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孝道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
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孝道

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孝道记得二OO三年九月在海南海口,我还没讲课以前,刚好看到《孝经》有言:「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当我看懂这句话的时候,那真是欢喜雀跃,高兴得都坐不下来。
先王有一个治理天下的好方法,它能让人与人之间和睦和谐,互相关爱,上级下级、长辈晚辈不会埋怨——它就是孝道。
像今年世界的状况,水灾、旱灾、地震频传。
祖先的教诲很清楚,灾难的根源在人心,「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英国的汤恩比教授是真正有道德、有见识的长者,博览各个民族的文化跟历史。
他感受到,唯有孔孟学说、大乘佛法,有仁爱、慈悲、博爱的精神,才能挽救世道人心。
所以,他在三十多年前就大声疾呼,要学习孔孟学说。
孔孟学说特别强调孝道,强调「慎终追远」,感谢祖先。
所以,家庭也好,社会、世界也好,劫难是可以化解的,就看人心在一念之间的转变,从自私自利、以自我为重的心,转到孝道、仁爱的心。
弘扬、力行、传播中华文化,这对世界非常的重要。
孝道最具体的就是《弟子规.入则孝》的经文,还再加上《孝经》,这个孝就能扎根扎得很稳。
一、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在《孝经》中,孔夫子问曾子,对先王的「至德要道,汝知之乎」,你知道吗?曾子马上从座位上站起来说:学生智慧不够,请老师开示。
这个时候夫子就讲:「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德行的根本在孝道,不管是世间、出世间的道德学问的成就,都要奠基在这个根本上,人找到根本,问题就解决了。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个根基扎牢了,自自然然吸收天地的养分。
一个人孝心起来了,他的仁爱心是水到渠成;我们的爱心提不起来,就是这个源头活水没有找到。
当我们读到「德之本也」,教育要从这里开始,找到了根本,非常的欢喜。
孝道起了,一个人能自强不息;孝道起了,他能同理心的去爱护他人,他人都是别人的父母,也是别人的孩子。
《易经》有言:「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就像大地一样,万物在上面生长,它都尽心尽力给万物以营养,给予呵护。
以孝为根文化为引

以孝为根文化为引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我国长期形成的一种崇高的伦理道德观念。
作为中国四大美德之一,孝道已经被我们所熟知。
“孝服于父母,莫倦其间”,这句看似简单的话语,是我们从小就接受的深刻传统教育。
孝道认为,孩子应该服从父母,尊重他们,他们是孩子们对敬畏和尊重的最佳榜样。
孝道文化强调家庭形象,父母负责儿女的行为,儿女利用义务履行孝道。
孝道文化同时也强调了家庭教育,让孩子学会尊重并珍惜父母提供给他们的一切。
孝顺也让家庭成员能够安心度过每一天,增进彼此的亲情,学会宽恕和包容,把家庭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
今天,虽然社会发展,社会风气正处变化之中,但孝道也仍然作为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着。
孝道文化贯彻着孝子敬老正气的精神,弘扬着忠孝亲爱的观念,激发着尊重老人的感情,传承着能够激励心灵的美德。
孝道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精髓,其历史悠久,古今贯穿。
尽管它已经在当代社会发生了种种变化,但孝道却始终是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脉相承,也是传统中华文化的财富,是当代中国社会精神的支柱。
要维护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就必须从基本的孝道文化开始,让孝道成为全社会共同追求的道德准则。
初一议论作文:弘扬传统美德崇尚孝道,感恩父母

初一议论作文:弘扬传统美德崇尚孝道,感恩父母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其中孝道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美德之一。
孝道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我们应该弘扬传统美德,崇尚孝道,感恩父母。
一、孝道的内涵孝道是指子女对父母的尊敬、赡养和关心,以及在精神上给予父母的支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被视为一种基本道德规范,是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
孝道不仅是一种道德规范,也是一种文化传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弘扬传统美德的重要性弘扬传统美德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宝贵财富。
弘扬传统美德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同时,弘扬传统美德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三、崇尚孝道的方法1. 尊重父母:我们应该尊重父母的意见和决定,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尊重他们的尊严和权利。
2. 关心父母:我们应该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和生活状况,关注他们的需求和感受,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3. 陪伴父母:我们应该尽可能多地陪伴父母,与他们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关爱和陪伴。
4. 传承孝道:我们应该将孝道传承给下一代,让他们了解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为有道德、有文化、有素质的公民。
四、感恩父母感恩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关爱和教诲,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重要的支持者和指导者。
我们应该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珍惜与他们在一起的时光,尽自己所能去关心和照顾他们。
同时,我们也应该将感恩父母的意识传承给下一代,让他们了解父母的付出和辛劳,珍惜家庭和亲情。
五、个人体验与反思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父母的关爱和支持。
他们不仅给予我生命,还无私地为我付出时间和精力,教我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浅析中华传统文化孝道观之孝

浅析中华传统文化孝道观之孝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价值观之一,强调子女对父母的敬爱、孝顺与尊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子女对父母的孝道观念源远流长,被认为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品质的重要体现。
孝敬父母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之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父母被视为子女的根本和血脉,子女们对父母的敬爱与孝顺被视为天经地义的事情。
孝道观念强调子女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尊重父母,照顾他们的生活和健康,并尽可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这种孝顺的行为通常是细小而亲切的,如向父母问候,给予他们关怀和尊敬,尽力为他们解决困扰等等。
孝道并不只是一种个人行为,而是一种社会价值和伦理观念,强调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被视为整个社会的基本单位,孝道也被认为是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之一。
当子女们尽职尽责地履行孝道观念时,不仅能够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也能促进社会的和睦与稳定。
孝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道德伦理,也在法律上得到了强调。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24条规定:“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并且明确规定了赡养父母的权利和责任。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孝道观念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年轻一代的子女们常常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照顾父母。
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家庭结构变化和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下,很多家庭也出现了三代同堂的现象。
这使得子女往往无法履行传统孝道观所要求的所有责任。
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和价值观念的多样化,一些年轻人也开始对传统孝道观持有不同看法。
他们认为,孝道观念过于束缚了个人的发展和自由,限制了个人追求自己梦想和幸福的权利。
一些人还认为,孝顺父母应该是基于对父母的真诚关心和爱,而不应该只是一种传统习俗或社会压力。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孝道观念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重与照顾,有助于维护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孝道观念面临着一些挑战,需要我们重新思考并寻找适应时代发展的方式来履行孝道。
中国传统孝道的看法

中国传统孝道的看法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孝道指的是尊重、关爱和照顾父母的行为,是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非常重要的一条。
本文将从孝道的定义、文化背景、传承和现代价值等方面探讨中国传统孝道的看法。
一、孝道的定义中国传统孝道的定义是指子女尊重、关爱和照顾父母的行为,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尊重父母:孝道的核心在于尊重父母,子女应该尊重父母的意见和建议,不应该随意批评和指责父母。
2. 照顾父母:孝道也包括照顾父母,子女应该尽力提供舒适的生活条件,照顾父母的饮食、医疗和休息等方面,确保父母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3. 回报父母:孝道的子女还应该回报父母,例如通过物质、精神和情感上的回报来孝顺父母。
二、孝道文化背景1. 家庭观念:中国传统社会中,家庭观念非常重要。
孝道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家庭观念的特点,即父母在家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子女应该尊重、照顾和回报父母。
2. 传统价值观: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仁爱、忠诚、诚信、孝道等核心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具有深远的影响。
3. 文化传承: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一部分,孝道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代到现代,孝道文化一直伴随着中国。
三、孝道的传承和现代价值1. 传承价值: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之一。
孝道文化的传承有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觉性。
2. 现代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传统孝道文化也发生了变化,但其基本内涵并没有改变。
现代孝道文化应该尊重父母的意见,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尽力回报父母,同时也要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思想。
中国的孝道传统

中国的孝道传统引言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被誉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国的孝道观念自古即存在,并深深融入人们的生活中。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和现代社会三个方面,探讨中国的孝道传统。
历史上的孝道传统在古代中国,孝道被视为家庭伦理的核心,对于子女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责任和义务。
《孝经》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经典之一,它强调了子女对父母的尊敬、侍奉和孝顺。
除了《孝经》,其他经典如《诗经》和《论语》也都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
孝道的核心概念是孝顺父母,尊敬祖先。
在古代,儿女们要牢记父母的恩德,无论是生活中的关心照顾还是精神上的慰藉,尽最大努力支持和孝顺父母。
孝顺父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至高无上的美德,是一个人品格的标志。
孝道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孝道不仅在个人和家庭层面上起着重要作用,还对中国整个文化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孝道与其他伦理观念如礼仪、道德、道德经济等相互关联,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观。
孝道观念还对中国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强调了家族的地位,作为家族的核心,孝道的实践是传宗接代和家族延续的基础。
同时,孝道的传统也延续到了政治和社会治理层面,形成了以君主和臣子、父亲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秩序。
现代社会中的孝道传统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国的孝道传统在一些方面发生了变化,但其核心价值依然深入人心。
尽管现代生活节奏快、人们追求个人价值,但大多数中国人仍然对孝道传统抱有敬畏之心。
现代社会中的孝道传统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家庭观念仍然非常重要,尊敬和孝敬父母是婚姻和家庭的基石。
其次,中国人普遍注重家族的传承和延续,尤其是长子或长女的角色承担着传统家庭价值观的继承责任。
同时,社会对孝道传统的重视也从法律层面得到了体现。
中国法律规定子女有义务赡养父母,并有相应的法律程序来保护被虐待或遗弃的老年人。
这些法律措施旨在强化孝道观念,提醒人们对年长者的关怀和尊重。
以孝为根文化为引

以孝为根文化为引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领域。
孝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也是中华文明的基石,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被代代相传。
孝文化的内涵丰富而深远,对于塑造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观念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以孝为根的文化,一直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一环,对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对于家庭的幸福和美满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孝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伦理道德观念。
在中国古代,孝文化被奉为至高无上的美德,孝子孝女是被社会所尊崇和推崇的典范。
《孝子家门经》中有云:“孝者,忠良之本也。
”这句话道出了孝文化的深刻内涵,孝为忠良之本,意味着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观念的基础,是整个社会道德伦理的起点。
在众多的中国古代修身治国的经典著作中,大量的篇幅都对孝文化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阐释,孝的价值和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得到了充分的彰显。
以孝为根的文化,对于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中国传统家庭观念中,孝顺父母,尊敬长辈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认为只有孝顺父母,才能够承担起传统家庭的责任。
学会孝敬父母,不仅可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家庭观念,也可以促进家庭和谐、增进亲情、增加家庭美德。
从而使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加和睦,更有向心力,有利于维系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在社会层面,孝文化也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和谐价值观念,有着凝聚民族向心力和社会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需要得到传承和弘扬。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文化交流的不断加强,一些传统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正在逐渐淡化。
这些传统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中,孝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需要得到传承和弘扬。
作为当代中国人,应当继承和弘扬孝文化,将孝敬父母和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融入到现代社会生活中。
通过宣传教育,营造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良好氛围,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从而使孝文化在当代社会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谈谈你对孝道的理解[推荐阅读]
![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谈谈你对孝道的理解[推荐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29b35315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aa.png)
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谈谈你对孝道的理解[推荐阅读]第一篇: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谈谈你对孝道的理解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谈谈你对孝道的理解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是一种“善事父母”的日常伦理意识、规范和实践,实际上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整个中国文化的首要精神,其影响之大、涵盖之广,既深且远。
孝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集道德观、人生观、宇宙观为一体的核心和首要观念。
孝是中华传统伦理体系的起点与诸道德之首。
对当代中国影响深远且发展至今又具有新的时代特点。
传统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之为孝的文化;传统中国社会更是奠基于孝道之上的社会,因而孝道乃是使中华文明区别于古希腊罗马文明和印度文明的重大文化现象之一。
孝不仅在中国文明中有其广泛的文化综合意义,它不仅是一种亲子间的伦理价值观念与规范,而且包含着宗教的、哲学的、政治的、法律的、教育的、民俗的、艺术的等诸多文化意蕴,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观念与首要文化精神,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色之一。
孝的一般意义是孝敬父母,其具体内容在儒家经典—《孝经》中有明确说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又谓:“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孝子如何事亲呢?“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诚然,对于封建统治阶级所提倡的残害人性、盲从盲信、极不平等为特征的“愚忠”、“愚孝”,我们应该批判、剔除之;但是,孝敬父母、尊敬长者的基本思想,则是中华民族数千年调整、和谐家庭关系所积累起来的伦理规范,是历代人们所认同的传统文化精神,在我们今天仍须继承和发扬。
这是因为,孝敬父母不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内容。
它不但可以促进家庭的和睦、团结,也能帮助社会与国家的稳定,使社会正气上升。
对于孝亲敬长的合理的孝,我们应大力弘扬;而对于残害人性、盲从盲信、极不平等为特征的“愚忠”、“愚孝”,我们则应批判、剔除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孝道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关键词:中华文化永续不断孝道大因缘作者简介:骆为荣,宜宾学院唐君毅研究所、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唐君毅先生在1958年同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先生共同署名发表的《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
宣言强调:“中国文化问题,有其世界的重要性。
我们姑不论中国为数千年文化历史,迄今未断绝之世界上之极少的国家之一,及十八世纪以前的欧洲人对中国文化的称美,与中国文化对于人类文化已有的贡献。
但无论如何,中国现有的近于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摆在眼前。
……中国问题早已化为世界的问题。
……而此问题之解决,实系于我们对中国文化之过去现在与将来有真实的认识”。
中国,是数千年来文化历史未中断的,世界上极少的国家之一。
悠悠中华文化,是世界上独特而灿烂的文化,在中国五千年文明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对世界文化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中华文化,“亘古亘今”,一以贯之,连绵不断,始终在传承和发展,既不同于早已中断的古埃及、古波斯及小亚细亚文明,又因凸显“重德求善”之特征,而与“重智求真”的希腊文化和近代西方“科学文化”,形成鲜明对照,实为“世界奇观”。
中华文化能延续五千多年,仍生机勃勃的大因缘即最直接的原因和原动力,当属“孝道”。
“孝道”是中华文化数千年,没有中断而永续发展之源头活水。
一、“孝道”,事之本“敬祖”与“尊天”,在中华文化体系中,是显具本根性的理念。
故流传之中华典籍有言:“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1],“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2],“天地者,生之本也。
先祖者,类之本也。
……无天地,恶生?无生祖,恶出?”[3]。
中国传统文化一个最基本、最核心的观念,就是尊天敬祖,所敬的祖,既是人,又是神(父配天,母配地);所尊的天,既是神,又是祖。
由“敬祖”观念推出的一个重要伦理范畴,是“孝”。
“孝”字,由老字头与孩子的子组成。
老头在上,孩子在下,上下相连,表血缘的延续承继关系,礼之以序,不可颠倒,也不能断失,不然则不为“孝”。
“孝亲敬祖”、“善事父母”,即是“孝道”。
“孝道”,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传说中的尧舜时代起,就崇尚孝行;春秋以下,成为家庭伦理与社会道德生活之核心,人伦道德的基础,一切道德的根本,被奉为修身、处世、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宝。
故孙中山先生说:“孝是无所不适的道德”,历代有“百行孝为先”、“百善孝为尊”之说。
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与基础在儒学。
儒学始祖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
儒学的核心是仁,而仁的根本也在孝。
因儒家仁的思想,是从爱亲即孝悌引申出来的。
儒家经典《论语》中就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新儒学第二代宗师唐君毅先生在其《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书中说:“对父母之自然之孝,亦为我与一切生命相感通之开始点。
或对一切人尽责任之开始点,一切仁心之流行之泉源与根本”。
中华文化属“重德求善”的文化类型,道德论压倒知识论。
在中华文化系统中,人伦几乎渗透各子系统,各学科门类多以其为出发点和归结点。
如国体和政体的理念,就是从伦理中引申出来的,即由“亲亲”导向“尊尊”,由“孝亲敬祖”导向“忠君爱国”,忠孝一体,进而形成中国古代政治学说的“以孝治天下”。
历史上诸王朝“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现在中国内地一些地方党政将“孝敬长辈”列为考核提拔干部的一项重要内容,受到社会各界广泛赞同。
“孝道”,在中华历史文化中,处处凸显其本根性,“孝亲,事之本也”[4]。
“本立而道生”[5],中华文化因之而永续不断。
二、“孝道”与“报恩”精神孝的意义在报恩,因感激孕育生命,“生吾之生”,敬重、珍惜、关爱生命,而孝敬父母,回报父母养育之恩,“报本返始”,并推己及人,转恩兼爱,充量扩大。
敬孝爱家兼及爱国尽忠,协和天下万邦,达天地万物,至“天人合一”之境即和谐的最高境界。
如《孝经》所说:“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孟子所言:“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王阳明所谓:“亲民者,达其天地万物一体之用也”。
这就是人从感激“生吾之生”的恩情,报恩所推演出来的宇宙万物和谐共存的“大家庭”中启示出来的“生态伦理”。
中华民族深谙此道,古圣先帝尧,就能由“亲亲”、家庭始,由近而远地团结天下人,达万邦和谐。
古典《尚书》就此赞尧曰:“克明峻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眭,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今日我们应更好地传承和传播此和谐之道,为“地球村”提供更多的精神营养。
人生在世,无论是谁,一生直接间接受恩于他者,实无量无限。
中国人对此特别看重,饮水思源,知恩图报,于父母、家庭、社会、国家,多存报恩之心,践行“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和“立身达人”。
人生降世,赤条条而来,空无所有,一切所有,初皆父母、他人、社会与自然界的“施与”,而知恩感恩报恩,此为人的本性,可能泯没,而毕竟不能断绝。
“知恩图报”,仍然是当今的一种普世伦理。
报恩之事,初在报其所直接感受他人对其之恩德,故报父母之恩必为报恩之始点,尽孝以感激和回报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
依中国文化传统之说,人养子是为承宗祀,以尽孝,此为报父母恩之一方式。
另外继志述事,子承父志,“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6],亦是报父母恩之事。
二者,都是大孝。
做到二者,同时亦能实现民族文化历史之悠久。
报恩之义,联系过去与现在,个人、家庭、社会与国家,产生极大的民族凝聚力,有助于中华文明之稳定、承继与发展,也有利于“重德求善”民族精神的提升和民族文化的保存与延续。
唐君毅先生曾专门撰文《说中国人文中之报恩精神》,文中说:“报恩之道,则又不必只是我之还报于对我有恩者,而恒是我之转施恩德于此外此后人之‘转恩’,如以教养子女报父母对我之恩,以教学生报师恩。
此即足以成就人之先后代之生活之相续,以及文化历史之相续,亦即人生一切继往开来、承先启后之事业之本。
若无此报恩精神贯注,则人之先后代之生活,只有互相隔载,而无相续,一切继往开来、承先启后之事业,皆不能真实成就”。
又说:“凡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之事,皆是报恩”。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和世界友人,以人为本,倍加珍惜、关爱生命,对灾区伸出无私博爱的救援之手,施恩于灾区人民,大爱无疆。
灾区人民视为再生父母,感恩报恩,团结抗震,真情回报,如浴火凤凰再生,创下人间奇迹。
这是爱的力量,而“爱是感恩的集合”。
这也充分说明,始于“孝道”的感恩报恩精神,是中华民族及其文化虽遭天灾人祸而仍能延续不灭、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孝道”与求“久”思想国外有学者说,中国人以孝行天下,长期奉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7],重多子多孙,因此历代虽迭遭天灾人祸,但是生殖繁多,人口旋即恢复,民族文化遂不断灭。
此说,讲了历史事实和中华文化不断灭之直接原因在于“孝道”,有一定道理,但尚未深入讲到中国学术思想中原有的种种自觉的人生观念,以使中华文化生命长久的求“久”之思想。
求“久”的思想,在中国极早的年代中已经提出,在周代的延续其宗祀求“江山”稳固长久中得以彰显,而“久”之哲学观念的正式提出,则在经典之《易经》、《中庸》中,所谓“可大可久”及“悠久成物”之观念。
《老子》中,尤重“天长地久”之观念。
由唐君毅先生执笔、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先生署名发表的《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中指出:“中国文化是世界上唯一历史久而又自觉其久,并原于中国人之自觉的求其久,而后久的文化”,“中国整个民族文化之所以能久,则由于中国人之各种求久的思想。
这些思想,由古代的史官之记载与训诫,后来历史家所叙述的历代成败兴亡之故及哲学家指出久与不久之原理,而散布至中国之全民族,其内容是非常复杂丰富的”。
敬祖行孝,为存宗祀而生子孙,求生命之传承不绝;为承续祖宗遗志而立身行道,求文化之保存与延续,皆是重视生命的价值,求民族文化长久的求“久”思想。
这既是中华民族文化之生命能绵延长久而不坠的真谛所在,也是敬祖行孝显示的中华民族“上通千古,下通万世”的心量和追求“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精神理想。
四、“孝道”与“重史”意识“孝道”,倡行“修宗庙,敬祀事,教民追孝也”[8]。
由此“追孝于前”的意识,必然滋生出尊重祖宗之训、尊重传统学术文化之历史意识,即重传统、重历史之“重史”意识。
孔子“三年不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9]之说,今人多不以为然,若连着孔子“信而好古”和“追迹三代”之说来看,孔子此说在强调承继父母祖宗的生命精神和孝道维系传统的特殊含义。
不轻易改变前辈的立身做人行事之规就是“孝”,揭示孝之精神在于强化历史的线性延续。
孔子“好古”而走向“重史”,而求知于历史。
孔子“追迹三代”,乃为保卫华夏文化之传统,续亡继绝,上承夏商周之文化,承前启后,功德无量。
尊重祖宗之训,当然即是尊重历史的“古训”,是“重史”意识之表征,也是把历史视作现实的借镜,以史为鉴,使上下、前后、古今相通,文脉相连,历史传统文化固不断裂。
同时此种意识,亦为民族凝聚之力量,使后辈更易了解和接受前辈之文化精神,消除“代沟”,进而促进民族融合。
“重史”,“古之帝王皆设史官”,故昔日中国史官特别发达。
历代史官多历史意识强,重史实,重历史文化之传承,重保存有价值之文化,以史为鉴,资政育人,勇于秉笔直书,太史公司马迁即为典范,千古流芳。
此亦为保存和延续中华文化,促进民族凝聚出了大力,功不可没。
由“孝道”推演出来的尊重历史文化传统“重史”之意识,是中国传统意识的基本特征之一,中华文化因此而有别于西方文化。
敬祖、尊天,尚人文、重史乘,构成中华文化精神之主动脉。
2009年是大儒先哲唐君毅、牟宗三先生百年冥寿之期,海内外对唐、牟二先生的各种凭吊、纪念活动,特别是香港中文大学为唐先生塑立铜像、召开纪念会、国际学术研讨会和举办纪念展等,即是此精神之表现,值得倡行。
“振兴中华”是今日中国人共同的心声,我们尤应发扬由孝而衍生之尊师尚贤兴教的传统文化精神,团结一心,继往开来。
孝是“对一切人尽责任之开始点,一切仁心流行之泉源与根本”。
孔子曰:“志在《春秋》,行在《孝经》”。
历代讲“百行孝为先”,中国汉代就讲“以孝治天下”。
当今社会,孝道仍具普世价值。
尊重历史文化传统,把倡行已久的“孝道”,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再认识、再实践,正本清源,与时进退,“有益于人道人心”,关系家庭的和睦与幸福、民族的统一与兴衰、国家的稳定与发展、社会的进步与和谐,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从我做起”,努力“立身行道”,让中华民族“孝道”这一优良文化传统美德发扬光大,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注释:[1]《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2]《礼记·郊特牲》。
[3]《荀子·礼论》。
[4][7]《孟子·离娄上》。
[5][9]《论语·学而》。
[6]《孝经》。
[8]《礼记·坊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