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的主要成分及其临床药理研究进展
大黄实验报告

大黄实验报告大黄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研究大黄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并探讨其在医学和保健领域的应用。
通过实验发现,大黄含有丰富的大黄素和大黄酸等成分,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等多种药理作用。
同时,大黄还可用于治疗便秘、肝病和炎症等疾病。
本实验的结果对于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大黄的药物和保健品具有重要意义。
引言:大黄,又称黄连、黄莲,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它具有清热泻火、活血化瘀、通便利水等功效,被誉为“南方人的良药”。
然而,对于大黄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还相对较少,本实验旨在填补这一空白。
材料与方法:本实验使用新鲜大黄根茎作为研究对象。
首先,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大黄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
然后,利用细胞培养技术,观察大黄对细胞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最后,通过动物实验,评估大黄对小鼠的药理作用。
结果与讨论:实验结果显示,大黄中主要含有大黄素和大黄酸等成分。
大黄素是一种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抗菌和抗炎作用。
大黄酸则是一种苯丙素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和抗肿瘤作用。
这些成分的存在为大黄的药理作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细胞培养实验结果显示,大黄对细胞生长和存活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这可能与大黄中的化学成分对细胞代谢和DNA合成的影响有关。
进一步研究发现,大黄对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这为大黄在抗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线索。
动物实验结果显示,大黄对小鼠的药理作用主要表现为抗炎和通便作用。
大黄中的化学成分能够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并促进肠道蠕动,从而缓解便秘。
此外,大黄还可通过调节肝脏功能,对肝病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结论:本实验通过对大黄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研究,发现其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等多种药理作用,并可用于治疗便秘、肝病和炎症等疾病。
这些结果对于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大黄的药物和保健品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本实验还为大黄的合理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为人们的健康提供了新的选择。
结语:大黄作为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丰富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
. 收稿日期: "((# * && * "+ /
・!"・
中国药业 !"#$% &"%’(%)*+,#)%-.
!""# 年第 $% 卷第 !$ 期 起的足趾肿胀及醋酸引起的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 " 且抑制作 用随剂量增大而增强。 芦荟大黄素对带状疱疹病毒、 假狂犬病毒、 流感病毒均有灭活作用。 大黄蒽醌类对膜病毒有直接杀灭作用。 大 黄素在光照影响下" 对单纯疱疹病毒显示较强的灭活作用 " 其衍生 物对人巨细胞病毒也具有抑制作用。 体外试验证实 " 大黄鞣质对流 感病毒具有明显抑制作用。 大黄对艾滋病病毒也具有明显抑制作 用。 大黄对霍乱毒素有对抗作用" 机制是大黄中的 #$% 鞣质对霍乱 毒素中的 & 亚基 ’ ()& * 有特异作用 " 通过降低 ()& 对胍基丁胺的 亲和性而抑制 &+, - 核糖基转移酶的活性 " 从而达到对抗霍乱独 特的水溶性腹泻作用 。
8 # 9 黄 志 强 . 现 代 腹 部 外 科 学 8 / 9 . 长 沙 W 湖 南 科 学 技 术 出 版 社 , #::(W "(D ; "(:. 8 $ 9 钟芸诗 , 姚礼庆 . 结肠镜在急性下消化道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8 X 9 . 中国内镜杂志 , $))#, ! % $ + W ’D. 8 ’ 9 于 皆平 . 大肠 镜 的临 床 应 用进 展 8 X 9 . 中 华 消化 内 镜杂 志 , #::(, #*W $*:. 8 D 9 朱明钦 , 吴毓麟 , 杨 河 . 全结肠镜检查对下消化道出血病变和定位的 诊断价值 8 X 9 . 中国医师杂志 , #:::, ( % # + W ’:.
大黄的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大黄的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肖先;李春燕;薛金涛
【期刊名称】《新乡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41)5
【摘要】大黄是我国大宗中药材之一,其药用历史悠久且临床应用广泛。
大黄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和利湿退黄等功效,其主要化学成分包括蒽醌类、蒽酮类、二苯乙烯类、苯丁酮类、多糖类、鞣质类和挥发油等,药理作用主要包括泻下、抗炎、抗肿瘤、调节血脂、肾保护、肝保护及抗血管生成等。
本文对大黄的主要化学成分及现代药理作用进行概括总结,旨在为大黄的临床使用及药理作用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总页数】6页(P486-490)
【作者】肖先;李春燕;薛金涛
【作者单位】新乡医学院药学院;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生物与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32
【相关文献】
1.大黄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2.大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3.大黄地上部分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4.大黄非药用部位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资源利用研究进展
5.大黄附子汤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黄的生物学作用和研究进展

四川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大黄的生物学作用和研究进展学生姓名杨祺珉院系名称生命科学学院专业名称生物技术班级2006级2班学号2006092038 指导教师严伟完成时间2010年5月大黄的生物学作用和研究进展学生:杨祺珉指导教师:严伟内容摘要:大黄为中国特产,全世界60种大黄中,中国占2/3。
至今,国际上公认我国的大黄医疗效果最好。
通过文献回顾,对大黄的生物学作用,药理作用和大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首先分析大黄的化学成分,再综合各种生物学实验研究以及临床研究证实大黄的有效成分不仅具有泻下、抗菌、抗炎、保肝利胆、止血、降血脂、抗肿瘤、免疫抑制、抗衰老、治疗慢性肾衰竭、清除氧自由基、趋精神等作用还对胰腺分泌及其消化酶、胃和十二指肠、泌尿系统、消化系统等有各种不同的影响,最后从临床学的抗癌、上消化道出血、咳血(咯血)、感染性病变、尿毒症、急性有机磷中毒、流行性出血热、高脂血症、急性胰腺炎、肠梗阻、烫火伤、精神病等角度阐明了大黄生物学作用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大黄有效成分生理作用临床研究Bio-effect and Advancement of the Study on RhubarbUndergraduate:Yang Qimin Supervisor:Yan WeiAbstract :Rhubarb is Chinese specialties,China accounts for 2 / 3 in the over 60 Species of Rhubarb around the world.From now on,it is Internationally recognized that chinese Rhubarb has the best medical effect. This paper reviews the active ingredients,pharmacological acion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rhubrab.First analyse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rhubarb,then the Pharmacological researche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active ingredients have the action of Purgative, anti-sepsis,anti-inflammatory,regulating the liver and relieving jaundice,stanching and activating blood,lower blood lipid,as a result to treat chronic renal failure,enterogenous lunginjury,developing intelligence and delay aging,immunologic suppression, oxyradical scavenging capacity, psychic entropy and also has influences on the pancreas, stomach,duodenum,urinary system,digestive system and so on. Key words : Rhubarb;active ingredients;pharmacological acion;clinical application目录1大黄有效成分分析及定量研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大黄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大黄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摘要:大黄,是中医药常用的药物之一,其性味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在中医方面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利湿退黄、逐瘀通经等功效。
大黄含多种化学成份,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因此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
关键词:大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大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历代本草均有收载,因其色黄而得名。
别名大黄、文军、锦纹、生军、将军,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
大黄药用历史悠久,作用广泛,是内服外用皆宜的良药,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止血、活血去瘀的作用。
临床上常用于大便秘结、胃肠积滞、湿热泻痢、血热出血、目赤、咽喉肿痛、牙龈肿痛、痈肿疔疮、水火烫伤、瘀血诸证、湿热黄疸等[1]。
近年来对大黄的研究不断深入,其药理作用不断被认识。
大黄有多种有效生物活性成分,其主要有效成分为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甲醚、芦荟大黄素、没食子酸以及大黄多糖。
大黄不仅用于治疗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在急、危、重症及疑难病的治疗上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对大黄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进行回顾探讨,现综述如下。
1 药理作用1.1泻下作用:大黄属泻下药,通过增加肠道黏膜蠕动,抑制肠内水分吸收,从而促进排便。
武玉清等[2]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观察小鼠湿粪实验,发现二蒽醌类衍生物在肠道细菌酶的作用下分解产生大黄酸蒽酮,大黄酸蒽酮可刺激大肠粘膜,使肠蠕动增加而泻下。
另外,产地与炮制方法均会影响大黄的泻下作用。
产地不同,大黄化学成份含量会有不同;炮制方法不同,化学成份的析出量就会有差异,故影响其泻下作用。
1.2 抗病原微生物和抗炎作用:大黄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功效,有效成分为大黄酸、大黄素和芦荟大黄素。
大黄抗菌谱较广,其敏感的细菌有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等,大黄素还具有一定的杀真菌作用。
大黄体外对流感病毒、孤儿病毒、乙肝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甚至具有一定程度的杀病毒效应[3]。
大黄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大黄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大黄,作为一种历史悠久且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中药材,一直以来都备受医药学界的关注。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大黄的药理作用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旨在综述大黄的主要药理作用及其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用药和药物研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首先介绍大黄的基本概况,包括其来源、化学成分以及传统中医对其药用价值的认识。
随后,将重点阐述大黄在抗炎、抗氧化、抗肿瘤、保肝、利胆、泻下等方面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
还将对大黄在现代医学中的临床应用和潜在的药用价值进行探讨。
通过对大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的梳理和总结,本文旨在为医药学界的同仁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视角,以期进一步推动大黄的药理研究和临床应用,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大黄的主要药理作用大黄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中药材,其药理作用广泛且深入。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大黄的主要药理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揭示和确认。
大黄具有显著的泻下作用。
它含有的蒽醌类化合物,特别是番泻苷,能够在肠道内被细菌分解为大黄酸蒽酮,刺激大肠黏膜,促进肠道蠕动,从而起到泻下的效果。
这一作用对于治疗便秘、肠道积热等症状有着显著的效果。
大黄还具有抗菌作用。
其含有的多种活性成分,如黄酮类、蒽醌类、鞣质等,能够抑制多种细菌的生长,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等。
这种抗菌作用使得大黄在中医临床中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
再者,大黄还具有抗炎作用。
研究表明,大黄中的某些成分可以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
这种抗炎作用使得大黄在治疗各种炎症性疾病,如肺炎、肝炎、肾炎等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大黄还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病毒、抗寄生虫等多种药理作用。
这些作用使得大黄在中医临床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肿瘤等方面,大黄的药理作用更是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然而,尽管大黄的药理作用广泛,但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的论文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的论文大黄(学名:Rheum palmatum L.)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以下将详细介绍大黄的药理作用以及临床应用。
大黄具有明显的泻药作用,主要成分为芦丁、大黄素和酚酸类化合物等。
它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加速食物在肠道中的通过,增加粪便的体积和湿度,从而产生通便作用。
同时,大黄还具有抑制肠道水分和电解质的吸收的作用,可增加肠道腔内液体的分泌,从而进一步促进排便。
因此,大黄被广泛用于治疗便秘和积热等相关疾病。
除了泻药作用外,大黄还具有抗炎作用。
大黄中的大黄素具有抑制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的能力,能够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和白细胞的浸润,从而发挥抗炎作用。
临床研究显示,大黄可用于治疗炎症性肠病、风湿性关节炎等炎症性疾病。
此外,大黄还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大黄中的芦丁和大黄素具有对热毒的清除作用,可以降低体内的炎热程度,减少毒素的累积,从而促进疾病的康复。
大黄常用于治疗热毒病、湿热病等疾病。
除了上述药理作用外,大黄还具有调理肠道菌群、排毒养颜、消肿止痛等作用。
临床应用方面,大黄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以与其他草药进行配伍应用,如与黄连、黄芩等配伍应用可以增强其泻火、清热作用,与白术、茯苓等配伍应用可以改善脾胃湿热症状。
然而,大黄也有一些潜在的不良反应和禁忌症。
长期过量使用大黄可能会导致肠道功能紊乱、电解质紊乱等副作用。
同时,孕妇、哺乳期女性和腹泻型疾病患者等应慎用大黄。
因此,在使用大黄时需要遵循医嘱,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使用,避免产生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大黄具有明显的泻药、抗炎和清热解毒等作用,并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便秘、炎症性肠病、湿热病等疾病。
但使用大黄时需注意其潜在的不良反应和禁忌症,合理使用大黄,才能更好地发挥其疗效。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

药理研 究表明 ,大黄对保护 心脑 血管有 明显的作用 ,可以对抗心 肌缺血 、抗动 脉粥样硬化 、增 加心输 出量 、降低血压等 。大黄主要通
依赖性。说明,大黄素对机体免疫功能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1 . 2 清除氧 自由基 作用 体 内氧 自由基 过剩能 引起多种疾病 ,大黄 能够清 除H : O 、O : 等活
复肝功能,与改善微循环相关。另外,大黄的泻下作用能够清楚病原
菌毒素并且 加速有毒物质 的排泄 ,从 而降低 内毒素对机 体的损 害。有 实验表 明,大 黄素对大 鼠肝纤维化有 明显改善作用 ,其机制可能是抑 制肝 脏 星状 细胞的活化 ,阻止肝脏细胞 的死亡 。大 黄可以增加胆 汁流 量 ,促 进胆 汁排 泄 ,同 时大黄 具有 抗毒 、消炎 的作 用 ,有 利胆 的作 用 ,能够治疗胆管炎 。 1 . 6心 血管药理作用 ‘
大 黄 是 一 种草 本 植 物 , 目前 载人 《 药典 》有 3 种 ,即庸 古 特大 黄 、正 品大黄及 药用大黄 的干燥根及 根茎 ,主 要成分有蒽 醌类 、大 黄 多糖 、大 黄鞣 质 。现代 药理 研 究表 明 ,大黄 具有 通利 水谷 、 凉血解 毒 、主 下淤血 、利 湿退黄 等功效 ,在 临床治疗上取 得 良好 的效果 ,本 文对大黄 的药理 作用和临床应用进 行回顾探讨 ,现综述 如下。 1药 理作 用 1 . 1免疫调控作用
分 泌功能 的影响 ,发 生内毒素血症 时 ,巨噬细胞 由于 过度激活 ,释放 如 白细胞 介素一 l( I L - 1 ) 、肿 瘤细胞 因子 ( T N F - o 【 )和 白细胞 介素. 6 ( I L - 6 )等 ,导 致机体 产生过度 的炎症 反应 。大 黄能够抑 制 巨噬 细胞 分 泌细胞 因子的功能 ,并且这一 连续作用 随着 大黄作 用时间的延 长与 浓度 的增 加而加 强” 】 ,有效 的保护脏 器 ,降低病死率 。二是 对 白细胞 介素 ( I L )及淋 巴细胞的 影响 ,大黄 素能够对 有丝分裂 原刺激的小 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治疗慢性肾衰
大黄治疗慢性肾衰的机理:减少肠道中的氨基氮的重吸 收,阻断尿素的合成原料;抑制肝、肾组织中尿素的合成;提高 血中游离必需氨基酸的水平,后者可促进机体利用体内尿素氮 合成体蛋白;抑制体蛋白分解,使尿素氮和肌酐值降低;尿中尿 素和肌酐排泄量有增加倾向;明显降低胍类毒素的蓄积。研究
6退热作用
7抗炎作用
倪氏等¨叫以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为实验材料,分别采用高 效液相色谱法(HPLC),放射免疫分析法(RIA)和荧光分光光 度法测定巨噬细胞内白三烯(LTs)、环一磷酸腺苷(cAMP)和细 胞内游离钙水平。结果显示大黄酸可显著抑制巨噬细胞内白 三烯B4、白三烯C4的生物合成,其IC50值分别为0.44和 2.78mol/L;大黄酸还可显著抑制内毒素激发的巨噬细胞内 Ca2+升高,并促进细胞内cAMP水平提高。因此认为大黄酸显 著影响巨噬细胞脂类炎性介质活化过程,可能是大黄的抗炎作 用机制之一。
[1]周金黄,王建华,刘干中.世纪之交:现代中药药理学的回顾与展 望[J].中国药理学会通讯,1999,16(3):627. [2]林永成.大黄治热结便秘的机理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1996,
35(2):75~76.
10抗肿瘤作用
大黄蒽酮衍生物,大黄酸、大黄素和芦荟大黄素有明显抗 肿瘤作用,对小鼠黑色素瘤乳腺癌、艾氏腹水癌均有抑制作用, 儿茶素能抑制淋巴肉瘤生长,抗肿瘤机理是对癌细胞代谢的多 个环节有影响,既能抑制癌细胞的呼吸及氨基酸糖代谢中间产 物的氧化和脱氢过程,又能抑制DNA、RNA及蛋白质的生物合 成,而对宿主正常组织无明显影响。抗瘤机制:主要通过抑制
9抗衰老作用
桑氏等对大黄的抗衰老效果和作用机理进行研究,结果发 现大黄可增强小鼠血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 化物酶(GSH.Px)活性,使过氧化脂质(LPO)含量降低,其中尤 以中、高剂量给药组作用明显。因此认为大黄可能具有延缓衰 老的作用。陈氏等【120对大黄素-8旬-D.吡喃葡萄糖苷(PMEG) 的促智活性以及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腹腔灌注PMEG 后,正常小鼠及东莨菪碱所致学习记忆障碍小鼠错误次数显著 减少;离体实验和整体实验中PMEG对酶活力具可逆性抑制作 用,体内外酶活力恢复50%所需时间分别为T1/2=115min, T1/2=165min。结论:PMEG能提高正常小鼠学习记忆功能, 对东莨菪碱所致学习记忆障碍具防护作用;初步认为PMEG的 作用机制是对胆碱酯酶可逆性的抑制。
Journal of Military Surgeon in Southwest China Sept.,2009;1 1(5)
肿瘤细胞的增生、促进细胞凋亡,抑制细胞色素P4如1A1 (CYPIAl)和抗突变作用,以及抑制N・乙酰转移酶的活性实现
的㈣。 1l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利用脂多糖(LPS)刺激的大鼠腹腔巨噬细胞作为人体过 度炎性反应的体外模型,用MTr法和荧光法测定了大黄素对 不同状态下的巨噬细胞分泌TNF—A,NO的影响,结果表明,大 黄素可通过抑制LPS刺激的大鼠腹腔巨噬细胞分泌的TNF.A, 抑制过度的炎症反应,而对于未经LPS刺激的大鼠,大黄素可 促进TNF.A的分泌,且大黄素也能抑制炎症反应中的NO的大 量合成和释放,提示大黄素对机体的免疫功能,可能具有双向 调节作用¨“。
N2aeetylafionand
YC.Ice DNAadduet
YM,et以Aloe2
《
emodininhibited
22amindluoreneandarylamine
[7】
王鸿利.大黄有效单体止凝血机理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 杂志,1985,(9):555—557.
N2aeetyltransfermegeneexpre∞ioninmousdeukemiaLl210cells
在胰腺内被激活,引起自身消化外,胰腺缺血再灌注后自由基 水平升高,钙离子向细胞内流动,多种细胞因子、血管活性物质 对胰腺细胞的损伤等均参与该病的发生、发展。研究表明,急 性胰腺炎可以出现SIRS,不及时有效治疗可引发多器官功能障 碍综合征。促进肠道正常蠕动,消除腹胀,减轻肠道瘀积,增加 肠道黏膜的抵抗力,减少肠道细菌移位,保证胆汁、胰液的引流 通畅,控制肠道、胆道炎性反应及防止并发症等,已成为治疗急 性胰腺炎的另一重要措施。大黄除了能抑制胰酶的分泌外,还 具有导泻的作用。研究表明,在治疗胰腺炎时,大黄可提高肠 道跨膜电位,兴奋胃肠道平滑肌,促进胃肠蠕动,解除肠麻痹, 达到清除肠道内毒素和腐败物质的作用。急性胰腺炎时,肠道 屏障功能受损导致肠道内毒素的移位,成为全身炎症介质和细
大黄具有清热泻火作用,其作用机理为:大黄可以降低感
・93l・
万方数据
西南军医2009年9月第11卷第5期 染家兔第三脑室灌流液中PGE含量,影响中枢环核苷酸的水 平,从而达到降温作用‘引。夏氏‘93应用大黄治疗17例急性胰 腺炎高热患者,取大黄30一609,加开水120—200ml,浸泡15— 30rain,分3次口服,治疗3—5d,均于3—7d体温恢复正常。
419.
Journal of Military Surgeon in Southwest China Sept.,2009;1 I(5)
中磷脂酶A2的影响[J].中国急救医学。2000,20(6):324—326.
[12]陈万生,徐江平,李力,等.大黄素28202D2吡喃葡萄糖苷的促
智活性及其机制[J].中草药,2001,32(1):39-41. [13]Chun¥JG。Li
[J].
12治疗急性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腺炎
急性胰腺炎的发病机制至今未能完全阐明,除传统的胰酶
8防治肠源性肺损伤
李氏等¨u在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IIR)模型上,探讨大黄 防治肠源性肺损伤的机理,结果发现大黄可明显抑制再灌注导 致的肺MPO活性升高及肠缺血期和再灌注期血清、肺及小肠 组织磷脂酶A2(PLA2)活性升高,降低肺毛细血管通透性;明 显改善IIR导致的低血压状态,抑制血浆、肺及小肠组织内源 性一氧化氮(NO)的释放,降低肺毛细血管通透性;明显抑制肠 缺血期和再灌流早期出现的血浆及肺组织肿瘤坏死因子 (TNF)水平升高。因此可以认为早期应用大黄能明显防治大 鼠IIR所致的肺损伤,这种作用是通过抑制PI。A2活性、抑制 IIR诱导的TNF释放和抑制内源性NO大量释放共同实现的。
胞因子大量表达、释放的始动因素,从而诱发SIRS,严重者可导
致MODS。而大黄具有抑酶、抑菌、导泻、改善胰腺微循环、降 低内毒素的产生、保护胃肠粘膜屏障、抑制肠道内细菌和毒素 的易位、降低胃肠粘膜和肠血管的通透性、恢复肠道功能、纠正 呼吸功能受损患者的低氧血症、降低MODS及MOF的发生率、 降低感染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的作用,进而提高了存活率,改 善急性坏死性胰腺炎预后¨引。 临床应用中,中医主要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 爽、湿热黄疸、血热吐衄、目赤、咽肿、肠痈、痈肿疮毒、瘀血经 闭、跌打损伤等,西医主要用于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胆石 症、急性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急性阑尾炎、上消化道出血等病 症辅助治疗。 参考文献
2抗菌作用
大黄对多种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主要的抗菌成 分为:3.羧基大黄酸、羟基芦荟大黄索、羟基大黄素,它们对葡 萄球菌、淋病双球菌最敏感。目前已知的抗菌药理为:抑制菌 体糖及糖代谢中间产物的氧化、脱氢、脱氨,并能抑制蛋白质和 核酸的合成H1。钱氏H’用大黄醇提片治疗急性肠炎54例、急 性细菌性痢疾1lO例,总有效率95%。
西南军医2009年9月第1l卷第5期
Journal of Military Surgeon in Southwest China Sept.,2009;1 1(5)
大黄的主要成分及其临床药理研究进展
庄江能 (解放军第62医院,云南普洱665000) 关键词大黄;有效成分;药理作用 中图分类号R282 文章编号1672-7193(2009)0543931-0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7193.2009.05.083
还发现:大黄改善氮质血症;影响残余。肾组织代偿性肥大;降低 残余肾的高代谢状态;纠正脂代谢紊乱;减少蛋白尿,抑制肾小 球系膜细胞的增值‘引。
4利胆退黄。保肝作用
大黄能促进胆汁分泌、胆囊收缩、胆道括约肌松弛,而起利 胆、退黄作用,为治疗湿热黄疸之要药。 大黄制剂治疗急慢性肝炎除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和通 里攻下等综合作用外,还可能与改善肝细胞的超微结构,影响 细胞酶活性及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有关:大黄素有促进外钙向肝 细胞内流及内钙释放的作用,而番泻苷及大黄多糖具有阻滞外 钙内流和降低肝细胞内钙水平的作用,大黄的不同成分对细胞 内游离钙水平的不同影响提示大黄对肝细胞的功能具有多种 调节作用旧J。 大黄对实验性肝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使C14所致肝损伤 大鼠ALT下降,减轻肝细胞变性与坏死,肝细胞内糖原含量显 著上升,RNA含量增加或恢复正常。体外试验证明,大黄煎剂 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有明显抑制作用,体内可激发机 体产生干扰素,提高抗病毒能力。此外,大黄还可促进肝脏合 成白蛋白和谷氨酰胺合成酶,使氨与谷氨酸结合生成谷氨酰胺 而起到解毒作用。 大黄的利胆保肝、解毒,促进肝细胞修复,以及促进肠道对 毒物的排除等作用,为治疗胆道疾患、病毒性肝炎等病症提供 了药理学基础。
1泻下作用
大黄具有泻下作用,用于治疗大便燥结、热结便秘,大黄泻 下作用确切,一般在用药后6—19h可排便。大黄致泻作用主 要成分为蒽醌类化合物,其中以番泻苷的作用最强,游离型葸 醌泻下作用较弱。周氏等川认为番泻苷水解后生成大黄酸蒽 酮,有以下药理作用:具有胆碱样作用,可兴奋肠道平滑肌上的 M受体,使肠蠕动增加;抑制肠细胞膜上Na+.K+一ATP酶,阻碍 Na+转运吸收,使肠内渗透压增高,保留大量水份,促进肠蠕动 而排便。此外,部分蒽甙自小肠吸收后,经肝脏转化为甙元,再 刺激盆经丛,增加肠蠕动致泻。虽然泻下作用的直接因素游离 的甙元,但结合蒽甙的葡萄糖能保护甙元,使在胃肠不被水解 和破坏。因此,结合型葸甙才能发生致泻作用悼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