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对文学发展的利与弊

合集下载

网络对文学的发展利大于弊

网络对文学的发展利大于弊

网络对文学的发展利大于弊
问题?
1、网瘾问题?
我们讨论的是有关网络文学对人类文学的推动问题,而不是对个别读者的行为影响问题。

你说的是对个别人地行为影响问题,然而在历史长河中,几个人的行为问题却是微不足道的。

2、广告问题?
看的毕竟是少数。

我们承认网络对文学的发展有弊,但不承认弊大于利!看的人毕竟只是少数,不看的占大数。

所以终究还是利大于弊的。

3、在网络上,文学作品的保护纰漏,文学作品的价值低廉?任何新生事物刚出现时一定会有不足,但我们关键是要看主流,看关键。

美国已经出台相关政策防止网络侵权行为。

我相信,中国始终会有政策抑制这种现象。

网络对文学的发展在历史的车轮下始终会利大于弊的。

4、在网络上,由于其匿名性和随意性,导致作品良莠不齐及点评失控!
5、网络发展——信息直接化——缺乏语言文字的美感
(心情故事)
这反而促使一种新的文体出现啊!只不是更有利于文学的发展吗?
6、网络文学泛滥,质量下降。

(谁动了我的奶酪——我能动谁的奶酪——我动了谁的奶酪)以美国为例,反问美国为什么没有这种现象?素质问题。

只要中国国民的素质提高了,就不会出现这种问题了。

DRM,英文全称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 可以翻译为:内容数字版权加密保护技术。

由于数字化信息的特点决定了必须有另一种独特的技术,来加强保护这些数字化的音视频节目内容的版权,该技术就是数字权限管理技术---DRM(digital right management)。

网络语言给汉语言文学发展带来的影响分析

网络语言给汉语言文学发展带来的影响分析

网络语言给汉语言文学发展带来的影响分析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事物、新观念和新技术,互联网的发展极大地方便了人类的生活,也改变了人们的语言习惯。

以网络语言为例,这些语言的使用给日常的生活增加了很多的趣味性,但也给我国的语言使用带来了很多的挑战。

对于网络语言的使用,不能把这些当做洪水猛兽去抵制,应该要辩证的去看待,合理的引导网络语言的使用,使其更加规范化。

本文将从网络语言的角度出发,分析近些年网络语言给汉语言文学发展带来的影响,以期更好的帮助网络语言的发展和进步。

标签:网络语言;汉语言文学;影响;发展语言是沟通人和人之间交流的工具、语言是人们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正是因为有了语言的产生,人类才迈进了知识的殿堂。

网络文化发展和普及,让更多的有人了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也因为网络平台,很多人创造除了非常有趣的网络语言,这些语言有些是对生活的无奈和自嘲,虽然这些语言非常具有趣味性,但是大多不符合现代的汉语词汇的要求。

一、网络语言的发展带给汉语言文学的积极影响(一)网络语言的发展能够为汉语言文学增添活力现在所生活的时代是网络化时代,每天网络上都会产生非常多的信息,这些新信息又会催生出会很多网络语言,这些新出现的语言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为汉语言的发展添加了非常多的活力。

汉语言文学应该把网络语言当做研究课题,不能一味的进行排斥,而应该要去分析其中产生的原因,并丰富到汉语言文学中[1]。

(二)网络语言的发展能够促进汉语言文学的传播网络语言的发展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非常多的乐趣,这些词汇的使用是网民乐趣的体现。

比如,小公主变成“小公举”、“小姐姐”、“小哥哥”等词语都拉进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打招呼变得不再那么尴尬。

像很多食材也被网络语言给发展了,如“蒜你狠”、“姜你军”等都是人民群众对物价的一种有趣反映,最近几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部分网络用语也被收入到了大英词典中,如中文加油的直译:“add oil”。

网络发展对文学利大于弊

网络发展对文学利大于弊

网络发展对文学利大于弊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文化。

(维基)从鸿雁传书、雕版印刷到如今的数字化时代,数字化、网络化已经深刻改变了文学的格局和阅读习惯。

开宗明义,网络发展指的是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媒体的广泛应用,而文学作为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艺术,其意旨在于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文化。

今日,以是否有利于文学的多元和丰富为标准,我方认为,网络发展对文学利大于弊。

首先,网络发展使抛弃身份地位的表达成为可能。

在现实生活中,人的表达会受到诸多限制,家庭的牵绊、职业的限制、身份的桎梏让人只能把一些话藏在心里。

然而在网络上,人却可以抛却身份地位包袱,传达内心的真实。

曾经的文字狱让诸多人老死狱中,现在的网络虽然仍有种种不足,却仍然提供了自由的土壤。

一个警官在职场中不能直率地指出“命案必破”的种种弊端,却可以在博客中、在小说创作中用真心写下这种制度的微妙之处,在网络身份的背后放飞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让人不再成为孤岛。

其次,网络发展促进了文学题材的丰富。

文学来源于生活,过去人们视野被局限于一家一国,也难以获知异域的风土人情。

在信息闭塞的古代,不是出身于高门望族的曹雪芹,就写不出《红楼梦》里用旧年蠲的雨水沏茶的细节。

但在网络时代,信息的密集带来了更多的灵感,也让更多的人有能力去发声。

不论男女老少,各个阶层的人以网络为平台书写自己的生活,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可以促进题材的多元和表达的自由。

最后,网络发展让文学的流传和储存成为可能。

网络作用于文学,让很多原本被埋于故纸堆中的或者被供奉在神坛之上的书本走入了人间烟火,也让更多生活化的作品切切实实的拥抱读者。

由于时间的流逝和时局的动荡,以往的文学经典或是散佚,或是仅有孤本珍藏,可以通过经典的数字化、图片化重见天日。

论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

论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

论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语言正在成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它融合了普通语言和网络技术,成为一种新型的表达方式。

新时代网络语言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即时性在年轻人中间流行起来,对于汉语言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结合具体的例子,探讨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的影响。

网络语言让人们的交流更加便捷和生动。

“666”、“厉害了我的国”、“脑壳疼”等成为了网络上的流行用语,这些词汇的出现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使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轻松愉快地交流。

网络语言的即时性,使得信息传达得更加快速和直接,也促进了文学作品的创新和传播。

网络语言丰富了汉语的表达形式。

网络上出现了很多新词新语,如“吃瓜群众”、“low”、“秀儿”等,这些词汇的加入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使得文学作品更加形象、生动。

很多网络用语以其独特的形式和鲜活的词汇走进了文学作品,让文学作品更加接地气、更贴近人们生活。

网络语言推动了汉语言文学的变革。

古典文学注重雅致、含蓄,而新时代的网络语言更加直白、幽默,因此网络语言的出现让汉语言文学得以传统与时代相结合。

一些作家运用网络用语写作,使得文学作品更贴近当代,更能引起读者共鸣。

网络语言让文学作品更加鲜活、更具有时代特色,推动了传统文学的变革和发展。

网络语言打破了传统文学的格局。

在过去,文学作品的创作往往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查和出版流程,审查机制的存在限制了文学作品的表达自由。

而网络语言的出现,使得文学作品可以更灵活地被创作、传播。

一些作家通过网络平台发布作品,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让更多的读者能够分享到优秀的文学作品。

网络语言的即时传播也让文学作品能够更快速地被读者接触到,促进了文学作品的传播和发展。

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文学的影响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

网络语言的碎片化和表达方式的简化容易影响人们的表达能力和文字功底,让人们越来越习惯于一些表达不够严谨的网络用语,这对于汉语文学的提升不利。

浅析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

浅析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

浅析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网络语言是指在网络上产生和流行的一种语言形式,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汉语言文学的发展。

网络语言的兴起和流行,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日常交流习惯,也对汉语言文学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从网络语言的特点、影响和发展三个方面,浅析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

一、网络语言的特点1. 新词汇的涌现网络语言以其活泼灵活的特点,不断地创造和涌现新的词汇。

这些新词汇往往来源于网络上的热门事件、新闻、流行语等,经过大量的讨论和传播,逐渐被大众所接受和采用。

“吃瓜群众”、“996”、“躺平”等词汇,都是近年来在网络上广泛流行的新词汇,它们活泼有趣,贴近生活,成为了网络语言的代表之一。

2. 简练直白网络语言通常以简短、直接的方式表达信息。

由于网络传播的速度和信息量都比较快,人们在网络交流中更倾向于使用简练直白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这种语言风格也逐渐影响了文学作品的创作风格和表达方式。

3. 表情符号和网络流行语网络语言中的表情符号和网络流行语也是其特点之一。

在网络交流中,表情符号和网络流行语往往可以起到调节气氛、增加趣味性的作用,它们通过图像和文字的结合,使得传达信息更加生动形象,也为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表达方式和思路。

1. 拓展了语言表达的形式网络语言的兴起和流行,拓展了语言表达的形式。

随着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的普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接触和使用网络语言,这也使得文学创作中出现了更多以网络语言为基础的表达方式和文体形式。

2. 影响了文学作品的创作风格网络语言的直接简练、活泼有趣的特点,也影响了文学作品的创作风格。

在当代文学创作中,越来越多的作品采用了接近口语化的叙述方式,更加贴近生活,更加直接快捷地呈现出人们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状态。

3. 丰富了文学创作的素材来源网络语言的涌现不仅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表达方式,也为文学作品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来源。

网络语言中的新词汇、流行语以及热点事件,都可以成为文学作品的素材,为作品的创作和推陈出新提供了新的灵感和可能。

网络语言对中文文学发展的影响分析

网络语言对中文文学发展的影响分析

网络语言对中文文学发展的影响分析
概述
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形式,对中文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网络语言对中文文学的影响,并探讨其中的积极和消极因素。

正文
1. 影响中文文学创作风格:网络语言的出现使得中文文学创作风格发生了变化。

网络语言具有简洁、直接、幽默的特点,这种风格也逐渐渗透到中文文学作品中。

网络语言的影响让中文文学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和年轻读者的喜好。

2. 促进中文文学传播:网络语言的流行使得中文文学的传播更加便捷。

通过网络平台,读者可以更方便地获取和分享中文文学作品。

网络语言的独特性也吸引了更多年轻读者参与到中文文学的阅读和讨论中。

3. 拓宽中文文学创作主题:网络语言丰富了中文文学的创作主题。

网络语言反映了当代年轻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这些内容被融入到中文文学作品中,使得中文文学的主题更加多样化。

4. 消极的影响:尽管网络语言对中文文学发展有积极的影响,
但也存在一些消极因素。

网络语言的短期性和流行性导致作品的可
持续性和深度受到了一定的挑战。

另外,网络语言的不规范和低俗
表达也可能影响作品的质量和文化价值。

结论
网络语言对中文文学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它为中文文学带来
了新的创作风格和主题,促进了中文文学的传播,同时也带来了一
些消极的影响。

在利用网络语言创作中文文学时,我们应该重视作
品的可持续性和文化价值,同时保持创新和超越网络语言短期流行
的追求。

网络用语给汉语言文学带来的影响

网络用语给汉语言文学带来的影响

网络用语给汉语言文学带来的影响网络用语给汉语言文学带来的影响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象征,从诞生之日起一直在改变人们的生活。

当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在网络上开始流行一种被称为网络语言的新型语言表达方式,网络语言如今也逐渐蔓延到现实生活中,成为了一把双刃剑,既促进了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又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

一、网络语言相关概述网络语言主要是指诞生在网络中,被广泛认可又传播度很高的语言,也包含了IT人士使用的专业术语【1】。

一般来说,网络语言在句子的结构、语法上符合传统语言习惯,但同样的话语却被赋予了不同的意思。

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人们喜欢用更加自由、开放的表达方式抒发自己的想法与情感,以一种更加娱乐的方式突出对现实生活的调侃。

于是在这个天马行空的网络天地中,经过网民对汉语的简单加工,各种新的网络语言层出不穷,凡是能引起共鸣或流传广泛的语句都会经常被拿来使用。

有的网络语言背后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有的网络语言只是为了总结一类人群,有的网络语言是因为公众人物的一句话变得流行,这些语言经过网络的发酵,最终会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二、网络语言给汉语言文学发展带来的影响(一)积极的方面中国的汉语已经有了几年前的历史,如今依然焕发着活力的最重要原因就是不断有新鲜血液的补充,人们在交流中才会更加对其依赖。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网络语言的形成,网络语言作为新兴的语言表达方式,其突出的特点就是更新速度与传播速度极快,每天甚至每分钟都会诞生新的网络用语,这些网络用语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大众所接受,成为汉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特别是具有创造性的改变人们生活的语言更易被人们接受,最终甚至会被专业的研究机构收录为正式的汉语专用语句。

许多网络用语的来源是从国外语言中引入的舶来品,但是经过本土化的语言改造,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统称。

比如互联网刚刚进入人们的视野时,会习惯称其为因特网,这是由英语Internet音译过来的,但是经过几年的使用,已经被广大网民所接受,最终被收录进了汉语词典,网上冲浪也成为那些年网络上最流行的词汇。

网络的发展对文学利大于弊

网络的发展对文学利大于弊

正方观点:网络的发展对文学利大于弊反方观点:网络的发展对文学弊大于利灵境在我心:知己知彼正方猜测反方立论:谢谢主席,大家晚上好!面对去年的冠军队伍医学院,首先请允许我班门弄斧、越俎代庖,来猜测一下对方的立论。

第一,对方辩友可能会无视发展二字,把今天的辩题变成“网络对文学的影响”,而举出大量的极具感染力的例子,告诉我们现在网络的问题是如何如何的严重。

第二,就算对方辩友谈到网络的发展,可能也会把它解释为单纯的技术型的发展,而忽略发展中更为重要的制度和规范的完善。

第三,把因为过分商业化给人所带来的浮躁、媚俗以及浅薄等现象归咎于网络的发展。

第四,把网络文学的通俗故意曲解为庸俗、低俗甚至恶俗。

对方辩友还可能脱离人类在文学中的能动作用,告诉我们非网络文学追求真善美,而网络文学追求假恶丑。

以上是我方的猜测,若不幸言中,还请对方辩友自圆其说。

反方猜测正方立论:谢谢主席,大家好,凡事皆有利弊,而今天正方势必大谈网络发展之利,我猜测正方将从以下几方面展开立论:第一,发展是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而网络的发展必将是个不断扩大,更加迅速的过程。

第二,对方基于语言文字是文学的基础,从而推导出语言文字的丰富必定是文学的进步,而网络发展让人们的耳边充斥着大量的新鲜词语,这些网络用语为传统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三,正方可能会片面的强调,网络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平等交流,畅所欲言的机会,平民化的网络似乎为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当然,希望我们可以在一个更多的层面上进行探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大众一般的认识水平上,对方的立论,我们将洗耳恭听。

正方立论:谢谢主席大家好!今天我方要论证的是网络发展对文学利大于弊,首先,让我们来明确两概念:其一,是网络发展对文学利大于弊,而不是网络对文学利大于弊。

发展二字其在哲学上的定义就是事物由弱变强、由劣到优的一个过程,因此现阶段出现的网络对文学的弊端,并不等同于网络发展对文学的弊端其二,网络的发展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发展,其中不仅包括技术的进步,更包括了人类对其的规范和控制,因为不体现人类意志的单纯技术进步是毫无意义的,更无法称其为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代表句:“作业写到晚上10点,真是‘杯具’!”(“杯具”在此句中意为“悲剧”,二者音同。

)“有的同学很幼稚,常常因为芝麻小事吵起来,我过去给他们说理,他们反倒说我,7456,后来再遇到这事我干脆打酱油。

”(“7456”在此句中意为“气死我了”;“打酱油”意为“不关我事,不予评论”。

)点评:现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频繁地出现在学生的作文中。

对网络语言不感冒的老师可能就要跟不上学生们的思维了。

一些生活中的常用语甚至也被网络化了,比如提意见叫“拍砖”,喜欢叫“稀饭”,看不懂叫“我晕”等。

很多老师开始呼吁拯救作文,“网络是网络,作文是作文,二者过于混淆会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带来不良影响”。

在作文的构思和想象中,孩子们充分释放自己的创造力,描绘出丰富多彩的“另类空间”。

概括一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粗俗泛滥在网络语言不断追求个性、不断创新的洪流中,语言的粗俗化也是确实成为了一帮人的低级趣味。

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造就了许多优美的词句。

但网络语言如此简单草率,不就糟蹋了中国文字的内涵和美感了吗?青少年正在接受教育的阶段,如果长期使用网络语言,会使自己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运用能力下降。

如今的网络可以说充斥着粗俗、轻佻的语言,像“TMD(他妈的)、WBD(王八蛋)、P(屁)、NQS(你去死)、SHIET(狗屎)”等随处可见。

我们通过Google进行搜索,发现包含“TMD(他妈的)”字眼的中文网页有521个,而这被鲁迅先生当年讥讽为“国骂”。

虚拟世界心烦意乱的生活,网络空间一次性的人际关系,全球范围内城市文化的色情暴力倾向都是网络粗俗语言泛滥的原因。

2、过度流行流行当然是一件好事,但什么事情总得有个度吧。

网络上的新兴词语层出不穷,这就难免会产生大量的超出汉语言规范的词语。

网络语言已不甘心只有网络上生存,开始走出虚拟的网络,有进入现实生活中的倾向。

现在的孩子开口“286”,闭口“7456”的,甚至在其作文、日记、周记中也使用类似的语言。

这些语言夹杂着大量的错字、别字、怪字、甚至是语法和结构上的错误,有很多根本就没有遵循汉语规范。

例如,气死我乐——气死我了;“气疯”——“弃轰”等等。

对于正处于学习汉语言规范、打语言基础阶段的孩子及青少年而言,汉语规范只是刚刚接触,根本无法清楚地辨别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不符合规范的,这样就会混淆他们对汉语规范的正确认识。

3、语意模糊网络语言给网民们带来了便利,同时也出现了让我们这些以汉语为母语的人看不懂的现象。

不是所有人都能完全了解网络语言,网络语言对于从未接触过电脑或电脑初学者,简直就像密码那样难以弄懂。

比如,在聊天时为了方便,发了个“Y(Why?为什么?)”你明白这是什么意思,但你知道对方是否也和你一样弄懂了呢?也许,对方会发一大堆问号回来,问:“这是什么意思?”4、过度求新网络语言在求新度方面有些过头,例如E-mail有电子邮件、电子函件、伊妹儿之称;BBS有电子公告板、电子公告牌、电脑告示牌、在线公告牌多种说法;版主也被写成“班主、版猪、斑竹、版竹”等等。

常常是一种创意还未定型又有一种创意又出现了。

这些问题不能不日益引起人们的担忧。

5、代沟影响网络语言网络符号不但在网络中流行,而且在校园里在生活中,学生也以用网络语言说话为时髦,许多老师和家长说,现在孩子们写的东西是越来越看不懂了。

孩子的日记,家长是不应该看的,特别是在大力倡导要尊重孩子隐私权的今天,很多家长也愿意给他们一点隐私空间。

可孩子写东西自己看不懂,确实让不少家长着急上火。

我们调查中一位家长董女士抱怨地说:“我家孩子回家就上网,和我们说话的时间越来越少了,好不容易在一起聊天,却时不时不自觉地蹦出一个令人听不懂的词,说两句听不懂的话。

”她还发现女儿的日记中有这样的文字:“……没想到我最要好的朋友竟欺骗我,TMD(他妈的),7456,我恨不得一脚TST(踢死她)。

”董女士看后不知所云,直到女儿放学回家一翻解释她才明白过来。

董女士无奈地对我们说:“这是什么话呀,根本看不明白!看来我和孩子之间已经有了新的代沟。

”据悉,到2009年4月底,我国网民数量已经超过4。

5亿。

但实际上世界网民仅为7亿多。

可见毕竟仍是少数啊!虽然网络语言随着网络的普及,正在以惊人的速度不可阻挡地渗入了我们的生活,冲击着我们的汉语习惯,颠覆着我们的思维。

网民们(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热衷于把网络语言搬到现实生活中来,认为这是时尚、有个性。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日记周记甚至作文里,动辄来几句在非网民们听来无异于黑话的网络语言。

而大部分家长、老师则担心学生在未掌握语言规范之前就过多地使用网语,会养成不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坏习惯。

由分析网络语言的构成可见其特点为:1.简单便捷,幽默诙谐。

寥寥几个英文字母、阿拉伯数字就可将意思表达清楚了。

简单便捷的缩略语就是为了节省宝贵的时间、减少上网费、制造新奇感和说出一些不雅的话而创造的。

但也有些网语的输入不仅不简便,反而比输入它们所代替的原词汇更麻烦,需要增加额外的操作才可输入,这往往是为了调侃和幽默,体现或炫耀发言者的智慧和创意。

2.直观形象,随意性强。

把符号作为汉字、英文字母、数字之后的第四种语言运用到网络语言中,给人们的思维环境提供一个更开阔的视野。

它可传递微妙的感觉,使表达手段更丰富,增强语言的表现能力。

有时看见那惟妙惟肖的符号,笑会从心底溢出^-^。

很多学生网民认为,正儿八经说话太累,用奇形怪状的字符,花样百出的表达方式才叫酷。

当然,这种以英语、汉语、数字和汉语拼音的组合形式,随意性太强,虽有一定的规则约束而不难理解,但也造成错别字、白字连篇。

3.个性张扬,时代感强。

大部分网民都是受过教育且有着创新意识和好奇心的年轻人,他们所用的网语往往能够创造独特身份,满足扮演不同角色的需要,标新立异,个性张扬。

网民认为,网络语言时代感特别强,它能表现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需求。

据统计,当代汉语中每年大概出现1000个左右的语文性新词语。

2002年增补本《现代汉语词典》就增收了近年来产生的新词新义1200条,像“CEO、因特网、作秀、熊市、牛市、炒作”等在约定俗成后已为人们接受的词都在其中。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每一种新文化的兴起,都会有一些新词产生。

网语动态地反映出现代人的生活环境和心理状态,哪些网语能持久地发展,哪些会被淘汰,还有待时间的检验,可未来的事谁说了都不算,猜测证明不了什么。

据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对于报纸、期刊上出现的文字,都有相应的规定。

但对于目前流行的兼具媒体性质的网络语言,还没有专门的规定。

虽然有关部门已十分重视这个问题,但短时间内也不可能有相应的规定出台。

网络语言对学生的吸引力、影响力非常大,学生的判别力、自制力又相对较弱。

而网络语言还处于不稳定不规范阶段,如果不加限制,盲目学习运用网络语言,势必影响学生对规范语言的掌握。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原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副所长佟乐泉先生在谈规范网络语言问题时说:“相当多的词汇需要引导和规范。

”国家语委专家认为,我们政府的公文,我们面向大众的这些主流媒体、报刊、电视台,包括网络新闻,在新闻和时事政论等等这些行文中,应该尽量避免使用网络语言。

因为网语毕竟是以网络为生存前提的,而网络与现实还是有区别的,如果不分场合不看对象,随便使用网络语言,就不合时宜了。

据闻,自三月一日开始,上海将禁止在政府官方文件、以及教科书和新闻报道中使用网络流行语言,否则将被视为违犯了地方性法规。

也就是从昨天开始,类似“9494、PK、稀饭、泡MM、BT、PF、FT、3166、5201314、JJ、GG 、粉丝等等”,将不会再出现在百姓常能看到的新闻媒体上。

网络语言的盛行,有着鲜明的时代背景和使用表达功能。

但正因为其不严肃性和广为流传,已经严重的冲击了现代汉语在话语表达工具上的地位,与此同时,这种半洋不洋的语言,业已进军新闻传媒、甚至已经渗透到流行文学的创作之中。

这种冲击还不仅仅体现在语言的发明和篡改上,它作用于媒体新闻,流行于大街小巷,成为追赶时髦的年轻一代的语言快餐,进而影响到整个文化氛围、汉语民族传统的纯洁。

网络流行语言的立法禁止,无疑是一场文化传统的保卫战,上海作为文化的敏感区,一马当先的保卫行为,将会带动整个内地文化界对这种低俗流行文化的抵制。

9月22日举行的上海市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中,审议的《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草案)》规定:“汉语文出版物、国家机关公文、学校教育教学不得使用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网络语汇。

”上海市教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对于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语法规范的网络语汇,要限制其使用范围,否则将影响汉语的健康发展。

不过,他同时也指出,从语言的发展规律来看,对目前存在和正在发展中的网络语汇不宜作简单化的绝对禁止,需要区别对待。

对一部分符合现代汉语词汇、语法规范的,或者是符合汉语造词规律的新词、新语,应该允许使用。

摘要:新时代条件下新词汇的层出不穷,许多流行的词汇迅速蹿红网络,这既体现了当代人的精神状态也使得文学语言获得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

把流行语纳入文学语言的研究范围,通过比照流行语与文学语言的相同以及不同之处,对文学语言的内涵与外延进一步进行规范,将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学语言的自我突出性,互动性,含混性,图像性等新特点。

关键词:流行语;文学性;日常语言;含混性进入21世纪以来,网络工具的极大普及使人们早早告别了小国寡民时代的封闭,享受着信息多元化带来的畅快。

伴随着这一趋势,许多流行语迅速蹿红网络,迅速的被大众接受。

网络流行语的出现是一方面是由于人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脱口而出,一方面是人们面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创造性的想象发挥。

那么网络流行语究竟属不属于文学语言呢?新时期下文学语言又具有怎样的特点?一、流行语的演变网络风云瞬息万变,网络上的新兴词语也是层出不穷。

从08年初的“很黄很暴力”,到后来的“打酱油”“山寨版”;从最早的“雷”“囧”到“槑”“靐”“orz”;从“做人不要太CNN”到后来的“范跑跑”“俯卧撑”。

这些由网络制造的流行语,有的是网络象形,有的是社会事件网络热炒后的产物,它构成了一种网络文化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我们认为,文艺学上讲的文学语言是指具有文学性的语言,除了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它还包括具有文学性的口头语和反常语,网络上的新生代词语也理应包括在内。

一般说来,日常语言与文学语言有很大的不同,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探索目的之一就是要通过各种形式化手段作用于普通词语而使它们的结构更加突出,达到一种与日常语言不同的陌生化效果。

众所周知,日常语言的“实用性”“通俗性”不同于文学语言的“无为性”和“独创性”,流行词语一旦进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成为了我们的日常语言,它以实际的交流为目的,为达到普遍的可接受性而丧失了个性化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