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里名人故事
三字经第三节朗读

三字经第三节朗读《三字经》是中国古代儿童启蒙读物之一,通过简短的诗句,生动地讲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道德原则。
其中的每一节都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能够让读者对历史、地理、人物、文化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
本文将对《三字经》的第三节进行朗读,并解读其中的内容。
《三字经》第三节的内容主要围绕着历史人物的生平和事迹展开,以让读者了解古代名人的故事,并从中学习到一些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
首先,第三节介绍了文天祥的事迹。
文天祥是中国南宋时期的一位抗金名将和文学家,他以忠诚、正直、不畏强权而闻名。
《三字经》中描述了他的忠诚和正直,这是他在面对金朝的压迫和威胁时的表现。
文天祥的故事告诉我们,应该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不畏强权,勇敢地为正义而战。
接着,第三节讲述了岳飞的事迹。
岳飞是中国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将领,他在抵抗外敌入侵、保卫祖国的战争中作出了重大贡献。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应该为国家、为民族的利益而奋斗,为了保家卫国,即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此外,第三节还提到了司马光的事迹。
司马光是中国北宋时期的一位重要历史学家和政治家,他为人忠诚正直,一生致力于整理历史资料,编写了《资治通鉴》等重要史书。
司马光的故事告诉我们,应该崇尚真理和正义,追求历史的真实,坚守自己的职责和使命。
最后,第三节还提到了张骞的事迹。
张骞是中国西汉时期的一位伟大的使节,他带领队伍远赴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国与西域各国的交流与合作。
张骞的故事告诉我们,应该勇敢地开拓进取,勇于探索未知的领域,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通过朗读《三字经》第三节的内容,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人物的伟大和他们的奋斗精神。
他们无论在面对困难和压力时,都能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为了正义和公平而奋斗。
他们的事迹激励着后人,让我们明白了追求真理、崇尚正义的重要性。
通过朗读《三字经》第三节的内容,我们也能了解到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精髓。
这些历史人物不仅仅是我们的楷模和榜样,也是我们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
三字经名人故事

三字经名人故事引导语:《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
下面是yjbys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三字经名人故事大全,欢迎阅读!三字经名人故事一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我们都知道,孟子是我国历史上的“亚圣”,他的学问很好,还收了许多学生,他能有这些成就,全都要归功于孟母。
在孟子小的时候,住家附近刚好是个坟场,每天都会有出殡或扫墓的人,哭哭啼啼的从这里经过,孟子见了觉得好玩,也学着玩起出殡的游戏,孟母知道后,决定换个环境。
这一次,他们搬到镇上,每想到附近住着一位屠夫,孟子又学着屠夫拿着刀子,玩起剁猪肉的游戏,于是孟母又决定搬家了,因为她知道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
他决定带孟子搬到学校附近。
果然,从此孟子便跟其他学生一样捧着书本,摇头晃脑的背诵着。
有一天,孟子逃学回来,孟母正在织布,她一气之下,剪破了正片织好的布,然后对孟子说:“你读书就想我织布一样,要脚踏实地才能做得好,如今你随意逃学,就象我剪断这块布一样,前功尽弃了。
”从此,孟子便发奋读书,果然成为中国的大学问家。
1三字经名人故事二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从前,有个无恶不做的强盗,在他做尽坏事后,终于被衙门的捕快捉了起来。
由于他犯了许多不可原谅的罪,所以县太爷判了他死罪。
临刑前,县太爷问他有什么要求,强盗说:“我想见我母亲最后一面。
”县太爷命人把他母亲请来,当他们母子一见面,母亲很悲痛的抱者儿子大哭。
谁知道,那个强盗竟然狠狠的将母亲的耳朵咬了下来,并且伤心地说:“我好恨娘在我犯错时,从来不教训我,现在我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强盗的母亲,要对强盗的下场负一半的责任啊!清朝时,大将左宗棠的部下张曜,立了许多功劳,于是左宗棠便升了他的官,但是许多不服气的人,便以张曜没有念过书为理由,不给他官做。
张曜知道因为自己的不识字,而做不了官,心里很难过,于是发奋苦读,终于凭着他的学识,把官给争了回来。
名人的“三字经”

三步
宋 代 苏 东 坡 认 为 写读 书 提 要 分
“ 步 ” 第一 步是 抄 一 段 , 三 : 第二 步 用 三 个字 为题 . 第三 步 用 一 个 字 为题 。 三 上 宋 代 文 学 家 欧 阳 修 读 书 很 用 功 . 善 于 利 用 “ 上 ”即 马上 、 上 、 上 他 三 枕 厕 的时 间读 书 。 三 到 宋 代 朱 熹 认 为 读 书 要 做 到 “ 三
、
因容 貌 长相 并 称
沈 腰 潘 鬓 “ 腰 ” 南 朝 梁 沈 约 的 腰 沈 . 很 细 ; 潘 鬓 ”. 晋 潘 岳 的 鬓 发 很 美 。 唐 “ 西 南
李煜 《 阵 子》 磨 ” 之句 。 容 美 貌 的 男子 。 形 髯 金 瘦 厉 清 朝 乾 隆 年 间 . 江 钱 塘 浙
之 余 , 雨 者 时 之 余 ” 阴 。
一
遍 尽 作 艺 术 享 受 ; 二 遍 拆 卸 ; 三 遍 再 第 第
浏 览 . 得一 个 完 整 的 印 象。 求 三不 谈 毛 泽 东在 校 读 书 时坚 持 “ 不 三 谈 ” 不谈 金钱 。 : 不谈 琐 事 , 谈 男 女 方 面 的 不 问题 。 三条 路 民主人 士李 公 朴说 . 书 中跳 从 出来 有 “ 条 路 ” 一 条 是读 活 书 ( 读 言 之 三 : 多 有 物 的书 ) 一 条是 活读 书 ( 书 要 多思 考 ) , 读 ,
维普资讯
. 文 漫谈 . 语
z ,z 宣 zI ' A
经 , , 名 的 “三 字 人
山 东 实验 中 学 杨 吉 生
三余 三 国时 的董 遇 善于 利 用 “ 余 ” 三 读 书 . 谓 “ 余 ” 冬者 岁之余 , 者 日 所 三 即“ 夜
大器晚成的名人事迹

10 苏洵“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
”这是过去在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三字经》中的一则故事。
讲的就是北宋大文学家、《六国论》的作者苏洵青年时代的事。
据说苏洵年轻时,读书不努力,糊里糊涂地混日子,常和一帮“狐朋狗友”赛马、游山玩水,直到二十七岁方有觉悟,于是发愤学习。
学了一年多,自以为差不多了,就去考进士,结果没有考中。
这才使他认识到,学习并不容易,要得到成果非下苦功夫不可。
从此,他谢绝宾客,闭门攻读,夜以继日,手不释卷。
如此发愤攻读了五、六年,终于文才大进,下笔如有神,顷刻数千言。
仁宗嘉佑元年,他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
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
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
嘉佑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
嘉佑五年(52岁),任为秘书省校书郎。
我也是27岁才参加成人高考,开始正式的学习。
现在立志考历史学院的研究生。
每次学到痛苦的时候就用苏洵来勉励自己。
也希望那些年纪偏大,基础不好的朋友但又有志向的朋友不要放弃自己。
9 齐白石这位在近代中国画坛享有盛名的艺术大师也是起步晚,基础差。
齐白石从小家境贫困,世代务农,仅在12岁前随外祖父读过一段私塾。
他砍柴、放牛、种田,什么活都干,12岁学木匠,15岁学雕花木工,挣钱养家。
27岁才开始正式学画画。
这个时候所有人恐怕连他自己也不会想到,日后会成为一代大师,获得一连串的荣誉。
齐白石什么时候可以称的上“成”字不太好说,我想在他中青年的时候已经小有名气,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是在56岁后开始大胆突破自己,转变画风后才从此声名大振。
1949年当选中国文联委员、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委员。
1952年聘为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文史馆研究馆员、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主席、北京中国画院名誉院长。
曾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1953年中央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关于感恩的名人故事

关于感恩的名人故事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
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
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
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无知的人本想做点好事,结果却害人不轻;小喜鹊拔出妈妈的羽毛,还以为报答了养育之恩。
父母之恩,水不能溺,火不能灭。
——苏联谚语孔融让梨(跟孔融学感恩)在我国流传甚广、家喻户晓的《三字经》中,有“融四岁,能让梨,弟与长,宜先知”的韵文。
孔融四岁那年,正在院中玩耍的孔融兄弟几个,面对父亲刚买来的梨子,哥哥让孔融先拿,而孔融却拣了个最小的。
父亲问孔融为什么这样做,孔融回答说:“哥哥比我大,应该吃大的;我年纪小,就该吃小的。
”用一颗平常心来修身养性,用一颗敏感心赖为人处世。
平常心: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敏感心:感恩感悟父亲不禁为儿子的谦让懂事高兴,却又故意问道:“可你还有个小弟弟,为何不把最小的梨留给他呢?”孔融则答:“我比弟弟大,哥哥应该让弟弟,所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你能不为孔融这种谦让精神所感动吗?手术费:一杯牛奶晏芳一个生活贫困的男孩为了积攒学费,挨家挨户地推销商品。
他的推销进行得很不顺利,傍晚时他疲惫万分,饥饿难耐,绝望地想放弃一切。
走投无路的他敲开一扇门,希望主人能给他一杯水。
开门的是一位美丽的年轻女子,她笑着递给了他一杯浓浓的热牛奶。
男孩和着眼泪把它喝了下去,从此对人生重新鼓起了勇气。
许多年后,他成了一位著名的外科大夫。
一天,一位病情严重的妇女被转到了那位著名的外科大夫所在的医院。
大夫顺利地为妇女做完手术,救了她的命。
无意中,大夫发现那位妇女正是多年前在他饥寒交迫时给过他那杯热牛奶的年轻女子!他决定悄悄地为她做点什么。
一直为昂贵的手术费发愁的那位妇女硬着头皮办理出院手续时,在手术费用单上看到的是这样七个字:手术费:一杯牛奶。
那位昔日的美丽的年轻女子没有看懂那几个字,她早已不再记得那个男孩和那杯热牛奶。
三字经范文精选:关于三字经的故事大全

关于三字经的故事大全三字经的故事1、《孔融让梨》中国人尊敬长辈叫“孝”,尊敬兄长叫“悌”,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孔融是东汉末年人,他四岁时,一次有人送来一筐梨,他和几个哥哥自己挑,孔融挑了最小一个。
有人问“你怎么不拿大的?”他说“哥哥年纪大,应该吃大的。
”孔融这么小年纪已知道传统美德。
三字经的故事2、《母子同刑》三国时期,魏国王经在征讨三字经的故事3、《孟母断机》有一天,孟轲读书厌倦了,跑回家。
正在织布的孟母十分生气,就把梭子折断,在了地上。
孟轲很奇怪,问母亲为什么发火。
孟母说》“一匹布要一根根一寸寸地织,你的学习也像织布一样,只有不分夜才能有所成就。
如今你学业未成就厌倦了,就像折断的梭子一样,还能织布吗?”孟轲听后恍然大悟,从此学习更用功,终究成为着名思想家。
三字经的故事4、《五子登科》三字经的故事5、《孟母三迁》孟轲是战国时期的着名思想家,很早父亲就去世了,家里十分贫穷,但母亲没有放弃对他的教育。
他们最初住在坟地旁,孟轲就模仿做丧事。
孟母很担心,就搬到集市上,与一家屠夫为邻,孟轲又模仿起杀牛羊来了。
为此孟母又把家搬到一座学校附近,从此孟轲就跟着专心学习礼议。
孟轲从小受到教育,最终成为着名思想家。
三字经的故事6、《铁杵成针》唐朝大诗人三字经的故事7、《鸿门宴》秦末,刘邦攻下秦都咸阳,其手下告诉项羽说,刘邦有野心,项羽听后很害怕欲杀刘邦,即在鸿门设宴招待刘邦,席间指使项庄舞剑要杀刘邦,多亏项伯保护幸免于难,后来在刘邦护卫的斥责下,项羽才放弃杀刘邦的念头。
三字经的故事8、《韦编三绝》孔子勤奋好学,知识渊博,一生都没有松懈过。
那时候还没有纸,书都是用竹简作成的,再用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为了研究“周易”,每天不停地三字经的故事9、《杀妻求将》战国军事家吴起,其妻子是齐国宗室的女儿,他们住在鲁国。
不久齐国发兵攻打鲁国,有人推荐吴起率兵抵抗,鲁穆公因吴妻是齐国人,怕他有私不敢任用,吴知道后,为了功名,居然杀了妻子取得信任,最后打败了齐军。
《三字经》里的故事400字:伯虎学画

明朝时候,在如今江苏省的苏州⼀带,有⼀个有名的画家叫唐寅。
唐寅,⼜叫唐伯虎。
唐伯虎从⼩就爱画画。
他们家在苏州街上开了⼀个酒店。
他爸爸为了装饰门⾯,招揽⽣意,在酒店的墙上挂了⼀些名⼈画的画啦,写的诗啦。
伯虎从⼩在酒店⾥帮忙,没事⼉的时候,就照着葫芦画瓢地对着这些画临摹。
有⼀天,唐伯虎把临摹好的⼏幅⼭⽔画拿给⼀个名叫沈⽯⽥的画家看,请他指点指点。
沈⽯⽥看了,说:
“不是我倚⽼卖⽼,实话对你说吧,你很有绘画的才能。
可是要真正把⼭⽔画画好,光靠临摹可不⾏,得多游览⼀些名⼭⼤川。
你眼下还缺着这⼀步呢,所以你画的这些画,说句不客⽓的话,只能说是有⾻头没⾁。
”
唐伯虎⼀听,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在朋友的帮助下,特意跑去太湖去游览。
他到太湖⼀看,呀!真是⼭明⽔秀。
宽阔的湖⾯,四周峰峦起伏,景⾊太迷⼈了。
唐伯虎每天天⼀亮,就坐着⼩船,到太湖四周的⼀些⼭边、湖湾、寺庙和⼀些⽯洞⾥去写⽣。
没⼏天⼯夫,他就画了许多美丽的⼭⽔画。
他把这些画带回苏州,拿给他的⽼师看。
⽼师⾼兴地说:
“好极了!好极了!到底是多出门好啊!现在你画的画,⽐过去画的画有⽣⽓多了!”
打这以后,唐伯虎画画的名⽓⼀天⽐⼀天⼤,求他画画的⼈越来越多。
三字经解释:如负薪 如挂角 身虽劳 犹苦卓

三字经解释: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rúfùxīn如负薪rúguàjiǎo如挂角shēnsuīláo身虽劳yóukǔzhuó犹苦卓【注释】负:背。
挂角:传奇隋代李密,曾替人放牛,把一捆书挂在牛角上一边走,一边读书。
【解释】汉朝的朱买臣,以砍柴维持生活,每天边担柴边读书。
隋朝李密放牛把书挂在牛角上,有时间就读。
他们在艰苦的环境里仍坚持读书。
【启示】朱买臣和李密,一个打柴一个放牛,生活都非常贫苦,但能自己发奋读书。
后来都成为很出色的人。
我们有这么好的学习环境,怎么能不努力学习呢?【故事】汉朝朱买臣每天砍柴、背柴,仍不忘读书,而隋朝李密为人放牛时,也随时把书挂在牛角上预备阅读。
虽然环境是如此艰苦,但他们求学的毅力仍不变。
【赏析】“如负薪”,讲的是西汉武帝时期,辞赋家朱买臣艰苦读书求进的故事。
朱买臣家境非常贫困,但朱买臣却苦读不辕,为生活所迫,朱买臣不得不上山砍柴来维持生活。
但朱买臣在砍柴时,也是读书不停,打柴休息时读书,担柴行路时读书。
学习刻苦是常人所不能比的。
因为朱买臣不治产业,仅仅读书,却无功名,其妻弃他而去,但朱买臣终于学业有成,受到汉武帝召见,并做了会稽太守,朱买臣的辞赋也名盛一时,可比肩司马相如、东方朔,后其妻要求复合,朱买臣马前泼水,示意不可能复合。
“如挂角”,讲的是隋朝人李密的事。
李密对书也是如饥似渴,手不释卷,而且素有大志。
李密在往侯山拜见包恺,乘牛时,在牛角上挂着《汉书》一帙。
越国公杨素见之问读何书,李密答曰:“项羽传。
”杨素听后非常吃惊。
杨素之子杨玄感认为李密气度不凡,杨玄感后收李密为左膀右臂,后来李密拥兵自立,归唐又叛唐,结果被杀。
朱买臣与李密都是当时的名人,他们刻苦用功,努力读书,奋发向上,其精神颇值得学习。
朱买臣穷困时,背柴尚且勤读;李密行路时不忘读书。
正是他们有这种刻苦努力的精神,所以才建立了一番功业,留名于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窦燕山,名禹钧,北京幽州人。
古代幽州属于燕国,燕国有山名燕山,故以地名尊称他为窦燕山,就像诗圣杜甫住在京兆少陵,被人称为杜少陵一样。
窦燕山是五代后晋时的人,年轻的时候不学好,做生意欺行霸市、缺斤少两、昧心行事,虽然赚了钱,但直到三十岁还没有子嗣。
有一天夜里,他死去的父亲给他托梦,说:“你心术不正、心德不端,恶名张注天曹,不但无子而且无寿。
你要赶快改过迁善、大积阴德、广行方便,还有可能挽回。
” 窦禹钧醒来以后,吓得出了一身冷汗,他痛下决心改邪归正。
从前之恶不敢再犯并且广行善事,在家里兴办义学、积德行善克己利人。
一天夜里又梦到他父亲对他说:“尔今阴功浩大,善名张注天曹,后有五子齐登科甲,尔寿至八十九岁”。
他醒来以后,行善更为积极,后来果然生了五个儿子:仪、俨、侃、尔、僖。
窦家教子有方,比如他的家庭之礼都按照古礼进行,家中男不乱入,女不乱出,男耕女织,和睦孝顺,所以才有五子联科。
其中大儿子做到礼部尚书,二儿子做到礼部侍郎,其余三子也都做了官。
侍郎冯道赠诗曰:燕山窦十郎,教子以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
以上举的两个例子说明,做父母的教育子女,第一要善于教育,第二要持之以恒。
1.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黄香是东汉江夏人,即三国时期东吴人。
黄香九岁的时候,冬天睡觉前用自己的身体给父母暖被窝,夏天睡觉前用一把小扇子给父母扇枕头。
他对父母能尽孝道,是为人子者的好榜样。
执是执持、不松手的意思,严持孝道,永不放弃,叫做“孝于亲,所当执”。
元代福建延平府的郭居敬,曾将历史上二十四位孝子的感人故事编辑了一本书,就是《二十四孝》,“黄香扇枕”就是其中的一个故事。
2.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赵中令是宋朝的中书令(宰相)赵普,这段话讲的是赵普半部《伦语》治天下的故事。
赵普与赵匡胤是小时候的同学兼朋友,他出身比较艰苦,少年时期没有好好读过书,以后跟随赵匡胤打天下。
宋朝开国后,赵普历任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匡义两朝的宰相,自称半部《论语》帮助赵匡胤打天下,另外半部《论语》帮助赵匡义治理天下。
赵普白天忙于处理国家政务夜晚则读《鲁论》,所谓“鲁论”就是鲁国通行的《论语》二十篇。
据说每当遇到重大问题,赵普总是说:“明天再做决策。
”晚上回家以后,他从箱子里面拿出一本书仔细地读,第二天准能够提出一个很高明的见解。
时间久了大家都很奇怪,觉得赵普家里一定藏有什么秘籍宝典,于是买通他的家人打探这个秘密。
有一天,家人趁他不在家把书拿出来一看,原来是《论语》。
可是谁也不相信,怎么可能是人人皆知的《论语》呢?赵匡胤得知此事,亲自到他家来探问,赵普就把那本《鲁论》拿了出来。
赵匡胤说:“此为朕幼年所习,如今卿家还在读吗”?赵普回答说:“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尽在其中”。
宋太宗继位以后仍然想用赵普为宰相,有人说赵普的坏话,说他只能读《论语》。
太宗如实以告,赵普说:“臣实不知书,只能读《论语》。
我辅助太祖定天下只用了半部《论语》,尚有半部可以辅助陛下致太平”。
故此“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句美谈。
3.彼蒲编,削竹简。
彼无书,且知勉。
西汉时候有个人叫路温舒,字长君,山西潞州人,小时候给人放羊,家贫没有钱买书。
中国在汉以前,非世家没有藏书,非自己下功夫抄录,就无书传学。
那时候还没有纸张,非绢帛皮简无以为书,所以家贫就自然没有书可读了。
路温舒放羊时经常路过一片池塘,他注意到池塘边上长的蒲草很茂盛,就背回家一大捆,截成与竹简一样尺寸,并将其编联在一起,然后借来《尚书》工工整整地抄到上面。
有了蒲编书,他就一边放羊一边读书。
因为他精通汉书、熟悉法律,以后做了狱吏,最后官至临淮太守,成为西汉著名的法律专家。
“削竹简”的是西汉的公孙弘。
他出身贫贱,二十多岁时曾经当过县监狱的小官,后因过错被免了职。
公孙弘本来就不甘心平庸,因为家境贫寒只好替别人放猪。
他五十多岁的时候,经常跑到竹林里把竹子削成竹简,把借来的《春秋》和各家的注解,抄在竹简上面。
汉武帝时期,公孙弘官至左内史、丞相,封为平津侯。
1.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头悬梁”的是晋朝人孙敬。
孙敬,字文质,汉代信都(今河北冀州)人。
好学,后入洛阳,在太学附近一小屋安顿母亲然后入学。
他曾采杨柳为简,加以编联,用来写经,这是历史上“辑柳”的典故。
《太平御览》上记载:孙敬“好学,晨夕不休”,常年闭门谢客,攻读诗书,人称“闭户先生”。
他苦读诗书,常常通宵达旦,困倦得眼皮都睁不开了,就弄根绳子把头发绑起来吊在房梁上。
打盹垂头的时候,揪一下头发就惊醒了,继续读下去。
孙敬凭借其独特的“头悬梁”的苦读精神,终能通今博古、满腹经纶,成为晋时知名的大儒。
后人对孙敬的苦读精神极为敬仰,并将此与战国时苏秦“读书欲睡,引锥刺其股”的故事并谈,用以教育孩童。
战国时候的洛阳人苏秦,游说秦惠王,上书十次而游说不成。
黑貂皮衣穿破了,百斤黄金用光了,回到家里“妻不下饪,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家里人都不理睬他。
苏秦下了狠心,日夜苦读姜太公的《阴符经》,研究其中的奇谋策略。
至更深夜半,头迷眼闭,但一想到自己所受的奇耻大辱,就拿一把锥子自刺其股,在大腿上扎一下,醒了以后再读。
如此苦读,一年以后出山,说服六国联合抗秦,完成了合纵大计,自己也腰挂六国相印,成为历史上著名的纵横家/2.昔仲尼,师项橐。
古圣贤,尚勤学。
这里说的是孔子勤学的故事。
孔子说过,“人有生而知之者,有学而知之者,有学而不知者”。
即使是生而知之者还是要学习,有的人天分很高很聪明,但是不认真求学问,倚仗自己的天才胡作非为,就把自己给毁了。
孔子是圣人,也还是活到老学到老,他曾向七岁的项橐请教问题,给后人做了好榜样。
项橐是春秋时期的神童,孔子曾经向他请教过问题,所以被后世尊为“圣公”。
相传,孔子有一次与弟子们东游。
待车马行至齐地纪障城的时候,大道边上有几个戏耍的玩童,有一童子立于路中不动。
子路见状,停车呵斥道:“小孩子怎么不让车呢?碰到你怎么办?” 童子说:“城池在此,车马安能通过?”孔子探身道:“城在何处?”童子说:“筑于足下。
”孔子下车观看,果见小儿立于石子、瓦片摆成的“城”中。
童子问:“是城让车马,还是车马让城?” 孔子笑道: “好伶俐的童子!请问你叫什么名字,多大年龄?” 小儿答道:“我叫项橐,年方七岁。
请教您是哪一位?”孔子答道:“我是鲁国孔丘”。
项橐惊道:“您就是鼎鼎大名的孔夫子!那么我请教您三个问题,答的出来我就让城让路,答不出来就请绕城而过”。
孔子觉得项橐小孩很有意思,于是笑道:“一言为定”!项橐说:“天地人为三才,夫子可知天有多少星辰、地多少五谷、人有多少根眉毛?” 孔子摇头说:“我还真的不知道”。
项橐得意道:“我来告诉你,天有一夜星辰,地有一茬五谷,人有黑白两根眉毛。
” 项橐再问:“请教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子答道:“江河湖海,水中都有鱼;柴草灯烛,是火就有烟;没有叶不成树,没有枝又哪里有花呢?”项橐听后晃着脑袋说:“不对,是井水没鱼,萤火没烟,枯树没叶,雪花没枝。
” 项橐又问:“什么山上无石?什么车子无轮?什么牛无犊?什么马无驹?什么男人没有妻子?什么女人没有丈夫?孔子逗他道:“啊呀,我还是不知道。
”项橐又道:“土山无石,轿车无轮,泥牛无犊儿,木马无驹儿,神仙无妻,仙女无夫”。
孔子心中实在是敬佩这个七岁的孩子,于是向项橐行礼,绕城而过。
这就是后世传说的“项橐三难孔夫子”的故事。
历史上确有孔子向项橐请教有关音乐问题的记述,“三难”则纯属传说故事。
山东纪城碑廓镇东北八公里处有一山,名叫躲子山,传说项橐就是在此山避难时遇害的。
项橐三难孔子的故事盛传之后,各国诸侯都派人打探项橐的住处,以便为我所用。
为避祸项橐就藏到山里,但被吴国、齐国的武士发现了。
两国武士为争夺项橐打斗起来,吴人看劫持不成就将项橐刺死了,其时项橐年仅十二岁。
3.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窦燕山,名禹钧,北京幽州人。
古代幽州属于燕国,燕国有山名燕山,故以地名尊称他为窦燕山,就像诗圣杜甫住在京兆少陵,被人称为杜少陵一样。
窦燕山是五代后晋时的人,年轻的时候不学好,做生意欺行霸市、缺斤少两、昧心行事,虽然赚了钱,但直到三十岁还没有子嗣。
有一天夜里,他死去的父亲给他托梦,说:“你心术不正、心德不端,恶名张注天曹,不但无子而且无寿。
你要赶快改过迁善、大积阴德、广行方便,还有可能挽回。
” 窦禹钧醒来以后,吓得出了一身冷汗,他痛下决心改邪归正。
从前之恶不敢再犯并且广行善事,在家里兴办义学、积德行善克己利人。
一天夜里又梦到他父亲对他说:“尔今阴功浩大,善名张注天曹,后有五子齐登科甲,尔寿至八十九岁”。
他醒来以后,行善更为积极,后来果然生了五个儿子:仪、俨、侃、尔、僖。
窦家教子有方,比如他的家庭之礼都按照古礼进行,家中男不乱入,女不乱出,男耕女织,和睦孝顺,所以才有五子联科。
其中大儿子做到礼部尚书,二儿子做到礼部侍郎,其余三子也都做了官。
侍郎冯道赠诗曰:燕山窦十郎,教子以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
以上举的两个例子说明,做父母的教育子女,第一要善于教育,第二要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