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知识
骨科骨折固定知识点总结

骨科骨折固定知识点总结一、骨折的概念骨折是指骨骼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的结构性的破坏,是骨折的基本特征。
骨折可以分为完全骨折和不完全骨折。
完全骨折是指骨折断面直接分离,不完全骨折是指骨折断面没有完全分离。
骨折的分类是根据骨折后骨端的位置和关系来划分的。
二、骨折的原因骨折的原因通常是由外力作用产生的。
外力作用下骨折发生的原因可能包括外伤、肿瘤、骨质疏松等。
三、骨折的临床表现骨折的临床表现通常包括疼痛、畸形、肿胀、功能障碍等。
这些表现是由骨折引起的局部损伤和炎症反应所致。
四、骨折的诊断骨折的诊断通常是通过临床症状和X线检查来确定的。
在一些情况下,还可能需要CT、MRI等影像学检查来帮助确定骨折的位置和类型。
五、骨折的治疗骨折的治疗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包括休息、固定、冷敷、疼痛控制等措施,手术治疗则包括内固定和外固定两种方式。
六、骨折的内固定内固定是指在骨折的治疗中,通过手术在骨折部位植入金属器械来保持骨折端的正常位置。
内固定主要适用于骨折断端相对稳定、骨折端游离性破碎、骨折部位软组织损伤较轻等情况。
内固定的器械包括骨板、螺钉、钢丝等。
内固定手术操作要求高,术前应做好手术准备,术中应严格遵循操作规范,术后需加强术后护理,术后监测患者的疼痛、肿胀和神经、血管功能等情况。
七、骨折的外固定外固定是指通过在骨折部位周围植入金属器械,然后再将器械固定在体外的一种治疗方法。
外固定主要适用于骨折断端不稳定、软组织损伤严重、复杂多发骨折等情况。
外固定的器械包括外固定架、固定钢丝、骶梨系带等。
外固定手术操作相对简单,但在术后护理上要求严格,需要密切关注固定部位的局部情况,避免固定器械松动、感染等情况的发生。
八、骨折固定的并发症骨折固定治疗在术后可能会产生各种并发症,如感染、骨不连、骨折端的坏死等。
对于这些并发症,医生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避免进一步的损伤。
总结骨科骨折固定是一项重要的骨科手术,对于骨折的治疗起着重要的作用。
骨折一般知识

骨折一般知识一.骨折的定义、病因、分类【一】定义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中断这称为骨折。
包括明显的皮质骨断裂及骨小梁的中断。
【二】病理1.直接暴力外界直接作用的部位发生骨折,多为横形或粉碎性骨折。
2.间接暴力暴力通过传导、杠杆或旋转作用发生在作用点以外的部位。
如滑倒时发生的桡骨远端骨折,肱骨髁上骨折,锁骨骨折。
3.肌肉拉力肌肉突然猛烈收缩,使肌肉附着处骨质断裂。
如跪倒时的膑骨骨折。
4.积累劳损长期、反复、轻微的直接伤力可集中与骨骼的某一点上而引起骨折。
如行军性骨折。
5.骨骼疾病如果骨骼本身患有炎症、肿瘤或代谢骨病时,因病变破坏了骨骼的正常结构,使其失去了应有的坚固性,受轻微外力或正常活动时都会发生骨折。
【三】分类(一)按骨折处是否与外界相通分类1.闭合性损伤骨折处有软组织覆盖,与外界不相同。
2.开放性骨折骨者除皮肤、粘膜破裂,软组织覆盖不全,与外界相通。
骨折处通过内脏与外界相通也属于开放性骨折。
(二)根据骨折的程度及形态分类1.完全骨折骨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完全中断。
2.不完全骨折骨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部分保持连续。
二.骨折的愈合过程合影响因素【一】骨折的愈合过程1.血肿机化演进期骨折断端间的血凝块,坏死的骨质及软组织,引起局部炎症反应,继而形成肉芽组织,转化为纤维组织.骨外膜的成骨细胞增生活跃,形成与骨干平行的骨样组织,向骨折处延伸增厚,骨内膜也有同样的组织学变化。
约2~3周骨折端端可达到纤维组织性连接。
2.原始骨痂成形期有骨内膜、外膜生成的骨样组织,钙化成新生骨。
内外骨痂向骨折间隙会合。
此前的纤维组织,逐渐转化为软骨组织,然后软骨组织增生钙化,进而骨化,分别形成环状骨痂和腔内骨痂。
断端坏死骨亦复活,骨折初步愈合。
3.骨痂改造塑性期随着肢体的活动和附中,骨细胞不断新生,在应力线轴上的骨痂,不断得以加强和改造。
以外的骨痂,通过破骨细胞的作用,逐渐被清除。
【二】应向骨折愈合的因素(一)病人的因素1.年龄儿童骨折愈合较成人快,高龄则愈合漫。
骨折护理科普知识

骨折急救措施
现场急救原则
抢救生命:首先要关注病人的生命体征,确保呼吸、心跳等基本生命体征稳定。 防止进一步损伤:对于骨折部位,要注意不要让病人活动,避免造成二次伤害。 妥善固定:对骨折部位要进行妥善固定,以减轻病人痛苦和防止二次损伤。 快速转运:在现场急救后,应尽快将病人转运至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
骨折急救措施
开放性骨折的处理:止血、包扎、固定、搬运 闭合性骨折的处理:固定、搬运、转运 不同部位骨折的固定方法:上肢、下肢、脊柱等 固定时注意事项:避免压迫、避免移位、避免过紧等
搬运方法
担架搬运
椅搬运
徒手搬运
车辆搬运
常见骨折及护理建议
上肢骨折
原因:外伤、意外事故等
类型:锁骨骨折、肱骨骨折、 尺桡骨骨折等
感谢您的耐心观看
汇报人:
骨折预防措施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预防
保持健康的生活 方式:均衡饮食、 适量运动、戒烟 限酒
定期进行骨密度 检查:了解自己 骨骼的健康状况, 及时发现并预防 骨质疏松症
采取适当的药物 治疗:在医生指 导下使用抗骨质 疏松药物,如双 磷酸盐、雌激素 等
避免摔倒和外伤: 注意家中安全, 避免潮湿滑倒, 注意行走和运动 时的安全
定义:上肢骨折是指上肢骨 骼发生的断裂
护理建议:固定、抬高、镇 痛、预防并发症等
下肢骨折
定义:下肢骨折是 指发生在髋关节、 膝关节、踝关节等 部位的骨折
原因:外伤、骨质 疏松、过度劳累等
症状:疼痛、肿胀 、活动受限等
护理建议:制动、 冷敷、抬高受伤部 位、遵循医生建议 等
护理学基础知识重点:骨折的概述

护理学基础知识重点:骨折的概述今天对护理学基础知识的重要考点进行归纳总结,今天带大家来学习一下骨折的定义、病因与分类,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骨折愈合过程与影响因素。
一、骨折的定义、病因与分类(1)定义:骨的完整性及连续性中断。
(2)病因①直接暴力:外力作用部位发生骨折,如压砸、撞击、火器伤等引起的骨折。
②间接暴力:着力点以外的部位发生骨折,外力传导、杠杆或旋转引起的骨折,如从高处坠下足部着地引起脊椎骨折。
③肌肉牵拉作用:肌肉突然猛烈收缩拉断其附着部位的骨折,如投掷手榴弹用力不当引起肱骨结节撕脱骨折。
④疲劳性骨折:骨质持续受到轻度劳损引起的骨折,如长途行军导致第2、3跖骨骨折。
⑤病理性骨折:骨骼本身患有病变,当受到微外力即发生最近,如骨肿瘤、骨结核、骨髓炎等发生的骨折。
(3)分类①按骨折端与外界是否相通:分为闭合性骨折和开放性骨折。
开放性骨折易引起感染。
②按骨折的程度及形态:分为不完全骨折和完全骨折。
a.不完全骨折:骨骼连续性没有完全中断,依骨折形态又分为青枝、裂缝骨折等。
b.完全骨折:骨骼连续性完全中断,按骨折形态又分为横行骨折、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性骨折、嵌插骨折、压缩骨折、凹陷骨折和骨骺分离等。
③按骨折的稳定性:分为稳定性骨折和不稳定性骨折。
a.稳定性骨折:骨折端不易移位或复位后不易再移位的骨折,如不完全性骨折及横行骨折、嵌插骨折等。
b.不稳定性骨折:骨折端易移位或复位后易再移位的骨折,如斜行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性骨折等。
④按骨折后时间长短:分为新鲜骨折和陈旧骨折。
新鲜骨折:2周之内的骨折,陈旧骨折:发生在2周之前的骨折。
二、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1)骨折体征:畸形、假关节活动(异常活动)、骨擦音或骨擦感。
(2)并发症①早期并发症:休克,股骨干、骨盆骨折及多发性骨折出血量较大易引起失血性休克;血管、神经损伤;内脏损伤;骨筋膜室综合延;脂肪栓塞;感染。
②晚期并发症:关节僵硬;骨化性肌炎;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畸形愈合;创伤性关节炎;缺血性骨坏死;肌挛缩。
医生骨折知识点总结归纳

医生骨折知识点总结归纳下面是对骨折知识的总结归纳:一、骨折的类型和临床表现骨折根据骨折部位、骨折程度、骨折方式以及骨折造成的骨折端移位情况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包括但不限于:1. 开放性骨折:骨折处有皮肤或黏膜的破裂,骨折断端裸露出来。
2. 闭合性骨折:骨折处皮肤或黏膜没有破裂,骨折断端没有随外伤而裸露。
3. 完全性骨折:骨折处的骨干是完全断裂而形成的骨折。
4. 不完全性骨折:骨折处的骨干只是部分断裂而形成的骨折。
5. 骨折的部位:骨折的部位包括手臂、脚踝、髋部、大腿、腓骨头、胸骨、骨盆等。
不同类型的骨折会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常见的症状包括:1. 突然剧痛,部位局限;2. 局部肿胀、发红和变形;3. 活动受限或无法活动;4. 皮肤破损的话可能有出血、裸骨露出等表现。
二、骨折的诊断和处理医生在诊断骨折时,首先会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初步判断,包括症状、体征和外伤史等。
其次,医生会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观察骨折处的变化、局部淤血和水肿情况,并进行X线检查以明确骨折的类型和程度。
一旦确诊为骨折,医生需要及时处理。
对于不同的骨折类型和部位,医生可能会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案,包括但不限于:1. 关节牵引:适用于某些髋关节、膝关节骨折的治疗。
2. 外固定:采用钢钉或外固定器固定骨折端,维持正常骨折位,保持骨折处的稳定。
3. 内固定:通过手术将骨折断端内固定,保持骨折处的稳定。
4. 保守治疗:适用于未移位或轻微移位的骨折,通常通过功能支具或石膏固定。
三、骨折的护理和康复对于骨折患者,在进行了适当的治疗之后,还需要进行护理和康复训练,以恢复患者的骨骼功能和生活质量。
骨折护理和康复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 保持局部卫生:在石膏固定的区域,要注意干燥和清洁,避免刺激和感染。
2. 定期复查:骨折患者需要定期去医院复查,及时了解骨折愈合情况。
3. 康复训练:一些骨折患者在脱固定后需要进行康复训练,恢复骨骼的功能和活动能力。
骨折大概知识点

骨折大概知识点骨折是指骨骼断裂或折断的一种损伤,常见于意外事故、运动受伤、摔倒等情况。
骨折可能会导致疼痛、肿胀、畸形和功能障碍等症状,正确的处理和治疗对于骨折的康复至关重要。
本文将向您介绍骨折的一般知识点,帮助您了解如何正确处理和应对这种伤害。
一、骨折的分类和症状骨折可以分为完全骨折和不完全骨折两种类型。
完全骨折指骨骼完全断裂,形成两个或多个骨片;不完全骨折指骨骼部分断裂或骨皮质发生裂纹。
骨折的症状主要包括疼痛、肿胀、局部压痛、畸形、活动受限等。
疼痛是最常见的症状,可能随着骨折类型和程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二、骨折的急救处理1.维持安全:在怀疑骨折的情况下,首先要确保患者的安全。
如果患者在危险的环境中,应尽量将其移到安全地点。
2.停止活动:如果骨折导致患者的活动受限或极度疼痛,应立即停止活动,避免进一步伤害。
3.切勿移动:在确认骨折后,应避免移动患者的受伤部位,以免增加伤害。
4.冰敷:可以使用冰袋或冷敷物轻轻冰敷受伤部位,以减轻疼痛和肿胀。
每次冰敷约15-20分钟,每天可重复3-4次。
5.用绷带固定:如果条件允许,可以用软绷带或衣物将受伤部位固定住,以减轻疼痛和稳定骨折。
三、就医和诊断1.就医:骨折发生后,最好尽快就医,特别是对于复杂或开放性骨折。
医生会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2.临床检查:医生通常会询问患者关于受伤的情况,并进行体格检查来确定骨折的类型和程度。
3.影像学检查:医生可能会要求进行X射线检查或其他影像学检查来获取更详细的骨折信息。
四、骨折的治疗1.保守治疗:对于某些稳定性骨折,可以采用保守治疗,如固定和支撑骨折部位,协助骨骼自然愈合。
2.手术治疗:对于复杂性骨折、开放性骨折或无法保守治疗的情况,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骨折复位、内固定或外固定等。
3.康复治疗:骨折愈合后,康复治疗对于恢复功能和预防并发症非常重要。
康复治疗可以包括物理疗法、运动治疗和康复训练等。
五、骨折的预防1.安全措施:遵循安全规定和措施,如佩戴防护设备、正确使用工具等,可以减少发生骨折的风险。
骨折护理知识点总结

骨折护理知识点总结一、骨折的定义和分类骨折是指骨骼在外力作用下受到损伤或断裂的一种伤情。
根据骨折的性质不同,可分为完全骨折和不完全骨折两大类。
完全骨折是指骨折面完全穿过骨骼,造成骨的两部分完全分离;而不完全骨折是指骨折面未完全穿过骨骼,骨的两部分并未完全分离。
根据骨折的形态不同,又可分为直接骨折和间接骨折两种。
直接骨折是指外伤直接作用于骨骼,造成骨的断裂;而间接骨折是指肌肉的牵拉和挤压使骨折产生。
二、骨折的护理知识点1. 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护理骨折患者首先需要做的是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护士应该及时了解患者骨折的种类、部位、是否伴有其他伤情等信息,包括骨折面的形态、疼痛、肿胀、局部温度变化等症状,以便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
2. 疼痛管理骨折患者常常伴有严重的疼痛,护士应及时给予止痛措施。
可以通过冰敷、受控制的药物治疗、按摩和放松等方法来减轻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3. 保持骨折部位的固定在护理骨折患者时,护士需要保持骨折部位的固定,以防止移位或者进一步的损伤。
这包括正确的慢性固定、使用合适的夹板、石膏或者外固定器等。
护士还需要经常检查患者骨折部位的情况,确保固定的牢固性。
4. 骨折部位的护理在日常护理中,护士需要保持骨折部位的清洁和干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护士还需要观察骨折部位的情况,包括局部的肿胀、红肿、皮肤变化等,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5. 康复训练在患者病情逐渐稳定后,护士还需要进行康复训练,帮助患者进行关节的活动和肌肉的训练,促进骨折部位的恢复。
此外,护士还需要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帮助患者积极面对疾病,促进患者的心理康复。
三、骨折的护理措施1. 急救处理对于发生骨折的患者,护理人员首先要进行急救处理,及时止血和固定骨折部位,减轻患者的疼痛。
在急救处理中,护理人员要注意避免造成二次伤害,防止骨折进一步损伤。
2. 采取适当的固定措施在急救处理之后,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骨折情况采取适当的固定措施,包括使用夹板、石膏、外固定器等,保持骨折部位的固定,防止移位和进一步的伤害。
骨折科普知识

骨折科普知识在我们日常的生活当中难免会有各种磕磕碰碰的现象,所以在当今骨折已经不是什么大家无法接受的现象了,但是很多人对于骨折的现象还不是很了解,也不清楚骨折究竟属于怎样的一种疾病,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有关骨折的一些基础的常识。
一、骨折的科普常识1、骨折种类有哪些骨折的种类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的,骨折线可以分为一条或者多条,一般来说有一条以上的骨折线的骨折可以称为粉碎性骨折,在骨折之后骨折端可能发生移位,也有可能不发生移位,有些时候,骨折部位会出现相互的嵌插,也可以称之为嵌插骨折,当松质骨受到了外力的作用后出现压缩变形的现象可以称之为压缩骨折。
根据骨折形态的不同,稳定性也会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2、骨折之后是如何愈合的骨折的愈合是一个较为复杂并且连续的过程,一般来说可以将骨折愈合的阶段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血肿机化演进期,在这个阶段骨折端进行初步的连接,一般会持续两周到三周时间,在这个时期需要严格的制动,骨折端固定稳定有利于骨折的初步连接。
患者在这个时期可以适当地进行功能训练,主要以程度较轻的肌肉舒缩为主。
第二个时期为原始骨痂形成期,这一阶段的时间跨度较大,因为骨折部位的不同,年龄的不同,所以需要的时间也会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一般来说儿童愈合的较快,而老年人愈合的时间就会比较长。
第三个时期为成熟骨板期,因为原始骨痂形成的形态大体都不规则,组织结构较为紊乱,所以无法满意力学的要求,在成熟骨板这个时期,原始骨痂形成的数量会得到进一步的增加,骨小梁的排列也慢慢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反复进行直到形成坚硬的板壮骨。
最后一个时期为塑型期,经过塑型期后,骨结构变得更加规律,一般来说塑型期贯穿了整个骨折愈合的过程,通常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才能彻底地完成,在塑形期需要力的刺激,所以骨折患者在骨痂形成之后进行功能的训练,适当的负重有利于骨折顺利的愈合。
3、骨折发生的原因能够引起骨折的原因有很多种,主要分为四个方面,其一是因为外伤或者一些直接或者间接暴力传导而导致的骨折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折:骨的完整性和连续中断称为骨折。
【病因】:1.直接暴力,暴力直接作用的部位发生骨折,常合并软组织损伤。
2.间接暴力:暴力经传导、杠杆、旋转或肌肉收缩,使远离暴力作用的部位发生骨折。
3.肌肉牵拉:肌肉突然强烈收缩时,可造成肌肉附着部位骨折。
4.积累劳损:长期、反复、轻微的暴力作用于肢体某部位,使该处发生骨折,称疲劳骨折。
常发生在第2、3趾骨和腓骨下1/3处。
5.骨骼病变:骨肿瘤、骨髓炎或骨结核等骨骼疾病导致骨质破坏,遭受轻微外力即可发生骨折,称病理性骨折。
【分类】
(一)按骨折处是否与外界想通分类
1.闭合性骨折:骨折处皮肤或黏膜完整,骨折断端与外界不相通。
2.开放性骨折:骨折处皮肤或黏膜破损,断端与外界相通。
骨折处通过脏器与外界相通的骨折也属于开放性骨折。
(二)按骨折程度和形态分类
1.完全性骨折: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完全中断。
按其形态又分为:横断骨折、斜行骨折、螺旋骨折、粉碎骨折、嵌插骨折、压缩骨折、凹陷性骨折、骨骺分离。
2.不完全骨折: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部分中断。
按其形态又分为:裂缝骨折和靑枝骨折。
(三)按骨折的稳定程度分类
1.稳定骨折:骨折端不易移位或复位固定后不易再移位的骨折,如横断骨折、嵌插骨折、裂缝骨折和靑枝骨折等。
2.不稳定骨折:骨折端易移位或复位固定后易再移位的骨折,如斜行骨折,螺旋骨折和粉碎骨折等.
【移位】
常见的移位有成角移位,侧方移位,缩短移位,分离移位,旋转移位.
【骨折的愈合】
(一)愈合过程
1.血肿机化演进期:骨折断端一般2~3周可达纤维组织性连接.
2原始骨痂形成期:骨内外膜的成骨细胞在骨折断端形成内骨痂和外骨痂,这些原始骨痂不断钙化而加强,一般需4-8周达到临床愈合,病人可拆除外固定。
3.骨痂改造塑形期:随着肢体活动和负重,应力轴线上的骨痂不断得到加强和改造,达到骨性愈合。
此期约需数月或数年。
(二)影响愈合的因素
1.全身因素
(1)年龄:儿童生长活跃,骨折愈合较成人快,高龄则愈合慢。
(2)健康状况:高龄、营养不良、钙磷代谢紊乱、糖尿病和恶性肿瘤等健康状况欠佳者骨折愈合较慢。
2.局部因素
(1)血液供应: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血供好者骨折愈合快。
(2)软组织损伤程度:软组织损伤严重时,特别是开放性损伤时,可直接破坏从骨折段附近组织而来的血液供应,影响骨痂生长。
(3)骨折断端接触面:接触面越大越紧密则越容易愈合,因此斜行骨折、螺旋骨折和嵌插骨折等容易愈合。
(4)软组织嵌入:若有肌肉和肌腱等组织崁入骨折断端,则影响骨折复位和两骨折端对合。
(5)感染:感染本身不引起不愈合,但可形成化脓性骨髓炎,有骨和软组织坏死,直接影响愈合。
3.治疗方法:反复多次手法复位、过度牵引、术中剥离软组织和骨膜过多、固定不确定、过早或不恰当的功能锻炼等均可影响骨折愈合。
【临床表现】
1.全身表现
(1)休克:骨折所致大量出血是主要原因,广泛的软组织损伤、剧痛或合并其他损伤等也可导致休克。
多见于多发性骨折、股骨骨折、骨盆骨折、脊柱骨折和严重的开放性骨折。
(2)体温升高:股骨骨折或骨盆骨折等出血量较大者血肿吸收时可有体温升高,一般不超过38℃.开放性骨折病人出现体温升高时应警惕是否发生了感染。
2.局部表现
(1)一般体征:可见于新鲜骨折,也可见于软组织损伤及炎症。
1)疼痛和压痛;病人感到骨折局部疼痛,移动患肢时疼痛加剧,妥善固定后减轻。
环绕骨折线平面可有固定压痛,从骨长轴远端向近端叩击,可诱发骨折部位疼痛,为纵向叩击痛。
2)功能障碍:由于骨断裂和局部疼痛,使肢体丧失部分或全部活动功能。
3)局部肿胀与瘀斑:骨折处周围软组织内的血管破裂出血可形成血肿,软组织损伤可致水肿,均可造成患肢明显肿胀,甚至可产生张力性水疱。
受伤1-2天后,由于血红蛋白分解,表浅部位骨折的皮下瘀斑可变为紫色、青色或黄色。
(2)专有体征
1)畸形:骨折段移位后,可发生肢体缩短、成角或旋转等形状改变。
2)反常活动:在肢体没有关节的部位出现类似于关节的活动。
3)骨擦音或骨擦感:骨折断端移位和相互摩擦可产生骨擦音或骨擦感。
断端活动时可造成病人疼痛,且可加重局部损伤,应避免为了诊断而故意引出。
3.并发症
(1)早期并发症
1)休克:严重创伤或大量出血等情况下可引起休克。
2)其他损伤组织:如肱骨髁上骨折伴发肱动脉和正中神经损伤,脊柱骨折导致脊髓损伤等。
3)脂肪栓塞综合征:股骨干等粗大骨发生骨折时,髓腔内血肿张力过大,骨髓被破坏,脂肪滴经破裂的静脉窦进入血液循环,导致肺或脑脂肪栓塞综合征。
4)骨筋膜室综合征:骨筋膜室是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密闭腔隙。
四肢骨筋膜室内的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而发生的一系列早期征候群即为骨筋膜室综合征,好发于前臂掌侧和小腿。
病因主要为局部血肿和组织水肿等使骨筋膜内容物体积增加,或外包扎过紧和局部压迫等使室内压增高。
当压力达到一定程度,可形成缺血-水肿-缺血的恶性循环。
若不及时处理,可因肌肉坏死形成挛缩畸形,大量毒素进入血液循环甚至可导致病人死亡。
(2)后期并发症
1)压疮:骨突处受压后局部血液供应障碍可导致压疮,长期卧床者更易发生。
2)感染:开放性骨折若清创不彻底可发生化脓性感染和厌氧性感染。
3)骨化性肌炎:又称损伤性骨化,关节附近骨折时,骨膜剥离形成骨膜下血肿,若处理不当,血肿机化兵广泛骨化,引起疼痛和影响关节功能。
以肘关节最多见。
4)缺血性肌挛缩:又称福克曼挛缩。
由于重要动脉损伤、肢体肿胀和包扎过紧等导致肢体血供不足,肌肉缺血、坏死、纤维化和挛缩,最终形成爪行手或爪形足畸形,是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严重后果,一旦出现无法挽回。
5)关节僵硬:最常见。
患肢长期固定使组织中出现纤维性渗出物和纤维蛋白沉积,造成关节内外纤维粘连,同时关节囊及周围肌肉的挛缩,影响关节活动。
6)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内骨折时,若关节面被破坏又未准确复位,则不平整的关节面长期相互磨损,导致活动时关节疼痛。
多见于膝和踝等负重关节。
缺血性骨坏死:骨折段的血液供应不能恢复,导致骨组织远端坏死,如股骨颈骨折后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