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考三角形常见易错点大全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最容易错的点

八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最容易错的点

在八年级数学教科书上,三角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学生们经常会遇到的内容。

然而,在学习三角形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容易犯一些错误。

本文将根据提供的主题,深入分析八年级上册数学中,最容易犯错的三角形知识点,并从浅入深地探讨这些容易犯错的点,帮助你更深入地理解这些知识。

1. 直角三角形的边长关系在学习直角三角形时,很多学生容易混淆直角三角形的边长关系。

在直角三角形中,对于三条边a、b和c,我们知道a、b是直角边,c是斜边。

而很多学生在计算直角三角形的边长关系时,经常容易混淆a、b和c的关系,导致计算错误。

2. 角平分线的性质另一个容易出错的地方是角平分线的性质。

在许多三角形题中,角平分线经常会出现,但很多学生对于角平分线的性质理解不够深入,导致在解题时出现错误。

角平分线的性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三角形知识点,需要认真对待。

3. 不等边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不等边三角形是另一个容易出错的知识点。

在解题时,学生们经常会把等边三角形和不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混淆,导致在计算边长和角度时出现错误。

需要重点理解不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并加以区分。

4. 外角与内角的关系在学习三角形的过程中,外角与内角的关系也是一个容易混淆的知识点。

许多学生在计算三角形的外角和内角时,往往会出现混淆或计算错误,因此需要详细了解外角与内角的关系,避免犯错。

八年级上册数学中,三角形是一个容易出错的知识点,学生们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需要格外小心。

要避免犯错,首先要对直角三角形的边长关系、角平分线的性质、不等边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和外角与内角的关系有深入的理解。

在解题过程中要仔细核对每一步的计算,确保不出现错误。

通过认真学习和练习,相信你一定能够掌握这些知识,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希望我的观点和理解能够帮助你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祝你学习进步!八年级数学教科书中关于三角形的知识点确实是一个容易出错的地方,但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和练习,相信我们一定能够掌握这些知识,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中考数学三角形常考考点及易错点

中考数学三角形常考考点及易错点

中考数学三角形常考考点及易错点易错点1:三角形的概念以及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线的特点与区别。

易错点2:三角形三边之间的不等关系,注意其中的“任何两边”。

求最短距离的方法。

易错点3: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分类与三角形内外角性质,专门关注外角性质中的“不相邻”。

易错点4:全等形,全等三角形及其性质,三角形全等判定。

着重学会论证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相似与全等的综合运用以及线段相等是全等的特点,线段的倍分是相似的特点以及相似与三角函数的结合。

依照边边角不能得到两个三角形全等。

易错点5:两个角相等和平行经常是相似的差不多构成要素,以及相似三角形对应高之比等于相似比,对应线段成比例,面积之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易错点6:等腰(等边)三角形的定义以及等腰(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运用等腰(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解决有关运算与证明问题,那个地点需注意分类讨论思想的渗入。

易错点7:运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运算线段的长,证明线段的数量关系,解决与面积有关的问题以及简单的实际问题。

易错点8:将直角三角形,平面直角坐标系,函数,开放性问题,探干脆问题结合在一起综合运用探究各种解题方法。

易错点9:中点,中线,中位线,一半定理的归纳以及各自的性质。

易错点10:直角三角形判定方法:三角形面积的确定与底上的高(专门是钝角三角形)。

一样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事实上确实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因此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事实上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易错点11:三角函数的定义中对应线段的比经常出错以及专门角的三角函数值。

直角三角形常考的10个易错点浅析

直角三角形常考的10个易错点浅析

直角三角形常考的10个易错点浅析1.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性质1: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性质2: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性质3:直角三角形中30o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2. 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判定1: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判定2: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3.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为a 和b ,斜边为 c ,那么222c b a =+.4. 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勾股定理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三边长a 、b 、c 满足a 2+b 2=c 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5.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断:斜边和一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斜边、直角边公理”或“H L ”)6. 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7. 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的逆定理:角平分线性质定理: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易错点1 忽略了运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的前提条件在运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时,它的前提是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三角形不是直角三角形,那么这些性质就不存在了,所以运用时要注意前提条件。

例题1 如图,在△ABC 中,CD 是AB 边上的高,∠A =60°,则∠BCD 的度数为( )A .30°B .60°C .90°D .无法确定【错解】B【错因】在本题中没有指明△ABC 是直角三角形,故不能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计算。

错解中想当然地认为△ABC 是直角三角形,然后利用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进而造成错解。

【正解】D例题2 如图,在△ABC 中,∠ABC =75°,从顶点B 引射线BD 与CA 交于D 点,使∠CDB =30°,BD =AD 。

求证:AD =2BC 。

【错解】在△BCD 中,∵∠CDB =30°,∴BC =12BD 。

∵BD =AD ,∴BC =12AD ,即AD =2BC 【错因】在本题中没有指明∠C =90O,故不能直接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计算。

中考数学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大题培优 易错 难题)及答案

中考数学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大题培优 易错 难题)及答案

在 Rt△ ABE 中,AE= AB2 BE 2 =6 ,
∴ coaA= AE 6 4 . AB 7.5 5
(2)如图 2 中,作 PH⊥AC 于 H.
∵ PA=5t,PH=3t,AH=4t,HQ=AC-AH-CQ=9-9t, ∴ PQ2=PH2+HQ2=9t2+(9-9t)2,
∵ S△ PQM= 9 S△ QCN, 5
∵ ∠ QOC+∠ QOG=90°,
∴ ∠ EOC=∠ QOG,
∴ tan∠ EOC=tan∠ QOG,
∴ EC GQ , OC OG
8 5t 3t

4 5 , 3 44t
5
整理得:5t2-66t+160=0,
解得 t 16 或 10(舍弃) 5
∴ 当 t 16 秒时,OE⊥OQ. 5
【点睛】
【答案】(1) t=4s ;(2) S四边形PEGO
3t2 8
15 t 8
6
, (0
t
5) ;(3) t
5 2
时,
S四边形PEGO
取得最大值;(4)
t
16 5
时,
OE
OQ
.
【解析】
【分析】
(1)当点 E 在∠ BAC 的平分线上时,因为 EP⊥AB,EC⊥AC,可得 PE=EC,由此构建方程
即可解决问题.
可解决问题.
【详解】
(1)在 Rt△ ABC 中,∵ ∠ ACB=90°,AB=10cm,BC=8cm,
∴ AC= 102 82 =6(cm),
∵ OD 垂直平分线段 AC, ∴ OC=OA=3(cm),∠ DOC=90°, ∵ CD∥ AB,
∴ ∠ BAC=∠ DCO,

中考数学易错题复习专题:三角形(1)

中考数学易错题复习专题:三角形(1)

三角形易错点1:三角形的概念,三角形中三种重要的线段——角平分线、中线、高.易错题1:如图,点A ,B ,C 分别是线段A 1B ,B 1C ,C 1A 的中点,若△ABC 的面积是1,那么△A 1B 1C 1的面积是______________.CBA1B 1A 1错解:4 正解:7赏析:错解的主要原因在对三角形中线的有关性质理解错误,以为外侧三个三角形与里面的△ABC 面积相等.三角形的一条中线把原三角形分成的两部分是两个等底同高的等积三角形,由此,连接B 1A ,C 1B ,A 1C ,图中的7个小三角形面积均相等,故答案为7.易错点2: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易错题2:现有3cm ,4cm ,7cm ,9cm 长的四根木棒,任取其中的三根组成一个三角形,那么可组成三角形的个数是……………………………………………………………(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 错解:C 正解:B 赏析:本题对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理解错误,可能以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对立面是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其实,其对立面还包括等于的情况.从四根木棒中任取三根,共有3cm ,4cm ,7cm ;3cm ,4cm ,9cm ;3cm ,7cm ,9cm ;4cm ,7cm ,9cm 四种情况,但3+4=7,3+4<9,所以这两种情况不能组成三角形,故选B .易错点3:三角形按边、按角的分类,三角形内、外角的性质,特别是外角的两条性质. 易错题3:如图,在△ABC 中,∠ABC =50°,∠ACB =60°,点E 在BC 的延长线上,∠ABC 的平分线BD 与∠ACE 的平分线CD 相交于点D ,连接AD ,下列结论:①∠BAC =70°;②∠DOC =90°;∠BDC =35°;∠DAC =55°.其中,不正确的有………………( )A .①③B .②④C .②D .④F M O NP DA B错解:B 正解:C赏析:本题对①,②,③可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就可判断对错,关键是对④的判断易产生错误本题错解就是这种情况.判断④对错的关键是能否判定AD 是△ABC 的外角∠F AC 的平分线,为此,过点D 分别作DM ⊥AF 于点M ,DN ⊥AC 于点N ,DP ⊥CE 于点P ,由BD ,CD 分别平分∠BAC ,∠ACE ,可得DM =DP ,DN =DP ,所以DM =DN ,由角平分线的判定可得AD 平分∠F AC ,从而可通过计算判断④正确.易错点4: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特别是两边一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易错题4:如图,已知AB =DC ,∠ACF =∠DBE ,则添加下列条件之一,能判定△ACF ≌△DBE 且是用“SAS ”判断全等的是……………………………………………………( )A .AF =DEB .∠A =∠DC .AF ∥DED .FC =EBF EDC AB错解:A 正解:D赏析: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通常有SAS 、ASA 、SSS 、AAS 四种,本题错解的原因是对SAS 的条件没有理解清楚.两边一角对应相等的情况有两种:一种是SAS ,其条件是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另一种是两边及其一组等边的对角对应相等,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不全等.易错题5:如图,在△ABC 和△ABD 中,AC 与BD 相交于点E ,AD =BC ,∠DAB =∠CBA ,求证:AE =BE .EBCDA错解:∵∠DAB =∠CBA ,∴∠DAE =∠CBE ,在△ADE 和△BCE 中,∵AD =BC ,∠DAE =∠CBE ,∠DEA =∠CEB ,∴△ADE ≌△BCE (AAS ),∴AE =BE .正解:在△ADB 和△BCA 中,∵AD BC DAB CBA AB BA =⎧⎪∠=∠⎨⎪=⎩,∴△ADB ≌△BCA (SAS ),∴∠D =∠C . 在△ADE 和△BCE 中,∵AD BC DEA CEB D C =⎧⎪∠=∠⎨⎪∠=∠⎩,∴△ADE ≌△BCE (AAS ),∴AE =BE .又解:在△ADB 和△BCA 中,∵AD BC DAB CBA AB BA =⎧⎪∠=∠⎨⎪=⎩,∴△ADB ≌△BCA (SAS ),∴∠ABD =∠BAC ,即∠ABE =∠BAE ,∴AE =BE .赏析:本题错在第一步,由∠DAB =∠CBA ,不能得出∠DAE =∠CBE ,可能是把未知条件当做已知条件用了.应先根据“SAS ”证△ADB ≌△BCA ,注意,这里的理由是“SAS ”而不是“SSA ”,由“SSA ”不能判断三角形全等,接下来可用“AAS ”或“ASA ”证△ADE≌△BCE 而得出结论,也可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角对等边”得出结论.易错点5:等腰三角形(含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易错题6:已知△ABC 是等边三角形,BD 为中线,延长BC 至点E ,使CE =CD =a ,连接DE ,则DE =__________.EBCDA错解:2a 正解赏析:本题可能以为DE =AC 而得出错解,在△DCE 中,用三边的关系也可判断2a 不正确.应先由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得出BD 垂直平分AC ,∠CBD =30°,∠BCD =60°,又CE =CD ,∴∠E =∠CDE ,又∵∠BCD =∠E +∠CDE ,∴∠E =∠CBD =30°,∴BD =ED .再在Rt △BCD 中,由tan ∠BCD =BDCD得出BD =CD tan60,也可在Rt △BCD 中先得出BC =2CD ,再由勾股定理求得BD,∴DE.易错点6: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计算或证明有关问题时注意分类讨论思想的运用.易错题7:在△ABC 中,AB =AC ,AB 的垂直平分线与AC 所在直线相交所得锐角为40°,则∠B 的度数为_______________.错解:65°正解:65°或25°赏析:本题只考虑了△ABC 中顶角∠BAC 为锐角的情况.由于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可以是锐角,也可以是直角或钝角,∴本题应分三种情况讨论求解:①当∠BAC 为锐角时,如图1:40°图1E BCD A40°图2EBCDA图3EBCDADE 垂直平分AB ,∠ADE =40°,则∠A =50°,又∵AB =AC ,∴∠B =∠C ,∴∠B =180502︒-︒=65°;当∠BAC 为钝角时,如图2,DE 垂直平分AB ,∠ADE =40°,则∠DAB =50°,∴∠BAC =180°-50°=130°,又∵AB =AC ,∴∠B =∠C ,∴∠B =1801302︒-︒=25°(或:由∠DAB =∠B +∠C ,而∠B =∠C ,∴∠B =12∠DAB =12×50°=25°);当∠BAC 为直角时,如图3,DE ∥AC ,不合题意,此种情况舍去.∴答案为65°或25°.易错点7:全等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的综合应用.易错题8:我们把由不平行于底边的直线截等腰三角形两腰所得的四边形称为“准等腰梯形”.如图1,四边形ABCD 即为“准等腰梯形”,其中∠B =∠C .在由不平行BC 的直线AD 截△PBC 所得的四边形ABCD 中,∠BAD 与∠ADC 的平分线交于点E ,若EB =EC ,请问当点E 在四边形ABCD 内部时(如图2所示),四边形ABCD 是不是“准等腰梯形”,为什么?若点E 不在四边形ABCD 内部时,情况又将如何?写出你的结论.(不必说明理由)图1BCP D A 图2EBCDA图3BCDA错解:是“准等腰梯形”,理由:∵EB =EC ,∴∠EBC =∠ECB ,∴∠ABC =∠DCB ,∴是“准等腰梯形”.当点E 不在四边形ABCD 内部时,如图3,四边形ABCD 是“准等腰梯形”.正解:如图4,过点E 分别作EF ⊥AB 于点F ,EG ⊥AD 于点G ,EH ⊥CD 于点H .∵AE 、DE 分别平分∠BAD 、∠ADC ,∴EF =EG =EH .又∵EB =EC ,∴Rt △BFE ≌Rt △CHE ,∴∠3=∠4,又∵EB =EC ,∴∠1=∠2,∴∠1+∠3=∠2+∠4,即∠ABC =∠DCB .又∵四边形ABCD 为AD 截某三角形所得,且AD 不平行BC ,∴四边形ABCD 是“准等腰梯形”. 当点E 不在四边形ABCD 内部时,有两种情况:当点E 在四边形ABCD 的边BC 上时,如图5,四边形ABCD 是“准等腰梯形”;当点E 在四边形ABCD 的外部时,如图6,四边形ABCD 是“准等腰梯形”.4321HGF图4EBCD A 图5BCDA 图6BDA赏析:本题中第一问的理由不正确,没有充分利用两条角平分线的条件,第二问没有理解不在四边形内部的含义,不在四边形内部应包括在四边形上和四边形外部两种情况.这两种情况的理由是:当点E 在四边形ABCD 的边BC 上时,如图7,同理可得Rt △BFE ≌Rt △CHE ,∴∠B =∠C ,∴四边形ABCD 是“准等腰梯形”;当点E 在四边形ABCD 的外部时,如图8,同理可得Rt △BFE ≌Rt △CHE ,∴∠EBF =∠ECH ,∵EB =EC ,∴∠EBC =∠ECB ,∴∠EBF -∠EBC =∠ECH -∠ECB ,即∠ABC =∠DCB .∴四边形ABCD 是“准等腰梯形”.HGF 图7BCD A H GF 图8BCD A易错练1.如图,将一块含有30°角的直角三角板的两个顶点叠放在矩形的两条边上,若∠1=25°,则∠2的度数为……………………………………………………………………………( ) A .53° B .55° C .57° D .60°2.如图,在△ABC 中,AB =AC ,点D 、E 在BC 上,连接AD 、AE .若只添加一个条件就能得到∠DAB =∠EAC ,则下列条件中不正确的是………………………………………( ) A .BE =CD B .AD =AE C .∠BAE =∠CAD D .∠DAE =∠DEA30°21第1题图第2题图BCDA3.已知等腰三角形ABC 中,AD ⊥BC 于点D ,AD =12BC ,则△ABC 的底角度数为_________. 4.在△ABC 中,AB =AC ,点E 、F 分别在AB 、AC 上,AE =AF ,BF 与CE 相交于点D .求证:DB =DC ,并直接写出图中其他相等的线段.FEBC DA5.已知等腰三角形ABC 中,∠ACB =90°,点E 在AC 边的延长线上,且∠DEC =45°,点M 、N 分别是DE 、AE 的中点,连接MN 交直线BE 于点F .当点D 在CB 边的延长线上时,如图1所示,易证MF +FN =12BE . (1)当点D 在CB 边上时,如图2所示,上述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请写出你的猜想,并说明理由.(2)当点D 在BC 边的延长线上时,如图3所示,请证明你发现的结论. (3)你能用式子综合概括本题中MF 、FN 与BE 之间的关系吗?NMF EBC DA图1N MFEBCDA图2NMFE BC DA 图3参考答案3.75°或45°或15°解析:分三种情况:如图①,AD为腰上的高,且在△ABC内部,∵AB=BC,AD=12BC,∴AD=12AB,∴12ADAB=,又∵sin∠B=ADAB,∴sin∠B=12,∴∠B=30°,∴底角为180302︒-︒=75°;如图②,AD为底边上的高,∵AB=BC,AD⊥BC,∴BD=CD,又∵AD=12BC,∴BD=AD,∴△ABD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底角为45°;如图③,AD为腰上的高,且在△ABC外部,∵AB=BC,AD=12BC,∴AD=12AB,∴12ADAB=,又∵sin∠DBA=ADAB,∴sin∠DBA=12,∴∠DBA=30°,又∵∠DBA=∠B +∠C,∠B=∠C,∴底角为30°÷2=15°.4.证明:在△ABF和△ACE中,∵AB ACBAF CAEAF AE=⎧⎪∠=∠⎨⎪=⎩,∴△ABF≌△ACE(SAS),∴∠ABF=∠ACE,∴BF=CE,∵AB=AC,AE=AF,∴BE=CF.∠ABF =∠ACE ,∵AB =AC ,∴∠ABC =∠ACB ,∴∠ABC -∠ABF =∠ACB -∠ACE ,即∠DBC =∠DCB ,∴DB =DC .图中其他相等的线段有DE =DF ,BE =CF ,BF =CE . 5.解:(1)不成立;猜想:FN -MF =12BE .理由如下:如图4,连接AD ,∵点M 、N 分别是DE 、AE 的中点,∴MN =12AD ,又∵AC =BC ,∠ACB =∠BCE =90°,∠DEC =45°,∴DC =EC ,∴△ACD ≌△BCE (SAS ),∴AD =BE .∵MN =FN -MF ,∴FN -MF =12BE .N MFEBCD A图4(2)发现的结论: MF -FN =12BE .证明:如图5,连接AD ,∵点M 、N 分别是DE 、AE 的中点,∴MN =12AD ,又∵AC =BC ,∠ACB =∠BCE =90°,∠DEC =45°,∴DC =EC ,∴△ACD ≌△BCE (SAS ),∴AD =BE .∵MN =MF -FN ,∴MF -FN =12BE .。

中考解直角三角形知识点整理复习

中考解直角三角形知识点整理复习

x tan 21°
8 3
x

B
D
第 19 题图

Rt△CEG 中, tan
CGE
CE GE
,则 GE
tan
CE CGE
x tan 37°
4 3
x
∵ EF FG EG,∴ 8 x 50 4 x . x 37.5 ,∴ CD CE ED 37.51.5 39 (米).
3
3
答:古塔的高度约是 39 米. ························ 6 分
a2 b2
a 由 Sin A=c,求∠A;∠B=90°-A,b=
c2 - a2
∠B=90°-A,a=b·Sin A,c=cosA
A bC 一

角 一锐角
锐角,对边 (如∠A,a)
∠B=90°-A,b=,c=
斜边,锐角(如 c,∠A)
∠B=90°-A,a=c·Sin A, b=c·cos A
2、测量物体的高度的常见模型
35º 40
CB
D
面 CD 有多长
º
(结果精确到 0.1m.参考数据:sin40º ≈,cos40º ≈,sin35º ≈,tan35º ≈
(2012)20.(8 分)
附历年真题标准答案:
(2007)19.(本小题满分 6 分)
解:过 C 作 AB 的垂线,交直线 AB 于点 D,得到 Rt△ACD 与 Rt△BCD.
数学模型
所用 应测数据
工具
α β x
h1
h
皮尺
αβ a
h x
侧倾 器
仰角α 俯角β 高度 a
俯角α 俯角β
高度
数量关系

初中数学三角形易错题汇编含答案

初中数学三角形易错题汇编含答案
C.不能判定△ABC≌△AED,故C符合题意.
D.∵AB=AE,∠BAC=∠EAD,AC=AD,∴△ABC≌△AED(SAS),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如图,在菱形 中,点 在 轴上,点 的坐标轴为 ,点 的坐标为 ,则菱形 的周长等于()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如下图,先求得点A的坐标,然后根据点A、D的坐标刻碟AD的长,进而得出菱形ABCD的周长.
3.AD是△ABC中∠BAC的平分线,DE⊥AB于点E,DF⊥AC交AC于点F.S△ABC=7,DE=2,AB=4,则AC长是( )
A.4B.3C.6D.2
【答案】B
【解析】
【分析】
首先由角平分线的性质可知DF=DE=2,然后由S△ABC=S△ABD+S△ACD及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得出结果.
【详解】
解:AD是△ABC中∠BAC的平分线,
【详解】
在Rt△ABC中,∠A=90°,
∵∠1=45°(已知),
∴∠3=90°-∠1=45°(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4=180°-∠3=135°(平角定义),
∵EF∥MN(已知),
∴∠2=∠4=135°(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故选D.
【点睛】
此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与平行线的性质.注意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与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D、72+202≠252,242+152≠252,故D不正确,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应用.判断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已知三角形三边的长,只要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加以判断即可.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若三角形三边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中考数学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大题培优 易错 难题)及答案解析

中考数学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大题培优 易错 难题)及答案解析

中考数学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大题培优易错难题)及答案解析一、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1.如图,山坡上有一棵树AB,树底部B点到山脚C点的距离BC为63米,山坡的坡角为30°.小宁在山脚的平地F处测量这棵树的高,点C到测角仪EF的水平距离CF=1米,从E处测得树顶部A的仰角为45°,树底部B的仰角为20°,求树AB的高度.(参考数值:sin20°≈0.34,cos20°≈0.94,tan20°≈0.36)【答案】6.4米【解析】解:∵底部B点到山脚C点的距离BC为6 3 米,山坡的坡角为30°.∴DC=BC•cos30°=3==米,639∵CF=1米,∴DC=9+1=10米,∴GE=10米,∵∠AEG=45°,∴AG=EG=10米,在直角三角形BGF中,BG=GF•tan20°=10×0.36=3.6米,∴AB=AG-BG=10-3.6=6.4米,答:树高约为6.4米首先在直角三角形BDC中求得DC的长,然后求得DF的长,进而求得GF的长,然后在直角三角形BGF中即可求得BG的长,从而求得树高2.(6分)某海域有A,B两个港口,B港口在A港口北偏西30°方向上,距A港口60海里,有一艘船从A港口出发,沿东北方向行驶一段距离后,到达位于B港口南偏东75°方向的C处,求该船与B港口之间的距离即CB的长(结果保留根号).【答案】.【解析】试题分析:作AD⊥BC于D,于是有∠ABD=45°,得到AD=BD=,求出∠C=60°,根据正切的定义求出CD的长,得到答案.试题解析:作AD⊥BC于D,∵∠EAB=30°,AE∥BF,∴∠FBA=30°,又∠FBC=75°,∴∠ABD=45°,又AB=60,∴AD=BD=,∵∠BAC=∠BAE+∠CAE=75°,∠ABC=45°,∴∠C=60°,在Rt△ACD中,∠C=60°,AD=,则tanC=,∴CD==,∴BC=.故该船与B港口之间的距离CB的长为海里.考点: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方向角问题.3.如图,平台AB高为12m,在B处测得楼房CD顶部点D的仰角为45°,底部点C的俯角为30°,求楼房CD的高度(3=1.7).【答案】32.4米.【解析】试题分析:首先分析图形,根据题意构造直角三角形.本题涉及多个直角三角形,应利用其公共边构造关系式求解.试题解析:如图,过点B作BE⊥CD于点E,根据题意,∠DBE=45°,∠CBE=30°.∵AB⊥AC,CD⊥AC,∴四边形ABEC为矩形,∴CE=AB=12m,在Rt△CBE中,cot∠CBE=BE CE,∴BE=CE•cot30°=12×3=123,在Rt△BDE中,由∠DBE=45°,得DE=BE=123.∴CD=CE+DE=12(3+1)≈32.4.答:楼房CD的高度约为32.4m.考点: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仰角俯角问题.4.已知Rt△ABC中,AB是⊙O的弦,斜边AC交⊙O于点D,且AD=DC,延长CB交⊙O 于点E.(1)图1的A、B、C、D、E五个点中,是否存在某两点间的距离等于线段CE的长?请说明理由;(2)如图2,过点E作⊙O的切线,交AC的延长线于点F.①若CF=CD时,求sin∠CAB的值;②若CF=aCD(a>0)时,试猜想sin∠CAB的值.(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直接写出结果)【答案】(1)AE=CE;(2)①;②.【解析】试题分析:(1)连接AE、DE,如图1,根据圆周角定理可得∠ADE=∠ABE=90°,由于AD=DC,根据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得AE=CE;(2)连接AE、ED,如图2,由∠ABE=90°可得AE是⊙O的直径,根据切线的性质可得∠AEF=90°,从而可证到△ADE∽△AEF,然后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D•AF.①当CF=CD时,可得,从而有EC=AE=CD,在Rt△DEC中运用三角函数可得sin∠CED=,根据圆周角定理可得∠CAB=∠DEC,即可求出sin∠CAB的值;②当CF=aCD(a>0)时,同①即可解决问题.试题解析:(1)AE=CE.理由:连接AE、DE,如图1,∵∠ABC=90°,∴∠ABE=90,∴∠ADE=∠ABE=90°,∵AD=DC,∴AE=CE;(2)连接AE、ED,如图2,∵∠ABE=90°,∴AE是⊙O的直径,∵EF是⊙OO的切线,∴∠AEF=90°,∴∠ADE=∠AEF=90°,又∵∠DAE=∠EAF,∴△ADE∽△AEF,∴,∴=AD•AF.①当CF=CD时,AD=DC=CF,AF=3DC,∴=DC•3DC=,∴AE=DC,∵EC=AE,∴EC=DC,∴sin∠CAB=sin∠CED===;②当CF=aCD(a>0)时,sin∠CAB=.∵CF=aCD,AD=DC,∴AF=AD+DC+CF=(a+2)CD,∴=DC•(a+2)DC=(a+2),∴AE=DC,∵EC=AE,∴EC=DC,∴sin∠CAB=sin∠CED==.考点:1.圆的综合题;2.探究型;3.存在型.5.如图13,矩形的对角线,相交于点,关于的对称图形为.(1)求证:四边形是菱形;(2)连接,若,.①求的值;②若点为线段上一动点(不与点重合),连接,一动点从点出发,以的速度沿线段匀速运动到点,再以的速度沿线段匀速运动到点,到达点后停止运动.当点沿上述路线运动到点所需要的时间最短时,求的长和点走完全程所需的时间.【答案】(1)详见解析;(2)①②和走完全程所需时间为【解析】试题分析:(1)利用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2)①构造直角三角形求;②先确定点沿上述路线运动到点所需要的时间最短时的位置,再计算运到的时间.试题解析:解:(1)证明:四边形是矩形.与交于点O,且关于对称四边形是菱形.(2)①连接,直线分别交于点,交于点关于的对称图形为在矩形中,为的中点,且O为AC的中点为的中位线同理可得:为的中点,②过点P作交于点由运动到所需的时间为3s由①可得,点O以的速度从P到A所需的时间等于以从M运动到A 即:由O运动到P所需的时间就是OP+MA和最小.如下图,当P运动到,即时,所用时间最短.在中,设解得:和走完全程所需时间为考点:菱形的判定方法;构造直角三角形求三角函数值;确定极值时动点的特殊位置6.如图,湿地景区岸边有三个观景台、、.已知米,米,点位于点的南偏西方向,点位于点的南偏东方向.(1)求的面积;(2)景区规划在线段的中点处修建一个湖心亭,并修建观景栈道.试求、间的距离.(结果精确到米)(参考数据:,,,,,,)【答案】(1)560000(2)565.6【解析】试题分析:(1)过点作交的延长线于点,,然后根据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求出∠CAE,再根据正弦的性质求出CE的长,从而得到△ABC的面积;(2)连接,过点作,垂足为点,则.然后根据中点的性质和余弦值求出BE、AE的长,再根据勾股定理求解即可.试题解析:(1)过点作交的延长线于点,在中,,所以米.所以(平方米).(2)连接,过点作,垂足为点,则.因为是中点,所以米,且为中点,米,所以米.所以米,由勾股定理得,米.答:、间的距离为米.考点:解直角三角形7.如图,某校数学兴趣小组为测量校园主教学楼AB 的高度,由于教学楼底部不能直接到达,故兴趣小组在平地上选择一点C ,用测角器测得主教学楼顶端A 的仰角为30°,再向主教学楼的方向前进24米,到达点E 处(C ,E ,B 三点在同一直线上),又测得主教学楼顶端A 的仰角为60°,已知测角器CD 的高度为1.6米,请计算主教学楼AB 的高度.(3≈1.73,结果精确到0.1米)【答案】22.4m 【解析】 【分析】首先分析图形,根据题意构造直角三角形.本题涉及多个直角三角形,应利用其公共边构造等量关系,进而求解. 【详解】解:在Rt △AFG 中,tan ∠AFG 3, ∴FG =tan 3AG AFG =∠,在Rt △ACG 中,tan ∠ACG =AGCG, ∴CG =tan AGACG ∠=3.又∵CG ﹣FG =24m ,33=24m ,∴AG=123m,∴AB=123+1.6≈22.4m.8.如图,在△ABC中,∠A=90°,∠ABC=30°,AC=3,动点D从点A出发,在AB边上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点B运动,连结CD,作点A关于直线CD的对称点E,设点D运动时间为t(s).(1)若△BDE是以BE为底的等腰三角形,求t的值;(2)若△BDE为直角三角形,求t的值;(3)当S△BCE≤92时,所有满足条件的t的取值范围(所有数据请保留准确值,参考数据:tan15°=23【答案】(1)332;(23秒或3秒;(3)6﹣3【解析】【分析】(1)如图1,先由勾股定理求得AB的长,根据点A、E关于直线CD的对称,得CD垂直平分AE,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得:AD=DE,所以AD=DE=BD,由3,可得t 的值;(2)分两种情况:①当∠DEB=90°时,如图2,连接AE,根据3t的值;②当∠EDB=90°时,如图3,根据△AGC≌△EGD,得AC=DE,由AC∥ED,得四边形CAED 是平行四边形,所以AD=CE=3,即t=3;(3)△BCE中,由对称得:AC=CE=3,所以点D在运动过程中,CE的长不变,所以△BCE 面积的变化取决于以CE作底边时,对应高的大小变化,①当△BCE在BC的下方时,②当△BCE在BC的上方时,分别计算当高为3时对应的t的值即可得结论.【详解】解:(1)如图1,连接AE,由题意得:AD=t,∵∠CAB=90°,∠CBA=30°,∴BC=2AC=6,∴∵点A、E关于直线CD的对称,∴CD垂直平分AE,∴AD=DE,∵△BDE是以BE为底的等腰三角形,∴DE=BD,∴AD=BD,∴;(2)△BDE为直角三角形时,分两种情况:①当∠DEB=90°时,如图2,连接AE,∵CD垂直平分AE,∴AD=DE=t,∵∠B=30°,∴BD=2DE=2t,∴∴②当∠EDB=90°时,如图3,连接CE,∵CD垂直平分AE,∴CE=CA=3,∵∠CAD=∠EDB=90°,∴AC∥ED,∴∠CAG=∠GED,∵AG=EG,∠CGA=∠EGD,∴△AGC≌△EGD,∴AC=DE,∵AC∥ED,∴四边形CAED是平行四边形,∴AD=CE=3,即t=3;综上所述,△BDE为直角三角形时,t3秒;(3)△BCE中,由对称得:AC=CE=3,所以点D在运动过程中,CE的长不变,所以△BCE 面积的变化取决于以CE作底边时,对应高的大小变化,①当△BCE在BC的下方时,过B作BH⊥CE,交CE的延长线于H,如图4,当AC=BH=3时,此时S△BCE=12AE•BH=12×3×3=92,易得△ACG≌△HBG,∴CG=BG,∴∠ABC=∠BCG=30°,∴∠ACE=60°﹣30°=30°,∵AC=CE,AD=DE,DC=DC,∴△ACD≌△ECD,∴∠ACD=∠DCE=15°,tan∠ACD=tan15°=t3=2﹣3,∴t=6﹣33,由图形可知:0<t<6﹣33时,△BCE的BH越来越小,则面积越来越小,②当△BCE在BC的上方时,如图3,CE=ED=3,且CE⊥ED,此时S△BCE=12CE•DE=12×3×3=92,此时t=3,综上所述,当S△BCE≤92时,t的取值范围是6﹣33≤t≤3.【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综合题、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性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面积问题、轴对称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学会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思考问题,学会寻找特殊点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压轴题.9.已知:如图,AB为⊙O的直径,AC与⊙O相切于点A,连接BC交圆于点D,过点D作⊙O的切线交AC于E.(1)求证:AE=CE(2)如图,在弧BD上任取一点F连接AF,弦GF与AB交于H,与BC交于M,求证:∠FAB+∠FBM=∠EDC.(3)如图,在(2)的条件下,当GH=FH,HM=MF时,tan∠ABC=34,DE=394时,N为圆上一点,连接FN交AB于L,满足∠NFH+∠CAF=∠AHG,求LN的长.【答案】(1)详见解析;(2)详见解析;(3)4013 NL【解析】【分析】(1)由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得∠ADC=90°,由切线长定理得EA=ED,再由等角的余角相等,得到∠C=∠EDC,进而得证结论.(2)由同角的余角相等,得到∠BAD=∠C,再通过等量代换,角的加减进而得证结论.(3)先由条件得到AB=26,设HM=FM=a,GH=HF=2a,BH=43a,再由相交弦定理得到GH•HF=BH•AH,从而求出FH,BH,AH,再由角的关系得到△HFL∽△HAF,从而求出HL,AL,BL,FL,再由相交弦定理得到LN•LF=AL•BL,进而求出LN的长.【详解】解:(1)证明:如图1中,连接AD.∵AB是直径,∴∠ADB=∠ADC=90°,∵EA、ED是⊙O的切线,∴EA=ED,∴∠EAD=∠EDA,∵∠C+∠EAD=90°,∠EDC+∠EDA=90°,∴∠C=∠EDC,∴ED=EC,∴AE=EC.(2)证明:如图2中,连接AD.∵AC是切线,AB是直径,∴∠BAC=∠ADB=90°,∴∠BAD+∠CAD=90°,∠CAD+∠C=90°,∴∠BAD=∠C,∵∠EDC=∠C,∴∠BAD=∠EDC,∵∠DBF=∠DAF,∴∠FBM+∠FAB=∠FBM+∠DAF=∠BAD,∴∠FAB+∠FBM=∠EDC.(3)解:如图3中,由(1)可知,DE=AE=EC,∵DE=394,∴AC=392,∵tan∠ABC=34=ACAB,∴39 32 4AB ,∴AB=26,∵GH=FH,HM=FN,设HM=FM=a,GH=HF=2a,BH=43a,∵GH•HF=BH•AH,∴4a2=43a(26﹣43a),∴a=6,∴FH=12,BH=8,AH=18,∵GH=HF,∴AB⊥GF,∴∠AHG=90°,∵∠NFH+∠CAF=∠AHG,∴∠NFH+∠CAF=90°,∵∠NFH+∠HLF=90°,∴∠HLF=∠CAF,∵AC∥FG,∴∠CAF=∠AFH,∴∠HLF=∠AFH,∵∠FHL=∠AHF,∴△HFL∽△HAF,∴FH2=HL•HA,∴122=HL•18,∴HL=8,∴AL=10,BL=16,FL=∵LN•LF=AL•BL,∴LN=10•16,∴LN=13.【点睛】本题考查了圆的综合问题,涉及到的知识有:切线的性质;切线长定理;圆周角定理;相交弦定理;相似三角形性质与判定等,熟练掌握圆的相关性质是解题关键.10.在Rt△ABC中,∠ACB=90°,,AC=2,过点B作直线m∥AC,将△ABC绕点C 顺时针旋转得到△A′B′C(点A,B的对应点分别为A',B′),射线CA′,CB′分別交直线m于点P,Q.(1)如图1,当P与A′重合时,求∠ACA′的度数;(2)如图2,设A′B′与BC的交点为M,当M为A′B′的中点时,求线段PQ的长;(3)在旋转过程中,当点P,Q分别在CA′,CB′的延长线上时,试探究四边形PA'B′Q的面积是否存在最小值.若存在,求出四边形PA′B′Q的最小面积;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答案】(1)60°;(2)PQ =72;(3)存在,S 四边形PA 'B ′Q =33【解析】【分析】 (1)由旋转可得:AC =A 'C =2,进而得到BC 3=∠A 'BC =90°,可得cos ∠A 'CB 3'BC A C ==∠A 'CB =30°,∠ACA '=60°; (2)根据M 为A 'B '的中点,即可得出∠A =∠A 'CM ,进而得到PB 3=32=,依据tan ∠Q =tan ∠A 3=BQ =BC 3=2,进而得出PQ =PB +BQ 72=; (3)依据S 四边形PA 'B 'Q =S △PCQ ﹣S △A 'CB '=S △PCQ 3-S 四边形PA 'B 'Q 最小,即S △PCQ 最小,而S △PCQ 12=PQ ×BC 3=,利用几何法即可得到S △PCQ 的最小值=3,即可得到结论.【详解】(1)由旋转可得:AC =A 'C =2.∵∠ACB =90°,AB 7=AC =2,∴BC 3=∵∠ACB =90°,m ∥AC ,∴∠A 'BC =90°,∴cos ∠A 'CB 3'BC A C ==∴∠A 'CB =30°,∴∠ACA '=60°;(2)∵M 为A 'B '的中点,∴∠A 'CM =∠MA 'C ,由旋转可得:∠MA 'C =∠A ,∴∠A =∠A 'CM ,∴tan ∠PCB =tan ∠A 3=∴PB 3=32=. ∵∠BQC =∠BCP =∠A ,∴tan ∠BQC =tan ∠A 3=∴BQ =BC 3=2,∴PQ =PB +BQ 72=; (3)∵S 四边形PA 'B 'Q =S △PCQ ﹣S △A 'CB '=S △PCQ 3∴S 四边形PA 'B 'Q 最小,即S △PCQ 最小,∴S △PCQ 12=PQ ×BC 3=, 取PQ 的中点G . ∵∠PCQ =90°,∴CG 12=PQ ,即PQ =2CG ,当CG 最小时,PQ 最小,∴CG ⊥PQ ,即CG 与CB重合时,CG最小,∴CG min3=,PQ min=23,∴S△PCQ的最小值=3,S四边形-;PA'B'Q=33【点睛】本题属于几何变换综合题,主要考查了旋转的性质,解直角三角形以及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的综合运用,解题时注意:旋转变换中,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11.关于三角函数有如下的公式: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①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②tan(α+β)=③利用这些公式可将某些不是特殊角的三角函数转化为特殊角的三角函数来求值,如:tan105°=tan(45°+60°)==﹣(2+).根据上面的知识,你可以选择适当的公式解决下面的实际问题:如图,直升飞机在一建筑物CD上方A点处测得建筑物顶端D点的俯角α=60°,底端C点的俯角β=75°,此时直升飞机与建筑物CD的水平距离BC为42m,求建筑物CD的高.【答案】建筑物CD的高为84米.【解析】分析:如图,过点D作DE⊥AB于点E,由题意易得∠ACB=75°,∠ABC=90°,DE=BC=42m,∠ADE=60°,这样在Rt△ABC和在Rt△ADE中,结合题中所给关系式分别求出AB和AE的长,即可由CD=BE=AB-AE求得结果了.详解:如图,过点D作DE⊥AB于点E,由题意可得∠ACB=75°,∠ABC=90°,DE=BC=42m,CD=BE,∠ADE=60°,∴在Rt△ABC和Rt△ADEAB=BC•tan75°=42tan75°=,AE=,∴CD=AB﹣AE=(米).答:建筑物CD的高为84米.睛:读懂题意,把已知量和未知量转化到Rt△ABC和Rt△ADE中,这样利用直角三角形中边角间的关系结合题目中所给的“两角和的三角形函数公式”即可使问题得到解决.12.如图,⊙O为△ABC的外接圆,BC为⊙O的直径,AE为⊙O的切线,过点B作BD⊥AE于D.(1)求证:∠DBA=∠ABC;(2)如果BD=1,tan∠BAD=,求⊙O的半径.【答案】(1)证明见解析;(2).【解析】试题分析:(1)如图,连接OA,由AE为⊙O的切线,BD⊥AE得到∠DAO=∠EDB=90°,于是得到DB∥AO,推出∠DBA=∠BAO,由于OA=OB,得到∠ABC=∠BAO,即可得到结论;(2)根据三角函数的知识可求出AD,从而根据勾股定理求出AB的长,根据三角函数的知识即可得出⊙O的半径.试题解析:(1)如图,连接OA,∵AE为⊙O的切线,BD⊥AE,∴∠DAO=∠EDB=90°,∴DB∥AO,∴∠DBA=∠BAO,又∵OA=OB,∴∠ABC=∠BAO,∴∠DBA=∠ABC;(2)∵BD=1,tan∠BAD=,∴AD=2,∴AB=,∴cos∠DBA=;∵∠DBA=∠CBA,∴BC=.∴⊙O的半径为2.5.考点:1.切线的性质;2.勾股定理;3.解直角三角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三角形》常见陷阱大全
陷阱1:三角形三边之间的不等关系,注意其中的“任何两边”。

很多求最短距离的题目会用到这个原理。

【典型例题】已知三角形有两边长为4和7,则第三边的长可能为()
A.11 ; B.3;C.12 ; D.6
正确解答:D
错点预防:要牢记三角形三边关系,即“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本题第三边x的范围是:3<x<11。

陷阱2:在论证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相似等问题时,对应点或者对应边容易出错。

注意边边角(SSA)不能证两个三角形全等。

陷阱3:关于等腰三角形的陷阱比较多,并且几乎每年必考,如在题目中仅告诉某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而没有具体说明哪两条边是腰、那两个角是底角的计算与证明问题时,注意需分类讨论。

等腰三角形是一类比较特殊的三角形,命题人常利用等腰三角形“无图多解”的特点设置“陷阱”,来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严密性和全面性.解答这类问题时,应对进行分类讨论,切勿受思维定势的影响而掉入“陷阱”,出现漏解的现象。

一、腰长或底边长的“陷阱”
例1: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5,另一边长为6,则它的周长为______.
分析:已知条件中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不确定,而从题意来看,两边都可以作腰,故只考虑其中一种情形时,就会掉进命题“陷阱”,出现漏解现象.所以此问题应分别以5和6为腰进行分类求解,则它的周长为16或17.
二、顶角或底角的“陷阱”
例2:已知等腰三角形一个角的度数为50°,则它的另两角的度数为_____.
三、高的“陷阱”
例3: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45°,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度数为______.
四、腰上的垂直平分线的“陷阱”
五、腰上中线的“陷阱”
例5 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中线把等腰三角形的周长分成9和12两部分,则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___________.
【变式训练】
1.已知等腰三角形有1个角为50°,则其余2角的度数为.
错点预防:要对已知的50°角分类讨论,可能是顶角也可能是底角;
正确解答:65°、65°或50°、80°
2.已知3是关于x的方程x2-(m+1)x+2m=0的一个实数根,并且这个方程的两个实数根恰好是等腰△ABC的两条边的边长,则△ABC的周长为()
A.7 ;B.10;C.11 ;D.10或11 错点预防:设计边长除了分类讨论,可能是腰也可能是底边,还得满足3边关系;
正确解答:D
【变式训练】
为美化小区环境,某小区物业用长30m的草皮铺出一块长为10m 的等腰三角形绿地,求绿地另2边的长度。

陷阱4:运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计算线段的长、证明线段的数量关系、解决与面积有关的问题以及简单的实际问题时,注意先确定直角或者斜边,如不能确定,需分类讨论。

【典型习题】
错点预防:题目未指代清楚边长类型,要分类讨论哦;
正确解答:D
陷阱5:涉及三角形面积时,确定底边对应的高容易出错(特别拿钝角三角形为陷阱诱导考生出错)。

【典型习题】
陷阱6:三角函数求法记混淆。

满分口诀:正对鱼鳞(余邻)直刀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