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孝道是德育根本
简论“孝道”引入大学生德育的意义

父母 不仅 给 了子 女 生命 . 为抚 育子 女 付 出 了艰 辛 、 还 无私 的 贡献 。生 命是 父 母赋 予 的 , 父母 生 命 的延 续 , 是 是 父 母 的生 命 的一 部分 . 以子 女孝 敬 父母 是 天 经地 义 的 。 所 只有 “ 敬 ” 尊 不行 . 仅 只 表 面 “ 仅 尊敬 ” 实 际 不 “ 养 ” 而 赡 也 不行 在赡 养父母 的同 时还要 尊 敬父 母 。 子说 :今 之 孝 孔 “ 者, 是谓 能养 。至 于犬 马 , 皆能有 养 ; 敬 , 以别 乎 ?” 不 何 其
回 归 天 地 . 才 叫 孝 子 女 是 父 母 生 命 在 世 间 的 延 续 。 这 所
孝 道是 中华 民族 的基 本 传统 道 德 准则 之 一 几 千年
来 . 们 把 忠 孝 视 为 人 的 天 性 . 是 建 立 人 性 情 感 世 界 的 人 它 重 要标 志之 一 。
孝 道 思 想 的 精 髓 与 德 育 充 分 结 合 .让 每 个 大 学 生 都 清 楚
据 《 经 . 宗 明 义》 载 :身 体 发肤 , 之父 母 , 敢 孝 开 记 “ 受 不 毁 伤 。 之 始 也 ” 孝 意思 就 是 我 们 的身 体 毛发 肌 肤 都 是父 母 赋 予的 . 不敢 予 以损 毁 伤残 , 这是 孝顺 的开始 。赞 同 “ 父母 全 而生 之 , 全 而 归之 , 子 可谓 孝 矣 ; 亏 其体 。 辱 不 不 其 身 . 谓全 矣 故 君 子 顷步 而 弗敢 忘 孝也 ” 可 即全 受全
养, 不然 不 能算 孝 敬 。换 言之 , 赡养 父 母 除 了满 足物 质 上 的需 求外 . 还要 给 予精 神 上 的慰 藉 , 父 母 能从 心底 里 感 使
浅析传统孝道在社会德育中的作用

Oc .01 t2 0
文 海 艺 苑
Ll RA R Y G A L TE LE RY
浅析 传统孝 道在社会德 育 中的作 用
林丽颖 张 茜
( 燕山大学 文 法学院, 河北 秦皇 岛 0 6 0 ) 6 04
摘 要 :孝” “ 是人伦之始 , 为人子者之德 , 是 也是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的一个重要问题。 中国孝文化在 传统文化 中占有十分重要 的地位。 它在历史上起过稳定 家庭 、 促进社会发展 的积极作 用。 中华民族这一文
百行孝为先 ,孝”为仁义之本 。 “ , 只有爱 自己的亲人 , 然后 再由亲推之 , 才能促进人道德水平 的不断提升 ; 动社会 的进 推
国思想是亲亲感情的连锁效应 ,爱 国主义是孝意识的延续的
结果 。
步。相反 , 如果一个人连亲人都不敬爱 , 又如何爱他人 ?不能
“ 齐家 ”如何 “ 国, 天下 ” , 治 平 呢?孟子云 : 老吾 老 , “ 以及人之
宋代 的欧 阳修在《 泷冈阡表》 中转述他母 亲的话 “ 夫养不
众所周知 , 儒家对“ 立身 ” 最为关注 , 宏道求道 , 成仁取义 , 以天下为己任 , 这是儒家始终不移 的修身追求 ; 而且 儒家修身 的 目的也正在于治平 ,古之欲 明明德 于天下者 , “ 先治其 国; 欲
必丰 , 于孝 ; 要 利虽不得博于物 , 有仁厚之心( 要 奉养父母不一
治其 国者 , 先齐其 家 ; 欲诚其意者 , 先致其知 ; 致知在格物 。物
格而后知至 , 知至 而后 意诚 , 意诚而后心正 , 心正而后身修 , 身 修而后家齐 , 家齐而后 国治 , 国治而后天下平” 《 (大学》 。 ) 在此
论孝道是德育的根本

1百善 孝为先
么 呢 ?因 为 父 母 是 我 们 今 生 最 大 的 恩 人 。
师德 建 设
C h i n a E d u c a t i o n I n n o v a t l o n : H e r : a : l d : ■ 矗: U
论 孝 道 是德 育 的根 本
鲁 克成 柬 卫 ( 南京 航 空航天 大学 图书馆 江 苏南京 2 1 00 善 孝 为先 ; 人 能孝悌 , 则其 心和 顺 ; 首孝悌 , 次谨 信, 泛爱众 , 而亲仁 , 有余 力, 则学文” 这 些古 典教诲 , 阐述 了孝道是
德育 的根本 , 并将落实孝道 归结到反省改错 , “ 顺 乎 亲 有道 , 反诸身不诚 , 不顺 乎 亲 矣 ” 。 所 以 也 提 出 了明 白善 恶 是 非 的 重 要 性 , “ 诚 身有道 , 不明乎 善, 不诚 乎身矣 。 ” 关键 词 : 孝 道 德 育 明 善 反 省 改 过 中图分 类号 : G 41 文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 1 6 7 3 -9 7 9 5 ( 2 0 I 3 ) 0 3 ( a ) 一0 2 3 7 —0 2
少 , 不孝 敬 父母的 有 多少 , 这 种 现 象 就 是
们的人生会受 益无穷 。
使作 善 也 。 ” 由此 观 之 , 教育的宗 旨, 就是 教 育大 家 做 善 事 , 做一个善良的人。 那 善 的
根本是什 么? “ 百善 孝为先” 。 孝 经 》 中也
说: “ 夫孝 , 德之 本 也 。 ” 可 见, 无论 从何 种 角 度分 析 , 教 育的 根 本 都 是 教 孝 。 因 为 孝 是 德 行的根本 。
造 成我 们痛 苦的根 源 。 人没 有 了孝心 , 则 会 自私 自利 , 只想 着 自 己 。 想 着 自己, 就 会 4 改 错 是 真 正 的孝 亲
论学校德育教育中的“孝道”教育

论学校德育教育中的“孝道”教育运城三中曹清俊内容摘要:《孝经》上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国人自古至今都讲“孝”,养儿防老观念根深蒂固,然而,现在独生子女“孝”观念变得十分淡薄。
所以学校要把孝德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把孝德教育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并深入开展以“孝德工程”为主题的实践教育活动,营造“孝德文化校园”,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感恩,懂得如何尊敬长辈、体谅父母、关心他人。
关键词:孝道孝德教育孝德文化校园家校结合协同教育引言中国自古以来就讲“孝道”。
《孝经》上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这就是说,孝是立德之本,是一切美德形成的起点和基础。
以敬、养为核心的“孝道”,千百年来,在调节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保持社会稳定、促进人类幸福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必要性德乃人之本,孝为德之先。
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行,我国正迅速进入老龄社会,培养下一代人的孝心,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然而,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亲情不断经受着金钱的考验,特别是现在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视为宝贝,吃的是肯德基、麦当劳;看的是日本、韩国动画片;过的是洋节日。
由于受西方文化影响严重,对传统道德观念认同感不强,“孝”观念变得十分淡薄。
作为小学生,经常与父母顶撞、发脾气、不主动参与家务劳动的不在少数,中小学生跳楼事件、自杀事件、甚至更为恶劣的“杀母”事件,让人触目惊心。
面对这些“孝道”沦落结出的苦果、恶果,我们深感加强孝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学校把孝德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把孝德教育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并深入开展以“孝德工程”为主题的实践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感恩,懂得如何尊敬长辈、体谅父母、关心他人。
实施方法(一)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近些年来,学生的自杀事件呈上升趋势,并表现出“传染”的迹象,特别是在高中和大学。
百德孝为先-------浅谈德育课中孝道的教育 优质文档

百德孝为先-------浅谈德育课中孝道的教育俗语说“百行德为首,百善孝为先”。
孝是衡量一个人道德行为的基本准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孔子教导曾参说:“孝为德行之本,是产生教化的源泉”,“人之行,莫大于孝”,从这些话中,我们不难看出:一个人只有孝顺父母,才能进而关爱他人,报效祖国。
德育工作,当注重“孝道”教育。
那么什么是孝道呢?我们先来看看这个孝字。
中国的文字是世界上最有智慧的文字。
孝字:上面是一个老字,下面是一个子字。
这个老代表老一代,老一代还有老一代;子代表子一代,孩子还有孩子。
我们的老一辈,老一代和我们的子一代是一体的,也就是我们的父母和祖先跟我们的无尽的后裔是一体的,老一代和子一代是一体的观念就叫做孝。
我们无尽的祖先通过孝道跟我们无尽的后裔成为一个生命体,是一个生命,是通的,这就叫做孝。
我再打个比喻:我们的父母和祖宗是我们的头,父母、长辈和祖宗是我们的头;孩子是谁?孩子是我们的手;夫妻两个是身体,它是一个生命。
祖宗、父母和孩子是一个生命,是连在一起的,这就叫做孝。
我们无尽的祖宗会通过孝道来滋养我们无尽的后裔。
不孝是什么意思?一个不孝顺的人,一个不孝顺的家族是什么意思?就是用刀把这个孝把它从中间割开。
或者说不孝顺的人是什么意思?就是用斧头把自己这棵大树根砍断了。
那还得了吗?您把自己智慧的生命和福报的生命从中间割开了,您把您自己从中间割开了,您的人生会顺利吗?所以我们就能得出这样的结论:不孝顺的人人生会怎么样?没有智慧,没有福报,他的人生一定是坎坷、磨难、曲折。
所以《百孝篇》就讲:诸事不顺因为什么?因不孝。
不孝怎么能够顺呢?孝顺,孝顺。
孝到了,顺就来了。
但是如果我们不尽孝道的话,我们智慧的生命和福报的生命就会受到严重的伤害。
所以很多朋友就讲:“我这几年不顺。
我今年这个生意不好。
今年咱家诸事不顺。
”今天我们知道了,不顺利,不顺利的原因在哪里?不孝。
是啊,因为不孝顺,以后我们在遇到不顺利问题的时候,好了,我们就会反省:“是不是我对公公婆婆、岳父岳母大人,对父母的孝道不够?当咱们家孝道通了的时候,我们无尽的祖宗会通过孝道把他积植的德行通过孝道传递给我们的孩子。
以孝育德——让孝文化在德育中绽放

一
条 以孝 育德的育人之路 。 孝亲思想 是中华 民族传统道德 的珍贵
场合 , 面对 的是 什么人 , 都应该注意 良好 的沟通 , 即使是理在 自己
样, 可 以培养学生 的爱心 , 促进人 际关 系的和谐 。 三、 提 倡孝德可 以加 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孝敬的重要方 面。
学生是 国家 宝贵的人才资源 , 其思想道德状况 关乎 国家 的前 途和 民族 的命运 。我 国古训有云 : “ 士有百行 , 以德为先 。” 而“ 孝
。因此 , 学校在实施德 育的过程中应大胆地 以“ 孝” 为道 , 我们站在社 会转 型期 的十字路 口 , 社会、 家庭 、 电视 、 不 良书 为德先 ” 孝 德” 的丰富 内涵 , 对学 生进行传 统孝 道观教育 , 弘扬 籍、 互联 网等 , 促 使 了信息 渠道 的多元 化。而青 少年正处 在生理 充分挖 掘“
进 而培 养学 生规 范 的道德 行 为和高 尚的道 德情 发育成熟 、 心理成长相对 滞后的阶段 , 面对不 良诱惑 , 他们缺 乏足 中华 传统美 德 , 操 。以孝育德 , 让传统 的孝文化在德育 中绽放光彩 。 够 的判断力 和科 学的是非观 , 各种安全事故频 发 , 给家庭 、 学 校和
关键词 : 孝文化 ; 德育 ; 学校 中华 民族有着 五千年的文 明史 , 孝文化源远 流长 , 丰富多彩 。 越来越 多 , 已经形成一 个特 殊的群体 。他们 是家里 的 “ 小太 阳” ,
在古代视孝 为一切道德之基本 , “ 孝 者人之本也 ” 。运用学生喜 闻 从小感受 的是唯我独尊 的地位 , 不尊 重长辈和周 围的人 , 蛮横 、 自 乐见 的形式宣扬孝 文化 , 让学 生在浓 烈的氛 围中沐浴 “ 孝文化 ” , 私 、 任性 , 缺乏宽容之 心 , 在社会 交往 中就 出现 了严 重的障碍 。反 走进 “ 孝文化 ” , 使 中华 民族孝敬美德 在他们的思想底蕴 中绽放 。 映在 同学关系上 , 遇事争吵不礼让 , 常常 因小事而激化矛盾 , 甚至
浅谈学校德育中的“孝道”教育

浅谈学校德育中的“孝道”教育我国即将经进入老龄社会,老年问题成为整个社会的重大问题。
然而目前在我国青少年中存在着严重的道德失范现象,社会上存在种种不孝的劣行,如不奉养父母、子女互相推诿,老人孤苦伶仃,无家可归,剥夺父母,不仅不尽赡养义务,等等。
因此,培养学生“孝道”势在必行,而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当然也是对青少年进行孝道教化的主阵地、主渠道。
培养青少年的孝意识,让他们有更多的孝行,学校要起主要作用。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向学生灌输“孝”知识1.做好“三进”首先是“进教材”。
从小学到大学都有思想品德的课程,可是这些教材里有的根本就没有有关孝的内容,即使有也只是一笔带过,很难引起老师和学生的重视。
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内容要“进教材”:一是教材中要将孝道阐述清楚,让学生了解为什么产生孝道,怎样做才是行孝,人为什么要行孝,行孝对我们的家庭和社会有什么重大意义。
把道理讲清楚,说透彻。
二是要将古今的孝子的典型故事编入教材。
同时还要将新时期涌现出来的孝子的故事也选一些编者按入教材。
其次是“进课堂”。
一些学校领导对思想品德课不重视,要么将课时减少,要么派业务差的老师,更多的是没有专业背景的领导去读一下。
即使上这方面课的老师也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上课时要么不负责任的读一下,要么叫学生自习。
更谈不上老师会在课堂里向学生讲解孝的内容了。
学校应该在保证课时的前提下,派有专业背景而且责任心强的老师讲授思想品德课,并且要求老师花一定的课时讲授孝的内容,其目的是让孝的知识“进头脑”。
2.多渠道传孝其实学校还有很多渠道可以向学生灌输孝知识。
首先每个任课老师,特别是语文课老师,在不冲淡主要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向学生灌输一些孝知识。
语文课的许多课文涉及到孝的相关知识,只要老师做一个有心人,既能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孝知识,也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也就是说,向学生灌输孝知识,不仅是思想品德课老师的事,也是每个老师的事。
浅谈孝道是德育的根本

浅谈孝道是德育的根本“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1]《孝经》在“开宗明义章第一”中一开篇就如是说。
孝道,是道德的根本,是教育所产生的原因。
教育教什么,就是教孝。
这与当今的先进教育理念不谋而合,“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德育的根本就是“孝”。
看“教”这个字,左边是一个“孝”字,右边是一个“文”字。
意思就是告诉我们,教育的根本就是教孝。
《礼记·学记》中说:“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2]教育就是长养他的善行,而修正他的错误行为。
《说文解字》说:“育,养子使作善也。
”[3]由此观之,教育的宗旨,就是教育大家做善事,做一个善良的人。
那善的根本是什么?“百善孝为先”。
《孝经》中也说:“夫孝,德之本也。
”可见,无论从何种角度分析,教育的根本都是教孝。
因为孝是德行的根本。
1 百善孝为先“百善孝为先”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话。
孝是做人的最根本的一个准则。
为什么呢?因为父母是我们今生最大的恩人。
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他说他爱别人,那是假的,一定是有利可图或者为了满足自己什么私欲。
孝是一个人的道德根本,只有孝敬父母,然后再将这个“孝敬”推而广之,爱护所有的人,甚至爱护所有的物,这才是真的。
《孝经》中说:“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1]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不爱自己的父母,而说爱别人,那是不可能的,那个爱一定是假的。
一个人不敬自己的父母,而敬别人,那也一定是假的,这个很容易理解。
如果一个人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而特别尊敬自己的领导,你就知道他是为什么了。
他肯定是为了自己的升迁、为了自己的饭碗。
这样的尊敬不是真正的尊敬,真正的尊敬是打心眼里,不计较报酬的。
当今社会,由于缺乏孝道的教育,普遍的缺乏真诚的爱心。
所谓的爱这个、爱那个,如果不爱自己的父母,都是表面功夫。
所以真正要挖掘一个人的爱心,先要培养他的孝心。
这就是为什么,五伦关系以“父子有亲”为根本了,因为其他的关系都是由这一个关系延伸出来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孝道是德育的根本摘要:本文通过“百善孝为先;人能孝悌,则其心和顺;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些古典教诲,阐述了孝道是德育的根本,并将落实孝道归结到反省改错,“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
所以也提出了明白善恶是非的重要性,“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关键词:孝道德育明善反省改过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a)-0237-02“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1]《孝经》在“开宗明义章第一”中一开篇就如是说。
孝道,是道德的根本,是教育所产生的原因。
教育教什么,就是教孝。
这与当今的先进教育理念不谋而合,“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德育的根本就是“孝”。
看“教”这个字,左边是一个“孝”字,右边是一个“文”字。
意思就是告诉我们,教育的根本就是教孝。
《礼记·学记》中说:“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2]教育就是长养他的善行,而修正他的错误行为。
《说文解字》说:“育,养子使作善也。
”[3]由此观之,教育的宗旨,就是教育大家做善事,做一个善良的人。
那善的根本是什么?“百善孝为先”。
《孝经》中也说:“夫孝,德之本也。
”可见,无论从何种角度分析,教育的根本都是教孝。
因为孝是德行的根本。
1 百善孝为先“百善孝为先”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话。
孝是做人的最根本的一个准则。
为什么呢?因为父母是我们今生最大的恩人。
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他说他爱别人,那是假的,一定是有利可图或者为了满足自己什么私欲。
孝是一个人的道德根本,只有孝敬父母,然后再将这个“孝敬”推而广之,爱护所有的人,甚至爱护所有的物,这才是真的。
《孝经》中说:“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1]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不爱自己的父母,而说爱别人,那是不可能的,那个爱一定是假的。
一个人不敬自己的父母,而敬别人,那也一定是假的,这个很容易理解。
如果一个人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而特别尊敬自己的领导,你就知道他是为什么了。
他肯定是为了自己的升迁、为了自己的饭碗。
这样的尊敬不是真正的尊敬,真正的尊敬是打心眼里,不计较报酬的。
当今社会,由于缺乏孝道的教育,普遍的缺乏真诚的爱心。
所谓的爱这个、爱那个,如果不爱自己的父母,都是表面功夫。
所以真正要挖掘一个人的爱心,先要培养他的孝心。
这就是为什么,五伦关系以“父子有亲”为根本了,因为其他的关系都是由这一个关系延伸出来的。
有“父子有亲”,才有“君臣有义”。
所以之前选拔官员称为举孝廉,从孝子中选拔官员,才能保证他廉洁。
总之,一句话,孝道是德育的根本,想要培养出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素养的年轻人,必须从孝道的教育入手。
2 人能孝悌,则其心和顺“孝顺、孝顺,孝了才顺”,不只是顺父母,也是顺了自己的心。
我们现在太多的人,心不和顺,烦恼很多,忧虑很多,为什么呢?因为失去了根本,只想自己,不想别人,则患得患失,心里难过。
朱熹夫子说:“人能孝悌,则其心和顺。
”[4]给我们指出了根本。
我们的根本就是孝悌之心的缺失。
孝,是孝顺父母;悌,是友爱兄弟。
都是人伦之重。
看看现在,兄弟不和睦的现象有多少,不孝敬父母的有多少,这种现象就是造成我们痛苦的根源。
人没有了孝心,则会自私自利,只想着自己。
想着自己,就会忧虑很多,“无田忧田,无宅忧宅,眷属财物,有无同忧。
有一少一,思欲齐等,适小具有,又忧非常”[5],则烦恼就会很多。
人懂得孝敬父母,为父母着想,则就会为别人着想,念念为别人着想,则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里的“忧”不是烦恼,而是爱心。
它是踏实的,充实的。
父母是我们的根本,只有找回根本,人才会幸福。
3 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论语》里面说:“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6]德行与学问的顺序已经非常明显了。
首先我们特别注意一下,“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就是说,前面的德育是根本,而德育中孝悌又是根本。
可是现在我们的教育,只注重“学文”,而忘记了德行,更不用谈孝道了。
这种现象则是“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危害就大了。
不只没有培养出合格的人才,而且让很多年轻人道德修养落后,难以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这就是林则徐所说的“十无益”中的“行止不端,读书无益。
做事乖张,聪明无益。
心高气傲,博学无益。
”也就是说,没有德行,聪明、博学是没有意义的。
这就是我们现代教育的根结所在,缺“德”。
《三字经》中也说:“首孝悌,次见闻”所以,它一开始就先举出孝悌的故事:“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7]中国人讲究博爱是从“孝悌”中来,先孝养自己的父母,再友爱自己的兄弟。
如果连友爱兄弟都做不到,让他跟别人和睦相处,那怎么可能呢。
以此类推,再友爱自己周围的人,进而扩展到全天下人,进而再扩展到一切万物,这就叫“泛爱众”。
当我第一次看到“泛爱众”的时候,我很惊讶,我们古人在几千年前早就提出来“博爱”了,而且次序这么明显,这么科学,让人知道从何处下手去做。
所以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真的是博大精深,我们之前是小瞧了它了,应当努力学习,去明白里面真实的意义,那样我们的人生会受益无穷。
4 改错是真正的孝亲中庸说:“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8]什么叫孝顺父母?难道仅仅是给父母好吃的,好用的,好穿的吗?当然不是。
孝顺父母分很多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对父母的物质供养;第二个层次是养父母之心,让父母高兴;第三个层次是养父母之志,父母对我们的期望,我们要达到;第四个层次,养父母之智,只有让父母能明了生活的真相,他才能真正快乐,才是最高一层的孝顺父母。
我们“反诸其身”,就是养父母的心、养父母的志,养父母的智。
为什么呢?我们反省自己,勇于改错,父母看到了自然高兴。
父母都希望我们成为一个好人,一个更加完善的人,我们努力改错,就是要做一个更完美的人,这是完成父母的心愿,这就是养父母之志;我们改错,就能够让父母也能明白生活的真相,明白更多生活的道理。
生活自然会越过越好,越来越快乐,这就是养父母之智。
通过《了凡四训》我们就能看出,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改变命运的方式就是改过与行善。
“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说是反省自己,但如果不明白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又如何反省自己呢?所以《论语》第一篇《学而篇·第一》一开始就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习就是要明白善恶是非的标准,这样我们才能知道怎么“习”。
现在我们很多人自以为明白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但是让他自己说他又说不上来,真正到了事情上,又分辨不清善恶是非的标准。
结果做了恶还以为自己是善,还给自己找很多理由。
这都是不明白善恶的缘故,所以生活中有很多不顺,但他却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就是因为造作太多不善的缘故。
在《了凡四训》里面说:“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阴,有阳;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皆当深辨。
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行持,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
”所以明白善恶是非的标准尤为重要,在《了凡四训》中有详明的解释,希望每一位仁人志士都能够好好看看。
在此就不必赘述了。
所以《中庸》中说:“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不诚乎其身,就是不顺乎其亲,则就是不孝,罪过大了。
所以“明善”是第一要务,要“明善”就要“学习善恶是非的道理。
我们有一位同学,花了几天时间,看了一遍《太上感应篇白话故事》,内心就非常高兴,他说他终于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了。
这就是让人高兴的根源。
明白是非善恶的道理,然后努力行善。
而百善孝为先。
5 结语孝悌是我们生活的根本,是我们做人的根本,是我们幸福的根本,是我们改变命运的根本。
只有力行孝悌,我们的内心才会欢喜,我们的生活才能幸福。
而力行孝悌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反诸其身”,勇于改过。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定要认识到自己的过错,才能“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了凡四训》中,“吾辈身为凡流,过恶猬集,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见其有过者,心粗而眼翳也。
然人之过恶深重者,亦有效验: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或无事而常烦恼;或见君子而赧然相沮;或闻正论而不乐;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梦颠倒,甚则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苟一类此,即须奋发,舍旧图新,幸勿自误。
”[9]与君共勉。
参考文献[1] 钟茂森.《孝经》研习报告[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3.[2] 陈戍国.《礼记》校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4:268.[3] (汉)许慎.说文解字[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408.[4]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50.[5] 鸠摩罗什.佛教十三经·无量寿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0:34.[6] 李炳南.论语讲要[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6.[7] (宋)王应麟.三字经[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9:7.[8] (明)张居正.张居正讲解《大学·中庸》[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9:115.[9] (明)袁了凡.了凡四训[m].北京:中华书局,2008: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