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心理学第二章 学习理论的发展
外语教学心理学

外语教学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学、外语教学、外语心理学----心理学(英文名称Psychology)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心理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研究动物心理主要是为了深层次地了解、预测人的心理的发生、发展的规律)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因此总而言之,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一门科学。
历史上各种流派的教学法,从来都是以当时心理学研究成果为基础,总是受到一定心理学流派的影响.教学法----从传统上说,教学法只指教学的艺术和实践而言;但因为对儿童和成人的学习程序不断地进行科学研究以及对教育目的和学校课程不断地进行分析探讨,它现在还包括「教学的科学」这个概念。
课程一般可概括地分为语言、人文学科、自然科学、数学与美术5类。
各类课程在学生的学习程序与方法上具有相同的要求,但每个领域各有其独具的发展方式。
外语----第一节心理学在外语教学领域中的影响及其演变一,早期的机械主义和联想主义17,18 世纪机械主义----机械唯物主义时空观就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它承认物质第一性,这是唯物主义的.但认为事物都是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这又是机械的或形而上学的.机械主义认为一切语言起源于一种语言,各种语言的语法是共同的,词汇所表达的概念也一样,差别只在于发音和书写形式不同。
翻译法是以心理学上的机械主义为理论基础.经验主义----经验主义(Empiricism)一种认识论学说,认为人类知识起源于感觉,并以感觉的领会为基础。
经验主义诞生于古希腊。
距今已有2400余年的历史。
联想主义;1690年,约翰?洛克(John Locke,公元1632-1704年)在《人类理智论》(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中驳斥了笛卡儿的天赋观念。
洛克认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人的心灵在出生时就如同一块白板(“clean slate”),心灵从经验中获得有关推理和知识的所有原料。
《外语教学心理学》教学大纲[精品文档]
![《外语教学心理学》教学大纲[精品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3f2694f5da38376baf1fae7a.png)
《外语教学心理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外语教学心理学试用专业:英语专业本科英文课程名称: Psychology in Foreign Languages Teaching 课程编号总学时数:32 学分数:2理论教学时数:32 实践教学时数:0执笔者:编写(修订)日期:一、课程的性质《外语教学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
它主要研究学校情景下外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
既要探讨学生如何学习外语,又要研究外语教师如何传授外语。
它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一方面,它有自己的核心概念和范畴群;另一方面,它也要综合应用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心理学科的研究成果,分析和研究外语教育领域的心理学现象,总结心理规律。
二、教学的对象作为一门专业课,外语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英语教育专业本科高年级学生。
这些学生已经完成了英语精读、泛读、听力、口语等课程的学习,对普通心理学专业有了初步的认识,一般具备了接受外语教育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三、教学的目的外语教育心理学的教学目的,是要使学生掌握有关外语教育与学习的本质、过程、影响因素的基本理论,对不同类型的学习有较深入的理解;形成运用教育心理学方法指导研究学校外语教育,指导学生外语学习的能力。
四、课程体系与教学安排本课程围绕心理语言学和外语教学的理论和方法展开,可大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二、三章是第一部分,这是心理学、心理语言学和学习理论的基础部分,包括心理学与外语教学、学习理论的发展和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成果。
第四到八章是第二部分。
主要内容是外语教学中涉及到的心理语言学理论,`包括掌握外语的心理分析、外语的感知、外语的理解、外语的表达和语言材料的记忆。
第三部分包括第九到十三章,主要内容是外语教学过程中不同课型具体涉及到的心理分析,如:外语词汇教学的心理分析、外语语音、语法教学的心理分析、外语口语教学的心理分析、外语阅读教学的心理分析和外语写的教学的心理分析等。
专业课阅读の外语学与教的心理学原理---张庆宗

第一部分:外语学习心理学1、学习与语言学习2、认知发展与语言发展3、学习者的个体差异第一章:学习与语言学习第一节:学习的定义与分类一、学习的定义: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行为主义);认知结构的改变(认知学派);自我概念的变化(人本主义)。
-----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与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张庆宗)。
二、学习的特征:1、由经验引起;2、变化持久;3、变化与本能、疲劳、药物等无关;4、动物也有学习能力。
三、学习的分类1、Gagne的分类:(按照学习的结果分类)智慧技能的学习:用概念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
又称过程知识,解决怎么做。
定向与学习者的外部环境言语信息的学习;学生掌握的就是言语信息传递的内容。
根据一定教学目标给予有意义的知识。
就是信息的学习与有意义的学习结合在一起。
认知策略的学习;学习者用来指导自己注意、学习、记忆与思维的能力。
控制自己的内部行为。
动作技能的学习;显著特点就是只有经过长期练习才能变得精确与连贯。
态度的学习:长期性。
2、Bloom的分类(学习结果)认知: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情感:接受或注意-反应-价值评估-组织-性格化或价值的复合动作技能3、Ausubel的分类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学习进行的方式)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第二节: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联结主义理论、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社会学习理论)1、联结主义理论(Thorndike):关键词:试误学习过程Trial-and-error learning; 迷箱实验;三条学习定律,即准备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式练习律:刺激-反应联结得到的练习越多联结越强,通过奖励效果律:就是否就是满意的结果2、经典条件反射理论(Pavlov)举例:无条件刺激(肉)---无条件反应(口水)-----中性刺激(铃声)----无条件刺激(铃声)---无条件反应(口水)基本内容:一个原来时中性的刺激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向结合,而就是动物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做出反应。
教育心理学第1-2章教育心理学绪论与学习理论概述-PPT课件

第二章
一、学习概述 1、什么是学习
学习与学习理论概论
变化、行为、行为潜能、经验、相对持久、稳定 学习是一种生物体极为普遍的现象,人与动物都是具有学 习,只不过二者存在着本质差异。 2、人的学习与动物学习的区别 (1)学习内容不同:直接经验、间接经验 (2)学习性质不同:消极被动、积极主动、有目的 (3)学习方式不同:不自觉的、自觉、语言为中介、他人 的指导 (4)作用不同:动物的成长过程中,主要是先天成分及成 熟起作用,而人主要是后天成分在起作用。
<一>学习理论主要解答的问题与基本派别 主要解答的问题:
<1>学习的结果:学习要使有机体形成什么 <2>学习的过程: 为了实现学习的结果,有机体进行什么样的加工活动 <3>学习的规律与条件:为了顺利进行学习的加工活动形成特定的结果
所需要的条件
学习理论基本派别 <1>联结派学习理论
<2>认知派学习理论
动力因素(学习动机) 认知因素(智力、元认知与学习策略等) 影响学习过程的因素 人格因素(认知方式、焦虑、归因等) 社会因素(教师、人际关系、班风等)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对象与基本体系
三、教育心理学发展概况 1、西方教育心理学发展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2)发展时期(20年代---50年代) (3)成熟时期(60-70年代) (4)完善时期(80年代后) 思考与讨论:关于教育心理学发展时期的划分? 教育心理学真正达到了所谓的成熟与完善时期 了吗?
第二章
学习与学习理论概论
三、关于学习的条件 内部条件 外部条件 主观条件 客观条件
外语教学心理学重难点1-5(DOC)

外语教学心理学重难点1-5(DOC)第一章心理学与外语教学一、名词解释1、发现学习:即让学生通过对所学对象的观察、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活动自己发现应予学习的规则、原理。
2、功能法: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外语教学法流派之一。
功能法的出发点是要在交际活动过程中表达意念。
功能法以培养学生掌握交际技能为目的,要求教学过程交际化,强调在真实的社会情景中使用真实的语言进行交际活动。
3、习得:就是在自然的交际情景中使用语言而发展语言能力。
二、单选题1、外语教学法中的直接法的理论基础是( D )A、桑代克的构造主义心理学B、马斯洛的构造主义心理学C、巴甫洛夫的构造主义心理学D、冯特的构造主义心理学2、40至60年代在外语教学中占据统治地位的自觉对比法是在什么学说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 A )A、巴甫洛夫学说B、斯金纳学说C、桑代克学说D、马斯洛学说3、主张从自觉学习外语到直觉掌握外语的是( C )A、帕墨B、巴甫洛夫C、别里亚耶夫D、冯特4、沃森侧重条件反射学说,提出了行为主义心理学公式是(B)A、R-SB、S-RC、S-O-RD、R-O-S三、填空题1、(冯特)是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奠基人。
2、过去一般认为第一语言是习得的,而第二语言是通过学习掌握的。
(克拉欣)则认为第二语言也应该通过习得来掌握。
3、对外语教学的比较系统的心理学研究,以苏联(别里亚耶夫)1959年出版的《外语教学心理学概论》为先导。
4、外语教学心理学按学科分类,应该是(教育心理学)的一门分科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分支。
5、克拉欣认为,儿童在第二语言习得方面最终会比较好,是由于(情感)的因素。
四、判断题1、从心理学到教学法,意味着理论指导实践。
从教学法到心理学,则意味着从实践中探索规律。
二者结合才能发挥最佳效果。
(?)2、帕墨是直接法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赞成外语学习的联想主义心理学。
(?)3、言语是个人心理现象,而语言则是社会现象。
(?)五、简答题1、机械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什么?答:他们认为一切语言起源于一种语言,各种语言的语法是共同的,词汇所表达的概念也一样,差别只在与发音与书写形式不同。
外语教学心理学

外语教学心理学一、引言外语教学心理学是指将心理学原理和方法应用于外语教学过程中的一门学科。
它研究学习者的心理过程,包括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态度等,以促进外语教学的有效性和学习者的学习成果。
本文将从外语教学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主要研究内容和应用意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二、发展历程外语教学心理学自20世纪初开始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最初的阶段是行为主义阶段,以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强调外界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
这个阶段的研究主要关注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的关系,强调语言学习的机械性。
随后逐渐转向认知心理学阶段,关注学习者的思维过程和信息加工过程。
而现今的阶段则是社会文化心理学阶段,强调学习环境和社会文化因素对学习的影响。
三、主要研究内容1.学习动机:外语学习动机是学习者进行外语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外语教学心理学研究学习者的动机类型、动机水平和动机变化等,以帮助教师设计激发学习动机的教学策略。
2.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使用的对学习任务进行处理和解决的方式和方法。
外语教学心理学研究学习者的学习策略选择、使用效果和培养策略等,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和自主学习能力。
3.学习态度:学习态度是学习者对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
外语教学心理学研究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形成、变化和影响因素等,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
四、应用意义外语教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外语教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
首先,了解学习者的心理过程可以帮助教师对学习者的特点进行分析和了解,从而更好地设计和实施教学。
其次,研究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和学习态度可以帮助教师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再次,外语教学心理学也对教材编写和教学评价有一定影响。
通过了解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和个体差异,教材编写者可以制定更符合学习者需求的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
同时,教学评价也可以更细致全面地考虑学习者的心理因素,以促进教与学的有效衔接。
五、结论外语教学心理学的研究对于提高外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外语教学心理学 朱纯

第一章心理学与外语教学❖第一节心理学在外语教学领域的影响及其演变:❖一、早期的机械主义与联想主义(1)机械主义&翻译法a.机械主义的主要观点:一切语言源自一种语言,各种语言的语法,词汇所表达的概念是相同的,只存在发音和书写形式上的不同。
→b.外语教学的翻译法:以机械对比和对译为主的教学法–例子:哑巴英语(2)联想主义&直接法a. 联想主义有关观点:ⅰ. 一切知识始于感觉,较高水平的复杂概念,则由感觉并通过联想过程获得。
ⅱ. 语言心理中起主要作用的不是思维而是感觉,……最强有力的感觉又是由音响表象所引起的—冯特。
→b.外语教学的直接法:ⅰ. 仿照幼儿学习母语的过程设计外语教学过程:以模仿为主,无需先有理论,直接联系,口语为基础;强调培养语感,强调直觉。
--例子:少儿英语学习节目,课堂话剧表演,图片展示,外国文化物品展示等。
ⅱ. 直接法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帕默:1.意识到教学理论中心理学规律的重要性,很重视学习者年龄、个性、动机、知识背景和过去学习语言的经验等诸多方面;2.坚信学习语言最适宜的是导致形成“自动化”习惯和不自觉地使用语言的学习过程。
斯威特:1. 学习语言的心理学基础就是联想规律。
2. 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形成联想的过程。
当我们学习自己的语言时,我们建立词、句和思想、行动、事件的联想。
3. 语法的功能是……总结我们用以理解和说我们自己的语言及所学外语的联想。
4. 强调重复和记忆的必要性。
❖二、巴甫洛夫学说(1)巴甫洛夫学说&自觉对比法a.巴甫洛夫学说主要理论:形成条件反射建立暂时联系,两个信号系统,强化,动力定型,兴奋与抑制过程相互诱导理论等→b.自觉对比法(依靠本族语原则):认为新的第二信号系统(外语)只有在旧的第二系统(母语)基础上才能同第一信号系统相联系。
因此,主张进行语言对比以充分利用“正迁移”,预防“负迁移”。
(2)*自觉实践法理论基础:别里亚耶夫的理论—主张从自觉学外语到直觉掌握外语。
外语心理学讲义(1)

2)、 帕默 )、 帕默----重视学习者年龄、个性、动机、 知识背景和过去学习语言的经验等诸多方面,并坚 信学习语言最适宜的是导致形成“自动化”习惯和 不自觉地使用语言的学习过程,而不是导致形成概 念和系统思维的学习过程。 3)、斯威特 斯威特----根据当时的联想主义来解释 斯威特 语言学习,学习语言的整个过程就是形成联想的 过程,他强调重复和记忆的必要性。
二、巴甫洛夫学说 1.自觉对比法 自觉对比法(40-60年代、苏联)---是在巴甫 自觉对比法 洛夫学说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巴甫洛夫学说---( ★巴甫洛夫学说 (P3)关于高级神经活动的研 究,在心理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对学习理论的 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在教学上广泛应用的理论: 在教学上广泛应用的理论: 的理论
五、第二语言学习心理学
直接实验研究第二语言学习是必要的,不应只是简单地 从第一语言习得或一般学习理论去作出一些推理。
克拉欣( 克拉欣(Stephen D.Krashen)提出的第二语 . ) 习得理论” 监控理论”引起了广泛的兴趣。 言“习得理论”和“监控理论”引起了广泛的兴趣。 1、自然法: 以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为基础。 习得理论为基础。 、自然法:
。
▲学习迁移(简称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 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 ▲迁移分为正迁移与负迁移 ▲正迁移(积极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 得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 ▲负迁移(消极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 得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阻碍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 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 • 条件反射称为经典的条件作用, 归属于刺激—反应学习理
论体系.
第一节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 三、格思里—接近条件作用
• 他认为,如果有机体在某一刺激条件中做出了某一新的行为, 那就说明有机体形成了一个新的联结,或者说发生了新的学 习。至于有机体以后遇到类似刺激时,会做出哪一种反应, 格思里认为可以用接近性原理来解释。也就是说,有机体在 某种刺激条件下最后做出的反应,是他以后在遇到这种刺激 时最有可能做出的反应。由于格思里把他的学习律建立在刺 激一—反应联结的接近上,因此它的学习理论被称为“接近 性条件作用说”。形成一种复杂行动的过程,可能是形成数 千个细微的刺激一 —反应联结的过程。这样,格思里就解决 了“一次性学习”与“学习渐进性”之间的矛盾。
第二节 认知学习理论
• 一、格式塔理论 • 整体比它各部分的总和多。 • 他们的工作是从研究似动现象的知觉试验开始的,在对知觉的
实验研究中,逐渐形成了关于学习性质的一般理论。 • 认为通过感官知觉所得到的都是一些整个的"形","式样",即"
格式塔"(Gestalt),人的心理对环境提出一种组织或完形作用,这 种组织或完形作用就是学习,也就是说,一种填补"缺陷"的活动 就是学习. 在他们看来,学习是由于"完形"的出现,即突 然地理 解,亦即"顿悟",因此格式塔的学习理论又称为"顿悟说".
第二节 认知学习理论
• 二、托尔曼的符号学习 • 行为的最初原因是由五种自变量组成的:环境刺激(S),生理内
驱 力(P),遗传(H),过去的训练(T)和年龄(A).行为就是这些自 变量的函数: B=fx (S,P,H,T,A) • 必须把 S-R S-O-R。中间变量就是在 O(有机体)内正在进行 的东西,可引起一定的反应去回答一定的刺激.如饥,渴,疲劳 这些生理上的需要,都可以是 中间变量。
托尔曼白鼠迷宫实验
第二节 认知学习理论
• 二、托尔曼的符号学习 • 根据这一实验以及许多类似的实验,托尔曼认为: • ①学习是有目的的行为,而不是盲目的。 • ②学习是对“符号—完形”的认知。白鼠在学习方位迷宫
图时,并非学习一连串的刺激与反应,而是在头脑中形成 一幅“认知地图”,即“目标—对象—手段”三者联系在 一起的认知结构。学习不是简单的机械的运动反应,而是 学习“达到目的的符号”及其所代表的意义。 • ③在外部刺激(S)和行为反应(R)之间存在中介变量 (O)。主张将行为主义S—R公式改为S—O—R公式,O代表 机体的内部变化。
Gestalt(格式塔)
Gestalt(格式塔)
第二节 认知学习理论
• 二、托尔曼的符号学习 • 白鼠学习方位的迷宫实验 • 迷宫有一个出发点、一个食物箱和三条长度不等的从出发
点到达食物箱的通道。实验开始时,将白鼠置于出发点, 然后让它们自由地在迷宫内探索。一段时间后,检验它们 的学习结果。检验时,再将它们置于出发点,并对各通道 做一些处理,观察它们的行为。结果是,若三条通道畅通, 白鼠选择第一条通道到达食物箱;若A处堵塞,白鼠选择 第二条通道;若B处堵塞,白鼠选择第三条通道。
第一节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 四、赫尔的系统行为理论 • 他认为刺激反应的联结可经多次强化而增强,并称这种
刺激反应联结的强度为习惯强度.习惯强度指条件作用 的持续性而言,是强化的一个函数. 没有强化,学习不可 能发生.强化是使内驱力降低所必需但赫尔的奖励和强 化是依据基本需要降低的概念来 确定的.因而赫尔的体 系被称为需要—降低理论.
第二章 学习理论的发展
ZHU Meijun
第一节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 一、桑代克-- 联结主义 • 认为学习的基础是感觉印象与反应之间的联合或连结.
因此他的学说可以说是最早的刺激—反应学习心理学。 通过对动物的研究,桑代克还提出了“尝试与错误”的学习 理论。把学习视为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 进程,随着错误的减少,逐渐形成固定的正确的反应。
第二节 认知学习理论
• 一、格式塔理论 • 韦特墨(Max Wertheimer,1880-1943):格式塔心理学学派创始
人,认为,一个人象知觉似动现象一样,也是采用直接而统一的 方式把事物知觉为统一的整体而不是知觉为一群个别的感觉. 这项原则的基本前提是,任何时候我们看见(或 听到)不同的形 状或模式,就立即在知觉中产生一种结构.这些结构因素不依赖 个体的高级心理过程,也不依赖过去的经验,而是由刺激本身 引起.一般地说,格式塔学者集中注意于知觉组织的更直接和原 始的外围因素,而不注意学习或经验的作用。
第一节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 五、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
• 有机体的行为可分两类:应,(刺激型条件反射)---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 • 一是操作性行为:操作性行为没有已知刺激,而是由有机体
本身发出的,因而操作性行为亦称自发性行为.(反应型条件 反射)---工具反射 • 乔姆斯基(N.Chomsky)批评:有关刺激—反应关系的知识,不 能从任何意义上解释行为;用行为主义方法分析语言是必定 要失败的,因为这里分析的只是言语表达的表面特征,只有分 析语法的“深层结构”才能揭露言语中的大量规律。
操作条件作用理论应用——程序教学理论 – 原理 • 学生要形成教育者希望的行为模式,这个行为一时作不出 来,可以采用连续接近法,通过设计好程序不断强化形成 最终行为目标。教育的行为就是设计好教育特定步骤的强 化,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行为模式。 – 内涵 • 将各门学科的知识按其中的内在逻辑联系分解为一系列的 知识项目,这些知识项目之间前后衔接,逐渐加深,然后 让学生按照由知识项目的顺序逐个学习每一项知识,伴随 每个知识项目的学习,及时给予反馈和强化,使学生最终 能够掌握所学知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经典条件作用与操作条件作用比较[1]
刺激和反应的次序 过程特点 涉及的心理学规则
经典条件作用 S——R
刺激替代 接近联结原则
操作条件作用 R——S
反应修正 强化反馈原则
基本范式
S1
R
S2
R
S
[1] Bigge, M. (1990). Learning theories for teachers. New York: Harper & 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