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前动脉A1段动脉瘤的手术处理

合集下载

锁孔入路一期手术治疗大脑前循环多发动脉瘤

锁孔入路一期手术治疗大脑前循环多发动脉瘤

脉 瘤 。颅 内 多 发 性 动 脉 瘤 较 单 发 动 脉 瘤 手 术 复
杂, 难度 较 大 。以往 对 多 发性 动 脉 瘤 手 术 多采 用 传 统开 颅治疗 , 罕有 报 告 采用 锁 孔 手 术进 行 治 疗 者 。尤其 是 双侧 多 发 性 动脉 瘤 , 是 以二期 手 术 更
闭 ; 动脉 瘤 因无法 夹 闭而 用 筋膜 包 裹 : 个 是 2个 一 大脑 中动 脉动 脉瘤 , 因动 脉瘤 太小 、 且瘤 颈 宽无 法
《 阳 部 队 医药 》 沈

5 ・ 3

诊 疗经 验 ・
锁 孔人 路 一期 手术 治疗 大 脑 前循 环 多 发 动脉 瘤
薛洪利
关键词
于春 泳 许
大脑前循环
锋 王 志军
动 脉瘤 , 发 多
王乃耿 孙 晓 宇
锁 孔 手 术
自2 0 0 7年 以来 , 我们 采用 锁孔 手术 治疗 大 脑 前循 环 动 脉 瘤 10多 例 , 中多 发 性 动 脉 瘤 1 1 其 1 例 , 占 1 % , 得 良好 的效果 , 约 0 取 报告 如下 。
为主, 即使是 一期 手术也 是进 行双 侧 开颅 ¨ , J手 术 复杂 , 度 大 , 时 多 , 伤 大 , 难 耗 损 病人 恢 复 慢 , 花
费 多 。为 了探 讨锁 孔手术 对 多发性 动脉瘤 手术 的
可能 性 , 我们 自 2 0 0 7年起 , 1 例 多发 动脉 瘤 进 对 1 行一 期 、 次性 手术 治疗 , 一 取得 良好 的效果 。
2 大脑前 循环 动脉 瘤 , 中一 侧 性 多 发动 脉 瘤 5个 其
8例 , 两侧性 多发 动脉 瘤 3例 ; 有 4个 动脉 瘤 和 患

手术讲解模板: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

手术讲解模板: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
手术步骤:
(3)分离动脉瘤:如果前交通动脉瘤的 瘤顶指向前方或下方,则分离到视交叉之 上和打开终板板池即可看到动脉瘤。将动 脉瘤与视交叉分开,然后利用分离技术将 动脉瘤显露出来。如动脉瘤顶指向上方或 后方,则需切开并吸除部分额叶的直回方 能显露动脉瘤。切开的部位由以下结构围 成:①视神经与额叶的交界线(
);或缓缓吸除从纵裂和胼胝体池中流出 的脑脊液,此时应耐心,不可用力牵拉脑 组织造成创伤。在显微技术操作下,只需 将脑牵离矢状窦1.5~2cm即可显露动脉瘤。 ②有时需电凝切断1~2支汇入矢状窦的桥 静脉。
手术资料: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
手术步骤:
沿纵裂逐步深入,在胼胝体咀之前先可看 到两侧胼周动脉,循之逆向分离即可到达 前交通动脉区,此处距硬脑膜切开处约深 6cm。这种入路很易显露两侧A2段,但不 能首先显露A1段,有时需吸除一部分直回 脑组织方能看到A1段,故当动脉瘤过早破 裂时,无法控制A1段以止血。但在显微技 术操作中这种情况较
概述:
前交通动脉瘤发生于大脑前动脉与前交通动脉相汇处的远侧角。80%的前 交通动脉瘤病人的两侧大脑前动脉A1段管径不相等。由于受血流冲击的影 响,动脉瘤多发生在A1段管径较大的一侧,只有2%的病人动脉瘤发生于 A1段较小的一侧。Yasargil报告375例前交通
手术资料: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
概述:
动脉瘤,52.5%发生于左A1与前交通动脉交界处,28.8%发生于右A1与前 交通动脉交界处,还有18.7%发生于中间部分(图4.4.2.2-3)。前交通动 脉本身的解剖变异也很多,在处理动脉瘤时应加以注意。 前交通动脉瘤发生于大脑前动脉与前交通动脉相汇
手术资料: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
手术步骤:
逆向分离至前交通动脉,在此处显露左A1 段。瘤顶指向上方的动脉瘤显露较易,有 的动脉瘤被直回掩盖,需予以切开。对侧 A2近段和Heubner回返动脉可被掩盖,可 先分离出A2远段,逆向分离至前交通动脉 区,将动脉瘤稍向前推,即可看清前交通 动脉区,将动脉瘤稍向前推,即可看清左 A2与前交通动脉

脑动脉瘤有哪些治疗方案

脑动脉瘤有哪些治疗方案

脑动脉瘤有哪些治疗方案引言脑动脉瘤是指脑动脉壁出现异常局部扩张的病变,常见于中老年人群。

脑动脉瘤的出血可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损害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及早诊断和治疗脑动脉瘤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脑动脉瘤的几种常见治疗方案。

1. 保守治疗对于一些无症状或者小型的脑动脉瘤,在临床上可以选择保守治疗,即观察和控制风险因素。

保守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药物治疗:通过使用药物来降低脑动脉瘤破裂的风险。

例如,抗高血压药物可以有效地降低血压,减少动脉破裂的风险。

•生活方式改变:包括戒烟、限制咖啡因和酒精摄入、控制体重等,这些措施可以减少脑动脉瘤破裂的风险。

保守治疗适用于一些对手术治疗存在较高风险的患者,也可以作为手术前的临时治疗措施。

2. 脑动脉瘤栓塞术栓塞术是一种介入治疗方法,通过将栓塞剂引入动脉瘤内,阻断血流,从而实现治疗目的。

栓塞剂可以是金属丝圈、颗粒物或黏栓剂等。

栓塞术的优点是具有微创性并且可以避免手术风险。

然而,栓塞术可能需要多次操作才能完全阻断动脉瘤,因此需要患者进行长期的随访和监测。

栓塞术主要适用于脑动脉瘤较小且位置适宜的患者,同时适用于无法耐受手术治疗或存在手术风险的患者。

3. 脑动脉瘤外科手术外科手术是治疗脑动脉瘤的常见方法之一。

外科手术的主要目标是完全切除动脉瘤,并恢复正常脑血流。

常见的外科手术包括以下几种:•动脉瘤夹闭术:通过在动脉瘤颈部放置夹闭器,切断动脉瘤与脑动脉的联系,以阻止脑动脉瘤的破裂和出血。

•动脉瘤血管牵引术:通过将动脉瘤牵引到颅外动脉上,然后缝合动脉瘤的颈部,以实现完全切除。

•心脏停搏手术:通过暂时停止心脏跳动,减少心脏搏动对脑动脉瘤的压力,以便更好地操作。

外科手术有着较高的治愈率,但也存在一定的手术风险。

因此,适合手术治疗的患者需要经过专业的评估和选择。

4. 脑动脉瘤内腔修复术脑动脉瘤内腔修复术(也称为血管内修复或内血管修复术)是一种介入治疗方法,它使用血管内技术在脑动脉瘤内放置支架或流量修复装置,以切断动脉瘤与脑动脉的联系。

神经外科眶上眉弓入路脑动脉瘤夹闭术技术操作规范

神经外科眶上眉弓入路脑动脉瘤夹闭术技术操作规范

神经外科眶上眉弓入路脑动脉瘤夹闭术技术操作规范【适应证】前交通动脉动脉瘤、颈内动脉动脉瘤、大脑前动脉A1.段动脉瘤。

【禁忌证】1.眶上入路不能显露部位的动脉瘤。

2.身体状况差,不能耐受手术者。

【术前准备】复习影像学资料(DSA、CT)o【操作方法及程序】1.动脉瘤夹闭原则(1)抬起额叶,先沿额底向侧裂方向探查,用蛛网膜刀切开侧裂池,释放脑脊液,降低颅内压。

(2)进一步抬起额叶,沿前颅底垂直向下方探杳至视神经,剪开蛛网膜,较充分显露视神经、颈内动脉、第一间隙(视交叉前间隙〉、第二间隙(视神经、颈内动脉间隙)。

(3)由近端向远端探查各段血管,直至发现动脉瘤(注:眼动脉段动脉瘤可能被前床突遮挡,可在硬脑膜外或硬脑膜内磨除前床突,必要时开放视神经管,以充分暴露动脉瘤瘤蒂)。

分离动脉瘤时应分离动脉瘤瘤蒂,尽量避免分离动脉瘤顶。

充分分离动脉瘤瘤蒂两侧后根据动脉瘤瘤蒂的直径选择适当的动脉瘤夹夹闭动脉瘤蒂部。

(4)根据手术中情况,必要时临时阻断载瘤动脉。

(5)建议用多普勒超声监测载瘤动脉的血流指数,了解载瘤动脉有无狭窄。

(6)罂粟碱溶液浸泡术野,预防手术操作造成的血管痉挛。

2.关颅步骤(1)充分止血后缝合硬脑膜,硬脑膜有缺损时可以取筋膜、肌肉或以人工硬脑膜修补。

(2)骨瓣复位,以钛夹、钢丝或10号丝线固定(建议使用2枚钛夹,同时可封闭骨孔)。

⑶分层缝合肌肉、筋膜及帽状腱膜。

缝合头皮。

【注意事项】1.抬起额叶时尽可能避免额叶挫伤。

2.处理动脉瘤前应显露载瘤动脉的近端和远端,以便于阻断血流。

3.夹闭动脉瘤颈部时尽可能避免夹闭不全或夹闭穿动脉。

【手术后并发症】1.血管损伤,包括颈内动脉及其分支等。

2.视神经损伤。

3.动脉瘤术中破裂出血、4.脑梗死.5.术后血肿。

6.血管痉挛。

7.动脉瘤夹移位,动脉瘤夹闭不全。

动脉瘤围手术期护理

动脉瘤围手术期护理

动脉瘤围手术期护理动脉瘤是指血管壁的局部膨胀和脆弱,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破裂出血,危及患者的生命。

对于患有动脉瘤的患者,在手术前后的护理非常重要。

下面将详细介绍动脉瘤围手术期的护理内容。

一、手术前的护理1. 了解患者病情:护理人员应该先了解患者的病情,包括瘤的大小、位置、是否有破裂、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等。

对于高危患者,应该进行更加细致的护理。

2. 心理护理:患者在手术前往往会感到焦虑、恐惧、不安,护理人员应该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树立信心,缓解焦虑情绪。

3. 生活护理:在手术前,护理人员应该帮助患者做好个人卫生,保持身体清洁,避免感染。

并且帮助患者戒烟、戒酒,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手术中的护理1. 局部护理:在手术中,护理人员应该协助医生做好患者瘤部位的局部消毒和包扎,避免感染。

2. 术中监测:护理人员应该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呼吸、血压等,随时报告医生。

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应该及时处理。

三、手术后的护理1. 观察病情:手术后,患者往往会感到疼痛、乏力、恶心等不适,护理人员应该及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随时向医生汇报。

2. 动脉压迫:手术后,动脉瘤部位往往需要进行压迫止血,护理人员应该严格按照医嘱做好动脉压迫,避免再次出血。

3. 床旁护理:护理人员应该帮助患者翻身、避免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预防压疮的发生。

4. 饮食护理:手术后,患者应该尽快开始少量多餐的饮食,保证营养供应,避免消化不良。

5. 活动护理:手术后,患者应该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但要避免剧烈活动,以免引起出血风险。

四、其他护理1. 疼痛管理:在手术后,患者常常会感到疼痛,护理人员应该及时给予疼痛管理,包括药物止痛和理疗等。

2. 密切观察: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出血、感染、血压波动等情况,随时向医生报告。

3. 家属教育:护理人员应该向患者的家属介绍动脉瘤护理的注意事项,包括饮食、休息、药物管理等,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血管瘤手术操作方法

血管瘤手术操作方法

血管瘤手术操作方法
血管瘤手术操作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麻醉:根据病情和患者的具体情况,可以选择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

2. 切口:在血管瘤的位置上进行切口。

切口位置通常选择在瘤体边缘或远离重要结构的位置。

3. 血管结扎或结扎:根据瘤体所在的部位和大小,医生可能会选择直接结扎血管供应来阻断血流,或者使用电凝、激光或射频等方法进行血管瘤的凝固和破坏。

4. 手术切除:对于较大的血管瘤,医生可能会选择手术切除的方法。

在切除过程中,医生会尽量保护周围的正常组织和结构,通过切除整个血管瘤来实现治疗。

5. 切口缝合:手术完成后,医生会将切口进行缝合,以促进伤口的愈合。

请注意,具体的手术操作方法会因患者的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

在进行手术前,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并制定相应的手术方案。

因此,如果您或您所认识的人有血管瘤需要手术治疗,应该及时就医,咨询专业医生的建议。

眶上外侧—纵裂入路处理前交通动脉瘤的临床应用解剖

眶上外侧—纵裂入路处理前交通动脉瘤的临床应用解剖

眶上外侧—纵裂入路处理前交通动脉瘤的临床应用解剖第一部分大脑前动脉A1段及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穿支动脉的显微解剖目的:通过对大脑前动脉A1段与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及其穿支动脉的显微解剖,为降低手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的穿支动脉相关并发症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选取15具(30侧)尸头,充分暴露大脑前动脉A1段及前交通动脉复合体,显微镜下观察并测量各区域穿支动脉的数量、起始管径及分布区域等。

将A1段按长度平均分为6区(A~F区),观察6区穿支动脉的分布特点,寻找最佳临时阻断区。

选取动脉内红色乳胶灌注充盈良好的10具尸头,显微镜下观测A1段髓质支及Heubner回返动脉自皮质至髓质的深度及分布区域。

结果:大脑前动脉A1段长度为(15.13±4.76)mm,其发出穿支动脉共244支,其中A区63支(25.82%),B区54支(22.13%),C区51支(20.90%),D区31支(12.70%),E区20支(8.20%),F区25支(10.25%)。

大脑前动脉A1段与A2段长度、穿支动脉数量及穿支动脉起始外径左右均无明显差异。

结论:熟悉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及其穿支动脉的解剖学特点是术中减少或避免穿支动脉损伤的关键。

A1段E区常可作为最佳临时阻断区。

第二部分眶上外侧-纵裂入路处理前交通动脉瘤的临床应用解剖目的:研究经眶上外侧-纵裂入路至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区的显微解剖,为临床应用该入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在20具(40侧)成人尸头上模拟经眶上外侧-纵裂入路,并在显微镜下观察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区的暴露情况,测量并记录相关数据。

结果:经眶上外侧-纵裂入路可较好暴露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尤其是前交通动脉的上区和后上区,且在暴露时对同侧额叶及直回的牵拉明显减轻。

前交通动脉长度为(2.80±1.12)mm,中间外径为(1.79±0.82)mm,其距视交叉前缘中点距离为(4.59±2.22)mm。

脑动脉瘤治疗指南

脑动脉瘤治疗指南

脑动脉瘤治疗指南介绍脑动脉瘤是一种脑血管疾病,指的是脑血管壁的一部分异常膨胀而形成的血管囊袋。

脑动脉瘤的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可能会引发脑溢血导致严重后果。

本指南旨在为医生和患者提供脑动脉瘤治疗的指导。

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药物来降低脑动脉瘤破裂的风险,并控制其生长速度。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高血压药物、抗凝血药物和抗痉挛药物等。

但是这些药物只能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并不能完全治愈脑动脉瘤。

2. 血管内治疗血管内治疗是目前最常用的脑动脉瘤治疗方法之一,主要通过介入手术将血管导管置入脑动脉瘤内,然后通过多种方法来堵塞脑动脉瘤的血流,达到治疗的效果。

常用的血管内治疗方法包括脑动脉瘤栓塞术、脑动脉瘤填塞术和脑动脉瘤涂层术等。

3. 外科手术外科手术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治疗方法,适用于较大、较复杂的脑动脉瘤。

外科手术可以通过开颅手术或者细胞内手术来切除脑动脉瘤,以消除患者的风险。

然而,外科手术风险较高且恢复周期较长,需要患者在手术后进行一段时间的康复。

注意事项1. 密切监测:患者在治疗期间需要定期进行核磁共振成像(MRI)或者CT血管造影检查,以及定期复诊,以便密切观察脑动脉瘤的变化情况。

2. 饮食调整:患者需要适当调整饮食,限制高盐、高脂肪食物的摄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体重和血压。

3. 生活惯: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减少情绪激动和压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4. 定期随访:患者在治疗后需要定期复查,如果发现脑动脉瘤有增大、出血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结论脑动脉瘤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血管内治疗和外科手术都是常用的治疗方法,但每种方法都有其优势和不足。

医生和患者应共同决策治疗方案,并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以便及时调整治疗策略。

以上是关于脑动脉瘤治疗的基本指南,仅供参考,请患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参考文献:1. 张三, 李四. 脑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 医学进展, 2020, 20(1): 12-18.2. 王五, 赵六. 脑动脉瘤治疗的进展.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19, 19(2): 36-4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脑前动脉A1段动脉瘤的手术处理王华伟;薛哲;马玉栋;王文鑫;武琛;孙正辉【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23例大脑前动脉近端(A1段)动脉瘤患者的病例资料,探讨手术治疗的技巧和方法.方法 2004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共手术治疗1437例颅内动脉瘤,选择其中A1段动脉瘤23例(1.6%),所有患者术前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或CT血管造影(CTA)明确诊断,并行手术夹闭治疗颅内A1段动脉瘤,术后行“3H”疗法预防血管痉挛,于术后第6、12、48、60个月门诊随访,行CT血管造影(CTA)复查,并使用Glasgow预后分级(GOS)评价术后疗效.结果所有A1动脉瘤均采取翼点入路开颅手术完全夹闭;有7名(30.43%)患者为多发动脉瘤;术后平均随访时间38.52(6~60)个月,平均Glasgow预后分级为4.83分(Ⅲ~V级).结论术前仔细分析影像资料对于其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手术治疗的关键是保护穿支动脉不受损伤,术中充分打开侧裂并进行载瘤动脉临时阻断可使手术安全、有效.【期刊名称】《南方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36)011【总页数】6页(P1521-1526)【关键词】大脑前动脉;动脉瘤;显微手术【作者】王华伟;薛哲;马玉栋;王文鑫;武琛;孙正辉【作者单位】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北京100853;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北京100853;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北京100853;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北京100853;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北京100853;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北京100853;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神经外科,海南三亚572013【正文语种】中文大脑前动脉A1段动脉瘤为临床较为少见,据文献报道其患病率低于颅内动脉瘤的2%[1-6],迄今为止,仅少量文献对其外科处理方法进行过报道[1,2,6-8]。

然而,A1段动脉瘤具有其独特的临床特点,如常伴发脑血管畸形或多发性动脉瘤,而且与其他部位动脉瘤相比,其较小直径者更易发生破裂[1,2,6-8];由于A1段动脉瘤多与穿支动脉相毗邻,施行手术夹闭颇为困难[1,2,5,9-10]。

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近10年来共诊断与手术治疗A1段动脉瘤病例23例,现对其临床与影像学特点、外科手术技巧及治疗效果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提供指导。

1.1 研究对象本研究收集2004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共1437例,选择其中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或CT血管造影术(CTA)明确诊断的A1段动脉瘤患者23例,所提供的2个病例资料已获得患者的同意。

1.2 一般资料所有符合纳入标准的23例患者中,男性15例(65.22%),女性8例(34.78%);年龄16~72岁,平均50.26岁。

21例(91.30%)因蛛网膜下隙出血(SAH)入院,其中因A1动脉瘤破裂出血者16例(16/21),2例(2/ 21)因A1动脉瘤破裂出血者同时存在颅内血肿。

根据Hunt-Hess(H-H)分级,0级(未破裂)2例、Ⅰ级5例、Ⅱ级13例、Ⅲ级1例、Ⅳ级2例。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显示,动脉瘤发生于右侧大脑前动脉者14例、左侧9例,呈囊状(22例)或梭型(例1,表1);平均直径为5.80 mm(3.20~9.70 mm),破裂者平均直径6.00 mm[(2.00~ 9.70 mm),16例]、未破裂者5.40mm[(1.80~7.80 mm),7例];动脉瘤起自大脑前动脉A1段近端者21例、远端者2例;其中3例合并脑血管畸形(对侧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全2例、对侧A1段闭锁1例,表1)。

1.3 治疗方法所有动脉瘤均采取经翼点入路手术夹闭,关键步骤有如下:切开硬膜后显微镜下分开外侧裂前端,牵拉额叶外侧,见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分叉处及大脑前A1段,沿A1动脉向远端分离暴露动脉瘤,进一步完全游离动脉瘤颈,用动脉瘤夹予以完全夹闭。

术中多普勒血管超声测量同侧A1、A2血流速度并记录;术中电生理监测仪监测体感及运动诱发电位。

对于多发性动脉瘤,尽量予以一期全部夹闭,若夹闭困难则二期再行处理。

为防止颅内血管痉挛,术后采用扩容、血液稀释和升高血压的“3H”疗法,同时应用尼莫地平注射液7.5 μg/(kg·h)持续静脉泵注。

1.4 随访所有患者于术后第6、12、48、60个月门诊复查时进行随访,行脑血管CTA复查,评估有无复发,判断预后情况使用Glasgow预后分级(GOS)评分,于每次复查时均记录GOS评分,本研究将最后一次随访时GOS评分纳入评估标准。

本组23例患者均经手术完全夹闭。

其中多发性动脉瘤7例,共17个动脉瘤,1例(例3)伴发2对镜像动脉瘤,共5个动脉瘤(图1),同期手术夹闭同侧A1段3个动脉瘤;其余6例患者均为2个动脉瘤,术中予以全完夹闭。

术后仅1例患者(图2)出现短暂性上肢肌力减退(4级)伴轻度失语,但肌张力正常,给予尼莫地平扩血管及加强功能锻炼,6月后复查基本恢复正常。

其他患者术后平稳无任何并发症发生。

本组患者术后随访6~60个月,平均38.52个月,GOS分级Ⅲ~Ⅴ级,平均评分4.83分(表2)。

大脑前A1段动脉瘤具有以下特点:(1)发生率低,在颅内动脉瘤中所占比例不足2%[1-6],本组病例仅占我院同期颅内动脉瘤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1.60%(23/ 1437),与文献报道一致;(2)女性人群高发[1,6,11],但本组23例中男性所占比例(15/23)高于女性,与文献报道略有不同;(3)以右侧好发[3,5,7,10-11],本组病例起源于右侧者14/23例,同样显示右侧优势;(4)可同时合并颅内其他部位动脉瘤(即多发动脉瘤)[1-2,4-8,12],本组多发性动脉瘤7例(34.43%)。

因此,术前需根据DSA结果判断是否合并其他部位动脉瘤,尤其是难以确定责任动脉者,DSA更是制定手术方案的重要依据;(5)合并颅内血管畸形的比例高达40%[2-4,11-13],但本组仅发现3例合并脑血管畸形者,可能与地区或种族差异有关。

与其他部位的颅内动脉瘤相比,直径较小的A1段动脉瘤更易发生破裂,平均直径<7.00 mm[2-3,5-7,12,14]。

本组患者动脉瘤平均直径为5.80 mm,而动脉瘤破裂者约为6.00 mm。

但A1段动脉瘤破裂出血后较少形成颅内血肿,其发生率仅为10%[4-6],推测其原因是,A1段血管易发生粘连或埋于额叶底,出血后较少形成血肿[2,5,12]。

由于A1段动脉瘤瘤体多指向后方[1-6,12](已经本组病例术中确认),因此术前的二维DSA检查,尤其是合并其他部位动脉瘤者极易漏诊,对于疑似大脑前动脉A1段动脉瘤患者,应当施行多角度DSA检查。

大脑前动脉A1段动脉瘤的外科手术原则是保护邻近的穿支动脉。

解剖学研究显示,共有8~12支穿支动脉起源于大脑前动脉A1段,经前穿质进入脑实质,维持透明隔、前联合、苍白球、内囊前肢、纹状体前下部、下丘脑前部等结构血供[9-10,15],这些穿支动脉均为终末血管,损伤后则可导致肢体瘫痪。

由于A1段动脉瘤的脆弱性,术中对动脉瘤、载瘤动脉和穿支动脉的分离十分困难,因此阻断血管近端对减少瘤腔内血流、降低动脉瘤张力至关重要,有助于术中分离动脉瘤并将其夹闭;同时,术中放置临时阻断夹亦应避免损伤回返动脉(heubner artery)且阻断时间不宜过长,尤其对侧A1段动脉发育不良者,应行术中体感诱发电位(SEP)监测;为了防止动脉瘤夹在撤出脑压板时挤压穿支动脉,分离动脉瘤颈后应选择尺寸较小的(略宽于动脉瘤颈宽)动脉瘤夹,尽量平行于颅底角度进行夹闭,甚至可于手术显微镜下将动脉瘤夹切割至适宜长度[12]。

为了确认夹闭后载瘤动脉血流通畅与否,本组病例经罂粟碱湿敷载瘤动脉后均通过术中彩色多普勒超声或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ICGA)显示载瘤动脉,防止载瘤动脉狭窄或误夹穿支动脉,同时以体感诱发电位监测患者肢体活动。

术后以“3H”疗法防止脑血管痉挛性缺血,并持续静脉泵注尼莫地平以扩张血管、提高脑灌注,有助于提高疗效、改善预后。

本组1例患者于术后第3天出现右侧上肢肌力减弱(4级)和轻度失语,经CT确认发生基底节梗死,但术中确认载瘤动脉与穿支动脉血流通畅、体感诱发电位无异常变化,推测其缺血性改变可能与术后脑血管痉挛有关,给予尼莫地平扩血管及加强功能锻炼,出院时右上肢肌力恢复正常,术后6个月门诊随访时失语症状完全消失。

本组23例患者中大部分(19例)动脉瘤瘤体指向后方,与文献报道一致[1,2,4-8,12],此亦为A1段动脉瘤易埋于或粘连于额叶底部的原因,术中若操作不当牵拉额叶可造成高危A1段动脉瘤破裂。

这是因为在选择翼点入路施行动脉瘤夹闭术时,A1段动脉瘤瘤体指向后方者其术野易被载瘤动脉遮挡,给分离动脉瘤颈及穿支动脉造成困难,若蛛网膜下隙出血沾染术野则分离难度更大。

依我们的经验,术中应充分打开侧裂、颈动脉池和视交叉池使手术视野显著扩大,不仅便于操作且可减少对额叶的牵拉,此点对蛛网膜下隙出血并同时存在严重脑肿胀的患者尤为重要;若打开上述结构后瘤体仍难以显露,可切除部分额叶直回以利于动脉瘤的显露。

存在以下两种情况时,可考虑经对侧经翼点入路行动脉瘤夹闭术:(1)合并对侧动脉瘤,尤其以对侧为责任动脉瘤者;(2)A1段动脉瘤瘤体指向后下方,由于载瘤动脉的遮挡,经同侧翼点入路显露动脉瘤困难。

但是,若术前难以判断A1段动脉瘤的形态及瘤体指向,尤其是A1段为责任动脉瘤时,不宜盲目选择经对侧翼点入路,以免导致不良后果。

根据我们的经验,此种情况应优先处理A1段责任动脉瘤,若难以同期夹闭对侧非责任动脉瘤,可考虑择期夹闭对侧动脉瘤或术后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本组仅1例(例4)患者采取二期手术,其余22例均经同侧翼点入路施行动脉瘤夹闭术。

临床观察显示,A1段动脉瘤以囊状多见,梭型者少见[1-2,4-8,12],本组仅1例(例1)为梭型A1段动脉瘤。

由于此种类型的动脉瘤瘤壁上包含有数支穿支动脉,直接夹闭易造成其供血区梗死,处理十分棘手,迄今为止,仅有数例手术夹闭成功的报道[5,16-17]。

因此,对于梭形A1段动脉瘤,若对侧A1段血运良好可代偿同侧A1段血流,应选择动脉瘤孤立的方法,此法因保留了Heubner回返动脉,故术后较少发生缺血性卒中[18];当对侧A1段动脉难以代偿同侧A1段供血时,夹闭或孤立动脉瘤则有可能带来严重后果,此时应考虑行动脉瘤包裹术,但须加固动脉瘤瘤壁以减少破裂的风险。

目前,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已经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19]。

对于A1段动脉瘤,因其特殊的解剖位置使得血管内治疗的难度较其他位置的颅内动脉瘤要大,但对于瘤体较小、瘤颈相对较窄、瘤顶指向内侧、载瘤动脉管径较宽、Hunt-Hess分级Ⅲ级以上及无合并颅内血肿的A1动脉瘤可优先考虑介入栓塞;而对于伴有颅内血肿(血肿量>30 mL)、载瘤动脉痉挛情况较重且Hunt-Hess分级Ⅱ级以下者及介入治疗失败者,手术治疗应为首选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