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新人教版必修一)学案:《相信未来》

合集下载

《相信未来》教案范文

《相信未来》教案范文

《相信未来》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诗文《相信未来》的主题思想和内容;(2)能够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3)能够背诵并默写诗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2)通过分析诗文中的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3)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信仰观;(3)培养学生积极面对困难,勇敢追求梦想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文《相信未来》的主题思想和内容;(2)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3)学生的朗读、背诵和默写能力。

2. 教学难点:(1)诗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情感;(2)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分析;(3)学生对诗文内涵的深入理解和个性化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食指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文题目《相信未来》,激发学生对未来的思考和期待。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大意;(2)学生标注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和词语,并与同桌交流分享。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深入分析诗文内容;(2)每组选派出一名代表,分享本组的学习成果和感悟。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文中的情感,感受作者对未来的信念;(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表达自己对未来的信心。

5. 朗读与背诵:(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诗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表达;(2)学生进行背诵练习,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诗文《相信未来》;2. 写一篇关于自己对诗文《相信未来》的理解和感悟的文章;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高一语文学案:1.2《相信未来》(1)

高一语文学案:1.2《相信未来》(1)

高一语文教学案————《相信未来》
高一语文组刘进喜
【学习目标】
①结合当时的背景来理解作品,体会诗人“痛苦的吟哦只为追问光明”之情怀
②进一步通过诵读,领会诗歌的形象
③领会诗歌意蕴深刻的意象,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把握情感的基础上来朗读。

【学习步骤】
一、作者与本诗背景
食指,原名郭路生。

1948年出生于山东朝城,生长在一个正统的革命干部家庭里,母亲在行军途中分娩了他,起名路生。

小学时就热爱诗歌,20岁时写的名作《相信未来》、《海洋三部曲》、《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
二、整体感知
【在把握作者的思路基础上一读诗歌】
①1、2节结构类似,作者用几乎相同的句式对现实进行了象征式描绘,同时表达了自己的信念。

仔细阅读,找一找所用的意象,体会意
象所表达的意思
②分析第3节前三句比喻的精妙所在
手指--
手掌——
笔杆——
面对困难,信念更强,豪情更浓——
③第4节起诗人的视角有什么变化?“腐烂的皮肉”、“脊骨”两个意象表达什么意思?
④最后一节,诗人放弃了意象的转换,直抒胸臆,以异乎寻常的坚毅和刚强、执着和热烈告诉人们,不管人生多么艰辛,无论命运多么坎坷,都应该坚忍不拔,百折不回,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这一节句式短促有力,节奏也明显加快了,它是作品内在情绪的必然发展,也是其理想与信念的升华。

发出呼唤,为未来战斗—-决心奋发
三、讨论:诗中反复手法的运用,有何艺术作用?
四、诵读、背诵
五、课外拓展
比较阅读:《热爱生命》(食指)[见《语文读本》(必修二)]
六、总结、作业
【我的思考与问题】。

《相信未来》教学案例(高一必修一)

《相信未来》教学案例(高一必修一)

【教学目标】1、通过对诗歌中意象、意境的把握来解读作品,掌握诗歌鉴赏的意象分析法。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内涵,体会诗歌意境与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1、讲授法与点拨法结合,带领学生鉴赏诗歌。

2、朗诵法,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正确、有感情地朗诵,通过反复诵读,品味意象与意境,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在黑板上写下“相信未来”、“食指”、“1968”)相信未来、食指、1968,这三个词都是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歌密切相关的关键词,你们首先最想了解的是哪个词?另外,我来介绍一下“食指”这个笔名的含义——第一个内涵是,食指的母亲姓“时”,“时之子”;第二个内涵是,无论别人在背后指指点点,都不能伤害一个健全人格的诗人。

(点拨:用食指指着人指责对方。

)(1968)有没有同学知道1968年的中国正处于什么时期?(叫答学生,明确:文革时期)那在你的了解中,文革时期的人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叫答学生,明确:经济上贫穷,文化上混乱,政治上黑暗)这首诗,写于1968年,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

(相信未来)江青对食指和这首诗有一个评价,她说食指是一个灰色诗人,她点名批评说,相信未来,不就是否定现在吗?!江青在历史上是什么样的人物大家应该有所了解吧。

灰色是一种什么样的颜色?(叫答学生,明确:压抑、黯淡等等)食指真的是一个灰色诗人吗?这首诗真的是一首灰黯的诗吗?学完这首诗歌,我们再来看看同学们的看法。

二、研读文本1、现在,首先由老师来朗诵诗歌,听的过程中,同学们注意一下语句的停顿,同时注意不同的段落、语句都运用什么样的语音语调。

(师范读全诗)“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这句里的具体形象是?(叫答学生,明确:灰烬的余烟)我们来看看“灰烬”是什么意思:物品燃烧后的灰和烧剩下的东西。

联系前一句诗,这个灰烬就是指烧完饭后剩下的灰烬吧。

还在飘着的袅袅余烟,在那里叹息贫困的悲哀,这里运用拟人的手法,使得余烟也学会了人的叹息。

高一语文教案相信未来优秀3篇

高一语文教案相信未来优秀3篇

高一语文教案相信未来优秀3篇《相信未来》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本首诗,汲取正能量,模仿优秀小节(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把握情感,通过短时间的模仿提高写作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与奋斗激情二、教学重难点(四)教学重点:1、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与奋斗激情2、通过模仿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二)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与奋斗激情三、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四、教学时长40分钟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师:有这样一个人,他被誉为中国新诗一人,他是朦胧体诗歌的创始人,他是一代诗魂,他的诗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这个人是谁?他就是食指。

今天我们就学习食指的《相信未来》。

(板书——相信未来同时ppt展示一页)(二)朗读诗歌师:首先,我们来欣赏朱军跟杨晨的朗诵视频,注意节奏与重音的把握。

(ppt展示第二页)听过两位名人的深情朗诵后,我们自己也来体验一下它的情感——自由读,一会儿同学争取在班上朗读。

生:读师:哪位同学争取在班上给大家朗读?我们再齐读一遍,将自己对诗歌情感的把握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生:文革时期师:文革时期是“非常时期”,这个“非常时期”的特点是什么呢?我们在一二节中找出关键词。

生:动笔找(无情、贫困、失望、凄凉)师:对,是无情、贫困、失望与凄凉。

无情是什么与什么之间的无情?生:人与人之间的师:“贫困”“失望”“凄凉”分别又是哪方面的呢?生:生活的贫困……师:(ppt展示)面对人与人之间的无情,面对生活的贫困,面对社会的凄凉与精神的失望,诗人吼出了自己的心声,呐喊出了时代的最强音:生:相信未来师:对,相信未来,坚定地相信未来。

我们试着体验一番这时代的呐喊。

读前面三节,女生从开始读到“写下:”时,我们一起读“相信未来”生:读……(三)赏析诗歌师:大家配合得很好!诗人常用意象来寄托自己的感情,在诗的前三节中,诗人是用哪些意象来表现失望、困顿,哪些意象来寄托希望与美好的情感的?(ppt展示问题)自己找两分钟。

课《相信未来》教学教案

课《相信未来》教学教案

《相信未来》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特点;(2)能够分析并欣赏现代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2)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欣赏能力;(2)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相信未来。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形式和特点;(2)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1)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手法;(2)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特点;(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2)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诗歌的形式和特点。

3.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诗歌的形式和特点;(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4. 朗读与背诵:(1)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学生背诵诗歌,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5.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歌的形式和特点,以及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程度进行评估,以便更好地进行下一步的教学。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诗歌的内涵;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诗歌实例,深入理解诗歌的形式和特点;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4. 运用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体验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4. 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改进方向。

高中语文《相信未来》教案设计和说课稿

高中语文《相信未来》教案设计和说课稿

《相信未来》教案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了解作者及诗歌背景。

2、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本诗,让学生从诗人身上学会积极向上、相信未来的精神力量,由此树立信心。

3、能力目标:理解本诗,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1、对本诗歌的意象进行深刻的理解。

1、通过学习本诗,帮助同学们感受自信,培养学生战胜挫折的积极人生态度。

难点:1、怎样通过高度凝练的语言,理解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2、怎样培养诗歌的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型:教授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诵读法。

课前准备:1、有感情的朗读全诗,感悟作者传达出的感情力量。

2、搜集作者及背景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由“自信”“积极”“态度”等有关词语来导入新课。

教师板书:自信、积极、态度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如意,面对挫折的时候,我们是相信自己,还是迷茫下去?面临毕业,我们是觉得前途一片光明,还是找不到未来的方向?提出这样的疑问,学生们进行思考并回答。

教师进行小结。

生活就是由酸、甜、苦、辣组成的,因为有了这些,才组成了生活。

所以说,面对困难的时候,我们只有积极去对,才能冲出黑暗找到方向。

我们原以为过不去的时刻,回首想想,其实只是一个瓶颈,只要我们拥有自信,积极乐观、好的心态,我们就能够获得成功。

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位伟大诗人的这种精神,由鼓励学生相信未来来引出本篇所学诗歌内容—《相信未来》二、知识链接—了解作者/写作背景食指,原名郭路生。

1948年出生,山东鱼台人,母亲在行军途中分娩,所以起名路生。

著名诗人,被称为新潮诗歌第一人,永不绝望的诗人。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食指诗歌的出现代表了真正意义上现代诗歌在当代中国的第一次复兴,他的诗直接影响和推动了稍后出现的北岛、舒婷、多多、顾城等为代表的、被称为“朦胧诗”的现代诗歌的创作潮流。

直到20世纪90年代,其创作成就才得到公认。

《相信未来》一诗,由诗人食指作于1968年。

相信未来教学案例(高一必修)

相信未来教学案例(高一必修)

《相信未来》教学案例封钦佩《相信未来》教学案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诗人食指及其作品。

2、熟练朗诵课文,背诵前三段。

过程与方法1、掌握一些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2、增强学生联系实际具体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走近食指,走近食指心灵。

2、教育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要相信未来,热爱生命,追求人生真善美。

教学过程食指,本名郭路生,生于1948年,出生在行军路上。

“文革”中因救出被围打的教师而遭受迫害。

后来插队,当工人,参军,在研究所工作。

因在部队遭受过强烈刺激,导致精神分裂,至今仍在精神病院。

78年用“食指”笔名,意思是别人背后的指点绝损伤不了一个人格健全的诗人,因为“我一度被愚昧之人侮辱、嘲弄和背后指责”。

有人说,他是中国当代新诗第一人;有人说,他是朦胧体诗歌的创始人;有人说,他是一代诗魂,他的诗歌曾深深影响、鼓励、陶冶过整整一代人。

(2)写作背景那是“文革”前夕,在北京一些高干子弟中形成一个“文艺沙龙”――“太阳纵队”,发起人是北京大学哲学系学生郭世英(郭沫若的儿子),还有牟敦白、张朗朗等,他们经常通宵达旦探讨当时敏感的一些哲学问题和文学观点。

食指也曾出入这个沙龙,深受他们思想探索精神的影响。

“文革”期间这个文艺沙龙被查禁,郭世英在1968年4月被北大的造反派“迫害致死”,张朗朗流亡南方,在好友王东白的本子上写“相信未来”四个字。

食指则以此为题,写出这首《相信未来》。

在那个狂热的年代里,当时多数人很迷惘,很失望,食指也很矛盾,但食指认为,年轻、热情、执著总会摆脱现实的羁绊。

2、诵读全诗,要求读出情感,读出信念。

重点诵读前三节,要求当堂背诵。

诵读强调:第一节相信未来第二节相信未来第三节相信未来第三节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3、分析鉴赏,揣摩意象。

课堂讨论,多向交流。

问题:仔细阅读前3节,找出诗中的意象。

贫困的悲哀缠绕第二节紫葡萄化为露水鲜花在别人胸怀第三节排浪、大海、曙光问题:体会意象的特征及变化。

高一《相信未来》教案分析

高一《相信未来》教案分析

高一《相信未来》教案分析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

2.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品味语言的魅力。

3.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相信未来》,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激情。

(2)简要介绍诗人食指及其创作背景。

2.阅读诗歌(1)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知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朗读技巧。

3.分析诗歌内容(1)引导学生概括诗歌的主题思想。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3)讨论诗歌中的抒情手法和修辞手法。

4.品味诗歌语言(1)找出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品味其含义和作用。

(2)分析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讨论诗歌语言的特色,如排比、对仗等。

5.朗诵诗歌(1)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展示朗诵技巧。

(2)邀请学生代表进行朗诵示范,分享朗诵心得。

6.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会相信未来,积极面对困难。

四、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诗歌《相信未来》。

2.以“相信未来”为主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表达自己的信念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1.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相信未来》,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激情。

(2)简要介绍诗人食指及其创作背景。

2.阅读诗歌(1)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知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朗读技巧。

3.分析诗歌内容(1)引导学生概括诗歌的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描绘黑暗现实与光明未来之间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如“蜘蛛网”“我的破屋”象征黑暗现实,“太阳”象征光明未来,“露水”象征希望等。

(3)讨论诗歌中的抒情手法和修辞手法:如排比、对仗、拟人等。

4.品味诗歌语言(1)找出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品味其含义和作用:如“相信未来”“太阳”等词语,体现了诗人的信念和希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信未来
学习目标:
⒈能准确地背诵并默写《相信未来》。

⒉把握通过意象组合或意象的象征义鉴赏诗歌的方法。

⒊把握反复与照(呼)应。

预习思考:
1.扫除字词障碍: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注意字形。

灰烬.摇曳.曙.光笔杆.拨.开睫.毛瞳.孔惆怅
..给予
..
..轻蔑
不屈不挠.矿藏.闪烁.震颤
..诞.生崛起
..溢.满
..栖.息倔强
..战栗.翡翠
2.知人论世。

食指,原名郭路生,山东鱼台人,6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

他的诗,特别是早期作品广泛传诵于知青及城市青年中,但直到90年代,其创作成就才得到公认,是一位成就巨大却差点被埋没的天才诗人。

刘登翰这样谈食指开始创作的文革时代:在十年浩劫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剩下一种抽象的“阶级关系”;而“斗争哲学”又被视为处理关系的唯一准则。

革命不是在关心人和发展人的个性的轨道上推进,而是把所有尊重、关心和爱护人的美好感情统统当作资产阶级人性论打倒,代之以封建专制的兽性。

诗人黄翔的《野兽》深刻揭示了当时失去人性的暴行,体现了诗人对那个时代的憎恨和坚决与罪恶年代抗争到底的英雄主义精神:
“我是一只追捕的野兽,我是一只刚捕获的野兽,我是一只被野兽践踏的野兽,我是践踏野兽的野兽,我的年代扑倒我,斜乜着眼睛,把脚踏在我的鼻梁上,撕着,咬着,啃着,直啃到仅仅剩下我的骨头。

即使我只仅仅剩下一根骨头,我也要哽住我的可憎年代的咽喉。


《相信未来》出现在知识青年们普遍开始厌倦政治运动、在逆境中重新思索人生价值的特殊阶段,在某种程度上起着惊醒和呼唤的作用。

诗人以异乎寻常的坚毅和刚强、执著和热烈,以一种近乎悲壮的口吻告诉我们,不管人生多么艰辛,不论命运多么坎坷,都必须愈挫愈奋,坚忍不拔,百折不回,忍辱负重,向命运挑战,实现生命的价值。

在那个阴云密布的时代,这首诗在人们的心灵上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

是“文革”时“地下”诗歌中流传最广的一首。

这首诗歌的独特性在于:这是几十年来中国出现的第一首现代社会中不依赖传播媒介,而只依靠人心流传的诗歌。

3.鉴赏指津
意象:鉴赏诗歌,要充分理解诗歌的意象。

分开来看,“意”属于人的主观意识(情意),“象”则是客观事物(景象)。

合起来看,“意象”是一个带有浓厚主观感情色彩的概念,是体现着诗人主观情意的具体物象,是诗人借以寄托感情的物象,是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是“意中之象”。

诗歌大多用意象组合成意境(即画面或场景),从中蕴藏自己的思想感情。

因而,利用意象来揣摩诗人思想感情是诗歌鉴赏的途径。

因而诗歌鉴赏可以分为两步走:第一步,理解诗歌景物特色,作品写了什么,从哪个角度,哪个侧面写景,景物有何特色,反映出怎样的氛围;第二步,把景物描写与作者情感结合起来,“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景物描写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合作讨论:
一、理解本诗的意象
其中“含义”一栏内容也叫意象的象征义。

二、鉴赏诗歌表达
1.试比较“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与“虽然满是失望悲哀,我仍相信未来”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2.全诗多次强调“相信未来”有何作用?
作业:
1.阅读下面诗歌,体会诗歌表达的主旨
《热爱生命》
食指
也许我瘦弱的身躯像攀附的葛藤,把握不住自己命运的前程,
那请在凄风苦雨中听我的声音,仍在反复地低语:热爱生命。

也许经过人生激烈地搏斗后,我死得比那湖水还要平静。

那请去墓地寻找我的碑文,上面仍会刻着:热爱生命。

我下决心:用痛苦来做砝码,我有信心:以人生作为天平,
我要称出一个人生命的价值,要后代以我为榜样:热爱生命。

的确,我十分珍惜属于我的那条弯弯曲曲的荒草野径,
正是通过这条曲折的小路,我才认识到如此艰辛的人生。

我流浪儿般地赤着双脚走来,深感到途程上顽石棱角的坚硬,
再加上那一丛丛拦路的荆棘,使我每一步都留下一道血痕。

我乞丐似的光着脊背走去,深知道冬天风雪中的饥饿寒冷,
和夏天毒日头烈火一般的灼热,这使我百倍地珍惜每一丝温情。

但我有着向命运挑战的个性,虽是屡经挫败,我决不轻从。

我能顽强地活着,活到现在,就在于: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赏析】
这首诗写于十年动乱结束后不久的1979年,堪称是《相信未来》(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的姊妹篇。

它们影响了整个一代人,当年的许多知青,在生活极其艰难和理想接近破灭时,正是《相信未来》和《热爱生命》鼓励他们顽强地活下去。

诗人以异乎寻常的坚毅和刚强、执着和热烈,以一种近于悲壮的口吻告诉我们,不管人生多么艰辛,不论命运多么坎坷,都必须愈挫愈奋,坚忍不拔,百折不回,忍辱负重,向命运挑战,实现生命的价值。

这一切都昭示了诗人那崇高而严正的命题:“相信未来,热爱生命”!诗人在另一首《书简》中就曾这样写道:“我们应当永远牢记一条真理/无论在欢乐还是辛酸的日子里/我们的心啊,要永远向前憧憬/这样,才不会丧失生活的勇气……”这首诗在意象的撷取上,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多选取那些带有痛苦和悲哀色彩的客观物象,如“攀附的葛藤”“凄风苦雨”“荒草野径”“顽石棱角的坚硬” “拦路的荆棘”“冬天风雪”“夏天毒日”等等,这些意象,看似信手拈来,实际上是诗人的真力弥满,万象归怀;这些意象,借物载情,寓理于形,极具内质和张力,充分构筑了全诗的沉郁悲慨、深沉丰沛的思想和感情的内蕴和独特的审美空间。

本诗承袭食指诗的一贯的艺术风格,悲壮而不悲戚,凝重而不沉重,感慨而不感伤,迷惘而不迷惑,是痛苦中的呐喊,是滴血的呼唤,是含泪的微笑,是一曲顽强奋进的生命之歌!
2.昨天,汶川大地震使很多人在一瞬间失去了亲人、朋友、事业……至今有些人还沉浸在巨大的痛苦里面无法自拔。

今天,我们学习了《相信未来》和《热爱生命》,作者对于未来的执著对于生命的热爱使我们感动、振奋。

现在,请你对灾区的人们写些鼓励的话,替他们拭去眼泪,为他们加油鼓劲!(要求:言辞恳切,充满真情和力量,字数200 字)
答案
一、理解本诗的意象第一节
其中“含义”一栏内容也叫意象的象征义。

二.前者较之后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借意象来表达虽处黑暗却永不言弃,执著相信未来的主旨。

“蜘蛛网无情地查封我的炉台”“灰烬的余烟叹息”,表现了生活的贫困与悲哀,“但我却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则生动表现了自己坚信未来的美好。

而“虽然满是失望悲哀,我仍相信未来”一句过于概括,不够生动形象。

三.使用反复这种修辞,意在强调突出全诗主旨。

在结构上也首尾呼应,使全诗浑然一体。

答案
答案
一、理解本诗的意象
其中“含义”一栏内容也叫意象的象征义。

二.前者较之后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借意象来表达虽处黑暗却永不言弃,执著相信未来的主旨。

“蜘蛛网无情地查封我的炉台”“灰烬的余烟叹息”,表现了生活的贫困与悲哀,“但我
却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则生动表现了自己坚信未来的美好。

而“虽然满是失望悲哀,我仍相信未来”一句过于概括,不够生动形象。

三.使用反复这种修辞,意在强调突出全诗主旨。

在结构上也首尾呼应,使全诗浑然一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