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论孝道 读后感

合集下载

2024年论语孝道读后感

2024年论语孝道读后感

2024年论语孝道读后感《论语》是中国古代经典文化之一,是儒家经典之一。

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以及他们之间的对话。

《论语》中有关于伦理道德、政治哲学、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其中包括了孝道的论述。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2024年读完《论语》后,我进一步理解到了孝道的重要性,也领悟到了一些深刻的道理。

首先,我明白了孝道不仅仅是对父母的尊敬和敬爱,更是一种社会道德的基石。

孔子在《论语》中多次强调孝道的重要性,他认为孝顺父母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道德准则。

孝道不仅在家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对社会秩序和稳定有着深远影响。

母爱是伟大的,父爱是伟大的,我们应该尊重他们,感恩他们。

其次,我了解到孝道的内涵是非常广泛的。

孝道不仅仅是尊敬父母、照顾父母的体态行为,更重要的是内心的感恩和孝心。

在《论语》中,孔子教导学生说“齐鲁之政,虽丧我师,其心不端于丧者,三年。

”这句话表明了孝道的内在追求。

孝道并不仅仅停留在外在的行为上,更重要的是从内心里感恩父母,专心向学,为人正直,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孝道。

第三,我认识到孝道的实践对于个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孔子在《论语》中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在孝道实践中,我们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孝道培养了我们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让我们更加懂得关爱他人,体察他人的需要。

通过孝道实践,我们不仅可以使家庭和睦、和谐,也能够培养自己的品德和修养,成为一个更加完善的人。

第四,我意识到在现代社会中,孝道的传承和发扬面临着新的挑战。

随着经济的发展,家庭结构的变化,传统的孝道观念逐渐淡化,许多人注重个人利益,忽视了对父母的尊敬和关爱。

因此,我们应该通过加强教育,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让孝道的精神不断传递下去。

同时,我们也应该思考如何使孝道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总之,《论语》中关于孝道的论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论语中有关孝道的读书笔记6篇读友吧_1

论语中有关孝道的读书笔记6篇读友吧_1

论语中有关孝道的读书笔记6篇论语中有关孝道的读书笔记篇1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名叫《论语》,它阐明的道理,使我受益颇深。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成,共二十篇,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代表了孔子的基本思想。

书中提到,曾子曰:“吾日三省无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曾子说:我每天反省自己多次,替别人办事尽心尽力了吗?同朋友交往真心对待了吗?老师传授的知识用心温习了吗?由此,我想:自己是否做到一日三省了呢?我在家里做家务活是否尽心尽力了呢?对待自己的好朋友是否真心了呢?对待自己的学习是否认真负责了呢?想到这里,我深感惭愧:自己做家务活的时候不够用心,房间也打扫得不够干净;对待朋友不够真心,有时不能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对待学习也不够认真,粗心的问题经常出现。

我当以《论语》中:“吾日三省无身”为自己改进的方向,争取做到“一日三省”,改掉身上的坏毛病和缺点,让自己拥有更加完美的人生,更让自己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子弟子的形象。

如子路的率真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辨,曾皙的潇洒脱俗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缺点等具体情况,给与不同的教诲,表现了一个长着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

北宋政治家赵普曾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融合了古人智慧的《论语》是不可多得的中国传统文化宝藏。

论语中有关孝道的读书笔记篇2一个故事之所以人尽皆知,是因为它包含着永不泯灭的人性;一段历史之所以千古流传,是因为其蕴含着不朽的精神传奇;一部文学作品之所以享誉中外,是因为它时时奏响着真与美的旋律。

当它们汇集到一起,就搭建起世间最神圣的文学殿堂。

畅游其间我们将跟全世界的人们的一起,欣赏美丽,感悟真谛,与他们一起成长,共同进步。

《论语》就是一部享誉中外的文学作品,其间经典名句,含义深刻,值得咀嚼,耐人寻味。

学习论语孝的心得体会9篇

学习论语孝的心得体会9篇

学习论语孝的心得体会9篇学习论语孝的心得体会【篇1】读了《论语》一书之后,我更由衷地敬佩孔子。

《论语》教会了我好多做人道理。

近些年,也许是受一些西方思想的影响,年轻人越来越强调自信而这自信过了“度”变成了骄傲,自负。

所以,我们常常看到年轻人们高高的抬着头,自信满满的样子,从不轻易向别人请教问题。

《论语》中的“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及“默尔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充分的表现出了孔子的谦虚。

根据史实记载,孔子曾向老子问礼,曾向顽童请教问题。

可见,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的博学的孔子,还需新的向别人求教,谦虚地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好。

那么,骄傲自满的我们是不是应该通过对《论语》的学习领悟出什么道理,低下高傲的头呢?谦虚是一种美德,通过学习《论语》,我更深刻的理解了谦虚的内涵。

《论语》不愧为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

我听说现在台湾流行一种“经典教育”就是让孩子们从小学习《论语》,我认为这是很有必要的,《论语》中很多孔子的教授的做人的道理,从小学习《论语》,能够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品德,这并不落伍,正如儒家所认为的,真正的人才,“德”是第一位的,比才华更重要,有了“德”又有才的人才能造福国家,反之,德行不够只能是祸害。

读过《论语》,我更加觉得德行的重要,培养好的品德,学会做人,谦虚,不自满。

这样不但自己,对国家也是一种福。

希望年轻的朋友们能够多读一些像《论语》这样的书。

学习论语孝的心得体会【篇2】本学期老师组织我们读《论语》。

学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老师一遍遍在课堂上讲解所谓何意,我在下面听得云里雾里,想不通这古人好好的话干嘛要说成这样,在我眼里,古人的经典*一直是深奥难懂。

课间随意翻阅书本,不觉被里面的内容牢牢吸引了,这本书不像我想象的那么枯燥难懂,论语中的经典话语加上一个个小故事,变得生动形象,从中可以学到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每当夜晚难以入眠时,我便捧着它细细品味,细读之中,也读出了一点点自己的心得。

论语孝道的读后感

论语孝道的读后感

论语孝道的读后感论语关于孝道的读后感篇【1】:论语关于孝道的读后感《论语》内容广泛,记载了关于哲学,艺术,伦理,文学,政治,教育等几个方面的言论,是儒家学派最重要的经典着作,也是了解中国文化绝对不可不读的作品。

一直以来,我都没有细心地品读过这享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誉的着作。

今年寒假,郑校特意挑选了这部书给全校教师学习,让我进一步亲近了孔夫子的思想。

细读《论语》,它不时激发着我思考,使我迸发出一丝丝的感悟。

孔子重孝,“孝”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是为人之本。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孝道也占非常重要的位置。

所以论语里有很多处都在讲孝道,“父母在,不远游”,“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中国古语说“父慈子孝”,为什么在论语里,只看到关于子孝的讨论,却看不到关于父爱,母爱的内容为什么孔子只提子孝而不提父慈我的理解是,父母爱子女是天性,不需要提。

尤其中国的父母,对子女更是爱的深,只是他们很少直白的表达出来而已。

论语没有关于父母之爱的讲述,实属正常,因为实在没有必要去讲。

需要讲的是对孝的提醒,为什么呢因为“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就拿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来说吧,这好像是在说费话,子女怎么会不知道父母的年龄但是,走在大街上,随便问一个人,你家孩子多大了他一定会给你一个精确到月份的答案,但是你问问年青的人,他的父母多大是哪一年生的看看有几个能答上来的父母之年实际是代表了子女对父母关心多少的问题。

父母那样的关心我们,而我们对父母的关心有多少知道父母是哪年生的吗知道他们喜欢吃什么吗知道他们爱看什么样的节目吗知道父母内心中的希望吗就拿我自己来说吧,当我真正体会到父母之爱的时候,我已经十四,五岁了。

记得在那以前,我的父母对我的生活处处操心,对我的事情样样提醒,我反而觉应自由受到了干涉,就像其他大多数的子女一样,甚至对父母有一种反感。

论语论孝心得体会(优质8篇)

论语论孝心得体会(优质8篇)

论语论孝心得体会(优质8篇)论语论孝心得体会篇一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

从《诗经》到《易经》从《左传》到《史记》都能如此说,但要找到一本能够长远地影响中国发展进程以及对中国人的精神品性有着千丝万缕的渗透的书,恐怕也只有儒家的经典之作——《论语》。

孔子的至理名言,比不上老子的意味深长,比不上庄子的逍遥洒脱,却是一剂朴素的灵丹妙药,短短几句,往往就能使人受益一辈子。

在开篇的“天地人之道”里作者首先提到的就是人。

相之于天地的永恒,人的生命是何其短暂,孔老夫子从各个角度,各种层面不断地教诲我们,怎样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变得更有质量。

处世:“以真报怨,以德报德,率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对待事业:“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是最有行动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并且君子的力量永远是行动的力量、不是语言的力量。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

《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给我印象最深的几则,莫过于“子欲居九夷。

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第一则说孔子想住九夷那蛮荒之地去,大家觉得奇怪,就去问他怎么去住那么落后的鬼地方呢?他却答“君子住在那,又怎么会闭塞落后呢?”此话又说到了两个方面,一是君子不回在乎外界环境的好坏,毕竟自身内心的清净重要于外界环境的清净。

二是人改变环境,还是环境改变人,有一则小故事说把胡萝卜放到开水里,胡萝卜变软了,把鸡蛋放水里,蛋清蛋黄都凝固了,把咖啡豆磨碎了放开水里,水就成咖啡了,这足以说明三种对于外界环境的态度,是“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

”直到被环境慢慢改变还是与环境对抗,亦或者是如咖啡豆一般的改变环境,孔子正是说,君子能到九夷去像咖啡豆一般的改变环境,那里就不会闭塞落后了。

论语孝道读后感300字

论语孝道读后感300字

论语孝道读后感300字论语孝道读后感300字(精选篇1)《论语》是一部博大精深的著作言论,它就像一座宝藏等着我们挖掘,怀着敬畏之心我打开了这本伟大的著作。

品味《论语》的墨香,细细咀嚼圣人之意,我不禁陷入沉思……孔子推崇“仁者爱人”的思想,推己及人,仁爱待人,不正是我们的中小学生日常行为准则吗?文质彬彬、学思结合、学而不厌、以德报怨、以直报怨等等这些教诲不正是我的老师常常教育我们的吗?读完论语,我忽然觉得孔子就像一个慈祥的长辈,时常在我们耳边言辞恳切地教诲。

读着《论语》,我感觉触摸到了圣人。

读《论语》不仅可以聆听圣贤的声音,还可以跟着孔子学做人。

学做一个快乐的人。

孔子有三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快乐是什么?孔子告诉我们的答案似乎很简单,学习知识并按时温习,与高人结交学习他们的学识品德,乐观面对生活、面对小人。

学做一个有敬畏感的人。

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天命是上天的命令,在国家是国运,在个人则是命运。

畏大人,是要我们尊敬长辈,敬畏是“敬而近之”而不是敬而远之。

畏圣人之言,是要我们遵守准则,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那么不听圣人言,吃亏在后面。

学做一个反躬自省的人。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要多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有错。

学做一个有温情的人。

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孔子不仅对学生有爱心对朋友更是有情义。

学做一个好学的人。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一生都在追求学问,圣贤都如此谦虚向学何况是我们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我们更要做一个谦虚好学的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句子曰益终生。

聆听圣贤,跟着圣贤学做人。

论语孝道读后感300字(精选篇2)本期,我教高一语文,使用的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

论语读后感孝道600字5篇

论语读后感孝道600字5篇

论语读后感孝道600字5篇《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后人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写成于战国初期(公元前475年前后)。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论语读后感孝道600字,希望大家喜欢!论语读后感孝道600字1论语,创编它的意义就是在于教人们如何做人。

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意思就是: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对照这些,尊重长辈这一点我做的就不是很好:我经常是长辈给我建议后仍我行我素。

比如家长让我别玩了,可是我还偏玩。

我应该听从长辈的要求,按长辈的要求去做。

论语里还提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让我们每时每刻反省自己,反省的内容不光有这些,也可以有其他内容。

比如反省自己虚度光阴了吗?做坏事了吗?长辈要让自己办的事做到了吗?我就有一个亲身经历:有一次,妈妈出去办事,让我完成作业。

我在做作业时写一会儿就干干别的,浪费了自己许多时间,就没有做到珍惜时间这一点。

我应当认识到我浪费的是自己的时间,在人生中我就虚度了这些时间。

读完《论语》,我发现我有许多地方都没有做到论语里讲的,我一定要化为行动,以论语的内容为目标,努力改正,成为一个品格高尚的人论语读后感孝道600字2不知道哪天开始,班级里同学们开始满口的之乎者也,一会儿一句”道不同,不相为谋“,一会儿有一句”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得我一头雾水。

好不易知道了这都是同学们从《论语》中引用来的,我怀着满腹的好奇找来了这本书,薄的一本,寥寥几千字。

可就是本书,去让我从中获益良多,受益匪浅。

从论语中 关于孝谈谈对它的启示 作文

从论语中 关于孝谈谈对它的启示 作文

从论语中关于孝谈谈对它的启示作文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论语中的孝道启示】你们好,我是小明。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关于孝道的话题。

我们都知道,尊敬父母、孝顺长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东西之一。

可是你们真的了解什么是孝吗?孝不只是单纯地听父母的话,照顾父母的生活起居那么简单。

老祖宗们留给我们的教诲,孝的内涵可是很丰富很深刻的!大家都读过《论语》这本书吧?这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言论汇编。

书中有很多关于孝的经典名句,给了我很多启发和体会。

接下来我就说说自己的一些感想。

首先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意思是说,父母还在世的时候,儿女不应该长期外出远游,如果一定要外出,也要按照规矩请假,并定下归期。

我觉得这句话告诉我们做儿女的首先要尽到赡养父母的责任,不能不问自己的父母就随意到处乱跑。

还要定期回家看望父母,问候他们的安康,不能一走了之。

再比如"父母有疾,官有所终"。

意思是说,如果父母生了重病,即使做官的人也要辞去官职,专心侍奉父母。

我觉得这句话可有深意了!现在有些人为了钱财名利,连自己最亲的父母都不在乎了。

其实做人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孝心,照顾好自己的父母亲。

有了父母我们才有今天,现在报答他们也是应该的。

钱财名利都是靠不住的东西,父母的恩情却是永远也还不完的。

"父母在,不可骄,骄则惩"。

孔子告诉我们,父母还健在的时候,作为儿女绝不能因为自己一时的成就就骄傲自满,或是对父母不尊重。

只有时时刻刻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尽心尽力孝顺父母,才是一个好儿女该有的做派。

每个人的成就都是父母养育有方的结果,所以我们更应该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

最后我想说的一句是"父母愿已,子顺而已"。

意思就是说,做儿女的无论什么时候,只要父母的愿望和要求合理,儿女就应当百分之百去完成。

即使有时候觉得很难也要硬着头皮上,孝顺父母是做儿女的天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论语有感
读完论语,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孝道两字,孝是人的根本,父母生我、养我,如果长大不知道报恩,这就是没尽到做人的义务。

况且中国有一句话,说羊羔跪乳,乌鸦反哺,羊羔在吃奶的时候,两条前腿要跪下,乌鸦长大的时候,小乌鸦就找食物给老乌鸦吃,养到老乌鸦又恢复了飞的能力,这才算终了。

人如果不孝顺父母,那不是连乌鸦和羊羔子都不如了么?
古有仲由百里负米,闵损芦衣顺母,陆绩怀橘遗亲,今有陈毅探母,张九精带父求学。

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孝道是永恒的主题。

尽孝也是要讲求方法的。

我记得孔子说过: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现在的所谓孝,就是说能养活自己的老人就行了。

孔子接着反问,你看狗马这些动物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你只是做到让父母衣食无忧了,但你对他们没有发自内心的尊敬,那么这跟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这句话引起我很大的反思。

确实是这样的,现在的很多父母都有自己的养老金,生活问题根本不用我们多想,而父母那么尽心尽力的照顾我们,培育我们为的又是什么呢?
有人说这是本能,的确,天下的父母都一样,一心一意地为子女付出,但从不求任何回报。

亲情,它无需用任何语言表达。

那我们又为什么不能把孝顺父母作为本能呢,孝顺是应该是发自内心的。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更何况父母为你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

想想父母到底需要的是什么?这真的很重要,或许不是买了什么华而不实的营养品,而是有事没事关心一下父母的身体,多陪父母聊聊天。

就像著名书法家黄庭坚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
为母亲洗涤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那我们是不是也该认真反思一下呢?
孝顺父母,哪怕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只要能让他们感到欣慰,这就够了。

我记得一个公益广告:一个大眼睛的小男孩,吃力的端着一盆水,天真的对妈妈说:妈妈,洗脚!就是这样的一部广告时至今日,仍在热播,动人的原因,不是演员当红,而是它的感情动人心腑。

很多人为其流泪,不止为了可爱的男孩,也为了那一份至深的爱,和发自内心的感恩。

孔子还说,父母唯其疾之忧。

就是说父母唯独为子女的疾病而担忧,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有人认为说是,对父母最主要的关心就是关心他们是否生病了,这样就是做到尽孝了,这话说的没错,但多少有些片面了,或许这仅仅是对孟武伯而言吧。

我觉得这句话指,身体的疾病,父母不能控制,这份担忧已经足够了,我们不应该再去做其他让父母操心着急的事情,这也是一种孝道,我们确实应该去注意。

孔子的孝是善始善终,一以贯之的,除了这些还有很多地方都提到了孝道问题。

比如说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告诉我们父母在时,不能到游玩,即使不得已也要说明去向,尽量少让父母担心。

大家都叛逆过,希望摆脱父母的约束,可现在不能每天都回家,是否会想念在家中的父母呢?人孰能不老,百事当以孝为先,帮父母捶捶背,陪他们散散步、聊聊天;或者是打个电话,听他们讲讲过去的故事;哪怕是相视无语,只静静的守在他们身边,这些更能慰藉父母那时刻关切着儿女的心,这些微不足道的回报相比双亲的抚养之情、养育之恩真的是轻如鸿毛,但孝心无价,我们要做的只是尽最大的努力去关心体贴父母。

再有,事父母几谏。

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教导我们侍
奉父母时,如果我们觉的父母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要婉言相劝。

如果父母不听,我们还是要尊敬父母。

尽管内心忧虑,对父母不能怨恨。

这句话给了我们很多的告诫,在生活中我们不能跟老师顶嘴,不能和朋友翻脸,那为什么会把怨气带到父母身上呢?难道是因为父母从小到大给了我们无限的包容吗?说出这话,难道真的不觉得愧疚吗?前些日子看海洋天堂这部电影,看大福的爸爸一点一滴教患有自闭症的大福成长,开门,锁门,穿衣服,下公交车.....我心中的感动就一直没有停止过,试问,天下哪位父母不是这样耐心的对待自己的孩子,我们又几时对父母那么耐心过,我们为父母做的却太少太少,所以从今天开始多站在父母的角度上想想吧,用心关爱父母,体贴父母,报答父母。

毕淑敏在散文《孝心无价》中写道:“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

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

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啊!趁你们父母健在的光阴。

”最后用这句话作为结尾,只因为这句话与孔子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说出了我的心声,人去了就再也不能回来,遗憾就只能是遗憾了,不会有机会让你去弥补。

只有珍惜现在的机会好好对自己身边的父母,不要到失去的时候再去懊悔,不要让自己空对着过往去流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