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
新生儿败血症

新生儿败血症什么是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败血症(neonatal septicemia)是病原体侵入新生儿血液并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造成的全身性炎症反应。
常见病原体为细菌,但也可为霉菌、病毒或原虫等其他病原体。
在目前来说,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期的重要疾病,其发生率占活产儿的1‰-10‰,出生体重较轻,发病率越高,极低出生体重儿可达164‰。
病死率13‰-50‰。
本病早期诊断困难,易误诊。
处理不及时,可导致败血症休克(septicshock)和多器官功能不全(multiple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
新生儿败血症的原因1、病原菌新生儿败血症主要是由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菌、克雷白杆菌及B组链球菌感染所致。
事实上,病原菌因不同地区和年代而异,我国多年来一直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感染多见。
而B族溶血性链球菌(GBS)和李斯特菌为发达国家新生儿感染常见的致病菌,但国内极少见。
随着呼吸机、广谱抗生素的应用以及极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的提高等原因,使得机会致病菌(表皮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克雷伯杆菌、肠杆菌、变形杆菌、不动杆菌、沙雷菌、微球菌等),厌氧菌(脆弱类杆菌、产气荚膜梭菌)以及耐药菌株所致的感染有增加趋势。
而空肠弯曲菌、幽门螺杆菌等已成为新的致病菌。
2、免疫功能细菌入侵后是否发展成为败血症,由细菌的毒力、数量、入侵方式、入侵时间、新生儿当时的免疫状态等因素的所决定。
(1)非特异性免疫功能A.屏障功能差皮肤角质层薄、黏膜柔嫩、脐残端的创面;胃液酸度低、胆酸少使消化液的杀菌力弱,加上肠黏膜通透性大;血脑屏障功能薄弱楼以上因素都有利于细菌进入。
B.淋巴结发育不全当淋巴结发育不全时,可缺乏吞噬细胞的过滤作用,不能将感染局限在局部淋巴结。
C.经典补体途径及替代补体途径的部分成分(C3、C5、调理素等)含量低,机体对细菌抗原的调理作用差。
新生儿败血症诊断标准

新生儿败血症诊断标准新生儿败血症,即新生儿出生或出生前后几天内开始患有急性败血症。
它是一种以出血引起的败血性疾病,因将血液沉积到组织中而引起全身红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症状主要表现为许多器官的缺血缺氧,给新生儿及家庭带来巨大的损害。
因此,新生儿败血症诊断标准是重要的。
1、血液生化检查以确定败血指标:新生儿败血症主要体现为血液淋巴细胞数量上升、脾指数(SPD)和败血系数(EI)低,血小板低于100×109/L,外周血球减少、血液凝血功能异常严重;2、血液尿液常规检查:主要检查血尿酸、血钙、血磷等,如果以上指标与正常人不同,可能与新生儿败血症有关;3、肝脏功能检查:肝脏是新生儿败血症诊断的一个重要参考,主要检测肝脏功能,包括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乙酰胆碱酯酶(GGT)、总胆红素(TBIL)和胆红素-半胱氨酸(CBIL/SBT);4、凝血酶试验:凝血酶是鉴别异常血小板减少及凝血功能障碍的重要检查项目,检测正常值.INR、APT和PT-INR;5、红细胞抗原检查:红细胞抗原检测可用于鉴别新生儿败血症,如单抗抗体检测、伽玛抗体检测、补体C3检测等;6、微量尿蛋白检测:微量尿蛋白检测用于鉴别血液急性损伤,正常值在31mg/dl以下。
二、多学科诊断及治疗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和治疗是一项多学科的工作,包括败血性病理,血液生化检查,病毒学检查,免疫学检查,血清学检查及复合微量元素检查等。
多学科合作和个性化治疗都可以有效地改善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症状,减少死亡率并快速恢复健康。
三、败血症的预防为减少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生,建议母亲提前到医院进行有效的治疗。
在病毒感染的情况下,应尽快诊断和治疗,控制病情发展,预防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生。
另外,也可以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如携带有神经官能检测器等仪器,以加强对新生儿败血症的检测和诊断,以便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新生儿败血症的护理

新生儿败血症的护理新生儿败血症是指新生儿体内细菌、真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侵入血液,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的一种严重感染性疾病。
由于新生儿免疫功能尚未完善,抵抗力不强,因此在护理过程中需要特别细致和耐心,下面我将详细介绍新生儿败血症的护理事项。
1.做好预防感染的基础工作新生儿败血症是一种严重的感染疾病,为了预防感染,护理人员要做好基础工作。
首先,保持环境清洁,定期进行清洁消毒,保持室内通风;其次,要严格执行洗手制度,必要时戴手套进行接触护理;此外,要注意新生儿的个人卫生,每天清洗新生儿身体,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2.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新生儿败血症症状多样,有时表现为体温升高、呼吸急促、心率快、嗜睡、乏力,有时表现为体温降低、呼吸浅慢、心率减慢等。
因此,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新生儿病情的变化,特别注意体温、心率、呼吸等指标的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报告医生。
3.合理安排喂养新生儿败血症对新生儿的食欲和消化功能有一定的影响。
护理人员应根据新生儿的病情和医嘱,合理安排喂养次数和方式。
一旦发现新生儿出现食欲不振、呕吐等症状,要立即停止喂养,避免恶化感染。
同时,要保持新生儿的水盐平衡,适量补充液体,防止脱水。
4.安全合理使用抗生素新生儿败血症一般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但抗生素的选择和使用方法都很重要。
护理人员要根据医嘱和抗生素敏感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生素,并按时按量给药。
同时,要密切观察新生儿对抗生素的反应和可能的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加强营养支持6.注重心理护理总之,新生儿败血症是一种严重的感染疾病,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要做好预防感染的基础工作,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合理安排喂养,安全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营养支持,注重心理护理,以提高新生儿的治愈率和生存率。
通过以上的护理措施,可以为新生儿提供安全、舒适的护理环境,帮助其尽快康复。
新生儿败血症的_护理

新生儿败血症的_护理新生儿败血症是指在分娩后24小时至28天内发生的初次感染。
由于新生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对于外界的细菌、病毒及真菌等致病微生物抵抗力较弱,因此新生儿很容易感染上述微生物并引发败血症,一旦发生败血症,若不及早予以有效护理,将直接危及新生儿的生命。
1.早期识别和评估: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新生儿的症状和体征,如呼吸急促、心率不稳、体温异常、面色苍白、肌张力下降等。
同时,检查新生儿的皮肤、黏膜、脐部是否有红肿并排除其他感染部位,以及通过实验室检查进行细菌培养等方式进行诊断,及早明确诊断并评估疾病进展。
2.给予适当的抗感染药物: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及时给予适当的抗生素,既要涉及到婴儿的基本情况和母亲的病史,还需要考虑到发病时间、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因素。
在用药过程中,需要根据细菌培养的敏感性结果进行调整和调整治疗方案,实时监测抗感染药物的血药浓度,避免不必要的药物过量和药物耐药现象的产生。
3.维持适宜环境:保持新生儿的清洁和卫生环境,定期更换并消毒床上用品和病人周围的物品。
保证新生儿的体温适宜,避免受凉和感染扩散。
注意手卫生,并严格控制就诊者和护理人员的访问,以防感染传播。
4.给予足够的水和营养支持:新生儿败血症需要给予充足的水和营养支持,以帮助婴儿增强免疫力,提高机体抵抗力。
应根据病情调整饮食和饮水方式,定时观察饮食和饮水的摄取情况。
5.监测病情变化:定期测量和记录婴儿的体温、心率、呼吸及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密切观察胃肠道功能和尿量情况是否正常。
同时,还要进行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等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避免病情恶化。
6.心理护理:为了保持新生儿的稳定情绪和舒适状态,护理人员应给予婴儿足够的关爱和慰藉,尽量减少婴儿的疼痛和刺激,积极配合家长进行婴儿的情感抚慰工作。
7.家属教育:护理人员应向新生儿家属提供有关败血症的基本知识、预防方法和如何正确护理新生儿的知识,帮助家属了解和解决护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护理质量。
新生儿败血症定义、病因及临床表现

循环系统
持续心动过速(心率≥160次/min)或持续心动过缓(心率<100次/min),面色苍白, 四肢冷,皮肤大理石样花纹,低血压或毛细血管充盈时间>3s。
皮肤
面色苍灰,皮肤和(或)口唇发绀,皮肤瘀斑、瘀点。
神经系统 惊厥、前囟饱满、肌张力低下、嗜睡,反应差。
败血症临床表现
系统
消化系统 泌尿系统 血液系统
败血症临床表现
少吃或不吃,拒奶,腹胀,呕吐或胃潴留,腹泻及肝脾肿大。 少尿及肾功能衰竭。 出血,紫癜,凝血功能障碍,无法解释的黄疸。
LOGO
谢谢观看
新生儿败血症的 概念、病因及临床表现
演讲人:
时间:
1 败血症定义 2 败血症病因 3 败血症临床表现
1
败血症概念
败血症概念
败血症概念
新生儿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容易发生感染。 新生儿败血症是指病原体侵入新生儿血液循环,并生长繁殖,而引起的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2
败血症病因
败血症病因
败血症分类
备注:早发败血症 一般发病年龄≤3 日龄,晚发败血症一般晚于3 日龄。
3
败血症临床表现
败血症临床表现系统Fra bibliotek败血症临床表现
全身 呼吸系统
无法由环境因素解释的体温改变(≥38 ℃或<36 ℃)。
呼吸增快(呼吸次数≥60次/min),呼吸暂停,发绀等,其中早发败血症可以呼吸暂 停或呼吸窘迫为首要表现且持续超过6 h。
败血症病因
早发败血症 晚发败血症
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儿、羊膜腔内感染、母亲 B 族溶血链球菌筛查阳性、菌尿 症、既往分娩新生儿 GBS 感染病史、分娩前 4 h 未开始正确使用抗菌药物、产 时体温 38.0~38.9 ℃且 WBC<15×109/L,足月儿胎膜早破≥18 h。
新生儿败血症预防和措施课件

为什么要预防新生儿败血症?
促进健康教育
预防工作有助于提高社会对新生儿健康的重 视,增强家长的健康意识。
健康教育的普及可以改善整体社区卫生水平 。
何时采取预防措施?
何时采取预防措施? 孕期检查
孕妇在怀孕期间要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及时发现 和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
控制母体感染是预防新生儿败血症的第一步。
为什么要预防新生儿败血症?
为什么要预防新生儿败血症?
提高生存率
有效的预防措施能够显著降低新生儿败血症 的发生率,提高生存率。
及时的干预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障新 生儿健康。
为什么要预防新生儿败血症?
降低医疗成本
预防新生儿败血症可以减少住院时间和治疗 费用,降低医疗负担。
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为家庭和社会节省大量医 疗资源。
谁负责新生儿败血症的预防?
谁负责新生儿败血症的预防? 医疗机构
医院和诊所应建立完善的感染控制体系,确保新 生儿护理的安全性。
医务人员需接受相关培训,掌握预防措施。
谁负责新生儿败血症的预防? 家长
家长应学习新生儿护理知识,关注宝宝的健康状 况,及时就医。
家长的参与对新生儿健康至关重要。
谁负责新生儿败血症的预防?
社会支持
社区应提供健康教育和支持,增强公众对新生儿 健康的认识。
通过宣传活动提升大众的健康意识,促进预防措 施的落实。
谢谢观看
何时采取预防措施? 分娩环境
确保分娩环境的无菌及适宜温度,减少新生儿暴 露于病原体的机会。
医院应严格遵循感染控制标准。
何时采取预防措施? 新生儿护理
出生后对新生儿进行适当的护理,包括保持温暖 和清洁,减少感染风险。
24小时内进行健康评估,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新生儿败血症诊治护理课件

基础护理
01
保持适宜的室内温度和 湿度,为新生儿提供舒 适的环境。
02
定期清洁和消毒新生儿 用品,确保卫生。
03
喂养时注意卫生,避免 感染。
04
定期更换尿布,保持皮 肤清洁干燥,预防皮肤 感染。
病情观察与评估
01
02
03
04
密切观察新生儿的体温、呼吸 、心率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
异常情况。
注意观察新生儿的精神状态、 食欲和睡眠情况,评估病情严
对于并发症的处理,应遵循医生的建 议,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 疗方案。
04
新生儿败血症的预防与保健
孕期保健与预防
定期产检
通过定期产检,及时发现并处理孕期并发症和感染,降低新生儿 败血症的发生风险。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孕妇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的休 息和避免吸烟和饮酒。
支持性治疗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根据新生儿的病情和医生 的建议,适当补充水分、 电解质和营养物质,以维 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呼吸支持
对于出现呼吸困难的新生 儿,及时采取措施如吸氧 、机械通气等,以保持呼 吸道通畅。
循环支持
对于循环功能不稳定的新 生儿,适当使用血管活性 药物和液体治疗,以维持 正常的血液循环。
分类
根据病因可将新生儿败血症分为 早发型和晚发型,根据感染途径 可分为血行感染、胎膜感染、产 道感染和出生后感染。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常见的致病菌有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链球菌等,其中以葡萄球菌最为常见。 此外,宫内感染、产时感染和产后感染等不同感染途径也可能导致败血症的发 生。
发病机制
新生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抵抗力较弱,容易受到外界病原菌的侵袭。当 病原菌侵入新生儿血液中,可引起炎症反应和毒素产生,导致全身性感染和中 毒症状。
新生儿败血症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新生儿败血症的症状及治疗方法新生儿败血症的概述新生儿败血症是指新生儿体内的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严峻的血液感染症状,是新生儿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这种疾病往往在诞生后的28天内发生,症状包括发热、呼吸急促、皮肤发红等,假如不准时治疗,就可能引起多器官衰竭。
新生儿败血症的症状新生儿败血症的症状有许多,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体温特别:新生儿体温特别(发热或低体温)是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但并不总是发生。
2.皮疹:新生儿败血症也可能表现为皮疹,可以是一块或多块皮肤发红、痒、痛苦或有脓液分泌的区域。
3.呼吸道症状:呼吸也可能受到感染的影响,导致呼吸急促、疲惫和咳嗽等症状。
4.消化道症状:疾病也可能影响新生儿的消化道,导致老是吐奶、腹泻或便秘。
新生儿败血症的治疗方法新生儿败血症需要在医院中进行治疗,只有在有阅历的医生和护士的关心下,才能使治疗胜利。
治疗方法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抗生素:在治疗新生儿败血症时,抗生素是最常用且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依据不同的病原体,选择适当的抗生素。
抗生素的用药和剂量需要精确无误,否则可能会引起许多不良反应。
2.休息和清洁:患有新生儿败血症的婴儿需要休息、清洁和充分的养分补给以恢复体力。
3.氧气疗法:有些表现症状较为严峻的新生儿需要进行氧气疗法,以关心他们呼吸。
4.手术:严峻的新生儿败血症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来清除感染,重建受损的器官或维持婴儿的生命。
新生儿败血症的预防方法为了避开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生,有几个方面需要留意:1.产前预防:孕妇需要接受一系列的产前检查,确定是否需要采纳某些预防措施来防止宫内感染及分娩过程中的细菌感染。
2.清洁卫生:在新生儿的日常护理过程中,保证清洁卫生可以有效地预防感染。
3.预防接触:避开与患有感染的人接触可以有效地预防新生儿免疫系统受损。
结论:新生儿败血症是极其严峻的疾病,需要准时的治疗。
治疗方法包括抗生素、休息、氧气疗法和手术。
为了预防新生儿败血症,需要避开接触疾病源,保持四周清洁卫生,同时协作孕妇体检以及产前预防保障新生儿的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疗——4.纠正器官功能紊乱
• 心力衰竭、休克、凝血障碍、弥散性血管 内凝血、肾功能衰竭、肺出血相应治疗
治疗——5.其他
• 丹参 • 维生素E
预防
• 及时治疗诱发冷伤的各种疾病 • 尽早开始喂养,保证充足的热量供应 • 注意保暖
– 产房不低于24℃ – 出生后 –转运
复习思考题
1. 新生儿败血症的感染途径和常见病因? 2. 新生儿免疫防御机制与发病的关系? 3. 如何诊断新生儿败血症? 4. 新生儿败血症的治疗包括哪些? 5. 什么是TORCH感染? 6. 新生儿硬肿症的病因有哪些? 7. 如何诊断新生儿硬肿(病史、主要症状、体征、实验 室
• 肛温>30℃,TA-R≥0 ——棕色脂肪产热良好
• 减少散热 • 置于已预热致中性温度的暖箱中 • 6-12小时内恢复正常体温
治疗—— 1.复温
• 肛温<30℃ TA-R<0——棕色脂肪耗尽 TA-R≥0——棕色脂肪产热难恢复正常体温
• 肛温>30℃ TA-R<0——棕色不产热
• 置于箱温比肛温高1-2℃的暖箱中进行外加温 • 每小时提高箱温0.5-1℃(<34℃) • 12-24小时内恢复正常体温
辅助检查
• 非特异性检查 WBC、PLT、CRP、ESR、PCT、IL-6
• 特异性检查
– 细菌培养
• 产前感染:生后1h内胃液及外耳道分泌物 • 血液、脑脊液、尿液、脐部、浆膜腔液 • 拔除的导管头
– 病原菌抗原及DNA检测
诊断
• 高危因素 • 临床症状体征 • 周围血象 • CRP • 确诊:病原学或病原菌抗原
治疗——2.热量和液体补充
• 有助于复温成功并维持正常体温 • 静脉营养 • 热量开始每日210kJ/kg (50kcal/kg),
增至418-502kJ/kg(100-120kcal/kg) • 每日液体入量可按1ml/kcal给予 • 心肾功能损害者,限制输液速度和液量
治疗——3.控制感染
• 根据血培养和药敏结果应用抗生素
• 杆状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比值≥0.2
Subendothelial matrix Hemostatic plug Endothelial cell WBC
WBC
Platelets
Fibrin
RBC
•
中毒颗粒或空泡 血小板计数(PLT)
<100×109/L
辅助检查——2.病原学检查
• 细菌培养
− 血培养:用抗生素前作,L型菌、厌氧菌培养 − 组织及体液培养:脑脊液、尿 − 脐残端、胃液、外耳道分泌物、咽试子、皮肤试子、
• 前胸及腹部14%
13%
• 背及腰骶部14%
7%
• 臀部8%
9% 14% 9%
14%
• 双下肢26%
8%
13% 13%
辅助检查
• 血常规 • 动脉血气 • 电解质、血糖、尿素氮、肌酐 • DIC筛查试验 • ECG、X线胸片
• 保温不足 • 疾病 • 体温降低 • 皮肤硬肿
诊断
分度
轻度 重度
宫内感染综合征
• 病毒引起的慢性感染 • 流产、死胎、死产、胎儿宫内发育迟缓、
先天性畸形 • 婴儿出生后肝脾肿大、黄疸、贫血、血小
板减少、神经系统受损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Neonatal Cold Injury Syndrome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 余慕雪
定义
• 简称新生儿冷伤,又称新生儿硬肿症 • 由寒冷和(或)多种疾病所致 • 低体温和皮肤硬肿 • 重症可发生多器官功能损害
轻型:30~35 ℃ 重型:<30℃ 四肢、全身冰冷
临床表现
• 皮肤硬肿
- 皮下组织不能移动,暗红色或青紫色 - 伴水肿有凹陷 - 常对称性 - 发生顺序:下肢→臀部→面颊→上肢→全身 - 硬肿面积 - 关节、胸部
• 多器官功能损伤
休克、DIC、肾功能衰竭、肺出血
硬肿面积
• 头颈部20%
• 双上肢18%
新生儿败血症
Neonatal Septicemia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 余慕雪
定义
• 病原体侵入血循环,并在其中生长、 繁殖,产生毒素而造成的全身性反应
• 病原体:细菌、霉菌、病毒、原虫 • 细菌性败血症(bacterial sepsis)
病因和发病机制——1.病原菌
• 国内:葡萄球菌占首位,大肠杆菌次之
以下表现高度怀疑败血症
• 黄疸 • 肝脾肿大 • 出血倾向 • 休克 • 呕吐、腹胀、中毒性肠麻痹 • 呼吸窘迫或暂停、青紫 • 合并肺炎、脑膜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化脓性关节炎、骨髓炎
辅助检查——1.外周血象
• WBC<5×109/L
• 或WBC>20× 109/L
WBC>25× 109/L(3天内)
每次剂量 (mg/kg)
5~10万U 50
25~50 100 50
50~100 50
50 50~100
50 10~15 10~15 20~30
7.5
每日次数
主要病原
<7天 2 2 2 2 2 2 2
2 1 2 2 2 2 2
>7天 3 肺炎链球菌,链球菌,对青霉素敏感的葡萄球菌,G-球菌 3 嗜血流感杆菌,G-杆菌,G+球菌
• 寒冷 – 氧化产热使局部腋温升高 – 棕色脂肪产热良好 – 腋温-肛温差(TA-R)≥0
• 重症 – 棕色脂肪产热耗竭 – 腋温-肛温差(TA-R)<0
病因与病理生理——2.某些疾病
• 严重感染、缺氧、心力衰竭、休克
↓
能源物质消耗增加、氧化障碍、热卡摄入不足
↓
产热能力不足
低温、硬肿
• 颅脑疾病抑制尚未成熟的体温调节中枢 ↓
• 正常的体温调节是通过神经、体液的作用实现 • 体温调节系统包括温度信息传导、中枢调节以及效
应器3个环节
产热装置
(骨骼肌、肝、
深
下丘脑
棕色脂肪)
部
调定点 体温调
体
节中枢
散热装置
温
(汗腺、皮肤血管)
体温
温度感受装置
新生儿棕色脂肪的分布
• 正常状态 – 棕色脂肪不产热 – 腋温-肛温差(TA-R)<0
治疗——1.抗生素
• 早用药 • 静脉、联合用药 • 疗程足 • 注意药物副作用
新生儿抗菌药物选择和使用方法
抗菌药物
青霉素G 氨苄西林 苯唑西林 羧苄西林 哌拉西林 头孢拉定 头孢呋新(西力欣) 头孢噻肟(凯福隆) 头孢三嗪(菌必治) 头孢他定(复达欣) 红霉素 万古素(稳可信)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泰能) 甲硝唑(灭滴灵)
体温 30~35 ℃
30℃
范围 <50% >50%
鉴别诊断
• 新生儿水肿
- 局限性水肿 - 早产儿水肿 - 新生儿溶血病 - 先天性肾病
• 新生儿皮下坏疽
治疗——1.复温
• 提高环境温度(减少失热或外加热) • 恢复和保持正常体温 • 温水浴、热水袋、火炕、电热毯或母亲
将患儿抱在怀中
治疗—— 1.复温
辅助检查——4.鲎试验
• 细菌内毒素检查法 • 利用一种低温海洋
动物鲨的血液变形 细胞溶解物 • 微量细菌内毒素产 生凝集反应 • 血和体液中的细菌 内毒素 • 阳性提示革兰阴性 细菌感染
辅助检查——5.其他
• 细胞因子网络 TNF-α、IL-1、IL-6、 IL-10、NF-κB、黏附因子
• 降钙素原(PCT) • 红细胞沉降率(ESR)
检查及分度)? 8. 新生儿硬肿发生的顺序? 9. 新生儿硬肿的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
散热大于产热
病因与病理生理——3.多器官功能损害
• 低体温、皮肤硬肿 ↓↑
血液循环淤滞 ↓↑
缺氧和代谢性酸中毒 ↓↑
多器官功能损害
• 皮肤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水肿
临床表现
• 寒冷季节,重症感染 • 生后1周内发病 • 一般表现
反应低下,吮乳差,哭声低弱,活动减少, 心率减慢,呼吸暂停 • 低体温
肺泡灌洗液 − 拔除的导管头
• 病原菌抗原检测
− 对流免疫电泳、酶联免疫吸附法、乳胶凝集试验 − 基因诊断方法鉴别病原的生物型和血清型
血培养
• 脑脊液培养
• 尿培养
• 其他
辅助检查——3.急相蛋白
• C-反应蛋白 (CRP)
• 触珠蛋白 (Hp)
• α1酸性糖蛋白 (α1-AG)
• α1抗胰蛋白酶 (α1-AT)
• 静脉免疫球蛋白 • 交换输血 • 粒细胞 • 输血小板
TORCH感染
• Toxoplasma
弓形虫
• Other
其他
• Rubella virus, RV
风疹病毒
• Cytomegalovirus,CMV
巨细胞病毒
• Herpes simplex virus, HSV 单纯疱疹病毒
梅毒、细小病毒B19、HBV、 HIV、解脲脲支原体
新生儿败血症常用抗生素的用法及间隔时间(mg/ kg)
治疗——2.处理严重并发症
• 休克时输新鲜血浆或全血 多巴胺或多巴酚丁胺
• 清除感染灶 脐部、皮肤、口腔
• 纠正酸中毒和低氧血症 • 减轻脑水肿
治疗——3.支持疗法
• 保温 • 供给足够热卡和液体 • 维持血糖和电解质在正常水平
治疗——4.免疫疗法
诊断标准
• 确诊
具有临床表现并符合下列任一条: 1. 血培养或无菌体腔内培养出致病菌 2. 如果血培养出条件致病菌,则必须与另次(份) 血、 或无菌体腔内、或导管头培养出同种细菌
• 临床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