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技术之活性污泥的培养

合集下载

活性污泥法处理生活污水实验(实验方案)

活性污泥法处理生活污水实验(实验方案)

(1)了解 A2O,SBR 和普通活性污泥法的工艺原理。

(2)掌握活性污泥的培养、驯化方法和过程;活性污泥是由具有活性的微生物、微生物自身氧化的残留物、吸附在活性污泥上的不能被微生物降解的有机物组成。

其中微生物是活性污泥的主要组成部份。

一个生化系统的运行, 必须要有活性污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物相。

活性污泥的培养、驯化,就是为活性污泥的微生物提供一定的生长繁殖条件, 即营养物质、溶解氧、适宜的温度和酸碱度等, 在这种情况下, 经过一段时间就会有活性污泥形成, 并且在数量上逐渐增长, 并最后达到处理废水所需的污泥浓度。

(1) A2O 反应器模型, SBR 反应器模型,普通活性污泥法反应器模型(2)活性污泥种泥(取自污水处理厂)(3)生活废水(人工摹拟配制)(4) 100mL 量筒第 1 天,投加一定量的活性污泥种泥,并投加污水,使污泥和污水总量达到反应器有效体积的 30%,并启动 SBR (或者 A2O)反应器循环运行。

第 3 天,换水,增加污水量,使污泥和污水总量达到反应器有效体积的50%。

第 5 天,换水,增加污水量,使污泥和污水总量达到反应器有效体积的70%。

第 7 天,换水,增加污水量,使污泥和污水总量达到反应器有效体积的 100%。

每天观察活性污泥生长状况。

每天记录:SBR (或者 A2O)反应器模型内的活性污泥生长状况(每天测量 SV30,方法见实验二,观察污泥量)。

对 2 种类型工艺的污泥驯化过程进行讨论分析。

(1)了解活性污泥的培养、驯化完成的污泥性状;(2)加深对 SBR 、A 2O 、普通活性污泥法反应器中活性污泥性能的理解; (3)掌握常规污泥性质(SV30、MLSS 、SVI)的测定方法。

活性污泥是人工培养的生物絮凝体, 它是由好氧微生物及其吸附的有机物组成的。

活性 污泥具有吸附和分解废水中的有机物 (也有些可利用无机物质) 的能力, 显示出生物化学活 性。

在生物处理废水的设备运转管理中, 除用显微镜观察外, 下面几项污泥性质是时常要测 定的。

活性污泥的培养驯化步骤

活性污泥的培养驯化步骤

活性污泥的培养驯化步骤Hessen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活性污泥的培养驯化步骤一、步骤1、氧化沟连续进水,使内沟污泥浓度达到500mg/l以上,然后启动曝气机闷曝(不进水,不取水);天后,停止曝气,静止半个小时。

排出上清液1/2左右,充满新鲜污水后(添加营养源),继续闷曝1-2天后,再排走氧化沟,二沉池1/2左右上清液(往后每天多次,MLSS上升,需要营养源多)。

添加污水,闷曝以后,要反复多次添加污水做营养源。

直到形成絮状体。

SV30在百分之30左右,活性污泥镜检结果,菌胶团已形成,可见到漫游虫,草履虫,钟虫,轮虫等。

这段时间大约为10-15天。

3.改间接进水或者为连续进水。

改闷曝为持续曝气(使曝气中有足够氧气),微生物将二沉池的污泥及时全部回流到曝气池。

(如不及时,微生物长久,积累,缺氧气死亡,有机物腐烂发酵会发臭。

)此阶段10天左右,使氧化沟污泥浓度达到2000-4000mg/l,SV30达到百分之十到二十。

4. 通过镜检及测定沉降比、污泥浓度,注意观察活性污泥的增长情况。

并注意观察在线PH值、DO的数值变化,及时对工艺进行调整。

5. 测定初期水质及排水阶段上清液的水质,根据进出水NH3-N、BOD、COD、NO3-、NO2-等浓度数值的变化,判断出活性污泥的活性及优势菌种的情况,并由此调节进水量、置换量、粪水、NH4Cl、H3PO4、CH3OH的投加量及周期内时间分布情况。

6. 注意观察活性污泥增长情况,当通过镜检观察到菌胶团大量密实出现,并能观察到原生动物(如钟虫),且数量由少迅速增多时,说明污泥培养成熟,可以进生产废水,进行驯化。

二、调试期间的监测和控制在调试及运行过程有许多影响处理效果的因素,主要有进水CODcr 浓度、pH值、温度、溶解氧等,所以对整个系统通过感官判断和化学分析方法进行监测是必不可少的。

根据监测分析的结果对影响因素进行调整,使处理达到最佳效果。

污水处理厂及实验室活性污泥培养方法

污水处理厂及实验室活性污泥培养方法

污水处理厂及实验室活性污泥培养方法一、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培养方法污水处理厂建成以后,要进行单机试车与清水联动试车,如无问题,就应进行活性污泥培养,使处理厂尽早发挥污水处理功能。

另外,曝气池泄空检修完毕之后,也有一个活性污泥培养问题。

城市污水处理厂得污泥培养问题一般较简单,但当工业废水含量非常高时,会有一些困难,应视具体情况进行专门得污泥驯化。

这里仅介绍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培养得一般方法及程序。

1.培养方法及种类活性污泥从无到有,从不正常到正常得培养过程,有很多途径可以实现,因而也就有很多培养方法.对于一般城市污水来说,采用任一方法都可将活性污泥培养正常,但不同得方法所要求得培养时间不同,操作量及培养费用也不同.实践中,应根据处理广得具体情况,选择一种方法培养或几种方法并用。

1)间歇培养。

将曝气池注满水,然后停止进水,开始曝气。

只曝气而不进水称为“闷曝”。

闷曝2~3d后,停止曝气,静沉1h,然后进入部分新鲜污水,这部分污水约占池容得1/5即可。

以后循环进行闷曝、静沉与进水三个过程,但每次进水量应比上次有所增加,每次闷曝时间应比上次缩短,即进水次数增加.当污水得温度为15~20℃时,采用该种方法,经过15d左右即可使曝气池中得MLSS超过l 000mg/L.此时可停止闷曝,连续进水连续曝气,并开始污泥回流.最初得回流比不要太大,可取25%,随着MLSS得升高,逐渐将回流比增至设计值。

2)低负荷连续培养。

将曝气池注满污水,停止进水,闷曝1d.然后连续进水连续曝气,进水量控制在设计水量得1/2或更低。

待污泥絮体出现时,开始回流,取回流比25%.至MLSS超过1 000mg/L时,开始按设计流量进水,MLSS至设计值时,开始以设计回流比回流,并开始排放剩余污泥。

3)满负荷连续培养。

将曝气池注满污水,停止进水,闷曝一天.然后按设计流量连续进水,连续曝气,待污泥絮体形成后,开始回流,MLSS至设计值时,开始排放剩余污泥。

活性污泥培养

活性污泥培养

活性污泥培养
1、污泥静态培养
(1)为了防止新生微生物随水流走,尽可能的提供微生物与活性污泥的接触时间。

投泥后,首先将低浓废水用泵打入生化池内,贮满池子,开启曝气使泥水混和,静置20h不曝气,使固着态微生物接种到填料上,然后曝气(注意控制气量不能过大)24h,停气静置1~2h,进水顶出反应池中上清液(会含有悬浮状态的微生物)。

(2)再次开启曝气使泥水混和,静置20h不曝气,然后再曝气(注意控制气量不能过大)24h,停气静置1~2h,再进水顶出反应池中上清液;如此重复操作3次,共用6天,此时,填料表面已全部挂上生物膜,第7天开始连续小水量进水(仍为低浓废水)。

2、污泥动态培养
(1)经过7天的闷曝培养(间歇进水),填料表面已经生长了薄薄一层黄褐色生物膜,可改为连续进水,进行动态培养,调整进水量,使污水在生化池内的停留时间达到24小时即可,控制溶解氧在2~4mg/L之间(用溶氧仪测定溶解氧)。

(2)连续进水7天之后,填料上有一些变形虫、漫游虫(用生物显微镜观察),手摸填料有粘性、滑腻感。

(3)再增加水量,达到设计水量,此阶段也需7天左右,此时,出现鞭毛虫、钟虫、草履虫游离菌等原生动物。

(4)三阶段共需20d左右。

检测出水水质稳定达到要求时,表明挂膜成功。

培养活性污泥的方法汇总

培养活性污泥的方法汇总

培养活性污泥的方法汇总快速培养活性污泥的常用方法:一、好氧段活性污泥培养1.自然培养:(1)间歇培养:间歇培养是让污泥在曝气池中经历一个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的过程。

在开始阶段,由于污泥较少,所以曝气量相对较低,随着污泥量的增加,曝气量也逐渐增大。

到了培养后期,随着剩余污泥排放的减少,曝气量也减少。

这样可以在有限的池容和曝气设备条件下,获得较高的污泥浓度。

(2)连续培养:连续培养是指污水进入曝气池后,不间断地曝气,让污泥在曝气池中保持一定的浓度。

由于连续培养中污泥的浓度较高,所以可以减少剩余污泥排放量。

但同时,由于需要保持持续的曝气,所以对曝气设备的要求较高。

接种培养:接种培养是指向曝气池中添加其他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或经过浓缩的生物量。

这种方式可以加快污泥的培养速度,但需要注意选择适合的菌种和合适的接种量。

2.注意事项:(1)在培养过程中,需要时刻关注污泥的性质变化,如SV、MLSS 等指标。

(2)在培养过程中,需要控制好曝气量,避免过度曝气导致污泥老化或沉淀。

(3)在培养过程中,需要定期排放剩余污泥,以保持曝气池中的污泥浓度。

二、厌氧段活性污泥培养1.接种培养:与好氧段的接种培养类似,厌氧段的接种培养也是向消化池中添加其他污水处理厂的厌氧消化污泥或经过浓缩的生物量。

2.逐步培养:逐步培养是指通过控制进水水质、流量和反应条件等因素,逐步增加厌氧消化反应器的负荷,使厌氧消化反应器逐步适应不同的有机物组成和浓度。

通过逐步培养,可以逐渐提高厌氧消化反应器的处理能力和效率。

3.注意事项:(1)在培养过程中,需要控制好进水的有机物浓度和种类,避免过多的有机物进入消化池导致酸化现象的发生。

(2)在培养过程中,需要控制好消化池的温度和压力等参数,以保证厌氧消化反应的正常进行。

(3)在培养过程中,需要定期排放剩余污泥,以保持消化池中的污泥浓度和处理效率。

活性污泥的培养

活性污泥的培养
污泥投加量的确定:通常投加量可以根据 泥计算确定,以概要的食微比作为投加接种 污泥量。概要食微比值控制在5~10。例如 :
初期培菌进水量在1000m³/d; BOD5 =150mg/L;接种污泥浓度=4000mg/L。
那么根据概要食微比(5~10)=(进水量 *BOD5)/(接种污泥量*接种污泥浓度),
培菌常见问题的处理
1、培菌数周不见活性污泥的形成:
1)、接种失败。接种失败的原因很多,常见的是接种过来的污 泥污泥或者泥饼内活性污泥已死亡,无法从休眠状态恢复过来。
2)、曝气过度。曝气过度对活性污泥培菌来说是致命。培菌初 期,没有形成规模菌胶团,游离细菌会很多,过度曝气将消耗氧 化掉大量的游离细菌,使得游离细菌无法在数量上达到要求浓度 时形成菌胶团。
接种污泥来源
2、投加来自脱水机房的污泥饼作为接种污 泥。
投入量的确定:由于其无效成分较多,所 以需求量与接种回流污泥量相近,其有效成 分的判断主要通过确认无机颗粒的流入量和 活性污泥的流入量之比决定;另外,可以通 过显微镜观察泥饼结构来判断活性污泥的有 效成分含量。方法:将泥饼溶解后,用显微 镜观察活性污泥菌胶团的成分数量所占的比 重,能观察到超过5%即可作为合格泥饼。
活性污泥的培养

生化系统培养驯化(好氧)方法表
方法 自然培养
特点
适用范围
启动周期较长,培养成本低,只需要投加适 量的营养物质或者生活污水。培养成功后微 生物处理效果好,需要在温度较高时进行
废水生化性好、水量 较小、工期缓
所需时间(d) 30~50
活性污泥接种 பைடு நூலகம்剂接种
启动周期较短,培养成本较低,使用相似废 水特性的活性污泥启动周期更短,如果活性 污泥选择失误,或者培养失败则需要清理污

快速培养活性污泥的常用方法

快速培养活性污泥的常用方法

快速培养活性污泥的常用方法一、引言活性污泥法是污水处理中常用的一种生物处理方法,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将污水中的有机物和营养物质转化为稳定的有益物质。

在活性污泥法的运行过程中,快速培养活性污泥是关键的一步,有助于提高污水处理效果和效率。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快速培养活性污泥的方法,帮助运营管理人员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

二、常用方法接种培养法接种培养法是一种常用的快速培养活性污泥的方法,该方法是将已经培养好的活性污泥接种到新的污水处理系统中,从而加快活性污泥的培养速度。

此方法适用于在原有污水处理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活性污泥的扩培或新建污水处理系统的启动。

延时曝气法延时曝气法是通过延长曝气时间来促进活性污泥的生长和繁殖。

在延时曝气过程中,微生物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提高降解有机物的能力,从而加快活性污泥的培养速度。

此方法适用于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或难降解废水。

高浓度污泥法高浓度污泥法是通过提高污泥浓度来增加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从而加快活性污泥的培养速度。

此方法适用于处理低浓度有机废水或常规废水。

生物膜法生物膜法是通过在污水接触的固体表面上生长生物膜来提高生物降解和净化效果。

生物膜具有较高的降解有机物的能力,能够加速活性污泥的培养速度。

此方法适用于处理低浓度有机废水或常规废水。

化学物质添加法化学物质添加法是通过向污水中添加适量的化学物质来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常用的化学物质包括营养物质、生长因子等,能够提高微生物的代谢能力和适应性,从而加快活性污泥的培养速度。

此方法适用于处理难降解废水或高浓度有机废水。

三、技术要点1.合理控制曝气量:曝气量是影响活性污泥培养的重要因素之一。

适当的曝气量能够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提高降解有机物的能力。

同时,过量的曝气也会导致能源浪费和污泥老化。

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曝气量,以达到最佳的处理效果。

2.适时排放剩余污泥:剩余污泥是活性污泥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当剩余污泥过多时,会影响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导致活性污泥培养速度减缓。

活性污泥的培养驯化步骤

活性污泥的培养驯化步骤

活性污泥的培养驯化步骤一、步骤1、氧化沟连续进水,使沟污泥浓度达到500mg/l以上,然后启动曝气机闷曝(不进水,不取水);2.2-3天后,停止曝气,静止半个小时。

排出上清液1/2左右,充满新鲜污水后(添加营养源),继续闷曝1-2天后,再排走氧化沟,二沉池1/2左右上清液(往后每天多次,MLSS上升,需要营养源多)。

添加污水,闷曝以后,要反复多次添加污水做营养源。

直到形成絮状体。

SV30在百分之30左右,活性污泥镜检结果,菌胶团已形成,可见到漫游虫,草履虫,钟虫,轮虫等。

这段时间大约为10-15天。

3.改间接进水或者为连续进水。

改闷曝为持续曝气(使曝气中有足够氧气),微生物将二沉池的污泥及时全部回流到曝气池。

(如不及时,微生物长久,积累,缺氧气死亡,有机物腐烂发酵会发臭。

)此阶段10天左右,使氧化沟污泥浓度达到2000-4000mg/l,SV30达到百分之十到二十。

4. 通过镜检及测定沉降比、污泥浓度,注意观察活性污泥的增长情况。

并注意观察在线PH值、DO的数值变化,及时对工艺进行调整。

5. 测定初期水质及排水阶段上清液的水质,根据进出水NH3-N、BOD、COD、NO3-、NO2-等浓度数值的变化,判断出活性污泥的活性及优势菌种的情况,并由此调节进水量、置换量、粪水、NH4Cl、H3PO4、CH3OH 的投加量及周期时间分布情况。

6. 注意观察活性污泥增长情况,当通过镜检观察到菌胶团大量密实出现,并能观察到原生动物(如钟虫),且数量由少迅速增多时,说明污泥培养成熟,可以进生产废水,进行驯化。

二、调试期间的监测和控制在调试及运行过程有许多影响处理效果的因素,主要有进水CODcr 浓度、pH值、温度、溶解氧等,所以对整个系统通过感官判断和化学分析方法进行监测是必不可少的。

根据监测分析的结果对影响因素进行调整,使处理达到最佳效果。

1、温度温度是影响整个工艺处理的主要环境因素,各种微生物都在特定围的温度生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活性污泥投加
1、接种前准备:
菌种培养构筑物的选择:方便操作,有曝气装置,有搅拌,利于加菌种、进原水或营养液的构筑物。

菌种在投加时,方案设定应根据现场具备的条件综合考虑。

如场地、施工、运输车辆、临时电源、临时泵及管道、水枪、高差、过滤等因素。

菌种的粉碎对于压缩污泥应考虑污泥的粉碎问题,应根据现场的条件确定粉碎方法。

粉碎方法选择的顺序为水枪——泵循环+滤网冲击——曝气、搅拌。

2、接种量的多少:厌氧污泥接种量一般不应少于水量的8-10%,否则,将影响启动速度;好氧污泥接种量一般应不少于水量的5%。

只要按照规范施工,厌氧、好氧菌可在规定范围正常启动。

3、污泥来源:厌氧污泥主要来源于已有的厌氧工程,如啤酒厌氧发酵工程、农村沼气池、鱼塘、泥塘、护城河清淤污泥;好氧污泥主要来自城市污水处理厂,应拉取当日脱水的活性污泥作为好氧菌种,接种污泥且按此顺序确定优先级。

1、同类污水厂的剩余污泥或脱水污泥;2、城市污水厂的剩余污泥或脱水污泥;3、其它不同类污水站的剩余污泥或脱水污泥;4、河流或湖泊底部污泥;5、粪便污泥上清液。

二、活性污泥启动
应特别说明,菌种、水温及水质条件,是影响启动周期长短的重要条件。

一般来讲,在低于20℃的条件下,接种和启动均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冬季运行时更是如此。

因此,建议冬季运行时污泥分两次投加,水解酸化池中活性污泥投加比例8%(浓缩污泥),曝气池中活性污泥的投加比例为10﹪(浓缩污泥,干污泥为8%),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投加的比例不同。

投加后按正常水位条件,连续闷曝(曝气期间不进水)7天后,检查处理效果,在确定微生物生化条件正常时,方可小水量连续进水25天,待生化效果明显或气温明显回升时,再次向两池分别投加10﹪活性污泥,生化工艺才能正常启动。

三、污泥驯化
污泥驯化应遵循的原则循序渐进、有的放矢、精心控制的。

污泥驯化的方法与技巧如果培养期间加入的主要是生活污水,这个时候逐步降低生活污水的加入量,并逐步增加原水的进水量,每次增加的进水量为设计进水量的5~10%,每增加一次应稳定2~3个周期或2天左右,发现系统内或出水指标上升应继续维持本次进水量,直至出水指标稳定,如出水指标一直上升,应暂停进水,待指标恢复正常后,进水量应稍微减少,或略大于上周期进水量。

驯化条件具备后,连续运行已见到效果的情况下,采用递增污水进水量的方式,使微生物逐步适应新的生活条件,递增幅度的大小按厌氧、好氧工艺及现场条件有所不同。

以此类推,最终达到系统设计符合。

活性污泥驯化时,也可采用体积负荷法来进行驯化,可根据化验数据、进水指标、系统指标、构筑物体积推算出单位时间的系统污泥负荷,根据体积负荷来确定下个周期的进水量。

好氧正常启动可在10-20天内完成,递增比例为5-10%;而厌氧进水递增比例则要小的很多,一般应控制挥发酸(VFA)浓度不大于1000mg/L,且厌氧池中PH值应保持在6.5-7.5范围内,不要产生太大的波动,在这种情况下水量才可慢慢递增。

一般来讲,厌氧从启动到转入正常运行(满负荷量进水)需要3-6个月才能完成。

四、污泥培养
1、活性污泥培养过程中,应经常测定进水的pH、COD、氨氮和曝气池溶解氧、污泥沉降性能等指标。

活性污泥初步形成后,就要进行生物相观察,根据观察结果对污泥培养状态进行评估,并动态调控培菌过程。

2、活性污泥的培养应尽可能在温度适宜的季节进行。

因为温度适宜,微生物生长快,培菌时间短。

如只能在冬季培菌,则应该采用接种培菌法,所需的种污泥要比春秋季多。

3、培菌过程中,特别是污泥初步形成以后,要注意防止污泥过度自身氧化,特别是在夏季。

有不少厂都发生过此类情况。

这不仅增加了培菌时间和费用,甚至会导致污水处理系统无法按期投入运行。

要避免污泥自身氧化,控制曝气量和曝气时间是关键,要经常测定池内的溶解氧含量,要及时进水以满足微生物对营养的需求。

若进水浓度太低,则要投加大粪等以补充营养,条件不具备时可采用间歇曝气。

4、活性污泥培菌后期,适当排出一些老化污泥有利于微生物进一步生长繁殖。

5、工业废水处理厂在生产装置投产前往往没有废水进入,而一旦生产装置投产后,排放的废水就需及时处理。

此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培菌时间,并提前准备种污泥及养料等。

6、如曝气池中污泥已培养成熟,但仍没有废水进入时,应停止曝气使污泥处于休眠状态,或间歇曝气(延长曝气间隔时间、减少曝气量),以尽可能降低污泥自身氧化的速度。

有条件时,应投加大粪、无毒性的有机下脚料(如食堂泔脚)等营养物。

7、大部分的废水处理厂都有二个(格)以上的曝气池。

这种情况下可先利用一只曝气池培养活性污泥,然后再输送到相邻其它曝气池进行多级扩大培养。

本法适用于规模较大的废水处理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