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瘫的功能训练

合集下载

脑瘫儿童的家庭康复训练

脑瘫儿童的家庭康复训练

脑瘫儿童的家庭康复训练发表者:李恩耀8854人已访问1、头部控制训练此训练可增强患儿自我控制头部的能力,为改善功能,完成日常生活活动做好准备.训练时,尽量由患儿主动完成抬头动作,训练人员给予适当帮助,也可以利用玩具或患儿感兴趣的物品诱导抬头.抬头训练应在俯卧位,仰卧位和坐位交替进行.(1)、俯卧位抬头训练患儿用前臂支撑身体.训练人员位于患儿头部前方,用颜色鲜艳,可发光或发声的玩具吸引患儿,同时对患儿说:“抬头,抬头”.若患儿不主动抬头,训练人员可用手指叩击患儿颈后,诱导其抬头.患儿俯卧在楔形垫或枕头上,把较高的一侧垫在胸下.患儿双腿伸直,双手前伸.将玩具放在患儿头部前方或上方,鼓励患儿抬头看玩具,并伸手抓玩具.(2)仰卧位抬头训练患儿双下肢屈曲,头,躯干摆正.训练人员双手握住患儿肘部,缓慢将患儿拉起,当患儿的头稍有后仰时停止.(3)坐位头部控制训练患儿双腿分开,坐在训练人员的大腿上.训练人员面向患儿,取双腿屈曲坐位,通过与患儿游戏,使患儿练习抬头,低头和转头.2、翻身训练通过多种方法训练患儿翻身,可扩大患儿的活动范围,为爬做好准备.(1)由下肢带动翻身训练患儿仰卧,四肢自然放松.训练人员位于患儿双脚下方,双手交叉,握住患儿的双踝关节,辅助患儿用双下肢带动身体转为侧卧位,并同时说:“翻身”.患儿俯卧,双上肢伸向头的前方.训练人员双手握住患儿双踝关节,辅助患儿用双下肢带动身体转为仰卧位,并同时说:“翻身”.(2)由上肢带动翻身训练患儿仰卧位,四肢自然放松.训练人员位于患儿头顶上方,诱使头转向要翻转的一侧.双手分别握住患儿腕关节和肩部,辅助患儿用上肢带动其身体转为侧卧位或俯卧位,并同时说:“翻身”.(3)用玩具吸引翻身训练患儿仰卧.训练人员用颜色鲜艳,可发声或发光的玩具吸引患儿转头,伸手抓玩具,诱导其翻身.同时说:“转头,伸手抓,翻身”.3、坐位训练此训练可提高患儿坐位保持和坐位平衡的能力,使患儿在坐位时能完成进食,交流,学习等活动.训练时,尽可能让患儿摆正头,挺直背,保持在坐位状态下玩玩具和进行其他活动.(1)矫正异常坐姿训练患儿取坐位,双下肢分开.训练人员坐在患儿对面,用双腿轻压患儿双膝,使其以下肢伸展.训练人员双手握住患儿肘关节,使患儿抬头,挺直背,保持坐位.注意避免采取异常坐姿.训练人员注意避免牵拉力量过大,引起患儿肩关节半脱位.(2)椅坐位训练患儿坐在高背的靠椅上,双腿用布垫分开,双脚踩在踏板上.在患儿胸前放一小桌,桌上可放一些玩具,使患儿双手在桌上自由活动.此训练适用于重度手足徐动的患儿或年龄在1岁以内的小儿.(3)骑坐位训练本训练适用于下肢肌肉痉挛内收的患儿.患儿取坐位,双下肢分开,骑坐在长条凳子或训练滚筒上.两脚踩在地面上,放平.伸出双手,轻扶凳面,保持坐位.患儿坐在无靠背的凳子上,双腿稍分开,脚平踩在地面上坐稳.令患儿上举物体,身体旋转.4、爬行训练通过训练患儿爬行可提高患儿控制身体和四肢的能力,在更大的范围内活动,同时为站立和行走打好基础.(1)辅助膝部爬行训练患儿用手和双膝支撑身体,双上肢伸直.训练人员用双手握住患儿膝后部,帮助其练习爬行.(2)辅助髋部爬行训练患儿用手和双膝支撑身体.训练人员抬起患儿髋部,帮助患儿练习爬行.(3)辅助踝部爬行训练训练人员位于患儿后方,双手握住患儿脚踝.训练人员诱导患儿向前移动,令患儿先伸出一只手,然后紧接着前移对侧下肢.左右肢体交替进行训练.(4)自主爬行训练用玩具吸引患儿自主爬行.5、站立训练此训练可延长患儿站立时间,提高站立平衡能力,促时髋关节发育,为行走做好准备.(1)用器具辅助站立训练用带子将患儿腰部适当固定.用垫子分开患儿双腿,与肩同宽,双脚平放,保持站立位.在患儿胸前放一桌子,可让患儿在桌上玩玩具,提高双下肢的负重能力.(2)站立稳定训练患儿站立,双手扶在桌子上,双脚平放.训练人员位于患儿后方,双手扶住患儿骨盆两侧,使其保持站立稳定.(3)平行杠内站内训练患儿站在平行杠内,双手分别握住双杠,保持站立.(4)由坐位站起训练训练人员位于患儿前方,双手扶住患儿膝关节.让患儿反复由坐位站起来,练习坐位至站立的姿势转换.6、步行训练步行对患儿建立自信心及参加各种活动十分重要.此训练可提高患儿在行走中控制躯干及下肢的能力,以逐步扩大其活动范围,增加与外界接触的机会.训练时应及时矫正患儿出现的异常步态并注意安全.(1)平行杠内步行训练患儿站在平行杠内,双手分别握住双杠.训练人员位于患儿身后,双手扶住患儿一侧膝关节和踝关节.训练人员让患儿另一条腿屈膝,抬起,然后足跟先着地,脚掌后着地.患儿站在平行杠内,双手分别握住双杠.训练人员位于患儿身后,身体紧靠患儿.训练人员用腿推动患儿双腿,使其前行.(2)用步行器辅助训练足下垂的患儿应在配戴小腿矫形器后,练习行走.患儿双手扶在步行器上,练习独立行走.训练人员应在患儿身边保护,以免发生危险.训练人员站在患儿一侧,拉着患儿手臂,诱导患儿练习步行.7、上下台阶训练此训练可提高患儿行走能力和运动协调能力,对适应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具有很大的实用意义.(1)跨步训练在平衡杠内,练习跨过高低不同的木块步行,提高行走能力.(2)辅助上下台阶训练上台阶时,训练人员由后方用双手分别扶住患儿髋部和肩,帮助患儿练习,训练中可逐渐减少帮助,直至患儿能独立上台阶.下台阶时,训练人员由前方扶住患儿的髋部和膝,帮助练习.(3)用拉环引导上下台阶训练训练人员在患儿前方,用拉环引导患儿上下台阶.(4)独立上下台阶训练躯干控制较好及上,下肢活动较自如的患儿,可单手扶阶梯扶手上下台阶.患儿独立上下台阶时,也应进行保护,患儿上台阶时训练人员站在后方,患儿下台阶时训练人员站在前方.8、平衡和协调运动训练平衡能力和协调性是运动稳定的前提.可利用平衡板,球,滚筒等器具进行训练.通过训练可促使患儿及时调整姿态,提高反应能力和控制头,颈,躯干和平衡和协调运动的能力.(1)在治疗球上训练患儿坐在治疗球上.训练人员双手扶住患儿身体,轻轻向左,右,前,后滚动治疗球,晃动球体的幅度应以患儿能保持坐稳为准,防止患儿摔倒.(2)在平衡板上训练患儿双脚分开站在平衡板上.训练人员扶住患儿两侧髋部,帮助其身体重心在双脚之间转移.(3)在滚筒上训练患儿双手前伸,俯卧在滚筒上.训练人员缓慢移动滚筒,使患儿随滚侗运动,当患儿手掌能触及地面垫子时即可.(4)举扔球训练患儿双肢适当分开站稳,双手将球上举,扔向地面,待球反弹时接住.9、进食训练应鼓励患儿独立进食,这对改善患儿手的灵巧性和上肢的运动能力十分有益.吞咽功能良好的患儿,进食训练最好在坐位进行.手抓握能力差的患儿,可使用辅助器具进食.(1)半卧位进食训练患儿取半卧位,双腿分开.让患儿双手持物进食,训练人员给予适当帮助.训练人员要注意避免患儿进食时呛咳,确保吞咽安全.(2)坐位进食训练坐位不稳定的患儿,可用带子固定身体.训练人员将患儿一手掌向下平放,固定在桌面上,辅助患儿另一只手抓握钣勺进食.(3)用辅助器进食训练对于抓握有困难的患儿,可将勺把加粗,勺把粗细程度以患儿能握牢为宜.(4)用特制杯饮水训练可让患儿使用双柄杯子饮水,训练患儿双手协调配合完成动作.10、穿脱衣物训练此训练是为了使患儿能够逐步做到自己穿脱衣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1)选择适合的衣服为便于患儿自己穿脱,应选择袖口,领口宽大的衣服,最好不用扣子和拉锁,可用尼龙搭扣代替.(2)俯卧位穿衣训练训练人员将痉挛严重的患儿俯卧在自己的双腿上.帮助患儿先穿上障碍较重的一侧肢体,再穿另一侧.(3)后方辅助穿衣训练对坐不稳的患儿,训练人员应从后方固定患儿身体和双下肢,保持其坐位稳定.穿衣时,先穿障碍较重的一侧肢体.脱衣时,先脱障碍较轻的一侧肢体.(4)坐位穿衣训练患儿坐在凳子上.训练人员应使患儿的身体保持稳定,防止患儿从椅子上跌滑下来.11、洗漱和入厕训练应尽早教会患儿进行每天的个人卫生活动,如刷牙,洗漱,便后处理及控制大小便等,以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1)刷牙训练患儿握住牙刷柄.训练人员握住患儿手臂,协助其上下刷牙.(2)洗脸训练将毛由缝成套,套在患儿手上洗脸.(3)坐便训练坐位不稳定的患儿可用有靠背的坐便器.(4)安全入厕坐便器附近应设扶手,供患儿便后清洁和穿脱裤子时扶持.12、交流和参加集体活动应鼓励脑瘫儿童尽量与其他儿单游戏,参加集体活动,认识周围环境,使用公共设施和学习更多的知识,以培训患儿形成健康的人格,更好的融入社会生活.(1)用图片表达意愿语言表达困难的患儿可通过指点图片或用手势表达自己的愿望.(2)参加集体游戏鼓励患儿与其他孩子一起游戏,在游戏中与他人交流.(3)认识环境带患儿走出家门,认识社区周围环境,了解生活常识.(4)接受教育创造条件,让患儿及时上幼儿园,学校接受教育.。

脑瘫孩子培训计划表

脑瘫孩子培训计划表

脑瘫孩子培训计划表1. 目标:通过培训,提高脑瘫孩子的肌肉控制和动作协调能力,帮助他们实现更好的生活质量。

2. 时间安排:每天进行康复训练,每次30-60分钟,每周5-6次,持续3-6个月。

3. 培训内容:(1)肌肉锻炼:通过肌肉锻炼,帮助孩子增强肌肉力量和稳定性,提高肌肉控制能力。

(2)平衡训练:通过站立平衡练习和行走平衡练习,帮助孩子提高平衡能力,预防跌倒。

(3)动作协调训练:通过手部和脚部的运动训练,帮助孩子提高动作协调能力。

(4)日常生活训练:帮助孩子进行日常生活自理训练,如穿衣、洗脸、刷牙等,提高自理能力。

(5)语言训练:对于脑瘫孩子来说,语言能力往往会受到影响,因此需要进行语言训练,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4. 培训方法:(1)专业康复师指导:由专业康复师指导下进行训练,根据孩子的情况定制个性化的培训方案。

(2)家长配合:家长要积极配合孩子进行训练,帮助孩子保持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训练效果。

(3)多种手段结合:培训过程中可以使用多种手段帮助孩子进行训练,如器械训练、游戏训练、音乐训练等。

5. 培训评估:(1)定期评估:每个月进行一次康复训练效果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培训方案。

(2)家长反馈:家长对于孩子的训练效果也要进行评估和反馈,及时调整培训计划。

6. 培训心理辅导:(1)培训师的心理辅导:培训师要对孩子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保持积极的心态,更好地面对康复训练。

(2)家长的心理辅导:培训师也要对家长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孩子的情况,更好地配合孩子进行培训。

综上所述,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脑瘫孩子培训计划对于孩子的康复至关重要。

希望通过培训,脑瘫孩子能够得到更好的康复效果,实现更好的生活质量。

各类儿童脑瘫运动康复训练方法

各类儿童脑瘫运动康复训练方法

小儿脑瘫康复训练方法三阶段小儿脑瘫康复训练划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体能基础训练,第二阶段为站立行走基础训练,第三阶段为行走训练。

一、训练阶段的划分训练划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体能基础训练,第二阶段为站立行走基础训练,第三阶段为行走训练。

二、各阶段训练的训练方式、训练科目和指标第一阶段:体能基础训练训练方式:全辅助式训练。

动作大部分由训导员辅助完成训练科目:力量训练,柔韧性训练,矫形训练。

训练指标:身体舒展体态正常,关节灵活有一定的控制能力,韧带柔软有弹性,肢体躯干横平竖直无畸形,能够独立坐、蹲、正常爬行,能够依靠站立全脚掌着地。

第二阶段:站立行走基础训练训练方式:辅助加主动式。

动作由训导员辅助逐步转化为患者主动完成。

训练科目:行走跨步蹬车的各种器械训练,行走场地、障碍场地训练。

训练指标:双手扶栏杆能自行行走,步幅步高及行走姿态正常。

第三阶段:行走训练训练方式:指导主动式。

动作由训导员进行指导稍有辅助,由患者主动完成。

训练科目:行走场地训练,独立行走训练。

训练指标:能独立各种方向行走,能转体自如,姿态正常。

三、康复训练1、不要过分保护:对患儿不过分保护,不怜悯不放弃,不与其他孩子作比较,多鼓励患儿参加游戏和活动。

2、保持正确姿态:当患儿有了较好的躯干控制能力与进食能力时,可以系统开始语言训练,交谈时要与患儿眼睛的高度保持一致,如果位置过高会使患儿全身过度伸展不利于发音。

万不要批评和指责患儿。

3、教育要持之以恒:语言的矫治和训练是长期而艰苦的,家长要有极大的耐心和毅力只有持之4、增加说话和活动的量:父母不要因为与患儿说话得不到回应就丧失信心,应利用各种机会跟患儿说话;做游戏时与患儿一起已经进行呼吸和发声训练,寓教于乐引起患儿对训练的兴趣。

5、鼓励患儿说话:应多表扬鼓励患儿发声的积极性,帮助患儿树立说话的信心;当患儿发声时要立即回应多启发他表达想说的话,千以恒才能有所收获,才能给有语言障碍的脑瘫儿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

脑瘫儿童精细动作康复训练及目标

脑瘫儿童精细动作康复训练及目标

脑瘫儿童精细动作康复训练及目标
脑瘫是一种导致肌肉控制和运动能力受损的神经发育障碍。


对脑瘫儿童的精细动作康复训练的目标是通过一系列的综合性康复
计划来改善他们的精细动作能力,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这种训练
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
1. 提高手部和手指的精细动作能力,通过针对手部和手指的特
定训练,帮助脑瘫儿童改善握笔、握筷、系鞋带等日常生活中需要
的精细动作能力。

2. 增强手眼协调能力,通过训练来提高脑瘫儿童的手眼协调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控制手部动作,例如抓取物品、进行精细操
作等。

3. 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训练脑瘫儿童进行日常生活中的自
理活动,如穿衣、洗脸刷牙、吃饭等,以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

4. 增强手部肌肉力量和灵活性,通过特定的康复训练来增强脑
瘫儿童手部肌肉的力量和灵活性,以改善他们的手部动作能力。

5. 促进社交和情感发展,通过康复训练,帮助脑瘫儿童建立自
信心,促进他们的社交能力和情感发展,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在进行精细动作康复训练时,需要综合考虑脑瘫儿童的个体差
异和康复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并由专业的康复医生、康
复治疗师和家长共同配合进行训练,以达到最佳的康复效果。

同时,持续的康复训练和家庭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帮助脑瘫儿童更
好地适应康复训练,提高康复效果。

脑瘫儿童训练内容记录

脑瘫儿童训练内容记录

脑瘫儿童训练内容记录脑瘫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运动障碍,对患者的身体活动和姿势控制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帮助脑瘫儿童提高其身体功能和生活质量,需要进行系统的训练。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脑瘫儿童训练内容。

1. 基础训练:包括肌肉力量训练、平衡训练和协调性训练。

通过进行简单的力量训练,可以增强患儿的肌肉力量,改善活动能力。

平衡训练可以提高患儿的身体平衡能力,减少跌倒的风险。

协调性训练可以帮助患儿提高各个肢体的协调性,提高日常生活技能。

2. 步态训练:针对脑瘫儿童的步态障碍,需要进行步态训练。

步态训练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如借助辅助器具进行步行训练、进行平衡训练和踏步训练等。

通过步态训练,可以帮助患儿提高步行姿势和步行能力,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3. 手部功能训练:脑瘫儿童常常存在手部功能障碍,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

手部功能训练可以通过进行手指灵活性训练、手指精细动作训练和手部力量训练等方式进行。

通过手部功能训练,可以改善患儿的手部功能,提高握笔、书写、抓取等日常生活技能。

4. 语言训练:脑瘫儿童在语言表达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障碍。

语言训练可以通过进行各种语言游戏、语音训练和交流训练等方式进行。

通过语言训练,可以帮助患儿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与他人的交流能力。

5. 感觉训练:脑瘫儿童的感觉系统常常存在异常,影响他们对外界刺激的感知和反应。

感觉训练可以通过进行触觉刺激、听觉刺激和视觉刺激等方式进行。

通过感觉训练,可以帮助患儿提高感觉系统的功能,增强对外界刺激的感知能力。

6. 认知训练:脑瘫儿童在认知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障碍。

认知训练可以通过进行记忆训练、注意力训练和思维训练等方式进行。

通过认知训练,可以帮助患儿提高记忆力、注意力和思维能力,促进其智力发展。

7. 瑜伽训练:瑜伽是一种综合性的运动方式,对脑瘫儿童的康复起着重要作用。

瑜伽训练可以通过进行各种体位法、呼吸法和冥想等方式进行。

通过瑜伽训练,可以帮助患儿改善身体姿势和平衡能力,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脑瘫肢体综合训练内容

脑瘫肢体综合训练内容

脑瘫肢体综合训练内容脑瘫肢体综合训练内容一、坐位训练1、坐位支撑:引导患者坐在椅子上,双手支撑臀部,抬高腹部,保持身体前屈,同时保持双腿和身体的稳定,持续3-5分钟。

2、抬头坐位:患者坐于椅子上,双手拉紧靠背,肩胛骨向下,抬头朝前,上体保持坐直,应遵循正确的呼吸形式,持续3-5分钟。

3、把手放下坐位:患者坐在椅子上,双手靠背,肩胛骨向下,把手放下,保持身体的稳定,持续3-5分钟。

4、双手抬高坐位:患者坐在椅子上,双手抬高,把手放在头顶上,保持身体的稳定,持续3-5分钟。

二、站立训练1、站立平衡:患者使用双手撑,平衡自身重心,以双腿与双脚为基础,保持身体稳定,持续3-5分钟。

2、腹部抬起:患者站立,双手撑着,把腹部抬起,双腿保持稳定,持续3-5分钟。

3、胸部抬起:患者站立,双手撑着,抬起胸部,保持腰部的稳定,持续3-5分钟。

4、双手抬高:患者站立,双手抬高,上身保持站立的平衡,保持身体稳定,持续3-5分钟。

三、卧位训练1、卧位手抬高:患者仰卧,双手抬至颈部,保持双肩的稳定,同时保持腿部的稳定,持续3-5分钟。

2、卧位腹部抬起:患者仰卧,双手靠在身体两侧,尽量把腹部抬起,同时保持身体的稳定,持续3-5分钟。

3、卧位腿部抬起:患者仰卧,双腿弯曲,使双腿尽量抬起,同时保持身体的稳定,持续3-5分钟。

4、卧位双腿抬起:患者仰卧,双腿平行,双腿尽量抬起,同时保持腰部的稳定,持续3-5分钟。

四、行走训练1、行走平衡:患者走路时,双手撑着,注意保持身体的平衡,以双腿为基础,持续3-5分钟。

2、行走踩下:患者在走路时,注意踩下足尖,掌握脚步的稳定,同时保持身体的平稳,持续3-5分钟。

3、行走腰部抬起:患者走路时,注意抬起腰部,保持腰部的稳定,同时保持脚步的稳定,持续3-5分钟。

4、行走双手抬高:患者走路时,双手尽量抬高,注意把腰部拉直,把脚步稳住,持续3-5分钟。

脑瘫儿童正常康复训练顺序

脑瘫儿童正常康复训练顺序

一条垂线上,腹部以上躯干必须抬起离开地面。开始训 练时,一般需治疗师对其肘关节的控制予以辅助或使用 肘关节矫形器。在患儿维持以上姿势的基
础上,练习头部各方向的运动以抑制对称性紧张性颈反 射。7.膝手卧位训练本训练是在手支撑动作熟练掌握后 进行的训练项目,其目的、作用与手支
撑训练相同。患儿髋关节和膝关节屈曲90°,用双手 和膝关节支撑体重,手和膝关节分别在肩和髋关节的正 下方,上肢与大腿始终保持与地
练本训练是为了获得头部的稳定和腰背肌控制能力的训 练,也是练习坐位前期的基本训练之一。对于全身屈肌 模式向伸肌模式随意转换有困难;上肢运
动功能障碍;肩胛骨内收功能低下;不能脱离紧张性迷 路反射影响的患儿都具有特殊的意义。训练可分为两个 阶段。第一阶段为:患儿取俯卧位,治疗
师用手控制骨盆使髋关节伸展,双上肢伸展至背后。治 疗师用手支撑患儿的上臂或肩部,使肩胛骨内收、躯干 后伸,同时令患儿抬头并尽量后伸。治疗
10.站立及立位平衡训练站立是步行的基础,无论对于 哪种类型的脑瘫,站立都是最重要的训练项目,所需要 的时间也是最多的。由于家长与患儿期
盼着站立和步行能力的提高,往往忽略发育的程序和必 要的基本功训练。采取不适当的训练如盲目地进行抓物 站立或利用辅助具勉强行走等,对具有独
立步行潜力的患儿极其有害。站立是在具有较好的坐位 平衡及单腿跪位平衡的基础上进行的。患儿位于站立架 内,双腿分开,可抑制髋关节内收、内旋
促进正常运动发育的基本动作训练1、头的控制训练头的 控制是患儿维持坐位和进行各项运动的基础。正常婴儿 神经反射发育在1一2个月时,俯卧位
的迷路性调整反应和视觉性调整反应即为阳性。此时小 儿可在俯卧位的状态下抬头并维持在45°。如患儿以 上两种反应呈阴性,应对其进行

小儿脑瘫的站立训练步骤

小儿脑瘫的站立训练步骤

小儿脑瘫的站立训练步骤引言小儿脑瘫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常常导致孩子在运动和姿势控制方面存在困难。

站立是小儿脑瘫患者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动作,对其身体发育和功能恢复具有关键作用。

本文将为您介绍小儿脑瘫患者的站立训练步骤及注意事项。

站立训练步骤步骤一:平衡能力训练小儿脑瘫患者站立训练的第一步需要建立平衡能力。

您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训练: 1. 训练坐姿平衡:让孩子坐在稳定的椅子上,逐渐延长孩子坐的时间,增加其坐姿的平衡稳定性。

2. 训练侧卧平衡:让孩子侧卧在床上,通过身体的调整来练习平衡。

3. 训练躯干屈伸平衡:让孩子坐在椅子上,让其练习向前和向后倾斜身体的动作,以培养身体平衡的能力。

步骤二:站立辅助器材使用在小儿脑瘫患者站立训练中,辅助器材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常见的辅助器材及使用方法: 1. 支架:支架可以提供稳定的支撑,帮助孩子保持站立姿势。

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支架类型。

在使用支架时,要确保其稳固可靠,防止孩子发生意外摔倒。

2. 手推车:手推车可以给孩子提供行走支持。

在孩子在手推车上站立行走时,成年人要时刻注意手推车的稳定性,避免意外发生。

步骤三:站立姿势纠正在小儿脑瘫患者站立训练中,站立姿势的纠正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姿势纠正方法: 1. 躯干挺直:指导孩子挺直腰背,避免驼背或者过度前倾。

可以通过给孩子提供支撑,引导其站立时躯干挺直。

2. 脚趾平放:教导孩子站立时将脚趾平放在地面上,避免脚部变形和倾斜。

步骤四:站立训练的时间和频率小儿脑瘫患者的站立训练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时间和频率。

以下是一些指导原则: 1. 时间安排:初期训练的时间应短暂,逐渐递增。

根据孩子的反应和身体状况,逐渐延长训练时间。

通常每次训练时间不超过30分钟。

2. 频率安排:建议每天进行一到两次的站立训练,逐渐增加训练次数。

每次训练结束后,要给孩子足够的休息时间。

注意事项在小儿脑瘫患者的站立训练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保护安全:在训练过程中,成年人要时刻保护孩子的安全,避免摔倒和受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脑瘫的功能训练多年来治疗脑瘫的临床经验证实,“治疗是基础,训练是关键”。

缺乏治疗的训练不是无法进行,就是效果不佳。

相反亦然,没有训练的治疗既不能巩固其治疗效果,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治疗加训练事半功倍!我院的功能训练是中西医结合,因地因人而辩证施治,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训练方法,其顺序是一抬头,二挺腰,三作四肢,四体操。

现将我院开展的一些训练方法简介如下:一、手足徐动型的训练方法:(原则)温和接触、减少刺激,避免紧张性条件反射,加强中线位的控制,矫正姿势异常,阻断病理反射,建立新的条件反射,协调其运动功能。

能迈步的先练走,后矫正畸形。

(头部控制能力的训练)(一)仰卧起坐训练1.仰卧起坐训练,通过抗重力活动的过程来增加头控能力;2.仰卧Bobath球、滚桶上轻轻滚动引出患儿躯干屈曲的保护性反应;3.仰卧位用各种玩具诱导患儿左右转头,增加患儿头部自由转动时的控制能力;4.患儿仰卧于吊床上,使患儿躯干及四肢呈屈曲位,以此来抑制由于伸肌张力增高所致的角弓反张(受仰卧位紧张性迷路反射TLS的影响)。

(二)俯卧位训练1.俯卧楔形枕上,提高头、颈部抗重力伸展上抬的控制能力及肩部和双上肢的支持能力。

(注意:髋关节保持伸展位)2.俯卧Babath球、滚桶、平衡板上,利用重心不断的变换,诱发患儿保护性伸展反应,来提高头颈部抗重力上抬的能力。

3.爬行训练,通过患儿主动运动来增加头部的控制能力。

(三)坐位训练1.盘腿坐、长坐位,增加患儿头部控制能力,同时提高腰部力量及坐位平衡训练。

2.患儿骑跨于母亲胸前,母子面对面进行头部控制能力的训练(注意:母子目光均应平视),同时增进母子间感情交流。

3.采用颈部操来调节颈部的肌张力,增加颈部肌肉力量达到增强颈部控制能力。

(具体方法:术者双手轻托患儿双下颌面,做头部的屈曲、伸展、侧屈、侧旋及环转来调整颈部肌群张力)。

4.还可采用学步车带行走,在患儿行走过程中,逐渐自我调整异常的张力,恢复肌力,达到控制能力增强的目的。

最后,在实际工作中,根据以下三种方法来衡量头是否在对称的中线上:(1)患儿仰卧向上看时,头不向两边转动,与躯干正中线保持一致:(2)患儿俯卧位(如:楔形枕、Bobath球、滚桶)时,头身呈一条直线;(3)患儿坐位,侧面看头在正中,不向前后倾倒,与躯干中线一致。

(四)四肢不随意动作和姿势异常的训练本着“提高肌力,降低肌张力,抑制异常原始反射”的原则,结合患儿实际病情,采用相应的训练方法。

1.应用梯背架,条形床,方凳训练患儿在坐、卧、***、站、行走时身体维持中线位对称姿势,来抑制不自主的徐动,强化自身正常运动模式的建立。

2.台阶器,功率车,股四头肌的训练椅的使用,有增加下肢肌力,降低异常的肌张力,抑制不自主动作,强化正常运动模式的作用。

3.双杠一阶梯训练,协调四肢不全的肌张力及运动功能。

4.上肢、手粗大及精细动作的训练,有加强手一眼协调能力,抑制异常模式和不自主运动,恢复上肢及手的运动功能。

5.“行走三步曲”,根据患儿目前病情选用悬吊学步车,学步带,手推学步车的依次应用,来达到提高肌力,纠正肌张力不全,协调运动功能,之后,再针对出现的尖足,足内、外翻等畸形予以矫正。

对于年龄较大,病情严重的患儿,以手足徐动为主的混合型患儿,往往由于受紧张性迷路反射(TLS)的影响,患儿全身性痉挛不断增强的恶性循环中,同时以受到非对称异性颈紧张反射(ATNR)的影响,导致躯干及四肢部分旋转的现象,背部观察:可见一侧肌肉的短缩,并且躯干短缩,一侧的骨盆上提,出现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的姿势,双上肢不能合拢放在胸前,同时,头部偏向一侧,时间长久致胸锁乳突肌的肥厚。

术者采用手法或颈部操放松痉挛的肌肉,逐渐使患儿头控能力增强,纠正脊柱侧弯,放松紧张的肌肉,加强其拮抗肌肌力,预防产生更严重的畸形,充分活动关节,牵拉痉挛的上肢或下肢,抑制不自主的徐动(可采取下肢固定,上肢夹板约束),从而达到抑制不正常的原始反射,建立正常的运动模式的目的二、痉挛型的训练方法(原则)缓解肌肉张力,增强肌力是训练之本。

具体办法是疏松肌肉,活动关节,用生物力学的方法矫正畸形的肢体,使其达到功能位置,然后协调运动功能,使患儿得以全面康复。

(一)剪刀步态和训练1.患儿仰卧位,采用牵拉手法被动屈曲患儿双腿,做髋关节屈伸动作:采用摇髋法、分髋法对内收肌群进行牵伸,降低张力,保持片刻,反复操作。

2.采用直腿加压坐位训练,固定双下肢外展位约60°,以牵拉痉挛的肌肉,降低肌张力,此为静态训练。

3.重锤式髋关节训练椅,将患儿双下肢做外展—内收—外展的训练,在运动的同时达到牵拉肌肉,活动髋关节的目的,此为动态训练。

4.“骑马”训练,(用滚桶、木马、木椅等均可)牵拉痉挛的肌肉,降低张力,恢复功能。

5.“爬高”及“爬行”训练,(采用蛙式即双腿尽量外迈)。

6.患儿扶杠侧行,以其主动运动逐渐缓解痉挛,扩大关节活动范围,达到下肢分合动作的熟练和矫正剪刀步态的目的。

7.患儿休息时双腿间放一枕头或其它柔软的物体,双脚尖尽量朝向外侧,鼓励患儿双腿分开。

(二)下肢屈膝的训练1.采用仰卧、俯卧位压膝整足法,或直腿抬高的方法,牵拉挛缩的肌腱,缓解痉挛的肌肉。

2.站立弯腰拾物训练,牵拉痉挛的国绳肌群,缓解张力,同时增强腰肌力量。

3.弓箭步下压,膝关节伸展,股四头肌训练椅的应用,提高股四头肌肌力,拮抗痉挛的国绳肌群,提高膝关节自主控制能力。

4.双杠一阶梯及站立挺膝训练,提高膝关节自主屈伸的能力,协调四肢运动功能的作用。

5.功率车,学步车训练,提高下肢主动运动的功能,增大关节运动范围。

(三)膝反张的训练“膝反张”原因有三:(1)膝关节本身骨性变化,致膝关节位置不正常;(2)负重情况下,膝关节控制能力较差,表现为膝关节本体感觉消失,关节周围韧带松弛,股四头肌及国绳肌肌力较弱或不呈正常比值收缩;(3)底屈肌挛缩或肌张力较高时也可导致膝关节过度伸展。

脑瘫患儿膝反张的主因是肌张力不全。

1.压膝整足法,牵踝法,摇踝法,底屈肌牵拉训练。

2.膝关节屈伸,足背屈的训练,提高伸肌力量,协调拮抗肌张力。

3.爬行训练,膝关节屈曲位,有利于纠正反张,同时增加膝关节运动的控制能力,协调其运动功能。

4.提高国绳肌肌力降低伸肌张力,协调关节屈伸功能。

5.上、下阶梯训练,对于纠正膝反张及协调步态有较大的作用。

矫正“膝反张”,主要的控制下肢伸肌运动,一般轻症以运动训练矫正,方法如下:患手膝***位支撑在床垫上,患侧膝关节做屈伸训练,为配合协调运动,两膝交替屈伸进行训练,随着症状的好转,变为仰卧位或站立位进行,严重者下肢矫正或手术矫正。

(四)尖足,足内、外翻的训练1.自我牵拉法—患儿面对墙壁站立,然后缓慢前趴,直到跟腱处感觉牵拉为止,还可把双脚尖转向外侧(似卓别林)做相同的动作。

2.足背屈肌肌力训练和坐式踝关节训练椅,拮抗痉挛的小腿肌,增大踝关节活动范围,纠正畸形。

3.仰卧,俯卧位压膝整足法,牵踝,摇踝法,达到纠正畸形的目的。

内、外翻扳的应用。

4.上、下台阶和跑步车训练,在运动中牵伸痉挛的肌肉,加大活动范围,恢复功能,协调步态。

(五)上肢及手功能的训练1.肩关节屈曲,内收,内旋的训练(1)屈曲位,患儿仰卧,术者一手握前臂,沿身体中线慢慢上举,接近耳朵为止,反复操作。

(2)内收位,仰卧位或坐位,一手握上臂,另一手握前臂,沿水平方向移至90°时(外展),手心朝上方再继续上移,直至耳根部,反复操作。

(3)内旋位,坐或仰卧位,术者一手按肩,另一手握其腕部将肘关节屈曲后,做外旋下压动作,反复操作。

(4)上肢负重训练,哑铃操,棒操,拉沙袋训练,增加上肢肌力,扩大关节活动范围,恢复运动功能。

(5)举臂摸肩(弯肱拨刀),叉腰挺胸(雏鸟习飞)训练。

2.肘关节屈曲的训练(1)主动、被动肘关节的屈伸运动。

(2)上肢负重,伸肘抓物训练。

(3)屈伸时关节(采荷挎篮),展肩屈肘(力拨千钧),肩肘屈伸(白猿献果),双手上举(举火烧天)。

3.腕指关节屈曲,拇指内收训练(1)被动腕手操:术者双手并列于腕关节下端,两拇指并列于腕背侧,指端朝向前臂,另四指托于手掌,将患儿手腕做屈、伸、抖、牵等手法,然后从指根到指端,用捻法和牵指法交替操作,最后用捋法在批端收尾,反复操作。

(2)手掌抓握,双手互握,手心向上抓握。

(金龙探爪)(3)挠侧抓握(握笔)训练,拇食指指尖捏法(扣子,黄豆,绿豆,拿汤勺,拿钥匙开门等)。

(4)腕关节伸展(背屈),屈曲(掌屈),手指外展、内收的训练(五指分开,合拢动作)。

4.拇指内收的训练拇指内收、外展、伸直训练,拇指屈曲,对掌,对指训练,双手交叉训练。

手功能训练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粗大到精细的过程。

三、混合型脑瘫的训练常规(原则)针对主要症状,突出重点,训练先后顺序应掌握一抬头,二挺腰,三练四肢,四体操的原则。

根据不同的体征,参照痉挛型或手足徐动型的方法进行训练。

(一)鬼脸训练法1.颞下颌关节训练,患儿被动(或主动)做下颌骨上提、下降、前进、后退及侧方运动,协调面部肌肉张力,增强关节灵活性,恢复功能。

2.面部表情肌训练(1)做呲牙裂嘴,咀嚼泡泡糖等动作锻炼面部肌肉的协调性。

(2)手法拿捏面部肌肉点揉相关穴位(垂根、听会、翳风、地仓、承浆穴),调节肌肉张力。

(3)照镜子练习口形,发音,吹气球等。

(二)医疗体操(是运动疗法的基本形式和主要措施)1.上肢操(被动、主动运动)预备姿势:仰卧位,术者面对患儿,双手握患儿双腕,术者拇指放患儿双腕,术者拇指放患儿掌心。

将其双臂放于体侧。

第一节扩胸运动;第二节伸展运动;第三节屈肘运动;第四节环转运动。

适用范围:上肢关节活动受限的脑瘫患儿。

2.下肢操(被动、主动运动)预备姿势:仰卧位,双下肢伸直,术者双手握患儿双踝。

第一节屈膝屈髋运动;第二节双髋外展运动第三节髋内、外旋运动;第四节屈、伸膝运动;第五节牵踝、摇踝运动;第六节屈、伸踝运动。

适用范围:各型脑瘫患儿的下肢运动障碍。

四、被动爬行模式训练脑瘫、智力低下等患儿多因脑细胞损伤而引起的,神经细胞的损伤又是无法恢复的,但是人的大脑细胞有90%以上处于休眠状态,如何动员休眠状态的细胞(潜能细胞)发挥作用是治疗脑瘫、智力低下的重要手段之一。

孩子爬行,手、脚、脑并用,特别需要大脑的协调,能激发大脑发育;开发脑潜能,对脑瘫和智低的患儿特别有利。

对一般正常儿童的开发也大有作为。

1.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经研究证明,在婴儿发育过程中,爬是一项能够促进智力和体格发育的好运动,甚至有关专家指出爬是以后正确行走及肢体运动能力的基础。

发达国家的医生和家长都极为重视。

从人类进化过程看,运动的发展是从原始的蠕动到爬行,再进化到哺乳类四肢爬,最后才是人类的站立及行走。

在人的个体发育过程中,也有这一种系列过程类似的重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