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与养老思想探究
传统孝道与养老问题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老龄人口持续增加,尤其是中国“421”家庭结构模式呈增长趋势“,孝”在维系家庭关系和解决养老冲突问题上显得能力有限。
人们一方面忙于工作以创造财富,另一方面还要顾及养老以维系社会稳定,尽忠和尽孝如何两全尽管已纠结中华民族数千年,但至今仍没有一个明确答案。
于是,构建以解决养老冲突、维系社会和谐为目的的现代养老制度显得十分必要。
一、中国传统孝的内涵及其双重影响1.孝的内涵及其内容养亲敬亲是中国传统孝道的基本内涵。
“孝”兴于周代,它不仅是一种伦理道德,还是一种社会规范,是我国古代解决养老问题的道德和行为准则。
主要包括尊祖敬宗、生儿育女、敬亲、奉养、侍疾、善终。
(1)尊祖敬宗。
这是周代至春秋时期尽孝的主要内容。
《礼记?祭统》:“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又云:“事故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尽如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
”可见“,孝”的对象是祖先“,孝”的方式是祭祀。
(2)生儿育女。
西周“孝”的另一内涵是生儿育女,我们所熟悉的《诗经》,其中大部分作品成文于该时期,诗中不乏关于生儿育女的内容。
《周颂?闵子小子》:“于呼皇考,水世克孝。
”朱熹《诗经传》云:“孝子,主任之嗣子也”。
[1]这里的“孝”都与生命延续和后代有关。
(3)敬亲。
中国传统“孝”的精髓在于对父母要“敬”和“爱”,没有敬和爱,就淡不上孝。
《论语》中记载,在子游问孝时,孔子答道:“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2]子夏问孝时,孔子进一步指出“: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撰,曾是以为孝乎?”[2]毋庸置疑,孔子认为“孝”首先要敬亲。
(4)奉养。
即赡养父母,这是中国传统孝道的物质基础,也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纲领。
儒家提倡在物质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
《论语?为政》:“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撰。
”[2]《尔雅?释训》有“:善父母为孝。
浅析中华传统文化孝道观之孝

浅析中华传统文化孝道观之孝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价值观之一,强调子女对父母的敬爱、孝顺与尊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子女对父母的孝道观念源远流长,被认为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品质的重要体现。
孝敬父母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之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父母被视为子女的根本和血脉,子女们对父母的敬爱与孝顺被视为天经地义的事情。
孝道观念强调子女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尊重父母,照顾他们的生活和健康,并尽可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这种孝顺的行为通常是细小而亲切的,如向父母问候,给予他们关怀和尊敬,尽力为他们解决困扰等等。
孝道并不只是一种个人行为,而是一种社会价值和伦理观念,强调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被视为整个社会的基本单位,孝道也被认为是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之一。
当子女们尽职尽责地履行孝道观念时,不仅能够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也能促进社会的和睦与稳定。
孝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道德伦理,也在法律上得到了强调。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24条规定:“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并且明确规定了赡养父母的权利和责任。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孝道观念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年轻一代的子女们常常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照顾父母。
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家庭结构变化和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下,很多家庭也出现了三代同堂的现象。
这使得子女往往无法履行传统孝道观所要求的所有责任。
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和价值观念的多样化,一些年轻人也开始对传统孝道观持有不同看法。
他们认为,孝道观念过于束缚了个人的发展和自由,限制了个人追求自己梦想和幸福的权利。
一些人还认为,孝顺父母应该是基于对父母的真诚关心和爱,而不应该只是一种传统习俗或社会压力。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孝道观念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重与照顾,有助于维护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孝道观念面临着一些挑战,需要我们重新思考并寻找适应时代发展的方式来履行孝道。
中国传统孝道及其对我国现代养老的意义

中国传统孝道及其对我国现代养老的意义中国传统孝道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念之一,它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关爱和照顾,并追求家庭和谐与亲情的延续。
在中国传统孝道中,养老是子女应尽的义务之一,因此它对我国现代养老制度和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中国传统孝道对我国现代养老的意义。
首先,中国传统孝道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照顾,这种尊重和照顾对于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至关重要。
在现代养老制度中,老年人往往面临着社交孤立和孤独的问题。
然而,传统孝道提醒子女们应该尊重老年人的存在,并为他们提供关爱和陪伴。
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传统孝道对于现代养老制度的意义在于提醒人们应该关注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照顾。
其次,中国传统孝道鼓励子女为父母提供物质支持和照顾。
在现代养老制度中,老年人往往需要经济上的支持和照顾。
然而,现代社会中存在着养老金不足、医疗保障不完善等问题,老年人的物质需求往往无法得到满足。
中国传统孝道的意义在于提醒人们应该关心父母的物质生活,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
无论是通过经济补贴还是共同抚养,中国传统孝道的精神都为现代养老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念框架。
再次,中国传统孝道强调家庭的和谐和亲情的延续。
在现代养老制度中,老年人往往面临着被社会边缘化和孤独的问题。
然而,中国传统孝道提醒人们家庭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单位,家庭的和谐和亲情的延续对于老年人的幸福感至关重要。
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传统孝道对于现代养老制度的意义在于提醒人们应该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促进家庭成员间的亲情关系,为老年人提供安全感和幸福感。
最后,中国传统孝道的意义在于倡导尊老爱幼的社会价值观。
孝道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尊重老年人并重视子女照顾。
通过传承和弘扬孝道文化,可以在社会上建立起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让社会更加关注养老问题,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社会支持和保障。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孝道对于我国现代养老制度和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传统孝道及其对我国现代养老的意义(精)

摘要自古以来孝就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是处理子女与父母、晚辈与长辈关系的一个重要的道德规范。
孝文化的核心就是要做到养老、尊老、敬老,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家庭养老便是传统社会延续至今的最主要的养老方式。
面临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大趋势以及我国未富先老的国情,大力弘扬我国的孝道传统,对缓解我国日趋严重的养老压力至关重要。
关键词传统孝道养老家庭养老1 中国传统孝道及其作用1.1中国传统孝道的涵义1.1.1周人的孝观念产生于周初的孝,大体上有两个涵义,即尊祖敬宗和传宗接代。
《礼记·祭统》:“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又云:“是故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尽如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
”《国语·周语上》:“夫祀,所以昭孝也。
”《鲁语上》:“夫祀,昭孝也,各致斋敬于其黄祖,昭孝之至也。
”这里的“孝”与“享”与“祭”同义,“孝”的对象是祖先,“孝”的方式是祭祀。
这是周初“孝”的最主要涵义。
1.1.2儒家的孝道理论儒家所倡导的孝道的核心就是“善事父母”。
那如何才能做到孝呢?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能养,满足父母生活的物质需要。
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养亲,这是对父母尽孝的基本。
那如何养亲呢?孔子进一步阐述,“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 学而》;《礼记》中也说要“生则养”;在《二十四孝》中也不乏“奉养”的例子如鹿乳奉亲、怀橘遗亲、哭竹生笋、卧冰求鲤等都是千方百计地为父母提供饮食。
(2诚敬,从心里尊敬父母。
正如孔子云:“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没有敬只有养,与养鸡养狗就没有区别了。
子夏问孝时,孔子进一步指出:“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
儿子侍奉父母时,经常有愉悦的脸色,是件难事。
有事情,子女去效劳,有酒食,长辈来享用,那能算“孝”吗?言外之意,要想做到“孝”就必须首先做到“敬亲”。
(3悦亲,使父母高兴,为父母争光。
中国礼仪文化的尊老养老传统美德

中国礼仪文化的尊老养老传统美德中国礼仪文化注重尊老养老,这一传统美德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尊老养老是对长辈的尊重和孝顺的一种体现,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之一、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尊老养老被视为一种重要的道德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基本的伦理要求之一尊老养老的美德体现在中国社会对老年人的特殊关照和尊重方面。
中国的封建家庭中,子女一般尊敬父母,父母则负有养育子女的责任。
子女在成年后往往会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照顾和养老父母是他们的义务和责任。
这种传统观念也延续至今,许多家庭仍然遵循这一原则,子女在长大成人后通常会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和身体健康。
除了家庭层面,尊老养老的传统美德也在社会层面有所体现。
中国社会重视老年人的智慧和经验,在社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在许多公共场所,老年人享有特殊的待遇,例如,公共交通中有为老年人预留的座位,医院和官方机关通常有专门的窗口和服务,供老年人快捷办理业务等。
这些措施都是出于对老年人的尊重和关爱。
此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年长者在家庭和社区中通常被视为智慧和道德的化身。
老年人的经验和智慧被视为宝贵的财富,他们被尊重为家族中的长辈和社区中的长者。
年轻人应该虚心听取老人的教诲,并向他们学习和寻求指导。
这种尊重和孝顺的态度也反映了中国社会传统观念中优先尊重“长”,尊长者的意识。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尊老养老的传统美德逐渐受到冲击。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年轻人离开家乡,独自生活和工作,无法时常陪伴父母。
此外,快节奏的生活和现代化的价值观也导致一些人对尊老养老的重要性产生了怀疑。
这种现象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不仅是对个体家庭的责任,也是对整个社会道德的警醒。
因此,尊老养老的传统美德应该得到重视和保护。
政府和社会组织应该提供更好的社会养老服务,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并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
同时,教育部门也应该加强对尊老养老的教育,培养年轻人对老年人的关爱和尊重的意识。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亲敬老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亲敬老观念孝亲敬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念,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家庭伦理和社会秩序。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秉承着孝道的原则,将尊敬长辈、关心亲人视为一种美德。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亲敬老观念的来源、特点以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一、孝亲敬老观念的历史渊源孝亲敬老观念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早在古代,孝亲就被视为一种道德的核心和家庭伦理的基石。
《孝经》中有“至于精神,神明托也。
”的记载,强调孝亲是一种对神灵的敬畏。
《论语》中的“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也再次强调了孝的重要性。
由此可见,孝亲敬老观念在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
二、孝亲敬老观念的特点1. 尊重长辈:中国人民重视长幼尊卑之序,并且注重尊重长辈的智慧和经验。
年轻人往往会依靠长辈的指导和支持,尊重他们的决策和意见。
2. 照顾弱势群体: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关爱弱势群体,尤其是老年人。
孝亲敬老观念体现在子女们对父母的关心和照料上,包括提供生活和精神上的支持。
3. 地位的传承:孝亲敬老观念也涉及到社会地位的继承。
长辈在家庭和社会中拥有崇高的地位,他们的智慧和经验也被认为是宝贵的财富。
因此,年轻一代必须尊重和维护长辈的地位。
三、孝亲敬老观念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尽管现代社会价值观不断变化,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亲敬老观念仍然有着重要的影响。
1. 家庭和谐:孝亲敬老观念对于建立和谐家庭至关重要。
在中国文化中,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而孝道是家庭和谐的基石。
尊重和照顾长辈有助于家庭成员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增进家庭的幸福指数。
2. 社会凝聚力:孝亲敬老观念在社会中也起到了凝聚力的作用。
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城市,中国人民都将尊敬长辈和照顾亲人视为一种责任和义务。
这种价值观念促使人们更加关心社会弱势群体的福祉,加强了社会的凝聚力。
3. 文化遗产:孝亲敬老观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持和传承这一观念对于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至关重要。
从中国的孝道入手,探析我国古代的养老制度

从中国的孝道入手,探析我国古代的养老制度引言中国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孝道,古代就有以孝治天下的理念提出,更是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道理,流传给后人。
所以在中国,很早就不断有让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有保障的政策出现,并且这些养老敬老的政策,随着时代不断改变升级,即使在古代,也在一套很完善的养老规划制度。
二十四孝汉文帝刘恒亲尝汤药一.秦朝的养老制度什么样的人,才能够被称之为老人?《礼记》中有作解释:“人生十年曰幼,学。
二十曰弱,冠。
三十曰壮,有室。
四十曰强,而仕。
五十曰艾,服官政。
六十曰耆,指使。
七十曰老,而传。
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
百年曰期,颐。
”其中规定,人道理六十岁就算老年人,并且对待老年人以上年纪的人,都有与前面截然不同的定义,六十岁开始作为老人,可以指使别人干活,七十岁的时候身体不行了,应该交代好家事,八十九十岁的都是耄耋老人,不受约束。
在秦朝,老人们不必担心晚年会吃不饱,先秦时期十分关注老年人的饮食。
在《礼记》中就有记载道,五十岁开始,老人就应该开始吃细粮,因为牙口不好。
道理六十岁的时候就要准备隔宿的肉食,七十岁要增加各种副食,八十岁则是要供养各种山珍海味,九十岁的时候行动不便,所以要准备老人喜欢吃的东西随时伺候。
在当时对于老人有很好的福利待遇,朝廷会在仲春和孟冬两个季节给没有劳动能力,有没有妻子、儿女供养,无依无靠的老人,送去粮食和一些生活必需品。
另外有供养者的老人,家庭中实行减免徭役的政策。
如果家里有八十岁以上的老人,那么一家人中有一个人可以不用服徭役,如果家里有九十岁的老人,则全家都可以不用服徭役。
二十四孝之卖身葬父另外还有一些老人,可以享受国家给他们养老的待遇。
这些能够让国家给他们养老的主要有四种人,一种是一辈子属于道德楷模的三老五更。
第二种是家中有烈士为国牺牲的老人,第三种是从官场离休退仕的老人,第四种是五保户的庶人之老。
老人的生活和饮食都有了着落之后,秦朝还推出了医保服务,先秦时期的免费医疗和养疾之政都是惠民的项目。
浅论传统孝道文化的养老保障功能

浅论传统孝道文化的养老保障功能传统孝道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传统,在现代社会中其仍然具有一定的传承和影响。
传统孝道文化所强调的家庭的重要性和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关系,为老年人的养老保障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思路和方法。
首先,传统孝道文化鼓励子女尽职尽责地照顾老年父母。
在传统文化中,子女的责任不仅限于照顾父母的生活,同时也包括了照顾父母的精神和心理健康。
子女应该和父母保持良好的沟通,尽可能地满足父母的需求,并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予他们帮助。
这种亲情关系一旦形成,老年人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或疾病时可以获得家庭的帮助和支持,这对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传统孝道文化还强调了建立多代同堂的家庭模式。
在这种家庭中,老人和年轻的子女一起生活,彼此关心,互相照顾。
这种家庭模式为老年人的养老保障提供了一个更为完整和全面的社会支持系统,使老年人能够获得更多的情感和物质上的支持。
老人和年轻人之间可以相互帮助,互相学习,使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和融洽。
此外,传统孝道文化还强调了敬老尊老的传统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的形成,不仅仅来自于对于老人年龄的尊重,更多的是对于老人的经验、智慧和精神力量的尊重。
传统文化中,许多优秀老人的故事都表达了这种价值观的传承和弘扬。
这种尊重老人的价值观能够带来社会的关注和对于老年人的赞扬,对老人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从而促进老年人在生活中的健康和幸福。
总之,传统孝道文化的养老保障功能在现代社会中仍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传承和发扬传统孝道文化,建立起父母与子女、老人与年轻人之间共同照顾的家庭模式,可以为老人提供更加完善和细致的照护,同时这也是推动社会老龄事业的一个有益探索。
因此,社会各界都应该重视和支持传统孝道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老年人的养老保障提供更加全面和有效的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 NAL OF S HANDONG NORM AL UNIVER SITY (Hu mani t ies and Soci al Sciences) 2008年第53卷第5期(总第220期)2008 Vol.53 No.5(General No.220)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与养老思想探究*曹立前,高山秀(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250014)摘要: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以孝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传统养老思想是我国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传统养老以家庭养老为主,它要求子女不但要细心奉养父母,而且要孝顺、孝敬,使父母心情愉快,儒家还提出了孝丧和孝祭的要求。
汉代/以孝治天下0,历代统治者为维护统治,纷纷仿效,制定了一系列的养老制度和措施。
传统文化中的孝与养老思想的合理成份对当代养老事业仍有借鉴意义,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
关键词: 传统文化;孝;养老思想;启示中图分类号: K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73(2008)05-0088-04*收稿日期:2008-06-28作者简介:曹立前(1960) ),男,山东新泰人,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高山秀(1984) ),女,山东沂水人,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
一、孝与养老孝是中华民族最为古老的道德规范。
作为一种伦理道德观念,孝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社会基础,它首先是原始社会末期父系家长制的产物,同时也是人类家族血缘关系在伦理观念上的反映。
中华民族一贯重视孝道。
孔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0明确把孝看作是人类的高尚品德)))仁的根本。
5孝经6中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0又说:/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0,明确认定孝是至高无上、天经地义的法则。
5劝报亲恩篇6中说:/人生五伦孝当先,自古孝为百行原。
世上惟有孝字大,孝顺父母为一端。
0肯定孝为人伦之首、百行之原。
5劝孝歌6中说:/孝为百行首,诗书不胜录......若不尽孝道,何以分人畜?0把孝作为区分人与禽兽的根本标志。
以上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孝的重要性,表明孝作为社会的重要道德规范,早已为人们所认同,因而在实践中具有普遍意义。
养老敬亲,即家庭内部的养老敬亲是传统孝道的基本内涵。
从奴隶社会起,善事父母,赡养双亲就是孝道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在古代典籍的记载以及人们的传统习惯中,总是把/孝0与/养0密切联系起来。
5说文6中说:/孝,善事父母者。
0孟子在5孟子#离篓下6中说:/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0不孝者五,其中三不孝均为/不顾父母之养0,明确指出和强调了不养父母即为不孝。
到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及其思想家虽然在孝道中融入了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但善事父母、赡养双亲这一内容却始终没有改变。
不仅没有改变,而且更加全面化、具体化,进而走向了政治化、实践化。
孝的思想与观念之所以数千年来贯穿于中华文化的始终,既与儒法等文化的大力提倡有关,又与中国传统民族习俗及佛道文化的渗透有关。
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孝文化深入人心,使家庭养老有条不紊的持续下去;作为一种政治手段,它为统治者笼络了大批忠才良将,使政府养老举办得有声有色,多姿多彩。
换言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老思想实则是孝的思想。
二、家庭养老思想家庭养老模式是农业经济社会的产物。
在农业经济社会,生产率不高,资源短缺,而天灾人祸使小农经济更加脆弱,其生产状态是靠天吃饭。
在这样一种生产状态之下,年老体弱的人是难以胜任农耕劳动的,必须依靠子女获得生存资料,因此,养老的责任主要是靠家庭来承担和实施的。
在中国古代社会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家庭养老是养老的主体,而支持家庭养老得以长久、稳定发展下去的则是孝的思想。
孝的倡导与实行,一方面是家庭内的亲情需要,因为父母生我养我,在其/颁白0之年,理应让其衣食无忧。
/善事父母0是为人子女应该履行的义务,也是他们表达爱亲敬亲的情感需要。
另一方面,这也是客观实际状况所决定的,是社会为平衡生存机会不平等而发出的号召,其核心是家庭为社会养老。
5孝经#纪孝行章6中说:/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0以儒家孝文化为核心,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思想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孝养善事父母,最基本、最经常的义务是养亲。
5诗经#小雅#蓼莪6中说:/哀哀父母,生我劬劳0,/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0父母养育子女含辛茹苦,子女成人之后当思反哺之情,尽心竭力供养和照料双亲,保障父母的物质生活需要,使其安度晚年。
5孝经#庶人篇6中说:/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05战国策#楚策6中说:/孝子之于亲也,爱之以心,事之以财。
0这里所讲的/事之以财0,就是要求子女在物质生活资料的供给上尽赡养父母之责。
5礼记#内则6也认为,/孝子之养老0必/以其饮食忠养之0。
可见,养老是孝道的题中应有之义,不能不认真对待。
如何奉养父母呢?5吕氏春秋#孝行6指出:/养有五道:修宫室,安床第,节饮食,养体之道也。
树五色,施五采,列文章,养目之道也。
正六津,和五声,杂八音,养耳之道也。
熟五谷,烹六畜,和煎调,养口之道也。
和颜色,说言语,敬进退,养志之道也。
此五者,代进而厚用之,可谓善养矣。
0在5礼记#王制6中,则在吃穿方面提出了更为细致的要求:/五十异粮,六十宿肉,七十贰膳,八十常珍,九十饮食不离寝,膳饮从于游可也0;/七十非帛不暖,八十非人不暖,九十虽得人不暖矣。
0孟子也强调提高老年人生活的质量,而不仅仅是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他根据当时的生活水平提出:/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
0这些要求,可谓周备。
(二)孝敬与孝悦奉养父母,使父母食饱寝安是一种基本的、必不可少的客观义务,但更重要的是精神上关心、爱戴和尊重老人,使老人心情愉快。
5孟子#离娄上6记载了曾子与曾元养父的不同:/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曰有。
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与。
此所谓养口体者也。
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
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0在儒家看来,养志或敬亲悦亲显然要高于养体。
5孟子#万章上6说:/孝之至,莫大于尊亲。
05论语#为政6中记载:/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0孔子把仅能养而不能敬,提高到人畜之别,君子小人之别的高度来看待,可见,敬确实是孝的实质。
如何做到敬亲悦亲呢?5论语#为政6中说:/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0可见,敬亲要保持对父母态度的和悦,要表现出恭敬的态度。
5礼记#祭礼6中说:/孝子有深爱也,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0所以,人子事亲,当以诚心尽孝,自可悦亲。
5劝报亲恩篇6强调:对父母要/出入扶持须谨慎,朝夕伺候莫厌烦0。
不仅在态度上要对父母乐心养志,和悦敬亲,而且在行动上也要时时处处行之以礼,以表敬意,这就是居常之礼了。
5礼记#曲礼上6说:/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醒。
0这就是说,首先要照顾好父母的饮食起居,做到冬天温暖,夏天清爽,另外,还要在晚上安顿好父母休息,早上要去省亲问安。
这一要求长期影响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直至民国时期仍沿此习[1](P264)。
5后汉书#樊宏传6记载:东汉樊宏在家中,/子孙朝夕礼教,常若公家0。
在当时号称为孝敬老人的模范家庭[2]。
(三)孝顺和孝谏对于父母,除了尽心奉养,给予精神上的关心和敬重外,还要顺从他们的意志,惟命是从,即孔子所说的/无违0。
孝与顺二字自汉代开始连用,后成为一个常用词。
5礼记#祭统6中说:/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
0畜即顺之意。
5礼记#曲礼上6载:/见父之执,不谓之进,不敢进;不谓之退,不敢退;不问,不敢对。
此孝子之行也。
0发展到宋代,便演变成了/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0。
当社会道义和亲子之情发生矛盾,当父祖之辈处于不义之境时,儒家也为谏亲留下了一块地盘,即当父母有过时,子女要委婉谏诤。
5礼记#内则6中说:/父母有过,下气贻色柔声以谏。
谏若不从,起敬起孝,说则复谏。
不说,与其得罪于乡、党、州、闾,宁孰谏,父母怒不说而挞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
05礼记#曲礼下6也说:/子之事亲也,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
05大戴礼记#曾子事父母6中说:/父母之行,中道则从,若不中道则谏,谏而不用,行之如由己。
从而不谏,非孝也;谏而不从,亦非孝也。
孝子之谏,达善而不敢争辩。
0孟子等也有类似的表述。
总的来看,儒家经典虽然指出了孝敬父母要做到遵从父母的心愿和意志,但是,并不提倡愚孝。
要求子女遵从父母的心愿和意志,并不是无原则地听从父母之命,而是要以是否合于道德,是否不危害到父母的人格和声望为依据。
在这方面,论述谏亲道理最为明确与坚定的是荀子,5荀子#子道6中指出,/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顺下笃,人之中行也。
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0。
因此,子女应该/明于从不从之义0,/审其所以从之0之道,/孝子之所以不从命有三:从命则亲危,不从命则亲安,孝子不从命乃衷。
从命则亲辱,不从命则亲荣,孝子不从命乃义。
从命则禽兽,不从命则修饰,孝子不从命乃敬。
故可以从而不从,是不子也;未可以从而从之,是不衷也。
0(四)孝思和孝继孝思是指不在父母身边时,应该时刻思念、牵挂父母。
5论语#里仁6中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0为人子者要忧年忧疾,记住父母的年岁,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一方面为他们健康长寿而高兴,另一方面为他们的衰老和疾病而忧惧。
5礼记#曲礼上6也说:/父母有疾,冠者不栉,行不翔,言不惰,琴瑟不御,食肉不至变味,饮酒不至变貌,笑不至矧,怒不至詈,疾止复故。
0孝继是指继承父母的正业善道,并将其发扬光大,正如孔子5论语#学而6所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05中庸6亦说:/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也。
0也就是说要继承父祖遗志,完成他们未竟之业。
5论语#子张6中记载了孔子评价和赞许鲁国大夫孟庄子的话:/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志,是难能也。
0在孔子看来,孟庄子对父母行孝之事一般人都能做到,但其在居丧期间不撤换家臣不改变其父的施政方针,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孝行。
基于对人伦社会的存续和发展的重视,儒家特别关注家庭的延续,后代的有无,将其看作是孝道的内容之一。
故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