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考总复习第五章专题三核心突破三文言文阅读概括和分析文本内容含答案
高中语文高五文言文阅读4准确断句

A.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 为
√ 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
为
B.劭愈怒 /因问曰 / 事当克不 /淑曰/ 居不疑之地 /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 /
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
C.劭愈怒 /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 / 居不疑之地 /何患不克/但既克之 / 后
爱 君/任其去而不顾/恐端人正士之去者将不止此
B.朝廷清明/乃使言者无故而去 /臣所甚惜也/数人之心/皆本爱君/知其
C.朝廷清明乃使言者/无故而去臣/所甚惜也/数人之心/皆本爱君/知其 爱 君/任其去而 /不顾恐端人正士之去者 将不止此 解析 依据上文, “乃使言者无故而去/ ” 一句省略了宾语(朝廷),所以 D. /无故而去臣/所甚惜也 /数人之心 /皆本爱君知 /其 “朝廷清明乃使言者 臣 ” 应是下句的主语,再根据虚词 “ 乃 ”“ 也 ”“ 皆 ” 以及动词
往要进行断句。在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人名、 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名等。常见代
词有:吾、余(表示“我”),予、尔、汝(女)、子、公、卿、君、若
(表示“你”),彼、此、其、之(表示“他”)等。
三、识虚词,辨句式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袁淑)迁太子左卫率。太子劭将为弑逆,其夜淑在直,二更许,呼 淑及萧斌等,望相与戮力。淑及斌并曰:“自古无此,愿加善思。”劭 怒变色,左右皆动。斌惧,乃曰:“臣昔忝伏事,常思效节,况忧迫如 此,辄当竭身奉令。”淑叱之曰:“卿便谓殿下真有是邪?殿下幼时尝 患风,或是疾动耳。”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 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劭左右引淑衣曰: “此是何事,而可言罢。”淑出环省,绕床行,至四更乃寝。 (选自《宋书· 袁淑传》)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阅读Ⅲ核心突破五精准翻译句子一讲义2

核心突破五精准翻译句子(一)——符合“直”“信”“境”.落实得分点一、翻译基本原则:直译加意译.重在“直译”直译和意译是翻译的两种基本方法。
直译.就是严格按照原文的词句进行翻译.有一词一句便译一词一句(个别失去实在意义的虚词除外).而且词句的次序也不能变动。
直译要“一对一”地进行翻译.要竭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要和原文一致。
所谓“重在‘直译’”.就是能够直译的词句.要尽量直译。
意译.就是按照原文的大意灵活变通地进行翻译。
意译不拘泥于原文的词句.根据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可以采用与原文差异较大的表达方法。
所谓“直译加意译”.就是适当采用意译的方法。
由于文言文句式灵活.省略句、倒装句较多.而且词类经常活用.有时直译会使句子不通顺或表意不够明确。
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不能被原文束缚住.不能机械地采用直译.而应采用意译.使句子语气顺畅.意思明确。
意译多用于对一词或短语的翻译。
边练边悟1翻译下列句子.体会“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翻译原则。
(1)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适逢双方使者往来频繁.元军邀请(我国)主持国事的人相见。
解析注意“辙”的借代义;“北”.对元军的蔑称。
此两处用意译。
(2)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实在没有料到我能回到宋朝.又见到皇帝、皇后.即使立刻死在故土.又遗憾什么呢!解析“衣冠”“日月”“旦夕”“正丘首”这些词语须意译。
(3)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然而您却害怕、躲避他.怕得太过分了。
2023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文言文概括分析考点(真题回顾+优化练习+答案解析)

2023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文言文概括分析考点(真题回顾+优化练习+答案解析)一、考点解析概括分析题是近些年高考文言文板块必考题型,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题目要求往往是“选是”或“选非”。
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
在这一过程中,命题者有意识地设置错误干扰,让考生进行判断。
而比对法是解答这类题较好的方法之一。
二、解题技巧1.仔细比对,找异同。
比对法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仔细比对:关键词句、增减内容、人物、时间、地点、关系等。
2.比对方法。
①比对选项中在“谁在何时何地说何做何”与原文是否一致。
②检查选项中对人物的分析、文本的道理阐述等有无夸大、歪曲、偷换概念。
③理清人物与事件的关系以及事件产生的原因、结果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
三、常见设错误点四、概括分析题解题“两步骤”【真题回顾】【真题回顾1】(2022年全国乙卷)文言文阅读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
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乎河山之固也,此魏国之宝也。
”吴起对曰:“在德不在险。
昔三苗氏左洞庭而右彭蠡,德义不修,而禹灭之。
夏桀之居,左河、济而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而汤放之。
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
若君不修德,船中之人尽敌国也。
”武侯曰:“善”。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鸟;憎其人者,恶其余胥。
咸刈厥敌,靡使有余,何如?”王曰:“不可。
”太公出,邵公入,王曰:“为之奈何?”邵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
”邵公出,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推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
”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
语文高考总复习第五章 专题三 核心突破三文言文阅读 概括和分析文本内容含答案

核心突破三概括和分析文本内容——仔细比对,精准辨析一、认识题型特点,掌握解答步骤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彭时,字纯道,安福人。
正统十三年进士第一,授修撰。
明年,郕王监国,令同商辂入阁预机务。
闻继母忧,力辞,不允,乃拜命。
释褐逾年参大政,前此未有也。
景泰元年,以兵事稍息,得请终制,然由此忤旨。
服除,命供事翰林院,不复与阁事。
天顺元年,徐有贞既得罪,岳正、许彬相继罢。
帝坐文华殿召见时,曰:“汝非朕所擢状元乎?”时顿首。
明日仍命入阁,兼翰林院学士。
阁臣自三杨后,为帝所亲擢者,唯时与正二人。
而帝方向用李贤,数召贤独对。
贤雅重时,退必咨之。
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
贤初小忤,久亦服其谅直,曰:“彭公,真君子也。
”慈寿皇太后上尊号,诏告天下。
时欲推恩,贤谓一年不宜再赦。
时曰:“非赦也,宜行优老典。
朝臣父母七十与诰敕,百姓八十给冠带,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也。
”贤称善,即奏行之。
帝爱时风度,选庶吉士,命贤尽用北人,南人必若时者方可。
贤以语时。
俄中官牛玉宣旨,时谓玉曰:“南士出时上者不少,何可抑之。
”已,选十五人,南六人与焉。
门达构贤,帝惑之,曰:“去贤,行专用时矣。
”或传其语,时矍然曰:“李公有经济才,何可去?”因力直之。
且曰:“贤去,时不得独留。
”语闻,帝意乃解。
五年,得疾在告。
逾三月,帝趣赴阁视事,免朝参。
是冬,无雪。
疏言:“光禄寺采办,各城门抽分,掊克不堪。
而献珍珠宝石者,倍估增直,渔竭帑藏。
乞革其弊,以惠小民。
”帝优诏褒纳。
畿辅、山东、河南旱,请免夏税盐钞,及太仆寺赔课马。
京师米贵,请发仓储五十万石平粜。
并从之。
时以旧臣见倚重,遇事争执无所避。
而是时帝怠于政,大臣希得见,时颇怀忧。
时立朝三十年,孜孜奉国,持正存大体,公退未尝以政语子弟。
有所论荐,不使其人知。
燕居无惰容,服御俭约,无声乐之奉,非其义不取,有古大臣风。
(节选自《明史·彭时传》)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彭时富有才华,深受重用。
高考语文“文言文分析概括题”讲与练(附答案及解析)

高考语文“文言文分析概括题”讲与练(附答案及解析)解构真题引领规范[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
父思,武昌太守。
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
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
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遗财禄秩,一不关豫。
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
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
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
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之弘微。
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
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
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
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
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
母忧..去职。
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
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
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
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
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
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
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
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
”十年,卒,时年四十二。
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
追赠太常。
(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读书。
他是陈郡阳夏人,从叔谢峻将他作为后嗣。
新家比原来家庭富有,但他只是接受数千卷书籍,其余财物全不留意。
B.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
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
语文高考总复习第五章专题三核心突破四文言文阅读精准翻译句子(一)含答案

核心突破四精准翻译句子(一)——符合“信”“直”“境”,落实得分点一、翻译基本要求:信、达、雅,重在“信”1.信,就是指译文要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漏译,不随意增减。
在平时翻译时,考生做不到“信”的要求,主要表现在漏译、误译和赘译上。
漏译,误译,赘译,就不可能达到“信”这一最基本的翻译标准。
边练边悟1指出下面译句存在的漏译、误译现象,体会翻译要“信”的要义。
(1)原句: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译句:我没有从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假如我身处中原,怎么比不上汉王!漏译、误译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漏译了“遽”字,“遽”是“就”的意思。
(2)原句: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
译句:耕种的人,不再出力;使用的人,不再计算支出与收入。
漏译、误译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漏译了“督”字。
“督”,督促,在这里是“被督促”的意思。
②误译了“计其出入”,应译为“根据收入确定支出”。
2.达,就是指译文要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没有语病。
为此,一些特殊句式需要译成现代汉语句式,适当增加一些词语使语意更流畅,不得出现病句。
硬译是不“达”的典型表现,翻译固然需要字字句句对应,但也要临场变通、灵活处理,尤其对那些难理解而靠推断的词语,不能强行翻译。
边练边悟2指出下面译句存在的不“达”现象,体会翻译要“达”的要义。
(1)原句: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
译句:(王尧臣)对待别人全都真诚,没有虚假掩饰,善于识人,常常称道别人,推荐人成为当时名臣的很多。
不“达”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译句“推荐人成为当时名臣的很多”结构混乱,应在“推荐”后加“的”字。
高考一轮复习备考资料之语文(浙江专用)讲义:第五章+教材文言文复习学案+学案3+Word版含答案.docx

学案3 必修三(一)——《指南录后序》《五人墓碑记》《烛之武退秦师》《谏太宗十思疏》[学案目标] 1.把本学案四篇文言文分散的语言点集中归类,重点掌握多义实词。
2.从本学案所具有的语言特点出发,重点掌握使用“类聚法”积累实词、辨识文言偏义复词以及利用对称特点推断词义的方法。
1.解释下列多义词。
①间⎩⎪⎨⎪⎧ 得间.奔真州机会间.以诗记所遭有时,间或 ②按⎩⎪⎨⎪⎧ 按.诛五人追究,查办缇骑按.剑而前握 ③殆⎩⎪⎨⎪⎧ 殆.例送死接近于以父母之遗体行殆.危险 ④视⎩⎪⎨⎪⎧ 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比较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看,观察 ⑤治⎩⎪⎨⎪⎧ 德不厚而望国之治.治理得好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治理 ⑥易⎩⎪⎨⎪⎧ 以乱易.整,不武代替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容易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改变⑦除⎩⎪⎨⎪⎧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授官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治⑧已⎩⎪⎨⎪⎧ 无能为也已.同“矣”,了亦已.众矣太,极学不可以已.停止⑨请⎩⎪⎨⎪⎧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请示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申告 ⑩诚⎩⎪⎨⎪⎧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诚心诚.能见可欲如果 ⑪相⎩⎪⎨⎪⎧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互相则噪而相.逐偏指一方,他 2.解释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①则⎩⎪⎨⎪⎧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连词,就北虽貌敬,实则.愤怒连词,却 ②其⎩⎪⎨⎪⎧ 吾其.还也副词,表婉商,还是其.可忽乎副词,表反问,难道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大概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表肯定,一定3.注意句式特点,翻译下列句子。
①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译文:在贾家庄(我)几乎被巡查的军官凌侮逼迫而死。
句式:被动句②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译文:现在(情况)紧急却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句式:判断句③夫晋,何厌之有?译文:晋国,(它的欲望)有什么满足?句式:宾语前置句1.用“类聚法”记实词。
通常,对于实词,尤其是多义词的记忆,采用的是以本义为中心向引申义扩散的辐射法。
2021届江苏省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学案:文言文阅读 题型突破三 概括分析含解析

2021届江苏省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学案:文言文阅读题型突破三概括分析含解析题型突破三概括分析——善用比对,精准判断全国卷文言文概括分析题的每个选项均由“概括+分析”两部分构成,主要从人、时、地、事等几个方面设误,要求考生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人物形象等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
因此,在分析判断选项表述正误时,应明确设误点,进行针对性比对。
比对法就是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比对、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
一、从“5个角度"比对、“10个设误点”判断命题“3大特点”“5个角度”比对、“10个设误点”判断①四个选项基本按行文顺序设置,用现代汉语表述,且内容属于文章主要部分。
按顺序设置,有利于快速找到信息区间进行文题比对。
②每个选项均是先用一个或两个四字格式短语对人物进行概括,然后举事例印证分析.比对法就是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比对、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参照下面5个比对角度和10个常设误点,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
角度一:比对人物误解形象张冠李戴角度二:比对时间、地点时序颠倒空间错位角度三:比对关键曲解文意归纳1.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原文](2017·全国卷Ⅰ)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遗财禄秩,一不关豫。
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
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
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选项] B.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
[分析]根据原文“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可知,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的是“谢混”而不是“谢弘微”。
【参考译文】谢弘微自己家里一向贫穷俭约,但嗣父产业很丰盈,他只接受了嗣父的数千卷书,遗产俸禄,一概不加过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心突破三概括和分析文本内容——仔细比对,精准辨析一、认识题型特点,掌握解答步骤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彭时,字纯道,安福人。
正统十三年进士第一,授修撰。
明年,郕王监国,令同商辂入阁预机务。
闻继母忧,力辞,不允,乃拜命。
释褐逾年参大政,前此未有也。
景泰元年,以兵事稍息,得请终制,然由此忤旨。
服除,命供事翰林院,不复与阁事。
天顺元年,徐有贞既得罪,岳正、许彬相继罢。
帝坐文华殿召见时,曰:“汝非朕所擢状元乎?”时顿首。
明日仍命入阁,兼翰林院学士。
阁臣自三杨后,为帝所亲擢者,唯时与正二人。
而帝方向用李贤,数召贤独对。
贤雅重时,退必咨之。
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
贤初小忤,久亦服其谅直,曰:“彭公,真君子也。
”慈寿皇太后上尊号,诏告天下。
时欲推恩,贤谓一年不宜再赦。
时曰:“非赦也,宜行优老典。
朝臣父母七十与诰敕,百姓八十给冠带,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也。
”贤称善,即奏行之。
帝爱时风度,选庶吉士,命贤尽用北人,南人必若时者方可。
贤以语时。
俄中官牛玉宣旨,时谓玉曰:“南士出时上者不少,何可抑之。
”已,选十五人,南六人与焉。
门达构贤,帝惑之,曰:“去贤,行专用时矣。
”或传其语,时矍然曰:“李公有经济才,何可去?”因力直之。
且曰:“贤去,时不得独留。
”语闻,帝意乃解。
五年,得疾在告。
逾三月,帝趣赴阁视事,免朝参。
是冬,无雪。
疏言:“光禄寺采办,各城门抽分,掊克不堪。
而献珍珠宝石者,倍估增直,渔竭帑藏。
乞革其弊,以惠小民。
”帝优诏褒纳。
畿辅、山东、河南旱,请免夏税盐钞,及太仆寺赔课马。
京师米贵,请发仓储五十万石平粜。
并从之。
时以旧臣见倚重,遇事争执无所避。
而是时帝怠于政,大臣希得见,时颇怀忧。
时立朝三十年,孜孜奉国,持正存大体,公退未尝以政语子弟。
有所论荐,不使其人知。
燕居无惰容,服御俭约,无声乐之奉,非其义不取,有古大臣风。
(节选自《明史·彭时传》)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彭时富有才华,深受重用。
他先是经过殿试考中了状元,后来被破例提拔,参与国家机要事务,深受皇帝倚重。
B.彭时刚正耿直,力持正理。
他时常引据大义,与李贤争论是非;当李贤被陷害时,他也能极力维护,打消了皇上罢免李贤的念头。
C.彭时关心百姓,体恤民生。
他向皇上建议实行优待老人的制度,并提出了减免税收、革除弊端等一系列施惠百姓的措施。
D.彭时心怀国政,奉公持正。
他在朝三十年,精诚辅政,坚持原则,不向家人透露朝中政事;选拔推荐人才,不让当事人知道。
答案 C解析“他向皇上建议……制度”错,原文为“贤称善,即奏行之”,是彭时对李贤说的,李贤上奏了皇上。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彭时真诚坦率,没有地域偏见。
李贤对他曾有抵触,但相处久了也称赞他是“真君子”;皇帝要求他选用北人任庶吉士,他认为不可压制有才能的南人。
B.彭时为人正直,力挺被诬同僚。
门达构陷李贤时,他认为李贤有经世济民的才能,不应去职;他不仅尽力为李贤伸冤,而且表示自己要和李贤共进退。
C.彭时敢于谏言,处处为民着想。
他曾上疏指出光禄寺和城门官盘剥百姓,进献宝物之人虚抬价格,搜刮国库;当发生旱灾时,他又请求开仓平抑粮价。
D.彭时持正修身,有古大臣之风。
他勤勉奉国多年,退朝后不与子弟谈论政事,选拔举荐时绝不让被荐者知晓;闲居时绝不懒散,日常生活也十分俭朴。
答案 A解析皇帝要求李贤选用北人任庶吉士,并非彭时。
参考译文彭时,字纯道,安福人。
正统十三年,考中进士第一名,被授予修撰之职。
第二年,郕王监国,令彭时与商辂入阁参预机务。
(之后不久)他听到继母去世的消息,极力推辞,不被允许,才接受任命。
当官一年多就参预大政,这是从前不曾有过的。
景泰元年,因为战事稍有平息,彭时被准许回家守孝,但他因此也忤逆了皇上。
守孝期满后,命他到翰林院供事,不再参与内阁事务。
天顺元年,徐有贞获罪之后,岳正、许彬也相继被罢免。
皇上坐在文华殿召见彭时,说:“你不是朕所钦点的状元吗?”彭时叩头。
第二天皇上仍命他入阁,让他兼任翰林院学士。
内阁大臣自三杨之后,为皇上所亲自提拔的,只有彭时和岳正二人。
而皇上(此时)正信任李贤,多次单独召见李贤谈话。
李贤向来推重彭时,退下后一定向他咨询。
彭时常常引据大义,与他争论是否可行,有时甚至动了真气。
李贤刚开始时有点儿不高兴,时间长了也就服他诚恳正直,说:“彭公,是真君子。
”慈寿皇太后上尊号,下诏布告天下。
彭时想请皇上推恩,李贤说一年之内不宜两次大赦。
彭时说:“不是要大赦,(而是)应该实行优待老人的制度。
朝廷大臣的父母,七十岁以上的应给与加封,百姓八十岁以上的给冠带,这才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李贤很赞赏,立即上奏实行。
皇上喜欢彭时的风度,选取庶吉士时,命令李贤全部任用北方人,南方人一定要像彭时那样,才可任用。
李贤对彭时说起这事。
不久宦官牛玉宣读圣旨,彭时对牛玉说:“南方之士比我彭时优秀的不少,怎能压制他们?”过后,选了十五人,南方人有六个在其中。
门达陷害李贤,皇上受到迷惑,说:“罢免李贤,那将专用彭时了。
”有人传出这句话,彭时很吃惊地说:“李公有经世济国之才,怎可罢去?”于是极力为李贤申辩。
并说:“如果李贤被罢去,彭时不能独留。
”皇上听到这话,对李贤的怒意才消解。
五年,(彭时)患病请假。
过了三个月,皇上催他到内阁办事,免予朝参。
这年冬天,没有下雪。
彭时上疏说:“光禄寺采办,各个城门抽税,都严重搜刮。
而献上珍珠宝石的人,又加倍估算它的价值,掠取国库财物。
请革除这些弊端,使百姓受惠。
”皇上优诏褒奖他,并采纳了他的建议。
京城周围地区、山东、河南干旱,(彭时)请求免除夏税和盐钞,以及太仆寺索赔损失的官马。
京师米贵,彭时请求发出仓库储米五十万石来平卖。
皇上都听从了。
彭时凭借旧臣的身份受到倚重,遇到事情他都极力争执,毫不回避。
而这时皇帝在政事上懒惰松懈,大臣很少能见到他,彭时深感忧虑。
彭时在朝三十年,孜孜奉国,力持正理,保全大体,公于朝中回来后从不对子弟谈论政事。
有什么论奏和推荐,都不让当事人知道。
平时安居没有懒惰的仪容,在服饰车马器用方面俭省节约,没有声伎歌舞的享受,不合大义的东西不取,有古代大臣的风采。
1.认识题型特点(1)四个选项几乎覆盖了整个文言文材料,且顺序与文本的顺序有着一定的一致性。
(2)选项构成是先概括后分析。
概括,是对传主某一方面作简明扼要的归纳;分析,是对概括的陈述、解释,多以事例为主。
(3)只选错误的一项。
设误点在“分析”部分,在“分析”中的细节。
2.掌握解答步骤(1)全面理解,整体把握解答概括和分析内容题需要对全文进行阅读理解和把握,阅读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内容:①传主生平主要事迹。
严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颠倒或错位,还要严防内容上的断章取义,或者范围、作用、程度等不明确。
②传记中的重要人物及其关系。
对传记中的人物要有全面的把握,严防人物与事件之间张冠李戴、事件杂糅或无中生有。
③人物的对话。
严防内容上的主次不分、因果关系不明或文意理解上的错误。
④文言现象。
对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一定要能作出合理的解释,严防对文中信息的错解或误译。
(2)关注细节,依文索义错误选项通常是把某一情节通过添加、转移、曲解等方式作了细微的改动。
所以我们在审读选项时,再细微的情节,包括人物的言行、对人物的品评、动作的施动与受动、时间空间上的顺序等等,都不能忽略。
选项对文中信息的描述有两种方式:直述和转述。
如果是转述,我们要注意转述的句意是否与原文保持一致。
判断选项正误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原句,再结合上下文语境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切记不可凭印象主观臆断。
有的选项可能牵涉原文的多处细节,这些都要准确找到,不能想当然,要判之有据。
如果说某一分句在文中根本找不到相应的句子,那十有八九是无中生有。
(3)仔细比对,反复推敲概括和分析内容题的解题关键是“比对”,就是把每一个选项都与相应的原文作逐字逐句的细致对比,重点关注人物与事件是否一致,时间上有没有颠倒,空间上有没有混淆,用词是否妥当,有没有故意拔高或降低对人物或事件的评价,有没有错误理解某个关键词或关键句。
找到某处存疑的地方后,再比对原文中的句子反复阅读,结合上下文语境仔细推敲。
一般说来,只要找到,判断出选项是否错误应该是不难的。
二、用好比对法这类试题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进行的翻译、转述和分析。
在这一过程中,命题者有意识地设置错误干扰,让考生进行判断。
而比对法正是对付它的较好的方法之一,其实质是把选项与原文进行仔细比对、分析,从中发现它与原文意思是否一致,进而识破命题者的干扰之处。
(一)比对关键词语,看是否曲解文意。
命题者对原文关键词语故意错解以迷惑考生。
因为设误点极其细小,故要认真、细心比对。
1.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1)原文:(朱)寿昌勇于义,周人之急无所爱,嫁兄弟两孤女,葬其不能葬者十余丧,天性如此。
选项:朱寿昌急人之难。
他生活中没有其他爱好,天性喜欢周济别人的急难之事,他曾经把兄弟的两个孤女嫁出去,帮助没有能力埋葬死人的人埋葬死人十多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原文中的“爱”是“吝惜”意,非选项中的“爱好”,曲解文意。
(2)原文:六岁教书,(王充)恭愿仁顺,父未尝笞,母未尝非。
不好徼名于世,不为利害见将。
选项:王充幼年时恭顺仁厚,未曾受父母责备鞭打。
他追求好名声,喜欢结交杰出高雅的朋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原文“徼”是“求取”意,“不好徼名于世”,是说他“不喜好追求名声”,而不是“追求好名声”,曲解文意。
(二)比对添加内容,看是否无中生有(于文有据)。
“添加”就是通过“无中生有”的方式,在选项中故意添加一些貌似合理的内容“制造”出错误选项来。
辨析时应将原材料中未涉及的内容与原文仔细比对,从而识破“无中生有”(于文无据)的陷阱。
2.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1)原文:亓诗教复劾正春(指传主翁正春)科场徇私,正春疏辩,益求去。
帝虽慰留,然自是不安其位。
寻改吏部,掌詹事府,以侍养归。
选项:翁正春遭人弹劾,辞官自辩。
在处理韩敬科场事件中遭人弹劾而请求去职,皇帝虽然安慰留任他,却不想让他再担任官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皇帝虽然安慰留任他,却不想让他再担任官职”错,原文“帝虽慰留,然自是不安其位”是“皇帝虽然安慰挽留了他,他却从此不安心自己的职位”的意思;且从后文中的“寻改吏部,掌詹事府”可知,皇帝并没有“不想让他再担任官职”,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