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卡病毒病(Zika Virus)

合集下载

【精品文档】寨卡病毒试题-精选word文档 (6页)

【精品文档】寨卡病毒试题-精选word文档 (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寨卡病毒试题篇一:寨卡病培训试题(含答案)寨卡病毒诊疗与防控培训试题科室:姓名:分数:一、填空题(每空6分)1、寨卡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自限性急性疾病。

2、寨卡病毒于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从恒河猴体内被发现。

3、我国与传播寨卡病毒有关的伊蚊种类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4、寨卡病毒病的潜伏期为(3-12 )天。

5、(蚊媒传播)为寨卡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

6、寨卡病毒病通常症状较轻,不需要做出特别处理,以(对症治疗)为主,酌情服用解热镇痛药。

7、最佳预防方式是(防止蚊虫叮咬)。

8、人感染寨卡病毒后,仅20%出现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并可伴有非化脓性结膜炎、肌肉和关节痛、全身乏力以及头痛,少数患者可出现腹痛、恶心、腹泻、粘膜溃疡、皮肤瘙痒等。

小儿感染病例还可出现神经系统、眼部和听力等改变。

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可能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甚至胎儿死亡)。

二、单选题(每题10分)1. 寨卡病毒对以下哪种消毒剂敏感?( E )A、乙醇B、次氯酸钠C、脂溶剂D、过氧乙酸E、以上都是2、寨卡病毒病主要与登革热和( A )进行鉴别诊断。

A、基孔肯雅热B、鼠疫C、霍乱D、中东呼吸综合症3、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现寨卡病毒病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或确诊病例时,应于( A )小时内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报告疾病类别选择“其它传染病中的寨卡病毒病”。

各县(区)内出现首例病例,暂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求在()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报告。

A、242B、4812C、12 2D、72 64、对急性期病例必须采取防蚊隔离措施,防蚊隔离期限从发病日起不少于(C),且应持续到发热症状消退。

寨卡病毒预案

寨卡病毒预案

南昌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寨卡病毒病(Zika)应急处理预案为做好寨卡病毒病的预防控制工作,早期发现疫情,及时采取积极有效地预防控制措施,防止疫情蔓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有关规定的精神和要求,特制定本处理预案。

一、成立医院寨卡病毒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魏友平副组长:黄效忠、张悦、胡晓宇、唐清美、舒秉俊、徐余波、王茜成员:陈建建、杨继敏、万水珍、段淑云、芦盛贞、熊跃、徐小平、张黎明、钟标、桂宇芳、吴敏、罗光渠、姚启文、徐迅、陈华、应为峰、孙宁、马跃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全院范围中寨卡病毒病的疫情监控,疫情处理病人救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工作。

领导小组下设传染病防控管理组、医疗专家组、后勤保障组和秘书组。

(一)传染病防控管理组组长:张悦副组长:万水珍、段淑云、芦盛贞组员:陈智华、张黎明、谢红、彭群、宋小兰、陈敏、王超、詹军华防疫组职责为:负责疫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的技术指导和实施,提出控制疫情的意见建议、措施及效果评估、消毒隔离工作,负责寨卡病毒病的疫情报告,严格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疫情扩散。

(二)医疗专家组组长:唐清美副组长:杨继敏、芦盛贞成员:陈建建、章永南、熊江琴、樊萍、张太阳、李宇丹、胡苏平、龚水萍、万锦华、冯志、何青云、徐小平、张黎明、刘冬香、郭艳、付莲英、熊年秀、涂长英、胡江敏、陈淑玲、徐爱玉、杨海兰、熊继华、李桂芳、熊琼、邝梨花、陈萍医疗专家组职责为:负责寨卡病毒病例诊治工作的技术指导,参与疑难病的会诊,积极救治病人,降低病死率。

(三)后勤保障组组长:舒秉俊副组长:罗光渠组员:熊跃、孙宁、陈华、姚启文、徐迅、马跃东后勤保障组职责为:负责后勤保障体系的系列化服务,做好媒介监测与控制,参与协调组织。

(四)信息管理组组长:唐清美副组长:吴敏、桂宇芳成员:欧阳龙明、芦盛贞、付莲英、应为峰、闵宇燕、郭小梅秘书组职责为:负责突发传染病事件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通报制度。

寨卡病毒病的防控详解

寨卡病毒病的防控详解
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叮咬传播。临床特征主要为 发热、皮疹、关节痛或结膜炎,极少引起死亡。
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 单股正链RNA病毒 直径20nm 有包膜 包含10794个核苷酸 编码3419个氨基酸
根据基因型别分为 非洲型 亚洲型 本次美洲流行的为亚洲型
寨卡病毒主要特性
寨卡病毒病防控方案 (第一版)
寨卡原本是非洲乌干达南部一片丛林的名字
2016年1月29日在乌干达拍摄的寨卡森林。新华/法新
1947年在乌干达Zika森林的恒河猴血清中分离 1948年在同地区的非洲伊蚊中分离 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发现人感染 1964年尼日利亚首次发现人感染寨卡感染病例,随后传播至东南亚
埃及伊蚊主要分布于海南省、广东省雷州半岛以及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德宏州、 临沧市等地区;白纹伊蚊则广泛分布于我国河北、山西、陕西以南广大区域。
临床表现


潜伏期:目前尚不清楚,有限资料提示可能为3-12天。 传染期:患者的传染期尚不清楚,有研究表明患者早期产生病毒血症,并具 备传染性。大多为隐性感染,约20%出现临床症状,且症状较轻。
诊 断
(一)诊断依据。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 (二)病例定义。 1.疑似病例:符合流行病学史且有相应临床表现。 (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4天内在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报告或流行地区旅行 或居住。 (2)临床表现:难以用其他原因解释的发热、皮疹、关节痛或结膜炎等。 2.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且寨卡病毒IgM抗体检测阳性。
寨卡病毒的抵抗力不详。
黄病毒属的病毒一般不耐酸、不耐热。 (60℃30分钟可灭活,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剂、 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均可灭活。)

寨卡病毒是什么

寨卡病毒是什么

寨卡病毒是什么非洲的埃博拉疫情还没有完全结束,美洲就出现了一种虫媒病毒的暴发流行,这种虫媒病毒为寨卡病毒zikavirus。

世界卫生组织将南美地区暴发的寨卡病毒判定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022年2月,智利在复活岛发现了第一例本地寨卡病毒感染病例。

2022年5月,ZikA病毒感染开始在巴西发生。

截至2022年1月26日,24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疫情,其中22个在美洲。

目前,许多欧洲国家也有报道,这有可能在全世界传播。

世界卫生组织推测:寨卡病毒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蚊子携带病毒传播。

寨卡病毒属于黄病毒科。

它是一种单链正链RNA病毒,直径为20纳米。

这是一种由蚊子传播的虫媒病毒。

主持人不清楚。

它主要在野生灵长类动物和生活在树上的蚊子中传播,如白纹伊蚊。

该病毒最早于1947年偶然通过黄热病监测网络在乌干达寨卡丛林的恒河猴中发现,随后于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人群中发现。

病毒活动相对隐蔽,寨卡病毒感染的零星病例仅在非洲、美洲、亚洲和赤道周围的太平洋地区发现。

最早一次暴发流行是2021年发生在西太平洋密克罗尼亚群岛的雅铺岛,更大的一次流行于2021年-2021年发生在大洋洲的法属波利尼西亚,感染了约32000人。

伊蚊还传播黄病毒科的其他三种病毒,包括登革热病毒、基孔肯亚病毒和黄热病病毒,这些病毒也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几十年前,非洲的研究者注意到伊蚊传播的寨卡病毒疫情莫名其妙地跟随伊蚊传播基孔肯雅病毒疫情之后。

类似的规律开始于2021年,当基孔肯雅病毒从西到东传播时,寨卡病毒紧跟而来。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寨卡病毒已在美洲和非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播。

最严重的病例是巴西、哥伦比亚和其他美国国家。

哥伦比亚:哥伦比亚国内28个省193个市都有感染寨卡病毒的患者,人数达到20297人,而16年1月份最后一周的患者记录显示,感染寨卡病毒的孕妇人数急剧增长,从890人增至2000多人。

加拿大:四名感染者情况稳定。

寨卡病毒病概述及防控要求

寨卡病毒病概述及防控要求

26
我国输入病例情况
第2例输入病例:广东省
患者,男,28岁,未婚,江门市开平市人。长期在委内瑞 拉从事文具销售等工作。2月9日自委内瑞拉启程返中国,2 月12日10:32抵达白云机场入境健康检疫体温38.5℃,头面 部及胸背部可见红色斑丘疹,检验检疫局采血筛查寨卡病毒 ,并报送至市八医院隔离救治。2016年2月12-13日广东出 入境检验检疫局、我中心检测为血样阴性,尿样阳性。15 日国家疾控复核确认为我国第2例输入病例,也为广东省和 广州市首例。
权威医学杂志新英格兰上的一个病例报告:在小头畸形胎 儿中找到病毒。
因果关联仍需进一步研究。
整理课件
18
格林-巴利综合征
2013-2014年,法属波利尼西亚发生寨卡病毒病和登革热混 合疫情后,当地发现格林-巴利综合征异常上升 2015年,巴西寨卡病毒病疫情期间,也观察到格林-巴利综 合征的上升
巴西已监测到76名有神经系统并发症病人,其中55%( 42/76)诊断为格林-巴利综合征(GBS)。62%(26/42 )的格林巴利综合征病例曾出现寨卡病毒感染的症状 两者之间确切病因关系也有待研究
病毒在自然界非人灵长类动物中循环。
病毒抵抗力尚不完全明确,应与黄病毒属类似:不耐酸 、不耐热。
整理课件
4
疾病概述:寨卡病毒(Zika Virus)病原学
1951年到1981年,人类感染该病毒的个案陆续在非洲的 埃及、加蓬、塞拉利昂、坦桑尼亚、乌干达和亚洲的印 度、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等国散发报 告出现。 寨卡病毒也相应的存在非洲型和亚洲型两个亚型。 寨卡病毒的全基因组均已被人类测定,近期美洲寨卡疫 情的基因分析提示流行毒株倾向于亚洲型。新毒株所编 码的非结构蛋白可能使得病毒在人体中具备更强的复制 能力,但具体的毒株基因分析仍在进行中。

寨卡病毒防控方案

寨卡病毒防控方案

寨卡病毒病防控方案寨卡病毒病(ZikaVirUSDiSeaSe)是由寨卡病毒(ZikaVirUS)引起并通过蚊媒传播的一种自限性急性疾病。

寨卡病毒于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从恒河猴体内被发现,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的人体中分离到。

2007年以前,全球仅报告14例寨卡病毒病散发病例,2007年首次在太平洋岛国密克罗尼西亚的雅普岛发现寨卡病毒暴发疫情,其后发现寨卡病毒感染病例和暴发疫情的国家及地区有增加趋势。

2015年5月,巴西报告首例寨卡病毒病病例,截至2016年1月底,巴西等24个美洲国家和地区报告本地感染病例。

同时,欧洲人北美等地的多个国家报告发现输入性病例,我国台湾也报告1例来自泰国的输入性病例。

在寨卡病毒疫情发生时,巴西等国新生儿小头畸形病例数显著增加,现有证据提示,新生儿小头畸形可能与孕妇寨卡病毒感染有关。

疫情的快速蔓延以及与小头畸形之间的可能因果关系,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存在可传播寨卡病毒的媒介伊蚊,近年来与之传播方式相似的登革热输入性疫情持续增多,并在南方部分省份引起了较大规模的暴发疫情。

随着与相关国家或地区人员往来的日益密切,我国存在寨卡病毒输入风险。

特别是我国南方地区夏秋季节伊蚊密度较高,一旦有病例输入,不排除在局部地区发生本地传播扩散的可能。

为指导各地做好寨卡病毒病的预防控制工作,特制定本防控方案。

-、疾病概述(一)病原学。

寨卡病毒属黄病毒科(FIaViViridaC)黄病毒属(FIaViVirUs),呈球形,直径约为40-70nm,有包膜。

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长度约为10.8Kb,分为亚洲型和非洲型两个基因型,目前在南美地区流行的病毒为亚洲型。

寨卡病毒与同为黄病毒属的登革病毒、黄热病毒及西尼罗病毒等存在较强的血清学交叉反应。

病毒可在蚊源细胞(C6/36)、哺乳动物细胞(Vero)等细胞中培养繁殖并产生病变。

寨卡病毒的抵抗力不详,但黄病毒属的病毒一般不耐酸、不耐热,60°C30分钟可灭活,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照射均可灭活。

人畜共患传染病案例

人畜共患传染病案例

人畜共患传染病是指能够在人类和动物之间传播的病原体,可能导致疾病在两者之间传播。

以下是一些人畜共患传染病的案例:1. 流感(Influenza):- 流感病毒在人类和多种动物中都有感染的可能,包括家禽、猪和马。

特定的流感亚型,如H1N1和H5N1,可以在人类和动物之间传播。

2. 结核病(Tuberculosis):- 结核分枝杆菌是引起结核病的病原体,它可以影响人类、牛和其他哺乳动物。

在某些情况下,人类可以通过与感染的动物接触而感染结核分枝杆菌。

3.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 布鲁氏菌感染可以在人类和多种动物中传播,包括牛、羊、猪和狗。

人类通常通过食用感染的动物产品或直接接触感染的动物而受到感染。

4. 炭疽病(Anthrax):- 炭疽病是由芽孢杆菌引起的,可以影响人类和多种哺乳动物。

动物可能通过摄入或吸入芽孢而感染,而人类可能通过与感染的动物或动物产品接触而感染。

5. 寨卡病毒(Zika Virus):- 寨卡病毒主要通过蚊子传播,但也可以通过性传播。

动物,尤其是灵长类动物,也可能是病毒的宿主。

人类可以通过感染的蚊子叮咬或与感染的动物接触而感染。

6. 猫抓病(Cat Scratch Disease):- 猫抓病是由猫抓或咬伤传播的,病原体是一种叫做弓形虫(Bartonella henselae)的细菌。

感染猫抓病的猫通常是病原体的宿主。

7. Q热(Q Fever):- Q热是由可在人类和多种动物中传播的库贝杆菌引起的。

感染通常通过直接接触感染的动物或其分泌物而发生。

这些案例突显了人畜共患传染病的复杂性,强调了人类与动物之间密切联系的影响。

有效的疫病防控需要综合卫生和兽医措施,以降低跨物种传播的风险。

zika的总结

zika的总结

寨卡病毒Zika起源: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发现,并命名为“寨卡病毒(zika)”;1952年,乌干达及坦桑尼亚发现人感染寨卡病毒;2007年,首次发现寨卡病毒在亚非大陆以外传播;2013年,法属波利尼西亚发生寨卡病毒爆发;2015年以前,爆发疫情主要分布在非洲、东南亚和太平洋岛国;2015年5月,巴西发现首例确诊寨卡病例。

【1】生物学特征:形态结构:寨卡病毒属于黄病毒科(Flavivridae)黄病毒属(Flavivrus),病毒颗粒呈球状,有包膜,包覆E蛋白和M蛋白,直径约40~70nm,表面蛋白呈20面体立体对称。

主要存在非洲型和亚洲型两个亚型。

图1.基因组:寨卡病毒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基因组长约10.8kb,含一条单一开放读码框,病毒蛋白由一个单一的多蛋白前体,经宿主蛋白酶和病毒蛋白酶切而成,包括3个结构蛋白(C、prM/M、E)和7个非结构蛋白(NS1、NS2A、NS2B、NS3、NS4A、NS4B、NS5),结构蛋白位于氨基端,非结构蛋白位于羧基段,具有丝氨酸蛋白酶、RNA解旋酶和RNA依赖RNA聚合酶(RdRP)功能。

其中,衣壳蛋白和单股正链RNA基因组构成20面体对称的核衣壳,外层脂质包膜。

图2.基因复制:寨卡病毒的繁殖周期与已知的其他黄病毒一致。

病毒通过包膜蛋白诱导的内吞作用附着于宿主细胞膜受体。

病毒膜与内吞膜融合,病毒的ssRNA 释放至宿主细胞的细胞质内,翻译为多聚蛋白,随后裂解,形成病毒组装所需的结构和非结构蛋白。

基因复制发生于胞内被称为“细胞质病毒工厂”的内质网,形成dsRNA基因组。

dsRNA基因组转录后形成更多的ssRNA基因组。

在内质网内进行重新合成的新病毒粒子被运送至高尔基体,而后释放至细胞内空间,使新合成的病毒可以感染更多宿主细胞。

培养特征:标本可接种于蚊源细胞(C6/36)或哺乳动物细胞(BHK21、Vero)进行分离培养,乳鼠脑内接种,巨蚊胸内接种亦可用于病毒分离培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鉴别诊断
➢ 主要与登革热、基孔肯雅热进行鉴别诊断。 ➢ 其他:与西尼罗热、黄热病、微小病毒、
风疹、麻疹、肠道病毒、立克次体病等相 鉴别。
鉴别诊断(登革热)
➢ 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分Ⅰ~Ⅳ型。 ➢ 主要通过白纹伊蚊或埃及伊蚊叮咬后传播。 ➢ 约有一半世界人口面临登革热的危险。
全球每年可能有5000万至1亿登革热感染病例。
流行病学
➢ 传染源
患者、隐性感染者和寨卡病毒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 是可能的传染源
➢ 传播途径
最主要的途径:伊蚊叮咬。
• 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白纹伊蚊、非洲伊蚊和黄头伊蚊也 可传播该病毒。
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和分娩时感染。 罕见血源传播和性传播。
➢ 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 曾感染过寨卡病毒的人可能对再次感染具有免疫力。
埃及伊纹
白纹伊纹
脚上都有黑白相间 的条纹称为花斑蚊
胸部背侧 有一对弯 曲的白线, 中间有两 条纵形白 线
胸部背面有 一条白线
就行病学
➢ 我国有与传播寨卡病毒有关的伊蚊种类主要为埃 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其中埃及伊蚊主要分布于海 南省、广东省雷州半岛以及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 德宏州、临沧市等地区;白纹伊蚊则广泛分布于 我国河北、山西、陕西以南广大区域。
临床表现:难以用其他原因解释的发热、皮疹、 关节痛或结膜炎等。
➢ 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且寨卡病毒IgM抗体检测阳性。
诊断
➢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符 合以下之一者:
寨卡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分离出寨卡病毒。 恢复期血清寨卡病毒中和抗体滴度较急性期呈
4倍以上升高或阴性转为阳性,同时排除登革 热病毒、黄热病病毒感染。
鉴别诊断(基孔肯雅热)
➢ 1952年在坦桑尼亚首次发现。 ➢ 2005年底留尼旺岛基孔肯雅热爆发流行,全岛70万居民,
1/3人发病。 ➢ 2006年印度8个省151个县基孔肯雅热爆发,8个月间疑似
➢ 病原学检查。
核酸检测:RT-PCR等核酸扩增方法,检测寨 卡病毒RNA。阳性窗约3-7天。
病毒抗原检测:免疫组化法检测寨卡病毒抗原。 病毒分离培养:将标本接种于蚊源细胞
(C6/36)或哺乳动物细胞(Vero)等方法进 行分离培养
实验室检查
➢ 血清学检查。
寨卡病毒IgM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免疫荧光法等进行检测。
寨卡病毒中和抗体检测:采用空斑减少中和试 验(PRNT)检测血液中和抗体。应尽量采集急性 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开展检测。
➢ 寨卡病毒抗体与登革病毒、黄热病毒和西 尼罗病毒等有较强的交叉反应,易于产生 假阳性,在诊断时应注意鉴别。
诊断
➢ 疑似病例
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2天内在寨卡病毒感染病 例报告或流行地区旅行或居住。
寨卡病毒病(Zika Virus disease)
寨卡病毒病
Zika病毒最早于1947年从乌干达的寨卡丛林中的猕猴中分离。1952年确认人类感染; 1954年首例病例报告,并分离到病毒。 4年后东南亚散发。2007年第一次在雅浦岛 爆发流行。截至2016年1月,在非洲、亚洲、美洲和一些太平洋岛屿至少45个国家 有寨卡病毒传播的证据。以巴西疫情最为严重。
➢ 在非洲、美洲、东地中海、东南亚和西太平洋 100多个国家呈地方性流行。
➢ 2013年云南地区暴发流行。2014年广东地区爆发 流行。
➢ 1779年首次报道该病。命名为关节热和骨折热, 1869年由英国伦敦皇家内科学会命名为登革热。 1943年发现登革病毒。
鉴别诊断(登革热)
➢ 潜伏期:5~8d。 ➢ 发热:100%,起病急,先寒战,随之体温迅速升
➢ 持续2-7天缓解,预后良好,死亡病例罕见。
临床表现
➢ 小儿感染病例还可出现神经系统、眼部和 听力等改变。
➢ 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可能导致新生儿小头畸 形甚至死亡。
➢ 有与寨卡病毒感染相关的吉兰巴雷综合征 病例的报道,但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还不 清楚。
巴西卫生部报告可能与寨卡病毒感染相关的小头畸 形病例病例
➢ 巴西35例小头畸形的新生儿的头颅CT及头颅超声提示存在弥漫的脑组织钙 化,主要发生在侧脑室旁,薄壁组织旁和丘脑区域、基底节区域。
➢ 皮质和皮质下萎缩造成的脑室萎缩也很常见。小部分婴儿出现关节挛缩,提 示周围和中枢神经系统受累。
实验室检查
➢ 一般检查。
血常规:部分病例可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高,24小时内可达40℃。一般持续5~7d,然后 骤降至正常,热型多不规则,部分病例于第3~ 5d体温降至正常,1日后又再升高,称为双峰热 或鞍型热。儿童病例起病较缓、热度也较低。
➢ 全身毒血症状:头痛、腰痛,尤其骨、关节疼痛 剧烈,似骨折样或碎骨样,严重者影响活动,但 外观无红肿。消化道症状可有食欲下降,恶心、 呕吐、腹痛、腹泻。脉搏早期加快,后期变缓。 严重者疲乏无力呈衰竭状态。
➢ 非洲、美洲、亚洲可能有45个国家有寨卡病毒传 播。
临床表现
➢ 潜伏期:现有资料显示为3-12天。 ➢ 仅20%出现症状,症状较轻。 ➢ 主要表现为发热(多为中低热)、皮疹
(多为斑丘疹)。
可伴有非化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性结膜炎;肌肉和关节痛(主要是 手、足等小关节)、全身乏力以及头痛。
少数病例可有腹痛、恶心、腹泻、粘膜溃疡、 皮肤瘙痒等。
鉴别诊断(登革热)
➢ 皮疹:病程3~6日出现,为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 也有猩红热样皮疹,重者为出血性皮疹。皮疹分 布于全身、四肢、躯干和头面部,多有痒感,疹 退后无脱屑及色素沉着。
➢ 出血: 25~50%病例有不同程度出血,如牙龈出 血、鼻衄、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等。
➢ 其他:多有浅表淋巴结肿大。约1/4病例有肝脏肿 大及ALT升高,个别病例可出现黄疸,束臂试验 阳性。
寨卡病毒病
➢ 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自限性急性传染病。 ➢ 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叮咬传播。 ➢ 临床特征主要为发热、皮疹、关节痛或结
膜炎,极少出现死亡。 ➢ 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后可能导致胎儿小头畸
形甚至死亡。
病原学
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单股正链 RNA病毒,直径40-70nm;10794 个核苷酸,编码3419个氨基酸。 基因型:非洲型、亚洲型,本次美 洲流行的为亚洲型。 常用消毒方法可灭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