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文化

合集下载

【精品】湛江饮食文化概述

【精品】湛江饮食文化概述

【精品】湛江饮食文化概述湛江位于广东西南沿海,是广东省地理中心。

因地处潮汕、港澳、粤西交汇处,使得湛江拥有丰富多元的饮食文化,融合了海派、潮汕等多种饮食文化,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湛江饮食文化。

海鲜是湛江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湛江市地处南海之滨,所以这里的海鲜非常有名,其中的龙虾、扇贝、海蛎子、河瑶柱等都是深受游客欢迎的。

苏垌鱼、罗非鱼等淡水鱼也是湛江的特色美食,其口感鲜美,营养丰富。

此外,湛江的海蟹、大闸蟹等更是一绝,世界各地的游客都需要品尝这些美味食品。

湛江的潮汕文化也在食物方面有所体现,其中包括那鸭粥、潮州汤和潮汕糕点等等。

潮州汤是潮汕人喜欢的一种汤品,具有增强身体的功能;潮汕糕点则有着精良的工艺,糯香的口感和丰富的口味,吸引了广大游客的喜欢。

湛江的特色美食之一——那鸭粥,汤汁浓郁,鸭肉鲜嫩,制作非常工细。

湛江特色美食之一还有赤砂糖窝糖,是用北江的优质大米制作的,加上优质白砂糖,制成窝糖;赤砂糖则是南粤特产,食用后留香切牙,深得游客喜欢。

此外,湛江的福建、台湾菜等也在湛江发扬光大,成为湛江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湛江还有豆腐乳、豆浆、牛皮汤等小吃,干菜、酱制品等传统的家乡味。

当然,从小吃到正餐,湛江饮食文化的不同种类和精简口味都有井喷式的发展,其影响力辐射到珠海、深圳等沿海城市,成为了广东地区饮食文化的重要代表。

总之,湛江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融合了海派、潮汕等多种饮食文化,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饮食文化。

无论是各种海鲜,还是糕点、鸭粥、小吃等各种美食,都让人流连忘返,此地不仅是世界各地游客的美食愿望之地,也是国人对于饮食文化的领略之地。

湛江传统文化【精选资料】

湛江传统文化【精选资料】

湛江传统文化广东省湛江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传统文化资源十分丰富。

近年来,湛江市结合本地实际,大力推进文化大市建设,特别是省党代会明确提出加快建设以湛江为中心的粤西城镇群之后,湛江市加大了文化建设力度,挖掘、整合、保护和利用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着力打造具有湛江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大力构建粤西文化中心。

湛江市现有民间艺术120多种,盛行30多种表演艺术,民间艺术资源十分丰富。

几年来,通过深入挖掘和不断创新,培育和再现了遂溪醒狮、吴川飘色、东海岛人龙舞等一批民间艺术精品。

其中,醒狮这一传统表演艺术,已逐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中国醒狮之乡”遂溪县饮誉海内外,几年来获得了无数荣誉。

2003年,该县文车醒狮团应国家文化部的邀请,参加了当年“中法文化年”活动,并以高桩醒狮跨越3.6米的成绩创下基尼斯世界纪录,2006年又获得中国民间艺术最高奖“山花奖”和广东省第七届鲁迅文学艺术奖。

2010年,该县许屋醒狮团应邀参加了当年的上海国际文化节。

湛江市文化遗产丰富,“湛江醒狮”和“东海岛人龙舞”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雷州石狗”被列入首批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雷州石狗、雷州姑娘歌、吴川飘色、遂溪醒狮、东海岛人龙舞和廉江舞鹰雄等6个项目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雷州半岛历来是南北文化交流活跃的地方,中原文化与雷州本土文化在此相互激荡交融,丰厚了雷州半岛的文化积淀,造就了众多历史文化名人,如雷州的陈瑸、陈昌齐,吴川的林召棠(清代状元)、陈兰彬(中国首任驻美公使)等。

本地媒体开辟了《红土文化名人》专栏,推出孔雀屏、李莲珠、陈湘、林奋等当代文化名人,形成了良好的名人效应。

几年来,湛江市经过挖掘和保护,抢救了一批文物古迹,打造了一批特色文化名镇名村。

雷州被命名为粤西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吴川吴阳镇被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雷州的潮溪村、东林村被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邦塘村被评为“中国最古老村庄”。

湛江风俗演讲稿

湛江风俗演讲稿

湛江风俗演讲稿
湛江作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有着独特的风俗文化,下面就让我来详细介绍一下湛江的风俗。

湛江的风俗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饮食文化
湛江作为一个沿海城市,海产品自然是当地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湛江海鲜味美鲜香,以海鲜粥、海鲜面、海鲜火锅、海鲜饼等为代表,这些美食餐品广受招待友人的喜爱。

湛江的老街,也是让人回味无穷的地方,在这里,您可以品尝到正宗的粤菜和潮汕菜,让您味蕾大开,流连忘返。

二、婚礼文化
湛江的婚礼文化非常丰富,有很多有关于传统文化的习俗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例如,新娘在回娘家时,要阖门大吉,这是用来驱赶一切不幸降临的。

还有爆竹和红绸也是必不可少的,爆竹是为了驱邪,除鬼;红绸则代表喜气洋洋,祝新婚幸福美满,生儿育女。

三、文艺表演
湛江的文艺表演也是非常丰富多彩的,其中以潮剧最为著名,作为潮音族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潮剧深受湛江人民与海外华族群众的喜爱,是中国国家一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此外,湛江还有非常多的民乐乐器,如二弦、三弦、笛子、口琴等,这些乐器在宗教祭祀和社会活动中广泛应用。

四、节日习俗
湛江的节日习俗丰富多彩,其中当然少不了农历春节,人们在这一天祭祖、拜年、快乐,共度这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此外,端午节、中秋节等也都有丰富的民间习俗。

以上就是湛江的风俗文化,每一种文化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传统,也拥有着独特的魅力。

我们要好好珍惜这些文化遗产,让它们在今天继续发扬光大,为我们和后代留下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基因。

湛江传统文化介绍作文

湛江传统文化介绍作文

湛江传统文化介绍作文哎呀呀,湛江可是一个好地方呀!那里有好多有趣的传统文化呢!
嘿呀,我最喜欢的就是湛江的民间艺术啦!比如说舞龙舞狮,那可真是太热闹啦!每次看到那些大哥哥们把龙和狮舞得活灵活现的,我都忍不住鼓掌叫好呢!还有说书唱戏、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等,每一个节目都让我看得津津有味。

湛江的美食文化也很有特色哦!我最喜欢吃的就是“木叶挞”啦!嘿嘿,它是用糯米粉做的,里面包着花生、芝麻和椰丝,甜甜的,可好吃啦!还有粽子、年糕、煎堆等等,每一种都让我垂涎欲滴呢!
对啦,湛江还有一个很特别的习俗,就是过年的时候要蒸年糕、制作“木叶挞”和包粽子。

我觉得这可有趣啦!我还试过自己动手做“木叶挞”呢,虽然做得不是很好看,但是味道还不错哦!
哎呀,湛江的传统文化真是太丰富啦!我觉得我们应该好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它们!嘿呀,我也要好好学习,将来把湛江的传统文化介绍给更多的人呢!。

湛江传统文化

湛江传统文化

湛江传统文化广东省湛江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传统文化资源十分丰富。

近年来,湛江市结合本地实际,大力推进文化大市建设,特别是省党代会明确提出加快建设以湛江为中心的粤西城镇群之后,湛江市加大了文化建设力度,挖掘、整合、保护和利用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着力打造具有湛江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大力构建粤西文化中心。

湛江市现有民间艺术120多种,盛行30多种表演艺术,民间艺术资源十分丰富。

几年来,通过深入挖掘和不断创新,培育和再现了遂溪醒狮、吴川飘色、东海岛人龙舞等一批民间艺术精品。

其中,醒狮这一传统表演艺术,已逐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中国醒狮之乡”遂溪县饮誉海内外,几年来获得了无数荣誉。

2003年,该县文车醒狮团应国家文化部的邀请,参加了当年“中法文化年”活动,并以高桩醒狮跨越3.6米的成绩创下基尼斯世界纪录,2006年又获得中国民间艺术最高奖“山花奖”和广东省第七届鲁迅文学艺术奖。

2010年,该县许屋醒狮团应邀参加了当年的上海国际文化节。

湛江市文化遗产丰富,湛江醒狮:醒狮表演始于明清时期。

200多年来,凡逢年过节、喜红庆典,都用醒狮助兴,祈求平安吉祥,醒狮表演成为当地乃至湛江市群众喜闻乐见的一项活动。

近年来,遂溪县因势利导,加强组织、积极扶持,全县民间醒狮表演活动空前活跃。

去年,该县先后3次举行规模大、档次高的歌舞醒狮表演活动,并多次组织醒狮团参加市、省以至国际性的民间醒狮表演赛。

中央电视台摄制组曾先后两次到该县拍摄民间醒狮活动并作专题播出。

东海岛人龙舞:据地方志记载,东海岛人龙舞起源于东海岛东山镇,始于明末清初,是流传300多年的民间大型广场表演艺术,其结构分为龙头、龙身和龙尾,由大人和孩童结合而成,规模可大可小,节数多少不等。

龙的构造分为三大部分:龙头、龙身、龙尾,龙头是龙的精髓所在,体现龙的精神。

它由一个彪形大汉身负三个小孩组成,分别表示龙角、龙眼、龙舌、龙身是龙的主体部分,用人相继倒卧分节连接而成,演员经过化妆打扮,穿上黄色或青色服装,龙就变成黄龙或青龙。

湛江人文风土和美食

湛江人文风土和美食

湛江人文风土和美食一、湛江城市形象简介湛江市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广东省西南部,地处粤桂琼三省(区)交汇处,东濒南海,南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西临北部湾,背靠大西南。

全市面积1.32万平方公里,人口754万人。

现辖3市、2县、4区,拥有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6个省级经济开发区(试验区、工业区)。

为全国首批对外开放沿海城市,国家一类大市,全国综合实力100强城市,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十大休闲城市”、“中国十佳绿色城市”、“中国海鲜美食之都”、“中国对虾之都”、“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绿化达标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广东省卫生城市”、“广东省文明城市”等荣誉称号。

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发布了“2011中国城市分类优势排行榜”,湛江市在“十佳低碳生态城市排行榜”中名列第九。

现正在争创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低碳发展示范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

二、湛江传统文化广东湛江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地处雷州半岛,素有“红土地”之美称。

从古文化遗址和物象考古来看,人类在这块红土地上繁衍生息已有近五千年的历史。

这里古称南越,地属蛮荒,汇聚了汉、黎(俚)、瑶、侗、苗等多个部族。

自秦置三郡,几经战乱,中原徙民移入,更凸显其所处地域的特殊性,湛江的“红土地”文化已成为海内外关注的焦点。

丰富多彩、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是湛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有“东方一绝”的东海人龙舞和草龙、网龙、彩龙、公母龙、火龙、高跷龙、簕古龙、竞技龙等组成的“龙之家族”;有享誉“中国醒狮之乡”、扬威海内外的遂溪传统南狮、凳桩、高桩、高杆的单狮、双狮、火狮、群狮;有集武术、舞蹈于一体的廉江“舞鹰雄”;有反映从“图腾崇拜”、“守护神灵”到“司仪宠物”、享有“南方兵马俑”之誉的“雷州石狗”;有被称为“舞蹈活化石”的麻章“考兵”、吴川“舞二真”、“舞六将”、雷州“走清将”等的“傩舞系列”;有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吴川“飘色”、“泥塑”、“陶鼓舞”、“舞貔貅叠罗汉”以及颇具传统特色的南派粤剧、地方雷剧、粤西白戏、雷州姑娘歌、木鱼腔、哎歌、山水谣、安铺八音等民间戏剧与曲种,共有九大类约一百多个品种。

湛江民俗调查报告

湛江民俗调查报告

湛江民俗调查报告湛江民俗调查报告一、引言湛江是广东省的一个沿海城市,以其丰富的民俗文化而闻名。

为了深入了解湛江的民俗风情,我们进行了一次调查研究。

本报告旨在总结我们的调查结果,向大家介绍湛江的民俗传统。

二、湛江的节日文化湛江拥有丰富多样的节日文化,其中最重要的是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

春节是湛江最盛大的节日,家家户户都会进行大扫除、贴春联、放鞭炮等活动。

此外,湛江还有独特的庙会文化,每逢春节期间,各大庙宇都会举办盛大的庙会,吸引了无数游客。

端午节是湛江人民热爱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会包粽子、赛龙舟,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

而中秋节则是湛江人民团圆的日子,家家户户都会赏月、吃月饼,共度佳节。

三、湛江的婚俗习惯湛江的婚俗习惯也非常独特。

在湛江,婚礼通常会在早上举行,新娘会穿上华丽的婚纱,新郎则会穿上传统的汉服。

婚礼上,还有许多传统的仪式,比如敬茶、敬酒等。

此外,湛江还有一种特殊的婚礼习俗叫做“扒门”,即新娘在婚礼前要先被新郎的亲友“扒门”才能进入新房,寓意着新娘要经受生活的考验。

四、湛江的民间艺术湛江的民间艺术非常丰富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木偶戏和大鼓。

木偶戏是湛江的传统戏曲形式之一,演员们手持木偶,通过操纵木偶的动作和表情来演绎故事。

而大鼓则是湛江的传统民间音乐表演形式,演奏者用大鼓敲击出节奏,配合其他乐器和歌唱,展示湛江人民的豪情和热情。

此外,湛江还有许多其他的民间艺术形式,比如腔调、舞蹈、书法等,每一种都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

五、湛江的传统手工艺湛江的传统手工艺也非常丰富多样,其中最著名的是陶瓷和剪纸。

湛江的陶瓷制作历史悠久,制作工艺精湛,产品精美,被誉为“中国陶瓷之乡”。

而湛江的剪纸艺术也非常有特色,剪纸作品以其精巧的刀法和独特的图案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六、湛江的传统美食湛江的传统美食也是其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湛江以其丰富的海产品而闻名,著名的美食有海鲜粥、海鲜煲、海鲜炒饭等。

此外,湛江还有一道特色小吃叫做“牛蛙煲”,口感鲜美,深受当地人民喜爱。

湛江文化

湛江文化

湛江:湛江,广东省地级市,旧称“广州湾”,别称“港城”,位于中国大陆南端、广东省西南部,介于东经109°31′~110°55′,北纬20°12′~21°35′之间,总面积13225.44平方公里。

湛江属于热带北缘季风气候,终年受海洋气候的调节,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亚热带作物及海产资源丰富。

截至2019年,湛江市下辖4个市辖区、2个县,代管3个县级市,市政府驻赤坎区,湛江常住人口736万人。

湛江红土文化:湛江红土文化既是雷州文化,雷州文化是“天南重地”区域文化,在南粤历史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雷州文化与广府文化、潮州文化、客家文化并称为广东四大文化,在我国众多的地域文化之林中占有重要的一席。

雷州半岛历史悠久,文化璀璨。

自西汉以来,位于半岛腹部的“雷州城”,一直为县、州、郡、军、道、路、府治之所在地,是雷州半岛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航运的中心,因而被称为“天南重地,海北名邦”。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于雷州半岛位居祖国大陆紧南端边陲,优秀的中原文化广泛吸收融会了古老的南越、俚僚和流入文化,互相碰撞、融合,不断充实、更新,逐步形成独放异彩的雷州文化。

如雷州方言、雷祖雷神、雷歌雷剧、雷州音乐、雷州傩舞、雷州石狗、雷州珍珠、雷州人龙舞等“雷字号”风物,凸现雷州文化特有风采。

前言:湛江,不仅地理位置独特,而且有着独特的民间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

有人在描述地方风俗时曾用“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来表达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事实上,真正做到“十里不同”的地方毕竟不多,象二人转,走遍东北大地,都在唱;大秧歌,北方农村,都在扭。

但是在湛江却不同。

这里是一县一俗,一乡、一镇一“术”,真真正正是“十里不同风”。

湛江,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座民间艺术“金矿”,不仅艺术形式举世罕见,而且艺术水平之高也令人叹为观止。

这些民间艺术都是湛江人民在千百年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反复摸索、不断完善创造出来的文化财富,是留给后人的无价之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湛江文化:湛江红土文化既是雷州文化,雷州文化是“天南重地”区域文化,在南粤历史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雷州文化与广府文化、潮州文化、客家文化并称为广东四大文化,在我国众多的地域文化之林中占有重要的一席。

雷州半岛历史悠久,文化璀璨。

自西汉以来,位于半岛腹部的“雷州城”,一直为县、州、郡、军、道、路、府治之所在地,是雷州半岛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航运的中心,因而被称为“天南重地,海北名邦”。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于雷州半岛位居祖国大陆紧南端边陲,优秀的中原文化广泛吸收融会了古老的南越、俚僚和流入文化,互相碰撞、融合,不断充实、更新,逐步形成独放异彩的雷州文化。

如雷州方言、雷祖雷神、雷歌雷剧、雷州音乐、雷州傩舞、雷州石狗、雷州珍珠、雷州人龙舞等“雷字号”风物,凸现雷州文化特有风采。

传统艺术:人龙舞人龙舞,堪称雷州半岛民间舞蹈之魂,其节奏鲜明,鼓点强劲,气势雄伟,催人奋进。

雷州半岛现有东海岛人龙舞和沈塘人龙舞。

东海岛人龙舞是一种大型广场舞蹈。

该舞盛行于东海岛的东山镇。

东山镇位于该岛的中部,历来是军事要地。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全镇东、西两街的“人龙舞”就会倾情连续演出三个晚上,吸引着岛内、岛外的群众前来观赏。

人龙舞起源于明末清初。

当时,福王朱由嵩带领他的余部南撤,准备到海南建立反清复明基地。

相传八月十五走到该地。

当地乡绅为了让士兵能够过好中秋,就把流传于孩子中间的一种杂耍组织起来进行表演。

从这个时候开始,人龙舞开始逐步定型,一直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

人龙舞盛行于清乾隆、嘉庆年间。

清雍正十年,雷州守备师移驻东山圩,改名为东山水师营,有官兵253人,并在东山圩设有武秀才考场。

自此,东山圩得以迅速发展。

当时,东山圩东、西街各有一支人龙舞队伍。

武秀才的考试一般设在八月十五。

于是,人们白天看武试,晚上看“人龙舞”,两支人龙舞的队伍相互也展开了技艺的比赛。

一时间,东山圩热闹非凡。

就这样,年复一年,约定俗成,人龙舞一直舞到当代,历久不衰。

它传统的演出场地是海边、圩镇小街,传统的演出时间是农历八月十五。

只是近年来,才走出海岛,逐渐走进“广场”和舞台,演出时间也不再限定于八月十五,只要有节日或重大庆典,它都会舞动起来。

人龙舞之所以被称为“人龙”,是由于演出的“龙”全部由人组成,而不是用物构成。

龙身巨长,一般由五六十人组成,有的达数百人,气势雄伟壮观。

“人龙”分“龙头”、“龙身”、“龙尾”3个部分,“龙头”包括龙舌、龙眼、龙角三部分内容。

这三部分是由三个小孩子分别扮演的。

扮演龙头的人要同时身负这三个小孩子,双手还要同时握两个盾牌。

因此,要求扮演者必须身高力大,基本功好,表演技巧熟练。

“龙身”是龙的主体部分,每个大人的肩上支撑着相继做俯仰动作的小孩。

小孩身穿龙服,头戴龙缨、龙冠,分节架接而成。

“龙尾”的大人也肩负一小孩。

“人龙”起舞时,由锣、鼓等敲击乐器有节奏地配合,扮演龙头的小孩子高举灯笼或手电筒,以示龙眼闪光。

而龙身左盘右旋,上下起伏,随着龙头缓缓前进,龙尾亦随队形左摆右摇。

整条人龙表演起来威武雄壮,气势宏大,场面热烈,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近年来,本地的一些曲艺家对人龙舞的结构、舞步、舞姿态、乐风、节奏进行了改革加工,形成了“起龙”、“龙点头”、“龙穿云”、“龙卷浪”等表演程式,使其更致完善,被誉为“东海一绝”。

沈塘人龙舞(原始型)源于清嘉庆年间(1523年),沈塘村民为庆祝当地官宦陈仕恺新建沈塘圩而始创人龙(陈仕恺公乃进士出身,富甲雷阳,御诏赴安徽省灵壁县任丞署知县,秋满)。

在中秋八月十五和十六这两日在圩街上狂欢,,忘情时把友人抬置于自已肩上,平卧肩部者手抱后者双脚,脚夹前者颈部,挨次递抬。

“龙头”由身强力壮的后生担当,选一活泼可爱的小男孩用红绸带绑在龙头胸前,将点燃的香让小男孩口咬一支为“龙舌”,两手各执一支香为“龙眼”。

另一小男孩骑在龙头肩上,双手执扎香为“龙角”,“龙尾”则由龙脚倒背一轻巧,腰力较好的小男孩,双手合拢一把香挥舞出龙尾状,引龙者用点燃的香插在斗笠上为“龙珠”,这样就形成了沈塘的“人龙舞”的前身,它不化装,不着盛装,长短由人,以民为乐。

几百年来,沿袭至今。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湛江、雷州极为重视民间文化建设。

而沈塘为挖掘这近五百年传统文化底蕴,打造文化品牌,于是,打破旧形式,从服装到动作各方面,在不改民间艺术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对“人龙舞”进行了全新排练指导,使其融力量、艺术、动感于一体!现雷州市沈塘人龙舞已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将为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不遗余力!舞鹰雄舞鹰雄是湛江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以武术和舞蹈为基础,模仿鹰、雄相斗相处的动作神态而创编的一套传统民间艺术,流传于廉江市的新华、河堤、安铺等地。

《舞鹰雄》整个舞蹈具有很强的情节性。

大意是:大肚佛从天上来到雷州半岛北部丛林之中。

林中小猴带领他在林中观光。

当他们走到某处,看到鹰和雄正在酣睡。

这时,小猴玩心大起,他示意大肚佛隐于树后,自己则在鹰和雄的头上分别敲击一下,鹰、雄醒来之后,误以为是对方在戏弄自己。

于是,发生了争斗。

争头中,双方各不相让,分别用自己的绝招向对方进击。

后来,群鹰参战。

眼见战火越烧越旺,大肚佛急忙出来实情相告,小猴向双方道歉,于是,化干戈为玉帛,交战双方握手言和,森林里出现了和睦相处的局面。

这个故事包含着人民群众对于安定、和平的幸福生活的向往、憧憬和良好祝愿。

鹰的造型特征是:尖嘴、宽翅、利爪,形象机灵而勇猛。

雄做成龙头凤尾,金钱豹身,麒麟角,显得强悍威武。

表演套路为:醒鹰雄、格斗四门(春、夏、秋、冬或东、南、西、北)、洗脸漱口、过桥、采地青、采天青等。

其中,采天青动作惊险,扮演鹰的演员要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伏在一根高杆上,然后,众人推起竖直,表现“鹰击长空”的壮观场面。

难度最大,是整个舞蹈的高潮。

据村民陈兆明说,大约在清朝咸丰年间,两家滩圩一带就有舞鹰雄活动了。

但一直只是在地面上舞蹈。

传至20世纪四十年代,梁荣章在原有的基础上,创造出用一支4米高的木杆,把鹰的表演者顶上空中,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运用腹力,肚顶木杆,做高空平衡旋转和采青的高难度技巧,大大提高了舞鹰雄的表演水平。

竹园村现在的鹰雄队班主是梁荣章的儿子梁宝琛,现年63岁。

1988年,他率队首创双鹰上杆采青,并且把杆的高度从父辈的4米增加到6米,使舞鹰雄更惊险、刺激,具有极强的观赏性。

他带领的这个支队伍曾参加首届和第二届广东省民间艺术欢乐节,被收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中,广东省文化厅[1997]52号《关于命名第一批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的决定》,湛江市、廉江市先后命名新华镇为舞鹰雄之乡,该节目曾在中央电视台“东西南北中”节目中播出过。

(资料参考2002年2月10日《湛江晚报》)吴川三绝飘色、泥塑、花桥,人称吴川三绝。

如果从表演空间看,这三绝恰好占齐水(花桥)、陆(泥塑)、空(飘色)。

“三绝”表演是在每年的元宵佳节。

那时吴川的大街小巷,到处人头涌涌,堪称“吴川狂欢节”。

正是由于拥有这综合立体的“三绝”,吴川市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据考证,飘色相传起源于番禺,清末民初传入吴川市。

由于该市的市政府所在地是梅菉,所以,飘色实际上是在梅菉镇盛行。

所谓飘色,即是由若干人推着一座装饰华丽的“色板”,色板上安排好固定姿势的人物形象。

据说,飘色最早起源于明末清初,先后经历了“转色”、“板色”两个阶段。

转色就是在手推车中间安一个木铁轴,上面再放一块中间可以转动的有孔的板子,一两个扮成各种造型的人物(这些人物叫作“妖色”)就站在这块板子上。

板色则让人物固定坐在“色台”上,服饰更为华丽,人物也增加到四个。

飘色定型于1930年,老艺人陈趣珩改色梗为铁棍,使飘色看起来华丽的同时,还让人觉得非常神奇。

飘色中的人物形象大都来自于家喻户晓、群众喜欢的传统戏剧中的人物,也有一些是当地影响较大的著名人物。

飘色有许多种,按安放的位置不同,可分为水色、车色、船色等。

吴川的飘色属于“车色”,即将小孩化妆成戏剧人物后,固定在小推车两米多的高杆上。

一车称为“一板”。

一板由几个人物组成,就称为几飘。

如一板一人,就称为“一飘”,现在最多的已经达到一板“六飘”。

为了造型上的美观计,多飘时会使人物分层次站立。

表演是以巡游为主要方式,由三五个人推车而行,车上架起锣鼓,行进间敲锣打鼓。

“飘色”之绝在于,由于采用了高超的隐蔽的办法,在外人看来,那些人物造型是站在一只宝剑的剑尖或者一根钓杆上,更令人称奇的是,许多人物甚至是站在活生生的小动物(如鸡、鱼等)的身上。

由于“伪装”得很是巧妙,一般人很难看出奥妙何在。

一些美国人把飘色称为“隐藏的艺术”。

飘色表演多数时候都带有竞赛色彩,一街和一街赛,一村与一村赛,一镇与一镇赛。

这就使得整个演出期间现场气氛非常热烈。

再加上街道披红挂绿,到处欢声笑语,整个梅菉镇沉浸在一片喜庆吉祥的氛围中。

过去,飘色一般由成年女性扮演,现在则多是10岁左右的儿童乔装打扮。

工艺方面,飘色也已经由过去单纯的木工发展成了一门综合工艺,借助现代手段,集电影、戏剧、魔术、杂技等于一身。

吴川飘色的代表队伍是梅菉头飘色队。

这支队伍多次参加国内外的一些表演,获得多项荣誉。

据《吴川县志》记载,吴川泥塑源于梅菉镇的瓦窑村。

瓦窑村始于唐朝,开基祖姓廖,从佛山石湾迁徙而来。

廖氏带来了石湾陶瓷工艺。

大约是在唐朝中期的一年元宵,有个陶工随手捏了个小陶人,吸引了许多人前来观看,于是,许多陶工也争相效仿。

自此,泥塑这一民间艺术延续下来。

明洪武年间,由于皇帝经常派人到各处搜罗美女,引发民间不满。

梅菉村的群众乘闹元宵之机,造了一套造型夸张的皇帝与皇后泥塑摆在街上,取笑皇上。

此后,当地群众造泥塑、看泥塑、评泥塑的热情更高、兴趣更浓。

泥塑主要取材于古代神话故事和历史戏曲人物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炼石补天、八仙过海、嫦娥奔月等。

泥塑工艺也经历了由“土“到“洋”的发展变化阶段。

过去是用稻草、竹蔑绑紧树杆作泥塑的支架,现在是用铁线扎钢筋。

人们还借用现代声光电的手段,暗设一些机关,使泥塑可以摇头、摆头、上下运动。

关于花桥的起源,据说,与庆祝元宵节有关。

与梅菉镇只有一江之隔海村群众,每逢正月十五便纷纷涌到镇内庆赏元宵,镇内群众晚上也成群结队去隔海年烧花炮。

来往过渡全靠小船,十分不便。

明朝万历年间,当地春旱,江水下降,江面变窄。

元宵前夕,隔海村村民吕广、吕尤兄弟二人决心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搭一座桥方便两岸居民行走。

于是,就地取材,把梅菉镇所有卖猪肉摊档的猪肉台借来,搭成了一座简易桥,供人们平安快乐过往隔海村庆赏元宵。

为了美化这座桥,吕氏兄弟还在桥头两侧摆满了鲜花。

次年,隔海村民得到启发,租用数十艘木船,连接起来,架起一座浮桥,桥面盖上拱篷,篷内装上采灯,两旁点缀鲜花,称为“花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