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上海高考优秀作文
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

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篇一: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解析】2014年上海作文考题解析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解析此题关键理解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什么叫必须?必须就是不得不做的事情。
这些事情可以理解为责任。
在一方面,有责任意味着不自由,因为责任代表着被需要,即要以他人为中心,而自由则是要以自己为中心,因此他们是对立的。
但另一方面,责任与自由又是相互统一的。
因为在当在来讲完成责任往往就是为了自由,也就是说责任是自由的前提;而且自由又往往象征着不被需要,然而作为人的心理的最高追求来讲人们往往需要自己被需要,所以说自由有需要有责任来加以调剂,以达到人类实现自我价值的目的。
如果要写成作文的话,你所要突出的是责任,那么应该把对立这个方面略写,详写一下他们统一的地方。
可以用汉武帝的人生举例。
汉武帝性爱兵戈,为了寻求自己的“自由”,不顾民生,穷兵黩武,导致当时朝廷钱粮空虚,但在晚年醒悟了作为皇帝的“责任”,不在寻求那种“超越责任的自由”,改过自新,正是因此才避免了重蹈秦始皇的覆辙,保住大汉基业。
故此文准确审题谈自由和责任。
文章结构:一、界定何为自由,何为责任,自由和责任的关系没有责任的自由是放纵,完成责任往往就是为了自由二、先论述没有责任的自由是放纵再论述完成责任往往就是为了自由因为责任可以放弃个人自由为家庭重责牺牲家庭自由为国家重责牺牲个人自由为人类重责牺牲个人自由如革命先烈事迹,越王勾践,曼德拉,孝子,父母在不远游三、责任和自由是统一的。
完成责任往往就是为了自由;自由有需要有责任来加以调剂,以达到人类实现自我价值的目的。
【篇二:上海2014年高考优秀作文】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评析及满分作文【真题回放】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2014英语上海高考作文

2014英语上海高考作文I remember the day of the 2014 Shanghai high school entrance exam like it was yesterday. The exam room was packed with nervous students, all of us anxiously awaiting the start of the test. The atmosphere was tense, but there was also an air of determination and focus.As soon as the test began, my mind went blank. I struggled to recall the answers to the questions, and I could feel the pressure mounting. But I refused to give up.I pushed through the mental block and did my best to answer each question to the best of my ability.After what felt like an eternity, the exam finally came to an end. I felt a mix of relief and apprehension. I knew that I had given it my all, but I also couldn't shake the feeling that I could have done better.In the days that followed, I couldn't stop thinking about the exam. I constantly second-guessed my answers andworried about the outcome. It was a rollercoaster of emotions, and I found it hard to focus on anything else.When the results were finally released, I was overcome with a sense of relief and disbelief. I had managed to pass the exam with flying colors, and it felt like a weight had been lifted off my shoulders. All the hard work and stress had paid off, and I was filled with a sense of pride and accomplishment.Looking back, the 2014 Shanghai high school entrance exam was a challenging and nerve-wracking experience, but it also taught me the importance of perseverance and determination. It was a pivotal moment in my life, and it shaped me into the person I am today.。
2014上海高考满分作文:风中的余香

上海高考满分作文:风中的余香2014上海高考满分作文:风中的余香2014上海高考满分:风中的余香那辉煌的盛唐早已过去,但仍千百年来在人们心间流淌;古希腊的城邦早已覆亡,而那自由民主的星火却依旧蔓延,在更深广的土地上,燃烧了几千年。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是的,没有什么可以永存,最宏伟的大厦最终也不过化作历史风尘中的一把碎土,但我们创造过的思想与美,却在它们的载体与躯壳湮灭后,化作历史风沙中的一抹余香,缠绕亘古,永不逝去。
当年左光斗被魏忠贤杀害后,他的喉骨被命令磨成粉,随(后)魏忠贤一饮而下。
连喉骨也彻底地碎了,魏忠贤才彻底放心了,如此,你还如何再上书、进言?他却不知,自己饮下的,是一生的恐惧。
那东林党人的傲骨不灭,他们的灵魂成为奸恶之人永远的噩梦,也幻化成为历史一曲永恒悲壮的绝响。
是的,一切都不会过去。
形式的过去预言着内涵的永存。
而今,在这个身边风景迅速变化的时代里,你是否曾闻到,那风中的余香?古龙曾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而有生活的地方,有人生活的地方就有传承与遗留。
有那么多人感慨的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丧失,于是他们迫切地想重建,想发扬光大。
如此并没有错,只是有许多的文化,它随着历史的云烟,早已很难在当今世界坐上一把辉煌的交椅。
它们的位置,应当成为风中的淡淡香气,人们精神家园的盆景,在无声中滋养与温润我们的感情。
那些遗忘是必然的啊,传统的审美,或是略带迷信色彩的习俗,它们其实从未在(我们)身边消散,只是硬性地想换回轰轰烈烈的纪念形式,我们才反会感(觉)[到],它们逝去的姿态。
并且一切都能,都值得成为那风中的余香。
逝与留的辩证正是自然与历史最智慧的斟酌。
当表面随着风沙渐渐融化,那内核也正缓缓显露它的精华。
时光逝留的沙漏,更能让我们看清一样事物它真正的价值。
大西北的敦煌,曾经的飞天完整而清晰,但对画上它的人,它只是壁画;如今的'它虽干涸百孔,却更能承担历史的厚重,真正的杰作,必是经过历史风霜的淘洗,然后逝去了一些,却更余留了真和美。
2014年上海卷优秀作文

2014年高考作文审题立意及优秀作文(上海卷)【作文真题】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文题简析】作文题的核心是“沙漠”,相对而言的是“自由”和“不自由”。
这个“沙漠”可以指代的内容很多,比如面临的一种生活方式、一个生活困难、一个希望实现的梦想、理想等。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从中体现的是“我的人生我做主”的思想。
而“必须穿越的这片沙漠又是不自由的”,指我们必须要经历一个完整的生活过程等。
参考立意:1、谈自由与约束:自由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
2、谈责任与承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面对责任,学会承担和选择不同的方式去解决。
3、人生的路需要自己去走。
【优秀作文】为了自由的束缚“自由是什么?” 我试着不断地询问着自己去寻找可能的答案解释,可是每次都是无疾而终,这似乎是个没有答案的问题。
但不难发现的是:“我们对于自由的渴求迫切愿望总是伴随着某种过度的束缚和压抑而产生发展的”。
当我们在程式化的生活状态下,很容易产生渴望轻松、渴望放纵、渴望自由的想法,而且是一种异常强烈的愿望。
可是同时也不难发现:过度的自由的情况下同样也会导致寻求束缚的愿望。
当我真正摆脱父母,一个人毫无约束地在外面生活时,时间长了,我便开始怀念家的温暖,父母的宽容与慈爱,想再次投入父母的安全港湾;当辛苦工作之后得到一个冗长的假期时,或者结束了高三紧张的学习步入到轻松愉快的大学生活后,时间长了,我便开始厌烦每天的无所事事与慵懒无为,想赶紧投入到下一轮的工作或者学习当中。
由此来看,我们是在自由与束缚的状态中循环往复、苦苦挣扎,似乎我们追求束缚与追求自由的意愿是同等强烈的。
自由与束缚哪个更好?这似乎并不能给出明显的答案。
绝对的自由于我而言同绝对的束缚一样都会导致自我的毁灭。
绝对的自由能产生出我们个人对束缚的最大愿望,而绝对的束缚同样也能使我们无比渴望自由。
2014年上海高考满分作文:追寻自由的足迹

2014年上海高考满分作文:追寻自由的足迹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真题: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不是自由的。
佳作展示:追寻自由的足迹“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策马扬鞭,纵横草原,无拘无束,心旷神怡,是许多人对自由的梦想。
(引用南北朝时期的民歌《敕勒歌》点出人们对自由的向往,引出关于“自由”的话题。
)什么是自由?古往今来,无数人解读自由,向往自由,追寻自由。
在狱中的人看来,牢房外的天空就是自由;在墙内的人看来,墙外的世界就是自由。
自由与不自由,相对而言。
我们必须穿越沙漠,是不自由的;但是我们依旧可以选择穿越的方式,是自由的。
(结合文题材料,解读自由的内涵,提出观点:自由与不自由是相对的。
)纵观人类前进的脚步,追求自由的过程似乎充满了血与泪,战与火。
为了自由,人们卷入了令人深恶痛绝的战争,以生命为代价,颠覆旧秩序,换来新的王朝的诞生。
历史在惊人的相似中,向前延伸。
(结合人类进步的历程,阐释了人们为了自由而付出的沉重的代价。
)中世纪的欧洲,笼罩在君权和神权的阴影之下,到处一片沉寂。
突然,来自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旋风,吹走了阴霾,以文艺创作宣传人文精神,唤醒了人们追求自由的心。
从此,欧洲走上了历史新的征程。
(例证——以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的例子,阐释人们追求自由的意愿。
)近代,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一点点的剥夺中国人民仅剩的自由。
终于,五四运动一声春雷,唤醒了中国人民对自由的渴望。
从此,自由的观念深入人心。
日本侵略者的入侵,虽然暂时剥夺中国人民获得自由的权利,却无法扼制人们追求自由的脚步。
(例证——以近代中国人民抗击列强侵略的事实,阐释了人们对自由的无法扼制的追求。
)然而,总有人在追寻自由的过程中,迷失自己,把自己的自由凌驾到他人之上。
也许,暂时来看,可能得到了你想要的自由,殊不知,换来的,却是极大的不自由。
2014年上海高考优秀作文

2014年上海高考优秀作文D行走在天地间,我们都是旅行着的陌生人,从远方来,到远方去,天下无处不为逆旅,人世无所不为考验,但,作为这宇宙的朝拜者,我们在不自由中仍有过程和态度的自由。
我们仍可在黑暗中保有那宝贵的尊严。
祸福贫贵,天作主,我说了不算。
一身正气,我作主,天说了不算。
沙漠即在前方(68分)眼前是黄沙弥漫,身后是退无可退,唯一的选择就是穿越沙漠。
当然,你可以自由选择穿越的方式和道路。
这就是如今我们每个人的写照,人生只有往前这一个选择,唯一机动的是各人穿过人生这片沙漠的途径与方法。
即以非自由之身拥有自由的选择,这是社会的法则。
放大了说人生也好,放小了说一段比赛也好,都必须具有一定的“不自由”,如规则,如规律。
规则不可违,规律不可破。
若是人生想退便退,随时可回到十八年华重做人生重要抉择,那这个世界岂不乱了套?这就是规律。
若是赛跑途中由火箭送至终点的“第一名”也算冠军,这本来人类体能的竞赛还有何意义?这就是规则。
这样的“不自由”让我们及我们所在的社会更有序更公平,以更好地实现接下来的“自由”。
是的,我们依然拥有自由,当你做人生抉择时,没有人规定你的抉择是什么;当你面对苦难时,更没有人教你该如何度过;当你面对辉煌时,没有人告诉你该如何处理。
苦难如文革十年,如何度过?才华横溢的女画家周炼霞文革时被迫害一只眼瞎,便托人刻了两枚章,一枚上写着“一目了然”,如此调侃,如此励志,她是这样度过了文革。
而大作家老舍却不堪折磨抱石投湖自尽,如此惋惜,如此可叹,他是这样度过了文革,也提前度过了人生。
文革就好比必经的沙漠,二人身处其位已无可选择,而方式却可变,苦难如斯又如何呢?挺一挺笑着便过来了,过来之后便得以颐养天年,九十多岁才去世。
软一软哭着也过去了,提前过去,却仍是一个昏暗的结尾。
这儿的“自由”,便决定了当你穿过沙漠时看到的是一片可爱的绿洲,还是因怕吃苦走短路而看到的另一片更黑更干的沙漠。
当然人生也并非只有“苦难”这个沙漠,辉煌也是沙漠,你是如司马光一般淡然处之并写下《训俭示康》以提醒后辈,还是如现如今的高官一般大肆炫耀落得“双规”下场?天生聪慧也是沙漠,你是如曾经的科大少年班的“神童”们一样终归于默默无闻,还是像十三岁上清华的“范书恺”一样拥有才智的同时拥有较强的自理能力与处事能力,前景光明?方式也好,道路也罢,这“不自由”中的“自由”却决定了你最终的结果。
2014年上海高考满分作文:穿越的姿态由你定

2014年上海高考满分作文:穿越的姿态由你定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真题: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不是自由的。
佳作展示:穿越的姿态由你定你会不会在某个瞬间觉得眼前的这一切都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你会不会感到有一只名叫“青春”的小兽在内心日益膨胀,在夜晚肆意狂奔?(两个设问引发人们的思考。
)反正我常有这样的感觉。
(对上述问题,给出自己的答案,实际也是众人的答案。
)并且当一张张习题卷纷至沓来的时候,当夜晚梦见考试时各种光怪陆离的事情发生的时候,这种念头格外强烈。
(两个并列的状语,将人们带到紧张的备考、考试之中。
)我听见那只小兽在咆哮——我要逃离!我要自由!(无法承受紧张的备考、考试,总是想逃离。
)苏轼曾道:“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可是我们的年华到底是奉献给了梦想,还是葬送给了应试?我们每日戴着厚厚的镜片,手上的老茧被笔磨出了一层又一层,各种要奋斗的训诫不绝于耳。
每每需要呐喊的时候,却被什么钳住了咽喉,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痛斥这如同八股取士的教育,痛斥应试教育这片似乎荒无人烟的沙漠让多少学子不堪重负、疲惫不已。
(借助苏轼的名言,引出对应试教育的思考,为下文的议论做铺垫。
)可是,如果有一天真的没有高考,这座“压力山大”的独木桥,我们真的不知道该怎样到达自己的远方。
郑渊洁说过:“那些拼命抱怨应试教育毁了一生的人,即使没有应试教育,他们也会一无所知成。
”拼命想逃出某个牢笼,到最后很有可能发现,自己进入了更大的牢笼。
(引用郑渊洁的话,说明应试教育不仅无过,而且还很有功绩。
)事实是,你必须要去穿越这片沙漠,这或许不是抵达梦想的唯一出路,可它是必经之路。
很多人会认为自己在高考结束的那一刹,必定失声痛哭,或喜极而泣,或庆幸解放了自己——为自己,也为这段穿越的年华。
可是,当真正迎来这一刻的时候,总会有人感到自己的生命被风干成一张张薄薄的纸,有些人可能会开始无限制地沉溺于学习之外的娱乐与无为。
2014年高考满分作文上海卷:走出沙漠,走向绿洲

2014年高考满分作文上海卷:走出沙漠,走向绿洲导读: 2014年高考满分作文上海卷:走出沙漠,走向绿洲当你身处一片干涸荒凉的沙漠,为了活下去,你必须选择穿越,而你穿越的方式有很多。
你是自由的,因为你可以选择任何一种方式穿越,而你又是不自由的,因为除了穿越你别无选择。
诗仙李白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于是乎他选择骑白鹿,访名山。
他在仕途官场上是不自由的,他要侍奉那些官位比他显赫的人,点头哈腰,终日不能使自己开心。
所以他选择离开,抛弃功名利禄,过着“悠然见南山”的日子,这时候的李白是自由的。
看来,人生遭遇的坎坷道路是不自由的,而选择对抗命运的方式是自由的。
人的出生不能自由选择,但是人可以选择如何度过自己的人生。
著名作家史铁生在年轻时被命运无情地击垮,上帝使他的双脚无法站立。
痛苦、绝望充斥着他的内心,在那段时光中,他也曾有过悲观失望、萎靡不振,甚至有放弃自己生命的念头。
然而,最终他找到了属于自己活下去的方式,那就是写作。
写作不仅给他带来了生的希望,也减轻了他肉体和精神的痛苦。
这便是他选择命运,不屈服于人生的穿越方式。
人被束缚是不自由的,而同时也因为不自由激发了他的潜能,没有人不渴望自由。
沙漠即是人生!在困难降临之际,你可以选择退缩,也可以选择前进。
勇敢的人自会砥砺奋进,他们希望穿越“沙漠”,寻找属于自己的生命“绿洲”。
那是他们活下去的理由,只有活下去才能拥有你想要的自由。
有人说自己从出生,上帝就已安排好了命运,人们只需要按部就班的活着就好。
实则不然,命运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你可以亲手改变和主宰自己的命运,任由你掌控,选择的主动权被自己所操控。
看看周围的同学,每天都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努力着,奋斗着,最终都是朝着高考这一重要的目的地而进发,这个过程看似不自由,无法改变自己的人生,但这些不自由,其实蕴藏着今后的更大自由。
再比如,我的有些初中同学那时成绩不理想,没能考上好的高中,他们选择了另外一条穿越沙漠的道路,有些人去学了厨师,跟着师傅,已经小有成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老师的资源,大家分享一下,学弟学妹们加油哦。
2014年高考优秀作文:直面不自由(69分)启蒙运动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
其间,思想家们提出了许多诸如“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的观点,倡导自由与平等。
正是这场运动激发了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甚至影响到了中国近现代的种种革新。
到了现在,几乎人人都认识到了自己有各种自由的权利,并且积极地选择自己想要走的人生道路,增加社会的多元性,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但是,人难道是完全自由的吗?自由的限度又在哪里?我们固然能够有自由选择的机会,可我们选择的目的恰恰是为了过好人生,用小的自由来实现最大的不自由。
人不自由的原因或许有两点。
首先就是我们承担的责任。
萨特说过,人必定是要受自由之苦的,因为我们没有要求来到这个世界上,凡是自由的,就要为自己一切的行为负责,承担责任无疑是不易的,就像穿过沙漠,各人的方法道路或许不同,但终究无人得以逃脱。
其次,人的不自由还来源于外部环境的影响。
往大了说,人终有一死,且在生命中不会一帆风顺,这些都是个人无力控制的。
往小了说,我们的家庭也是生来就既定了的,或贫或富,或高尚或卑微,对于社会底层的人来说,他们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穿越“沙漠”。
这样想来,人的引以为傲的“自由”实在是太渺小了,甘地领导了印度独立革命,为的是什么?让几亿人能真切地体会到自然的人有多不自由吗?当然不是,我们对“自由”的争取,对自由的珍视,别有一番意义在其中,因为即使人终有一死,即使有无限的沙漠必须穿越,他在其中作出过了不小的努力,并获得了不小的成就。
巴金在《<激流>总序》中说到,即使他常常觉得身边是无尽的黑暗,他也不孤独,不绝望。
因为生活就像一股激流,开辟他的道路,穿过乱山碎石之间,人的力量固然无法胜天,那又为什么一定要“胜天”呢?对生活充满热情,对自由加以珍视,便能创造出自己的“激流”,对“不自由”的困难悲剧化作自由的积极“搏斗”。
史铁生写到生死时更有意思,他说,上帝在创造生命时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
如果在艰难时想到前面有个长长的假期在等着你,不是会很安慰吗?正是这样对不自由的调侃和直面,使得他在走人生之路时更加乐观,也更加自由。
不自由不是悲剧,而是对自由的注解,使人对自由加一份珍视,加一份热爱。
直面不自由,才能理解生命的真谛。
吾行吾道,虽远必至(68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孤身于沙漠,周遭是波澜起伏的沙海,漫天黄沙高傲地席卷一切,抹平一切来访者的足迹,好像从未有人来过。
是振长策疾驰,是亦步亦趋彳亍,是日夜兼程早日穿越,还是且行且思谨慎独步征途,穿越沙漠的道路方式可以自由挑选,但无论如何,你必须穿越。
这是多么大的困境!我们掌握了过程的自由,却又被决定了起点与终点。
从眼前的高考,到人生纷至而来的成败、兴衰、荣辱皆只可尽人事以面对,不可期天意而逃避,甚至整个人生,无论是居庙堂之高,抑或处江湖之远,难免生死人灭,穿越人生这片沙漠,我们向死而生。
然而,我们却被上帝赋予了选择穿越沙漠的方式、道路的权力。
我梦见过西西弗斯,他受天惩,推石至山顶却终将滑落,但就在他徒劳无获走下山时,他却给我欣赏他信手捕捉的一叶蝴蝶。
这里蕴藏着人类全部的幸福。
客观上,我们必须同唐僧一般经历九九八十一难而修其正果,必须直面人世的不公,社会的阴暗,生命的困顿,在天不在我。
主观上,是卑贱的生存哲学,还是高扬的生命意志,则在我不在天。
在穿越沙漠的过程中,我们有所沉吟,有所深思,有所经历,有所创造,有所使命,有所理想,有所践行,有所超越,即便是撞向铁幕的鸡蛋,也能有其价值。
孔子以木车的激情穿越沙漠,他不是不知道乱世春秋一切已不可为,但他仍怀着古典的崇高勇往直前;老子以老牛的散淡穿越沙漠,他深知无法唤醒甜寐于月光流转的苍生,仍旧以牧笛吹起晚岚。
张载说:“士人臣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却认为,只要是心怀着慧(惠)世济世之心,纵对黑暗之时局一无所念,却也不怍于父母授来的身体发肤,方孝孺深知其对燕王铮亮佩剑的弱小,却仍旧傲然于君王前玉碎,决不伏身于残暴下瓦全,他难以不选择失败的结局,但却用选择穿越沙漠道路和方式的仅有的自由向历史交了答卷。
行走在天地间,我们都是旅行着的陌生人,从远方来,到远方去,天下无处不为逆旅,人世无所不为考验,但,作为这宇宙的朝拜者,我们在不自由中仍有过程和态度的自由。
我们仍可在黑暗中保有那宝贵的尊严。
祸福贫贵,天作主,我说了不算。
一身正气,我作主,天说了不算。
沙漠即在前方(68分)眼前是黄沙弥漫,身后是退无可退,唯一的选择就是穿越沙漠。
当然,你可以自由选择穿越的方式和道路。
这就是如今我们每个人的写照,人生只有往前这一个选择,唯一机动的是各人穿过人生这片沙漠的途径与方法。
即以非自由之身拥有自由的选择,这是社会的法则。
放大了说人生也好,放小了说一段比赛也好,都必须具有一定的“不自由”,如规则,如规律。
规则不可违,规律不可破。
若是人生想退便退,随时可回到十八年华重做人生重要抉择,那这个世界岂不乱了套?这就是规律。
若是赛跑途中由火箭送至终点的“第一名”也算冠军,这本来人类体能的竞赛还有何意义?这就是规则。
这样的“不自由”让我们及我们所在的社会更有序更公平,以更好地实现接下来的“自由”。
是的,我们依然拥有自由,当你做人生抉择时,没有人规定你的抉择是什么;当你面对苦难时,更没有人教你该如何度过;当你面对辉煌时,没有人告诉你该如何处理。
苦难如文革十年,如何度过?才华横溢的女画家周炼霞文革时被迫害一只眼瞎,便托人刻了两枚章,一枚上写着“一目了然”,如此调侃,如此励志,她是这样度过了文革。
而大作家老舍却不堪折磨抱石投湖自尽,如此惋惜,如此可叹,他是这样度过了文革,也提前度过了人生。
文革就好比必经的沙漠,二人身处其位已无可选择,而方式却可变,苦难如斯又如何呢?挺一挺笑着便过来了,过来之后便得以颐养天年,九十多岁才去世。
软一软哭着也过去了,提前过去,却仍是一个昏暗的结尾。
这儿的“自由”,便决定了当你穿过沙漠时看到的是一片可爱的绿洲,还是因怕吃苦走短路而看到的另一片更黑更干的沙漠。
当然人生也并非只有“苦难”这个沙漠,辉煌也是沙漠,你是如司马光一般淡然处之并写下《训俭示康》以提醒后辈,还是如现如今的高官一般大肆炫耀落得“双规”下场?天生聪慧也是沙漠,你是如曾经的科大少年班的“神童”们一样终归于默默无闻,还是像十三岁上清华的“范书恺”一样拥有才智的同时拥有较强的自理能力与处事能力,前景光明?方式也好,道路也罢,这“不自由”中的“自由”却决定了你最终的结果。
我说我并不想要自由,此话不假,因为有些“不自由”保证了我的权利及义务更好地施行;我说我想要自由,此话当真,因为这些“自由”也决定了我的人生。
沙漠即在眼前,非自由之身的人们啊,抓紧手中的自由的权利,向前穿过沙漠吧!自由的囚徒(65分)少时,父母常让我尊敬爷爷,因为他是一位退伍军人。
仅此原因自然难以说服我。
我更多将敬意流于表面,未曾刻入心头。
懂事后,见爷爷的时间少了。
我也放下担子,因不必佯装尊敬而舒心许多。
深刻的沟通随着我的长大,愈来愈少。
高中后,时常困顿。
学业负担重;初中好友疏远;与新学校格格不入。
长大看似更加自由,实则成长中的我似在沙漠中穿行,时刻被流沙、狂风、酷热与严寒侵扰,无处可逃。
但很可惜,没有别的选择。
现实的生活与余华《活着》中的故事无二,我只有穿越这片沙漠才能或者,青春期的迷茫与不自由感让我痛不欲生却又无可奈何。
晚饭后例常下楼取来报纸,却惊喜地在信箱中发现了一封信。
上面用苍劲的字体写着“孙儿亲启”。
心中文字我仍记得一些。
“……你与父母谈及你的不自由,我深有体味,我们皆是不自由囚徒,(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爷爷曾是哈军工的优秀毕业生,即将踏上无限光明的道路。
可孙儿,海军士兵要在船舷上屹立不倒,而我却有先天平足的缺陷。
所以我无法成为战场上的士兵,那时于一个从初生开始便梦想上战场的兵来说,是耻辱。
”读到此,似有凹凸不平的地方,大概是泪干后的印记。
“……但又怎样呢?我无法逃离这困境,若是逃避,倒真是士兵的耻!我的确不自由地必须突破这困境,穿过这困境,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也是自由的囚徒。
人生的枷锁无法困住你以至你不可以用他去达到目的。
摆脱困境,孙儿,我相信你勿做弱者!”爷爷后来做了地图海图测绘工作,也算以别样方法突破了困境。
读罢信件的我,颇有感触,也心生敬意。
但我不认为那是如同我所经历的一样无边的沙漠。
我甚至自大地认为,我的无奈与不自由,胜过爷爷的故事。
我试图穿越沙漠却没有方法,于是我不想再尝试直到近日,我从父母口中听说爷爷骨折,便去看望他。
当他解开绑带之后,我惊奇地发现他并不平足。
爷爷编了故事来愚弄我!我气愤地回了家,却在与父亲的争吵中如梦初醒:爷爷被拒绝仅仅因为出身是地主。
我的惊讶远超愧怍,他的无奈我难以悟透。
之后故事向美好的方向发展,我也找寻到力量,也正满怀信心地在纸上落笔。
人生伊始,便是囚徒。
我们必须选择挣脱。
但我们有千种方式争脱,正如千奇百怪的人生路。
实则我只有自由,我们也始终自由没有人选择坐着等死,我们已经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请自由地挣脱沉重的枷锁!我,将为我,也为敬爱的爷爷走出沙漠。
独舞者(65分)你有可能出生在一个并不属于你的时代,有可能你的思想有悖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与思想准则,有可能你因受本我意识的冲动而创造了一个新流派……但若你是一位艺术家,又是拥有独立人格的,还恰巧具备了以上的任一条件,那你周围便已是一片荒野。
只有很少数的艺术家逃脱了这种无人道的遭遇,大多数的经历者即便有少许支持者、密友,他们都只能给予少量宽慰。
自小被宠为神童的莫扎特长大后到处碰壁,因为愚昧的奥地利国王说过:“我们不需要天才,我们只需要听指令,能为我们光宗耀祖的奴仆。
”莫扎特不得不每天穿着绣金背心,搽着香粉按照皇帝的指令谱写一些轻浮如阉伶歌手法利内尔的女高音的宫廷轻歌剧,还要忍受教主的迫害,因为他有荣誉。
最终他忍无可忍的与大教主决裂,离开了这被束缚的国土,挣脱了宫廷,远离了萨尔斯堡。
他以为他终于自由了,可他正面对着更加贫乏荒漠,得罪了主教这意味着他之后生活的永远艰辛,甚至是死亡。
莫扎特在给父亲的信中提到过“我绝不会再回去,我的人格对于我或对于你都是至上的,我必须穿越荒野,哪怕最后是用我的性命来交换,但是我可以有我自己的选择来追随我的本能灵感。
”他拼命的教学、接活、创作,生活的相当窘迫,柔情的他连到大自然中去寻求慰藉的机遇都很少,他仿佛被与他人隔离开,被迫成为“独创才”。
可他选择将内心的痛苦隐藏,将欢乐与眼泪融合把神坛的歌声传送给热爱他的人们。
那是苦难之蚌孕育出来的珍珠,却从不夹杂暴怒与怨愤的迹象。
若不能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也无妨。
躲在冷冷清清的病床上的莫扎特喃喃自语道:“……现在,开始夜的咏叹调……”然后轻轻合上了双眼,挣脱了时间的束缚,回到了大天使的身边,而此时,威登歌剧院中金碧辉煌,舒适的包厢座无虚席,华美艳丽,名流们流光溢彩,《魔笛》的首演盛况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