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卡病毒1

合集下载

寨卡病毒

寨卡病毒




什么是小头症?为何之前不受人们关注的寨卡 病毒如今备受重视?
概述

小头症是一种罕见病,婴儿在子宫或 者婴儿期大脑发育异常,从而导致头 部出现非正常变小。患有小头症的婴 儿在生长发育中大脑发育困难,体格 发育明显异常,智力发育显著迟缓, 有的患儿会出现抽风、四肢僵硬或者 手足徐动及瘫痪。 寨卡病毒本身不威胁生命,但病毒可 能引发的小头症却会导致婴幼儿大脑 发育障碍,给儿童、家庭及社会带来 沉重负担。
诊断


(一)诊断依据。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 (二)病例定义。 1.疑似病例:符合流行病学史且有相应临床表现。 (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4天内在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报告 或流行地区旅行或居住。 (2)临床表现:难以用其他原因解释的发热、皮疹、关节 痛或结膜炎等。


临床表现

(三)小儿感染病例还可出现神 经系统、眼部和听力等改变。孕 妇感染寨卡病毒可能导致新生儿 小头畸形甚至胎儿死亡。
(四)有与寨卡病毒感染相关的 格林-巴利综合征(吉兰-巴雷综合 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 病例的报道,但二者之间的因果 关系尚未明确。

实验室检查
寨卡病毒应急处置
一、流行病学调查 1、个案调查:按统一的调查表对每一个病例进行调查,并核实诊 断。 2、查明本次流行的分布。 3、追踪本次流行的传染来源。 4、查清疫区中的自然条件、人群居住条件和环境卫生、卫生设施、 卫生习惯,分析流行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5、流行期间随时对伊蚊进行调查,计算布雷图指数、房屋指数、 容器指数等。 6、及时采集病人急性期血清和定期捕捉伊蚊分离病毒,鉴定型别。 7、必要时可对有关人员进行医学观察。

寨卡病毒病的防控详解

寨卡病毒病的防控详解
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叮咬传播。临床特征主要为 发热、皮疹、关节痛或结膜炎,极少引起死亡。
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 单股正链RNA病毒 直径20nm 有包膜 包含10794个核苷酸 编码3419个氨基酸
根据基因型别分为 非洲型 亚洲型 本次美洲流行的为亚洲型
寨卡病毒主要特性
寨卡病毒病防控方案 (第一版)
寨卡原本是非洲乌干达南部一片丛林的名字
2016年1月29日在乌干达拍摄的寨卡森林。新华/法新
1947年在乌干达Zika森林的恒河猴血清中分离 1948年在同地区的非洲伊蚊中分离 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发现人感染 1964年尼日利亚首次发现人感染寨卡感染病例,随后传播至东南亚
埃及伊蚊主要分布于海南省、广东省雷州半岛以及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德宏州、 临沧市等地区;白纹伊蚊则广泛分布于我国河北、山西、陕西以南广大区域。
临床表现


潜伏期:目前尚不清楚,有限资料提示可能为3-12天。 传染期:患者的传染期尚不清楚,有研究表明患者早期产生病毒血症,并具 备传染性。大多为隐性感染,约20%出现临床症状,且症状较轻。
诊 断
(一)诊断依据。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 (二)病例定义。 1.疑似病例:符合流行病学史且有相应临床表现。 (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4天内在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报告或流行地区旅行 或居住。 (2)临床表现:难以用其他原因解释的发热、皮疹、关节痛或结膜炎等。 2.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且寨卡病毒IgM抗体检测阳性。
寨卡病毒的抵抗力不详。
黄病毒属的病毒一般不耐酸、不耐热。 (60℃30分钟可灭活,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剂、 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均可灭活。)

寨卡病毒是什么

寨卡病毒是什么

寨卡病毒是什么非洲的埃博拉疫情还没有完全结束,美洲就出现了一种虫媒病毒的暴发流行,这种虫媒病毒为寨卡病毒zikavirus。

世界卫生组织将南美地区暴发的寨卡病毒判定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022年2月,智利在复活岛发现了第一例本地寨卡病毒感染病例。

2022年5月,ZikA病毒感染开始在巴西发生。

截至2022年1月26日,24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疫情,其中22个在美洲。

目前,许多欧洲国家也有报道,这有可能在全世界传播。

世界卫生组织推测:寨卡病毒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蚊子携带病毒传播。

寨卡病毒属于黄病毒科。

它是一种单链正链RNA病毒,直径为20纳米。

这是一种由蚊子传播的虫媒病毒。

主持人不清楚。

它主要在野生灵长类动物和生活在树上的蚊子中传播,如白纹伊蚊。

该病毒最早于1947年偶然通过黄热病监测网络在乌干达寨卡丛林的恒河猴中发现,随后于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人群中发现。

病毒活动相对隐蔽,寨卡病毒感染的零星病例仅在非洲、美洲、亚洲和赤道周围的太平洋地区发现。

最早一次暴发流行是2021年发生在西太平洋密克罗尼亚群岛的雅铺岛,更大的一次流行于2021年-2021年发生在大洋洲的法属波利尼西亚,感染了约32000人。

伊蚊还传播黄病毒科的其他三种病毒,包括登革热病毒、基孔肯亚病毒和黄热病病毒,这些病毒也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几十年前,非洲的研究者注意到伊蚊传播的寨卡病毒疫情莫名其妙地跟随伊蚊传播基孔肯雅病毒疫情之后。

类似的规律开始于2021年,当基孔肯雅病毒从西到东传播时,寨卡病毒紧跟而来。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寨卡病毒已在美洲和非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播。

最严重的病例是巴西、哥伦比亚和其他美国国家。

哥伦比亚:哥伦比亚国内28个省193个市都有感染寨卡病毒的患者,人数达到20297人,而16年1月份最后一周的患者记录显示,感染寨卡病毒的孕妇人数急剧增长,从890人增至2000多人。

加拿大:四名感染者情况稳定。

寨卡病毒病试题答案(医博士)

寨卡病毒病试题答案(医博士)

医博士2016年寨卡病毒病答案寨卡病毒病(一)ABAED• 1.寨卡病毒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20)答案不确定o A、伊蚊叮咬o B、母婴传播o C、血源传播o D、性传播o E、空气传播• 2.寨卡病毒病的高危易感人群是(20)答案不确定o A、人群普遍高危易感o B、孕妇o C、儿童o D、老人o E、婴儿• 3.黄病毒的灭活时间是(20)答案不确定o A、60℃30分钟o B、50℃30分钟o C、60℃20分钟o D、30℃30分钟o E、60℃100分钟• 4.寨卡病毒的形态(20)答案不确定o A、杆形o B、梭形o C、蝌蚪形o D、椭圆形o E、球形• 5.关于寨卡病毒病传染源的描述错误的是(20)答案不确定o A、主要传染源是患者、隐性感染者o B、ZIKV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也是主要的传染源o C、可能传染源是啮齿类动物o D、主要传染源是啮齿类动物o E、病毒血症≤10天寨卡病毒病(二)ADBEC• 1.以下关于寨卡病毒病临床表现的说法错误的是(20)答案不确定o A、约80%的人为显性感染o B、仅有20%的人出现临床症状o C、一般持续2-7天后自愈o D、重症与死亡病例罕见o E、孕妇感染后可能会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 2.寨卡病毒病的潜伏期为多少天(20)答案不确定o A、3-7天o B、3-9天o C、7-12天o D、3-12天o E、14天• 3.以下关于寨卡病毒病的治疗描述错误的是(20)答案不确定o A、寨卡病毒病通常相对温和,不需要做出特别处理,以对症治疗为主o B、在登革热被排除之前尽量给予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治疗o C、高热不退患者可服用解热镇痛药o D、发病第一周内,实施有效的防蚊隔离措施o E、对感染寨卡病毒的孕妇,建议每3-4周监测胎儿生长发育情况• 4.寨卡病毒病主要与登革热和()进行鉴别诊断(20)答案不确定o A、结核病o B、鼠疫o C、霍乱o D、中东呼吸综合征o E、基孔肯雅热• 5.寨卡病毒预防时,如果从寨卡流行区归来,多长时间内避免献血(20)答案不确定o A、2天o B、3天o C、4周o D、5周o E、6周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与防护CAABA• 1.发生职业暴露要服用预防用药疗程是(20)答案不确定o A、14天o B、7天o C、28天o D、30天o E、60天• 2.关于血源性传染病正确的是(20)答案不确定o A、只通过血液体液传播o B、可通过呼吸道传播o C、可以经过完整皮肤传播o D、不能通过粘膜传播o E、传播能力很强• 3.血源性传染病的标准防护包括(20)答案不确定o A、外科口罩、乳胶手套、隔离服o B、N95口罩、乳胶手套、防水隔离服o C、N95口罩、薄膜手套、防水隔离服o D、N95口罩、薄膜手套、橡胶隔离服o E、以上均不对• 4.针刺损伤传播HIV的可能性(20)答案不确定o A、3%o B、0.3%o C、1%o D、5%o E、10%• 5.发生HIV职业暴露要在多长时间内服药(20)答案不确定o A、2小时,最好不超过24小时o B、12小时内o C、8小时内o D、6小时内o E、4小时内呼吸道传染病院感防控BAACA• 1.病原微生物对化学消毒剂的抵抗力分几级(20)答案不确定o A、5o B、7o C、4o D、3o E、2• 2.常用化学消毒剂的消毒水平分几级(20)答案不确定o A、3o B、4o C、5o D、6o E、以上均不对• 3.医务人员日常工作时应该采取那种防护措施(20)答案不确定o A、标准防护o B、不用防护o C、额外防护o D、需要穿医用防护服o E、需带N95口罩• 4.普遍性防护原则是(20)答案不确定o A、有呼吸道症状时要防护o B、有血源性传染病患者时防护o C、视所有病人,均为具潜在感染性的病人o D、在病房工作时防护o E、在门诊工作时防护• 5.人工免疫包括(20)答案不确定o A、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o B、急性感染病原后的免疫o C、慢性感染病原后的免疫o D、天然的免疫o E、母体遗传的免疫。

寨卡病毒的基本知识讲义

寨卡病毒的基本知识讲义

感谢大家的聆听!
出血
白细胞及中性粒 细胞增多 血小板
减少
临床表现
链霉素或与磺胺
细菌学或血清学 检查
类及四环素联用
一分钟读懂寨卡病毒
第五节
治疗及预防
1、对症治疗 2、目前尚无疫苗进行预防,最佳预防方式是防止蚊 虫叮咬 3、建议准备妊娠及妊娠期女性谨慎前往寨卡病毒流 行地区
寨卡预防
shipin
• /s?__biz=MzAxNDYzMDM4MA==&mid =401877581&idx=2&sn=513335e2347fdd85907faacfb1d1d285& scene=1&srcid=0217xSLnMAi5MjaiWgqYl2xg#wechat_redirect
登革热
2
疟疾
3
乙型脑炎
一分钟读懂登革热
疾病名称 登革热 疟疾
乙型脑炎 恙虫病
蜱媒疾病 鼠疫
常见虫媒性传染病病原治疗
登革热病毒
发热、三痛、三 白细胞减少血小 血清中特异性

板减少
IgM抗体阳性

人类疟原虫
周期性定时发作 的高热,汗出热
退
红细胞多次发作后 下降白细胞初发时 稍增后正常或稍低
非人灵长类动物
传播途径
蚊媒传播 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母婴传播 血液传播和性传播
传播媒介
伊蚊
第二节
临床表现
1、仅20%出现症状,且症状较轻 2、表现为发热(多为中低度发热)、皮疹(多为斑丘疹
),并可伴有非化脓性结膜炎、肌肉和关节痛、全身 乏力以及头痛
3、症状持续2-7天缓解,预后良好,重症与死亡病
例罕见

寨卡病毒

寨卡病毒

寨卡病毒寨卡(Zika)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自限性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叮咬传播。

一、病原学寨卡病毒是一种蚊媒病毒,于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恒河猴中发现。

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为单股正链RNA病毒,直径40-70nm,有包膜,包含10794个核苷酸,编码3419个氨基酸。

根据基因型别分为非洲型和亚洲型,本次美洲流行的为亚洲型。

寨卡病毒的抵抗力不详,但黄病毒属的病毒一般不耐酸、不耐热。

该病毒可被60℃以上温度、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灭活。

二、流行病学特征(一)传染源寨卡病毒患者、隐性感染者和寨卡病毒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

(二)传播途径1.蚊媒传播:为寨卡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

埃及伊蚊为最重要的媒介,白纹伊蚊、非洲伊蚊、黄头伊蚊等多种伊蚊属蚊虫也可能传播该病毒。

2.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和分娩时感染。

血液传播和性传播:截至目前,已各报告1例可能通过输血传播和性接触传播的病例。

(三)人群易感性包括孕妇在内的各类人群对寨卡病毒普遍易感。

曾感染过寨卡病毒的人可能对再次感染具有免疫力。

三、临床表现寨卡病毒病的潜伏期目前尚不清楚,现有资料提示可能为3-12天。

临床症状包括发热、皮疹(多为斑丘疹)、关节痛、肌肉痛、结膜炎等。

感染寨卡病毒后,约80%的人为隐性感染,仅有20%的人出现上述临床症状,一般持续2-7天后自愈,重症和死亡病例少见。

四、实验室检查(一)一般检查血常规:部分病例可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二)血清学检查1.寨卡病毒IgM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免疫荧光法等进行检测。

2.寨卡病毒中和抗体检测:采用空斑减少中和试验(PRNT)检测血液中和抗体。

应尽量采集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开展检测。

寨卡病毒抗体与同为黄病毒属的登革病毒、黄热病毒和西尼罗病毒抗体等有较强的交叉反应,易于产生假阳性,在诊断时应注意鉴别。

(三)病原学检查1.病毒核酸检测:采用荧光定量RT-PCR检测寨卡病毒。

寨卡病毒小头症

寨卡病毒小头症

寨卡病毒小头症一种新型的传染病传入中国,让妈妈们非常担忧,因为这种传染病会导致婴儿小头症。

迄今为止,巴西已出现4000例新生婴儿小头症病例,罪魁祸首为寨卡病毒。

寨卡病毒小头症是怎么回事呢寨卡病毒小头症症状有哪些寨卡病毒小头症如何预防妈妈们赶紧来学学关于寨卡病毒的知识,提早预防疾病。

寨卡病毒小头症是怎么回事寨卡病毒属于黄病毒科,与黄热病毒、登革热病毒相类似,对婴儿健康危害大,会导致婴儿头部偏小。

如果婴儿还在妈妈肚子里,妈妈感染了寨卡病毒,出生后,也有可能患小头症。

小头症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寨卡病毒感染是引发病症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遗传变异、环境影响、妈妈孕期错误用药也会引发小头症。

妈妈要当心,婴儿头部变小,头顶变尖,头尾会比胸小,外貌也与常人不同。

由于头小,前囧闭合早,加之脑组织发育延迟,智力发育缓慢,智商会比常人低,表达能力、行为方式也会受影响。

有的婴儿长大后,还可能出现惊厥、痉挛症状,严重时甚至痉挛性瘫痪,不过这种情况较为少见,妈妈们只要积极配合医生,协助宝宝做好治疗,宝宝就不会出现严重病症。

远离寨卡病毒高发区,宝宝接触到传染病毒的伊蚊和病毒的机会就会减少,宝宝患小头症的机率也会大大降低。

伊蚊多在非洲、美洲、太平洋地区出现,活动范围小,不易穿过太平洋飞到其他国家。

妈妈们不要在疫情高发期带宝宝外出旅游,即使要去旅游也选择一些无疫情的国家。

寨卡病毒小头症是什么原因寨卡病毒是一种虫媒病毒,主要通过伊蚊传播。

孕妇被伊蚊叮咬后,病毒可“穿透”胎盘,感染胎儿。

相信很多妈妈都知道,胎盘是胎儿从妈妈体内获取营养的“地方”,如果胎盘被感染,病毒就会直接进入胎儿体内。

胎盘是保护胎儿的重要关卡,只要胎盘不被寨卡病毒“攻破”,胎儿就能健康成长。

然而,寨卡病毒病毒扩散速度快,一旦进入母体内,在短时间内就会感染胎儿。

感染病毒后,胚胎发育异常,胎儿出生后头部偏小。

不仅如此,胎儿脑部还会出现明显的钙化现象,脑室会逐渐萎缩。

另外,中枢神经受累引发关节挛缩也有可能出现,妈妈要多加注意。

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

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
出血: 25~50%病例有不同程度出血,如牙龈出血、鼻衄 、消化 道出血、咯血、血尿等。
其他: 多有浅表淋巴结肿大。约1/4病例有肝脏肿大及ALT 升高, 个别病例可出现黄疸,束臂试验阳性。
1952年在坦桑尼亚首次发现。
2005年底留尼旺岛基孔肯雅热爆发流行, 全岛70万居民, 1/3人 发病。
1.疑似病例: 符合流行病学史且有相应临床表现。 (1)流行病学史: 发病前14天内在寨卡病毒感染病 例报告或流行地区旅行或居住。 (2)临床表现: 难以用其他原因解释的发热、皮疹 、关节痛或结膜炎等。
2.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且寨卡病毒IgM抗体检测 阳性。
3.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经实验室 检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
潜伏期为3~6日。
感染后出现临床疾病的约占5-20%,仅少数病人病情严重终 至死亡。
急性起病, 发热39-40℃,寒战, 剧烈头痛、背痛、广泛性 肌肉痛, 结膜和面部充血, 鼻出血和恶心呕吐, 相对缓脉 , 上腹不适, 压痛明显。小便色深, 可有蛋白尿。症状 持续35天。
约15-25%患者症状缓解 12-24h后, 体温再次升高, 全身 症 状重新出现, 频繁呕吐, 上腹痛, 出现黄疸并逐渐加 深, 出 血倾向, 瘀点, 瘀斑, 鼻衄, 粘膜, 牙龈广泛性 出血, 甚至 可以出现大出血, 肾损害。持续3-8天内后渐 入恢复期。
●传染源 – 患者、隐性感染者和寨卡病毒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可能
的传染源 ● 传播途径
– 最主要的途径: 伊蚊叮咬。 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白纹 伊蚊、非洲伊蚊和黄头伊蚊也可传播该病毒。
– 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和分娩时感染。 – 罕见血源传播和性传播。 ●人群易感性 – 普遍易感。 – 曾感染过寨卡病毒的人可能对再次感染具有免疫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常规:部分病例可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四、实验室检查
(二)血清学检查。
1. 寨卡病毒 IgM 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免疫荧光法等进行检测。 2. 寨卡病毒中和抗体检测:采用空斑减少中和试 验 (PRNT) 检测血液中和抗体。应尽量采集急性 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开展检测。
概述:
寨卡病毒病主要在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
流行。1952 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的人 体中分离到该病毒。此后,多个国家有散发 病例报道。2007 年,首次在西太平洋国家 密克罗尼西亚的雅普岛发生寨卡病毒疫情 暴发截至2016 年1 月,至少在非洲、亚洲、 美洲的45 个国家有寨卡病毒传播的证据, 以巴西疫情最为严重。
(2)临床表现:难以用其他原因解释的发热、 皮疹、关节痛或结膜炎等。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
2. 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且寨卡病毒 IgM 抗
体检测阳性。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
3.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经实验室
检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 (1)寨卡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2)分离出寨卡病毒。 (3)恢复期血清寨卡病毒中和抗体阳转或者滴度 较急性期呈 4 倍以上升高,同时排除登革、乙脑等 其他常见黄病毒感染。
四、实验室检查
寨卡病毒抗体与同为黄病毒属的登革病毒、黄
热病毒和西尼罗病毒抗体等有较强的交叉反应, 易于产生假阳性,在诊断时应注意鉴别。
四、实验室检查
1. 病毒核酸检测:采用荧光定量 RT-PCR 检测
寨卡病毒。
2. 病毒抗原检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寨卡病毒
抗原。
3. 病毒分离培养:可将标本接种于蚊源细胞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
(三)鉴别诊断。
需要和以下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1. 主要与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进行鉴别诊断。
2. 其他:与微小病毒、风疹、麻疹、肠道病毒、 立克次体病等相鉴别。
六、治疗
寨卡病毒病通常症状较轻,不需要做出特别处
理,以对症治疗为主,酌情服用解热镇痛药。 在排除登革热之前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 类抗炎药物治疗。
一、病原学
寨卡病毒是一种蚊媒病毒,于1947 年首次在乌干
达恒河猴中发现。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为单股 正链RNA 病毒,直径40-70nm,有包膜,包含 10794 个核苷酸,编码3419 个氨基酸。根据基因 型别分为非洲型和亚洲型,本次美洲流行的为亚 洲型。
一、病原学
寨卡病毒的抵抗力不详,但黄病毒属的病毒一
六、治疗
患者发病第一周内,应当实施有效的防蚊隔离
措施。对感染寨卡病毒的孕妇,建议每 3-4 周 监测胎儿生长发育情况。
七、预防
目前尚无疫苗进行预防,最佳预防方式是防止
蚊虫叮咬。建议准备妊娠及妊娠期女性谨慎前 往寨卡病毒流行地区。

(C6/36)或哺乳动物细胞(Vero)等方法进行 分离培养,也可使用乳鼠脑内接种进行病毒分离。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综 合判断。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
(二)病例定义。
1. 疑似病例:符合流行病学史且有相应临床表现。
(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 14 天内在寨卡病毒感 染病例报告或流行地区旅行或居住。
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 (2016 年第 1 版)
概述:
寨卡(Zika)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自
限性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叮咬传播。 临床特征主要为发热、皮疹、关节痛或结膜炎, 极少引起死亡。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 新生儿小头畸形、格林-巴利综合征(吉兰-巴雷 综合征)可能与寨卡病毒感染有关。
般不耐酸、不耐热。60℃30 分钟可灭活, 70% 乙醇、1% 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 等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均可灭活。
二、流行病学特征
(一)传染源
患者、隐性源。
二、流行病学特征
(二)传播途径。
带病毒的伊蚊叮咬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三、临床表现
小儿感染病例还可出现神经系统、眼部和听力等
改变。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可能导致新生儿小头畸 形甚至胎儿死亡。
有与寨卡病毒感染相关的格林 - 巴利综合征(吉
兰 - 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病 例的报道,但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尚未明确。
四、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检查。
六、治疗
高热不退患者可服用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基酚,
成人用法为 250-500 mg/ 次、每日 3-4 次,儿 童用法为 10-15 mg/kg/ 次,可间隔 4-6 小时 1 次,24 小时内不超过 4 次。伴有关节痛患者可 使用布洛芬,成人用法为 200-400 mg/ 次,4-6 小时 1 次,儿童 5-10 mg/kg/ 次,每日 3 次。伴 有结膜炎时可使用重组人干扰素α滴眼液,1-2 滴 / 次,每日 4 次。
二、流行病学特征
(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曾感染过寨卡病毒的人可能对再 次感染具有免疫力。
三、临床表现
寨卡病毒病的潜伏期目前尚不清楚,现有资料
显示为 3-12 天。人感染寨卡病毒后,仅 20% 出现症状,且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发热(多 为中低度发热)、皮疹(多为斑丘疹),并可 伴有非化脓性结膜炎、肌肉和关节痛、全身乏 力以及头痛,少数患者可出现腹痛、恶心、腹 泻、粘膜溃疡、皮肤瘙痒等。症状持续 2-7 天 缓解,预后良好,重症与死亡病例罕见。
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白纹伊蚊、非洲伊 蚊和黄头伊蚊也可能传播该病毒。亦可通过母 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和分娩时感染。乳汁中 可检测到寨卡病毒核酸,但尚无通过哺乳感染 新生儿的报道。罕见血源传播和性传播。
二、流行病学特征
(二)传播途径。
根据监测,我国有与传播寨卡病毒有关的伊蚊
种类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其中埃及伊 蚊主要分布于海南省、广东省雷州半岛以及云 南省的西双版纳州、德宏州、临沧市等地区; 白纹伊蚊则广泛分布于我国河北、山西、陕西 以南广大区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