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姿势运动发育
简述婴幼儿姿势运动发育顺序遵循的规律

简述婴幼儿姿势运动发育顺序遵循的规律
婴幼儿姿势运动发育顺序遵循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被称为“一般规律”,也是儿童发育研究的基础之一。
一般规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大肌肉控制逐渐转向小肌肉控制。
新生儿时期,婴儿主要依靠大肌肉群来控制身体,但随着神经系统、肌肉和骨骼的成熟,婴儿逐渐能够运用小肌肉群,如手指和脚趾,进行更细致的运动。
2. 从头至尾、从中心到外周的方向性发展。
婴幼儿的运动发育具有明显的头部至躯干、手臂和腿部的发展顺序,并且从中心到外周的方向性逐渐加强。
3. 发展的综合性和协调性。
随着婴儿神经系统、肌肉和骨骼的成熟,他们的各项运动能力逐渐整合和协调,形成一个越来越完善的运动系统。
总之,婴幼儿姿势运动发育顺序遵循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对于儿童身体健康和正常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婴幼儿姿势运动发育

婴幼儿姿势运动发育婴幼儿期是儿童身体发育的关键阶段,姿势运动发育对于婴幼儿的整体发育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婴幼儿姿势运动的发育过程以及如何促进其健康发展。
一、婴幼儿姿势运动的重要性婴幼儿期是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姿势运动发育直接影响着儿童身体各方面的发展。
首先,婴幼儿通过各种姿势的运动锻炼,可以促进骨骼和肌肉的发育,提高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
其次,婴幼儿姿势运动对于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如坐、爬、走等,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最后,婴幼儿通过姿势运动的探索和实践,可以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的完善。
二、婴幼儿姿势运动的发育过程1. 仰卧期:在出生后的数个月内,婴儿主要处于仰卧姿势。
在这个阶段,婴幼儿通过仰卧位的活动,锻炼脖颈肌肉和扩展手臂和腿部的能力。
婴幼儿逐渐能够抬起头部,转动身体,为后续的姿势运动打下基础。
2. 坐位期:当婴儿能够自主抬头、扭动身体并保持平衡时,他们开始进入坐位期。
坐位期是婴幼儿姿势运动发育的重要阶段,婴幼儿可以通过自我坐立、保持平衡的训练来增加脊柱和躯干肌肉的力量。
这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控制身体,为后面的爬行、站立做准备。
3. 爬行期:在婴幼儿能够坐稳的基础上,他们开始逐渐学会爬行。
爬行对于发展腿部和手臂的力量以及提高协调性非常重要。
在这个阶段,婴幼儿通过不断尝试和摸索,学会运用手臂和腿部的力量来移动身体,提高肌肉力量和全身协调能力。
4. 站立期和行走期:当婴幼儿掌握了坐立和爬行的技能后,他们逐渐开始尝试站立和行走。
这个阶段,婴幼儿需要通过坚挺物体的支撑,逐渐锻炼腿部肌肉的力量和平衡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逐渐学会自主站立和行走,进一步提高姿势运动的能力。
三、促进婴幼儿姿势运动发育的方法1. 提供安全的活动环境:为婴幼儿提供一个安全、宽敞的活动环境,使他们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各种姿势运动的探索和实践。
2. 创造丰富的刺激:通过使用各种玩具、器械和游戏,创造丰富多样的刺激,鼓励婴幼儿参与到各种姿势运动中。
婴幼儿立位姿势运动发育的10个阶段

婴幼儿立位姿势运动发育的10个阶段
1、卧位:大约是宝宝出生后的第1个月,也正好是他的新生儿时期,宝宝表现出卧位的能力。
2、强力膝胫放下:宝宝大约是位于2-3个月的时候,它会让它的膝盖和踝关节进行强力的伸展,把膝胫放下。
3、半坐位或T字:它发生在宝宝出生的第4-7个月,它会让它的腹部和头部装甲着把整个身体抬高,在床或者托盘上出现半坐位或者T字姿势。
4、辅助坐位:大约是宝宝7-9个月,按照自己的力量宝宝开始把整个身体坐在一个辅助坐位或者椅子上,此时双手稳稳抓住椅子的底部,腹部带动小腿的起落,来支撑身体。
5、站立起来:宝宝在它9-12个月时会开始学习站立,牢牢抓住一个椅子边支撑自己,并且能够利用椅子慢慢上升站立,此时腿肚脐之间保持姿态上的稳定。
6、按双脚站立:大约在宝宝10-14个月时会有按双脚站立的相对稳定的训练,此时双腿可以做出相对稳定的支撑,腹部与双膝之间的距离会比较稳定。
7、走路起步:宝宝在12-15个月的时候,会开始试着朝着一个方向进行跑步的尝试,此时表现出走路起步,双手可以很好的与双脚握住,而双腿在走路时有维持方向性及姿势稳定性的表现
8、侧身爬行:宝宝在13-17个月时,它可以摆放自己的侧身,通过爪子体系达到爬行的目的,它会把一边的臀部和双膝起落着把整个身体推向前方,来达到自身移动的目的。
9、站立和行走并行:大约是在宝宝15-24个月时,它会表现出站立和行走的并行,它会做出立正的姿势,对着脚的内部进行滚动着移动,双腿支撑,双膝抬伸尽可能的把整个身体拉长。
10、完全熟练:大约在宝宝18-36个月时,它会表现出完全熟练的行走与站立,双脚不但支撑身体,还可以跨越、跳跃,而且双膝和腹部之间能够稳定的移动,使站立与行走完全熟练。
婴幼儿大动作技能训练

婴幼儿大动作技能训练婴幼儿大动作技能训练三翻六坐七滚八爬九扶站大运动,误区:跑啊跳啊。
但是,人的基本姿势,比如头部的控制、坐、站也是大动作。
一、被动操1、孩子从躺着到立着,从躺到坐到站,就是大动作发展的过程。
背部肌肉,颈部肌肉发展的过程,大肌肉发展的过程,就是大动作发展的过程。
2、一个不会抬头的孩子,颈部肌肉发育不好的孩子,肯定不会坐;一个不会坐的孩子,站就有问题;3、大动作的发展是很多领域发展的一个基础4、婴儿的肢体训练主要以抚触为主,在出生10天以后,逐渐训练被动操,是帮助婴儿练习抬头指标,做颈部护理的又一育婴技巧。
婴儿被动操不仅是促进婴儿被动发育的好方法,还是一个很好的亲子游戏项目,每天坚持用被动操给孩子进行体能锻炼,不但可以促进他的体格发育,还可以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
5、根据月龄和体质循序渐进,每天可做一到两次6、在睡醒或洗完澡的时候,宝宝心情愉快的状态下进行7、做时少穿些衣服,所着衣服宜宽松,质地柔软,使宝宝的全身肌肉放松,操作时动作要轻柔而有节律,可配上音乐,8、在抚触以前,在手上抹上抚触油,先在自己双手上把油撮热,开始时,逗宝宝说话,从鼻子开始,揉宝宝的眉毛,从中央开始两拇指与额头平行,到太阳穴轻轻的点一下;从下巴开始,揉宝宝的小脸蛋;按摩宝宝的大脑袋,左手托住后脑勺,右手从前发际到后发际,用四个指头的指腹去按摩,然后换手;按摩宝宝的耳朵,大拇指回旋打圈;按摩宝宝的小胸脯,可以用食指和中指并拢,避开乳头和脐带,双手交替向上给宝宝做轻柔的按摩;揉宝宝的小肚子,用四个手指并拢,轻柔的交替在宝宝的腹部顺时针打圈,避开脐带;9、手臂肌肉:大人把大拇指放进宝宝的手心,另一只手拇指和食指呈半圆形,虎口向上,同时和可以做挤压的动作;按摩宝宝的小手掌,用大拇指的指腹去做,轻轻从宝宝的手掌到手指按压;宝宝手背的按摩,大人用四指从宝宝的手背往手指方向轻轻按摩;宝宝手指的按摩,大人用一只手抓着宝宝的小手,另一只手的拇指食指中指抓这宝宝的手指头,从指根往指尖轻轻的拉;10、腿部肌肉:一手抓着脚丫,另一只手手掌做挤压动作;按摩脚心,双手握着宝宝的脚丫,大拇指交替着从一个方向轻轻按摩宝宝的脚心(经常按摩宝宝的脚心,可以促进宝宝的消化);脚背用食指中指,脚趾头和手指头相同方法11、按摩后背:食指和中指并拢,从脊椎骨往外轻轻按摩;食指中指分开,一下一下得点按脊椎骨两遍,由上至下(按摩后背时力量要适中,不能太用力)12、屁股:两手五指并拢,画苹果(通过刺激全身皮肤的触觉这个最大的感官,来丰富他的感觉,我们在触摸婴儿皮肤的时候,给他进行按摩,跟他说话,这种感官信号会刺激他的大脑,引起大脑结构的改变,引起大脑轴突的发育、突触的形成和神经髓鞘的发育等等。
(完整版)婴幼儿大运动和精细动作训练

婴幼儿大运动和精细动作训练大运动训练婴儿运动发育规律1、由上至下:抬头- 翻身- 坐- 爬- 站- 走2、由近至远:肩- 臂- 肘- 腕- 手指3、由泛化到集中,由不协调到协调手舞足蹈- 视物伸臂- 伸手抓物4、正向动作先于反向动作:先抓后放,先站后坐,先走后退婴儿大运动训练的原则1、按照神经心理发育规律进行;2、从小儿的实际发育水平开始;3、坚持长期教育和训练;4、早教与保健相结合;5、以儿童为中心,贯彻积极参与的原则;6、发挥家长的积极主导作用;7、个别化的早教训练。
3个月婴儿:俯卧抬头900目的:抬头训练,锻炼颈背部肌肉,扩大婴儿的视觉范围。
方法:婴儿俯卧位,使婴儿的肘关节屈曲支撑上身,训练者用玩具或语言,鼓励婴儿抬头。
如抬头不到900,训练者可轻轻拍击婴儿下巴,或轻托下巴,或在婴儿的胸部下面垫一个小枕,促使婴儿抬头。
注意点:1、婴儿俯卧的姿势要正确,手不能后伸,也不要压在胸下面。
2、如果婴儿头还不能抬起,甚至婴儿的下巴还不能离开床面,应怀疑存在发育落后,需作进一步检查。
4个月婴儿:手支撑,能左右转头目的:锻炼婴儿颈、背和上肢部位的肌肉,是爬行、翻身运动的基础动作。
方法:1、婴儿置俯卧位,训练者帮助其双手放在肩下方,手掌着地。
在婴儿头的前上方用玩具逗引,吸引婴儿能用手支撑住身体,肘关节伸直,身体重心落在手上,头完全抬起(900),并能向左、右方向看。
2、可给些帮助(1)轻轻向上扶住婴儿两肩,(2)用双手分别扶住婴儿两手的肘关节部位,使其手臂伸直,逐渐减少帮助。
(3)在婴儿胸部下面垫1个小枕或楔形板,促使婴儿用手支撑5个月婴儿:向前腹爬几步目的:爬行可以锻炼四肢肌肉,移动身体、扩大活动范围,对智能发展和手脚协调动作非常有利。
方法:1、俯卧位,用手和腹部支持上身,用玩具逗引,吸引婴儿向前爬行。
2、婴儿俯卧位,训练者用手掌抵住婴儿的两足,玩具逗引,当婴儿向后蹬足时可使婴儿向前移行。
3、婴儿用手和腹部支持上身,训练者和助手各扶住婴儿一侧的上臂和小腿,用玩具逗引,一人扶婴儿的右手向前,另一人扶婴儿的左腿向前移,使其学会手足协调地向前爬行。
简述婴幼儿姿势运动发育的顺序

简述婴幼儿姿势运动发育的顺序婴幼儿的姿势运动发育可真是个神奇的过程。
想象一下,一个小家伙从一开始的呆呆躺在那儿,到后来翻滚、爬行,最后直立行走,这个变化就像魔法一样,真让人惊叹!刚出生的小宝宝,脖子还软得像一根面条,完全没法支撑自己的头。
哎,爸爸妈妈们要是稍不注意,就得小心翼翼地抱着,生怕这小家伙的头摇来摇去,真是让人心里七上八下。
然后呢,过了几个月,宝宝的脖子逐渐硬朗起来。
你看,那小脑袋渐渐能抬起来,像小鸡啄米一样,一会儿左一会儿右,真是可爱极了。
这时候,家长们可能会把宝宝放在床上,鼓励他们练习抬头。
哎呀,真是乐呵呵的时刻!你看着他们小小的身子努力挣扎,像个小战士,既心疼又忍不住想笑。
宝宝们的身体会慢慢开始翻身。
哇!当他们第一次成功翻到肚子那一面时,整个屋子里可能都要为他们欢呼一场。
小家伙兴奋得咯咯笑,那表情可真是太有趣了!此时,妈妈们总是恨不得立刻拿起手机,记录下这精彩瞬间,等着分享给朋友圈。
说实话,那种喜悦感真是无法用语言形容。
再往后,宝宝们就会开始学会坐起来。
哎,坐着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是那些肉嘟嘟的小屁股,想想都觉得有趣。
很多宝宝刚开始坐的时候,身体晃晃悠悠的,真有点像小企鹅。
可是没多久,他们就能坐得稳稳的,周围的玩具统统被他们吸引住了,简直成了小宝贝的“坐拥天下”。
爬行这一步更是个大转变!从四肢着地开始,宝宝们像是小小的探险家,四处爬行,探索这个新奇的世界。
你肯定见过那种情景,家长们在一旁手忙脚乱,生怕他们撞到什么。
小家伙们的动作总是充满了好奇,嘴里嘟囔着,真是像个小小的侦探,想要揭开这个世界的所有秘密。
然后,终于,宝宝们会站起来。
哇哦,那一刻,仿佛整个宇宙都在为他们喝彩。
你看着他们站在那里,像一棵小树,虽然不太稳,但眼中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每一次站立,都是一次胜利,真让人忍不住想给他们一个大大的拥抱。
步伐开始逐渐稳健,宝宝们一步一步走向世界,像是第一次迈向人生的旅程。
说实话,家长们的心情也像过山车一样起伏不定,既高兴又紧张。
婴幼儿大动作与精细运动作

婴幼儿大动作与精细运动作在婴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大动作和精细运动作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发展领域。
大动作包括爬行、扶站、行走等,而精细运动作则包括握持物品、操作玩具等。
这些运动能力的培养对于婴幼儿的身体和认知发展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婴幼儿大动作和精细运动作的发展特点、训练方法以及重要性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婴幼儿大动作发展特点婴幼儿的大动作发展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
在出生之初,他们只能保持弯曲的姿势,不能独立支撑自己的重量。
然而,随着身体各部位的发育,他们逐渐有了摆动手臂、翻身、向前滚动等动作。
到了大约6个月的时候,他们可以开始爬行,进一步发展出坐立、扶站、站立等能力。
最后,他们能够在第一年的结束时稳定地行走。
为了促进婴幼儿大动作的发展,家长和照顾者可以采取一些具体的方法。
首先,提供安全的环境,确保婴幼儿在自由活动时不会受伤。
其次,给予适当的支持和鼓励,引导他们进行翻身、爬行等动作的练习。
此外,鼓励他们自由探索周围的环境,与其他婴幼儿一起玩耍,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大动作能力。
二、婴幼儿精细运动作发展特点与大动作相比,婴幼儿的精细运动作需要更多的手眼协调和精细的肌肉控制。
在最初几个月里,婴幼儿只能用握持反射来抓住物品。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开始学会主动去握持物品,并能够逐渐控制手指的动作。
从6个月开始,婴幼儿可以抓取物品并进行简单的操作,比如将物品放入口中。
到了1岁左右,他们能够使用手指和手掌来进行更加精细的活动,如搭积木、拧开瓶盖等。
同时,他们的手眼协调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为了帮助婴幼儿发展精细运动作能力,可以进行一些适当的活动和训练。
例如,提供各种形状和材质的玩具,鼓励他们进行握持和转动操作。
此外,可以进行抓取和放置物品的游戏,如将积木放入盒子、叠纸杯等,以锻炼他们的手指控制能力。
三、婴幼儿大动作与精细运动作的重要性婴幼儿大动作和精细运动作的培养对于他们的整体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动作的发展促进了婴幼儿的身体力量和协调能力的提高,使他们能够探索周围环境,提高自己的独立性。
03岁婴幼儿动作发展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03岁婴幼儿动作发展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婴幼儿期是人类发展的关键时期,此阶段对婴幼儿的动作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0-3岁的婴幼儿时期,他们的身体和大脑正经历着快速的发育和成长。
本文将探讨03岁婴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以及其影响因素。
一、动作发展规律1. 头部控制能力的提升:从出生时的头颈无力到逐渐能够坐直头部不再摇晃,03岁婴幼儿的头部控制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
2. 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3个月大的婴幼儿能够追寻和凝视物体,并试图伸手去抓取。
到了03岁,他们可以通过触摸、抓取和探索来认知和了解周围的世界。
3. 姿势调整和平衡能力的增强:03岁婴幼儿能够自如地从仰卧位转至俯卧位,并逐渐能够坐、站、行走等。
他们需要更好的平衡和姿势控制能力来实现这些动作。
4. 空间感知和运动规划的提高:从0-3岁,婴幼儿逐渐能够感知空间,并能够将之前学到的动作技能进行整合,实现更复杂的运动规划,如爬上沙发、爬下楼梯等。
5. 灵活性和协调性的改善:随着婴幼儿的成长,他们的关节和肌肉逐渐强健,灵活性和协调性也随之改善。
他们能够更好地控制身体,做出更为复杂和精确的动作。
二、影响因素1. 遗传因素:婴幼儿的动作发展能力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
父母或祖辈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较好的基因可以为婴幼儿提供良好的动作发展基础。
2. 环境刺激:婴幼儿为了适应外界环境,需要接受不同类型和强度的刺激。
充足的运动空间、适宜的玩具和活动器材以及父母的陪伴和互动都能促进婴幼儿动作发展。
3. 日常生活经验:日常生活经验对婴幼儿的动作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例如,婴幼儿在爬行过程中不仅能锻炼自己的肌肉和身体协调能力,还能加深对身体空间的感知。
4. 大脑发育:婴幼儿的大脑在0-3岁期间经历了重要的发育阶段。
大脑发育状况与婴幼儿的动作发展密切相关,良好的大脑发育能够促进婴幼儿的动作能力的提升。
5. 营养摄入:适宜的营养摄入对婴幼儿的身体发育至关重要。
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能够提供必要的营养支持,为婴幼儿的骨骼和肌肉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姿势运动发育是小儿维持身体 并控制在重心之内的能力以及保护 平衡的能力。
姿势运动的控制主要靠骨骼结 构和各部分肌肉的紧张度来维持。
2
这是抗重力的发育过程。小儿从出生时的仰 卧位、俯卧位,经过翻身、坐、站到行走,是随 着小儿身体的抗重力屈曲活动与抗重力伸展活动 的逐渐发育,不断克服地心引力,从水平位逐渐 发育成为育 婴儿由于受紧张性颈反射及交叉伸展反射的影响,出现
屈曲与伸展的动作及非对称性姿势,随着原始反射的逐渐 消失,出现了随意运动的发育、翻身及四肢的自由伸展和 屈曲。
8
俯卧位姿势运动发育特点
9
俯卧位姿势运动是小儿克服地心引力、抗重力伸展过程。 其特点包括: 1.由屈曲向伸展发育
3
①由头向尾的发育 ②由近端向远端的发育 ③由全身性整体运动向分离运动的发育 ④由粗大运动到精细运动的发育 ⑤由不协调到协调的发育
4
仰卧位姿势运动发育特点
5
1.由屈曲向伸展发育(可分为四个时期) (1)第一屈曲期:即新生儿期,颜面向一侧或正中位,四肢呈屈
曲或半屈曲状态,左右对称或稍有非对称。(图a) (2)第一伸展期:出生后2—3个月,婴儿头转向一侧或左右回旋,
11
坐位姿势运动发育特点
12
坐位发育顺序 (1)全前倾(新生儿期) (2)半前倾(2-3个月) (3)扶腰坐(4-5个月) (4)拱背坐(6个月) (5)直腰坐(7个月) (6)扭身坐(8个月) (7)坐位自由玩(9个月)
13
坐位平衡反应发育
前方坐位平衡
侧方坐位平衡
6个月
7个月
后方侧位平衡 10个月
臀高头低——臀头同高——头低臀高 2.抗重力伸展发育
体重的支点由头部、颈部、胸部、腰部逐渐向后移动,当 支点移行到骶尾部时,即出现爬行,为坐位和立位做准备。 3.由底爬向高爬的发育 肘爬或拖爬——腹爬或底爬——膝爬或四爬
10
(1)TLR姿势,瞬间抬头,头低臀高(新生儿期) (2)臀头同高,TLR姿势,瞬间抬头(2个月) (3)抬头45度,两肘支撑(3个月) (4)抬头45至90度,胸离床(4个月) (5)抬头90度两手支撑(6个月) (6)腹爬(8个月) (7)四爬(10个月) (8)高爬(11个月)
17
步行姿势运动发育
18
婴幼儿步行发育的特点: (1)步宽由大到小的发展,呈宽基步态 (2)上肢由上举到下降发展,呈扁担样步态 (3)上肢无交替运动到有交替运动 (4)肩与骨盆的无分离运动,到有分离运动 (5)步态无节律到有节律的发展 (6)骨盆无回旋到有回旋的发展 (7)足尖与足跟接地时间短,主要为脚掌着地 (8)站立位的膝过伸展
由于头部位置的变化,受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的影响,常呈非对称 性的伸展模式。(图b)
6
(3)第二屈曲期:出生后4—7个月,婴儿头呈正中位,四肢为对称性屈曲姿势, 手指的随意动作明显,婴儿可抓自己的脚送到口中,呈手、口、眼的协调动 作。(图c)
(4)第二伸展期:出生后8—9个月,婴儿头部自由活动四肢自由伸展,躯干有 回旋动作,婴儿可以灵活的左右翻身。(图d)
19
宽基步态
扁担步态
20
21
14
立位姿势运动发育特点
15
分为如下十个阶段: 阳性支持反射→不能支持体重→短暂支持
体重→足尖支持体重→立位跳跃→扶站→ 抓站→独站→牵手走→独走。
16
(1)阳性支持反射(新生儿) (2)不能支持体重(2个月) (3)短暂支持(3个月) (4)尖足支持(4个月) (5)立位跳跃(5-6个月) (6)扶站(7-8个月) (7)抓站(9个月) (8)独站(10个月) (9)牵手走(11个月) (10)独走(12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