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诗歌教学论文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赏析古诗词中的色彩美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赏析古诗词中的色彩美

赏析古诗词中的色彩美色彩是生命的外部象征,能给人强烈直觉,丰富人的想象,激发人的感情。

古人做诗,很善于运用色彩这种绚丽的视觉语言表达内心的情感。

明亮轻快的色泽,充溢着诗人愉悦的感情;凝重灰暗的色调,则寄寓诗人伤感怨悱的意绪。

他们撷草木之艳,集虹霓之彩, 用心于设色,然后泼洒于诗行中描绘出一幅幅清新艳丽、生动可感的彩色画境,使诗歌亮丽光彩,宛如一幅幅写意的图画,故后人的诗评中,常有“诗中有画”之语。

大自然中的青山绿水,白云碧空,银星素月、丹枫金菊、鸭绿鹅黄、青松翠竹、绿叶红花等以色彩之美吸引着诗人。

例如倡导“诗中有画”的王维曾说自己“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

他以诗人兼画家的眼光来观察客观世界,凭着自己长期隐居于山水林壑之间对自然美独特的敏感和对画理的娴熟运用,以画家的表现技法来展现山水景物,所以他的诗不但意味深长,而且还具有鲜明生动的画意。

如“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山中》这幅由白石磷磷的小溪、鲜艳如火的红叶和蓊郁无边的浓翠所组成的山中冬景,色泽斑斓鲜明,山石白,树叶红,而山中主色调则是翠,三种色彩强烈、醒目,反差明显,组合在一起更诱发读者丰富的联想。

“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

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

”《白石滩》这首小诗描写白石滩的月夜景色。

诗中“绿”字,表面上看只是形容蒲草之色,用的平常;但细细品味,却大有妙处。

蒲草生长在水中,又是在夜里,诗人却清清楚楚地见到它的绿色,并且感到它那么肥嫩,可以用手满把地采摘,这就巧妙地暗示出月色的皎洁、明亮。

全诗仅二十字,就写出了月之明,水之清,蒲之绿,石之白,纱之亮,浣溪女之美。

这一幅笼罩在月光的银纱中的绿色风景画,给人以清朗、明净、纯洁的美感,它也寄寓着诗人对这种美的热情追求。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一脍炙人口、传唱千古的佳句更是传神地描绘出一幅动人的画面:一望无际的莲叶铺展着无穷的碧绿,而阳光映照下的荷花也闪耀着别致的艳红。

初中语文古诗文积累教学新探论文

初中语文古诗文积累教学新探论文

初中语文古诗文积累教学新探【摘要】古诗文积累是语言积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尝试采用多种方法引领学生积累古诗文,保持学生的积累情趣,促其今后发展。

【关键词】古诗文积累策略【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语言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古诗文积累应是语言积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背诵优秀诗文80篇。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切实落实新课标要求,高质量地引导学生积累古诗文,为今后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呢?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古诗文积累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要想取得成绩,必须要讲究方法。

笔者以为以下几种方法可以尝试。

1.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自身深厚的古诗文功底是对学生积极的榜样激励。

教师的出口成诗、字字珠玑是对学生最好的熏陶和感染。

这种人格魅力,会激发并促使学生努力学习、自觉积累。

因而,在教学之余,笔者搜集了《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千家诗》等古文作品,一方面自己记诵、积累,另一方面更是激励学生学习、背诵。

2. 温故知新让记忆更长久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笔者在教学时经常调动学生的积累,以旧知启新知,化难为易,使学生易学乐学。

如《爱莲说》中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字学生难以理解,笔者便提醒他们回忆《扁鹊见蔡桓公》中“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中“之”的意义,学生便懂了,这儿的“之”是“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使其充当分句,不译”的意思,而且记得牢。

3. 授之以渔才能游刃有余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最好的学习是方法的学习。

教给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方法,使他们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独立地探索古文化的奥秘,才能真正让他们觉得积累古诗文是有趣的、是轻松地、是有用的。

怎样进行诗歌教学论文

怎样进行诗歌教学论文

怎样进行诗歌教学诗歌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作为文学教育的手段之一,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文学知识上的提升,更能促进学生审美情感上的体悟。

因此,诗歌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一、重视咬文嚼字在教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遇到这样一些问题:“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一句有的版本把“樯橹”写成“强虏”;“乱石穿空,惊涛拍岸”一句也有的写作“乱石崩云,惊涛裂岸”;“人生如梦,早生华发”一句也有的写作“人世如梦,早生华发”。

带着这些问题,我查找了有关资料,发现所谓的版本不存在孰优孰劣,关键是要做到咬文嚼字,仔细推敲,结合诗中的意境,联系诗人当时的心情来赏析诗歌。

如“强虏”说明曹军强大,符合历史事实。

二、重视背景介绍通常在诗歌教学过程中,对于一篇名篇名作,要对作者作详细介绍,但许多教师由于长年形成的应试教学习惯,只介绍作者的字、号以及所处的时代,便开始讲授诗歌内容,这样虽然节省了时间,但往往是欲速则不达,学生在理解上很吃力,背诵要花去大量时间,而且还在默写时经常会出现形形色色的错别字。

这就源于作者简介与背景介绍的不同。

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包含了作者主观审美感受,诗歌更是主体意识的河流,或抒情,或说理,都是有感而发,正如白居易所说:“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作”,每一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性格根源,因此,必须对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个人遭遇作一详细介绍,从中获悉作者的性情特点及写作特色,这样对于诗歌的理解就更加全面而具体了,而且对情感的把握拿捏得更准,为诗歌的吟诵和理解垫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重视字句赏析讲授诗歌要注重赏析字句,尤其在古诗当中。

诗歌讲究“炼字”,古有“吟成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之说,又有“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美谈,都说明炼句的讲究和艰难。

在诗歌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关键字句的反复探究、体味。

但在教学中,很多教师把古诗等同古文,进行逐字逐句的解释,甚至翻译成文,这不仅破坏的诗歌的音乐美和建筑美,也破坏了审美者在审美时的主观体验的意境美和韵律美,到头来,一首内容和形式俱佳的诗歌杰作让学生只收获了几句干巴巴的片言只语。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初探【摘要】本文借鉴我国传统的古诗词鉴赏经验及理论,结合古诗词教学案例,总结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主观体验,并对如何加强学生的主观体验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主观体验教学模式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精粹,代表了文学艺术的最高水平,是古典文学中最为精彩的一笔。

中学是接受母语教育、接受民族文化熏陶的重要阶段,如何让学生从中获得丰富的感受、汲取精神的养料、提升其鉴赏水平和审美情趣呢?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其重要性,要求学生理解和准确背诵名篇或名句的同时,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自己的感悟,最终到达运用古诗词的层次。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虽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的地位毋庸置疑,但教学现状却并不令人满意。

我国优秀的古典诗词作品浩如烟海,但对中学古诗词教学却很少有系统的研究,学生对学习古诗词普遍缺乏兴趣,部分学生感觉到很难体会老师所说的古诗词中的“美”。

中考对学生学习的导向作用极其明显,许多同学只是“诵读”。

一些学生认为存在理解上的障碍,觉得背诵大量的古诗词是一件很枯燥乏味的事,很多学生除了用以应付考试外,不能学以致用。

二、加强学生主观体验教学的必要性读者的主观体验和认识是诗歌鉴赏的主要环节,古诗词讲究语言的凝练、含蓄,追求“韵外之致”,“味中之味”,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中国古典诗词的特点决定了对它的鉴赏要求读者的积极介入,因此,鉴赏古诗词,必须要求审美主体深入其中,并且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因此,初中教师不仅仅要在古诗词课程中把作品的光彩呈现给学生,还要注重渗透鉴赏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渐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这样才能把诗歌教学落到实处。

在引导学生赏析古诗词的时候,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鉴赏能力和自我学习的能力,不断拓展阅读视野,把学生的审美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审美能力。

“感悟”是较高层次的教学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增强自己对作品的主观体验,这也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很大的自由度。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浅论《沁园春雪》的语言美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浅论《沁园春雪》的语言美

浅论《沁园春•雪》的语言美《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

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

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毛泽东具有很高的中国古典文学修养,长于推陈出新,古为今用。

他善于创造性地点化前人的诗句和歌谣,善于批判地继承传统诗词的表现形式。

他能根据作品的内容选择最恰当的诗体词调,对诗词格律运用自如。

他的诗词影响深远,尤以《沁园春•雪》为最。

这首词在1945年于重庆发表后,为全国文化界所瞩目,有10多种报刊发表了步韵唱和之作。

当时的《新民报》晚刊编者附注,说它“风调独绝,文情并茂,而气魄之大乃不可及”。

全词写景、议论与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又寓情于景,句句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

下片议论,即上片之景而情,由祖国山河的壮丽,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含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

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全词主题鲜明突出,收到了强烈的感人的艺术效果。

而这些,都有赖于文章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诗歌是文学作品中最有魅力的,它的美通过语言表现在了形式、画面、声音的组合效果上,换句话说诗歌的美学特征和美学构成,是通过情感、声韵、建筑等多种形式来表现的,这样的统一才使诗歌有了美学价值,以其形象、清晰的美而长盛不衰,历久弥新。

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说:“生活中有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而唯有文学作品兼具了这三种美。

”毛主席的《沁园春•雪》无疑就充分体现了这三种美,所以,要领略这首诗的语言美,就不妨从它的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说起。

一看:发现错落有致的建筑美“建筑的美”属于视觉形象,它主要指的是诗的形体结构,强调“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造成有规律的匀整或参差。

据《词谱》载,《沁园春》,双调,一百一十四字。

初中古诗词教学论文

初中古诗词教学论文

浅谈初中古诗词教学摘要:中国古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深远的意境,优美的意韵,堪称中华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它对陶冶青少年性情,培养青少年审美情操,开拓青少年视野有重要意义。

作为教师,应怎样引导学生去学习呢?本文拟就如何进行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淡几点意见。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诵读;品味;意境古诗词感情真挚动人,词藻耐人琢磨,往往反映一种内化的、含蓄的情感,诗人把自己的意志和感情寓含在诗文中。

在教学中,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探究古诗词的内涵,注意教学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反复诵读,领悟感情“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三分诗七分吟”。

可见诵读是培养感受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古诗词教学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多诵读,通过诵读去体味古诗词中的韵味,在诵读中品味古诗词的情感。

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诵读,让学生放开朗读,尽情投入;让学生在朗读中把握古诗词的节奏;让学生在朗读中溶入感情,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在不断的诵读中,学生定能增强对古诗词有一定的感悟。

为避免诵读枯燥乏味,教师可以根据古诗词篇幅短小,而且朗朗上口,易于背诵的特点进行古诗词朗诵比赛,背诵比赛,默写比赛等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这些比赛可以以个人、小组、男女等方式进行,这样学生读得开心,赛得开心,教师也教得轻松,课堂因此而灵动活跃。

为了加强学生对于诗歌的掌握,每天的晨读时间要求学生进行相互背诵的常规活动,随时抽查。

常言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学习古诗词更要有这番毅力,所以,在晨读时间中,每周至少要抽出三天时间进行全体同学的诗词诵读,让大家在吸纳新诗之时巩固旧诗,温故知新,效果良好。

二、深入赏析,提高素养古典诗词文字简约,蕴含丰富,要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应做到以下几点:1、探究背景。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作”,每一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性格根源,因此,必须对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个人遭遇作一详细介绍,从中获悉作者的性情特点及写作特色,这样对于诗歌的理解就更加全面而具体了,而且对情感的把握更准,为诗歌的吟诵和理解垫定了良好的基础。

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问题对策论文

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问题对策论文

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摘要】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理应成为我们各级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但是在这个文化快餐化的时代,诗歌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教学观念,方法滞后;学生应试,畏难心理严重;社会环境负面影响大。

诗歌受到冷遇,一方面与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心理有关,另一方面又有其深层的社会原因。

因此,要解决目前诗歌教学中存在的矛盾,关键是优化教学策略:未雨绸缪,抢占先机;诗读百遍,其义自见;一读一问,循序渐进;学法渗透举一反三。

此外,还应努力提高教师的思想修养、文学修养和语言修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优化策略【中图分类号】 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1-4128(2011) 09-0146-02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作为最古老的语言艺术,一直和人类生活中最美的追求联系在一起,展现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璀璨的民族文化。

诗歌使我们感受到自己本土文明的鲜活存在,它理应成为我们各级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而现今这个网络化、信息化、经济现代化、文化快餐化的时代,人心日益浮躁,急功近利,社会的喧嚣已经侵入人心灵的一方净土。

面对这样的时代,诗歌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1 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现状纵观初中学生阅读现状,毋庸置疑的是,在各种体裁中最受欢迎的是小说,其次是散文,阅读诗歌的人少之甚少。

这说明诗歌在中学生的阅读中处于极其不利的位置。

初中的诗歌教学,也并没有引起教育界有关人士的足够重视,一个最明显的标志即中考作文将诗歌写作拒于门外,这导致了中学诗歌教学长期处在一个贫弱的状态当中。

深究其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1 教学观念方法滞后在当前语文教学强调人文性的背景下,多数教师在诗歌教学中的教学目标尽管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注重归纳主题思想慢慢地向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转变。

但是,我们的大部分教师教学方法仍然陈旧、老套,和他们的教学初衷相违背。

在教学时,绝大部分教师还是采用串讲方式和串讲加背诵的教学方式,极少采用诵读并进行点拨、引导等灵活、引入的方式。

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体会论文

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体会论文

浅议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体会摘要:初中诗歌教学,无论古今中外,都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诗歌教学质量如何,是衡量语文教师知识水平包括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以及相关学科的试金石。

那么,如何搞好中学诗歌教学呢?本文将展开来探讨。

关键词:诗歌教学激趣品读练笔长期以来,诗歌教学一直是困扰许多语文教师教学的一个难题。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实施,我们对诗歌教学的重视程度越来越深,教学要求越来越高,但实际的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许多诗歌教学的课堂仍然在“低效状态”下徘徊。

如何切实提高诗歌的有效教学,成为我们当前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

一、反复诵读,体会诗歌内涵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诗歌因句精词粹、音韵和谐、意境优美而被大家所喜爱,它最适合朗读、吟颂。

教学实践表明,诵读是课堂中一个关键性的教学环节,是一种贯穿始终的教学方法。

因此,在平时的诗歌教学中,教师可先播放配乐录音进行示范朗读,激发学生对诗歌朗读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由表及里、逐步深入地品读诗歌,以达到感其形、揣其意、悟其情、记其文的目的。

1.读出音韵节奏。

如,读“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等诗句时,应指导学生把握“绿”、“闹”字的重音朗读;读杜牧的《赤壁》时,为了更好地明确此诗的结构层次和情感表达,就应对前两句的叙事和后两句的议论朗读语调进行区分使用。

2.读出诗歌大意。

例:一次外出听一位老师教学《在山的那边》一诗时,对于诗中“山”和“海”所蕴含的意义,老师没有进行深入讲析,而是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原诗,边读边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抓住文中重点字、词、句品味,几遍下来,许多学生自然理解了“山”与“海”所蕴含的象征意义:“重重困难”与“理想境界”。

二、发挥意境想象再现法诗是语言的艺术,其善用含蓄、精练的语言表露诗人的感情。

好的诗词都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特点,故要欣赏诗歌,必须发挥想象、联想。

让学生在品读诗歌、解析诗歌时将精练的诗歌,以诗般精美、流畅的语言,加以丰富的联想、想象,以多变的形式,去书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文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诗歌教学初探
中国古典诗词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伟大祖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它们洋溢着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古诗词在语文课本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和环节,如何进行初中语文诗歌教学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强诵读,积累古诗词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歌德也说:“现实生活应该有表现的权利。

诗人由日常生活触动起来的思想感情,都要求表现而且也应该得到表现。

”诗歌语言几乎都是带有作者思想情感的倾向性表达,是作者内心世界或直白或曲折的直接体现,这就得靠语文老师平时注重培养学生养成积累古诗词的好习惯了。

如:在我教育教学实践中,每节语文课前由语文课代表在黑板一侧抄好一首诗词,语文课预备铃一响,由课代表带领大家反复朗读,每堂语文课把师生相互问好的时间改成让全体学生齐背这首古诗词,开始先由教师赏析,后来逐渐转变为学生赏析,为学生提供大胆展示自己的空间,使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得以提高。

二、探索教学方法,强化诗歌教育
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舒乙认为,一定要让学生知道我国是诗歌大国,而且要引以为豪,同时在陶冶情操完善人的知识方面对广大中学生有重要的作用。

尤其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
古国,诗词歌赋在其间闪烁着耀眼的光辉。

诗歌对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和美的心灵有重要作用。

从绘画角度来感受诗歌的图画美。

诗以高度凝练的语言给我们展示出无限广阔的空间,如何去感受诗的图画美呢?我把书中涉及的实物做为绘画素材,引导学生去发挥想象,把它描绘成一副完美的图画,让学生从欣赏画的角度去领会诗意美,这样就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美的意境。

在学习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学生这样描述:在黄鹤楼送别友人,友人在鲜花盛开的三月登上去扬州的船,诗人站在码头上,目送孤独的帆影渐渐在蓝天碧水尽处消失,只见长江向天边奔流。

多美的一幅画。

倘若遇到有绘画天赋的学生,让他把这些景象画成一幅画,让他们体验“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意趣。

从音乐的角度来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一首好诗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往往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而一首好歌儿给人的感受却是任何人都说得出来的。

读诗的感觉像什么呢?如“真情像草原一般广阔”,似“潇洒走一回”一般洒脱,犹“二泉映月”一般悠长,若“赛马”一样奔放。

借助音乐来体味诗意,学生一定会感到趣味无穷。

三、知人论世,体味诗歌内涵
抒情性的诗歌都有它们内在的情感经纬与情感脉络,解读、赏析诗歌就必须探求本源、寻找内理、把握心声。

对于抒情性诗作,教学时,要引导深入到诗人的内心深处,体验诗人的情感,从而触
摸诗人的灵魂。

教学时引导学生知人论世、将心比心。

四、联系生活,运用古诗词
古诗词作为祖国文学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我们不但要教会学生学习如何诵读,如何理解,如何鉴赏,更要让学生懂得如何运用古诗词。

比如:当我们带领学生出去旅游,登上高山之巅,我们可以问学生:此时你最想用杜甫的哪一句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学生一定能答出: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当一学生考试失意时,我问其他同学,我们可以用李白的哪句诗来劝慰他?大家齐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此外,我经常鼓励学生多留意生活中的古诗词,把这些古诗词运用到他们的作文中。

有些学生不但运用自如,更是对一些古诗词进行大胆地加工改造。

例如有位同学在写到自己的校服丢了,他独出心裁,模仿《春晓》一诗写到:“春眠不觉晓,校服吹跑了。

若有拾到者,酬谢少不了。

”他的聪明才智,他对古诗词的巧妙改写不能不让我们由衷地折服。

古诗词是中化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涵极其丰富。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当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的传统文化。

只有民族的文化,才能撑起精神的脊梁。

我们作为语文老师,就更有责任把这种光荣的民族文化传承下去,让它继续发扬光大,上面是我个人做出的一点尝试,相信广大的语文老师定能总结出更多更好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