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案例分析.(优选)
教育学因材施教的案例(2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在我国,教育改革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其中“因材施教”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某中学作为一所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学校,积极探索和实践因材施教的教育模式。
本文将以该校为例,介绍其在因材施教方面的具体案例。
二、案例描述1. 学生背景小王,男,14岁,某中学初二学生。
他在入学时成绩中等偏下,性格内向,不善交流。
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他对学习缺乏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一直徘徊在及格线附近。
2. 教师分析针对小王的情况,班主任和各科教师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他存在以下问题:(1)学习动力不足:小王对学习缺乏兴趣,认为学习枯燥乏味,没有成就感。
(2)学习方法不当:小王学习习惯较差,缺乏良好的学习计划和时间管理能力。
(3)心理素质较差:小王容易受到外界压力的影响,心理承受能力较弱。
3. 因材施教策略针对小王的情况,教师们采取了以下因材施教策略:(1)激发学习兴趣:教师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学习的乐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个性化辅导:针对小王的学习特点,教师为他制定了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帮助他逐步提高学习成绩。
(3)心理辅导:班主任和心理教师对小王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树立信心,提高心理素质。
4. 教育成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王取得了显著的进步:(1)学习成绩稳步提高:小王的成绩从及格线附近逐步提升到班级中等水平。
(2)学习习惯明显改善:小王养成了良好的学习计划和时间管理能力,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3)心理素质明显增强:小王逐渐树立了信心,面对困难时能够保持积极的心态。
三、案例总结1. 因材施教的意义某中学的因材施教案例充分说明了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个性化的教育策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2. 因材施教的实施要点(1)深入了解学生: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性格、兴趣、特长等方面,为因材施教提供依据。
(2)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针对性的教育方案,确保教育的有效性。
因材施教的例子

因材施教的10个案例一、无声的教育——老禅师的育人技巧相传古代有位老禅师,一日晚在禅院里散步,看见院墙边有一张椅子,他立即明白了有位出家人违反寺规翻墙出去了。
老禅师也不声张,静静地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蹲下。
不到半个时辰,果真听到墙外一阵响动。
少顷,一位小和尚翻墙而入,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
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自己踏上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
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只得站在原地,等待师傅的责备和处罚。
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很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二、人格的力量——张伯苓先生以身作则戒烟我国著名教育家张伯苓,1919年之后相继创办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
他十分注意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并且身体力行,为人师表。
一次,他发现有个学生手指被烟熏黄了,便严肃地劝告那个学生:“烟对身体有害,要戒掉它。
”没想到那个学生有点不服气,俏皮地说:“那您吸烟就对身体没有害处吗?”张伯苓对于学生的责难,歉意地笑了笑,立即唤工友将自己所有的吕宋烟全部取来,当众销毁,还折断了自己用了多年的心爱的烟袋杆,诚恳地说:“从此以后,我与诸同学共同戒烟。
”果然,打那以后,他再也不吸烟了。
三、一句话改变学生的命运——皮尔.保罗校长“妙手回春”“我一看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将来你一定会是纽约州的州长”,一句普通的话,改变了一个学生的人生。
此话出自美国纽约大沙头诺必塔小学校长皮尔.保罗之口,话语中的“你”是指当时一名调皮捣蛋的学生罗杰.罗尔斯。
小罗尔斯出生于美国纽约声名狼藉的大沙头贫民窟,这里环境肮脏、充满暴力,是偷渡者和流浪汗的聚集地。
因此,他从小就受到了不良影响,读小学时经常逃学、打架、偷窃。
一天,当他从又窗台上跳下,伸着小手走向讲台时,校长皮尔.保罗将他逮个正着。
出乎意料的是,校长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诚恳地说了上面的那句话并给予语重心长的引导和鼓励。
教育学因材施教的案例分析(2篇)

第1篇一、引言因材施教是教育学的核心原则之一,它强调教育者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适合自己的教育。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分析,探讨因材施教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二、案例背景小明是一名来自我国东北农村的初中生。
由于家庭条件有限,他从小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进入初中后,学习成绩一直处于班级下游。
小明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但在数学方面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的父母对他的期望很高,希望他能够通过努力学习改变命运。
三、案例分析1. 发现学生的个体差异小明进入初中后,教师通过观察和交流,发现他在数学方面有一定的天赋,但语文、英语等科目成绩较差。
这表明小明在认知能力、学习兴趣和学科适应性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异。
2. 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针对小明的个体差异,教师制定了以下个性化教育方案:(1)数学教学:教师发现小明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采用了启发式教学,鼓励小明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同时,针对小明的薄弱环节,教师为他制定了针对性的辅导计划,帮助他提高数学成绩。
(2)语文和英语教学:针对小明的语文和英语成绩较差,教师采取了以下措施:a. 加强基础知识教学:教师从最基础的知识点入手,帮助小明弥补语文和英语的差距。
b. 激发学习兴趣:教师通过讲述有趣的故事、开展互动游戏等方式,激发小明对语文和英语的兴趣。
c. 个性化辅导:针对小明的具体情况,教师为他制定了个性化的辅导计划,帮助他提高语文和英语成绩。
3. 实施个性化教育方案在实施个性化教育方案的过程中,教师注重以下几点:(1)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教师关注小明的情感需求,给予他充分的关爱和鼓励,帮助他树立自信心。
(2)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尊重小明的个体差异,为他提供不同的学习方法和资源,帮助他充分发挥潜能。
(3)家校合作:教师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关注小明的成长,为他的教育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4. 案例分析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个性化教育,小明的成绩有了显著提高。
因材施教的4个典型事例

因材施教的4个典型事例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注重因材施教,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
下面就来看看因材施教的四个典型事例。
一、小刚的自闭症特点小刚是一个患有自闭症的孩子。
在一般情况下,自闭症孩子的语言能力、社交能力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但他们在某一方面有着超越普通人的天赋,比如数学能力非常突出。
对于小刚这样的孩子,他的老师会针对他自闭症特点,采用更为耐心细致的方式进行辅导,将数学题的解题思路进行精细化解析和讲解,以满足小刚在数学方面的天赋。
二、张三的阅读困难对于一些阅读能力有限的孩子,老师会采用更为简单明了的表达方式,引导他们逐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比如,张三是一个阅读困难的孩子,他的老师会为他提供更多的时间阅读,为他提供一些简单明了的阅读材料,并配合拓展性的问题帮助他逐步理解文本内容,从而提高他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李四的专注力不足一些孩子的专注力比较差,对于这样的孩子,老师会采用更为充满学习乐趣的教育方式,使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专注力。
比如,李四是一个专注力不足的孩子,他的老师会通过课堂问答、小组活动和互动游戏等形式来吸引他的注意力,并配合奖励制度激励他在课堂上更加积极地参与。
四、王五的多元智能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智能类型,比如有情感智能、视觉智能、音乐智能等等,教育者应该根据不同孩子的智能类型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
比如,王五是一个具有音乐智能的孩子,他的老师会为他开设一些更为音乐化的课程,设计一些针对音乐智能的活动,以满足他对音乐的更深入的理解和学习热情。
总结:以上四个因材施教的典型事例,展示了现代教育理念的巨大变革,也更好地满足了不同孩子的需求和特点,提高了教育的效率和质量。
我们期待在不断的教育改革中,越来越多的教育者能够照顾到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为他们创造更加适宜的学习环境和教育方式。
因材施教的案例

因材施教的案例在教育教学中,因材施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原则。
它强调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能力,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下面我们就来看几个因材施教的案例,来了解这种教学原则的具体应用。
第一个案例是关于语文教学的。
在一所小学里,有一位老师发现班上的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存在着不同的问题。
有的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较强,但写作能力较弱;而有的学生则恰恰相反。
老师在发现这一情况后,便采取了因材施教的方法。
对于阅读理解较强的学生,老师采用了更加深入的阅读训练和写作指导,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对于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老师则注重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这样的因材施教,老师成功地提高了学生们的综合语文素养。
第二个案例是关于数学教学的。
在一所中学里,一位数学老师发现学生们在学习代数方面存在着不同的问题。
有的学生在代数运算方面较强,但在代数方程的应用上有困难;而有的学生则在代数方程的应用上较为突出。
老师在了解学生们的情况后,便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法。
对于代数运算较强的学生,老师采用了更多的实际应用训练,以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而对于代数方程较强的学生,老师则加强了他们的基础代数运算训练。
通过这样的因材施教,学生们的数学成绩得到了显著提高。
第三个案例是关于艺术教育的。
在一所艺术学校里,一位美术老师发现学生们在绘画方面存在着不同的天赋和兴趣。
有的学生擅长写实主义绘画,但对抽象绘画不感兴趣;而有的学生则对抽象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天赋。
老师在了解学生们的情况后,便采取了因材施教的方法。
对于擅长写实主义绘画的学生,老师加强了他们的观察和技法训练;而对于喜欢抽象绘画的学生,老师则注重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这样的因材施教,学生们在美术方面的表现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通过以上这些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教师们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和能力,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实现教育教学的最大效果。
因材施教的教育案例(2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在我国,教育改革一直致力于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强调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本案例以小明为例,讲述了一位教师如何根据学生的特点,运用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帮助小明实现从“问题学生”到“优秀学生”的转变。
二、案例描述小明,一个来自农村的孩子,从小生活在单亲家庭,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母亲忙于家务,缺乏对他学习的关注。
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小明性格孤僻,学习态度不端正,成绩一直处于班级倒数。
面对这样的情况,班主任李老师决定采取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帮助小明走出困境。
1. 了解学生特点李老师首先与小明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了解他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以及家庭背景。
通过谈话,李老师发现小明喜欢画画,有一定的艺术天赋,但在学习上缺乏自信。
2. 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针对小明的特点,李老师制定了以下教育方案:(1)培养学习兴趣:利用小明喜欢画画的特点,引导他参加学校的美术兴趣小组,通过绘画激发他对学习的兴趣。
(2)关注心理健康:与学校心理老师合作,对小明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帮助他树立自信心。
(3)家校合作: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关注小明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形成教育合力。
3. 实施教育方案(1)培养学习兴趣:在美术兴趣小组中,李老师鼓励小明发挥自己的绘画才能,参加各类比赛,为他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
同时,在课堂上,李老师注重培养小明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使他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乐趣。
(2)关注心理健康:李老师定期与小明进行谈心,了解他的心理状况,及时调整教育策略。
在心理老师的协助下,小明逐渐克服了自卑心理,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3)家校合作:李老师与家长保持沟通,共同关注小明的生活和学习。
家长也积极配合,为小明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使他在关爱中成长。
4. 教育成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不再孤僻,敢于与同学交流,学习态度端正,成绩也取得了显著提高。
在美术比赛中,小明还获得了奖项,成为了班级的佼佼者。
因材施教的例子

因材施教的例子因材施教的经典事例:1、郑渊洁对他儿子的教育,他的儿子只读到小学六年级,因为对电脑十分有兴趣,所以因材施教,他的儿子后来在这一领域至少在社会上获得了优质的生存,要说得是在这个平庸的社会,因材施教才能获得更好的生存,力求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独特的一面——毕竟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个人--所以培养是有空间的。
2、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这时,子路匆匆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
”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
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
”3、孔子常教导学生要言行一致,不可巧言令色。
有一天,子路对孔子说:“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 孔子说:“你有父亲兄长在,你怎么能听到这些道理就去实行呢!”孔子恐怕子路还未孝养父兄,就去杀身成仁了。
过了一会儿,冉有也来问:“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应该听到后就去实行。
” 公西华问道:“先生!子路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有父兄在。
冉有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应该闻而即行。
我弄不明白,请教先生?” 孔子说:“冉有为人懦弱,所以要激励他的勇气。
子路武勇过人,所以我让他谦退。
”4.田忌赛马的故事。
田忌与齐威王赛马,但是他的马略逊一筹。
孙膑给他出了个主意,说:“用您的下等马去与公子的上等马比赛,用您的上等马与公子的中等马去比赛,用您的中等马去同公子下等马去比赛,臣能令君必胜。
”田忌按照这个办法做了,结果赢了齐威王三千金。
我们要懂得发现自己的长处,以此来弥补自己的短处。
因材施教案例

因材施教案例因材施教案例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每个学生的潜力,让他们在适合自己的领域发光发热。
因此,因材施教成为了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案例来理解这个概念。
案例一:小明的音乐天赋小明是一个九岁的男孩,他对音乐有着特别的热爱。
每次上音乐课,他总是表现得非常积极,乐于参与。
在学校的音乐比赛中,他也经常获得好成绩。
然而,在其他学科上,小明的表现却一般般。
他不喜欢做数学题,对语文也没有太大的兴趣。
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决定因材施教,给小明提供更多的音乐学习机会。
老师在课余时间组织了一个小合唱团,邀请小明加入。
小明非常高兴地接受了邀请,并且在合唱团中展现出了自己的才华。
他的音乐老师也为他安排了一些特殊的音乐训练,帮助他发展他的音乐天赋。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小明在音乐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并且在一次音乐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通过因材施教,小明得到了更多的音乐学习机会,他的音乐天赋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同时,他也在其他学科上有了一些进步,因为他对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
案例二:小红的艺术天赋小红是一个六岁的女孩,她对绘画有着特别的天赋。
在幼儿园的画画比赛中,她总是能够画出精美的作品,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赏。
然而,在其他方面,小红的表现却一般般。
她对数学和语文没有太大的兴趣,经常感到困惑和无助。
为了帮助小红充分发展她的艺术天赋,老师决定因材施教。
老师在课堂上增加了一些与绘画相关的内容,鼓励小红在绘画方面展示自己的才华。
同时,老师也为小红安排了一些特殊的绘画训练,帮助她提高绘画技巧。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小红的绘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她的作品也在学校的艺术展中得到了展示。
通过因材施教,小红得到了更多的绘画学习机会,她的艺术天赋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同时,她也在其他学科上有了一些进步,因为她对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
通过以上两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因材施教的重要性。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和天赋,只有给予他们适合的学习机会和资源,才能让他们充分发展自己的潜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材施教成功案例分析
一、“因性格施教”的成功案例
每个人有不同性格,很多学习不好的根本原因往往是性格造成的,而且不同性格的人对于学习的方式和内容的敏感度也不一样。
案例:
小明是个聪明的孩子,但他天生敏感,动不动就伤心落泪。
小明的父母知道不能对儿子采取严厉批评的教育方式。
一次,小明因粗心造成丢分,父母十分痛心,却没有指责他,而是心平气和地拿出卷子,帮小明一起找原因,并且劝告他以后考试时要细心,做完后要认真检查。
还告诉他胜不骄,败不馁的道理,讲述有关的人物故事。
小明在爸妈因材施教方式的培养下,愉快地吸收着知识,开心地学习着做人的道理。
分析:
有的孩子敏感多疑,有的孩子争强好胜,有的孩子懦弱退缩,有的孩子勇敢坚强等,父母应该根据孩子自身的性格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方式,使孩子能够愉快地接受,这样才会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从圣人因材施教典故看,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
这时,子路匆匆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
”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
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
”
孔子近乎完美地实行“因材施教”,其基础就是对学生的充分了解。
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他认识到“知人”的重要,因此他十分重视“知”学生,认真分析学生个性,甚至只用一个字即可准确地概括,足见其备学生之细致认真。
这样,充分了解学生之“材”,才能因其“材”而施教。
如果缺乏了这个必备的前提,何谈“因材施教”呢?因此作为教师因充分了解学生,以此为基础,采用不同方式教育学生。
二、“因个人的天生禀赋差异而教”的案例
案例:
小山是个五年级的学生,被同学称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
他的各项体育成绩在班里都是第一,而学习成绩却总是一塌糊涂。
在如今分数就是一切的观念下,小山的父母却不这样看待,他们认为体育好的孩子同样有出息,所以,他们总是鼓励小山发展体育强项,让孩子把长处尽量发挥出来。
一次,在小山参加学校运动会,报名的各项比赛又都拿第一时,父母鼓励他努力锻炼,以后考一个体校,将来进国家队,参加奥运会比赛。
小山知道自己天生脑子不太灵活,因此有些自卑。
父母激励的话语增加了小山的信心。
他不再有自卑的心理,每天充满着希望去刻苦锻炼,果然在小山上初二时,由于长跑成绩突出,被直接选入了省体校。
分析:
同样是孩子,在智力、禀赋、性格、心理等各个方面会存在着不同的特点。
父母首先要了解孩子自身的特点,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顺应孩子的自然天性,采取适合孩子自身特点的方式,因材施教,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育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的长处,鼓励孩子发挥自己的优势,不管这个优势在一般的观念中是不是具有很大的价值。
一个好的老师,应不放弃每一个学生,父母也应该鼓励孩子。
只要孩子具备他人没有的强项,孩子就具有了他人无法可比的核心竞争力。
三、反映“因能力的个别差异而教”的案例
案例:
晓磊是个十分聪明的孩子,成绩很好,尤其是数学,几乎都是一听就懂,在班里数学一直是第一名,还曾经获得市里数学单科竞赛冠军。
当然,晓磊也有不理想的地方,就是无论他多么努力,作文也总是写不好。
晓磊的父母总拿晓磊的作文与他班里作文最好的那个同学相比,经常批评晓磊没有想象力,缺少语言组织能力等等。
晓磊本来还想多看一些课外书,弥补自己的不足,提高作文的水平,但听到爸妈多次批评自己之后,晓磊也开始承认自己没有写作能力了,并对作文开始厌恶。
分析:
现在有些父母对因材施教缺少深刻理解。
他们想让孩子出人头地,希望孩子在今后的激烈竞争中取胜,但很多时候会如上例中晓磊的父母那样,结果事与愿违。
这其中的原因是家长没有注重孩子的自然天性,不了解孩子的个性特点,没有对孩子进行因材施教的结果。
像上例中的晓磊的父母,不面对孩子自身的特点,对孩子要求过于完美,一味地拿孩子的不足与别的孩子的长处进行比较,这样做不仅会伤了孩子的自尊,还使孩子失去了自信。
这样违反因材施教原则的行为,只会使事情越来越糟。
因材施教,切忌照搬运用别人教育孩子的成功模式。
父母要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给孩子定下合适的目标,提出合理的要求。
别的孩子可能在某方面天赋很好,不需要父母怎么费心就会做出成绩,而自己的孩子这方面能力比较差,就需要父母采取适合孩子自身的特点进行教育。
如:不能因为别的孩子天生心态比较稳定,遇到什么突发事件都能沉着应变,就同样要求天生胆小、怕事的孩子也做到遇事不慌;不能因为别的孩子有争强好胜的性格,因此用夸奖别人的方式来激发自己的孩子,要求本来怯懦自卑的他同样富有竞争意识。
这些做法的结果只会是事与愿违。
总之,父母不能像上例中晓磊的父母那样忽视孩子的长处,拿孩子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比较,去进行盲目的教育。
父母只有认真分析孩子的智力结构、兴趣爱好、性格偏向等,采取适合孩子特点的教育方式,才能使孩子发挥出自己的特长,逐渐改善先天的不足,协调健康地成长。
只有根据孩子自身的特点,依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的教育方式,孩子才会不断进步。
而听信别人对孩子的教育经验,生搬硬套别人的教育方式,常常达不到同样的效果。
甚至磨灭了孩子的个性与发展优势,得不偿失。
四、“因龄而教”
案例:
昆特女士教八年级的英语课。
一天,刚上课时她就很兴奋地宣布:“我想告诉你们,咱们班出了一个诗人。
弗兰克写了一首很美的诗,我想读给大家听听。
“昆特女士朗读了那
首诗,它的确很美。
然而,昆特女士注意到弗兰克的脸红了,看上去非常不安。
班上有些同学在窃窃私语。
后来,昆特女士问弗兰克是否愿意再写一首诗去参加全市的诗歌比赛,他说再也不写了,因为他真的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并不擅长,并且也没有时间写。
分析:
这是一个不成功的案例,但是我们可以从中获得的启示,案例中的学生的表现与它所处的年龄阶段有关,按照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可以说具有“自我中心”的特点,见不得别人好,也就是说妒忌心强。
而对出众的学生他们表现出排挤的态度。
这种环境(同学之间关系)给孩子的影响是比较大的,以至于他不愿承认他有擅长。
昆特女士应该私下鼓励他,如果有能力可以帮他发表,因为嫉妒只发生在小的差距人之间,大的或是悬殊的就会变成羡慕。
在对孩子们的认识加以引导,因为孩子是具有可塑性的。
五、“因性别而教”
当前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对学生的性别差异重视不够,尤其是女孩。
由于女孩的心理和思维特点,例如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稍弱,女孩子比较有语言天赋、审美敏感等,那么教育的过程中就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
但“因性施教”存在很大争议,“因性施教”指的是因为性别不同而分别强化之,男同学去做适合男性的活动,女同学是做适合女性的活动。
可以说,这是一种积极的尝试和探索,但也不能不考虑到其带来的后果。
我们知道,性别可以分为很多种,生理上的男女之别,心理上的性别,社会上的性别等等。
即对于性别的划分是很复杂的,若仅仅是按照其生理上的性别进行划分和分类乃是一种不科学的做法,在这个不科学的背后乃是这样的“因性施教”本身就是需要谨慎行事的做法。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