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 新文化运动(附习题)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同步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同步习题(含答案)《新文化运动》同步练习1. 陈独秀被称为“文化伟人”“政治名人”,对近代中国曾产生过重大影响。
作为“文化伟人”他的主要历史功绩是()A. 领导“百日维新”B. 推翻君主专制统治C. 发起新文化运动D. 建立中国同盟会2. 毛泽东在谈及学生时代喜爱阅读的一份出版物时说:“我很欣赏胡适和陈独秀写的文章,他们一度成为我效仿的榜样,取代了我已不再崇拜的梁启超和康有为。
”这份出版物应该是()A. 《时务报》B. 《新青年》C. 《民报》D. 《申报》3. 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有人将先进的中国人展开的一场场救治行动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慢治”、“猛药重治”、“开颅洗脑”,但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探索之路任重道远。
以下是小张同学为“救治行动”寻找相关史实,其中不正确的是()4. 陈独秀说:“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君,势必复辟”,“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
”为此,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A. 洋务运动B. 维新变法运动C. 新文化运动D. 五四爱国运动5. 新文化运动高举的两面大旗是()A. “民主”与“科学”B. “自强”与“求富”C. “民主”与“共和”D. “扶清灭洋”6. 新文化运动中,进步知识分子创办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有()①《每周评论》②《万国公报》③《新青年》④《民报》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③④7. 以下正确反映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的是()A. 新文化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北伐战争B. 新文化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C. 五四运动--北伐战争--解放战争--抗日战争D. 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8. 历史学家唐德刚谈到新文化运动时说:“白话文运动,在他画龙点睛之后,才走上正轨。
”“他”指的是()A. 李大钊B. 胡适C. 陈独秀D. 鲁迅9. 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章指出:“一曰,须言之有物……八曰,不避俗语。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同步练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附解析

第12课新文化运动一、选择题1.(2019·大庆市龙凤区·单元测试)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是A.《每周评论》的创刊B.《青年杂志》的创刊C.《科学》杂志的创刊D.《天演论》的发表2.(2019·天津红桥区·期末)抓住关键词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
与“陈独秀”“《新青年》”“民主、科学”等关键词有关的历史事件是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新文化运动D.大化改新3.(2018·深圳市龙华区·期末)蔡元培在一次演讲中说:“人智日开,科学发达,以星云说明天地之始,以进化论明人类的由来,以引力说原子论明自然之秩序,而上帝创造世界之说破……”。
以上材料的核心思想是A.提倡科学,反对迷信B.提倡人性,反对神学C.提倡民主,反对专制D.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4.(2019·大庆市龙凤区·单元测试)徐中约在《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采用共和政体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人民。
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鼓吹在国民生活的哲学基础方面,进行一场激烈变革。
”材料中所指的“激烈变革”A.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B.促进了国人思想的空前解放C.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D.为中国革命开辟了正确道路5.(2019·北京石景山区·期末)以下文献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A.②①④③B.②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④③6.(2019·深圳市宝安区·模拟)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没有很长时间的宣传教育和组织工作,就很快把重点转到发动武装起义上来。
这是它的优点,但也带来弱点:缺少一场足够力度的思想文化运动作为先导。
”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A.辛亥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延续B.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的补课D.辛亥革命为五四运动提供思想指导7.(2019·大庆市龙凤区·单元测试)自1920 年秋开始,全国各学校一二年级的国文都改成了白话文,到1922 年冬季,所有的旧文章课本一律废止。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第12课新文化运动同步练习题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新文化运动一、填空题01 1915 年,在上海创办《》,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
02新文化运动抨击和,提倡与03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
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强调写文章“”“不摹仿古人”“不作无病之呻吟”。
04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二、选题题05“民国的创立并未带来人们期望的和平与秩序,于是中国的知识分子逐渐相信,如果不进行一场彻底的思想变革,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政府和进步的社会。
”在此背景下( )A.义和团运动兴起B.辛亥革命兴起C.新文化运动兴起D.戊戌变法兴起06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 )A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B.《新青年》杂志社迁往北京C.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D.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07以下人物中,有人用“一枝独秀,揭开新文化运动序幕”来赞誉他,这个“他”是( )A.孙中山B.梁启超C.陈独秀D.章炳麟08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教治中国....一切的黑暗,”这里的“两位先生”指( )A.“求富”“科学”B.“共和”“科学”C.“民主”“科学”D.“共和"“民主”09蔡元培陈独秀和胡适三人年有长幼,生肖都属兔,因此被后人形象地称作新文化运动中的“三只兔子”。
下列他们在新文化运动中的活动,叙述错误的是( )A.陈独秀1915年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B.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发起了新文化运动C.陈独秀写了白话小说(狂人日记》D.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10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最突出的贡献是( )A.开启了近代化进程B. 解放了人们的思想C.维护了民族尊严D.挽救了民族危亡11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之一,陈独秀曾被人们称为“中国思想界的清道夫”。
他把“启蒙之水”酒向那“孔孟弥漫的大道上”。
材料中的“启蒙之水”是指( )A.师夷长技B.实业救国C.民主科学D.救亡图存12史学界认为新文化运动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继续,主要是就其( )A.是一场文化运动来说的B.作为反复辟运动来说的C.要求民主与科学来说的D.作为反封建运动来说的13沈从文曾让儿子读胡适的诗(希望》:“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开花...儿子没看完便说:“这种诗像小孩儿写的"沈从文说:“那时候能写这种小孩子的东西已经很了不得。
八上历史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同步训练(部编版)(含答案解析)

第12课新文化运动同步训练1.晚清以来“青年”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清末时“革命青年”,“五四时期”是“新青年”后来则是“进步青年”。
其中,“新青年”关心个人的生活与解放,“进步青年”慢慢转向关心整个社会的解放。
导致这种转变的直接原因是()A.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B.十月革命和一战的影响C.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D.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2.表中的思想主张体现了中国近代史上各阶层的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为争取国家富强和民族独立做出各种努力。
其中把④处的主张付诸于实践的行动是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3.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
这种变化可说明()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C.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改变D.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4.1919年12月,蔡元培表示北京大学开始招收女学生,随后,录取了邓春兰、王兰在内的九名女学生,其他学校也纷纷效仿。
两年后,已经有七个院校解除了大学女禁。
这说明()A.新文化运动推动观念革新B.男尊女卑现象得以根除C.杰出人物能决定社会发展D.男女平等已经完全实现5.有人说,《新青年》杂志较早地传播了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了“五四”新文化和爱国运动《民报》较早地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指导了辛亥革命。
材料表明《新青年》《民报》A.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B.介绍了陈独秀的理论主张C.表达了要求民主和进步的愿望D.激发了广大民众的革命热情6.对比学习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技能之一。
阅读下面两位中外历史名人的名言,从中可得出他们共同的思想主张是()但丁说:“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陈独秀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指民主和科学)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2019年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 第四单元12课 新文化运动 课后练习题

2019年秋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12课新文化运动课后练习一、选择题1.(2019·广西)新文化运动时期,以陈独秀为首的先进知识分子针对当时中国社会存在的积弊,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
当时中国社会的积弊是()A.专制与愚昧B.封闭与自大C.落后与野蛮D.迷信与盲从2.(2019·湖北)“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味,斗争锋芒直指传统礼教和孔孟儒学。
”该材料揭示了新文化运动的()A.原因B.性质C.内容D.影响3.(2019·山东)“北洋军阀统治前期,在中国满布阴霾的天空中,响起一声春雷,爆发了一场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猛烈抨击封建礼教的文化启蒙运动。
”这次“运动”的主要阵地是()A.《新青年》B.《文学改良刍议》C.《狂人日记》D.《劳动界》4.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指出: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该言论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A.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B.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化C.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D.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5.陈独秀曾说:“中国固有的伦理.法律.学术.礼俗都是残民害理的妖言。
”“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
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规划来捣乱。
”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是()A.抨击了旧道德和旧文化B.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基础C.对中西方文化的认识存在着片面性D.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6.下列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B.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C.对传统文化的看法有一定的片面性D.对东西方文化作了客观的评价7.“灯闪着,风吹着,蟋蟀叫着,我坐在床上看书。
”这是溥仪17岁时写的一首新诗。
这种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写作的现象,与下列哪一文章的大力提倡分不开( )A.陈独秀的《敬告青年》B.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C.鲁迅的《狂人日记》D.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8.下列刊物中,新文化运动主要阵地是()A.《国闻报》B.《时务报》C.《民报》D.《新青年》9.某同学收集下列人物图片参展,如果要取一个栏目名称,比较合适的是()A.洋务运动的领导者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战士C.新文化运动的代表D.推动维新变法的志士10.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说:“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的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刷干净不可。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精品练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同步真题训练(原卷版+解析)

第12课新文化运动一、选择题1.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埋儿孝母”“割股奉亲”这些旧思想糟粕被中国近代的哪一思想解放运动激烈抨击?()A. 维新变法运动B. 辛亥革命C. 新文化运动D. 五四运动2.在中国大地上,第一次用马克思主义为精神武器,将革命推向一个新时期的人物是()A. 鲁迅 B. 陈独秀 C. 李大钊 D. 胡适3.史学家陈旭蔍认为:“从林则徐‘开眼看世界’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每一班都伴随着西新旧之争。
”其中“中体西用”与“民主和科学”这两“步”应指()A. 洋务运动与辛亥革命B. 洋务运动与新文化运动C. 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D. 戊戌变法与新文化运动4.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章指出:“一曰,须言之有物……八曰,不避俗语。
”该言论体现了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A.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B.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C.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D. 提倡科学,反对愚昧5.(2020·四川省攀枝花市七历上期末卷·15)日本学者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一书中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
”按照以上说法,如此推理,中国近代化进程应该走的道路是: ()A.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洋务运动B.辛亥革命—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C.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D.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6.(2020·内蒙古赤峰·7)下图所示是小强同学学习历史某单元的内容,该内容的主题应该是()A.近代探索与民族危机加剧B.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D.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7.(原创)以下四幅图片反映了中国的()历程。
A. 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 近代民主化C. 近代化D. 推翻三座大山8.王老师布置了一项研究新文化运动的作业,如果是你来完成,你会参考哪一报刊?()A. 《万国公报》 B. 《新青年》 C. 《民报》 D. 《申报》9.1918年,山西省在省长阎锡山的推动下开展教育改革,将小学所用课本一律改用白话。
部编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十二课 新文化运动

例 2 (四川成都)蔡元培、陈独秀和胡适三人年有 长幼,生肖都属兔,因此被后人形象地称作新文化运动 中的“三只兔子”。下列有关他们在新文化运动中的活 动,叙述正确的是( )
A.陈独秀1915年在北京创办了《青年杂志》 B.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发起了新文化运动 C.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 D.陈独秀和胡适都在运动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2.评价新文化运动。 (1)进步: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弘扬了民
主科学思想;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为五四运 动作了思想准备;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有利于文 化的普及与繁荣。
(2)局限: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绝对肯定或绝 对否定的偏向;前期没有与群众斗争相结合;没有提 出反帝的要求。
考点 新文化运动 例1 (山东菏泽)“民国的创立并未带来人们期望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新文化运动启 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 员作用。
(4)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 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以此作 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 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
(5)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
分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1915年,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 动的号角,A、B两项排除;在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马克 思主义的是李大钊,D项排除。1917年,胡适在《新青 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提倡白话文,故选择 C项。
答案:C
谢谢
《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 《新青年》)封面中的LA JEUNESSE,在 法语中是“青年”的意思。其下是青年 学生或深思或交流的画面。封面下面的 人物是卡内基(美国企业家)。陈独秀 先生希望中国的青年学生不仅要用法国 启蒙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同时,面对 中国当时的境遇,能像卡内基一样在困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重点习题练习复习课件

非恶因;若夫别尊卑,重阶级,主张人治,反对民权之思
想之学说,实为制造专制帝王之根本恶因。”由此可知他
主张( )
A.实行文学革命
B.解除封建思想束缚
C.进行民主政治改革
D.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
【解析】根据材料“制造专制帝王之根本恶因”并联系所学可 知,当时陈独秀认识到仅仅革新政治制度不足以救中国,必 须培养国民独立的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思想文化的毒害, 进行思想文化的革新运动。故B符合题意。 【答案】B
④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上发表白话短 篇小说《狂人日记》,借“狂人”之口,控诉几千年封建专制统 治的罪恶,号召人们打倒人吃人的封建旧礼教,抨击了儒家传 统道德。《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现 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鲁迅把反封建的革命内容,同新 文学形式结合起来,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显示了文学革命成 果,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 【答案】D
【解析】女学生抵制“列女传”“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 体现的是她们追求“民主”“科学”,反映出民主、科学思想动摇 了封建礼教的统治地位。 【答案】D
5.【核心素养:历史解释】陈独秀曾说:“中国固有之伦理、 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若是决计 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 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 这反映出新文化运动( ) A.抨击了旧道德和旧文化 B.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基础 C.对中西文化的认识存在着片面性 D.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解析】由题干材料中的“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 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新文化运动全面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全盘肯定西方文 化,对中西文化的认识存在着片面性。 【答案】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倡民主与科学: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 动所标举的两大口号,由陈独秀首先提出。 他还将它们形象地称为“德先生”和“赛 先生”。
文学革命的表现
人物 文章
影响
胡适
《文学改 良刍议》
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陈独秀 《文学革命论》 提出了“文学革命”的旗号
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 鲁迅 《狂人日记》 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 状元成才路
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
状元成才路
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
域的革新运动。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2.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 3.代表人物:
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A.义和团运动兴起 C.新文化运动兴起
B.辛亥革命兴起 D.国民大革命兴起
2. 胡适先生曾说:“《新青年》杂志代表和 创造了一个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指
的是( C )
A.君主立宪时代 B.民主共和时代 C.民主科学时代 D.社会主义时代
3. 列举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2.意义:
进步性:它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 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它动摇了 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 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 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局限性: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 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开始:1915年,创办《青年杂志》
新 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目标导航
1. 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代表人 物、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2. 理解新文化运动中“新”的含义。 3. 了解新文化运动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运动中
的地位和作用。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背景: 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
中。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认识到:
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 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 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4.宣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思想。 5.抨击:封建的旧道德、旧文化。 6.重要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相关史事: 新文化运动提倡男女平等、个性解放。大
学是否应该开放女禁,成为当时社会普遍关注 的问题。蔡元培、胡适等人都赞成大学开放女 禁,很多女性也积极争取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1920年春,北京大学首次招收9名女生入学旁 听,开创了中国国立大学男女同校的先例。
人物扫描: 蔡元培,浙江绍兴人,中国近代著
名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蔡元培在1916 年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后,着力营造 “兼容并包”和“思想自由”的学术研 究氛围,聘请了一大批具有新思想的学 者到北京大学任教,使得北京大学不仅 蔡元培 成为人才鼎盛、学术兴旺的全国最高学(1868-1940) 府,也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1.内容: 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针对北洋政府统治时期 猖獗一时的尊孔复古逆流,《新青年》发表了 大量文章,猛烈抨击封建的旧道德和旧文化。
状元成才路
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新文学的形
状元成才路
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号召人民 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文 化
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运 口号:民主、科学
动 内容:思想革命、文学革命
影响: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动
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Fra bibliotek随堂练习
1. “民国的创立并未带来人们期望的和平与秩 序,于是中国的知识分子逐渐相信,如果不 进行一场彻底的思想变革,就不可能有良好
的政府和社会”。在状此元成才路 背景下(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