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册《采薇》导学案

合集下载

《采薇》导学案

《采薇》导学案

附:重章叠句,是指文学作品中,在不同段落 的同一位置,相同或相近的语句重复出现的一 种表现手法。作用在于加深印象,渲染气氛, 深化诗的主题,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 感情得到尽情地抒发。
合作探究
3.课后第二题。 第1题:这首诗表现了士兵对戍守边防的态度是怎样的? 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得出来? 《采薇》的抒情主人公是一名士卒,他强烈地思念家乡, 无时无刻不在盼望着能尽快回家,内心里充满着忧伤。前 三章的许多诗句都表现了这种感情,最后一章又加以深化。 由于意识到是玁狁入侵才使得自己“靡室靡家”“不遑起 居”,因此,他对玁狁满怀怨恨,在对玁狁的战斗中充满 同仇敌忾之情,对于自己的阵营也怀有一种自豪感。这种 感情在第四、第五章里有所表现。
合作探究
第2题:诗的最后一章在内容和写法上都与前面各章大 不相同,请谈谈它在整首诗所起的作用。 诗的前面各章写的都是服役时的心理活动及感情,最 后一章写的是还乡途中的所思所感。它在整首诗里起 的作用,一是表明此前各章是退伍士卒对服役生活的 追溯,二是增加了感情的浓度,三是增强了诗歌的形 象性和感染力。
《诗经》两首 ——《采薇》导学案
制作:王修儒 柞水中学 2018.10.
学习目标
1.熟读中体悟抒情主人公丰富复杂的感情。 2.说明重章叠句手法特点,体会在整首诗里 所起的作用的情感。
课前预习案
熟读《采薇》,理清这首诗的内容层次。 完成《新学案· 基础积累》(见p38页)。
预习检测
1.朗读,要求流利朗读。 2.理清内容层次: 节次 1-3 内容概括 关键诗句
薇:作-- 柔--刚 岁:莫--忧--阳
情感 思归
追忆思归戍役漫长、难 薇亦作止。 归原因
王事靡随,玁狁之故。
4-5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 《采薇》导学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 《采薇》导学案

《采薇》导学案【学习目标】1、结合课文注释并参考工具书疏通课文,整体感知这首古代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反复诵读课文,深入理解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

3、逐句理解课文中相关词语在文中的语境意义,品味古典诗歌的语言美。

【学习重点】能独立与文本、老师、同学展开对话,独立研习文本并就艺术手法进行鉴赏。

【学习难点】逐句理解课文中相关词语在文中的语境意义,品味古典诗歌的语言美。

【学习方法】朗读法,师生合作探究法。

【学时安排】1学时【知识链接】《诗经》的表现手法可分为赋、比、兴三种。

“赋”,朱熹在他的《诗集传》中说:“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它是用打比方的方式使被比喻的事物形象生动,以增强诗的感染力量。

“兴”,就是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即由此物引起他物。

《诗经》中运用“兴”的方法大致有三种情况:象征、联想、比喻。

如:由雎鸟成双和鸣、相依相恋的情景,联想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南·关雎》);以盛开的艳丽桃花象征新娘的美貌──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周南·桃夭》);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卫风·氓》)来比喻女子年青的时候美丽的容貌。

后人习惯上把“风”、“雅”、“颂”、“赋”、“比”、“兴”合称《诗经》的“六义”。

【自主学习】1、复习《诗经》有关常识。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原本只称 ,是儒家的经典之一。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 三部分。

《诗经》表现手法可分为 三类。

2、(1) 岁亦莫止( ) (2) 彼尔维何( )(3) 维常之华( ) (4)猃狁孔棘( )3、全诗可分为几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合作探究】1、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

王夫之在《薑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怎样理解?2、《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此诗在写作上有何特色?【学后反思】【拓展延伸】你读过那些写乡愁的诗句,介绍给同学们听听,并说说你的理解。

高中语文采薇优秀导学案

高中语文采薇优秀导学案

高中语文采薇优秀导学案篇一:采薇导学案答案《采薇》导学案答案【个人自主学习】反复诵读,读准字音。

岁亦莫(mù)止:莫,同暮。

猃狁(xiǎn yǔn )之故: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名。

载(zài)饥载渴:又饥又渴。

王事靡盬(gǔ):没有止尽。

我行不来(lài):无人慰问。

彼路(lù)斯何:路,通辂。

四牡骙骙(kuí):马强壮的样子。

小人所腓(féi):隐蔽,掩护。

象弭(mǐ)鱼服:用象牙装饰的弓。

雨(yù)雪霏霏:下雪。

【小组合作学习】词类活用⑴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雨(yù),名词作动词,雨雪犹“落雪”。

古今异义⑴不遑启居:启,古意是跪,今意指开启;居,古意指安坐,今意指居住。

⑵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君子,文中指主帅,今指有品德的人;小人,文中指士卒,今指品行差的人。

通假字岁亦莫止(莫,通“暮”,傍晚)我行不来(来,通“勑”,慰勉)维常之华(华,通“花”,花朵)一月三捷(捷,通“接”,与敌交战)玁狁孔棘(棘,通“急”,紧急)彼路斯何(路,通“辂”,大车)彼尔维何(尔,通草字头的尔,花盛开的样子)象弭鱼服(服通“箙",盛箭的器具)【班级探究学习】1、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解释诗歌每章的意思。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及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

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

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

《采薇》导学案

《采薇》导学案

湘南中学_高一_年级_语文_学科导学案班级___姓名____课题:采薇第一课时总第课时课型:新授编写人:阳辉审核人:高一语文备课组编写时间:年月日授课时间:年月日一、学习目标1、进一步了解并掌握《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进一步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学习重点、难点重点:进一步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难点: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教与学过程(一)前置作业1、预习课文,注意课文注释中的注音的字词;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思考: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明确: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犭严.狁.之故()()不遑.启居()我戍.未定()象弭.鱼服()王事不盬.()小人所腓.()靡使归聘.()四牡骙骙..()(二)基点知识预习自测(1)通假字岁亦莫.止()彼尔.维何()维常之华.()犭严.狁孔棘.()(2)词类活用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岂不日.戒()(3)古今异义不遑启居..古义:今义:君子..所依古义:今义:小人..所腓古义:今义:(4)一词多义薇亦作.止()曰.归曰归()靡.室靡家()忧心烈烈..()载.饥载渴()忧心孔.疚()今我来思.()(三)重点精讲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试赏析。

明确:2、本诗的哪些章节运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表达效果如何?明确:(四)疑点探究探讨本诗中蕴含的乡思情结的内涵。

讨论探究:四、课堂小结1、诗歌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生活图景。

2、情景交融。

3、旋律协调,音节和谐,一唱三叹。

五、课后巩固练习1、下列四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望风披糜忧心忡忡世外桃园即来之,则安之B.糜糜之音纵横驰聘弥天大谎人才辈出C.兵荒马乱戍马倥偬仓遑逃窜箭拔弩张D.寻物启事莫名其妙沧桑巨变山清水秀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止:句尾语气助词,无实义。

采薇导学案

采薇导学案

《采薇》导学案(总7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采薇》导学案《采薇》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2研习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3进一步认识诗歌的文体特点,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学习重点难点1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2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比较鉴赏。

学习重点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展开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的对话交流。

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布置学生独立预习,完成学习过程评价表。

归纳·整理1学习本板块时,你有哪些字不会读积累了哪些词语2你了解哪些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3你能背出《采薇》最后一节吗4标画出诗中体现“古典的乡愁“的句子,写出你自己的感受。

思考·感悟1《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发现·创新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

查阅相关资料,找出古人对这两句诗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

2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乡愁”的新的体验。

评价:课前检查与反馈:1字音2字形3解释加点字5翻译下列句子二、新课导入(从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导入。

生背诵)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的血脉的故土亲情。

对故土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

《采薇》导学案6

《采薇》导学案6

《采薇》导学案6
一、巧设迁移
二、解读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2、研习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过程与方法
1、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2、鉴赏诗歌,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比较鉴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家园之思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三、自主探究:
(一)课前预习
1、解释加点字
靡室靡家(无)不遑启居(空闲)
载饥载渴(又)靡使归聘(问候)
岁亦阳止(农历十月)忧心孔疚(很,非常)戎车既驾(已经)
四牡业业(高大的样子)雨雪霏霏(下雪)彼尔维何(花盛的样子)
维棠之华(同“花”)彼路斯何(同“辂”,大车)岁亦莫止(同“暮”,年底)
2、文学常识
①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共收入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即国风,就是各国土乐;“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这本诗集的主要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3、全班交流,师生评点。

①朗读②翻译(学生翻译,尽量由学生补充、订正,教师适时加以启发、指点。

)(鼓励学生课前翻译全诗。


③了解作品主旨
问:《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

采薇导学案

采薇导学案

高一年级《采薇》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学习方法:颂读法;讨论法;文本研习法一、复习《诗经》有关常识。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原本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2. 《诗经》按内容分、、三大类。

《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1)赋者,铺也,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也。

——铺陈(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3)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3.结构上,《诗经》中的篇章常有的特点。

4、《诗经》的语言特点。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

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常常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

5、《诗经》的重章叠唱。

《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来表达思想感情,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

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的抒发了情怀。

二、预习检测。

1、字音玁狁..()不遑.()孔疚.()靡盬..()象弭.()归聘.()四牡.()骙骙..()小人所腓(..)雨.()雪霏霏.()载渴载.饥()2、重点字词解释靡.室靡家()不遑.启居()载.饥载渴()靡使归聘.()岁亦阳.止()忧心孔.疚()戎车既.驾()我行不来.()岁亦莫.止()彼尔.维何()维棠之华.()彼路.斯何()二、联系《乡愁》,学习本课。

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

采薇_导学案1

采薇_导学案1

《采薇》导学案设计:陈青审核:王书霞教学目标1、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对话、文本研习,结合自己成长经历、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

2、学生能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学生能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能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

教学策略教学重点难点1. 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 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展开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的对话交流。

教学方法导学法合作探究突破难点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表达交流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主要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个性补充情景导入拳拳赤子心,悠悠故乡情。

走过千山万水,走不出魂牵梦萦的故乡,故乡的种子埋藏在游子的心房。

听,历史的声音从那头传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缓缓的吟唱超越了时空的隧道,依旧向我们诉说着人类那亘古不变的思乡愁绪。

学生齐背这首诗。

创设氛围,导入新课师生互动共创新知一.播放录音整体感知1.要求学生边听录音,边跟着默读,体会文章感情基调,完成学案上第一题。

【明确】岁亦莫止猃狁之故载饥载渴王事靡盬我行不来彼路斯何四牡騤騤雨雪霏霏小人所腓象弭鱼服2.学生齐读课文,给章节标上序号。

3.找一两名学生读诗文,在诵读的基础上把学生听朗读,完成相应题目教师纠正强调握诗歌情感。

4.学生同桌合作,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全诗共六小节,每节四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3)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的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

第二部分(4-5)直接写战事。

第三部分(第6)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二.鉴赏诗歌1.戍卒的全部生活,可用两个字来形容,就是“悲苦”。

因何而“悲”,缘何“苦”?【明确】久役在外(薇亦作业、薇亦柔止、薇亦刚止)(岁亦莫止、岁亦阳止)寝食难安(猃狁孔棘载饥载渴)他们疲于奔命,时时处于戒备状态,无暇休息,身体与精神同处于极度疲劳状态战斗惨烈(从“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四牡翼翼”、“象弭”、“鱼服”……描写当时士兵的装束、武器、作战方式等词中可以想见他们进行了怎样残酷地拼杀)音讯隔绝(从军在外,没有固定的驻所,无法找人捎信回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下册《采薇》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2 研习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3 进一步认识的文体特点,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学习重点难点
1 自行诵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2 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比较鉴赏。

学习重点
1 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 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展开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的对话交流。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布置学生独立预习,完成学习过程评价表。

归纳?整理1
学习本板块时,你有哪些字不会读?积累了哪些?2你了解哪些有关《》的常识?3你能背出《》最后一节吗?4标画出诗中体现“古典的“的,写出你自己的感受。

思考?感悟1《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哪些最能表现这种情感?
发现?创新1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

查阅相关资料,找出古人对这两句诗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

2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乡愁”的新的体验。

评价:
课前检查与反馈:
1字音2字形3解释加点字5译下列句子
二、新课导入
(从台湾诗人的《乡愁》诗导入。

生背诵)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的血脉的故土亲情。

对故土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

为什么?让我们到我国文学的源头和西方文学的源头中去体验一下这种美好的情感吧!
三、整体感悟
1自主学习《采薇》。

自行诵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2全班交流,师生评点。

① 诵读(鼓励学生进行诵读竞赛,并由学生去比较和评点,促进提高。

)
② 译③ 了解作品主旨
问:《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问: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
答:“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使归聘。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④ 当堂成诵
四、合作探究
1分组讨论:前后座四人为一小组,展开讨论。

2全班交流:由每一个讨论小组推出代表发言,再由学生自已汇总补充修正。

① 乡愁出现的不同场景:
《采薇》写的是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生活场景中的乡愁。

② 其它与乡愁相关的诗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

”……
③乡思情结的内涵:
(师评: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更多的是精神上、情感上的意义。

故乡常常被赋予的意义有:家、故乡、故土、家园、家国、归宿等;在比喻意义上,往往指向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
五、鉴赏
1再读《采薇》,围绕问题讨论:
(先让学生畅所欲言,允许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去读去看。

答错了不批评。

然后再分小组讨论发言,进行交流汇总。

)
① 这首诗共六章,你看分哪几个层次?
分三个层次:1-3章为一层,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

4-5章为二层,直接写战争。

6章为三层,写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② 前三章,据你看,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前三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

很明显,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

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
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
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③从4-5章来看,你又发现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这两章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

写的是战车、战马、象弭、鱼服以及士兵的劳累奔波、饥渴难当,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

而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但战争的残酷已可想见。

④“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

查阅相关资料,找出古人对这两句诗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

资料一: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谢公(谢安)因弟子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资料二:方玉润《诗经原始》中评说:“此诗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奏生还,乐矣,何哀之有耶?”又说:“末乃言归途景物,并回忆来时风光,不禁黯然伤神,绝世义情,知古常新。


资料三:清人王夫之在论《诗经?小雅?采薇》这两句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师评:一以往昔之虚衬眼前之实,以凯旋之乐衬内心之悲痛;二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含畜形象,耐人寻味;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突出不胜今昔之感;四大雪交加,饥渴难当,情境实悲;五语调低沉,低回往复,气氛悲。

)
六、交流延伸
1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乡愁”的新的体验。

2将你的诗先在小组交流、修订后,再在全班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