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疼引经药

合集下载

〖提高疗效〗头痛引经药

〖提高疗效〗头痛引经药

〖提高疗效〗头痛引经药【提高疗效】头痛引经药根据经络循行在相应的方药中加入引经药,能显著地提高疗效。

六经头痛引经药:羌活…太阳经。

白芷…阳明经。

黄芩…少阳经。

苍术…太阴经。

细辛...少阴经川芎…厥阴经。

1、后头痛——藁本、羌活。

2、两侧头痛——柴胡、川芎。

3、前额头痛——升麻、白芷。

4、润燥——二地、二冬。

5、腰痛——杜仲、牛膝、故纸、胡桃。

6、泻肺气——前胡、枳壳。

7、降肾气——沉香。

8、开心气——菖蒲。

9、治疝气——小茴香。

10、破血——苏木、红花、三棱、莪术、桃仁、牛膝、归尾、刘寄奴。

11、凉血——紫草、侧柏叶、白薇、生地。

12、止血——地榆、槐花、茜根。

13、散血——田七。

14、活血——玄胡。

15、化瘀血——藕节、小蓟。

17、调经血——栀子、丹皮。

18、消血块——瓦楞子。

19、补心血——丹参。

20、除湿——苍术。

21、散满降胃——厚朴。

22、足肿-防己薏苡仁。

23、消面食——麦芽。

24、消肉食——山楂。

25、消果食——山楂。

太阳头痛选加羌活、防风阳明头痛选加白芷葛根?少阳头痛选用川芎、柴胡?太阴头痛选用苍术?少阴头痛选用细辛?厥阴头痛选用吴茱萸、藁本等。

?此外,临床可见头痛如雷鸣,头面起核或憎寒壮热,名曰“雷头风”,多为湿热毒邪上冲,扰乱清窍所致,可用清震汤加薄荷黄芩黄连板蓝根、僵蚕等以清宣升散、除湿解毒治之。

=============================《冷庐医话·头痛》:“头痛属太阳者,自脑后上至巅顶,其痛连项;属阳明者,上连目珠,痛在额前;属少阳者,上至两角,痛在头角。

以太阳经行身之后,阳明经行身之前,少阳经行身之侧。

厥阴·之脉,会于巅顶,故头痛在巅顶;太阴少阴二经,虽不上头,然痰与气逆壅于膈,头上气不得畅而亦痛。

”?。

六经头痛引经药

六经头痛引经药

六经头痛引经药一、太阳头痛1.部位:太阳头痛主要见于前额、巅顶、枕部疼痛连及项、背,或由项连肩。

二、阳明头痛1.部位:头痛部位以前额、面颊、眉棱骨常见,或痛连齿龈,或颜面疼痛。

《伤寒大白·头痛》:“阳明经额前痛,痛连眼眶,脉洪而长……”三、少阳头痛1.部位:疼痛以头侧为主,可连及耳、目外眦。

《伤寒大白·头痛》:“少阳经头角痛,痛引耳前后……”四、太阴头痛1.部位:头痛部位不定,或全头痛,或局部疼痛。

《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五、少阴头痛1.部位:不定,以全头痛多见。

足之阴经虽不行于头,却皆循于面,而“挟舌本”。

如《灵枢·经脉》说:“肾足少阴之脉……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

六、厥阴头痛1.部位:巅顶、颜面疼痛多见,或全头痛,或头痛部位不定。

《灵枢·经脉》曰:“肝足厥明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贯膈,布胁助,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

《丹溪心法十二经见证》足厥阴肝经见证有“头痛”。

治疗阳明头痛(即前额痛)的引经药是白芷,葛根.头痛的辩证,除以脏腑,气血辨别之外,还可以从经络来辨别.三阳经和厥阴经都到达头面部.因此,根据头痛的部位,属于何经,而选用相应经脉之俞穴以治之.太阳经头痛:多在后脑,下连于项.选取后项,天柱,昆仑.阳明经头痛:多在前额或眉棱.选取上星,头维,合谷.少阳经头痛:多在头之两侧,连及耳部.选取率谷,太阳,侠溪.厥阴经头痛:多在巅项,或连于目.选取百会,通天,行间. 上述按部位分经取穴,采取病所与经脉远道相配合的取穴方法,借以疏通经络之气,而达治疗头痛之目的治疗阳明头痛(即前额痛)的引经药是白芷,葛根.头痛的辩证,除以脏腑,气血辨别之外,还可以从经络来辨别.三阳经和厥阴经都到达头面部.因此,根据头痛的部位,属于何经,而选用相应经脉之俞穴以治之.太阳经头痛:多在后脑,下连于项.选取后项,天柱,昆仑.阳明经头痛:多在前额或眉棱.选取上星,头维,合谷.少阳经头痛:多在头之两侧,连及耳部.选取率谷,太阳,侠溪.厥阴经头痛:多在巅项,或连于目.选取百会,通天,行间. 上述按部位分经取穴,采取病所与经脉远道相配合的取穴方法,借以疏通经络之气,而达治疗头痛之目的太阳经——羌活,阳明经——白芷,葛根,少阳经——柴胡,太阴经——苍术,少阴经——细辛,厥阴经——吴茱萸、藁本。

常用的引经药

常用的引经药

常用的引经药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常用的引经药,按部位来归类:1.引药达头面:菊花、川芎、蔓荆子、苍耳子、辛夷花、藁本等。

引药达额头:白芷。

引药达头两侧:川芎。

引药达目:菊花。

引药达鼻部:苍耳子、辛夷花。

引药达巅顶:藁本。

引药上行于头:蔓荆子。

2.引药达上肢:桑枝、桂枝。

其中引药达左上肢的为桂枝;引药达右上肢的为桑枝。

3.引药达颈部:葛根。

4.引药达背部:姜黄、防风。

5.引药达腰背部:杜仲、川断。

6.引药达胸腹部:木香、砂仁。

7.引药达少腹部:小茴香、艾叶。

8.引药达下肢:木瓜、牛膝、鸡血藤、防己。

9.引药走督脉:狗脊。

10.引药达皮肤:蝉蜕。

11.引药入胃:半夏。

12.引药入肺:桑白皮。

13.引药入肝:柴胡、当归。

14.引药入心:丹参、黄连、菖蒲。

15.引药入脾:苍术、白术。

16.引药入骨:威灵仙、油松节。

17.引药上行:柴胡、升麻、桔梗、蔓荆子。

18.引药下行:牛膝、代赭石、旋覆花。

正是:用药如用兵,引经要分清;立方有法度,四两拨千斤。

川军2018/8/3111:21:42引经药是指能导引诸药直达病所,增强疗效的药物,亦可理解为对机体某一部位有特殊作用的药物,是引经药的主要作用之一,这也是有别于西医用药的观点。

引经药又称引经报使药,其源远流长,起源于药物的归经理论,民间以形补形理论亦源于此。

清代着名医家尤在泾说:“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病有病所,药有药位,辨证上加入引经药可以提高疗效。

?引经药主要有以下作用:一、引药上行《本草求真》曰:“桔梗系开提肺气之品,可为诸药舟楫,载之上浮”。

如参苓白术散,借桔梗载诸药上浮,引归于肺,益肺利气,借肺之布精而养全身,倘若把它当作平喘之品删掉不用,则违背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立法本义,疗效难着。

王清任所创血府逐瘀汤以桔梗载众祛瘀之品上行,以除胸中之瘀;《伤寒论》中三物白散亦用桔梗引巴豆上升,以祛除胸中寒实,有学者通过实验提示了桔梗在该方剂中的“引向”作用,如果去掉桔梗,则仅能涤除腹水而不能荡涤胸水。

中医的引子药

中医的引子药

中医的引子药什么是引子药呢?其实很简单,引子药就是引经药,就是能引领其它药进入某一经。

少阳经的引子药是——柴胡、黄芩阳明经的引经药是——葛根、白芷;太阳经的引经药是——羌活;太阴经的引经药是——苍术;少阴经的引经药是——细辛;厥阴经的引经药是——吴茱萸、藁本。

引药上行的引经药有——桔梗;引药下行的引经药有——牛膝;引药达四肢的有——桑枝;引火归元的有——肉桂;引药入肝降肝火的——旋复花,诸花皆升,唯独旋复花的是下降的;石膏专清阳明经热;羌活引药达上肢,独活引药达下肢;柴胡、升麻能升阳举陷提气;等。

治疗头痛的引经药,偏头痛的引经药——柴胡、川芎;额头痛的引经药——葛根、白芷;颠顶痛的引经药——藁本、吴茱萸;后头颈痛的引经药——桂枝、羌活;少阴经头痛的——细辛;太阴头痛的——苍术。

近几年,西医提出了一个靶向药。

这个靶向药就是这个药可以直达病灶。

这个靶向药和中药的引经药,区别是很大的,不在一个层次。

中药的引经药范围很大,它是一个范围,是一个经的引经药,比如太阳经的引经药,凡是太阳经的病都可以用,都能治疗。

而靶向药它只对准某一个病,除了这个病以外的病是不行的,比如癌症的靶向药。

不是一个档次。

要说有联系的话,只能是对中医的一个小的补充。

中医不信科学,中医只信规律,这是中医在几千年的临床实践中找到的治疗规律,在临床实践中屡试屡验,可以把病治愈。

治愈就是标准。

你说你的东西再科学,不治病都是零,是吧?这就是验证!这就是证明!一个善于学习别人的、前人的经验,就是在积攒自己的智慧、自己的经验。

你谁都不信只信自己,那你只有摔跤,只有撞墙,只有头破血流!另外,在这要说一下引经药“大枣、生姜”,你说它是不是引经药呢?也是,也不是,关键看你怎么用。

对于脾胃虚弱的,用生姜、大枣做引经药是可以的,可以健脾健胃。

但是有些医生不管什么病都用生姜大枣做引,自己看病开的所有处方,都在处方后面写个“姜枣引”,那是错误的,它就不是引经药了。

头疼引经药

头疼引经药

头疼引经药2009-12-14 22:37·中医中药·临床应正确使用治疗头痛的引经药姜宏伟(鸡西市传染病医院,黑龙江鸡西158100)摘要:目的讨论正确使用治疗头痛的引经药。

方法太阳经头痛加川芎;阳明经头痛加葛根、白芷;少阳经头痛加柴胡;厥阴经头痛加吴茱萸、藁本;太阴经头痛加苍术;少阴经头痛加细辛。

结论选用正确的引经药,能够使诸药直达病所,提高疗效,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中医中药;头痛;头痛的分类;头部经络分布;引经药;引经药的正确使用学科分类代码: 360 中图分类号: R989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4 - 5775 (2005) 04 - 0312 - 02头痛是指由于外感与内伤,致使脉络绌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病人自觉头部或头前后、偏侧部的疼痛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病症,也是一个在临床上常见的自觉症状,既可单独出现,也可以发生在多种急慢性疾病中,有时亦是某些相关疾病加重或恶化的先兆。

1 概述本病源于《素问·风论》,据其病因而有“脑风”、“首风”之名,认为乃外在风邪寒气犯于头脑而致,后经历代医家论述和发挥,其内容日趋丰富和完善,仲景《伤寒论》六经条文中有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厥阳病头痛。

《东恒十书》指出外感和内伤均可引起头痛,根据病因和症状不同而有伤寒头痛、湿热头痛、偏头痛、真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气血俱虚头痛、厥逆头痛等,还补充了太阴头痛和少阴头痛,从而为头痛分经用药创造了条件。

正如明·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头痛大法分内外之因》总结说:“头痛自内而致者,气血痰攻,五脏气郁之病,东恒论气虚,血虚,痰厥头痛之类是也;自外而致者,风寒暑湿之病,仲景伤寒,东恒六经之类是也。

”在临床上患者自觉头痛,包括前额、额颞,顶枕部位疼痛,是其共同的症候特征,按部位中医有在太阳、阳明、少阳或在太阳、厥阴、少阴或痛及全头的不同,但以偏头痛者居多,又据头痛之久暂、疼痛之性质,特点和部位的不同,有外感和内伤两大证类。

中医引经药歌诀

中医引经药歌诀

中医引经药歌诀(一)引药归经脉指引经药在方剂中先驱先行,引药入经。

如左金丸为清泻肝火之剂,方中吴茱萸辛热入肝,黄连苦寒入心,吴茱萸为肝经引药,可引黄连之寒来清肝火。

白虎汤主治阳明经热盛,石膏用以引诸药入阳明经而收清热生津之效。

麻黄附子细辛汤中,细辛可引导少阴经寒邪出于太阳之表等。

头痛因部位不同而涉经各异,《丹溪心法》在治疗时即注重引经药的运用,指出:“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

”(二)引药至病所一些引经药具有明显的作用趋向,可引导它药作用于病所。

如补中益气汤,以升麻、柴胡为引,升提下陷之中气。

清胃散中也以升麻引诸药清泻胃火。

其它如川芎引药上行,牛膝引药下行,桔梗载药上达,肉桂引火归元;上肢痛用桂枝、桑枝、羌活,下肢痛选牛膝、独活等,均为实践所得,已为医者习用。

此外,治疗头痛时,无论外感内伤,常佐用风药,如羌活、蔓荆子、防风等,实亦寓引经之意,李中梓对此解释为:“高巅之上,惟风可到。

阴中之阳,自地升天也,在风寒湿固为正用,即虚与热亦假引经。

”炮制可改变药物的性能,如土炒入脾,盐炒入肾,醋制入肝,蜜制归肺,酒炒上行。

引经药的引导作用随炮制不同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三)辨证使用,有的放矢运用引经药,应以辨证为前提,充分考虑其本身的药性与功能,尽可能功能与导向统一,使药效得以充分发挥。

如手少阴心经引经药黄连与细辛,清心火时选黄连,通心阳时用细辛。

再如痛泻要方中的防风,既能引药入脾,又能散肝郁,舒脾气,胜湿止泻;龙胆泻肝汤之柴胡,既能引药入肝胆,又能舒畅肝胆。

(四)重视功能,不拘引经临床辨证用药组方,重要的是看药物的基本功能,而非一味强调某药的引经作用。

实际上在众多的方剂中,选用药物的依据主要是功能与归经,而选药引经的则为数较少,这就是说,引经的作用是重要的,但并非是必须的。

因此,不能过分夸大引经药的作用。

心经问君何药补心经,远志山药共麦冬,枣仁当归天竺黄,六味何来大有功。

治疗头晕头痛的中药配方

治疗头晕头痛的中药配方

治疗头晕头痛的中药配方
1. 川芎熟地汤,主要成分包括川芎、熟地黄、白芍、当归等。

这个配方适用于因气血不足引起的头晕头痛,具有活血调经、滋补
益气的功效。

2. 天麻钩藤饮,由天麻、钩藤、菊花、白芷等药物组成,适用
于因风热外袭或肝阳上亢引起的头痛眩晕,具有清热平肝、祛风止
痛的作用。

3. 当归四逆汤,包括当归、熟地、白芍、生姜等,适用于因寒
湿痰阻引起的头晕头痛,具有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功效。

4. 柴胡疏肝散,由柴胡、白芍、枳壳、生姜等组成,适用于因
肝郁气滞引起的头痛眩晕,具有疏肝解郁、理气止痛的作用。

需要强调的是,中药配方的使用应该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因为中药的使用需要考虑患者的体质、病情、年龄等多方面因素。

同时,中药治疗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调理,患者需要耐心配合医
生的治疗方案,避免盲目使用中药。

另外,对于头晕头痛症状,如
果症状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建议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引药图解

引药图解

引经药图解是学习中医中药开方必备:
1.引药达额头:白芷。

2.引药达头两侧:川芎。

3.引药达目:菊花。

4.引药达鼻部:苍耳子、辛夷花。

5.引药达颠顶:蒿本。

6.引药上行于头:蔓荆子。

引药达左上肢:桂枝:
7.引药达右上肢:桑枝:
8.引药达颈部:葛根。

9.引药达背部:姜黄、防风。

10.引药达腰部:杜仲、川断。

11.引药达胸部:木香、砂仁。

12.引药达少腹部:小茴香、艾叶。

13.引药达下肢:木瓜、牛膝、欢血藤、防已。

14.引药达任脉:龟板。

15.引药达督脉:狗脊。

16.引药达入皮肤:蝉蜕。

17.引药入胃:半夏。

18.引药入肺:桑白皮。

19.引药入肝:柴胡、香附子、当归。

20.引药药入心:丹参、黄连、菖蒲。

21.引药入脾:苍术。

22.引药入骨:威灵仙。

23.引药上行:柴胡、升麻、桔梗、蔓荆子。

24.引药下行:牛膝、代赫石、旋复花。

25.祛一切风:清风藤。

26.调合诸药:甘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头疼引经药头疼引经药2009-12-14 22:37·中医中药·临床应正确使用治疗头痛的引经药姜宏伟(鸡西市传染病医院,黑龙江鸡西158100)摘要:目的讨论正确使用治疗头痛的引经药。

方法太阳经头痛加川芎;阳明经头痛加葛根、白芷;少阳经头痛加柴胡;厥阴经头痛加吴茱萸、藁本;太阴经头痛加苍术;少阴经头痛加细辛。

结论选用正确的引经药,能够使诸药直达病所,提高疗效,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中医中药;头痛;头痛的分类;头部经络分布;引经药;引经药的正确使用学科分类代码: 360 中图分类号: R989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4 - 5775 (2005) 04 - 0312 - 02头痛是指由于外感与内伤,致使脉络绌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病人自觉头部或头前后、偏侧部的疼痛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病症,也是一个在临床上常见的自觉症状,既可单独出现,也可以发生在多种急慢性疾病中,有时亦是某些相关疾病加重或恶化的先兆。

1 概述本病源于《素问·风论》,据其病因而有“脑风”、“首风”之名,认为乃外在风邪寒气犯于头脑而致,后经历代医家论述和发挥,其内容日趋丰富和完善,仲景《伤寒论》六经条文中有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厥阳病头痛。

《东恒十书》指出外感和内伤均可引起头痛,根据病因和症状不同而有伤寒头痛、湿热头痛、偏头痛、真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气血俱虚头痛、厥逆头痛等,还补充了太阴头痛和少阴头痛,从而为头痛分经用药创造了条件。

正如明·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头痛大法分内外之因》总结说:“头痛自内而致者,气血痰攻,五脏气郁之病,东恒论气虚,血虚,痰厥头痛之类是也;自外而致者,风寒暑湿之病,仲景伤寒,东恒六经之类是也。

”在临床上患者自觉头痛,包括前额、额颞,顶枕部位疼痛,是其共同的症候特征,按部位中医有在太阳、阳明、少阳或在太阳、厥阴、少阴或痛及全头的不同,但以偏头痛者居多,又据头痛之久暂、疼痛之性质,特点和部位的不同,有外感和内伤两大证类。

后世医家认为,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均循行头面部,厥阴经亦上会于巅顶。

太阳经头痛,多在后头部,下连于颈;阳明经头痛,多在前额部及眉棱等处;少阳经头痛,多在头之两侧,并连及耳部;厥阴经头痛,痛在巅顶,连于目系。

正如《冷庐医话·头痛》:“头痛属太阳者,自脑后上至巅顶,其痛连颈;属阳明者,上连目系,痛在额前;属少阳者,上至两角,痛在头角。

以太阳经行身之后,阳明经行身之前,少阳经行身之侧,厥阴之脉,会于巅顶,故头痛在颠顶,太阴少阴二经,虽不上头,然痰与气逆壅于膈,头上气不得畅而亦痛”。

故头痛可根据经络循行部位,发病部位之不同,审因辨证,而应用不同的引经药。

2 引经药的概念引经药又称“引药”当指在药物归经基础下,引导诸药直达病所,起“向导”作用的药物。

正如《医医病书》所言:“药之有引经,如人辽不识路径者用向导也”。

运用引经药的依据也是中药的归经理论,即归经是引经之前提,引经是归经之发展,引经药的药性特点是善走善行,少有滋腻者,如桔梗、肉桂、细辛、川芎、柴胡、白芷等,所以临床上常用肉桂以引火归原,用桔梗作“舟辑之剂”以载药上行等,这类同于现代医学近年提出的药物载体理论,即用一些特殊物质,如单克隆抗体等作为载体与药物结合使用,使之能直接到达发病部位,从而发挥疗效,在临床上,可按头痛部位,根据经络循行路线,酌加引经药,使药物直达病所,而提高疗效。

3 引经药的应用在临床实践运用中,太阳经头痛可加川芎;阳明经头痛可加葛根、白芷;少阳经头痛可加柴胡;厥阴经头痛可加吴茱萸、藁木;全头痛可加羌活、防风。

正如《丹溪心法·头痛》所言:“头痛多主于痰,痛恶者火多,有可吐者,可下者”、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

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

因此,我们在临床实践运用过程中,首先确定外感或内伤头痛,外感头痛是以风寒、风热、风湿为主证引起的头痛;而内伤头痛是以肝阳、肾虚、气血虚、痰浊、瘀血等因素引起的头痛为主证。

外感头痛以表证为主,以头痛为标,病程短为特点,治疗上以祛邪活络为主,分辨兼挟之邪随症治之,而内伤头痛其证病实或虚实兼杂,治疗上以滋阴养血补虚为主,在分辨虚实与虚实挟杂的基础上而治之。

总体上头痛的治疗以缓解止痛为目的。

依据此法,在正确的辨证治疗基础上使用适当的引经药,无论在疗效及疗程上,都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4 讨论认为本病属中医外感头痛范畴,符合风寒头痛的特点,因起病急骤,其痛较剧,又因兼有“风”之善行数变的特点,故在治疗上采用川芎茶调散加减祛风止痛之功。

方中加入引经药,取事半功倍之效。

31 2第29 卷2005 年第4 期黑龙江医学HEI LON GJ IAN G MEDICAL JOURNALVol. 29 ,No. 4Apr. 2005自拟方治疗老年性便秘40 例宫兴胜(大庆市兴盛中医门诊部,黑龙江大庆163000)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医学;老年性便秘;中药治疗学科分类代码: 360110 中图分类号: R2651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4 - 5775 (2005) 04 - 0313 - 01老年性便秘,又称老年习惯性便秘,是老年期常见的慢性疾病。

在临床上病程多为1 年以上,反复发作的大便秘结,或便如羊粪样,1 d 排便1 次或4~5 d 排便1 次,便时有痛苦乏力之感,时好时坏,1次大便时间时长时短,饮食若多食一些油腻物或用一段蜂蜜,便时才稍有舒畅。

粪便臭气不堪,色泽黑暗。

进生冷、辣等刺激性食物或遇上心情郁结之时,便质即硬如羊粪,落地有声。

西医常称为便结,大便干燥。

笔者临床采用自拟滋阴补肾润肠饮治疗老年性便秘40 例,临床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40 例患者主症为大便秘结,每3~5 d 排便1次,病程1 年以上,均经纤维结肠镜检查无溃疡或充血。

40 例患者均于门诊治疗,年龄在50~70 岁之间,其中女性24 例,男性16 例。

其慢性病程最短为1 年,最长为3 年;慢性肺病11 例,冠心病9 例,无其他病20 例。

2 治疗方法用自拟滋阴补肾润肠饮治疗,方由生地、麦冬、天冬、桑椹子、黑芝麻、何首乌、肉苁蓉、太子参、当归、胡麻仁、火麻仁各15 g ,杏仁、柏子仁、芒硝各10g ,大黄、甘草各10 g 组成。

辨证若见气短者加党参、黄芪;若偏阳虚者加山药、补骨脂、淫羊藿;若见淤血加丹参、赤芍。

随证加减,水煎服,1 剂/ d ,水煎2 次,取汁400 mL ,早饭前、晚饭后各服200 mL ,1周为1 疗程,4 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治疗期间忌食辛辣、滋腻之品。

3 治疗结果疗效评定标准: 疗效分痊愈、好转和无效。

其中,临床症状消失,便质检查正常,随访6 个月无复发的为痊愈;大便为2 d 排1 次或时长时短,随访6个月发作次数减少至每月有3 次以上者为好转;症状未见好转或经治疗大便仍为3~4 d 排1 次,但随访6 个月发作次数每月5 次以上者均为无效。

治疗结果:40 例患者用药4 个疗程,痊愈30 例占75 %;好转8 例占20 %;无效2 例占5 %。

4 体会老年便秘在中医学属“便秘”之范畴。

久病伤阴、伤血,在临床上多从津液不足论治。

饮食失节、起居久时,以致脾、胃、肾受损。

加上老年人多脏器功能减退,尤以脾肾衰退更为突出。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肾司开合,开窍于前后二阴。

若脾胃失健,肾司失常,则大肠转化功能不利,传导失常而形成便秘。

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太阴司天,湿阴所胜,大便难”,又如《养生四要却疾》曰:“肾虚则津源不足,阴液不足则大便干涩不通”。

所以,此病以肾阴不足或津液不足为生理特点。

故在治疗上不可急于求成,以免损伤肾阴及气血津液。

临床上应用滋阴补肾润肠饮治之,主要以生地、麦冬、天冬、桑椹子、黑芝麻、何首乌、肉苁蓉、太子参、当归来滋阴补肾,益气养血,润肠通便, 以胡桃仁、火麻仁、杏仁、柏子仁通便兼安神之功,佐以芒硝、大黄来软坚通便。

诸药合用滋阴补肾、益气养血润肠,收到了满意的疗效。

(编辑:刘学振)(收稿日期:2005 - 01 - 18)方中重用川芎30 g 为君,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谓:“人头穹穷高,天地之象也,此药上行,专治头脑诸疾,故有穹穷之名”。

意在取川穹善行血中之风,祛血中之风,上达巅顶,下行血海,走而,不守,并能散少阳之风,与荆芥皆能内行肝胆,外散风邪,辛香走窜,为治上要药。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川穹具有很好的扩血管作用,又能通过血脑屏障,可迅速降低血液黏度,改善脑血管痉挛,同时川芎又是太阳经引经药,能上导诸药直达颠顶。

因患者颠顶头痛,此属厥阴,故又用引经药吴茱萸,吴茱萸为入厥阴肝经主药,温散厥阴寒邪,引导诸药直达巅顶,以达止痛之目的。

白芷善治阳明之风,为治各种头痛要药,具有明显扩血管作用,且能引诸药直达巅顶。

羌活、防风善治太阳头痛。

细辛宣邪达窍,为治少阴头痛之要药。

半夏和胃止呕,甘草和药缓急,诸药合同,共奏疏风散寒之功,此方常为临床治疗风寒外感头痛的主方。

因此,根据头痛部位的不同,在正确的辨证治疗基础上,选用适当的引经药,能使诸药迅速直达病所,并能够有效地提高疗效,缩短疗程,从而在治疗上取得事半功倍的疗效。

(编辑:刘学振)(收稿日期:2005 - 01 - 28)313第29 卷2005 年第4 期黑龙江医学HEI LON GJ IAN G MEDICAL JOURNALVol. 29 ,No. 4Apr. 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