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治疗及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血管内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研究进展

血管内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研究进展

血管内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研究进展【摘要】颅内动脉瘤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发病率较高,它是指脑动脉内腔的局限性异常扩大造成的动脉壁的一种瘤状突出,属于常见的脑血管疾病。

目前,临床上对于颅内动脉瘤发病机制尚不晚上止血,更多的认为由于机体脑动脉管壁局部先天性缺陷及腔内压力增高引起的囊性膨出,患者发病后如果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治疗将会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威胁患者生命。

目前,临床上对于颅内动脉瘤主要以血管内栓塞术治疗为主,这种方法虽然能够改善患者症状,但是不同学者对其疗效存在较大的争议。

本文将以血管内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为起点,分析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常见并发症等,提高血管内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临床疗效。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治疗效果;并发症;临床疗效前言颅内动脉瘤属于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且该疾病发病率已经仅次于高血压性脑出血和脑梗死。

该疾病和其他疾病相比具有致残率高、死亡率高以及治愈率低等特点,主要是由于患者颅内动脉先天性肌层发育薄弱,再加上动脉粥样硬化等因素引起的颅内血管等出现膨出,导致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1]。

患者发病后主要以头痛、意识障碍、偏瘫以及其他各种合并症等为主,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和工作。

目前,临床上对于颅内动脉瘤主要以血管内栓塞术治疗为主,该手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但是,临床上不同学者对血管内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获得的临床效果不尽相同[2]。

本文将以血管内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为起点,分析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常见并发症等,现综述如下。

1 血管内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方法对于采用血管内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者均采用全麻进行麻醉,同时持续进行心电监护,患者手术过程中采用全身肝素化,采用引导管和微导管间进行持续滴加浓度为0.9%氯化钠溶液。

经过右侧采用Seldinger 技术股骨动脉穿刺成功后放入6F导管鞘,在常规DSA造影所示的动脉瘤部位进行造影,确定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态等,选择合适的角度进行手术治疗[3]。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颅内动脉瘤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常常会给患者带来生命的威胁。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手段也在不断完善和更新。

本文将从手术治疗、介入治疗和新药治疗等方面,介绍颅内动脉瘤治疗的新进展。

一、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一直是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手段。

传统的手术治疗主要采用开颅手术,通过切除或阻断动脉瘤来防止其破裂出血。

开颅手术具有创伤大、恢复慢、术后并发症多等缺点,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都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开始选择微创手术治疗。

微创手术可以通过小孔径或血管介入的方式进入脑部,达到治疗的目的。

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随着手术器械和影像技术的不断改进,微创手术的治疗效果也在不断提高。

目前,微创手术已成为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首选方法之一。

二、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颅内动脉瘤治疗方法。

介入治疗主要是通过导管经血管穿刺进入动脉瘤内,再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治疗,如栓塞、夹闭、支架植入等,从而阻断动脉瘤的血流,达到治疗的目的。

介入治疗的优势在于操作微创、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尤其适合老年患者和体弱多病者。

目前,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介入治疗已经成为了颅内动脉瘤治疗的又一重要手段。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介入治疗甚至可以取代传统的手术治疗。

三、新药治疗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新型药物也逐渐应用于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中。

最近研究发现,一些抗凝血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对稳定动脉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影响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壁的修复和增强,从而减少动脉瘤的破裂风险,为动脉瘤的长期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些新型的靶向药物和基因治疗也正在成为颅内动脉瘤治疗的研究热点。

研究者通过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或干预信号通路,尝试寻找靶向动脉瘤生长和破裂的新途径,为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摘要】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治疗的意义重大。

本文将探讨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包括微创手术治疗、介入治疗、放射治疗、靶向药物治疗和基因治疗。

微创手术治疗因其优势日益受到重视,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放射治疗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具有重要应用,而靶向药物治疗和基因治疗的研究也在不断进行。

这些新治疗手段为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提高了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率。

未来,研究方向应该聚焦在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治疗并发症上,为颅内动脉瘤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前景。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治疗新进展、微创手术、介入治疗、放射治疗、靶向药物、基因治疗、治疗前景、研究进展、未来方向、意义。

1. 引言1.1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意义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病变,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后果。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避免破裂导致脑出血:动脉瘤一旦破裂会导致严重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出血量大、速度快,常常危及患者生命。

及时治疗动脉瘤可以减少其破裂的风险,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

2. 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一些颅内动脉瘤患者可能会出现头痛、眩晕、视力模糊等症状,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和工作。

通过治疗动脉瘤可以缓解这些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3. 预防复发和并发症:一些动脉瘤可能会在治疗后复发,或者引发其他并发症,如血栓形成、脑梗死等。

因此及时治疗动脉瘤可以预防其复发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意义在于避免破裂导致脑出血,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预防复发和并发症的发生。

针对不同的病情和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非常重要,可以有效提升治疗效果和患者生存率。

1.2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法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法是多样化的,根据不同的病情和患者情况,医生可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微创手术治疗、介入治疗、放射治疗、靶向药物治疗和基因治疗。

微创手术治疗是通过微创的手术方式来修复颅内动脉瘤,相比传统手术更加安全和有效。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1. 引言1.1 背景介绍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畸形疾病,通常指头颅内动脉窦或动脉壁的局部病变,可引起出血、栓塞和颅内压增高等并发症。

由于其发病隐匿、发展迅速且易造成危及生命的后果,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一直备受关注。

传统治疗方式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通常用于控制症状和减轻患者疼痛感,但无法根治病变。

手术治疗虽然可以有效切除动脉瘤,但手术过程风险较高,且术后恢复周期较长。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介入治疗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

介入治疗通过血管内操作,既可准确定位动脉瘤,又能减少手术创伤和并发症的发生,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本文将介绍颅内动脉瘤治疗的最新进展,探讨传统治疗方式的局限性,介绍介入治疗技术的应用情况,并展望未来颅内动脉瘤治疗的发展方向,以期为临床提供更加有效和安全的治疗方案。

1.2 研究意义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危险的脑血管疾病,患者一旦发生动脉瘤破裂出血,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研究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社会意义。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医学已经取得了许多颅内动脉瘤治疗方面的突破,包括介入治疗技术、药物治疗研究、手术治疗进展等方面。

这些新的治疗方式和技术的发展为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有效地提高了治疗的成功率和患者的生存率。

研究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也有助于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推动医学科技的发展。

通过深入研究颅内动脉瘤治疗的最新方法和技术,可以不断优化治疗方案,减少手术风险,提高治疗效果,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研究颅内动脉瘤治疗新进展的意义在于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推动医学科技的进步,提高医疗卫生水平,对于改善人民群众的健康状况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 正文2.1 传统治疗方式传统治疗方式是颅内动脉瘤治疗的一种传统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通过药物控制颅内动脉瘤的大小和生长速度,常用的药物包括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钙通道阻滞剂和促血小板聚集抑制剂等。

颅内动脉瘤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颅内动脉瘤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单位:430022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外科通信作者:赵洪洋,Email:zhaounion@163.com·综述·颅内动脉瘤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吴跃辉 余昕宇 赵洪洋摘要: 颅内动脉瘤是以颅内动脉局部瘤状突起为特征的脑血管疾病,其病因学涉及到多种环境和遗传因素。

当前对于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式有限,除外科干预外,尚无其他有效治疗方法。

对于未达手术指征的微小动脉瘤及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

近年来研究表明,药物减轻局部动脉瘤炎性反应过程,可能延缓颅内动脉瘤的扩张,减少动脉瘤破裂风险。

阿司匹林、他汀类、二肽基肽酶 4抑制剂等药物可能作为颅内动脉瘤的潜在治疗药物。

笔者对颅内动脉瘤的病理生理进行了回顾总结,系统分析了用于治疗颅内动脉瘤的药物相关研究。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治疗;综述doi:10 3969/j issn 1672 5921 2021 03 012Researchprogressofmedicaltherapyforintracranialaneurysm WuYuehui,YuXinyu,ZhaoHongyang.DepartmentofNeurosurgery,UnionHospital,TongjiMedicalCollege,Huazho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Wuhan430022,ChinaCorrespondingauthor:ZhaoHongyang,Email:zhaounion@163.comAbstract: Intracranialaneurysm(IA)isacerebrovasculardiseasecharacterizedbylocalarterialwalldilation.TheetiologyofIAinvolvesenvironmentalandgeneticfactors.Currently,treatmentmethodsforintracranialaneurysmsarelimited,andtherearenoothereffectivetreatmentmethodsexceptsurgicalintervention.Atpresent,thereisnoeffectivecontrolmethodforpatientswithsmallaneurysmswhilenotmeetingsurgicalindicationsandpatientsintoleranttosurgery.Inrecentyears,studieshavefoundthatmedicaltherapycanreducetheinflammatoryresponseprocessoflocalaneurysms,whichmaydelaytheexpansionofintracranialaneurysmsandreducetheriskofaneurysmsrupture.Aspirin,statins,dipeptidylpeptidase 4inhibitorandsoonmaybepotentialmedicationsforIA.ThisarticlereviewedthepathophysiologyofIAandsystematicallyanalyzedrelatedresearchesofmedicaltherapyforIA.Keywords: Intracranialaneurysm;Aspirin;Statins;Medicaltherapy;Review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的异常扩张导致的局限性动脉壁瘤状突起,常发生于动脉分叉部位,为临床常见的一种血管性疾病[1],在成年人群中的患病率为1%~5%[2 3],也是非创伤性蛛网膜下出血(SAH)的最重要原因。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1. 引言1.1 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重要性颅内动脉瘤是一种潜在危险的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它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生命威胁: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动脉壁的异常扩张,如果动脉瘤破裂出血,可能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危及患者的生命。

及时治疗是避免这种情况发生的关键。

2. 神经功能损伤:颅内动脉瘤在增大的过程中可能对周围的神经组织造成挤压和损伤,导致头痛、视力障碍、听力减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3. 预防复发:一旦患者出现颅内动脉瘤,存在复发的风险。

对于已经治愈的患者,定期复查和随访是至关重要的,及时发现复发病灶并采取治疗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再次发作。

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及时准确地诊断,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可以帮助患者避免不必要的危险和后果,提高治疗效果,恢复患者的健康。

1.2 目前颅内动脉瘤治疗的挑战1.手术风险:传统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存在着较高的手术风险,包括术后出血、感染、神经功能损伤等并发症。

尤其是一些较大较复杂的颅内动脉瘤,手术难度和风险更大。

2.介入治疗技术不断更新:介入治疗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随着介入技术不断更新和创新,一些医务人员在技术上并不够熟练,患者的治疗效果可能受到影响。

3.放射治疗的限制:尽管放射治疗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可以作为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选择,但是其应用范围较窄,而且长期放射治疗可能会对患者的大脑组织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4.药物治疗的局限性:目前针对颅内动脉瘤的药物治疗仍处于起步阶段,其效果有限且副作用较大。

5.多学科综合治疗的协调难度:颅内动脉瘤的综合治疗需要多个学科的协作,包括神经外科、介入放射学、放射治疗、药物治疗等,各学科之间信息共享、协调安排等方面仍存在不少困难。

2. 正文2.1 手术治疗的现状手术治疗是目前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传统方法之一,其在治疗颅内动脉瘤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手术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手术切除或夹闭动脉瘤,减轻或防止颅内动脉瘤造成的危害。

颅内动脉瘤的诊疗进展

颅内动脉瘤的诊疗进展

颅内动脉瘤的诊疗进展摘要:大多数囊性动脉瘤是先天性血管发育不良和后天性因素如代谢、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共同作用的结果,涉及创伤、感染、高血压、吸烟、饮酒、滥用可卡因、避孕药、遗传因素等。

随着诊疗技术的发展,颅内动脉瘤的术前发现和手术效果逐渐改善,但由于它发病的突然性,仍严重危害人们健康,总死亡率高达40%-50 %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颅内动脉瘤的诊疗进展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原解放军 304 医院)神经外科闫润民,李安民,张志文,傅相平,郭晓明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中,如何减少夹闭不全或栓塞不全?随着诊疗技术的发展,颅内动脉瘤的术前发现和手术效果逐渐改善,但由于它发病的突然性,仍严重危害人们健康,总死亡率高达 40%-50% 。

一、颅内动脉瘤的病因大多数囊性动脉瘤是先天性血管发育不良和后天性因素如代谢、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共同作用的结果,涉及创伤、感染、高血压、吸烟、饮酒、滥用可卡因、避孕药、遗传因素等。

1、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造成血管壁营养血管闭塞,管壁变性,弹力纤维断裂及消失。

2、基质金属蛋白酶基质金属蛋白酶(MMP)是一种锌依赖蛋白酶,在血管重塑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其过度表达或浓度上升将对血管壁产生破坏作用。

近来研究发现在动脉瘤患者 MMP 或瘤壁 MMP 水平增高、活性上升,认为MMP 可能促使血管壁张力下降,导致动脉瘤的发生及扩大。

3、炎症反应Chyatte 等对动脉瘤壁局部研究发现瘤壁内补体 C 3c、吞噬细胞、单核细胞阳性,显示炎症反应引起淋巴细胞的免疫应答,炎症细胞因子、MMP 及其它蛋白溶解酶释放对血管壁造成损害。

Crompton 对未破裂动脉瘤壁的检查也发现瘤囊壁有白细胞的浸润。

4、平滑肌细胞凋亡动脉瘤动物模型研究发现动脉瘤中膜层平滑肌细胞凋亡现象,平滑肌细胞凋亡降低了血管壁承受血流的张力,管壁脆弱,致动脉瘤形成和破裂。

5、血管生长因子血管生长因子(VEGF)在动脉瘤壁全层有阳性表达,在破坏严重的部位呈强阳性,包括巨大动脉瘤内新生血管处。

颅内动脉瘤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

颅内动脉瘤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

颅 内动脉瘤 (i n t r a c r a n i a l a n e u r y s m s , I A) 是颅 内动脉 壁 瘤样异常 突起 , 人群 中患病率约 为 2 % 一7 %, 任何 年龄 均可
发病 , 以4 0—6 0岁 常 见 , 女 性 发 病 率 大 于 男 性 J 。 据 统 计 9 0 % 左 右 的颅 内动 脉 瘤 来 自大 脑 前 循 环 系 统 , 颅 内多 发 动 脉
可优先考虑开颅夹闭。对于后交通 动脉瘤 、 大脑 中 、 大脑前动 脉瘤可采用标准翼点人路 , 对 于前交通动脉 瘤推荐采 用扩大
翼 点 入路 , 尽 量 减 少 对 穿 支 血 管 损 伤 。显 微 夹 闭 术 治 疗 颅 内 动 脉 瘤 的 夹 闭成 功 率 高 , 在 清 除 颅 内血 肿 等 方 面 有 显 著 的作 用, 预 后 与 患 者年 龄 、 动 脉 瘤 的大 小 、 术前 H u n t — H e s s 分级、 术
Ⅲ级 的患者 ; 后循 环动 脉瘤患 者 , 高龄 ( 7 0岁 以上 ) 患者 ,
H u n t — H e s s 分级 Ⅳ ~V级 患者 , 处 于脑血 管痉挛 期 患者优 先
考虑介入治疗 ; 手术 难 以 夹 闭 或 到 达 , 如 颈 内 动 脉 海 绵 窦 段
年首先提 出, 1 9 9 9年德 国美因兹大学 P e me c z k y 教授有关锁孑 L
有限的空间, 以最小 的创伤取得最好 的手术效果 ; 其暴露和 创伤微小 , 感染 率下 降, 术后症状轻 , 住院 日缩短 , 护理负担减
轻, 治 疗 费 用减 少 以及 具 有 较 好 的外 观 。 眶 上 锁 孔 人路 可 达 双 侧 Wi l l i s 环 前部 , 能 充 分 暴 露 对 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颅内动脉瘤治疗及研究进展摘要】本文主要介绍颅内动脉瘤手术治疗及介入治疗研究进展。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手术治疗介入治疗【中图分类号】R7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6-0020-02颅内动脉瘤(aneurysm,AN)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动脉壁结构改变及血流动力学的作用所形成的, 其发病率约占正常人群中的1%-5%[1],仅次于脑梗死和高血压性脑出血。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致死率约为40%,再次破裂出血后的死亡率50%-70%[2]。

因此及时发现及诊断颅内动脉瘤,并选择合适治疗方法,积极防治动脉瘤再次出血,对降低颅内动脉瘤患者死、残率,提高临床疗效有重要意义。

现将颅内动脉瘤外科治疗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颅内动脉瘤的发病机制颅内动脉瘤的发病机制至今尚不十分清楚,争论较多。

一些学者[3]研究发现,在动脉瘤发病率有显著差异的人种间,Willis动脉环的先天性解剖变异的发生率与人种间颅内动脉瘤发病率存在正相关的关系。

动脉壁后天性退变学说则认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可使动脉内弹力板发生破坏,渐渐膨出形成囊性动脉瘤。

此外,身体的感染病灶如细菌性心内膜炎、肺部感染等,感染性栓子脱落,侵蚀脑动脉壁而形成感染性动脉瘤,头部外伤也可导致动脉瘤。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对颅内动脉瘤的发生机制的研究逐渐深入,有研究显示,颅内动脉瘤的形成主要与遗传基因、脑血流动力学、脑血管炎性反应等因素有关。

有研究发现肺炎衣原体感染动脉壁组织细胞后可引起细胞的变形、坏死和增殖反应,同时伴有弹性蛋白含量的降低,引起受损血管的非正常重塑[4]。

由于弹性蛋白与动脉壁的抵抗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血管重塑必然使血管壁细胞增生和血管壁抵抗力下降,导致动脉壁不平衡性血管重塑,这可能是囊性动脉瘤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机制。

2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式颅内动脉瘤治疗方式有以下几种:动脉瘤颈夹闭术、结扎术、瘤壁加固术、孤立术、动脉瘤缝术(aneurysmorrhaphy)和血管内栓塞术等。

目的是防止动脉瘤破裂,保证载瘤动脉通畅。

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动脉瘤颈夹闭术和血管内栓塞术。

2.1手术夹闭动脉瘤手术夹闭动脉瘤是目前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手段,在美国被认为是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金标准[5、6]。

AN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pontaneous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 )的主要病因, SAH也是颅内动脉瘤的主要致命并发症。

除首次出血外,动脉瘤的再次破裂出血和脑血管痉挛是另外两个主要的致残、致死因素[7]。

手术夹闭主要是通过暴露动脉瘤颈或载瘤动脉,利用钛夹夹闭瘤颈部或载瘤动脉,从而隔离开动脉瘤的血液循环,以减少瘤体破裂的危险性。

但由于颅底满布神经、血管,且手术入路、视野狭小,而动脉瘤往往和颅底神经、血管以及周围脑组织粘连,使手术操作困难,稍不注意,可能导致动脉瘤破裂,严重出血,甚至导致死亡,或关闭重要动脉,导致严重脑梗死。

近年来随着显微镜的逐渐应用,很好的解决了手术难度的问题,显微镜能提供清晰的照明和良好的立体视觉效果,在5-16倍显微镜下术者能很清晰地看到动脉瘤及其周围血管、神经的细微结构,配合术者扎实的显微解剖知识和熟练的解剖技巧,能够顺利的完成手术。

2.1.1手术时机的选择手术时机的选择尤为重要,传统观点认为,颅内动脉瘤最佳手术时机是破裂后的3天内或2周后[8]。

近些年也有学者认为Hunt-Hess评级I-III级的动脉瘤,一经确诊,应立即进行手术,无需受时间限制,这样可以大大减少等待手术期间的死亡率[9]。

但由于一周左右时蛛网膜下腔内的血块未完全吸收,动脉瘤体没在血块中,解剖结构暴露困难,并且患者颅压高,颅内水肿,影响术野暴露,容易诱发动脉瘤破裂处再出血,术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也随之提高。

到目前为止,关于颅内动脉瘤的自然病史和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尚不十分明确[10],所以应选择在动脉瘤发生致命性出血前实施手术。

2.1.2术中破裂出血术中瘤体破裂一般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于血压和颅压的波动,在未行解剖血管时动脉瘤自行破裂大出血,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应沉着冷静,妥善止血,采取适当方法处理动脉瘤,切勿胡乱填塞、压迫,应迅速准确解剖载瘤动脉,血管夹阻断血流,出血减少后再快速解剖动脉瘤颈,夹闭动脉瘤。

二是在解剖瘤颈时由于过度牵拉动脉瘤引起动脉瘤破裂出血,小的破口可以用电凝止血,大的破口需按上述方法处理。

2.2血管内栓塞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是近十几年来以GDC、EDC和DCS为代表的新一代电解脱、水解脱微弹簧圈栓塞系统,是在脑血管造影的基础上,经血管内插入一根极细的导管进入动脉瘤腔,通过导管送入栓塞材料使动脉瘤闭塞,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具有疗效好、创伤小的优点[11、12]。

其以更高的安全性和更好的操作性进一步扩大了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范围。

随着介入放射技术、材料和设备的不断进步,微弹簧圈(Coils)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已成为治疗该病的主要方法和有效方法,2.2.1适应症目前认为血管内栓塞介入治疗动脉瘤的适应症为:①动脉瘤瘤颈∶瘤体<1:3,瘤颈宽度<4mm为血管内栓塞最佳适应症;②动脉瘤破裂出血急性期,经血管造影确诊即可行栓塞治疗;③手术夹闭困难、解剖关系复杂的动脉瘤;④手术夹闭失败或栓塞治疗后复发的动脉瘤;⑤不能耐受开颅手术或拒绝行开颅手术夹闭动脉瘤患者。

2.2.2方法与技术要点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几乎占颅内动脉瘤治疗的80%以上[13]。

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具有疗效好、创伤小等优点,有文献认为其将取代手术夹闭术[14、15]。

球囊再塑形技术(remodeling technique,RT):适用于宽颈动脉瘤,技术方法:将微导管插入动脉瘤腔内并将不可脱球囊置于动脉瘤开口处,在载瘤动脉内充盈球囊封闭瘤颈,并向瘤腔内送入可脱弹簧圈填塞动脉瘤[16]。

优点:可防止微弹簧圈突入载瘤动脉内,且球囊的压迫作用可增加弹簧圈填塞的致密性。

2002年,Nelson等[17]对22例病人进行中期造影(术后19个月)与临床随访,除1例外其余均经造影证实获完全闭塞。

缺点:球囊充盈时增加了动脉瘤破裂的危险性,可能由于球囊暂时阻断载瘤动脉增加了血管痉挛、狭窄和血栓的形成;去除球囊后有突入载瘤动脉内的风险。

支架-微弹簧圈联合栓塞术:适用于宽颈动脉瘤、梭形动脉瘤及夹层动脉瘤,技术要点是在载瘤动脉内放置一个越过动脉瘤颈的血管内支架(Neuroform支架等),再通过支架网眼将微导管插入到动脉瘤腔内,放置微弹簧圈从而闭塞动脉瘤,并防止微弹簧圈突入载瘤动脉内。

优点:支架被永久性放置,弹簧圈完全限制在支架与动脉瘤囊之间,防止了弹簧圈经瘤颈突入载动脉瘤;支架可减弱血流对动脉瘤腔的冲击,降低术中动脉瘤破裂的发生几率;支架放置未阻断载瘤动脉,大大降低了脑缺血发生的概率。

缺点:支架始终为一种异物,永久放置可能诱发载瘤动脉内血栓形成,导致脑缺血或脑梗死的发生。

双微导管技术:双微导管技术主要对颅内宽颈动脉瘤效果佳,在操作过程中,出现弹簧圈不稳定或危及载瘤动脉的迹象时有很大帮助。

操作方法主要是在宽颈动脉瘤内同时置入两根相同的微导管,交替送入弹簧圈,观察弹簧圈稳定后再解脱。

优点:稳定性强,不容易突入载瘤动脉,提高手术成功率。

缺点:由于操作技术难度大,发生出血并发症的几率也相对增加,术者需注意持续灌洗导管和系统肝素化。

3 展望近年来,血管内栓塞技术有了很大的扩展空间,随着导管技术和栓塞材料的不断改进,神经介入技术已经趋于成熟,其创伤小、成功率高、手术并发症小等特点已经逐渐得到认可,成为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重要方法及主要手段之一。

血管内治疗器械的未来,从输送系统的继续改良,到血管内窥镜与微导管、微导丝的结合,到血管内导航,再到输送系统的人工智能化系统,可能成为合理的发展趋势。

在动脉瘤尚未破裂之前及早发现,破裂后尽早明确诊断并及时进行外科治疗以防止再次出血,是临床医师的重要任务。

合理培养专业人才队伍,进一步改进手术设备和提高显微手术技巧,积极研发新型材料,对颅内动脉瘤治疗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1]杜彦李,李雨.CTA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9;19(18).[2]Mayer PL Award I Subarachnoid hem orrhage anda choir singing[Letter].J Neurosurg,1994,81:159-160.[3]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4(28):583-624.[4]M olyneux A J,Kerr RS,Yu LM,etal. Intemational subarachnoid aneurysm trial(ISAT)of neurosurgical clipping versus endovascular coiling in 2143 patients with ruptured intra cranial aneurysms a randomized comparison of effects on survival,dependency,seizures,rebleeding subgroupa,and aneurysm occlusion[J].Lancet,2005,366(9488):783-785.[5]张更申,吴国彪,范振增,等.颅内破裂动脉瘤手术时机和预后关系[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8,16(6):713.[6]M olyneux A J,Kerr RS,Yu LM,etal. Intemational subarachnoid an euryam trial(ISAT)of neurosurgical clipping versus endovascular coiling in 2143 patients with ruptured intra cranial aneurysms a randomized comparison of effects on survival,dependency,seizures,rebleeding subgroupa,and aneurysm occlusion[J].Lancet,2005,366(9488):809-817.[7]Ross YB,Beenen LF,Groen RJ,et al.Timing of surgery in patients with aneuri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rebleeding is still the major cause of poor outcome in neurosurgical units that aim at early surgery[J].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1997;63::490.[8]王忠诚,主编.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2005:776-777.[9]张更申,吴国彪,范振增,等.颅内破裂动脉瘤手术时机和预后关系[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8,7(1):1-3.[10]刘建民.加强基础和临床研究提高颅内动脉瘤治疗效果[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08,7(1):1-3.[11]朱刚,陈志,缪洪平,等.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及其并发症的防治[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5,27(17):1782-1784.[12]Gary J,Redekop A.Microsurgical Clipping or Endovascular Coiling for Ruptured Cerebral A neurysms[J].Stroke,2006,37:1352-1353.[13]蒋定尧.积极稳妥地开展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J].现代实用医学,2009;21(5):422.[14]Koivisto T,Vanninen R,Hurskainen H,et al.Outcomes of early endovascular versus surgical treatment of ruptured cerebral aneurysms:Aprospective randomized study [J].Stroke,2000;31(10):2369.[15]宋锦宁,刘守勋,鲍刚,等.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血管内栓塞治疗[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06;5(6):510.[16]Lefkowitz MA,Gobin YP,Akiba Y,er al.Balloon-assisted Guglielmi detachable cliling of wide-necked ane-urysms.Part II[J].Clinical results.Neurosurery,1999,45:531.[17]Nelson PK, Levy DL Balloon-assisted coil embolization of wide-necked aneurysm of the intemal carotid artery:medium-term angiographic and clinical follow-up in 22patients[J].AJNR,2001,22(1):19-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