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孙绍振古典散文解读全编

孙绍振古典散文解读全编
在这本书中,孙绍振运用独特的解读方法,对每一篇散文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他从文本的 语言、结构、人物塑造、情节发展等多个方面入手,挖掘出作品背后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真正意 图。同时,他还结合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作者的个人经历,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更加全面、深 入的阅读体验。
通过这本书的解读,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古典散文的魅力,领略到经典作品的不朽之处。孙 绍振独特的解读方法也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能够 欣赏到作品的优美之处,还能够从中汲取更多的启示和智慧。《孙绍振古典散文解读全编》是一 本非常值得一读的著作,它不仅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典散文,还能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 获得更多的文化启示和人生智慧。
这本书还让我感受到了孙教授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和尊重。他对每一篇散文都 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解读,以期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古典文化的精髓。他的努 力和付出,让我更加坚定了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和敬意。
《孙绍振古典散文解读全编》是一本极具价值的学术著作。它不仅让我对古 典散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欣赏,也让我对孙教授的学术造诣和人格魅力有了更 深的敬佩。我相信,这本书将会成为我文学之旅中的一盏明灯,指引我在未来的 日子里,更好地领略和理解古典文化的魅力。
孙绍振古典散文解读全编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作品
独特
解读
能够
提供
深入
文化
散文
散文
读者 阅读
经典
解读
作者
著作
书中
过程中
方法
理解
内容摘要

解读孙绍振先生的“还原分析法”

解读孙绍振先生的“还原分析法”

解读孙绍振先生的“还原分析法”摘要:作为语文教师,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必须站在一个高台上,既知道创作的方法,也知道审美的方法,还知道解读的方法,这样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才能游刃有余地引领着学生走进教材多彩世界。

关键词:孙绍振;还原分析;解读方法;孙绍振教授的小说解读方法以及他对于小说方面的知识介绍都是小说阅读的重要钥匙。

要用好孙教授的“还原-分析法”,最关键的是要会提问题,而发现问题的关键是寻找矛盾。

因此,我们还是要总结孙教授如何寻找矛盾,提出问题。

一、基本技能1.明确提问题的要求。

孙绍振教授在解读星新一的《保修》一文开头就强调,解读文章,就是要从看似没有问题的地方提出问题来,找出深刻理解文本的途径。

提出的问题不应该是一般的表面的肤浅的,而是涉及文章特征的问题。

2.了解小说流派特征。

例如,孙教授在解读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时就分析这篇小说可以把它归入现代派之列。

“在现代派小说家看来,小说并不是人生的真实的反映,而是作家对于人生的一种想像和意义的探索。

这种人生的探索不仅仅是在内涵方面,而且是在形式方面。

现实主义小说的现实性描写,并不是所有小说必须遵循的神圣规范,相反,任何规范都是艺术形式发展的桎梏,对人生的探索必须打破传统的观念,对艺术形式的探索也必须冲破经典的形式规范。

”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之上再来解读余华的小说,就轻松多了。

3.了解小说创作的一般特点。

为了补充相关知识,我又读了孙教授的另一本书《文学性讲演录》,如“这是小说的特点,人物之间可以没有情节,甚至可以没什么性格,但不能没有感情的差距,否则就成散文了。

”“在小说形象中,感情层次之间的差距是一种心理差距,并不是现实中人际关系的差距。

相反,人际关系差距越小,感情的心理差距就越大,形象就比较生动。

”“小说的基本规律就是人物的心理距离要拉开,才能产生错位,才能暴露人的心理和秘密。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的情节呢?不仅要有情感的多层次性,而且要有统一性、因果性。

《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读书笔记

《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读书笔记

读《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最近读了《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顿觉眼界开阔,孙先生用哲学的眼光去审视文本,用哲学的方法去分析文本,从而使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深入而独特,令人耳目一新,并深以为然。

事物、观念和形象的内涵是丰富的、充满矛盾的,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多种规定性的统一,是不断转化的,而不是单一的、贫乏的、静止的、僵化的、不能转化的。

但是,事物,观念和形象,在表面上又是有机统一的,也就是说没有矛盾的。

文本分析就是要打破这种表面的统一,找出它与现实,与观念,与本身其他因素的矛盾点在哪里,它的内涵是怎样发展变化而来的,又怎样达到了现在的统一,矛盾点、发展变化处就是分析的切入点。

也就是说首先要坚信任何一个文本都是丰富的、充满矛盾的,都是可以分析的,再次还要有一种方法论的自觉。

这种方法论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种哲学方法也令人摸不着头脑啊,什么问题?怎么分析?孙先生将这种抽象的、普遍的方法论转化为可操作的分析方法,并使其系统化。

孙先生的理论简单来说是面对一个文本,坚信它是可分析的,然后用各种方法寻找切入口。

面对不同的文本可采用还原法、比较法,通过还原或比较找出了矛盾点或差异点,这矛盾点或差异点就是分析的切入点,然后就可以进行分析了。

当然还原的方法是多样的,如:“艺术感觉的还原”“情感逻辑的还原”“审美价值的还原”等等。

比较也有“同类比较”、、、“异类比较”“横向比较”“艺术形式比较”“历史比较”“流派比较”“风格比较”等。

孙先生在文中举了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

唐人贺知章的绝句《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咱们语文版二年级下册第四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诗就是它。

表面上看来好像很简单,但你能把它讲清楚吗?它流传千年脍炙人口,肯定有它的好,它好在哪里?好在比喻十分巧妙?当然,读者凭直觉就能感到它的不同凡响,感觉到了,却说不清缘由,想在你的解读中寻找答案,你怎样解释?从整首诗来看它的艺术形象是统一的,我们对它进行分析,就是要把原本统一的对象加以剖析,找出的它的差异性或矛盾性,然后从矛盾性或差异性出发。

《名作细读》读书笔记

《名作细读》读书笔记

《名作细读》读书笔记孙绍振老师的《名作细读》买来许久,迟迟未打开看,可能觉得这本书实在是太厚了,就想当然地觉得这书应该很难读,直到无意中看到封面上的这段话:“在语文课堂上重复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我从中学生时代对之就十分厌恶。

从那时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当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读不出来,或者认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

”这番话对我来说可谓是当头一棒!细细想来,自己做学生时就对语文没多大兴趣,如今当老师了,难道还要再成为当时自己厌恶的样子吗?正如序言中所说:“把人家的已知当作未知,视其未知如不存在,反复在文本以外打游击,将人所共知的、现成的、无需理解力的、没有生命的知识反复唠叨,甚至人为地制造难点,自我迷惑,愚弄学生。

”如今已从教7年,感觉自己很多时候都是像这样,总是说一些似是而非的空话、套话、废话,习惯于从表面到表面的滑行,在作品与现实的统一中团团转,缺乏主动走进文本的自觉,也不懂得深入分析文本的方法。

《名作细读》就是一本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文本解读指导书,孙绍振老师在这本书中为我们分析了不下百篇的经典文本,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多种体裁,手把手、一篇篇地教我们如何一步步细读文本,分析文本,把那些说不明、道不清的精妙之处,科学地、有条理地表述出来。

为此,孙绍振老师提出了还原法和比较法,为语文老师们提供了一套可操作性强的文本分析的科学理论范式。

一、还原法大家都反复声言要对作品进行分析,但却往往满足于作品与对象之间的同一性。

而还原法,也就是根据艺术形象提供的线索,把未经作家加工的原生的形态想象出来,找出艺术形象和原生形态之间的差异,揭示其中内在矛盾,进而深入分析的方法。

用还原法把矛盾提出来,还原的对象有两种:一种是把原生的语义即字典上的语义想象出来,这叫作语义还原。

首先,要从文学语言中“还原”出它本来的、原生的、字典里的、规范的意义;其次把它和上下文中,也就是具体语境中的语义加以比较,找出其间的矛盾,从而进入分析的层次。

读《名作细读》有感

读《名作细读》有感

读《名作细读》有感第一篇:读《名作细读》有感读《名作细读》有感官光进孙绍振教授在其《名作细读》中,以独特的视角、丰厚的文化底蕴解读了一批文学作品。

他的分析解读,既能牢牢地把握住作品的灵魂,又能品赏到每一个词语的奇妙,其解读方法既有可操作性,又能引发读者思维的震荡,给人以美的享受。

孙教授认为,不管在中学课堂还是大学课堂,经典文本的微观解读都是难点,也是弱点。

在当下文本解读大行其道之际,在我们浮躁于课程改革之余,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应该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在“细读”中去品味“经典”,真正提升语文阅读教学的品质。

什么是文本细读?就是在细读文本时不要忽视每一个字、每一个词,要读出每个字词后面的意蕴和味道。

“细读”的根本是立足于文本,也就是“充分阅读”,就是要对文本所蕴涵的丰富内涵进行充分的发掘。

尊重文本,从文本出发,注重细节的解读和结构的分析,通过细致和反复的阅读,对文本所蕴涵的深厚意蕴作出“丰沛的阐释”文本细读的基本特征有:第一,以文本为中心。

文本细读强调文本本身就是一个自足独立的存在。

它强调文本语言和思想的关系,认为文本语言的功能和意义可以体现为意思、感情、语气和意向等四个方面,如果能够准确把握语言的这些因素,我们就能够解读作品的意义。

孙绍振教授认为,文本细读固然需要“知人论世”,但更要求真正意义上的具体分析,以及在看来平淡的地方分析出人文内涵来。

要从作品中、从文本中分析出来,才是活生生的。

第二,重视语境对语义分析的影响。

文本细读认为语境对于理解文本词汇的深层意义是十分重要的。

文本语义是字典语义在不同上下文中的变化形态。

每个具体的上下文都会影响字典语义,使字典语义发生微妙的变化。

孙绍振教授认为,语词的运用离不开语境,而语境,其实就是人境,人境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文本语义因为有了语境的暗示引申,自然就比有声语言更加丰富,更加微妙,更加精致。

有时,还超越字典语义,产生一种超越规范的语境语义。

第三,强调文本的内部组织结构。

还原妙解,深品文味——读孙绍振《名作细读》有感

还原妙解,深品文味——读孙绍振《名作细读》有感

还原妙解,深品文味——读孙绍振《名作细读》有感————————————————————————————————作者:————————————————————————————————日期:还原妙解,深品文味——读孙绍振《名作细读》有感-中学语文论文还原妙解,深品文味——读孙绍振《名作细读》有感王晓青近日来读孙绍振先生的《名作细读》,有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

笔者认为读孙先生的书,重要的不是参照他现有的解读,而是要思考:这样精辟又合理的解读从何而来?这样我们才不是“无劳收鱼”,而是“有幸获渔”!那这个“渔”究竟是什么?读至目前,笔者感受最真切,并且自认为最具可操作性的是“还原解读法”。

“还原解读法”在孙先生那里是有系统的,大致可分几个层次:1.“艺术感觉的‘还原’”(把作者省略了的,被感知和想象排除了的,变异了的,用推理和想象还原出来);2.“情感逻辑的‘还原’”(情感逻辑还原为理性逻辑,并加以比较);3.“审美价值的‘还原’”(超越善与真的审美还原);4.“历史的‘还原’”(把作品放到产生的时代的还原,并给予历史的评价);5.“流派的‘还原’”(作家所属流派艺术创作特征的还原);6、“风格的‘还原’”(把作品与作家的风格联系起来解读的还原)。

就是我们在文本解读过程中,通过还原,“找到其中的矛盾,进入分析的层次”,获得对作品分析理解的操作性,并沿着文学鉴赏的正确轨道去获得作品的真实情感与艺术价值的六条有效的途径。

这些方法,无论在我国语文界,抑或在西方文论中都是无人发现、无人论及的,因而更能体现其原创的价值。

正因为具有这样系统的方法,孙先生的分析往往出奇制胜。

比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关于“乐园”这两个字,按原生语义,乐园,令人想到美好的天堂,至少是风景极其精彩的地方吧。

如果是一个荒废的园子,“只有一些野草”,把它当作“乐园”,可能回给人以用词不当的感觉。

但是,鲁迅在开头第一段却强调说:百草园,“不过只有一些野草,但那里却是我的乐园”。

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的启示

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的启示

乱 、 条 理 不清 晰 、 病 句 很 多 。 所 以 最 后 一 个 环 节 , 教 师 应 [2】刘少雪,张应强.高等教 育改革:理念 与实践 【M】.上海交通 大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要 求 每 个 学 生 根据 讨 论 情 况 和 老 师 的 评 点 当堂 写 出 一 篇 文 出版 社 ,2007.
章上交 ,锻炼 学生的书面表达 能力。这一环节要 求学生在 【3】杨德 广.高等教 育 学概 论 [M].上海 :华 东师范 大学 出版社 ,
体性 不是 由教 师 自己确 立的 ,而 是在激起学 生主体性 的过 程标准》中抽离 出来。
程 中发展起 来的,是 以自己的强势主体性来树立 的。
孙 教 授 的文 本 “细读 ”能 力无 与伦 比,在本 书 中 为
三、 重 视 文 本 的 审美 价 值
我们 展示 了他 的比较还原法 ,不仅形成 了系统 的理论 ,而
上 ,仅仅理解 为木兰 是个英雄 ,从而丧 失教师的 强势 主体 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等内容 。语 地 位 。 《课程 标 准 》指 出 ,教 师 的权威 不 是其 职 位给 予 文 的学 习不能 只关注 文本 的审 美价 值 、心灵 的塑造 ,它应 该 是
的,而是在师 生对话 的过程 中建立 起来 的。然而教师 的主 工具性 与人 文性 的统 一 ,语文 的工 具性从 来就 没有从 《语 文课

孙 绍振 《名作细读 微 观分析个案研 究》 的启示
◎柳 盼 盼
长 期 以来 , 文 论 界 对 文 本 微 观 分 析 既 缺 乏 理 论 研 究 , 行分析 ,往往 凭直觉去鉴 赏文学作 品。比如 抓住文本 的思 又缺乏实践 的可操 作性 。 《名作 细读——微观 分析个案研 想 内容作多方面 了解 ,抓住文本语 言做 深入细致地 品味, 究 》是孙绍振教授针对 此弊病而创作 的,他将 中学语文 教 抓 住 文本 的人物 形象 进 行深 入分 析等 。这 里 的抓住 “内

《卖火柴的小女孩》文本解读

《卖火柴的小女孩》文本解读

《卖火柴的小女孩》文本解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是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篇课文,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今,一直被选为中小学语文教材。

这样一篇经典童话,可以说有着永恒的魅力,我们需要不断地去重读,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和贴近那些伟大的灵魂,“复原文学经典所传达的经验”。

今天,我就大胆地尝试运用孙绍振教授所讲的还原法与比较法来解读文本,具体从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审美价值的还原与比较在小学的时候,我们就学过《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这已经过去了几十年;在统编版教材之前,这篇童话一直定格在五六年级的课文。

去年,我任教三年级,在教这篇课文的时候,曾和同事发出这样的疑问:统编版教材为什么会这么大幅度地把这篇童话调整到三年级课文中去?与过去教材相比,同事表达了很大的不赞同,认为对刚上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突然学这么长的一篇课文,一读起来有难度,二感悟有难度。

我也在思考教材编者的意图,当时所能想到的是联系《快乐读书吧》,认为编者这样调整无非是为了鼓励孩子们去大量阅读童话书籍,激发他们阅读《安徒生童话》的欲望。

这次在工作室的推荐下,拜读了孙绍振教授书籍《如是解读作品》,读完这本书再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我又有了新的思考。

现在我用孙绍振教授“审美价值”的还原与比较法来阐释我当时的疑惑:世界童话大师安徒生创作这篇童话的本原是什么?是要写给谁看的?我们在进行“还原”分析的时候,最根本的是要“还”,要“原”,将写作的意图“复原”出来,将所表现的生活“复现”出来。

我查找了安徒生本人的文献资料,现在用导演王越赴丹麦拍摄“纪念安徒生诞生200周年”记录片时所说的这段话还原安徒生创作意图的一种解读:“安徒生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写小女孩很想念奶奶,实际上这个故事传达了他对母爱和家庭的渴望。

安徒生出生贫苦家庭,11岁爸爸去世,妈妈改嫁,从小和奶奶相依为命。

14岁离家闯荡之后终身未婚,连奶奶和母亲去世时他也不在身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
最近读了《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顿觉眼界开阔,孙先生用哲学的眼光去审视文本,用哲学的方法去分析文本,从而使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深入而独特,令人耳目一新,并深以为然。

事物、观念和形象的内涵是丰富的、充满矛盾的,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多种规定性的统一,是不断转化的,而不是单一的、贫乏的、静止的、僵化的、不能转化的。

但是,事物,观念和形象,在表面上又是有机统一的,也就是说没有矛盾的。

文本分析就是要打破这种表面的统一,找出它与现实,与观念,与本身其他因素的矛盾点在哪里,它的内涵是怎样发展变化而来的,又怎样达到了现在的统一,矛盾点、发展变化处就是分析的切入点。

也就是说首先要坚信任何一个文本都是丰富的、充满矛盾的,都是可以分析的,再次还要有一种方法论的自觉。

这种方法论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种哲学方法也令人摸不着头脑啊,什么问题?怎么分析?孙先生将这种抽象的、普遍的方法论转化为可操作的分析方法,并使其系统化。

孙先生的理论简单来说是面对一个文本,坚信它是可分析的,然后用各种方法寻找切入口。

面对不同的文本可采用还原法、比较法,通过还原或比较找出了矛盾点或差异点,这矛盾点或差异点就是分析的切入点,然后就可以进行分析了。

当然还原的方法是多样的,如:“艺术感觉的还原”“情感逻辑的还原”“审美价值的还原”等等。

比较也有“同类比较”、、、“异类比较”“横向比较”“艺术形式比较”“历史比较”“流派比较”“风格比较”等。

孙先生在文中举了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

唐人贺知章的绝句《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咱们语文版二年级下册第四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诗就是它。

表面上看来好像很简单,但你能把它讲清楚吗?它流传千年脍炙人口,肯定有它的好,它好在哪里?好在比喻十分巧妙?当然,读者凭直觉就能感到它的不同凡响,感觉到
了,却说不清缘由,想在你的解读中寻找答案,你怎样解释?从整首诗来看它的艺术形象是统一的,我们对它进行分析,就是要把原本统一的对象加以剖析,找出的它的差异性或矛盾性,然后从矛盾性或差异性出发。

当然分析的角度,面对不同的文本是不同的。

对于《咏柳》这首诗中的艺术形象“垂柳”,它并不等同于生活,它是生活中的柳树和作者某一时刻情感的猝然遇合,这种遇合是不现实的、假定的、想象的,那个时刻的情感只有通过这种假定的想象才能抒发,在这里用“还原法”,大自然的柳树和诗中柳树的矛盾就出来了,例如:柳树明明不是玉的,偏偏要说是碧玉的,明明不是丝织品,偏偏要说是丝织成的飘带。

为什么要用贵重的玉和丝来假定呢?是为了美化,诗化,表达了诗人珍贵的感情,这就是借助想象,让柳树的特征转化为情感的特征,情感的特征是什么呢?再用还原法。

大自然中的柳树很美,春天来了,温度提高了,湿度提高了,柳树的遗传基因起了作用,柳树开始生长,才有了柳树的美。

这种美,大自然中,科学理性中是自然而然的,这种美在某个时刻突然被作者看到了,他很激动,他感觉这种美,比大自然的美还要美,“碧玉”“绿丝绦”是爱美的少女精心“妆成”,自然美加上人工美,理由才充分,诗人的情感强化了,这就是以情动人。

“二月春风似剪刀”,也不能简单的说是比喻巧妙,谁都能感觉的出来,关键得理性分析它巧妙的原因,我们还来分析它其中的矛盾。

首先这个比喻中最大的矛盾是“春风”和“剪刀”,春风是柔和的,怎么会像剪刀一样锋利?冬天的风才是尖利的。

但可能也有人会说,二月春寒料峭,春风有时是尖利的,比如现在,二月的春风可不是比冬天风还感觉刺骨。

那么为什么偏偏要用“剪刀”作比喻,还可以用军刀、菜刀、水果刀啊!如果说“二月春风似菜刀”“二月春风似军刀”,那就成了一个笑话了,为什么呢?因为前一句是“不知细叶谁裁出”,这里“裁”和“剪”,它们组成一个词组,这是汉语特有的结构,固定的,自动化的联想。

当然寻求分析的切入口是有很多途径的,关键要坚信所面对的文本是可以分析,它的内涵是丰富的,利用合适的方法从它的内部或外部能找出这样那样的矛盾或差异,再思考矛盾和差异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这样我们就可渐渐抵达文
本的深处,从而触摸到文本真实的内涵。

这种文本分析的方法也是许多解读大家的方法,只不过孙先生用的更坚决、更彻底,并将自己的分析方法系统化、理论化,变成可操作的方法了。

所以不管在哪个领域里,遇到矛盾和困难不要害怕,坚定的去面对和思考,这个矛盾和困难就是导向你深入或创造的切入口,同时你的思想经过重重困难到达某一深度后,再重新抵达就要容易的多,慢慢的就会形成一种能力。

刚开始干老师让我们学习哲学的时候,我很不理解,我教语文,我应该多学习诗词鉴赏之类的,干吗要去学习哲学呢,学它有什么用呢?现在我理解了,哲学,它来源于万象,也可用它反观于万象;它是认识世界的工具,是方法,是视角,还可以用它来改造世界。

谁又能说新中国的胜利,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成功运用呢?毛主席对哲学的应用更为灵活和丰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