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命题考点分析: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兴职网】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一)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神话起源说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创造的,教育的目的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是非科学的。
它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社会性,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受到当时人类社会起源问题上认识水平的局限。
2.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法国的利托尔诺,美国的桑代克,英国的沛西·能。
主要思想:(1)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他把成年动物对小动物的爱护和照顾都说成是教育;(2)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3)人类只是在早已存在的教育形式上做了些改进,人类的教育就本质来说与动物没有不同。
3.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美国的孟禄。
主要思想:(1)原始社会的教育“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
(2)儿童对成人一种出于本能的模仿是教育过程的基础。
4.劳动起源说代表人物:苏联的米丁斯基和凯洛夫。
主要思想:(1)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2)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3)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和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4)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与积淀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5)教育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记忆小贴士:神话生物,利桑沛;心理门(孟),劳动开(凯)。
经典例题1.美国学者孟禄根据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没有教师的史实,断言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这种观点被称为()。
A.交往起源论B.生物起源论C.心理起源论D.劳动起源论1.【答案】C。
解析:心理起源论的代表是美国心理学家孟禄。
心理学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无意识的模仿,把全部教育归隐于无意识状态下的模仿行为。
(二)教育的发展1.原始社会的教育原始教育,指的是教育产生的最初阶段,或者说是原始社会最初阶段的教育。
教师资格考试__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__重点整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词源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说明:我国最早将“教”和“育”连用的是孟子。
·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夸美纽斯说:教育是培养和谐发展的人。
·斯宾塞:教育是为完美的成人生活做准备。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
2、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学”与现代意义上的“学”的含义的差别:(1)传统文化中“学”的目的不是获取知识,而是明了事理;(2)学的方法是内省而非外铄(3)学的内容为历史与道德,不含科学技术(4)学的主体包括每一个人,不局限于儿童与成人。
(二)教育的定义(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广义: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作教育。
狭义: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1、教育的定义: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教育的定义的理解:(1)描述了教育的实践特性。
(2)把教育看作是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两个耦合的过程。
(3)强调教育的“活力性”,教育在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过程中起“促进”和“加速”的作用。
(4)强调教育行为发生需要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1、学校教育: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2)受教育者(3)教育影响3、教育者包括:(1)教师(2)教育计划、教材的设计者和编写者;(3)教育管理人员(4)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结论: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和代表,是直接的教育者4、受教育者:即教育对象,各级各类学生。
(1)学生的一般特征:实践活动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2)特殊性表现在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并不是一尘不变的,而是在随着外界影响不断变化的。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归纳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归纳研究必备欢迎下载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基础知识与能力》(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选择题、辨析题)1教育的涵义(掌握)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朝着社会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构成要素(掌握)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发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
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特点目的性和专业性。
受教育者是研究的主体,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研究的责任、以一定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
特点有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可塑性和可教性、能动性和主动性。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
三要素的关系:在三要素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黉舍教育过程当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3教育的属性素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性,是教育的质的规定。
研究必备欢迎下载社会属性: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存在,就存在教育);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者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均衡)。
4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教育的起源说有三种观点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最明显的错误就是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心理起源说:孟禄,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劳动起源说: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
教育知识与能力-初中教学高质量知识点归纳

教育知识与能力模块一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第一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教育”这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单选·了解)一、教育的概念1. 教育的本质属性(高频考点·掌握·辨析)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掌握·辨析题)(1)目的性(2)社会性(人类所特有)永恒性社会属性:历史性(理解·单选)相对独立性① 教育具有继承性;(理解·辨析·单选)②教育受其他意识形态影响;③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影响人的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
(理解·辨析题)包括①学校教育②社会教育③家庭教育可以是有组织、自觉的或者系统的;也可以是自发的、无组织的或者零散的。
3.狭义的教育:主要指的是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的活动。
(理解·辨析)特点: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学校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儿童学校教育是在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社会活动。
学校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了解)二、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1. 教育三要素(了解·选择题)教育者为主导受教育者为主体教育影响为桥梁2. 三者关系(理解·简答·单选)① 三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② 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③ 受教育者是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④ 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育影响为桥梁(高频考点·理解)三、教育的起源1.教育的起源学说(理解·单选)神话起源说:教育由上帝创造。
最古老的观点、所有宗教所持观点。
生物起源说:教育是生物现象,不是人类特有。
《教育知识与能力》理论精讲讲义: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知识与能力理论精讲1目录说在课前1.课程时间:2小时,课间休息2首歌的时间2.课程进度:讲课速度以零基础为准3.听课卡顿:听课卡顿或者声音小建议退出重进4.注意事项:课中不刷屏,认真听讲学习方法预习 了解理解 笔记课 中梳理 记忆课 后课 前蓝色字体考情介绍题型题量每题分值总分值分值占比单选题21道24228%辨析题4道83221%简答题4道104027%材料分析题2题183624%总计31道150100%7095内容详解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一、教育的含义•二、教育的基本要素•三、教育的属性•四、教育的功能•五、教育的起源•六、教育的发展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孟子“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教育”一词的由来 【单选】(二)教育的概念 【单选、辨析】广义:泛指一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一、教育的含义二、教育的基本要素【单选】主导作用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纽带、中介教育影响学习的主体受教育者本质属性,你学废了吗?(2015 上)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最根本的区别在于( )。
A. 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B. 是否促进人的发展C. 是否促进社会发展D. 是否具有组织性和系统性三、教育的属性【重点:单选、辨析】2.历史性:古今不同3.继承性:古今相同4.长期性:人才培养周期长,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5.相对独立性:自身规律、不平衡6.生产性:潜在的投资社会属性,你学 了吗?1.(2022 上)“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经济,教育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杠杆”,这说明教育具有( )。
A. 科学性B. 阶段性C. 生产性D. 独立性2.(2019 上)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规律,在有些方面不一定会随着社会的改变而改变。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一章-教育教学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一章-教育教学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单选题]1在不同的社(江南博哥)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用.内容等各不相同。
这体现了教育的()。
Λ.永恒性B.历史性C.继承性D.生产性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题干描述的是教育的历史性。
教育的永恒性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它是一个永恒的范畴。
教育的永恒性是由教育本身的职能决定的。
教育的继承性是指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都前后相继,后一历史时期的教育是对前一历史时期的继承和发展。
任何教育都具有历史继承性。
教育生产性是指教育从来就是生产性的活动,教育能提供服务和生产劳动能力,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单选题]4.提出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在()。
A.第一次工业革命后B.第二次工业革命后C.第三次工业革命后D.信息革命后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从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来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级中等教育的要求;第三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高级中等教育的要求,信息革命后,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
[单选题]5.1970年写成并出版《终身教育引论》而成为终身教育理论的积极倡导者和理论奠基者的是()。
A.保罗?朗格朗B.R?H?戴维C.穆克?德洛尔D.埃德加?富尔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保罗?朗格朗于1970年写成并出版了《终身教育引论》而成为终身教育理论的积极倡导者和理论奠基者。
[单选题]6.人类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存在本质区别。
它主要表现为人类的教育具有()。
A.延续性B.模仿性C.社会性D.永恒性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要解决的矛盾是受教育者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单选题]7.在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变革历程中,义务教育制度产生于()。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资本主义社会为培养合格工人发展资本主义,开创了义务教育制度。
《教育知识与能力》理论精讲讲义: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知识与能力理论精讲2简答题示范【例】请简述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
它包括各个年龄阶段的各种方式的教育。
2.教育的全民化。
教育必须面向所有的人,即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3.教育的民主化。
一方面让所有的人接受同样的教育,另一方面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4.教育的多元化。
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等。
5.教育的现代化。
教育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概念•二、教育学的发展一、教育学的概念【了解】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二、教育学的发展【单选】阶段阶段阶段1.中国:《学记》、孔子2.西方:苏格拉底、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昆体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发展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培根、夸美纽斯、康德、卢梭、洛克、裴斯泰洛奇、赫尔巴特、杜威、斯宾塞①中国古代、世界上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②教育学的雏形•“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君子之教,喻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 教学相长•“学者有四失,多、寡、易、止”—— 长善救失乐正克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重点:单选】(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学记》【单选】(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孔子孔子《论语》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和弟子的言论专著《论语》中办学方针有教无类: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教育内容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教学方法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行统一:力行近乎仁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世界最早)因材施教: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口诀:孔子无类因材启古希腊古罗马产婆术(问答法)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育柏拉图《理想国》寓学习于游戏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分阶段教育《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单选】(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西方萌芽阶段——考点归纳中国+西方1.地位PK:《学记》VS《论演说家的教育》2.人物:孔子VS苏格拉底3.两个最早:柏拉图&亚里士多德4.关于启发的古语:①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练一练1.(2021 下)有教无类是我国优秀教育传统,指对各类人平等看待,不分愚贤贵贱都进行教育,该词语出自( )。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一章
第一章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1验的基本途径。
2、教育的内涵★★★(1)广义的教育:包含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2)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3、教育的出处——《孟子·尽心上》二、教育的属性★★(一)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向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5、总之,教育是人的活动,是培养人的活动。
(二)教育的社会属性1、教育具有永恒性。
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任何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都离不开教育)2、教育具有历史性。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点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具有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教育具有继承性。
当前教育与以往教育有渊源,不同民族有不同的传统和特点。
(2)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当教育落后于政治经济时,这时教育对政治经济发展起阻碍作用;当教育超前于政治经济时,教育对政治经济发展起催生作用;教育的社会属性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但又与社会发展不同步三、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在教育活动中有意识地向他人施加影响的人,学校教师时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责任和接受教育的人。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受教育者的积极活动是好的教育效果的必要条件②教育措施(手段) 四、教育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二章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1、定义: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1)教育现象: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的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2)教育问题:指从大量教育现象中提出来作为认识和研究对象的课题。
教育问题是教育研究的核心,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的发展,根据其研究方法、理论的成熟水平可以分为萌芽阶段、创立阶段、发展阶段三大阶段(二)教育学的创立阶段教育学学科的建立:1、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了出来,为教育学的独立做出了贡献2、夸美纽斯——捷克著名教育家,被誉为“教育学之父”(1)1632年,夸美纽斯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2)主要理论:①教育原则:教育适应自然②教学制度:第一次论述了班级授课制和学年制③教育思想:泛智教育(把一切事务交给一切人)④教师地位: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3、洛克【英】著作:《教育漫画》主要思想:①白板说②绅士教育4、卢梭【法】著作:《爱弥儿》主要理论:主张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尊重儿童,认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5、康德——最早将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6、裴斯泰洛齐【瑞士】著作:《林哈德和葛笃德》主要理论: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7、斯宾塞【英】著作:《教学论》,制定以科学知识为核心的教育体系规范教育学的建立:8、赫尔巴特(1)1806年,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赫尔巴特也被誉为“现代教育学之父”或“教育学的奠基人”(2)主要理论:①教育学理论的两大理论基础:伦理学和心理学②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和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三中心论③提出“四阶段教学”理论,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④提出来教育性教学原则:“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反过来,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即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⑤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9、克伯屈,实用主义教育理论,进步教育运动的代表人物 著作:《设计教学论》10、杜威【美】 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主要理论:(1)论教育的本质。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2016年考点: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2016年考点: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2016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有哪些?本文“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2016年考点: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跟着教师资格证考试网来了解一下吧。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内容简介本章考查考生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的掌程度,要求考生具有教育基本理论、义务教育、教育目的、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等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中学教育教学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问题。
本章内容主要以单项选择题、辨析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考生需重点掌握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对于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应重点识记。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高频考点提要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2.教育学发展历程中的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学记》、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夸美纽斯、卢梭、康德、裴斯泰洛齐、洛克、赫尔巴特、杜威、陶行知。
高频考点速记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就是要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的基本规律,为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提供理论支撑,为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服务。
二、教育学的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1.萌芽阶段中国的教育思想(1)《学记》《学记》是中国古代、世界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主张:①“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②“建国君民,教学为先”阐述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③“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阐释了启发式教学;④“学不躐等”要求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
(2)孔子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一书中。
2.萌芽阶段西方的教育思想(1)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这种教学方法又称为“产婆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命题考点1:教育的含义(一)教育的词源“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孟子日:“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二)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其本质属性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社会活动。
它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其中学校教育是典型代表。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它是在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其对象主要是青少年儿童。
(三)教育的属性1.本质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其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第一,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第二,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第三,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第四,在教育这种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社会属性(1)永恒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
(3)相对独立性教育受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三个方面:①教育具有继承性:②教育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③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四)教育的功能(1)概念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2)教育功能的划分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划分——个体发展功能(本体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派生功能)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它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特征所决定,发生于教育活动内部,也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教育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教育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巩固经济基础;可以成为社会政治斗争的手段,影响民主法制建设;能够保存、传递以至创造人类文化;可以起到保护环境、控制人口的作用,概括来说即:人口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科技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派生功能。
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性质划分——正向功能(积极功能)与负向功能(消极功能)教育的正向功能(积极功能)指教育有促进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如教育的育人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等。
教育的负向功能(消极功能)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3)按教育功能呈现的形式划分——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教育的显性功能指教育活动依照教育目的,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吻合的结果。
如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等,就是显性教育功能的表现。
教育的隐性功能指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性的功能。
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的区分是相对的,一旦隐性的潜在功能被有意识地开发、利用,就可以转变成显性教育功能。
命题点2: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1.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学校教育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1)教育者: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
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和代表,是最直接的教育者。
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
2)受教育者:即教育对象,各类学生。
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居主体地位。
3)教育影响:教育内容+教育手段。
教育内容基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之上,学校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习惯和行为的总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的教育活动对象。
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它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工具、媒介和方法。
它可以分为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媒体和教育环境等多种成分。
教育工作的全部要旨就在于充分和有效地利用这种影响来直接促进学习者的最大发展,并间接满足整个社会的最大发展需要。
教育手段是教育者借以将教育内容作用于教育对象的媒介物,或者说,是教育者借以实现认识客体的媒介物。
教育手段是教育实践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
2.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三者关系三者相互独立、相互联系,构成完整的体系。
1)没有教育者,就没有受教育者,也就没有具有特殊发展价值的教育影响;2)没有受教育者,整个教育工作就失去了对象:3)没有教育影响,教育工作也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
命题点3:教育的起源与发展(一)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所有宗教都持这种观点,主张教育是由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体现神或上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这种观点是非科学的,反映了认识水平的局限。
2.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代表作《人类各种人种的教育演化》;沛西•能(英国教育家),代表作《人民的教育》。
主要观点:①人类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②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的过程;③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
这个观点标志着教育起源问题开始从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错误在于未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3.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孟禄(美国教育家),著有《教育史》;桑代克(美国心理学家)。
主要观点:①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②应当从心理学的观点解释教育起源问题。
这个观点从心理学观点出发,批判了生物起源论,但它没有解释人类本能与动物的本能的界限,离生物起源说并不远。
4.劳动起源说代表人物:米丁斯基(前苏联教育家),著有《世界教育史》;凯洛夫(前苏联教育家),著有《教育学》。
主要观点:教育起源于人类特有的生产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这种观点是对恩格斯思想的曲解,劳动是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非所有活动的最充分条件。
5.生活需要起源说代表人物:杨贤江(我国教育家);钱亦石(我国教育家)。
主要观点:教育起源于使社会成员适应群体社会生活和生产活动的需要,是在生活实践过程中进行的。
该学说的局限性在于未考虑到从需要到现实的限制因素和中介因素。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按社会生产方式构成)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1.教育历史发展的划分(1)按照生产力发展水平原始教育、古代教育、近代教育和现代教育四个阶段。
(2)按照社会形态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封建社会教育、资本主义社会教育和社会主义社会教育五个阶段。
(3)按照产业结构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和信息社会的教育三个阶段。
2.不同时期各种教育及其特点(1)原始社会的教育①教育水平低,没有产生制度化的教育机构、人员、组织;②教育没有阶级性、教育权利平等;③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④教育内容贫乏、方法单一,教育方法主要是口耳相传和示范模仿。
(2)古代社会的教育1)奴隶社会的教育中国:①代表:夏(校)、商(序)、周(庠)。
②教育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文武兼备。
③引申:学在官府、政教一体、官师合一;有国学与乡学之分。
外国:①古印度:宗教权威至上,教育内容《吠陀》、经典或经义。
②古埃及:文士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奴隶主阶级)③古希腊(学习文法为主):0.雅典:培养有文化修养和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
b.斯巴达:为统治阶级培养军人,学习军事体育和政治道德。
奴隶社会教育的阶级性表现:①教育目的:培养奴隶主治国所需人才;②教育对象:奴隶主贵族子弟;③教育内容:军事教育和道德教育;④教育方法:体罚盛行;⑤教师地位:被赋予很大权力,具有很高权威。
2)封建社会的教育中国:①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私学盛行,是我国古代教育发展的里程碑。
②秦:教育专制,严禁私学。
③汉代:规范化、定型化,经济繁荣、采用新教学手段(帛和纸);独尊儒术;官学和私学发展。
④魏晋:严士庶之别,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⑤隋唐:盛行科举制度,分科教学。
⑥宋:程朱理学(国学),四书五经。
⑦明:科举制、八股文。
⑧清末:废科举开学堂(1905年)。
中世纪:①教会教育:培养僧侣人才,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背诵。
②骑士教育:骑士七技(骑马、击剑、打猎、投枪、游泳、下棋、吟诗),效忠领主,军事征战。
③脱离生产劳动,为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服务。
封建社会教育阶级性表现:①教育目的:培养统治阶级所需的官吏和骑士;②教育性质:学校教育具有鲜明阶级性、等级性和宗教性;③教育内容:以道德文章和宗教经典为主;④教育方法:严格的纪律约束,辅以个人自学和修行:⑤教育成果: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体系,积累了较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教学思想。
3)古代社会教育的特征①教育成为专门的社会职能,作为统治阶级的工具:②教育具有阶级性;③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④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学校的产生标志着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的第一次分离。
(3)现代社会的教育从社会性质上分,包括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
1)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特征①教育目的:培养和选拔资产阶级的统治人才,同时给予广大劳动人民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劳动力:②组织形式:建立了现代学校制度(班级授课制):③课程结构、内容:注入学科知识,不断调整;④教学方法:尊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启发教学法不断出现;⑤教育权:范围扩大,提出普及教育口号。
2)社会主义社会教育的特征①教育目的: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②教学方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③教育权:广大劳动人民掌握。
(4)20世纪以后的教育1)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征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
2)20世纪以后教育的发展趋势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③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⑥教育制度有利于与国际交流。
命题点4: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概念及发展特征(1)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学在教育科学体系中属于基础学科。
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