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的历史反思与未来展望共27页

合集下载

中日近代关系和未来发展趋势

中日近代关系和未来发展趋势

090800406孟祥意日中近代关系与未来展望一、近代,日本的崛起和东亚雄狮的衰落明治维新时的日本,正赶上第二次工业革命,由于政府大力推行“殖产兴业”、“文明开化”政策和大力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等,日本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很快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中国在清朝政府的统治下苟延残喘,正走向封建王朝的灭亡,资本主义力量薄弱且受制于外国资本家和本国官僚的压迫。

近代中国向日本派遣了大量留学生学习现代化先进知识,不稳定的政治无法提供资本主义市场和平的发展空间,中国败在日本手下的命运无法逃避。

由于日本仿效德国建立的集权统治,而且明治维新保留的封建残余使一般民众无法参与政治。

历来一个国家在走强国之路对外扩张的争霸过程无不以损害他国利益为附加条件,日俄战争的胜利,大大扩展了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势力范围。

侵占朝鲜后,日本帝国主义走上了与欧美列强争夺世界霸权。

“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真是有野心有计划的侵略中国称霸亚洲的军国主义道路。

这与日本传统的武士精神有密切关系。

二、二战后,中日关系在曲折中发展二战后日本进行了民主改革,1947年5月日本实施新宪法,逐渐走上资本主义民主化道路,但在以美国为了自身利益,包庇部分日本军国主义势力。

五十年代冷战的发展使两国无法建立正常的外交,但中日民间的贸易和信息交流并未间断。

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日本极右势力又沉渣泛起,拒不承认对亚洲各国的侵略,美化侵略战争的历史,并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日本是中国的邻国,又是亚洲及世界上的经济强国,如何发展中日关系,实现睦邻友好是中国对外关系中的重要课题。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中日关系既有发展又有曲折。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此后,中日交往日益增多,但并不一凡风顺。

尤其是日本教科书上篡改历史,拒不承认犯罪事实,让亚洲受过侵害的国家不信任和警惕防范。

中日关系的历史及展望

中日关系的历史及展望

中日关系的历史及展望一.中日关系大致经历了从学生到老师再到竞争对手三个阶段。

1.学生阶段由于地缘政治的关系,日本很早就开始与中国开始交流,据《后汉书·光武帝本纪》和《后汉书·东夷传》记载:“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国奉供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赐以印缓。

”而在唐朝,日本向中国学习更是达到了顶峰,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学习唐朝的政治制度,进行大化改新。

645年6月19日,孝德天皇宣布模仿中国建立年号,定年号为“大化”。

645年,即为大化元年。

大化二年(646年)正月初一,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正式开始改革。

革新派以唐朝律令制度为蓝本,参酌日本旧习,从经济到政治方面进行了改革。

但到了明朝,中日先后奉行闭关锁国政策,特别是嘉靖二年发生在宁波酿成的拼杀事件——“争供之役”更是导致了中日正常的交流关系基本中断。

2.老师阶段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以中国战败签订不平等条约而告终,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而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也逃不了与西方列强直接冲突的命运。

1854年在美国的胁迫下,日本被迫签订了《神奈川条约》,也开始沦为殖民地的进程。

可是面对民族危机,中日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可是只有日本实现了向工业国的转变,成了中国人的导师。

19世纪60年代,以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上层分子掀起了洋务运动,建立起了号称世界第七,亚洲第一的北洋舰队。

而在日本,鸟羽、伏见之战后,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

甲午中日战争,日本将洋务运动的湘淮武卫、北洋舰队击得粉碎,但却第一次彻底将中国人从上朝天国美梦中打醒。

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将目光转向日本,以日本为师,想要在日本身上找到一条救亡图存的道路。

甲午战败后,清政府开始派遣第一批留日学生,开启了赴日留学之风。

这部留学史堪称是半本中国现代史:武有黄兴、蒋介石、白崇禧、何应钦等,文有李大钊、陈独秀、蔡元培、周氏兄弟等。

他们全是近代中国的风云人物。

中日关系的历史与展望

中日关系的历史与展望

中日关系的历史与展望绵阳东辰国际学校初2009级12班张昕如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也都是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既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也是亚太地区和世界和平与繁荣的需要。

两国政府及各界人士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都应从这个基本立场出发,在《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中日联合宣言》三个政治文件的基础上,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致力于稳定、改善和发展中日关系。

日本是中国的近邻,彼此间有着充分的利益交融,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这一趋势将进一步发展。

友好相处,合作双赢,是符合中日两国根本利益的唯一正确选择。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继续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实现中日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对中日两国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日之交源远流长,大约从公元前600年开始,水稻种植、青铜器制造、炼铁、纺织、鞣革、造船技术陆续经由韩国从世界文明中心——中国传往日本。

若干世纪以来,日本一直是以一种求知若渴的学徒身份拜倒在文化宗师的膝下,怀有一种潜伏的自卑心态。

例如,公元5世纪日本引入中国汉字,并且原封不动地使用了四百年。

正是这种仰视强势大国不得不有的谦卑敬畏情绪长期以来酝酿成为一种强烈的出人头地欲望,并对其后的中日风云变幻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

近代中1937年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侵华战争的全面展开,7月27日,日本首相在议会发表演说,扬言要给中国一个教训,重建亚洲新秩序。

在没有正式宣战的情况下,日军在那一年的夏季攻打上海,与蒋介石的精锐部队交战,双方损失惨重,军民死亡人数约为25万。

几个月后,上海沦陷,同年11月,日军炮火紧逼杭州。

从此,中国被日本推着陷入了长达8年的抗日战争,中日两国人民的关系可以说是互相仇恨。

最近这30多年来,中日经贸关系持续快速发展,双方已互为重要合作伙伴,相互依存日益加深。

2004年中日贸易额达1678亿美元,与中美贸易、中欧贸易呈三足鼎立之势。

中日关系的历史反思与现代展望

中日关系的历史反思与现代展望

中日关系的历史反思与现代展望日本是一个匍匐在中国东北海面上的呈“带状”的岛国,领土面积及中国的二十八分之一,人口及中国的六分之一,资源匮乏。

作为邻国,日本与中国的交往有2000多年的历史。

重温历史更多的是为了现在。

在回忆历史的痛苦,庆祝以往胜利的同时,我们更需要的是对历史理性的思考以及对于今后两国关系的展望。

首先,对中日友好交往发展史要有一个正确估价。

在长达两千年的历史中,中日两大民族友好交往,古代中华文明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近代中国也从日本学习了许多重要的西方先进文明成果。

但从甲午战争到二战结束,日本军国主义在历时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野蛮侵略中国,使中华民族蒙受了深重灾难。

周恩来总理曾经将中日关系交往史概括为“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

二战后,日本政府曾抱着反省和道歉的态度,表示对受害国的民众感情予以理解和尊重。

中日关系正是在日本对待和处理历史问题的上述态度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经过两国老一辈领导人和各界有识之士长期不懈努力,中日两国于1972年实现了邦交正常化,重新确立了友好关系,两国关系由此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30多年来,中日关系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间往来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发展,不仅给两国带来重要利益,也对本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促进作用。

其次,对中日关系出现的问题要有一个清醒认识。

近年来日本大国意识膨胀,政治右倾化,其对华政策的消极面逐步凸显,出现了一些值得重视的新动向。

日本现任主要领导人依然没有放弃参拜靖国神社的立场,日美两国公然把台湾问题列为日美共同战略目标之一,日本还在教科书问题上,在东海油气田开采、专属经济区划分和钓鱼岛主权归属问题上咄咄逼人;态度强硬,企图逼我让步,并公开阻挠欧盟解除对我军售禁令等,致使中日关系出现复杂局面。

日本还一直把跻身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作为其实现政治大国的战略目标,急于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引起了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许多国家人民的强烈不满。

中日关系的回顾与展望

中日关系的回顾与展望

中日关系的回顾与展望由于日本既是中国的历史宿敌,又是中国的心腹大患,既是世界经济大国,又是中国的近邻,既是美国封堵中国的第一帮凶和制衡中国的重要筹码,又是企图挑起争端妄图永久霸占我国领海的罪恶国家。

因此,我们有必要站在亚太地缘战略的高度分析一下中日关系。

一、日本是一个与地震共生的国家日本地处环太平洋的地震带上,地震在日本人的四最怕(地震、雷电、大灾和父亲)中位居第一,地震就像梦魇一样缠绕着这个樱花盛开的国家。

日本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在日本海深处,有一条巨大的鲇鱼,倘若太阳女神不满人间的统治者的话,鲇鱼就会翻身,地震就会爆发。

由于恶劣的生存环境和这个古老的传说,地震改变着日本的历史和未来:①1855年的安政(8.4级)江户(8.4级)两次大地震,使日本在恶劣生存环境的影响下走上了吞并琉球和朝鲜的对外扩张之路,同时也使日本在古老传说的影响下于1868年走上了明治维新的强国之路。

②1891年10月28日的浓尾(7.9-8.4级)大地震,使日本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日本的大陆野心越来越大,相继发动了中日甲午海战和日俄战争。

③1929年9月1日的关东(7.9级)大地震、火灾,造成了15万人丧生,200多万人无家可归。

根据“鲇鱼翻身”的古老传说,天皇必须逊位。

对当时年仅22岁的裕仁摄政来说,他不愿背负“不孝”的罪名逼父退位,于是派人造谣:“朝鲜人暴动了”,“他们纵火、投毒、抢劫、无恶不作……”一夜之间“天皇逊位”问责政府的声浪平息了。

9月2日在裕仁的支持下,山本权兵内阁仓促宣告成立,同时宣布国家进入战时体质,结果造成6000多名无辜的朝鲜人被屠杀,另700多名华工遇害。

关东大地震造成的无数死难不仅没有激发大和名族的至善与大爱,而恰恰相反,它使日本通往了1931年的中国东北、1937年得卢沟桥和1941年的珍珠港和东南亚,一步一步滑向了法西斯的深渊。

④1944年12月7日的中部近海(7.9级)大地震,让地球摇晃了整整6个小时,并引发了9米高的海啸,横扫日本中部沿海地区。

中日关系的展望

中日关系的展望

中日关系的前景与展望中日关系集中体现和浓缩了国家关系的复杂性,它既是邻国关系,又是大国关系;既是“东西”关系,又是“南北”关系;既有历史上和平与对立的双重关系,又有现实中依存和竞争的双重关系。

中日关系正处于历史上的关键时期,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是两国人民,特别是两国政治家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从战略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从战略角度看待和处理问题,主要就是从历史、全局、未来角度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

一、要善于从历史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以史为镜,可知兴衰”。

中日关系的现状很大程度上与中日关系的历史相关,“以史为鉴”就成为处理中日关系的基础和前提。

在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时候,中国就把“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作为指导中日关系的基本原则。

“以史为鉴”的“史”,即中日关系的历史,如何理解和看待中日关系史,并从中找到可供借鉴的经验教训,将是两国人民必须完成的历史课题和现实任务。

提到中日关系史,历史上的中日甲午战争和日本侵华战争就历历在目,它给中国人民造成的伤害刻骨铭心。

难怪人们在中日关系上一提到“以史为鉴”,就会自然想到这一段历史,并把这一段历史上升到民族尊严和国家荣辱的战略高度。

这样理解中日关系史并不算错,但不能算全面和正确。

周恩来总理当年曾用十个字说明中日关系历史,即“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

“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这是中日关系历史最全面最准确的说明和表达。

中日关系,从历史的角度讲,友好是长期的,对立是短暂的;友好是历史主流,对立是历史主流中的“艰难和辛酸”的一页。

只看见“五十年对立”而无视“两千年友好”,或只看见“两千年友好”而无视“五十年对立”都是不全面的,都会得出错误,甚至有害的结论。

“两千年友好”使中日长期和平,并共同发展。

中日两国的交往,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唐朝是两国文化交流的高峰期,既有日本使者云集长安,又有鉴真和尚东渡日本。

在漫长的交往过程中,中国的文化得以传播,日本的文化得以迅速发展。

中日关系的历史反思与现代展望

中日关系的历史反思与现代展望

中日关系的历史反思与现代展望中日关系的发展的开始可以追溯到2200年以前。

公元前210年,暨秦始皇37年,徐福受秦始皇派遣,率童男童女各五百名,并百工、水手、弓箭手三千多人,从无棣东端的马谷山浩浩荡荡地入海,史学界有一种说法,徐福就是日本历史上的开国神武天皇。

从此,中日交流不断。

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一七八四年),志贺岛的一位名叫甚兵卫的普通农民在不经意中,却发现了一枚价值连城的国宝——中国汉光武帝赐给日本当时倭国国王的“汉委奴国王”金印。

唐代,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

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

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

到了元朝,蒙古人的铁蹄踏遍了欧亚大陆,建立起了史上最大的帝国。

自从唐代武宗灭佛到蒙古人建立元朝,日本和中国脱离外交关系长达4个世纪之久。

忽必烈建立元朝后,企图改变这种状况,使日本与其他政权和民族一样臣服于蒙古人。

于是忽必烈先后两次派大军东征,但都大败而归。

从这以后,中日关系的发展完全逆转过来,中国进入了对日屈辱史的时代。

明治维新后,日本迅速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反观中国,还处在清帝国的统治之下。

于是,日本把侵略的目光投降了中国——它昔日的恩师与友人。

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台湾与琉球被日本占为己有。

之后的侵华战争,中国的大半壁江山沦陷。

1937年,日本时隔40年后再次发动侵华战争,就是我们所说的“八年抗战”。

在中共的领导下,我国在一百年来第一次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两千多年的关系史有很多值得我们反思。

200年间数次发动对外战争以及二战后迅速崛起均能很好地证明该民族的两个本性——侵略性与韧性。

2000多年来,日本国力一直落后于中国,因此无法改变与中国关系的从属地位,人民的生活问题尚得不到解决,何谈开疆辟土,对外侵略。

浅谈中日关系的历史和现状和未来发展

浅谈中日关系的历史和现状和未来发展

浅谈中日关系的历史和现状和未来发展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也都是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因此,对于两个有重大影响的国家,其之间的关系对于世界来讲都是很受关注的,不管是树敌还是友好相处,对两国以及世界来讲,都是有着很大的关联。

中日关系集中体现和浓缩了国家关系的复杂性,它既是邻国关系,又是大国关系;既是“东西”关系,又是“南北”关系;既有历史上和平与对立的双重关系,又有现实中依存和竞争的双重关系。

对于有着这样关系的中日两国来讲,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是两国人民,特别是两国政治家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提到中国关系史,周恩来总理当年曾用十个字说明中日关系历史,即“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两千年友好”使中日长期和平,并共同发展。

中日两国的交往,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唐朝是两国文化交流的高峰期,既有日本使者云集长安,又有鉴真和尚东渡日本。

“五十年对立”使中日关系破裂,社会停滞不前。

日本“明治维新”后,在其迅速强大的国力支持下,忘记了两国两千年友好的历史传统,扩张野心膨胀,悍然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耻辱。

几十年后的侵华战争,在中国人民未愈的伤口上,日本军国主义又犯下滔天罪行。

虽然,在中日关系上存在着五十年对立的可耻历史,可是,对于中日关系来讲,友好是长期的,对立是短暂的;友好是历史主流,对立是历史主流中的“艰难和辛酸”的一页。

而对于中日关系的现状来讲,在整个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而日本经过二战后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两国现在都处于向更高的国际地位、更重要的国际角色转变过程中,两国的经济总和对世界经济影响很大,而且两国都处于亚洲,又是近邻,又有历史遗留问题,所以,中日关系存在着两方面的联系,首先就是不断发展的两国的经贸关系,在整个中日关系中,经济合作占有中心地位,中日两国分别互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其次就是陷入迟滞的中日政治关系,这一点的明显标志就是近几年中日之间一直没实现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的互访,而这对于两个近在咫尺的国家来说是不正常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