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简史》结课论文
茶的历史文化

内蒙古科技大学科学简史结课论文题目:茶的历史班级:机械09(5)班学号:0964103517姓名:马鹏茶的历史摘要:茶原为中国南方的嘉木,茶叶作为一种著名的保健饮品,它是古代中国南方人民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贡献,也是中国人民对世界饮食文化的贡献。
三皇五帝时代的神农有以茶解毒的故事流传,黄帝则姓姬名荼,荼即古茶字。
茶属于山茶科,为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植物,植株高达1-6米。
茶树喜欢湿润的气候,在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地区有广泛栽培。
茶树叶子制成茶叶,泡水后使用,有强心、利尿的功效。
茶树种植3年就可以采叶子。
一般清明前后采摘长出4-5个叶的嫩芽,用这种嫩芽制作的茶叶质量非常好,属于茶中的珍品。
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亦有“茶马古道”之说。
关键词:茶功效文化茶与战争茶马古道1.唐代刘贞亮把饮茶的益处表述为"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茶叶作为一种有益身心健康的良好饮料,副作用极少。
但是现代科学告诉我们,长期过量饮茶,对身体健康是不利的。
饮茶一定要适量。
胃寒的人,不宜过多饮茶,特别是绿茶,否则等于"雪上加霜",越发引起肠胃不适;再如神经衰弱者和患失眠症的人,睡眠以前不宜饮茶,更不能饮浓茶,不然会加重失眠症;再比如,一般不应该用茶水眼药,以免降低药效,正在哺乳的妇女也要少饮茶,因为茶对乳汁有收敛作用。
2.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被称为茶的祖国。
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
茶树的起源问题,历来争论较多,随着考证技术的发展和新发现,才逐渐达成共识,即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并确认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
由于地质变迁及人为栽培,茶树开始由此普及全国,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内涵一种具体表现,谈茶文化必须结合中国汉文化而论之。
自然科学简史论文——论牛顿力学体系及其科学方法对近代科学的影响

论牛顿力学体系及其科学方法对近代科学的影响牛顿(Isaac Newton.1643.1.4—1727.3.20),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经典物理学理论体系的建立者1。
牛顿的一生是传奇而伟大的,他建立起来的牛顿力学体系完成了人类文明史上第一次自然科学的大综合。
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不仅达到了十六、十七世纪科学革命的顶点,也是人类社会划时代进步的标志,对近代科学乃至整个人类文明进程,都有着深远影响和不可估量的的历史意义。
一.牛顿力学体系对近代科学发展的影响牛顿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科学思想大爆炸的时代。
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开普勒从第谷的观测资料中总结了经验的行星运动三定律,伽利略又描绘出了力、加速度等概念并发现了惯性定律和自由落体定律。
但是,直到牛顿之前,这些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还是孤立的、没有体现本质联系的、逻辑上各自独立的东西。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牛顿对行星及地面上的物体运动作了整体的考察,他把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数学方法与物理学发现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使物理学成为能够表述因果性的一个完整体系。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经典力学体系。
按照牛顿力学体系的原理,人们利用描写物体运动的坐标及速度的初始值和受力情况,就可以确定地知道该物体运动的过去与将来。
牛顿建立的经典物理学具有因果关系的完整体系一经发表便在近代科学的海洋里引起了渲染大波并得到了广泛的实际应用。
他所建立的力学体系不仅能说明已有的理论已经说明的现象,如充分地解释伽利略发现的惯性定律和自由落体定律而且能说明并解释已有的理论不能说明的现象,如完满地解释了开普勒的行星运动三定律。
更重要的是,牛顿的力学理论能预见到新的物理现象和物理事实,并能以天文观测或实验证实它们的正确性。
在万有引力理论的基础上,人们后来发现并证实海王星和冥王星的存在,这是牛顿力学理论的有力佐证。
牛顿力学既可以用予说明地面上的物质运动,又可以用予解释太阳系中的行星运动,充分证明了该理论具有的自然规律的普遍性法则。
科学简史结课论文手写1000字

科学简史结课论文手写1000字第一篇:科学简史结课论文手写1000字工业机器人发展史摘要:我国的工业机器人研制虽然起步晚,但是有着广大的市场潜力,有着众多的人才和资源基础。
在十一五规划纲要等国家政策的鼓励支持下,在市场经济和国际竞争愈演愈烈的未来,我们一定能够完全自主制造出自己的工业机器人,并且将工业机器人推广应用到制造与非制造等广大的行业中,提高我国劳动力成本,提高我国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国际竞争力,从整体上提高我国社会生产的安全高效,为实现伟大祖国的复兴贡献力量。
关键字:工业机器人;日本;日本工业机器人协会;制造。
据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统计,日本机器人数量据世界首位。
他们的算法基于制造工人与机器人的比例,即每万名工人拥有多少台制造机器人。
其中日本的工业机器人密度达到了世界平均水平的10倍,也比排在第二位的新加坡多出了一倍。
其中日本每万名工人拥有295台工业机器人,新加坡169台,韩国164台,德国163台。
虽然排在前三位的国家都在亚洲,不过欧洲却是世界上工业机器人密度最大的地区。
欧洲国家工业机器人密度为每万名工人50台,美洲为平均31台,亚洲平均27台。
日本是当今的工业机器人王国,既是工业机器人的最大制造国也是最大消费国。
但实际上工业机器人的诞生地是美国。
机器人的启蒙思想其实很早就出现了,1920年捷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发表了剧本《罗萨姆的万能机器人》,剧中叙述了一个叫做罗萨姆的公司将机器人作为替代人类劳动的工业品推向市场的故事,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
于是在1959年美国的英格伯格和德奥尔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他们发现可以让机器人去代替工人一些简单重复的劳动且不需要报酬和休息,任劳任怨。
接着他们两人合办了世界上第一家机器人制造工厂,生产unimate工业机器人。
与此同时,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日本正面临着严重的劳动力短缺,这个问题已成为制约其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
科学发展简史心得体会800字怎么写

科学发展简史心得体会科学发展简史是一部总结了人类科学发展历程的重要著作。
通过学习这部作品,我深刻体会到科学发展的演进过程和其中的精神内涵,下面我将就此分享一些个人心得体会。
首先,科学发展简史展现了人类对于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不懈努力。
从古至今,人们一直致力于了解世界的奥秘,不断地探索自然规律,不断地挖掘科学真理。
在这一过程中,科学家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做出了卓越贡献,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他们的不懈探索精神激励着后人继续前行,探索更广阔的未知领域。
其次,科学发展简史也反映了科学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科学知识的积累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的共同努力。
每一项科学发现都离不开前人的努力和积累。
从古代的天文学、数学到近现代的物理、化学,科学的发展历程是一部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历史。
这也提醒我们要珍惜前人的智慧,继续传承和发展科学知识。
最后,科学发展简史还启示我们要注重跨学科的交叉融合。
在科学的发展过程中,不同学科之间常常可以相互借鉴、相互促进。
例如,生物学与化学的交叉研究为生物化学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物理学与数学的结合推动了现代物理学理论的重大突破。
因此,我们在学习和研究中应该打破学科壁垒,跨学科地思考问题,发挥各学科的优势,推动科学的跨越式发展。
综上所述,在阅读科学发展简史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科学精神的伟大与重要。
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也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关键力量。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科学家们的创新精神,坚定科学探索的信念,为推动科学发展和人类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愿科学发展简史给予我们更多启示,引领我们在科学道路上不断前行。
自然科学简史结课论文

自然科学简史结课论文第一篇:自然科学简史结课论文古希腊科学文明【主题词】:古希腊科学文明近代科学自然哲学【引言】:在世界文明史上,古希腊科学文明以其特异的风采和卓越的成就享誉后世,它的文化创造达到了人类文明的第一个高峰,本文主要论述古希腊科学文化的主要成就,和古希腊科学文化的重要性尤其是其对自然哲学中的科学成分的分析。
着重通过阐述古希腊科学文化对于近代科学影响和意义来增强论述说服力。
【正文】被称为现代西方文明之源的古希腊文明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呈现出其独特的特点。
古希腊文明留给欧洲乃至全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她在整个西方文明中的鼻祖地位应当是勿庸臵疑的。
而近代科学是15世纪下半叶伴随着欧洲资本主义革命和文艺复兴的脚步到来的,她对人类社会所产生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也是不容怀疑的。
恩格斯曾说:“如果理论自然科学想要追溯自己今天的一般原理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它也不得不回到希腊人那里去”,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
所以我们总说,古希腊科学文明是人类科学的精神之源,有着重要影响。
而对于人类的科学发展而言,古希腊精神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它开启了一个以思辨的方式思考自然、处理个体与茫茫宇宙之间关系的时代,这使得古希腊从一开始就着眼于对自然界作出系统的、构造性的思考与认识。
古希腊后人留下了绝弥足珍贵的学问题与科学思维方式,这些问题与思维主式在今天的科学中仍然依稀可辨。
它的主要成就有很多,天文学方面的典范是托勒密的《天文学大成》,在这部著作中,他沿袭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希柏克的天文学思想,最终提出了一套完整而精致的“地心学说”。
他首先认为地球上一切物体都掉向地面,地球是静止不动的,它是宇宙的中心,一切天体都受地球的影响。
他设想月亮、水星、金星、太阳、火星、木星和土星都是以匀速沿着完全圆形轨道围绕着地球运行,恒星则在外层包围着整个宇宙,但是他的这种理论有时与对行星实际运动的观测数据不相符合。
为了使他的模型有效,他创立了一种复杂的几何结构来纠正其明显的错误,即“本轮---均轮”系统。
论蒸汽机的发明对18世纪工业技术的促进作用

自然科学简史结课论文——《论蒸汽机的发明对18世纪工业技术的促进作用》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学号:********姓名:***论蒸汽机的发明对18世纪工业技术的促进作用詹姆斯·瓦特是英国著名的发明家,是工业革命时期的重要人物。
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和法兰西科学院外籍院士。
他对当时已出现的蒸汽机原始雏形作了一系列的重大改进,发明了单缸单动式和单缸双动式蒸汽机,提高了蒸汽机的热效率和运行可靠性,对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他改良了蒸汽机、发明了气压表、汽动锤。
后人为了纪念他,将功率的单位称为瓦特,常用符号“W”表示。
瓦特是国际单位制中功率和辐射通量的计量单位,常用符号“W”表示。
蒸汽机的发明背景:人类对蒸汽的认识和利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早在公元前二世纪,古希腊人就制造过一种利用蒸汽喷射的反作用的发动机。
1690年,法国人巴比首先发明了第一台活塞式蒸汽机,但他未能制成实用的蒸汽机。
1698年,英国的一位技师塞莱斯发明了实用的无活塞式蒸汽机。
这种机器在矿井中得到应用,被称为“矿山之友”,但受当时材料和技术的限制,无法推广。
后来经过改进,直到18世纪,英国的铁匠纽科门才制成第一台能把热能转变为机械能的较原始的蒸汽机。
这种机器综合了巴本机和塞莱斯机的优点,不需高压蒸汽即可排水,效率也有较大提高。
但是,这种蒸汽机结构不合理,耗煤多,活塞只能作往复运动,不能作旋转运动,因此热效能较低。
蒸汽机的改进:随着工业发展对新动力的需求日益突出,推动了对蒸汽机作进一步的改进。
从18世纪60年代起,英国的工程师斯米顿开始研究改进纽可门蒸汽机,他测量了一百多种当时的蒸汽机的部件和效率,并对所得资料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分析。
斯米顿本人没有对蒸汽机的结构做任何改进,但是他积累的数据为改进蒸汽机提供了方便。
与此同时,瓦特也开始研究改进蒸汽机。
瓦特在大学修理仪器期间,学校曾经把一台旧式的纽可门蒸汽机交给他修理。
他通过大量实验以及根据格拉斯哥大学教授布莱克提出的潜热、比热理论进行分析,对旧式蒸汽机进行深入研究,找出了旧式机器效率低的主要原因:除了漏汽、散热等造成热量的浪费外,主要缺陷在于每一冲程都要用冷水将汽缸冷却一次,从而耗了大量热量,使绝大部分蒸汽没有被有效利用。
科学简史论文郑晓宝

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班级:应化08-2班学号:0866129240姓名:郑晓宝中国五千年文明从懂事起,我们就接受了中国同巴比伦、埃及和印度一样,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这样的事实,并为能够生于这样的国度而骄傲。
那么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对世界又有什么意义呢?古国文明大都远离我们而去,而中国文明依然活在中国人的心灵与生活中,文字依旧是五千年来一直使用的象形文字、人生哲学依旧是孔子等先哲曾思考和教导的,试想如果我们不是诞生在中国而是诞生在太平洋的某个小岛上,我们的心灵就不会有对中国文明如此鲜明的感觉;把五千年的文明记忆浓缩在活人的灵魂中,这种幸运只有中国人具有。
所有高楼大厦终将有一天倒塌,任何精密的机器都将朽坏,但就中国文明本身的性格来看,数千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后,中国人的文字和哲学很可能不仅依旧为中国人使用和尊奉,而且可能扩大到世界范围。
如果不满足于对华夏古老文明顽强生命力的赞叹,就需要思考她之能长久“在世”的原因、中国的地理和气候与中国人民族性格的关系、其哲学和宗教的优长,尤其是她的世界意义——她的可资弥补世界其他文明如欧洲文明之不足的内容,这一切或能通过与其他文明的比较中显示出来。
我们说每一种文明的发生与发展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意义,不过若一种文明太不稳定,那么其意义就很难说具有普遍性,比如那些已经消失了的好战的游牧民族,尽管他们给予世界的恐惧也极大地激发了被侵略人民的活力,但他们本身消亡的历史事实则说明他们的文明缺乏韧性。
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近代人常批判的中华帝国的“超稳定结构”便不仅不是中国文明的缺点,而是她的优长。
历史让一些民族激烈地表现自己后迅速毁灭,而让另一个民族似乎处在“停滞”中长久地保有她的文化传统,这里所显示出的历史理性意义是意味深长的。
历史理性总是出人意料地埋下伏笔,如同他让一个新大陆在近代被发现以便人类文明在世界大战中面临危险时以这新大陆的力量来拯救,同样他以旧大陆阐发其世界历史理性的意义,——当人们埋怨中国的科技理性不发达的声音尚未消歇,发达的科技理性给予全球的的环境危机的警告已经来临。
自然科学简史论文

蒸汽机的发明对十八世纪工业技术的促进作用瓦特是世界公认的蒸汽机发明家。
瓦特改进、发明的蒸汽机,对近代科学和生产有着巨大的贡献,他导致了第一次产业技术革命的兴起,极大的推进了社会的发达程度。
发明背景:17世纪中叶,英国的采矿业发展很快,矿井越挖越深,矿井积水成了大问题。
传统落后的蓄力作业排水已经严重阻碍了采矿业的发展,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新的高效动力来代替蓄力,蒸汽机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1712年,英国工匠纽可门发明了一种比较实用的蒸汽机,称作纽可门蒸汽机。
它采用与汽锅相连的垂直汽缸和活蓄,汽锅中的蒸汽通过一个阀门进入汽缸,推动活塞向上运动,活塞又带动抽水泵将矿井中的水抽出来。
整齐充满汽缸后,就从外面浇水时汽缸冷却,形成部分真空,在大气压力的作用下,活塞就向下运动,完成一个循环。
由于纽可门蒸汽机坚固耐用,又相当简单,因此很快在英国的矿场得意推广。
1764年,格拉斯哥大学的一台纽可门蒸汽机坏了,让瓦特去修理。
这是他的好机会,他成了早就向往研究蒸汽机的瓦特涉足这一技术领域的开始。
瓦特修理好机器后发现,机器虽然修好了,但纽可门蒸汽机本身存在着很多问题。
他总结了它的两大缺点:一是活塞动作不连续,活塞只能作往复的直线运动,不能做旋转运动,这就是限制了蒸汽机的适用范围:二是蒸汽浪费太大,蒸汽的绝大部分热量没有用来做功,而是消耗在使汽缸的一冷一热上了。
瓦特计算了一下,真正产生效用的蒸汽仅有四分之一。
瓦特蒸汽机改进要点:弄清了纽可门蒸汽机存在的问题后,瓦特决定从两个方面来改进机器的效率。
首先,蒸汽机活塞的动作必须连续,而且要快。
其次,要设法不是汽缸冷却,以避免蒸汽的浪费。
在瓦特改进蒸汽机的过程中,布莱克教授的“潜热理论”给了他很大的启发。
布莱克在实验室中发现,水沸腾事化为蒸汽,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吸取一定的热量,但温度正好等于水变为蒸汽所吸取的热量。
在此发现的基础上,布莱克提出了“潜热”概念,因为他认为这些未对温度有所贡献的热是潜在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科学发展简史启示
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应用化学(1)班
马殿凡(201306050121)
摘要:尽量在最短的篇幅内为人们揭示科学发展史的一些内在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解决一些问题。
关键字:科学史;规律;启示
自然科学与技术作为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其发展规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对这些规律的探索有助于自然科学与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因而是很有意义的。
关于这个课题,很多前辈已做了很多有价值的工作,如蜚育之先生的《关于自然科学发展规律的几个问题》一书、李约瑟先生的大著《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和洪啸涛先生的《试论自然科学加速发展规律》的文章,都给我们以极大的启示,在这里我就不复述他们的观点了,我只就我所学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下面我将从这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1.概念说明
这里所说的科学特指自然科学知识与技术工艺。
2. 科学发展历程
从人类文明初始到现在,科学大致经过了五个大的发展时期。
第一时期为东方四大古老文明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科学成就有:美索不达米亚的占星术和天文学、古埃及的医学、古印度的数学和古中国的农业科学和冶炼技术。
第二时期为希腊时期和罗马帝国时期。
先说希腊古典时期,希腊的奴隶制和城邦民主制使希腊科学迅速发展并超过东方。
由于系统的抽象概念的形成,这一时期完成了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过渡,因此,这一时期可以说是是科学史上的最重要时期之一。
在这一时期产生了很多伟大的自然哲学家,如:泰勒斯、毕达哥拉斯、希波克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得和阿基米德等。
在罗马帝国时期,罗马人注重实际的性格使得一些实用技术(如交通、建筑方面的技术)得到了较大发展。
第三时期为中世纪东方科学的再辉煌时期。
随着基督教的兴起、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柏拉图学院被封闭等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发生,西方科学逐渐衰落,与此同时,东方的一些国家(如中国、阿拉伯)由于有了比较稳定的政权等原因,其科学再次达到辉煌。
在这一时期(大约从唐朝到明朝后期),中国的科学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
但在这一时期,中国并没有发展出“数理实验科学”,这确实是中国的一大遗憾,就像有人说的“科学选择了中国,中国却并未选择历史”。
第四时期为近代科学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并在欧洲开花结果,成为助推欧洲科技革命的一大源动力。
“数理实验科学”便是在这一时期形
成的,从此,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科学取代了以往以经验和思辨为基础的科学,因此,这一时期成为科学史上的另一最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的主要科技成就有:经典力学的建立、生物进化理论的创立、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等。
第五时期为现代科学时期(起点为十九世纪末),这是一个科学高速发展的时期,代表成就有:相对论与量子理论的创立、现代信息技术的发明和发展等。
3.发展规律与其原因
从上面的科学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a)科学中心往往就是经济中心。
历史上科学中心在东西方之间的转移都是跟随在经济中心的转移之后的。
这说明经济与科学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事实上,联系两者的桥梁便是生产力。
发达的经济会给科学的进步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并通过对更先进生产力的需求刺激科学的发展,而科学的发展也会通过生产力的提高来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反过来,落后的经济会制约科学的发展,落后的科学也会制约经济的发展。
这一点可从两次工业革命的事例中看出。
b)科学的发展具有连续性。
在历史上,文明有断代,但科学没有,因为每一个科学进步都是建立在以往科学知识的基础上的。
由此可知科学的发展是有一定顺序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没有人可以在行星运动规律被发现之前就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自然科学史也不是少数天才的活动史,以前人们所说的“一个苹果砸到牛顿头上便砸出了万有引力、瓦特偶然看见蒸汽冲开水壶盖便发明了蒸汽机”等都是过分夸大了科学天才的历史作用。
其实,假如没有爱因斯坦,相对论也会被其他人提出,只是时间可能会晚些,并可能没他提出的那么系统。
历史必然性需通过一系列偶然事件表现出来,那些科学天才只是顺乎了科学历史的发展潮流,成为了历史必然性的体现者。
c)科学与哲学(现代意义上的哲学)是相辅相成的。
虽然两者研究的主要问题不同,所用方法也有很大差别,但两者是同根同源的,科学在过去叫做自然哲学,是和当代哲学一起由古代思辨思想分化而来的。
因此,两者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
如果说经济体制对科学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那么哲学思想则是科学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科学的每一个大的进步,都伴随着科学工作者对前人哲学思想的批判继承。
例如哥白尼“日心说”的提出是对神学思想的批判、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是对绝对时空观的批判、量子理论的提出是对连续世界和决定论的批判······可以说,如果科学家不是首先在哲学思想上有了进步,他就很难在工作中取得较大突破。
d)科学总体上是加速发展的○1。
这一点在近代表现得尤为明显,近代一个世纪的科学成就要远远超出以往几千年的科学成就总和。
恩格斯说过,科学的发展速度,同人类积累的知识量成正比,同时间的指数函数成正比,这句话是很有道
理的。
但科学的发展并不是匀加速的,其中存在着爆发式的科技革命和短暂性的减速。
一般来说,当由实践得来的科学材料和信息积累到一定程度时,科技革命就会爆发,而在科学革命爆发的前夕,则是短暂性的科学减速。
例如在十九世纪末,当汤姆逊信心满满地说物理的大厦已经建成,以后物理学家的任务就是对这一大厦修修补补的时候,正是相对论与量子理论被提出的前夜。
4启发与应用
4.1 什么样的环境更利于科学的兴盛?
从世界科学史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那些科学兴盛时期都有一定的共同点,总结起来就是:安定的社会环境、繁荣的经济、自由的思想文化氛围、提倡科学的统治阶层、优良的教育体系等。
这些共同点便是上面所提问题的答案。
4.2 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难题:既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非常伟大,但是中国的古代文明为什么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技术?
我认为,首先,唯心主义在中国古代始终占统治地位,这是制约中国科学发展的思想根源。
因为信奉唯心主义,中国古人便满足于并局限于以经验和思辨为基础而得到的科学技术知识。
在唯心主义的大环境下,“数理实验科学”是很难产生的。
其次,小农经济限制了中国科学的发展,这是制约中国科学发展的物质根源。
要知道,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社会对更高生产力的需求。
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体制下,这种需求是很小的。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会在欧洲而不是中国开花结果,因为欧洲当时正处在资本主义兴起的时期,迫切需求更高的生产力。
第三,封建政权阻碍了科学的进步。
封建政权的本质使得它必须运用唯心主义来统治人民,所以绝大多数封建君主都在有意无意地实行愚民政策,这就促进了唯心主义和迷信思想的传播。
封建政权实行的一系列政策,像科举制度、抑商重农等,也都是在引导中国人远离科学探索。
上面提到的三个原因是中国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技术的主要原因,其他因素,如教育、文化等,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
4.3 科学发展趋势
掌握了科学的发展规律,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科学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首先,在科学研究的特点上,未来科学将更加细化也将更加综合。
一方面,由于科学知识的不断积累,对科学领域进行细化是其必然要求;另一方面,由于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知过程就是不断寻找有效联系的过程,要将事物之间的广泛联系用一个个公式来表达,就需要人们对已有科学知识进行综合,从而产生普适性更强的理论。
其次,下一次科学高潮很可能就要到来。
当今世界是发生重大政治、经济变革的舞台,与两者与密切联系的科学领域自然也要有所变革。
并且现
在由实践得来的科学数据已有了大量积累,现有理论的缺陷也渐渐表现了出来,现在已迫切需要一些新的理论来取代旧的理论,例如在物理领域里,相对论与量子理论的矛盾亟需解决、宇宙暴涨理论与一些实验观测数据也有不符、弦理论与M理论的正确性还需寻找实验支持······虽然现在物理界好似一潭死水,但这正是高潮来临之前的小小低谷。
第三,科学中心将会发生转移。
在当前社会,经济中心开始由欧美国家向亚洲国家转移,科学中心也必将随之转移,并且中国科学很可能通过这次机遇再次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一方面,以前制约中国科学发展的一些因素(如唯心主义、封建统治)已减弱甚至消失,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的发展、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等都为中国科学发展铺好了道路。
但我们还应认识到,当前中国还存在一些阻碍科学发展的因素,如教育上的一些弊病、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功利心理的干扰等。
总之,我们只有把握好这次历史机遇,努力消除各种不利于中国科学发展的因素,才能再次迎来中国科学的春天!
参考文献:
○1洪啸涛《试论自然科学加速发展规律》/Search/AHSD198004001.html (网络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