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辛亥革命教案人教版

合集下载

第8课 辛亥革命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

第8课  辛亥革命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

第8课辛亥革命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课标要求: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知道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幻灯1-2:导入新课导入:第二单元的主题线索是“近代化的探索”,讲述的是中国不同阶级阶层学习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前面我们学习到了地主阶级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的洋务运动,最终因为制度的腐朽而破产,也学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以日本为模板希望引中国走向资本主义道路,因封建顽固势力派的阻扰而最终喋血京城。

戊戌变法以血的教训证明:改良的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要推翻腐朽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决心以革命的方式推翻清王朝,在中国领导了一场革命。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内容——辛亥革命。

幻灯3:课题师:辛亥革命有两个定义,我们来看看,我们常说的是哪个含义呢?幻灯4:辛亥革命的狭义和广义生:广义的辛亥革命。

幻灯5-6:孙中山简介师:要说到辛亥革命,一定要说到孙中山,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孙中山。

一个人的思想主张和他的成长环境、接受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他出生在广东香山贫苦的农民家庭,目睹农民的贫苦和所受的压迫,要决心做“洪秀全第二”说明从小就埋下了反抗的种子。

13岁时,随兄长到了檀香山,先后进了英、美人办的学校,后回到广州入医学校,后又转入香港继续学医,成为医学博士。

他的青年生活有几点值得注意:第一,他与外国人接触较早,13岁就出国了,他所入的学校全都是外国人设立的学校,他对西方的认识远在李鸿章、康有为等人之上,这是我们民族的一大幸事,因为我们要从近代化找出路,我们的领袖人物就应该对近代文化有正确的深刻的认识。

第二,他所受的教育是科学的教育,而且是长期的,科学的思想方法是革命的至宝,这就是孙中山先生所拟的救国方案能超越别人所提的方案。

初级中学八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初级中学八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第8课辛亥革命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孙中山早期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和武昌起义的历史影响等过程与方法观察想象通过观察想象当年加入同盟会的仪式、武昌起义的紧张情景等插图,体会三民主义的实际影响以及辛亥革命在民众中产生的巨大震撼力探究思考提取信息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辛亥革命既是成功的又是失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比较联系同盟会政治纲领与三民主义的联系与区别,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维新派的历史联系与本质区别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情感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的发扬光大进取意识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志士不屈不挠革命精神的张扬。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不断进取的精神,将鼓舞我们完成民族复兴大业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学策略教法选择归纳法、史料分析法、直观法、讨论法和练习巩固法等学法选择归纳法、史料解析法、观察法、讨论法和练习巩固法等课堂组织形式分组讨论教具媒体组合应用多媒体展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史料和网上资料等板书设计第8课辛亥革命一、孙中山创建革命党1.兴中会(1894)2.中国同盟会(1895)纲领:三民主义二、武昌起义(1911年)三、中华民国的成立(1912年)四、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1、维新变法时期,社会上有哪些人赞成?哪些人反对?哪些人无所谓??(资产阶级维新派、开明的地主官僚和知识分子、不愿意当“亡国之君”的光绪帝等人赞成;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反对;广大的缺乏文化知识的农民、手工业者等“社会底层”无所谓。

)2、造成什么后果?(由于力量对比悬殊,手中握有实权的顽固派很轻松地扼杀了这场维新变法运动。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失败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变法运动也失败了,但是,一些从维新派转化而成的革命派继续展开挽救民族危机的活动,他们把斗争的矛头直接对准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最终结束了在中国存在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辛亥革命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辛亥革命教案人教版

第8课辛亥革命教学目标:一、了解孙中山早期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和武昌起义的历史影响等二、通过观察想象当年加入同盟会的仪式、武昌起义的紧张情景等插图,体会三民主义的实际影响以及辛亥革命在民众中产生的巨大震撼力;理解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辛亥革命既是成功的又是失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比较同盟会政治纲领与三民主义的联系与区别,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维新派的历史联系与本质区别。

三、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的发扬光大;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志士不屈不挠革命精神的张扬。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不断进取的精神,将鼓舞我们完成民族复兴大业。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学方法:教师讲授法图片分析法提问启发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南京又称金陵,自古被誉为虎踞龙盘的帝王之地,有诗为证:“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老师就曾经在南京这座美丽的城市里生活过三年,拍下了许多美丽的照片(ppt 展示中山陵巍峨的全貌),在中山陵中葬着的就是被称为“中华民国国父”的孙中山先生,孙先生做过什么事呢?有什么功绩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二、新课教学1、2分钟快速阅读第一子母,完成老师给出的“孙中山创建革命党”的表格,时间、地点、纲领、性质。

ppt展示兴中会成立后各地涌现的多个政治团体,思考:处于分散状态的革命团体对革命形式的进展有何影响?(不利于统一的政治活动,因此迫切要建立一个统一的全国性的组织---同盟会应运而生。

)师:10多年后,中国同盟会怎样建立起来?(可按下列要点启发学生回答——时间:1905年;地点:日本东京;领导人:选孙中山为总理;革命纲领: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机关刊物:《民报》)师:“三民主义”是从同盟会纲领阐发而来的,两者之间有哪些相同?有哪些变化?(可参考下表进行启发分析)小结:两者没有实质上的不同,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原来同盟会的纲领加以阐述和完善而已。

八年级历史上册《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

第8课辛亥革命【课程标准】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

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分析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及三民主义,培养学生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初步能力。

2.通过分析和探讨辛亥革命的重大历史意义,使学生初步学会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孙中山早期革命经历,使学生深深体会到,在国家和民族危亡之际,孙中山和爱国华侨所表现出的强烈爱国之情。

同时引起学生学习孙中山的勇于探索,立志奋斗的积极进取精神。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本课的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三民主义。

中华民国的成立.。

二﹑本课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以及失败的原因。

【教学互动设计】(一)导入新课多媒体简单介绍孙中山的生平。

问题:孙中山有较优越的生活,他为什么会选择走革命之路?是什么问题影响了他的一生?引出课题《辛亥革命》(二)介绍辛亥革命的概念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

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三)出示教学目标(四)自学指导(学生在书中勾画要点,把不清楚的问题进行标注)1、兴中会和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创立者、地点、性质?2、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是什么?如何理解?它在辛亥革命中起了什么作用?3、武昌起义的时间、地点?经过?结果?影响?4、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地点?意义是什么?5、辛亥革命的结果如何?6、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说明理由?(五)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点拨。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辛亥革命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辛亥革命教案 新人教版

第8课辛亥革命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孙中山成立兴中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性质、纲领、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利用有效的课程资源,培养观察和想象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对比,掌握透过现象找出本质的学习方法。

通过分析本课与前后相关内容的内在联系,掌握广泛联系的历史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表现,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精神;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革命派倡导的民主革命是顺应历史潮流,符合民族利益的。

本课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本课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出示孙中山图片,他是谁?你知道的孙中山是怎样的一个人?生:孙中山,介绍孙中山师:据统计,全国仅以孙中山名字命名的大小地名就有数千处之多。

孙中山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人物,被尊称为“国父”。

“国父”那一定是缔造这一国家作出杰出贡献的伟大人物。

让我们一起来看中共十五大报告对孙中山的评价(出示)二、新课学习:(一)辛亥革命的背景1、出示两则材料,引导学生阅读、分析,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

材料一:为了......缓和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慈禧太后感到再也不能照旧样式统治下去了 (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内容有奖励实业;兴办新学堂,派遣留学生;改革旧军制,编练新军等。

……“新政”过程中,清政府大量增加捐税,加重剥削人民。

材料二:为了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维护风雨飘摇的封建统治,清政府决定实行,“预备立宪”。

人教版(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教学设计《 辛亥革命》

人教版(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教学设计《 辛亥革命》

人教版(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教学设计《辛亥革命》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的《辛亥革命》一课,主要讲述了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本课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对中国近代史上这一重大事件的深入了解,使他们认识到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的深远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中国近代史的基本脉络有了初步了解,对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点已有初步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等方面的理解尚不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展和加深。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意义,提高学生对中国近代史上这一重大事件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之间的内在联系。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教材、资料等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辛亥革命的认识。

2.合作探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3.讲授法:教师对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4.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加生动地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2.资料:相关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

3.课件:制作辛亥革命相关知识点的教育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回顾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引发学生对辛亥革命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课件,呈现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使学生对辛亥革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和资料,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辛亥革命》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辛亥革命》教案 新人教版

第8课辛亥革命一、教材内容分析辛亥革命从中国人民的抗争的角度来讲,它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从近代化的进程上来看,它迈出了近代化实质上的一步。

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所以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二、课程标准了解孙中山的主要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目标1、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建立等情况,引导学生建构辛亥革命的历史轮廓2、通过历史图片、文字史料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探讨问题,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3、积极继承和弘扬革命先烈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幸福不懈奋斗的精神,培养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振兴中华”历史使命感和高度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1851年金田起义 1911年武昌起义教师: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两个辛亥年,代表着中国近代史上两场民主革命,一场是1851年洪秀全领导的农民阶级以建立“天国”为目标的太平天国运动,另一场是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以建立“民国”为己任的辛亥革命。

天国的实践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昙花一现,而民国的创举却引领了中国20世纪伟大历史性巨变。

今天让我们回到20世纪初的中国,回到巨变发生的原点,去追忆革命的人和事、追问革命的因和果、追思革命的功和过,共同探寻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

(设计意图:以两个辛亥年的革命为导入,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既回顾了旧知识,又设疑激趣,导入新课的学习。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第一篇认识先生展示:教师:孙中山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人物,被尊称为“国父”。

哪位同学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孙中山,讲一讲有关孙中山的故事?学生:小组分享课前收集的孙中山的资料,推举代表向全班介绍自己眼中的孙中山。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第8课辛亥革命一.课标要求: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教材分析:本课从属于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辛亥革命同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一样,是中国近代化艰难历程中的又一次新的探索。

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

它上承戊戌变法,下启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课共有四目,分别是“孙中山创建革命党”“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和“革命果实被窃取”。

它们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孙中山创建革命党为辛亥革命作了充分的准备,武昌起义的爆发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由此引发了全国的革命,清政府土崩瓦解,中华民国建立,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革命果实为袁所窃取。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归纳本课的主线:准备―爆发―高潮—结局。

三.学情分析:我们面对的是八年级的学生,从认知规律看,他们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虽然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但对抽象的事物却较难理解,尤其是近代化的内容,有些概念很难理解,所以要尽可能地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积极主动地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同时也要注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情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导学提示,自主学习,培养学生阅读、归纳知识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表现,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精神。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六.教学方法:1.教法:讲解法、启发式谈话法、情景体验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辛亥革命教案人教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8课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一、了解孙中山早期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和武昌起义的历史影响等
二、通过观察想象当年加入同盟会的仪式、武昌起义的紧张情景等插图,体会三民主义的实际影响以及辛亥革命在民众中产生的巨大震撼力;理解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辛亥革命既是成功的又是失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比较同盟会政治纲领与三民主义的联系与区别,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维新派的历史联系与本质区别。

三、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的发扬光大;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志士不屈不挠革命精神的张扬。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不断进取的精神,将鼓舞我们完成民族复兴大业。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法图片分析法提问启发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南京又称金陵,自古被誉为虎踞龙盘的帝王之地,有诗为证:“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老师就曾经在南京这座美丽的城市里生活过三年,拍下了许多美丽的照片(ppt展示中山陵巍峨的全貌),在中山陵中葬着的就是
被称为“中华民国国父”的孙中山先生,孙先生做过什么事呢有什么功绩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二、新课教学
1、2分钟快速阅读第一子母,完成老师给出的“孙中山创建革命党”的表格,时间、地点、纲领、性质。

ppt展示兴中会成立后各地涌现的多个政治团体,思考:处于分散状态的革命团体对革命形式的进展有何影响?(不利于统一的政治活动,因此迫切要建立一个统一的全国性的组织---同盟会应运而生。


师:10多年后,中国同盟会怎样建立起来(
可按下列要点启发学生回答——时间:1905年;地点:日本东京;领导人:选孙中山为总理;革命纲领: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机关刊物:《民报》)
师:“三民主义”是从同盟会纲领阐发而来的,两者之间有哪些相同有哪些变化(可参考下表进行启发分析)
小结:两者没有实质上的不同,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原来同盟会的纲领加以阐述和完善而已。

这样的革命纲领适应当时的历史潮流,符合人民的要求,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已经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成了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后来,就是在三民主义的鼓舞下发生了武昌起义,并取得初步的胜利。

2、武昌起义
首先放映一段2分多钟的视频(关于武昌起义),使学生更感性的体会当时的紧张气氛。

并看p37《全国形势图》(全国10多省独立,清政府统治已经崩溃)
师:现在全国形势一片大好,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时机已到。

但是……
(重新播放视频最后一小段,请学生注意一句话:“武昌起义成功了,而此时的孙中山还在美国。

”并补充当时同盟会高层如宋教仁、黄兴等都不在国内。

目的是:引导学生体会这一小细节所折射的历史大问题,也就是中华民国从建立之初就没有一个强有力掌控政局的核心,组织涣散,各派势力缠绕纠结,为以后丢失革命果实买下了隐患。


3、中华民国成立
师:成立具备哪些历史条件(提示从政治、思想、组织三个方面分析:
A.政治基础——武昌起义胜利
B.思想基础——三民主义给了革命党人舍生忘死、前仆后继进行斗争的巨大精神力量。

C.组织基础——独立各省的代表聚会南京,孙中山被选举为临时大总统。

课本35页孙中山接受卫兵致敬的插图,就反映了这一历史现象。

最后要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中华民国是一个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它的建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旧民主革命达到了高潮,这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果。


师:前面我们通过一个历史小细节发现了新政府存在的巨大隐患,果然出现了问题。

(ppt展示清帝退位和袁世凯篡夺胜利果实)。

师:看课本P39动脑筋,思考
3、如何评价辛亥革命(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联系37页“自由阅读卡”内容,从革命的目标和直接结果进行分析——
A.革命目标:推翻清朝的统治,结束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直接结果: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是却让袁世凯窃取了胜利果实。

因此,辛亥革命既是成功的又是失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