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诵读《 回乡偶书》

合集下载

《回乡偶书·其一》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

《回乡偶书·其一》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

回乡偶书·其一[唐] 贺知章少sh ǎo 小xi ǎo 离l í家ji ā老l ǎo 大d à回hu í,乡xi ān ɡ音y īn 无w ú改ɡǎi 鬓b ìn 毛m áo 衰shu āi。

儿ér 童t ón ɡ相xi ān ɡ见ji àn 不b ù相xi ān ɡ识sh í,笑xi ào 问w èn 客k è从c ón ɡ何h é处ch ù来l ái。

诗词赏析: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返回故里的感怀诗。

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

一、二句,诗人置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环境中,心情难于平静。

首句写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次句写自己的“老大”之态,暗寓乡情无限。

三、四句虽写自己,却从儿童方面的感觉着笔,极富生活情趣诗的感情自然、逼真,内容虽平淡,人情味却浓足。

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di āo 琢zhu ó,细品诗境,别有一番天地。

全诗在有问无答中作结,哀婉备至,动人心弦,千百年来为人传诵,老少皆知。

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回乡偶书》的“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xi è露l ù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第一首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y í逦l ǐ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次句以“鬓毛衰(cuī催,疏落之意)”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课外古诗词诵读 (2)

课外古诗词诵读 (2)

(12)贺知章在《回乡偶书》中表明作者离家在外多 年的句子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13)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中写山村生活情趣的句 子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14)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中运用了由近及远的顺 序描写景物的句子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15)孟郊在《游子吟》中表现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
2. 简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首诗用了对比的手法,首句用“少小离家” 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 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C.“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是作者间接 抒情,表达了对母爱尽情的讴歌。 D.开头两句,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 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 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 【解析】选C。是直接抒情。
(四)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7、8题。 浣溪沙 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②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 【注】①欧阳修早年被贬颍州,晚年又隐居于此,州城西北, 有一天然水泊,人称西湖,风景优美,是当时的名胜之地。欧 阳修常来此游览。②六幺,为唐代琵琶曲名。
课外古诗词诵读
回乡偶书(其一) 过故人庄 游子吟 春 日
【助读资料】
1
回乡偶书(其一)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 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 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 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古诗文《回乡偶书》赏析

古诗文《回乡偶书》赏析

古诗文《回乡偶书》赏析回乡偶书唐朝: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译文及注释【译文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注释(1)偶书: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2)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3)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cui):减少,疏落。

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4)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5)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回乡偶书鉴赏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

“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

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

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

贺知章《回乡偶书》其一、其二“少小离家老大回”“离别家乡岁月多”古诗词阅读理解

贺知章《回乡偶书》其一、其二“少小离家老大回”“离别家乡岁月多”古诗词阅读理解

贺知章《回乡偶书》其一、其二“少小离家老大回”“离别家乡岁月多”古诗词阅读理解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回乡偶书贺知章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1.下面对这两首诗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第一首诗用“少小离家老大回”写出了自己的人生经历,概括写出自己数十年来客居他乡的事实,暗含自己长期不能归乡的感伤情绪。

B.第一首诗后两句借儿童问话这一细节,既表现了儿童天真可爱的一面,也描摹出儿童因不认识诗人而故意捉弄诗人的狡黠心理。

C.第二首诗可以看作第一首诗的续篇,诗人回到家乡以后,耳闻目睹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感慨少小时的玩伴中有不少再也见不着面了。

D.第二首诗后两句看起来是写故居门前镜湖水没有什么改变,实际上想要表达这样一种感慨:故乡已经不是记忆中的样子,变化太大了。

E.两首诗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有很多,如“少小、老大、近来、旧时”等,这些词语的运用使读者产生了在时空中穿越的感觉,令人迷惘。

2.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些情感是如何产生的?【答案】1.BE2.①第一首诗的情感:初回家乡的欣慰和老大体衰的感伤。

原因:欣慰于久别回乡,又闻乡音;伤感于离家太久,家乡后辈以我为“客”。

①第二首诗的情感:物是人非的感伤。

原因:回到家乡后,耳闻目睹了家乡的“人事消磨”,物是人非。

【解析】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

B项,“也描摹出儿童因不认识诗人而故意捉弄诗人的狡黠心理”错误,从诗中来看,此处抒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

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并无“故意捉弄”之意。

E项,“这些词语的运用使读者产生了在时空中穿越的感觉,令人迷惘”错误,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贯穿而下,使全诗笼罩在一种低回沉思、若不胜情的气氛之中。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古诗《回乡偶书》全面学习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古诗《回乡偶书》全面学习

回乡偶书二首贺知章〔唐代〕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译文及注释译文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已经离开家乡很多年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都已变化太多。

只有门前那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涟漪的镜湖的碧水,还是旧时模样。

注释偶书:偶然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减少,疏落。

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消磨:逐渐消失、消除。

镜湖:在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方圆三百余里。

贺知章的故乡就在镜湖边上。

鉴赏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一开始,就紧扣题目,单刀直入,点明离家与回乡相距年岁之久、时间之遥,其中已蕴藏着很深的感慨。

这感慨在同题第二首诗中即有明白的描写:“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山河依旧,人事消磨,将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多变作了鲜明的对照。

这里是明写,在“少小离家老大回”中是隐含,表现手法不同,艺术效果也不同。

第二句“乡音无改鬓毛衰”用的也是对比法,但不是自然与人生的对比,而是语言与鬓发的对比。

语言习惯一经形成,虽经岁月磨砺也难以更改;美好青春难以永驻,童颜黑发转眼即可衰颓。

“乡音无改”既是故乡在诗人身上打下的永远抹不掉的烙印,又是诗人亲近故乡儿童的媒介,所以弥足珍贵;“鬓毛衰”本是离乡数十年来宦游奔波的必然结果,幸而叶落归根,在白发飘萧的垂暮之年,终于返回朝思暮想的故乡,因而倍觉幸运。

《回乡偶书》的古诗鉴赏(最新3篇)-最新

《回乡偶书》的古诗鉴赏(最新3篇)-最新

《回乡偶书》的古诗鉴赏(最新3篇)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

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下面是精心为大家整理的3篇《《回乡偶书》的古诗鉴赏》,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回乡偶书》古诗词鉴赏篇一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唐代·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唐代七言绝句《回乡偶书二首·其一》译文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参考资料:曹寅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266页.于海娣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xx年12月版:第56—57页.唐代七言绝句《回乡偶书二首·其一》赏析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

“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

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

《回乡偶书》古诗译文及赏析5篇

《回乡偶书》古诗译文及赏析5篇

《回乡偶书》古诗译文及赏析5篇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回乡偶书》的“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第一首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次句以“鬓毛衰(cuī催,疏落之意)”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

“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

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

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

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我们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却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第二首可看作是第一首的续篇。

诗人到家以后,通过与亲朋的交谈得知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在叹息久客伤老之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相当于上一首的“少小离家老大回”。

诗人之不厌其烦重复这同一意思,无非是因为一切感慨莫不是由于数十年背井离乡引起。

所以下一句即顺势转出有关人事的议论。

《回乡偶书》贺知章古诗鉴赏

《回乡偶书》贺知章古诗鉴赏

《回乡偶书》贺知章古诗鉴赏
《回乡偶书》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诗作。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返回故里的感怀。

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

诗的首句写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次句写自己的“老大”之态,暗寓乡情无限。

三、四句虽写自己,却从儿童方面的感觉着笔,极富生活情趣。

诗的感情自然、逼真,内容虽平淡,人情味却浓足。

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细品诗境,别有一番天地。

全诗在有问无答中作结,哀婉备至,动人心弦,千百年来为人传诵,老少皆知。

这首诗是贺知章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回乡偶书》的“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诵读回乡偶书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学会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能力目标:
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情感目标:
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据题质疑
1、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学期你们学过一首古诗叫《咏柳》,你还能背下来吗?(指名背再齐背)
2、介绍背景。

(出示课件)
你们还记得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对,他是诗人贺知章,他以写七
绝为见长。

他一生仕途顺利,直到八十六岁才告老还乡,在离开京城时,文武百官都来送行,直到城门外,唐玄宗还亲自写诗送行,真够风光荣耀。

当他以一个普通老人的面貌回到阔别了五十年的故乡时,又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
3、揭示题目: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

(师板书课题)
4、据题质疑:
⑴理解“偶书”,这里的“偶”“书”各是什么意思?
⑵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师根据学生所提问题,进行副板书,并梳理归纳)
二、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师: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
么?
1、生自学,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2、检查反馈:(课件)
⑴①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②齐读生字新词。

⑵①指名读诗②范读(出示课件),生画节奏③分组读诗④齐读古诗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1、学习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二行)
(1)指名读。

(2)点击重点词语:少小、老大、乡音、无改、鬓毛衰引导学生边观察插图边说意思(板书:少小、老大、音无改、鬓毛衰)
(3)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
(4)师归纳,生质疑:
师:学了这两行诗,你有什么要问的?
(5)看来同学们不仅会读,还会思考。

那么你们能“从乡音无改”
与“鬓毛衰”这两个词中体会到什么?
(6)指导朗读:想象一下,假如你是作者,在阔别多年后又返回到养育了自己的家乡与故乡的人们团聚,想到家乡人民的热烈欢迎、盛情款待的情景时一定会兴奋不已。

现在谁能用读出作者此时的喜悦心情?(指名读、齐读)
(7)总结学法: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

(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

)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来自学第三四行诗句。

2、学习第二句:(课件出示第三四行)
(1)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
(2)学生运用自学,再集体交流问题
A、哪位同学来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两行诗的?(试说:我是抓住……。

B、客在这里指谁?[结合看图]何处是什么意思?谁再来说说?
C、幻想当时的情景,你认为儿童会说些什么呢?
D、你能想像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无奈、忧伤)谁能通过朗读来表达这种感情?
(3)指导朗读古诗
3、串讲诗意,体会情感:
⑴谁能用自己的话把全诗的意思讲一讲?(指名讲,同桌互讲,全班交流)
⑵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板书:思乡)
⑶小结: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就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⑷指导朗读。

(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4、挖掘课程,欣赏佳作
同学们,贺知章回到故乡后,面对熟悉的情和景,他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

刚才我们学习的是第一首,现在请同学习们欣赏第二首,一起与作者体会回到家乡的那种感受。

(出示课件,师诵读: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四、表演想象,拓展延伸
同学们学得真起劲,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与同伴合作演一演。

(提示:假如你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自己的家乡,你当时
的心情会怎样?你当时看到的、听到的和你想象中的一样吗?)
1、(1)分角色试练表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表演。

⑶师模拟“记者”,采访“贺知章”。

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那么同学学了这首古诗后还有什么其他收获?(生谈)
2、齐背古诗,并边背边想象情景。

五、示范指导,培养习惯
1、让生找出本诗的生字,并看看要怎么正确书写。

2、出示课件中的生字书写顺序,师边讲解。

3、学生试写(每个生字各写2个),师巡视,生写后互检。

六、自主选择,培养能力。

(任选一题)
师:同学们,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我们都完成了,现在我们到作业超市去逛逛,然后你们选拔自己喜欢的题目作为课后的练习题。

1. 背诵并默写古诗。

2. 为《回乡偶书》完成一幅诗配画。

3、自编故事,再与伙伴交流。

[教学板书]
古诗回乡偶书
唐. 贺知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