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的思考

合集下载

有关甲午中日战争的观后感600字5篇

有关甲午中日战争的观后感600字5篇

有关甲午中日战争的观后感600字5篇有关甲午中日战争的观后感600字11894年的甲午海战距今已经118年了,战火的硝烟早已消失,丧权辱国的时代也已成过去,就在人们渐渐忘却百年前的国仇家恨之时,《甲午大海战》再一次的为过着幸福安定生活的我们敲响了警钟。

虽然我不过是个普通的小学生,但当我看完电影的时候不能不说是沉重的。

在课本上正正经经的方块字的背后,没有人知道那是多少的鲜血。

在发生战争的时候,有一艘英国制造的先进的快式军舰,邓世昌、刘步檐等在英国留过学的大臣们想买下这艘军舰,这个消息同样被日本天皇知道了,他立刻通知各位将领开会,买下这艘英国制造的快式军舰,其中,一位军官说军费不足,日本天皇动员各个将领捐款买下这艘船,他首先从他的月俸中拿出三千万!他一动员,日本将领们一起捐款买下了这艘船,并命名为“吉野号”。

几天后,日本士兵没有粮食可吃,日本天皇知道了,他自己每天只吃一顿饭,把节省下来的饭给士兵们吃。

而在海的另一边,慈禧太后即将满六十大寿,为了给自己过六十大寿,慈禧太后以“北洋舰队”成立以后已经买了好多军舰为由不再买新式军舰,省下买军舰的钱去修颐和园。

北洋水师的舰艇老旧,没有真炮弹,只有演练弹,在战斗中频频击中日舰却不爆炸,导致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经远舰管带林永升,超勇舰管带黄建勋,扬威舰管带林履中,济远舰大副沈寿昌,致远舰帮带陈金揆,经远舰帮带陈荣,镇远舰帮带杨用霖,来远舰大副徐希颜全部壮烈牺牲。

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陆军提督张文宣戴宗骞都不屈自杀殉国。

事实上,在致远舰沉没之后,邓世昌完全是有机会活下去的,同伴和爱犬相救,但他没有接受,他选择了他所信仰的“与舰同沉”的理念。

邓世昌并非是甲午海战中英雄的个例,也并非是整个大海战中中国方面的总指挥人。

但他在这段历史中所展现出的是一个中华民族定义下的英雄的所有层面的美。

人活一世,并不是非要在乎钱在乎名在乎命,更应该是寻求一种气节,去追逐灵魂深处的坚持。

甲午中日战争:历史思索与当代决策

甲午中日战争:历史思索与当代决策

甲午中日战争:历史思索与当代决策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次惨痛经历,它深刻影响了当时的中国社会,也影响了我们今天的思考与决策。

这场战争暴露了中国社会的种种弱点和不足,也让我们认识到了“强国富民”和“自强不息”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我们仍然需要紧紧把握历史经验,深入反思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

我们应该加强经济建设和科技创新,提高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软实力,增强军队实力,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强国不断作出努力。

同时,我们也需要积极应对当前的国际形势,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多边主义,维护全球和平与稳定。

我们要始终坚持以和平、合作、共赢的理念为指导,积极发挥自身作用,推进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的改革和完善,为构建和平、稳定、繁荣的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

同时,我们也需要深入挖掘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努力在文化层面增强国家凝聚力和社会向心力。

此外,我们还需要保持高度警惕,提高国家安全防范意识。

在临界的时刻,必须保持冷静的头脑和坚定的决心,采取果断有力的措施,维护国家安全和人民福祉。

总之,甲午中日战争给我们带来深刻的历史反思与启示,我们应该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不断加强自身实力和国际合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汲取历史教训,我们需要更加重视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创新。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各类高层次人才,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教育水平和文明素质,使国家发展更具活力和可持续性。

同时,要加强防范和化解冲突的能力,在推进国际合作的同时,保持足够的战略定力和应对能力,确保国家和民族利益不受损失。

最后,甲午中日战争的惨痛历史深刻反映了当时中华民族的困境,但同时也启示我们,面对未来的挑战,我们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信心,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顽强的斗志,为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任务而不断努力。

中日甲午战争的思考

中日甲午战争的思考

中日甲午战争的思考关键词:甲午战争扩军备战筹措款项内容摘要:中日甲午战争,一战过后极大的加深中国半殖民化的社会性质,而在此之前,中日两国均受列强欺凌,两国均有改革,中国的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几乎同时起步,相似的经历、相似的改革,却又不一样的结局,事属偶然?显然不是,在大战前夕,1893年日本政府竭力筹措资金,一年后中国政府也在筹集资金……相似的时间,相似的事情,却有不一样的目的……正文: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在日本的蓄谋下被挑起,清廷被迫应战。

战争的结果是残酷的,清廷引以为傲的北洋舰队全军覆灭,赔款割地可谓前无古人,订《马关条约》可谓辱国之至。

中日甲午战争之前,西方列强的情略施利益将中国大陆拉向了水深火热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中,除了两次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使国家震动,国民愤慨之外,19世纪的国际变化,国家的内忧外患并未使人有其他的奋进之心。

但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前,清廷统治阶层亦有所悟,就开展了以“求富”、“求强”为口号的洋务运动,而正因为洋务运动的兴起,致使直至甲午战争前夕,一般社会舆论仍认为洋务运动所取得的成效足以使中国大胜日本,《申报》发表的《战必胜说》有言:“国自仿行西法,凡事一洗因循之习,沿江沿海各口岸炮台林列,巩固坚牢;北洋所陈水师与泰西无异,南洋及粤、闽各省铁舰钢舰,其大倍于日本,其数多于日本”、“十余年来,旧观顿改,以此言守,尚何虑敌焰之鸮张乎?”“至欲决胜于海疆,则日兵素未与他国交战,譬如子弟之未入试场者焉足与老师宿儒论文角艺”、“故曰战可胜也。

”(《申报》光绪二十年六月初六(1894.7.11).第7620号,转引自《清末民初历史与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

在日本发动战争前该报于7月23日(光绪二十年六月二十一日)所发表的《论中国之兵可胜日本》的评论中还说:““以堂堂之中国久经战阵之兵,与日本之素未见仗者,一旦见阵于枪林炮雨中,以诚何异于小巫之见大巫,有不博颡投地长跪乞降也哉?”(《申报》.光绪二十年六月二十一日(1894.7.23)、7634号,转引自《清末民初历史与社会》,上海人民出版)出乎舆论预料的是7月25日掩护运兵船“高升”号的军舰“济远”号、“广乙”号逃离,“操江”号被俘获,致使“高升”号被日舰“浪速”号击沉,北洋水师首战受挫。

甲午中日战争的启示

甲午中日战争的启示

甲午中日战争的启示一颗炮弹划过天际,打破了天国的梦幻,昔日强盛而繁华的外衣,在一夕之间被剥落。

随着岁月的流逝,甲午战争似乎已成了一个与当今无关的历史陈迹。

但是,历史是不应忘却的。

重新翻开一百二十年前中华民族的这一页痛史历史,我们将会从中得到丰富的历史启示。

一、对于日本右翼的野心和狡诈,必须高度警惕。

1894年7月25日日军在丰岛偷袭北洋舰队和运兵船,甲午战争正式爆发。

至于黄海上的海军大战,也不是简单的遭遇战,而是日军主动抓住战机,给北洋水师致命一击。

关于这一点,日本右翼的历史解读也是有悖史实的。

日本军国主义习惯于捏造事实,篡改历史。

如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哪一次扩大侵华不是伴随着谎言和杜撰出荒谬的理由?当年日本的巧言令色,无非是为了寻找侵略扩张的借口。

如今还有日本右翼分子罔顾历史事实而否认南京大屠杀、否认慰安妇制度,还要去靖国神社拜鬼,图谋钓鱼岛领土。

对此我们必须以史为鉴,警惕日本右翼分子篡改历史,重温军国主义旧梦。

二、自强自立,努力发展,不能幻想依靠外来力量。

朝鲜战场的失利,虽然造成了一定的被动,但还没有影响全局。

这时候,清政府如果能认清形势,坚定地投入反侵略战争,并采取正确的战略,一定能够挫败敌人的进攻。

可惜中国最高统治者中掌实权的慈禧太后、奕䜣等都是主和派,李鸿章也坚决主张“羁糜为上,力保和局”。

从战争开始到失败投降,他们一直致力于争取英俄德法美等国家的调停,以达到求和目的。

但他们显然对列强干预成功的可能性期望太高了,过分依赖外交斡旋而放松了军事努力。

既耽误了军机,又影响了士气。

三、坚持走优化军事路线,保持军事优势,只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才能保卫国家富强。

从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来没有停止过,但1884年中法战争后,由于列强之间忙于争斗,相对平静了大约10年,中国政治家的神经松弛了一些,在人们对西方列强的“友善”感到庆幸的时候,东边的一个邻国正在虎视眈眈。

台湾巡抚刘铭传等看出“倭人不可轻视”,但朝廷和大部分政要对日本的认识还停留在“小邦”的阶段,“不以倭人为意”。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封建社会的困境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封建社会的困境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封建社会的困境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重要战争,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困境的一个缩影。

这场战争深刻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弱点和矛盾,也为中国走向现代化留下了思考和启示。

一、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情况甲午中日战争发生在清朝末期,当时中国仍处于封建社会,封建制度实行了几千年。

在封建社会中,皇帝掌握着绝对权力,官僚制度严密,土地所有制为封建地主土地制度,几乎全部土地归封建贵族或官僚所有,农民则失去土地、失去生存保障。

由于官僚阶层贪污腐败,政治腐败严重,经济落后,民众经常饱受苦难,社会矛盾日益加剧。

二、中国封建社会的困境1. 社会矛盾显著在封建社会里,官僚阶层权力最大,而农民则最为弱势。

由于土地私有化严重,贫富悬殊加大。

官僚们贪污腐败,民不聊生,农民经常被迫卖儿卖女、变卖家产,加之自然灾害和战争等多种因素影响,造成了严重的社会矛盾。

2. 开放程度不够当时的中国由于封建制度的束缚,对于外部世界的交流和开放程度非常有限。

尽管外国文化在中国流传,但进步思想和技术无法迅速传入,中国落后于世界各国,这种落后程度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得以体现。

3. 技术水平远远落后当时的中国技术水平相对于外国来说,实在太差了。

尤其在轻工业和重工业方面,与日本、欧美等国家相比,只能算是落后国家。

这严重影响了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中国军队难以与日本现代化装备的军队相抗衡。

4. 统治权威在国际上受损甲午中日战争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著名军事交锋,作为当时统治大陆的清朝,中国在这场战争中的表现让人失望。

战败之后,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受到严峻的挑战,这不仅让国人感到羞耻,更让他们深思。

三、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启示1. 加强国家自身建设甲午中日战争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内部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一个国家在战争中的实力和地位。

因此,中国必须加强自身内部建设,提升国家统一的力量,以应对未来任何挑战。

2. 提高独立自主能力甲午中日战争提出了中国对独立自主能力的渴求,独立自主是一个国家衡量自身实力和地位的重要指标。

中日甲午战争的认识

中日甲午战争的认识

中日甲午战争的认识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这场战争以中国失败告终。

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一军事实力差距其实,中国完全有能力打败日本。

尤其是在守朝鲜平壤时,别说是守上几个月,就算是守上个一两天,就可以扭转整个局势。

当时,中国守军子弹、粮食堆积如山,而日军粮食少,子弹少。

日军在攻平壤城,一天下来,日军伤亡比清军多。

日军开始在议论要不要在攻平壤,经过日军商量,在攻一天平壤,如果攻不下,就撤军。

这时,守城的清军因心慌,而放弃平壤,向外突围,结果全军覆没。

平壤就这样落入日军的手里。

总结一下,洋务运动虽然改变了清军的装备,但是却没有改变清军的软弱。

二、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是战争失败的认识原因。

清政府对国家安全形势的判断就显得很不到位,对遭受侵略缺乏应有的预见和警惕。

朝廷和大部分政要对日本的认识还停留在“蕞尔小邦”的阶段,“不以倭人为意”。

在日本倾全国之力扩充军备,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政府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从1888年开始停止购进军舰,1891年停止拨付海军的器械弹药经费。

三、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来,是战争失败的外部原因。

从战争开始到失败投降,他们一直致力于争取英俄德法美等国家的调停,以达到求和目的。

李鸿章想利用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遏制日本,解除中日军事对峙,用心可以理解。

但他显然对列强干预成功的可能性期望太高了,过分依赖外交斡旋而放松了军事努力。

历史证明,一些小国依附大国尚可在夹缝中谋求生存,但大国此路不通。

庞大而虚弱的中国,如果不能自强自立,把反侵略战争的立足点放到自身力量上,就会成为被宰割的对象。

要想求得和平,只有良好的愿望是不行的,靠别人也是靠不住的,必须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甲午中日战争:丧失台湾和辽东半岛的历史教训

甲午中日战争:丧失台湾和辽东半岛的历史教训

甲午中日战争:丧失台湾和辽东半岛的历史教训甲午中日战争,也称黄海战争,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与日本之间的一场战争。

战争造成了中国丧失台湾和辽东半岛,对于中国的国家进程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这场历史事件中的教训。

一、自弃自暴在甲午战争前期,中国政府的态度并不积极。

面对日本的主动挑衅,清政府居然自我设限,禁止战船出入黄海。

自制自禁,最终导致战争爆发时,中国海军在兵力、装备等方面都极为薄弱,无法与日本进行有效的抵抗,加速了战争的失败进程。

自我设限不仅反映了中国政府的软弱无力,也暴露出管理问题的根源。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需要正视自身的问题,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来保障国家安全和利益。

二、技术落后甲午战争期间,中国海军战舰的船舷坚固度、火炮精度等都远远落后于日本海军。

这一技术差距直接导致了战争的失利。

然而,技术不仅仅是硬件方面的问题,也包括管理、组织和培训等方面。

中国政府应该加强技术研发,掌握先进技术,以及改革管理制度,提高整个国家的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保障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三、思想意识混乱在甲午战争前期,清朝内部思想意识趋向混乱。

这反映在政治体制混乱、统治者腐败、国人疲惫等方面。

中国政府的官僚制度、军队等制度,都已经不适应当时的形势,不但浪费了国家资源,还削弱了民众的纪律和忍耐力。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需要更多的思想启蒙和文化教育,强化全民的国家信念和文化自豪感,提高大众的思想素质,激发整个社会的创造力和发展热情。

四、外交习惯陈旧甲午战争是一场在外交上败北的战争。

以当时的国际形势来看,中国的外交策略过于孤立和被动,只通过使节和信件的交换来解决重大议题。

但随着国际关系的发展和时代变迁,这种模式已经过时。

现代国家必须掌握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现代化手段,开展更加复杂和全面的外交工作,才能掌握更多的外交主导权。

五、视野狭窄甲午战争爆发前,中国对外面对的是多重压力和挑战,但其战略决策却始终缺乏整体思维,过于局限于自身的利益和优势领域。

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个人看法

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个人看法

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个人看法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站争。

按照中国的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而告终。

中国清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于1895年4月17日签订了《马关条约》。

根据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

中国还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并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办厂。

甲午中日战争无疑给了清政府一大重创,首先便是清政府多年苦心经营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据悉,清政府为了建立北洋水师,派遣了很多人到国外学习,邓世昌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同时,清政府又通过外交手段花重金购置了国外先进的军舰。

这一水师刚建立之初,可谓浩浩荡荡,不可一世,并且远赴日本耀武扬威。

这强大的水师当时也是让日本心头一阵,并向清政府俯首称臣。

可仅仅过了20年,这支曾经不可一世的水师就被日本击溃,一瞬间,樯橹灰飞烟灭。

这是为何呢?这是清政府的腐败和狂妄自大以及疏于对水师的管理造成的。

甲午战端初开,恰逢老佛爷六十寿诞的喜庆,但对大清帝国而言,喜庆不可被破坏。

所以一边是甲午战争,一边是慈禧太后的生日:一边是战事激烈,一边是歌舞升平。

老佛爷的心思都不在这场攸关国家生死的较量上,又怎样去期待中国打胜仗呢?再看看对水师的管理上,清政府可谓是将这几乎耗尽国库和难得一遇的进取心换来的北洋水师当作了装饰品,摆在那里恐吓日本等国家不要来挑衅,几年,几十年的不去维护,很多重要的元件都早已锈迹斑斑,士兵好吃懒散,不思进取,整日浑浑噩噩,不加以训练。

也就是说,这好端端的北洋水师就被活活地酿成了一堆堆废铁,这样的残败景象,惨败也是不足为奇的。

看看日本那边,经历维新变法后经济实力剧增,看到中国北洋水师后,更是励精图强,向西方国家借鉴学习,北洋水师建立后的20年,其实西方的军舰实力又有巨大的提高。

当时西方来亚洲向我们指导时,清政府狂妄自大,觉得北洋水师已经无懈可击了,便对之不屑一顾;相反,日本却对之及其重视,倾尽钱财引进了全部技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思考与反思
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它以1894年7月25日(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到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

按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Sino-Japanese War) 。

这场战争以中国失败告终。

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从战争背景来看,在战争前,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益强盛,交叉进行两次工业革命,其产业革命出现高潮,因此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

但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国内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加上国内封建残余势力的浓厚及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的尖锐,以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基于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

为此,188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所谓“清国征讨策略”,逐渐演化为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其第一步是攻占台湾,第二步是吞并朝鲜,第三步是进军满蒙,第四步是灭亡中国,第五步是征服亚洲,称霸世界,实现所谓的“八纮一宇”。

而甲午中日战争就是日本实现“大陆政策”前两个步骤的重要环节;而当时的中国处于清朝的晚期,封建社会正在走向没落,在19世纪溜七十年代掀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在科学技术等方面向西方看齐,并于1888年建立了北洋水师,成为亚洲一个强大的海军力量。

但是清政府并未向日本那样变革国家制度,政治十分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

而在西方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

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

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的势力;德国和法国为了趁日本侵华之机夺取新的利益,也支持日本侵略中国。

俄国虽然对中国东北和朝鲜怀有极大的野心,但尚未准备就绪,因此对日本采取不干涉政策。

列强默许或纵容的态度,成为日本实施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

第一次中日战争即甲午战争时期,中国是有着四亿人口的亚洲大国,日本只有三千万人口,国土也只有中国的二十六分之一。

双方的兵力对比:海军大体相等,但中国的舰龄向对老化;陆军我强于敌,中国全体兵力共约63万人,前线作战兵力共约20万人左右,还可陆续集结;日本共动员陆军24万人,除第四和第七师团尚未参战外,基本上是倾巢而出,国内几乎成了空城。

经过一年多的作战,日本耗费军费两亿至两亿五千万日元,超过了当年的全部国民收入,财力枯竭已无再战之力。

中国进行的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主要战场在中国本土,有人民的支援,后勤保障较方便,以逸待劳,有许多有利条件。

国际舆论同情中国,日本在外交上,一直有列强干涉的压力和危险。

所以在开战之初,多数国家判断中国将获胜。

日本大本营也考虑过如果一旦战败,便退守保卫本土的“丙种作战”方案。

海军军令部长就因为对战争缺乏信心而被撤职。

日本各界亦有人认为第一次中日战争,“确是天皇势力的巨大冒险事业,是把初生的生命作为赌注的投机事业。

”以上情况本应是中国可以抵御日本侵略的有利条件,但日本的投机和冒险却获得了成功。

为什么日本能够得逞?表现在战场上的胜与败,必须首先从政治上去找原因。

这是腐败而又守旧的清政府,长期积弱的必然结果,也是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变法改革取得成功的必然结果。

清政府在慈禧及顽固派的把持下,政治上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经济上不求发展,生活上挥金如土,对待西方的科学技术,基本上采取排斥和拒绝态度。

但是,实事求是地说,再甲午战争之前,自日军侵犯台湾吞并琉球后,中国朝野对海防建设是重视的。

北洋舰队的组建成军,沿海重要港口的设防,绿营向练军的转化,军火工业的发展,都有一定的成绩,中法战争中陆军的胜利,就是证明。

但因为政治上的腐败,必然会阻碍军事上的发展。

中国的军事制度,一直没有实行根本性的改革,没有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国防军。

北洋水师虽具有相当规模和战斗力,因为慈褚挪用海军经费修建三海和颐和园,
结果使日本海军后来居上,也丧失了优势。

国势的衰败,使清朝官员对洋人的态度,也发生了“前倨后恭”的变化。

国门初开时,蓝服金发的西方人被视为异类,称为“夷人”,至于“东洋小国”的“倭人”则更不在话下。

1873年,各国驻北京的公使要求同治皇帝予以接见。

清延提出觐见时需行“跪拜礼”,以示国威。

各国公使偏不给面子予以拒绝,僵持了四十多天,经过往返交涉磋商,最后清廷终于允行“三鞠躬”礼,才结束了这场可笑的外交纠纷。

可是至中法战争时,清政府竞不顾国家尊严,委派英国人金登干“代表”中国政府,去巴黎与法国政府谈判议和,创造了主权国家外交史上的奇闻。

在中日战争结束时,美国人科士达和田贝的劝告,对中国的换约决定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腐败的清政府已经从妄自尊大走向另一个极端,逐渐丧失了民族自尊心。

总之,已经腐败而又陷于帝后党争的清王朝,在战前丧失了改革自强的历史机遇,守旧必然落后,落后必然挨打。

甲午战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而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当代,我们仍然不能忘记这一历史教训,谨记国耻,保持危机意识;同时面对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积极面对挑战,有效抓住发展机遇,深化改革,促进体制进步,才能带来国家的持续的繁荣昌盛,维护世界的长久的和平与发展的局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