一下为什么乙没有象 甲那样患感冒?
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种天然防
非特异性免疫 御功能。
免 疫 的 类
(先天免疫)
特点:是先天遗传的,不针对 哪一种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 都有防御作用。(非专一性)

来源:是人在出生以后才产生的
特异性免疫 。
(获得性免疫) 特点:只能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
或异物起防御作用,对其它的病
原体无效。(专一性)
五、免疫接种可以战胜许多传染性疾病
思考
下列过程属于免疫中的第几道防线 唾液中的溶菌酶对病原体的分解作用 巨噬细胞对细菌和病毒的吞噬 呼吸道纤毛对病菌的外排作用 皮肤的阻挡作用
天花病毒
天花病毒的传染性极强,可通过呼吸道飞沫和皮肤传染。 截止目前,天花还没有确定有效的治疗方法,只能以牛痘疫苗 来进行预防。
▪天花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烈性传 染病。染上天花而侥幸生存下来的 病人常常留下永久性的瘢痕。天花 最初出现在古埃及,3000多年前 ,古埃及的木乃伊身上已见到天花 的疤痕。

高中生物第三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第7课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教案必修3

高中生物第三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第7课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教案必修3

第7课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学考要求一、特异性免疫的作用及淋巴细胞识别入侵者的机理1.特异性免疫的作用 (1)特异性免疫是针对体内特定病原体发生的特异性反应,即免疫应答,是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三道防线。

(2)免疫应答的种类两大类⎩⎪⎨⎪⎧细胞免疫应答——细胞免疫抗体免疫应答——体液免疫(3)淋巴细胞的起源与分化在特异性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从功能上又分为T 淋巴细胞和B 淋巴细胞。

其起源和分化如图所示:2.淋巴细胞识别入侵者的机理(1)识别结构:人体所有细胞的细胞膜上都存在着一种分子标志——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是一种特异的糖蛋白分子,而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MHC(同卵双胞胎除外),每一个人的白细胞(淋巴细胞)都认识这些自身MHC的身份标签,在正常情况下不会攻击带有这些标签的自身的细胞。

(2)识别过程①B淋巴细胞直接识别抗原抗原进入机体后,带有的特殊标志被识别,B淋巴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和相应抗原结合。

②T淋巴细胞通过巨噬细胞的呈递识别抗原巨噬细胞吞噬入侵的病原体,将病原体上的抗原分子降解成肽,然后与巨噬细胞的MHC蛋白结合,形成抗原—MHC复合体并移动到细胞的表面呈递出来,再和T淋巴细胞上的相应受体结合,在其他因素的辅助下,启动免疫应答。

③识别抗原后,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受到刺激,开始反复分裂,形成巨大的数量。

同时开始分化,一部分形成效应细胞,与入侵者作战并消灭之,另一部分形成记忆细胞,留待以后对同一类型病原体的再次入侵作出快速而猛烈的反应。

探究1——归纳概括免疫细胞的分化探究2——理性思维淋巴细胞如何识别入侵者(1)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①化学本质:特异的糖蛋白分子。

②存在位置:人体所有细胞的细胞膜上。

③产生时期:胚胎发育过程中。

④特异性:除同卵双胞胎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MHC。

(2)淋巴细胞识别入侵者的过程B淋巴细胞直接识别抗原:病毒、细菌和其他的致病因子的表面带有表明它们特殊身份的分子标志(抗原),当它们进入机体后,会刺激相应的B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开始反复分裂、分化增殖,并发挥免疫效应,如图所示。

免疫第三章 免疫器官

免疫第三章 免疫器官

第二节
免疫细胞
免疫细胞:指所有参加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及 其前身。主要包括造血干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及 其他抗原呈递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和红细胞等。
在机体免疫应答中起主要作用的细胞是淋巴样细胞,包
括T细胞、B细胞、无标志细胞(N细胞)、K细胞以及免疫应 答过程中的过渡型细胞和终末的效应细胞。
所以Thy-l抗原是鉴定小鼠T细胞的标志。
2)人T细胞的表面抗原
HLA抗原:是人类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通常静息 状态的外周T细胞只表达HLA I类抗原,某些活化T细胞 可同时表达HLAⅠ类和Ⅱ类抗原,HLA抗原对T细胞激 活和产生免疫效应具有重要作用。
3. 白细胞分化抗原
白细胞分化抗原:简称分化抗原,即CD抗原(cluster of
或称二级免疫器官 (secondary immune organs)
一、中枢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发生在胚胎早期,起源于内外胚层 连接处,为诱导淋巴干细胞成为免疫活性细胞,并将其 输送给外周免疫器官的场所。中枢免疫器官本身及其中 淋巴细胞的发育增殖不需要抗原刺激。
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胸腺和禽类特有的腔上 囊,它们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和成熟的场所,对外
主要参与细胞免疫。
1. T细胞的表面标志
T、B细胞在光学显微镜下,大小、形态酷似,彼此无法区别
,但其膜表面具有可供鉴别的特殊结构,称为表面标志。表 面标志包括表面抗原和表面受体: 表面抗原:是指细胞表面能用特异性抗体检测的表面物质。 表面受体:是指细胞表面能与相应配基结合的结构。
(1) T细胞表面抗原
称腔上囊。
功能:来自骨髓的始祖B细 胞在法氏囊内分化、成熟为具有 免疫活性的B细胞。 新生期切除法氏囊,体液免 疫功能缺陷,但细胞免疫功能正 常。

医学免疫学_名词解释整理

医学免疫学_名词解释整理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免疫(immunity):是指机体的免疫系统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能力,在正常情况下,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由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及淋巴循环网络组成,是机体执行免疫应答和行使免疫功能的重要系统。

*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 defense):是指机体防御及清除病原体的功能。

免疫功能过高-超敏反应;过低-免疫缺陷症。

*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 surveillance):是指免疫系统识别、监视并清除体内出现的突变细胞的功能。

免疫监视功能的异常可导致肿瘤的发生或持续性的病毒感染。

*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 homeostasis):是指免疫系统清除体内衰老、损伤的细胞或其他成分,通过免疫网络调节免疫应答平衡的功能。

免疫自稳功能异常可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机体的免疫细胞对抗原物质进行识别,继而活化、增值、分化,产生效应的过程,是多细胞系及多种免疫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二章抗原抗原(antigen,Ag):是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即能与T细胞的TCR及B细胞的BCR结合,促使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者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是指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诱导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抗原性(免疫反应性,antigenicity):是指抗原能与其所诱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抗原特异性:是指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及其与应答产物发生反应所显示的专一性,即某一特定抗原只能刺激产生特异性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且仅能与该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抗原决定基(antigenic determinant):能被抗体、BCR或TCR识别的,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物质。

免疫学身体的自我保护机制

免疫学身体的自我保护机制

免疫学身体的自我保护机制免疫学是研究生物体如何抵御病原体攻击及保护自身免受感染和疾病侵害的科学。

免疫系统作为身体的自我保护机制,包括多种细胞、分子和组织,通过识别并攻击外来入侵物质,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和健康。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免疫学中身体的自我保护机制及其重要性。

第一章:免疫系统概述免疫系统是人体防御机制的关键部分,可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

先天免疫是个体先天就具备的非特异性防御机制,包括屏障阻止入侵、病原体清除等。

获得性免疫则指个体在感染后产生的特异性抗体和免疫细胞的反应。

第二章:免疫细胞的作用免疫系统中的细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中,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可以直接吞噬和杀伤病原体;淋巴细胞则在感染后通过识别和攻击病原体来清除它们。

此外,T细胞和B细胞的活跃参与也是获得性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章:抗体的产生和作用抗体是免疫系统中的关键分子,由B细胞产生。

在感染过程中,B细胞能够识别病原体,并生成和释放特异性抗体,抗体可以通过直接中和病原体或促进其他免疫细胞对病原体的清除来保护机体。

此外,抗体还参与了免疫记忆的形成,使得机体对再次感染具有更快速和有效的应对能力。

第四章:免疫记忆的形成与功能当机体第一次感染病原体后,免疫系统会形成免疫记忆。

免疫记忆是指机体在再次感染同一病原体时能够迅速产生特异性抗体和免疫细胞,从而更快速且有效地清除病原体,减轻疾病的程度。

这种免疫记忆的形成和功能对于维持机体健康非常重要。

第五章:炎症反应的作用炎症反应是免疫系统对真菌、细菌和病毒等病原体的典型反应,其目的是通过吸引和激活免疫细胞,促进病原体的清除和伤口的修复。

虽然炎症反应可能会引起一定程度的组织损伤,但它是身体正常的自我保护反应,对于维持机体健康至关重要。

结论:免疫学身体的自我保护机制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免疫系统通过多种细胞、分子和组织的相互合作,识别和攻击病原体,保护机体免受感染和疾病的侵害。

人教版教学教案云南省弥勒县庆来中学2011-2012学年生物必修3 第三章 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课件)

人教版教学教案云南省弥勒县庆来中学2011-2012学年生物必修3 第三章 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课件)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抗原(Antigen)
– 抗原:是一类能够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并能与相应抗体或T细胞受体在体内或体外特异性 结合的物质。 – 完全抗原:既具有免疫原性又具有特异反应性的物 质。 – 不完全抗原:本身无免疫原性,但具有特异反应性 的物质。 – 超抗原(superantigen SAg):某些Ag只需极低浓度 (1~10ng/ml)就能诱发免疫系统产生很强的免疫 应答,称为超抗原,主要是激活T细胞克隆。
免疫过程。
第 一 道 防 线 : 体 表 的 屏 应或免疫缺陷病; 障; 免疫稳定:清除损伤或衰老的细
第 二 道 防 线 : 体 内 的 非 胞,自身稳定功能,否则自身免 特异性免疫; 疫性疾病;
第 三 道 防 线 : 特 异 性 免 免疫监视:防止或消除肿瘤等异 疫反应。 常细胞,否则肿瘤或持续性感染。
三、 现代免疫学时期
抗原识别受体多样性的产生 1978年发现抗体基因重排是B细胞抗原识 别受体多样性的原因 信号转导途径的发现 细胞程序性死亡途径的发现 造血与免疫细胞的发育

免疫细胞——多能造血干细胞——神经干细胞
免疫细胞的来源
B细胞 淋巴干细胞 浆细胞 记忆B细胞
T细胞
造血干细胞 骨髓干细胞 NK细胞
人体免疫系统包括什么?
AB AB AB AB AB AB AB
AB
免疫学发展的历史
– 11世纪,中国用人痘接种预防天花 – 1798,英国Edward Jenner牛痘疫苗接种预防 – 1880,法国巴斯德的鸡霍乱预防免疫(科学免疫学诞生
– – – –
的重要标志) 1890,E.Adolf von Behring 白喉杆菌的抗毒素 1955,N.K.Jerne的自然选择理论 1957年Burnet 抗体形成的“克隆选择理论” 1962,R.A.Tood and ler 对胸腺功能的认识 MHC结构和功能的揭示 大量细胞免疫功能分子的 发现

苏教版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课件 第三章 第1课时 人体的免疫系统、非特异性免疫和体液免疫

苏教版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课件 第三章 第1课时 人体的免疫系统、非特异性免疫和体液免疫

知新
一、人体的免疫系统
1. 免疫的概念:主要是指机体对抗_病__原__体___的能力。
2. 免疫系统的组成
生成、成熟和集中分布 吞噬细胞
3. 人体的免疫功能:分为_非__特__异__性__免__疫___和_特__异__性__免__疫___。
二、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1. 概念: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体在长期_进__化___过程中,与病原体相互作用而逐渐建立起 来的,也是生来就具有的,能稳定_遗__传___给后代的免疫功能。
第三章 人的免疫调节与稳态
第一节 人体的免疫应答
第1课时 人体的免疫系统、非特异性免疫和 体液免疫
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学习目标 2.概述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3.概述体液免疫的过程。
01 考点一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02 考点二 抗原、抗体和细胞因子 03 考点三 体液免疫和二次免疫反应
01结构主要是皮肤、黏膜、吞噬细胞等,在特异性免疫中发 挥主要作用的是淋巴细胞,A项正确;非特异性免疫出现快、作用范围广,特异性免 疫出现慢、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B项正确;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 上形成的,C项错误、D项正确。
02 考点二 抗原、抗体和细胞因子
3. 淋巴细胞的来源和种类
来源 类型
根据成熟场所 根据免疫系统的功能
骨髓中的_造__血__干__细__胞___ _B_细__胞___在_骨__髓___中形成和发育成熟 _______在骨髓中形成后迁移至_胸__腺___中发育成熟
浆细 胞
4. 抗原提呈细胞
加工处理 被病毒感染的宿主
贯通
1.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比较
2.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组成 (1)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屏障结构 ①组成:皮肤、黏膜及其附属腺体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抗原(Antigen, Ag):是指能够刺激机体产生
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
细胞)在体内外结合,发生免疫效应的物质。

一、抗原的概念和特性
2、抗原的特性 从抗原的概念可以看出,抗原有两种特性,即 (1)免疫原性 诱导机体产生抗体或激活淋巴细胞产生免疫应 答。 (2)抗原性(反应原性) 抗原分子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免疫效应细 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HEV——高壁内皮细胞
血液循环中的淋巴细胞及各类免疫细胞在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处穿过高壁内皮细胞进 入淋巴循环。从而达到淋巴循环和血液循环的互相沟通。
三、淋巴细胞的循环 3、淋巴细胞循环的意义 增加了淋巴细胞与抗原接触的机会,有利于其活 化参与免疫应答。
能使B、T细胞和记忆细胞很快分布到全身各组织 器官。
外周免疫器官(次级淋巴器官)
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 器官(初级 淋巴器官) ——骨髓、 胸腺 外周免疫 器官(次级 淋巴器官) ——淋巴结 、脾及与黏 膜有关的淋 巴组织和皮 下淋巴组织 等。
淋巴组织பைடு நூலகம்扁桃体 右淋巴 导管 胸腺 胸导管 左锁骨下静脉 淋 巴 结
脾 皮尔氏体 (Peyer„s板) 小肠
浅皮质区 副皮质区 髓质
被膜 皮质区
(未分裂的休止状态)
(快速分裂)
(网状细胞和B细胞) (巨噬细胞)
(门部)
皮质 副皮质区 髓质 B淋巴细胞
输入淋 巴管
生发 中心
毛细血管后微静脉(淋 巴细胞循环有关)
初级 滤泡
被膜
被膜
毛细血管后微 静脉横断面
生发 中心 B淋巴细胞 淋巴结动脉 淋巴结静脉 淋巴管瓣膜 输出淋巴管
由淋巴细胞的黏附分子与特定组织HEV表面的黏 附分子的互作决定
淋巴细胞再循环 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由输出淋巴管
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
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穿越HEV,重新
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的反复循环过程。
2、淋巴细胞再循环的途径: 小静脉 淋巴结 输出淋巴管、胸导管进入 左锁骨下静脉 血流 脾脏 动脉周围淋巴鞘 红髓 再入血流 毛细血管后小静脉 黏膜组织 引流淋巴管 返回淋巴结(使淋巴循环和血流循环互相沟通 、淋巴细胞畅流全身)
淋巴结和淋巴 导管
淋巴结主要 位于引流淋巴 管的连接处。 淋巴最终汇集 于胸导管,然 后通过左锁骨 下静脉进入血 液循环。
淋巴结
左锁骨 下静脉 胸导管
淋巴管
•1、淋巴结结构:
皮质区 浅皮质区:主要 是B细胞居留、成 熟、分化、浆细胞 场所 ——非胸腺依 赖区 深皮质区:T细 胞居住区——胸腺 依赖区 髓质区 :是内部 结构疏松的组织, 分为髓索和髓窦。

本章学习重点
掌握免疫组织和器官的组成和功能。
熟悉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 了解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的结构及功能。
免疫系统——机体的“安全部门” 免疫分子——免疫细胞发挥功能的物质基础
免疫细胞——担负免疫功能的主体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成熟和工作的场所 中枢免疫器官(初级淋巴器官)
二、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与结构 ——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
脾的功能 ④ 造血:胚胎早期的脾有造血功能,以后,脾渐变 为一种淋巴器官。脾内仍有少量造血干细胞,当 机体严重缺血或某些病理状态下,脾可以恢复造 血功能。 ⑤ 储血:人脾可储血40 ml, 当机体需血时,脾内平 滑肌的收缩可将所储的血排入血循环。人体血库
脾的功能 ① 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T:40%,B:60%) ② 滤血:脾索和边缘区,含大量巨噬细胞,可吞噬 清除血液中的病原体和衰老的血细胞。 ③ 免疫应答:侵入血内的病原体如细菌等可引起脾 内发生免疫应答。脾内的淋巴细胞中T细胞占40 %,B细胞占55%,还有一些K细胞和NK细胞等 。 (血源性抗原)
二、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与结构 ——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
2、脾 位于腹腔的左上 方。属于网状皮系统 ,是人体最大的淋巴 器官,其结构基本上 与淋巴结相似。没有 淋巴窦,但其中具有 大量血窦,是血液循 环的一个过滤器。
脾的结构示意图
二、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与结构 ——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
一、中枢免疫器官的组成与结构 2、胸腺(thymus) 特点: 胸腺是培育和选择T细胞的重要器官。
胸腺有明显的年龄性变化。青春期前发育良好, 青春期后逐渐退化,为脂肪组织所代替。 胸腺是一个易受损害的器官,致损因子消除后结 构可逐渐恢复。
切除胸腺,机体产生抗体的能力明显下降。
一、中枢免疫器官的组成与结构 ——免疫系统的“黄埔军校”
LOGO
第三章 免疫系统
2014-3-19
前情回顾
掌握抗原的概念、抗原的免疫原性和抗原性、完全抗原和 半抗原的概念 熟悉抗原的异物性与特异性、抗原的分类
了解影响抗原诱导免疫应答的因素、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www.themegalle

一、抗原的概念和特性
外周免疫器官:成熟淋巴细胞定居并产生免疫应 答的场所。 种类有: 1、淋巴结 2、 脾脏 3、 其它外周淋巴组织
二、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与结构 ——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
1、淋巴结 位于淋巴管汇集部 位,是淋巴细胞定 居和适应性免疫应 答产生的场所。 淋巴结是哺乳类动 物特有的器官。正 常人浅表淋巴结很 小,直径多在0.5厘 米以内。
二、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与结构 ——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
3、其他外周淋巴组织 ⑴皮肤淋巴组织 由表皮、真皮中分布的各种免疫细胞构成。 表皮:上皮细胞,朗格汉斯细胞及小量皮下淋巴 细胞(主要CD8+T细胞)。 真皮结缔组织:大量的T淋巴细胞(CD4+,CD8+) 和巨噬细胞分布在微血管周围。 既是免疫的激发部位、又是免疫应答效应部位(Ⅳ 型超敏反应)。 朗格汉斯细胞:具有很强的吞噬、提呈、递呈抗 原给T细胞的能力。
尾等。
肠内腔 滤泡
50-70%B细胞 10-30%T细胞
绒毛
微皱褶细 胞
抗原转运 细胞
吸附、胞 饮和内吞 方式摄取 抗原 初级 滤泡
派尔集合淋巴结
微皱褶细胞
鼓膜中层
黏膜下层
肌肉层
生发 中心
⑵黏膜淋巴样组织(MALT)
功能 1、行使黏膜局部免疫应答
2、产生分泌型IgA
三、淋巴细胞的循环
1、定义: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和 组织间周而复始循环的过程。 淋巴细胞归巢:血液中淋巴细胞选择性趋向迁移 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的特定区域或特定组织的 过程。
二、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与结构 ——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
生发中心:位于次级淋巴滤泡内的结构,形态学 上分为富含增殖性B细胞(中心母细胞)的暗区及充 满滤泡树突状细胞和中心细胞的明区,是B细胞在 抗体应答中大量发生增殖、选择、成熟和死亡的 部位。
二、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与结构 ——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
1、淋巴结 功能: T细胞及B细胞定居和增殖的场所 (T:75%,B:25%) 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浆细胞 抗体 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HEV 高内皮微静脉) 过滤作用
过滤淋巴液:淋巴流经淋巴结时,巨噬细胞清除 其中的异物。对细菌的清除率可达99%,但对病 毒及癌细胞的清除率常很低。
进行免疫应答: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可捕获与 处理抗原,使相应特异性受体的淋巴细胞发生转 化。
胸腺小体 胸腺小体或称Hassall小体:是胸腺髓质的特征性 结构。由数层扁平的胸腺上皮细胞呈同心圆状排
列而成。胸腺小体外周的细胞较幼稚,细胞核清
晰,胞质嗜酸性;小体中心的细胞胞核消失,已 变性解体。胸腺小体上皮细胞不分泌激素,其功 能尚不太明确,但缺乏胸腺小体的胸腺不能培育 出T细胞。
胸腺微环境 主要由胸腺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及局部活性因 子组成 决定T细胞分化、增殖和选择性发育的重要条件 分泌细胞因子和胸腺肽类分子 细胞-细胞间相互接触
B 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 浆细胞 巨噬细胞
一、中枢免疫器官的组成与结构 2、胸腺(thymus)
胸腺位于胸骨后
面,紧靠心脏,呈灰 赤色,扁平椭圆形, 分左、右两叶,由淋 巴组织构成。
胸 腺
甲状腺 气管 甲状腺静脉 右迷走神经
左颈总动脉
左颈内静脉


心包膜
胸腺分成许多不完整的小叶。每个小 叶分为皮质和髓质两部分。皮质内胸腺细 胞密集,故着色较深;髓质含较多的上皮 细胞,故着色较浅。
二、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与结构 ——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
3、其他外周淋巴组织 ⑵黏膜淋巴样组织(MALT) 也称脏系淋巴样组织。呼吸道、肠道及泌尿生殖 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无被膜淋巴组 织,以及某些带有生发中心的器官化的淋巴组织 ,如扁桃体、小肠的派尔集合淋巴结(PP)、阑
大肠
阑尾 骨髓 Organs of the Immune System
一、中枢免疫器官的组成与结构 ——免疫系统的“黄埔军校”
1、骨髓(bone marrow) 红骨髓和黄骨髓 红骨髓:造血组织和血窦
造血诱导微环境:
基质细胞+造血生长因子
+细胞外基质
一、中枢免疫器官的组成与结构 ——免疫系统的“黄埔军校”
1、骨髓(bone marrow) 功能 造血器官
各类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B细胞和NK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发生B细胞应答的场所
免疫细胞的来源
造血干细胞
骨髓干细胞
淋巴干细胞 小淋巴细胞
红细胞肥大细胞
原(始) 粒细胞 自然杀伤细胞
巨核细胞 血小板 嗜碱 性粒 细胞 嗜中 嗜酸 性粒 性粒 细胞 细胞 单核细胞
2、胸腺 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