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化学》重点内容

合集下载

《化学基础》PDF

《化学基础》PDF

第一章溶液溶液在科研工作、工农业生产、医疗实践及日常生活中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科研工作中,绝大多数化学反应均需在水溶液中进行;在工业生产中,利用发酵法制备乙醇需在水溶液中进行;在农业生产中,给农作物喷洒的农药往往需要配成溶液;在医疗实践过程中,葡萄糖生理盐水、口服药水、碘酒、红药水、各种针剂等是溶液;日常生活中的米醋、汽水等都是溶液;人体内60%以上是体液,即含有各种电解质及有机物的水溶液。

因此,对于溶液的基本知识,我们必须要有充分的认识。

第一节溶液的概念什么是溶液?溶液具有哪些特点?我们从下面的实验加以认识。

取4只试管,分别放入少量泥土、菜油、蔗糖、食盐,再各加1/3试管的水,振荡混匀,我们将发现泥水和油水变浑浊,糖水和盐水则澄清透明。

静置一段时间后,泥土沉积在管底,油漂浮在水面上,而糖水和盐水仍均匀、稳定地分布,不出现分层。

泥水或油水之所以出现分层,是因为水中散布着固体小颗粒或液体小油滴。

当散布的颗粒是固体时称为悬浊液,例如泥水;当散布的颗粒是液体时称为乳浊液,例如油水。

糖水是蔗糖以分子形式、盐水则是NaCl以离子形式均匀地分散到水中所形成,不出现分层。

象这样一种或几种物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均匀地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所得的稳定混合物称为溶液。

溶液中能溶解其它物质的是溶剂(例如水),被溶解的物质是溶质(例如蔗糖、NaCl),因此,溶液 = 溶质 + 溶剂。

一种物质以微粒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所得体系叫分散系。

分散系中分散成微粒的物质叫分散相(例如泥土、油、分子、离子),分散相所处的介质叫做分散介质(例如水),因此,分散系 = 分散相 + 分散介质。

按照分散相粒子的大小(直径)不同可将分散系分为三类:①粗分散系,分散相粒子>100nm(例:悬浊液、乳浊液)。

②胶体分散系,分散相粒子 1~100nm(例:Fe (OH)3溶胶)。

③分子(或离子)分散系,如果分子直径在1~100nm之间,称高分子溶液(例:淀粉溶液);如果分子直径<1nm 称低分子溶液(例:葡萄糖溶液,NaCl溶液等)。

吴华基础化学教学大纲

吴华基础化学教学大纲

吴华基础化学教学大纲
吴华基础化学教学大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课程性质与目的:基础化学是大学第一门基础化学课程,面向全校理科、农科类专业一年级本科生开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基础化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计算、基本应用及基本操作,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和毕业论文工作打下必备的理论和实验基础。

2.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物质的基本结构、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和一般规律等。

具体包括:渗透压、电解质、缓冲溶液、化学反应速率、原子结构、分子结构、配位化合物等基本概念和理论;滴定分析和分光光度法等医学中常用的分析方法。

3. 教学方法与要求:本课程采用讲授、自学和实践性教学相结合的方式。

讲授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应明确划分,正确引导学生分清主次、抓住重点,理顺学习思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4. 教学团队:本课程应由具备丰富教学经验和学术水平的教师团队承担,团队成员应积极参与课程建设和教学研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5. 课程评价与反馈: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通过多种方式收集学生和教师的反馈信息,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6. 教材与参考书:选用高质量的教材和参考书,注重教材内容的更新和优化,同时鼓励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扩展知识面和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7. 实验与实践教学:基础化学实验是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素养,加深对基础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8. 课程思政与德育教育:在基础化学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大学基础化学复习提要

大学基础化学复习提要

大学基础化学复习提要大学基础化学复习提要 Revised by Petrel at 2021大学基础化学复习提要------------------------------------本课程的主要内容1. 化学基本原理* 热化学* 化学平衡* 化学反应速率2. 化学平衡原理及应用* 酸碱平衡及酸碱滴定* 沉淀平衡* 氧化还原平衡及滴定* 配合平衡及配合滴定3. 物质结构* 原子结构* 分子结构4. 元素化学* 非金属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 过渡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考试的基本题型判断题、选择题、填充题、计算题第一章热化学重点内容:状态及状态函数计算注意点:1、热力学标准状态:在pθ(101325Pa)压力下,理想气体、液态和固态的纯物质、1mol×L-1浓度的溶液。

2、理解时,最稳定单质是指:C(石墨 ),Cl2 (g) ,Br2 (l) ,I2 (s)等。

3、1) 盖斯定律:热化学方程相加减,相应的也相加减。

例1、298.15K时由于Na (g) Cl-(g)→NaCl(s)的= -770.8kJ·mol-1,则NaCl(s)的标准摩尔生成焓是-770.8kJ·mol-1。

(×)解:标准摩尔反应焓定义:由最稳定单质生成1mol化合物的焓变。

本题中Na (g) Cl-(g)不是最稳定单质。

例2、反应 Na2O(s) I2(g) ->2NaI(s) O2(g)的为( C )(A) 2 (NaI, s) - (Na2O, s)(B) (NaI, s) - (Na2O, s) - (I2, g)(C) 2 (NaI, s) - (Na2O, s)- (I2, g)(D) (NaI, s) - (Na2O, s)例3、已知Zn(s) O2(g) = ZnO(s) 1= -351.5 kJ?mol-1 (1)Hg(l) O2(g) = HgO(s) 2=-90.8 kJ?mol-1 (2)Zn(s) HgO(s) = ZnO(s) Hg(l) (3) 的3为 = -260.7 kJ?mol-1解:∵(3)=(1)-(2)∴3 = 1 - 2= -351.5 90.8=-260.7 kJ?mol-1第二章化学平衡重点内容:* 标准平衡常数* 标准平衡常数的应用(计算)* 多重平衡规则* 化学平衡移动1、标准平衡常数表达式注意1)各种条件下平衡常数表达式的正确书写2)平衡常数的物理意义3)能进行化学平衡常数的有关计算根据已知条件求算平衡常数;根据平衡常数计算c平(p平)或α。

基础生物化学重点

基础生物化学重点

基础生物化学重点一、名词解释1.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是指分子中各个原子和基团在三维空间的排列和分布。

2.蛋白质的变性与复性:蛋白质因受某些物理或化学因素的影响,分子的空间构象被破坏,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发生改变并失去原有的生物学活性;如果除去变性因素,在适当条件下蛋白质可恢复天然构象和生物学活性。

3.氨基酸的等电点:在一定的PH条件下,氨基酸分子所带的正电荷和负电荷数相同,即净电荷为零,此时溶液的PH称为氨基酸的等电点4.肽平面:多肽链中从一个Ca到相邻Ca之间的结构。

5.DNA的变性与复性:DNA在一定外界条件(变性因素)作用下,氢键断裂,双螺旋解开,形成单链的无规卷曲,这一现象称为变性;缓慢恢复原始条件,变性DNA重新配对恢复正常双螺旋结构的过程。

6.增色效应与减色效应:当DNA从双螺旋结构变为单链的无规则卷曲状态时,它在260nm处的吸收便增加,这叫“增色效应”;当核苷酸单链重新缔合形成双螺旋结构时,其A260降低,称减色效应。

7.熔解温度:核酸加热变性过程中,增色效应达到最大值的50%时的温度称为核酸的熔解温度(Tm)或熔点。

8.同工酶:是指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但酶蛋白的分子结构及理化性质等不同的一组酶。

9.多酶体系:由几个功能相关的酶嵌合而成的复合物,有利于化学反应的进行,提高酶的催化效率。

10.全酶:由蛋白质和非蛋白的小分子有机物或金属离子组成的有催化活性的酶。

11.酶的活性中心:酶分子中直接与底物结合并催化底物发生反应的区域。

12.亲核催化:酶分子的亲核基团攻击底物的亲电基团而进行的催化作用。

13.诱导契合学说:酶的活性中心在结构上具柔性,底物接近活性中心时,可诱导酶蛋白构象发生变化,这样就使使酶活性中心有关基团正确排列和定向,使之与底物成互补形状有机的结合而催化反应进行。

14.糖异生作用:以非糖物质(如丙酮酸、甘油、乳酸和绝大多数氨基酸、脂肪酸等)为前体合成为葡萄糖的作用。

15.回补反应:由于中间产物的离开,引起中间产物浓度的下降,从而引起循环反应的运转,因此必须不断补充中间产物才能维持循环正常进行,这种补充称为回补反应16.底物水平磷酸化:高能化合物将高能磷酰基转移给ADP形成ATP的过程。

《基础化学Ⅰ》课程标准

《基础化学Ⅰ》课程标准

《基础化学Ⅰ》课程标准课程代码:B0308035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授课系(部):药品与环境工程学院学分学时: 96学时一、课程定位与作用1.课程的定位本课程是我院化学化工类、制药类、工业分析类、食品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是各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服务于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培养合格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提供必备的无机化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运算、基本实验技能,并能将其与专业技术应用相结合,分析、认识专业技术中的相关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创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专业基础知识在后续课程和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工作思路,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强化职业道德,提升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培养具备一定创新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基础。

2.课程的作用《基础化学Ⅰ》作为一门专业性基础课程,是各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教学以服务于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化工生产、分析检验、药品生产、食品检测等工作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为根本任务,遵循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人才定位,突出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实践性、职业性和开放性,做到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认知规律,实施“基础能力培养、专业能力训练、拓展能力形成”的职业能力递进教学模式。

3.与其他课程的关系这门课程是为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开设的,前导课程有中学化学,但是大部分学生基础较为薄弱;后续课程有《基础化学Ⅱ》、《工业分析技术》、《生物化学》、《现代分析检测技术》、《食品理化检验技术》等,课程的开设能很好地服务于专业课程的学习,为后续学习提供知识和技能基础。

二、课程目标通过《基础化学Ⅰ》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满足职业技能要求、专业课程必需的无机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能够把无机化学的基础知识、研究方法与分析检测技术、化工生产技术等应用相结合,用无机化学的知识分析、认识专业技术中的相关问题。

基础化学知识点范文

基础化学知识点范文

基础化学知识点范文首先,让我们来谈谈原子结构。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带有正电荷,中子带有中性,电子带有负电荷。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而电子以轨道的形式绕核飞行。

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几乎相同,而电子的质量很小。

原子的质量数是质子和中子的总和,原子的原子数是质子的数量。

接下来,让我们了解化学键。

化学键是原子之间的力,将它们结合在一起形成分子或离子。

有三种主要类型的化学键: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

在共价键中,原子通过共享电子对来结合在一起。

离子键是由电荷相互作用引起的,其中一个离子失去了电子,另一个离子获得了电子。

金属键是金属原子之间的强大吸引力,形成金属晶格。

化学反应是化学物质之间发生变化的过程。

它涉及原子之间的化学键的形成和断裂。

原子重新排列形成新的物质。

化学反应可以是放热的,即释放能量,也可以是吸热的,即吸收能量。

化学反应的速率取决于反应物的浓度,温度和催化剂的存在。

温度升高和催化剂的存在可以加速反应速率,而反应物浓度的增加可以使反应更快。

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反应物被转化为产物的速度。

它可以通过观察产物的形成速率来确定。

反应速率可以由观察反应物消失的速率或产物形成速率来测定。

反应速率受温度、催化剂和反应物浓度的影响。

在同一温度下,反应速率随反应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催化剂是可以改变反应速率的物质,它在反应中参与但不被消耗。

除了以上这些基础化学知识点外,化学还涉及其他许多概念和原理,如化学平衡,酸碱理论,氧化还原反应等。

这些知识点都是化学学习的重点和基础。

通过理解和掌握这些基础化学知识点,可以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和应用化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基础化学知识点是学习化学的基础,包括原子结构、化学键、化学反应和化学反应速率等。

通过掌握这些基础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化学的一些复杂概念和原理。

希望本文对你对基础化学知识的了解有所帮助。

大学医学基础化学复习资料

大学医学基础化学复习资料

稀溶液的依数性难挥发性非电解质稀溶液的四种依数性,它们均与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成正比,与溶质的本性无关。

∆p = Kb B ∆T f = K f b B (难点) ∆T b = K b b B ᴨ = RTb B (重点)根据依数性,可求出溶质的相对分子量,已知一种依数性,可推算其他几种依数性。

非电解质:渗透浓度 = 物质的量浓度电解质 :渗透浓度 = i ×物质的量浓度混合溶液的渗透浓度 = 非电解质渗透浓度 + 电解质渗透浓度稀溶液 bB ≈ cB临床上规定渗透浓度在280~320 mmol ·L-1的溶液为等渗溶液。

渗透现象产生的条件:有半透膜及膜两侧有渗透浓度差存在。

测定小分子溶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多用(凝固点降低法)测定蛋白质等大分子化合物的摩尔质量常用(渗透压法)常见等渗溶液: 50 g ·L-1 葡萄糖溶液, 9.0 g ·L -1 NaCl 溶液, 12.5 g ·L -1 NaHCO 3溶液等。

渗透浓度cos(mmol ·L-1):渗透活性物质(溶液中能够产生渗透效应的溶质粒子)的物质的量浓度。

电解质溶液计算电解质溶液依数性的校正因子 i 与解离度的关系: α = i -1 (适用于1-1AB 型)离子强度是溶液中所有离子产生的电场强度的量度: I=21Σb i z i 2 298K 时 I 与γ±的关系:lg γ± = –0.509 |z + z –|(适用于I < 0.01mol •kg–1 的极稀水溶液)c活度与理论浓度的关系 a = γ•c酸碱质子理论:酸碱的定义、共轭关系、反应实质、酸碱的强度。

质子酸、质子碱、两性物质的判断;共轭酸碱对。

H2PO4--的共轭酸:H3PO4H2PO4-的共轭碱:HPO42-[Fe(H2O)6]3+的共轭碱:[Fe(OH)(H2O)5]2+酸解离常数K a、碱解离常数K b的影响因素:本性、温度。

高中《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整理习题

高中《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整理习题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整理一、重要的物理性质1. 有机物的溶解性(1) 易溶于水:低级[n(C)≤4]醇(醚)、醛(酮)、羧酸及盐、氨基酸及盐、单糖、二糖。

(都能与水形成氢键)。

(2) 具有特殊溶解性的:①乙醇:能溶解许多无机物及有机物,常用乙醇作为反应的溶剂,使参加反应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均能溶解,增大接触面积,提高反应速率。

例如,在油脂的皂化反应中,加入乙醇既能溶解NaOH,又能溶解油脂,让它们在均相(同一溶剂的溶液)中充分接触,加快反应速率。

②苯酚:易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65℃以上时能与水混溶。

③有的淀粉、蛋白质可溶于水形成胶体。

蛋白质在浓轻金属盐(包括铵盐)溶液中溶解度减小,会析出(即盐析,皂化反应中也有此操作)。

但在稀轻金属盐(包括铵盐)溶液中,蛋白质的溶解度反而增大。

④线型和部分支链型高聚物可溶于某些有机溶剂,而体型则难溶于有机溶剂。

2. 密度小于水且不溶于水的有机物:各类烃、一氯代烃、酯(包括油脂)3. 有机物的状态(常温常压)(1)气态:n(C)≤4的各类烃、新戊烷、一氯甲烷(CH3Cl)、甲醛(HCHO)、氯乙烯(CH2=CHCl)(2)液态:n(C)在5~16的烃及绝大多数低级衍生物、不饱和程度高的高级脂肪酸甘油酯如植物油。

(3)固态:n(C)在17以上的链烃及高级衍生物、12C以上的饱和程度高的高级脂肪酸甘油酯如动物脂。

★特殊:苯酚(C6H5OH)、苯甲酸(C6H5COOH)、氨基酸等在常温下亦为固态。

4.有机物的颜色:三硝基甲苯(俗称TNT)为淡黄色晶体;部分被空气中氧气所氧化变质的苯酚为粉红色;2, 4, 6−三溴苯酚为白色、难溶于水的固体(但易溶于苯等有机溶剂);苯酚溶液与Fe3+溶液作用形成紫色[H3Fe(OC6H5)6]溶液;多羟基有机物如甘油、葡萄糖等能使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溶解生成绛蓝色溶液;淀粉溶液遇碘(I2)变蓝色溶液;含苯环的蛋白质溶胶遇浓硝酸会有白色沉淀产生,加热或较长时间后,沉淀变黄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化学》重点涉及多个关键领域。首先,介绍了有效数字的概念、位数确定、修约及运算规则,同时阐述了计量单位包括SI基本单位、导出单位和倍数单位。其次,探讨了难挥发稀薄溶液的依数性,详细解释了非电解质和电解质溶液中依数性的量与溶质的定量关系。在电解质溶液部分,深入讨论了强、弱电解质溶液的理论,酸碱质子理论,以及PH值的计算方法。此外,还涉及了难溶强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原理。对于缓冲溶液,阐述了其概念、组成、缓冲机理及pH的法,胶体分散系的特点及制备,化学反应热力学定律,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以及氧化还原反应与电极电位的基本概念、原电池与电极电位的关系、电池电动势的计算等。这些内容共同构成了基础化学的核心知识体系,为理解和应用化学原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