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瘫的康复训练治疗PPT课件

合集下载

脑瘫康复护理ppt课件

脑瘫康复护理ppt课件
⑵做好患儿生活护理,加强营养、 预防感染,对有吞咽、咀嚼障碍 者防止呛咳或窒息。
⑶根据脑瘫病情程度,给予不同 程度的日常生活护理和训练。
-
7
⑷创造良好的训练环境,开展病区活 动,促进患儿全身心的发育,提高康复 疗效。 ⑸预防关节挛缩等继发障碍的出现及因 跌伤造成的二次损伤并发症的发生,最 大限度的减少障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⑹采取护理措施,随时纠正患儿的不正 确姿势,从而尽量减少肌肉的紧张程度。
-
24
24
康复护理中脑瘫儿童正确的卧姿
侧卧位 俯卧位 仰卧位
-
25
25
脑瘫患儿侧卧位
侧卧位有利于抑制全 身伸肌痉挛和颈肢反 射作用,而改善全身 痉挛状态。所有类型 脑瘫患儿都可以采用 侧卧位
-
26
26
脑瘫患儿俯卧位
屈曲型痉挛患儿可采 用俯卧位睡姿,可在 胸前部放一低枕头, 使其双臂向前伸出, 当患儿头能向前抬起 或转动时,可以撤去 枕头
-
14
由于患儿年龄小、智力差、平衡差, 行动不便等,故患儿应有专人看护, 防止发生外伤、坠床、烫伤及碰伤、 吞食异物、窒息等。在患儿住院期 间,护士经常巡视病房,减少安全 隐患。在患儿入院时、住院期间、 出院时,护士应全程向家长进行安 全宣教。每月召开家长会反复强调 安全问题。防止患儿走失、摔伤等 意外发生,以免加重病情、延误训 练。
5 . 咀嚼、吞咽困难:是由于有关的肌肉痉挛等原因造成的。
6 . 天性喜欢游戏、玩耍。
7 .情绪、行为等精神发育障碍:固执、任性、情绪不稳、易喜易 怒、孤僻等情绪;有强迫、自伤、侵袭行为等。 8 . 癫痫:约占14-75%
-
5
护理目标
-
6
⑴在护理脑瘫患儿的过程中,多 观察、全面了解和发现患儿的临 床表现及体征,为康复治疗提供 依据。

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ppt课件

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ppt课件

社交适应能力评估等多个方面。
3
术后康复监测
术后康复监测对手术治疗的效果评估和康复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预防小儿脑性瘫痪
产前保健
婴幼儿保健
孕期定期产检和遵循医生建议, 预防患病风险。
关注婴幼儿健康,合理喂养和 提供适宜的运动环境。
接种疫苗
及时完成疫苗接种,预防感染 性疾病对婴幼儿大脑的不良影 响。
病因与发病机制
• 小儿脑性瘫痪的主要病因包括产前因素、围产期因素和出生后因素。 • 脑性瘫痪的影响因素包括脑损伤部位、损伤程度和年龄等。 • 发病机制涉及神经元损伤、运动系统障碍和神经肌肉连接异常等。
康复治疗方法
常见的康复治疗方法
物理治疗
言语治疗
物理治疗、言语治疗、运 动疗法和康复训练等,可 综合应用以提高患儿运动 功能。
小结
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早期干预和全面治疗可以为患 儿带来最好的康复效果。
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
本课件介绍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方法与效果评估。了解脑性瘫痪的概念和分 类,以及康复治疗的种类和重要性。
什么是小儿脑性瘫痪
1 脑性瘫痪定义
小儿脑性瘫痪是一种运动和姿势障碍,是由于大脑发育异常或损伤引起的。
2 脑性瘫痪的分类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受累部位,脑性瘫痪可分为四种类型:痉挛型、强直型、混合型和 不定型。
通过体操、按摩和理疗等 技术,促进肌肉协调和运 动发展。
通过语音训练和发音矫正 等方法,促进患儿语言和 交流能力的提高。
运动疗法
康复训练
通过各类运动和运动训练,增强患儿肌肉力 量和运动协调能力。
通过功能性训练和家庭康复指导,帮助患儿 逐步恢复或改善日常生活技能。

小儿脑瘫康复治疗PPT课件

小儿脑瘫康复治疗PPT课件

Bobath主要采用抑制异常姿势、促通正常 姿势的方法治疗脑瘫,取得了显著的治疗 效果,在英、美、日、德等发达国家被广 泛应用。Bobath 法强调婴儿期脑组织有高 度可塑性和顺应性,是学习的最有潜力时
期,为早期治疗的最佳条件。
Bobath疗法
• Bobath技术由英国物理治疗师Bobath夫妇 经过多年的康复治疗实践而逐渐形成。这 一技术被认为是20世纪治疗神经系统疾患, 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引起的运动障碍 (如儿童脑性瘫痪、成人偏瘫等)最有效 的方法之一。
大臣回奏说:“当地闹灾荒,没粮食吃。”
晋惠帝忽然灵机一动,说:“为什么不叫他 们多吃点肉粥呢?”
临床特征
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主要表现 1 为运动障碍 2 姿势异常
脑瘫康复的特点
• 1、康复治疗方案随年龄而异:即不同年 龄段有不同年龄段的生长发育特点。
• 2、康复主要目标是培养学习能力和生活 自理能力,而非单纯肌力训练。
脑瘫的康复评定
康复评定是康复治疗的基础
• 目的:客观准确地评定功能障碍的性质、部位、 范围、严重程度、发展趋势、预后和转归等,为 康复治疗计划的制定打下牢固的科学基础。
• 方法:仪器、徒手。 • 注意事项:至少应在治疗前、中、后各进行1次;
并根据评定的结果制定、修改康复治疗计划并对 康复治疗效果作出客观评价。
善,成为一种治疗脑性瘫痪患儿痉挛性运动障碍的新方法。适应于由于肌 肉痉挛而严重限制拮抗肌的活动,从而导致关节活动显著障碍,并影响肢 体功能,包括手功能、步行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或者.由于严重痉挛 而导致日常时候护理极度困难时。
手术治疗
• 适应症:经较长时间治疗无效或效果很差, 肢体已经发生畸形的患儿。
• 4、中医疗法(针灸、推拿•) 9、 康复工程(矫形器等辅助器械)

儿童脑瘫康复 PPT课件

儿童脑瘫康复 PPT课件

3、语言障碍治疗 ST
语言治疗目的是提供 语言刺激,激发患儿 对语言运动的兴趣, 协助患儿建立、提高 交往技能,以应付日 常生活及学习上的需 要。
4、物理疗法
应用各种物理因素 作用于人体,以防 治疾病的方法,称 为物理疗法 。常用 有电疗法、磁疗法、 光疗法等。
5、其他疗法
包括:矫形器、拐杖、轮椅等 助行器的应用;手术及药物治 疗法等。
1、患儿在抱姿方面的护理 患儿面向家长,把患儿的 双腿先分开再弯起来,双手 分开,头略下垂或枕在护理 者肩上,亦可让患儿的双手 伸过护理者肩膀围住颈部, 如果患儿身体较重,可将患 儿移向髋骨一侧,这种位置 不仅省力而且可以纠正患儿 的双腿僵直,并强化患儿对 头部的控制能力。
2、患儿在睡姿方面的护 理
痉挛型
手足徐动型
共济失调型
四、脑瘫的早期诊断
下列症状有助于脑瘫的早期诊断
1、小儿出生后少哭、少动、哭声低弱,过分安静。或多哭、易激 惹、易惊吓或反复出现肌肉颤动。 2、出生后哺乳困难,如吸吮无力、吞咽不适、口腔闭合不佳。 3、动作不协调、不对称。 4、经常出现肌张力异常、姿势和动作异常。 5、发育迟滞。
五、脑瘫的康复治疗
(一)、康复的目的和原则 1、早期发现,早期康复治疗。 2、康复训练要长期坚持。 3、康复训练内容要个体化,综合手段,全面康复。 4、康复治疗要与有效药物和必要手术相结合。 5、康复训练患儿与培训家长相结合。
(二)脑瘫儿童康复阶段的划分 1、婴儿初期 :为出生后6个月以前,症状还未完全 出现时的训练。 2、婴儿后期至幼儿期 :为6个月至3岁的患儿,症 状已明显,但尚无挛缩畸形的训练。 3、学龄前期 :症状已明确,可能有固定的挛缩畸 形。 4、学龄期 : 年龄在6岁以上的患儿,需进行社会 适应性训练,接受教育培训提高生活质量,争取 生活自理或部分自理。

《儿童脑性瘫痪》ppt课件

《儿童脑性瘫痪》ppt课件

肉毒毒素的应用 手术治疗
各种脑瘫康复方法
Bobath法 Vojta法 Temple
Fay 法
n
Peto法
Delacato 法
1. Bobath 法

治疗重点是阻止原始反射,促进正常的姿
势反射发育,发展正常的自动反应和运动 能力。 训练方法上强调:按正常婴幼儿运动发育 的各个阶段来进行训练,如:抬头、翻身、 坐、爬、跪、站、走。
1.倾斜反应: 6个月出现 2.坐位平衡反应: 6~9个月出现 3.立位平衡反应: (前方平衡) 12个月出现 (侧方平衡) 18个月出现 (后方平衡) 24个月出现 4.降落伞反应: 8~9个月出现 5.翻正反应: (颈翻正反应) 6个月消失 (躯干翻正反应) 5岁后消失
(五)姿势的评定
1.肌张力减低的脑瘫患儿的异常姿势: 俯卧位呈W型姿势; 仰卧位呈蛙位姿势; 坐在椅子上呈折刀状坐姿; 用双手从患儿腋下抱起患儿表现为翼状 肩姿势。

2. Vojta 法
主要通过刺激脑瘫儿童身上的某些特定
的激发点,使患儿产生翻身和匍伏爬行 二种反射运动模式(人体所有协调运动 的先导)。最后,反射运动变成主动运 动。
3. Temple Fay 法
强调鳄鱼式的运动模式和两栖类动物
对侧交替的运动模式。
4. Doman Delacato 法

在治疗上主张促进脑瘫儿童的全面发育:
一、定义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发育早期
阶段(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各 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 综合症。临床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 障碍和姿势异常。
二、病因
产前期:感染、出血、缺氧、妊娠毒 血症、母体外伤 围产期:产伤、出血、缺氧 产后期:核黄疸、感染、外伤、缺氧

脑瘫儿童的家庭运动康复ppt课件

脑瘫儿童的家庭运动康复ppt课件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通过持续的家庭运动康复训练,脑瘫儿童的手部功能得到 显著改善,能够更好地完成抓握和操作物体的动作。
在这个案例中,家长针对孩子手部肌肉力量较弱的问题, 制定了个性化的康复计划。通过对手指、手腕和前臂的肌 力训练,以及精细动作的练习,孩子的手部功能得到了显 著提升。现在,孩子不仅能够更稳定地抓握物体,还能够 进行更复杂的操作活动,如搭积木、拼图等。这一进步不 仅增强了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也激发了他的创造力和探 索欲望。
适应孩子成长变化
随着孩子的成长和变化,家庭康复计划需要不断调整和更新,以适应孩子的发展需求。
建议:制定家庭康复计划并坚持执行
制定详细的家庭康复计划
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和康复需求,制定详细的家庭康复计划,包 括训练项目、时间安排、目标设定等。
坚持执行并调整计划
在执行家庭康复计划过程中,家长需要保持耐心和毅力,不断调整 和优化计划,以获得最佳的康复效果。
症状
脑瘫儿童可能出现肌肉无力、僵 硬、不协调,以及语言、认知和 行为方面的障碍。
脑瘫的成因与影响
成因
脑瘫通常是由于围产期窒息、早产、 低出生体重、颅内出血等原因导致的 脑损伤。
影响
脑瘫儿童在日常生活、学习和社交方 面可能面临诸多挑战,如行走困难、 语言障碍、注意力不集中等。
脑瘫儿童的运动康复重要性
VS
详细描述
这个案例中的孩子在接受家庭运动康复之 前,一直无法稳定地坐立。经过家长在专 业指导下进行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 ,如核心肌群训练、平衡感训练等,孩子 逐渐掌握了坐立的技巧,并最终能够尝试 站立。这一过程不仅增强了孩子的肌肉力 量,也提高了他的自信心和生活自理能力 。

脑瘫儿童康复训练PPT课件

脑瘫儿童康复训练PPT课件

+ 1、运动功能障碍评定
2、特殊感知觉障碍评定
3、智能障碍评定
4、语言功能障碍评定
5、功能独立性评定
+
+ 6、体格发育障碍评定
+ (1)运动发育: + (2)肌张力测定: + (3)关节活动度的评定: + (4)肌力的评定: + (5)平衡功能评定: + (6)协调功能评定:
+ 头围、身长、体重等的测量;要了解小儿 粗大运动及精细动作的发育规律。标准值 可采用我国1985年0~6岁小儿生长发育评 估表。
(5)爬行训练
爬行运动是直立运动的基础,脑瘫进行爬行训练, 不仅能改善上下肢的运动功能,而且可使患儿的上 下肢动作变得协调,运动和姿势显得更对称。爬行 训练的基本条件是患儿在俯卧位时抬头和双上肢负 重。爬行训练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进行。
①手膝跪位保持阶段:让患儿取手膝跪位,注意 其双上肢要充分伸展支撑在地面上。双下肢屈曲, 头自然抬起,此时若用玩具在前面逗他,他的上身 也会伸展而抬起,头跟着玩具的移动而左右转动。 但是我们许多脑瘫患儿不能独自保持这个姿势,需 要治疗师给予不同程度的辅助。
(4)坐位平衡的训练
坐位平衡的训练,必须以坐位保持稳定为 基础。坐位平衡的训练可选择椅坐位,端坐 位或长坐位进行。
端坐位时的训练:患儿端坐于床边,双足平放在地 上,待患儿坐稳后,治疗师可将其向前后左右推动, 让患儿学会在动态中保持平衡。注意给予的推动力应 由小到大,患儿可以承受。
长坐位时的训练:在长坐位进行平衡训练时,可配 合一些作业活动。可增加患儿的兴趣及提高配合能力。 待患儿在长坐位坐稳后,治疗师令其用一手持笔在身 体前的调色盘中蘸上颜料,涂到体侧墙上的白纸上面, 这样通过躯干旋转,重心的移动,让患儿学会维持平 衡。这时患儿手的运动幅度较小,高度很低。随着平 衡能力的提高,可适当增加作业活动的难度。治疗师 可令患儿将与身体不同方向、不同高度的玩具拿到体 前或体侧。最好的方法是与治疗师一起进行投接球游 戏,最后是平衡板上训练。

《小儿脑瘫》课件

《小儿脑瘫》课件
评估工具与量表评估
医生根据检查结果,选择合适的评估工具和 量表,对患儿进行全面评估。
神经学检查与影像学检查
医生根据初步观察结果,选择合适的检查方 法,进一步了解患儿情况。
诊断与治疗方案制定
医生根据评估结果,对患儿进行诊断,并制 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03 小儿脑瘫的治疗 方法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小儿脑瘫治疗的重要手段 之一,主要用于缓解症状和改善生活 质量。
分类
根据病变部位可分为全面性脑瘫和部分性脑瘫,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度 、中度、重度和极重度脑瘫。
02 小儿脑瘫的诊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与评估
诊断方法
观察法
医生通过观察患儿的生 长发育、运动功能、语 言能力等方面,判断是
否存在异常。
神经学检查
通过检查患儿的肌力、 肌张力、反射、姿势等 ,了解神经系统是否存
在异常。
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可 伴有智力低下、癫痫、感知觉障 碍、语言和视觉障碍等。
病因与病理
病因
主要病因包括早产、低出生体重、窒 息、高胆红素血症等围生期高危因素 。
病理
脑瘫患儿的脑组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 水肿、软化、变性及坏死等病变,导 致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的发育异常。
临床表现与分类
临床表现
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痉挛型、手足徐动型、强直型、共济失调型和混合型等类 型,其中痉挛型最为常见。
ABC Scale
Abilities of Basic Skills Scale ,用于评估患儿的基本技能水 平。
VABS
Vineland Adaptive Behavior Scale,用于评估患儿的适应行
为能力。
诊断与评估流程
初步观察与病史采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6岁肢体残疾儿童43.4万,综合残疾儿 童32.4万,肢体残疾中第一位是脑瘫,占 36.86%。
2001年全国0~6岁残疾儿童抽样调查结果显示:
残疾儿童现患率1.32%,其中肢体残疾占五 类残疾中的24.69%,综合残疾占23.2%,合 计约47.89%。
我国2001年流行病学调查,脑瘫儿童的发 病率为1.92‰,按每年我国有2000万新 生儿出生计算,每年新增脑瘫患儿40000 例以上。为此,脑瘫是引起儿童肢体残疾 的重要原因,它严重影响着儿童的健康发 展,若不能及早发现,及早诊断,及早康 复治疗与训练,将会导致小儿终身残疾, 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极大负担和压力。
第一节 脑瘫的定义或概念
脑在发育成熟前因受到损伤或发生病变 而引起的,以非进展性中枢性运动障碍和 姿势异常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其主 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 同时经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语言 障碍,癫痫及视、听觉,行为和感知异常 等等多种障碍。
第二节 脑瘫的发生原因
脑瘫发生原因较复杂,约有80%以上的病儿可追 查出较明显的致病原因,但仍有15%-20%发病原因尚 不清楚.直接的原因是脑损伤和脑发育缺陷.
4、三肢瘫:
三个肢体同时受累,可见双上肢、单 下肢,亦可见于双下肢、单上肢
5、截瘫型:
只有双下肢受累,双上肢基本正常。
6、偏瘫型:
一侧肢体及躯干受累,多见上肢较重。
7、单瘫型:
单个肢体受累,此型少见。
三、按病情程度分:
1、轻度:生活基本自理。 2、中度:生活部分自理,但需一定
的扶助。
3、重度: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根据脑组织的损伤的时间先后次序大致可划分为三 个期:
①出生前(胎孕期):染色体异常、病毒感染(风 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受放射线照射、一氧化碳、 有机汞中毒、孕妇重度贫血、妊娠中毒症、胎盘异常 等。
注:胎儿脑在妊娠期前三、四个月内发育最快,这个 期间若受损害,比妊娠后期为重,病变残留程度不仅 严重而且范围也广泛。
渐提高。
第五节 小儿脑瘫的诊断评估
早期诊断,准确的评价是使脑性瘫儿得到 理想的康复,有效的进行疗育的关键。因为婴儿 期脑发育快,新生儿脑重340—400克,6个月约 800克,三岁以前发育最快(60%),越早可塑 性越大,只有早发现才能早康复治疗,否则将失 去最佳的脑功能恢复时机。健康儿的运动发育与 脑发育同步,新生儿是以原始反射形式、脊髓反 射形式支配运动。中脑以下中枢控制的运动为不 随意运动,只有成熟的脑部——大脑调节低级中 枢才能产生随意运动。所以早期进行功能训练, 不仅促进脑损伤的恢复,控制疾病发展 还能使患 儿获得正常运动功能达到正常化。
3、共济失调型
少见,约占脑瘫儿的5%左右。主要病变 在小脑或大脑。其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偏低, 平衡功能差,随意运动的协调性差,伴有意 向性震颤和眼球震颤。病理反射阴性,亦伴 有构音障碍。
4、弛缓型:
主要表现为肌张力低下,但膝反射可引出或
亢“铅管样” 强直。
2岁:会上台阶,会踢球 2岁半:会单腿站,跳跃 3岁:跳跃,蹬车 4岁:单腿跳 5岁:沿直线走 6岁:脚跟对着脚尖退走,单足站立10
秒,能抓、蹦、跳、踢球。
小儿的生长发育规律为:由上而下、由近 及远、功能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 由不协调到随意的过程。如先抬头而后会坐、 站、走。四肢的生长及功能发育先近端后远 端,先会粗大动作再会精细动作。年龄越小 增长越快,运动能力的发育一般都随着大脑 皮层传导通路及神经纤维髓鞘的发育完善逐
第四节 正常小儿主要大运动
发育程序
胎儿期:母亲感到胎动便是胎儿最初的运动 形式
新生儿:运动无规律,不协调(由于新生儿 的大脑皮层发育不成熟,传导路线及神经纤 维髓鞘没有完全形成,随着年龄增长,大脑 皮层的功能逐渐健全,条件反射也日益增多, 便逐渐掌握了各种新的运动和技巧。)
出生后3个月:抬头开始部分翻身 出生后6个月:能翻身,开始坐 出生后7个月:能坐稳,开始爬 出生后8个月:爬行熟练 出生后10个月:会站住 出生后12个月:会走 出生后13个月:独自行走很好,会拾起东西 出生后18个月:会倒退步行
6、震颤型:
很少见。表现为四肢震颤,多为静止
震颤。
7、混合型:
有2种或2种以上各类型的特点。常见
于痉挛型与手足徐动型相结合者。
二、按瘫痪部位分:
1、四肢瘫 : 双上、下肢与躯干均受累,上、下肢
程度类似。
2、双重性偏瘫:
四肢同时受累,但双上肢重,有时左 右侧严重程度也不一致。
3、双瘫:
四肢均受累,上肢及躯干较轻,双下肢 则较重。
②围产期(胎产期):各种因素所致脑 损伤、脑缺氧、早产儿、低体重儿、过期 分娩、小儿心肺异常、呼吸障碍、小儿高 胆红素血症、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
③新生儿期(出生后):中枢性神经 系统感染、头颅外伤、呼吸障碍、持续性 惊厥、脑血管障碍——急性小儿偏瘫等。
第三节 脑瘫的分型及临床表现
小儿脑瘫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临床上一 般将其分为痉挛型与非痉挛型两大类。美国脑 性瘫痪协会(AACP)则以运动症状为主体进 行分类。我国1988年在佳木斯市召开的首届全 国小儿脑性瘫痪座谈会制定的标准也是参考此 类标准而制定的。
一、按临床特点分为:
1、痉挛型 最常见,约占脑瘫的70%,主要病变在锥体
系,主要表现为肌肉张力增高,肌肉僵硬并由 此导致身体长期处于异常姿势,使患儿活动困 难,被动运动阻力增高,有“拆刀样”痉挛, 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此型智力多受影 响。
2、手足徐动型
较常见,约占脑瘫25%左右。主要为锥 体外系,基底核损害,其表现为肌张力变化不 定。在过高或过低之间波动。运动志愿与运动 结果不一致,有不随意运动,病理反射阴性, 多伴有构音障碍。
此PPT下载后可自行编辑修改
小儿脑瘫的康复训练治疗
医者人之司命,如大将提兵,必谋定而后战。
开始啦!请将手机调成静音,如有疑问可以随时打断我!
绪论
小儿脑瘫是儿童常见的脑功能障碍综合 征。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 一定的发生率,发达国家患病率2‰~3‰. 国内最新资料显示: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