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据法学课件 鉴定结论

合集下载

证据法学

证据法学

证据法学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直接证据: 能够直接证明证明对象的证据,它是以单个证据对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明程度为划分标准的。

2、物证:即以物品、痕迹等客观物质实体的外形、性状、质地、规格等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3、鉴定结论:具有专业技术特长的鉴定人利用专门的仪器、设备,就与案件有关的专门问题所作的技术性结论4、口供:刑事被告人就其被指控的犯罪行为所作的口头供述(包括对其他人的揭发检举)。

5、证据为本:就是说在司法活动中认定案件事实必须以证据为本源,司法证明活动必须以证据为基石。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1、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的概念和运用规则有哪些内容?答:(一)根据证据的来源不同,可以把证据分为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

原始证据是指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或原始出处的证据。

(二)传来证据是指不是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或原始出处,而是从间接的非第一来源获得的证据材料。

即经过复制、复印、传抄、转述等中间环节形成的证据,是从原始证据派生出来的证据,故又称为非第一来源的证据或派生证据。

1)在证据的收集中,要尽可能地获得原始证据。

司法和执法人员应当积极主动地追要求源,尽最大努力去发现原物、原件,直接听取原始证人、当事人的口头陈述,以获得对案件事实的最深入的了解。

即使在无法取得原始证据的情况下,也应尽可能地获取最接案件事实的传来证据。

2)传来证据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对传来证据的运用,首先要树立起传来证据也是证据的观念,不要对传来证据视而不见。

其次,要充分发挥传来证据的作用。

传来证据是从原始证据派生而来的,收集到传来证据,可以寻根溯源,找到原始证据;传来证据还可以与原始证据互相印证、核实,增强原始证据的证明力;在难于收集到原始证据的情况下,可以用传来证据代替原始证据;传来证据经审查属实,也可用作定案的根据。

3)根据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的不同特点认真审查其真实性。

(1)来源不明的材料;(2)在运用传来证据时,应采取传闻、转抄、复制次数最少的材料。

第七章 刑事诉讼证据

第七章 刑事诉讼证据

法学课程 教学课件 卢锦泉制作 23
【例】秦某带着 8 岁的儿子买肉时,与摊主发生争 执,继而互殴。秦某被摊主用刀背打击造成面部 骨折,脑体受损。如该案进入刑事诉讼程序,秦 某的儿子属于哪类诉讼参与人?(2008年四川延 考试题,单选) A. 被害人 B.证人 C. 见证人 D.既是被害人,又是证人
法学课程 教学课件 卢锦泉制作 17

69.下列哪些证据属于书证?(2005年,多选) A.某强奸案,在犯罪嫌疑人住处收集的笔记本, 其中记载着其作案经过及对被害人的描述 B.某贪污案,为查明账册涂改人而进行鉴定的 笔迹 C.某故意伤害案,证人书写的书面证词 D.某走私淫秽物品案,犯罪嫌疑人非法携带的 淫秽书刊
法学课程 教学课件 卢锦泉制作 13
6.补强证据规则,指为了防止误认事实或者发生其 他危险性,而在运用某些证明力显然薄弱的证据 认定案情时,必须有其他证据补强其证明力,才 能被法庭采信为定案依据。【例】只有被告人口 供不能单独定案。 7.最佳证据规则,又称原始证据规则,是指以文字、 符号、图像等方式记载的内容来证明案情时,其 原件才是最佳的证据。【例】最高院解释53 条, 收集调取的书证应当是原件,只有在原件取得困 难时,才是副本或者复印件。
法学课程 教学课件 卢锦泉制作 25
26.在杨某被控故意杀人案的审理中,公诉人出示了 死者女儿高某(小学生,9岁)的证言。高某证称, 杨某系其表哥,案发当晚,她看到杨某举刀杀害其 父。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2007年,单选) A.因高某年幼,其证言不能作为证据出示 B.因高某对所证事实具有辨别能力,其证言以作 为证据出示 C.高某必须到庭作证,否则其证言不能作为证据 出示 D. 高某与本案有利害关系,因此其证言不可采信
法学课程 教学课件 卢锦泉制作 22

证据法学 鉴定意见

证据法学 鉴定意见

根据《决定》的精神,公安机关不再向社会提供 涉及诉讼的鉴定服务,但下列五种对象委托的鉴定不 在《决定》限制之列,公安机关鉴定机构应予受理: 1、公安机关内部委托的鉴定;2、人民法院、人民检 察院、司法行政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军队保卫部门、 其他行政执法机关、仲裁机构委托的鉴定;3、纪律 监察机关委托的鉴定;4、公证机关和公民个人委托 的非诉讼鉴定;5、通过指纹、DNA等数据库进行人 体生物特征检索、提供有无犯罪记录查询等非诉讼鉴 定。”
鉴定意见是全部鉴定过程的最终结果,是一 种法定的证据形式。
立法动态:在新刑诉和民诉法中,已经将“鉴 定结论”改为“鉴定意见”。
鉴定意见的特点: 1、鉴定意见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2、鉴定意见的事实针对性 3、鉴定意见的书面性 4、鉴定意见的确定性
鉴定意见是科学的判决吗?
最高法《刑诉解释》第85条:鉴定意见具有下 列情形之一的,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一)鉴定机 构不具备法定的资格或者鉴定事项超出本鉴定机构 业务范围、技术条件的;(二)鉴定人不具备法定资 质,不具有相关专业技术或者职称,或者违反回避 规定的;(三)送检材料、样本来源不明或者因污染 不具备鉴定条件的;(四)鉴定对象与送检材料、 样本不一致的;(五)鉴定过程违反规定的;(六) 鉴定过程和方法不符合相关专业的规范要求的; (七)鉴定文书缺少签名、盖章的;(八)鉴定意 见与案件待证事实没有关联的;(九)违反有关规 定的其他情形。
《通知》要求“公安机关将实行统一的 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名册制度,准予登记的 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名册抄送审判机关和检 察机关”;并义正词严地下令全国各级 “公安机关鉴定机构和鉴定人一律不准到 司法行政机关登记注册”。
2、检察院静观其变,跟着公安走 /n1/jcrb1147/ca5

论鉴定结论证据能力及其规则

论鉴定结论证据能力及其规则

论鉴定结论证据能力及其规则II摘要“伴随着过去 50 年惊人的科学技术进步在司法领域新的事实确认方式已经开始挑战传统的事实认定方法。

越来越多的对诉讼程序非常重要的事实现在只能通过高科技手段查明。

”事实认定的科技化已经成为现代审判的重要趋势鉴定结论在诉讼活动的地位也日益凸显。

然而鉴定结论在帮助法官探究事实真相的同时也容易使其落入“科学证据”的陷阱。

法官对鉴定结论“盲目” 地遵从不加审查地允许其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关键证据使得大量的虚假错误的鉴定结论和“垃圾科学”混入法庭严重影响了事实裁判者对案件事实的正确认定。

如何防止虚假错误的鉴定结论和“垃圾科学”走入法庭保障鉴定结论在我国司法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是我国诉讼立法和实践都应当直面的问题。

消解这一问题的有效路径就是建立健全我国鉴定结论证据能力规则来规范我国鉴定结论在诉讼程序中的运用。

全文分为三部分约三万八千字:第一部分概述了鉴定结论证据能力的一般理论。

笔者对鉴定结论的称谓与概念、鉴定结论与相关概念的关系、鉴定结论证能力的概念和规范鉴定结论证据能力的必要性以及鉴定结论证据能力相关因素与内容等问题做了深入阐述。

通过解读学界对鉴定结论概念、鉴定结论证据能力概念存在的争议明确了本文主题词的具体内涵做到概念清晰论证有的放矢。

追问和回应了为什么要规范我国鉴定结论证据能力并着重论述了对鉴定结论证据能力应予以规范的因素和内容。

第二部分提出了规范鉴定结论证据能力的一般性规则。

关联性规则、传闻规则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规范所有证据的证据能力都适用的一般性规则鉴定结论作一种证据形式也不例外。

文章从鉴定结论本身属于传闻和鉴定结论依据的基础事实是传闻两大维度详细论述了鉴定结论之传闻规则;非法鉴定结论排除规则论证了对鉴定资料来源、鉴定程序、担保程序和回避程序、鉴定结论形式和内容四方要素的合法性背反对鉴定结论证据能力的影响。

第三部分论述了规范鉴定结论证据能力的特殊性规则。

本章分四节分别阐述了鉴定人适格性规则、鉴定结论使用的必要性规则、鉴定结论坚守事实问题规则、鉴定结论可靠性规则。

证据法课件PPT课件

证据法课件PPT课件

• (二)狭义的概念,即可以作为定案根据的诉讼证据的概念, 也就是经过查证属实的诉讼证据的概念。刑诉法第42条第 1款规定:“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证据”。
• 狭义证据的特点: • 1.从内容和实质来讲,应当是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事实; • 2.从形式和来源讲,它应当具备法定的形式和来源; • 3.从证明过程讲,应当是经过查证属实的可以作为定案根
• 广义证据法学:有学者也称为法律证据学,除研究 诉讼证据外,还研究在处理其他法律事务,如行政执
法、仲裁、公证、监察等活动中如何运用证据的问题。
研究对象
• 与证据和证据运用有关的Fra bibliotek律规范(静态的研 究对象)
• 与证据和证据运用有关的司法实践(动态的研 究对象)
• 证据运用的方法、规律和规则 • 古今中外的证据制度和证据理论 • 自然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中对证据和证据运用
一、证据的概念 (一)证据的涵义 在证据定义的争论中,真正有代表性的观点: 1.“事实说” 2.“反映说” 3.“两义说” 4.“根据说” 5.“材料说” 6.“信息说”
(二)证据的定义: • 《刑诉法》第42条第1款规定:证明案件
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证据。此定义基 本属于实质证据观。
• 证据定义可作如下表述:与案件真实情况 相关联的一切事实都是证据。
三、书证的形成 四、书证同物证的区别 1.当记载或表示了一定事实的物,单纯以一个物起证据作用的 时候,它是物证。 2.当记载或表示一定事实的物,是以它上面的文字、图画的 外在形态这样一些物质性特征 起证据作用时,它也是物证。 3.当记录或表示了一定事实的物同它上面的文字图画等一起 发挥证据作用时,它是书证。 4.当记载或表示了一定事实的物既以它本质或它上面的文字、 图画的外在特征,也以记载 的事实发挥证据作用时,它既是 物证又是书证。

证据法学课件 鉴定结论

证据法学课件 鉴定结论

五次尸检,六次死因鉴定 五次尸检,六次死因鉴定——黄静案 黄静案 • 2003年2月24日上午,黄静被发现全身 2003年 24日上午 日上午, 赤裸死在学校宿舍的床上。 赤裸死在学校宿舍的床上。 • 公安机关检查后认为“死者身上没有致 公安机关检查后认为“ 命伤,排除他杀,属于正常死亡, 命伤,排除他杀,属于正常死亡,不予 立案。 立案。” • 死者家人认为黄的男友姜某是害人凶手, 死者家人认为黄的男友姜某是害人凶手, 提出尸检。 提出尸检。 • 第一次鉴定:3月26日湘潭市公安局 第一次鉴定: 26日湘潭市公安局 204号公安法医鉴定 死者因风心病、 号公安法医鉴定, 204号公安法医鉴定,死者因风心病、 冠心病急性发作猝死。 冠心病急性发作猝死。
2006年12月30日 茹某申请再审, 2006年12月30日,茹某申请再审, 并提供多组完善证据链的新证据。 并提供多组完善证据链的新证据。

2007年 2007年1月24日,陕西省高级人民法 24日 院受理再审申请, 院受理再审申请,在三四月份先后就此 案举行两次听证会。 21日 案举行两次听证会。5月21日,陕西省高 级人民法院向当事人双方送(2007) 级人民法院向当事人双方送(2007)陕 民监字第53号民事裁定书, 53号民事裁定书 民监字第53号民事裁定书,裁定另行组 成合议庭进行再审。 成合议庭进行再审。 • 2008年 2008年8月1日,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 作出终审判决:撤消本院(2006) 作出终审判决:撤消本院(2006)陕民 终字第13号民事判决; 13号民事判决 终字第13号民事判决;维持渭南市中级 人民法院(2005)渭中法民三初字第5 人民法院(2005)渭中法民三初字第5号 民事判决。 民事判决。 •
2008年 2008年6月22日,贵州省黔南州瓮安 22日 17岁初中学生李树芬被发现死于河中 岁初中学生李树芬被发现死于河中, 县17岁初中学生李树芬被发现死于河中, 公安机关作出“自己跳河溺水身亡” 公安机关作出“自己跳河溺水身亡”的 结论引起不满,最终导致6 28 28群体性暴 结论引起不满,最终导致6·28群体性暴 力事件发生。 力事件发生。事件参与者放火焚烧了该 县县委县政府大楼和公安局大楼, 县县委县政府大楼和公安局大楼,百余 名警察在事件中受伤,50余名事件参与 名警察在事件中受伤,50余名事件参与 者被警方控制。 者被警方控制。 • 日下午第三次尸体解剖检验结果: 7月2日下午第三次尸体解剖检验结果: 李树芬系溺水死亡。 李树芬系溺水死亡。 •

第十三讲物证和鉴定结论-13页精选文档

第十三讲物证和鉴定结论-13页精选文档

第十三讲物证和鉴定结论Ⅰ、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物证的基本证据法知识(2)掌握有关鉴定结论的知识(3)了解外国关于物证和鉴定结论的理论和立法Ⅱ、教学内容第一部分、物证第二部分、鉴定结论Ⅲ、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物证?它有什么证明作用?2、鉴定结论的合法性要件有哪些?3、简述物证的分类和表现形式?Ⅳ、课外阅读资料1、卞建林主编:《证据法学》第五、十一章,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9年1月修订版。

2、毕玉谦主编:《证据法要义》第六、十一章,法律出版社,2019年8月版。

第十三讲物证和鉴定结论第一部分:物证一、物证的概念和特点(一)物证的概念凡是以自己存在的外形、重量、规格等标志证明待证事实的物品或者痕迹的,都是物证。

例如,请求侵权赔偿的诉讼,被侵权行为造成损害的财物和侵权人所用的侵权工具等就是物证;建筑工程质量的诉讼,已经完工的建筑物就是物证;伪造文书的诉讼,签名的笔迹、墨水等就是物证。

物证的特点是,以自己的客观存在和特征证明待证事实,所以西方国家曾把物证称为“哑巴证人”,并将它作为最有证明力的证据来使用。

民事诉讼中,有些物证的原物由于各种原因无法长期保存,如易腐烂的物品、倒塌的建筑物等,需要用照相、复制模型等方法来固定和保存。

物证的摄影照片或各种方法复制的物证模型,也属于物证。

(二)物证的特征同其他证据相比,物证有如下特征:1.稳定性。

物证是客观存在的物品或痕迹,所以只要及时收集,用科学的方法提取和固定,就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2.可靠性。

物证是以其自身的客观存在的形状、规格、痕迹等证明案件事实,不受人们主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只要判明物证是真实的,就具有很大的可靠性和较强的证明力。

(三)物证与书证的区别物证与书证的主要区别在于:1.书证是以其表达的思想内容来证明案件事实,而物证(包括作为物证的书面文件)则以它的存在、外形和特性等去证明案件事实。

2.法律对书证的规定,有的要求必须具备一定的形式才能够产生某种法律后果;对物证,一般没有这种要求。

(证据学课件)1第一讲_证据法学概述

(证据学课件)1第一讲_证据法学概述

外国证据法
• • • • • • • 加州证据法 约500条 美国联邦证据法 佛罗里达州证据法 约100条 澳大利亚《1995年联邦证据法》 加拿大证据法 英国《刑事证据法》、《民事证据法》 推荐:何家弘、张卫平主编:《外国证据 法选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
我国的证据法
• 我国目前还没一个完整的证据法,有关证 据的法律规范散见于三大诉讼(刑、民、 行)法中。 • 刑诉法 T42-T49 • 民诉法 T63-T74 • 行诉法 T31-T36 • 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1)《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
For students in law school
• • • • • • • Structuring a problem Organizing data: macroscopic analysis Detailed analysis (evidence) Evaluation of particular data Complex arguments: microscopic analysis Inferential reasoning in law contexts Impeachment of a conclusion or judgement
第一讲 证据法学概述

证据是裁判的基础。 ——边沁 《司法证明的原理》
1.1 什么是证据?
证据如何说话
证据
• 什么是证据? • 日常意义vs法律意义 • 证据为什么能说话?
法律用语,据以认定案情 的材料。——《辞海》
证据的定义
• 事实说: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种事实。(陈光中,1996; 程荣斌,1999;江伟,1999) • 材料说:可能用来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杨连峰 ,1995) • 方法说:用作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事实和证明方法 。(崔 敏、张文清,1992) • 根据说:证据即证明案件事实的根据。(何家弘,1999) • 统一说:经过查证属实可以作为定案根据的,具有法定形 式和来源的,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刘金友, 2001;陈光中、卞建林,1996;樊崇义,2001;高家伟等, 2004) • 信息说:证据是关于案情的“信息”。(齐剑侯,1982) 证据是负荷案件信息的载体。(童兆洪、俞晓辉,2001; 李琳,200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