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保护理论与实例(3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贸易保护理论与实例(3个)

一、李斯特的贸易保护学说

李斯特贸易保护主义理论对十九世纪德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过渡。1834年德意志关税同盟建立后,德国有了统一对外的关税政策,开始了工业革命。但最初几年,关税同盟的政策是相当温和的。以棉花和毛纱为例,税率仅从6%上升到8%。到40年代初,“面对英国占压倒优势的工业力量,为了使德国日益兴起的工业获得发展,有理由认为加强保护是必要的。”因此,1841年李斯特的著作发表以后,在德国引起强烈反响,他的学说“立刻为关税同盟工业圈所接受,极大的促进了这一时期的保护关税运动,”税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1843年棉纱进口税提高50%,1844年毛纺织品提高33% ,金属、皮革制成品提高了一倍。另一方面对机器和工业原料却尽量地减免关税。这些措施有效地抵制了英国竞争,使德国的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得以健康快速发展。随着工业的发展,德国资产阶级的队伍不断壮大,加强了反对封建制度的力量。正如马克思指出,“保护关税成了它(指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和专制政权的武器,是它聚集自己的力量和实现国内自由贸易的手段。”在这个意义上,李斯特贸易保护主义不自觉地充当了推动德国社会转型的动力。以李斯特保护贸易理论为显著特征的这一时期在德国历史上被称为“李斯特时代”。

二、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保护理论

从促进出口的重点转向对进口保护的重新重视。新贸易保护主义产生以后的很长时期内,其政策措施的重点是鼓励出口,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各国市场竞争加剧,剩余空间有限,尤其是遇到国内经济不景气时,新贸易保护主义又重新重视起对本国进口市场的保护。以美国为例,进入21世纪,美国经济增长率从1999 年的4.1%降至2001年的0.3%,于是美国政府加强了进口保护:一是借助WTO规则,滥用反倾销、反补贴与保障条款。1995年WTO成立以来,美国的反倾销立案数直线上升,1998年37起;1999年和2000年各47起;2001年则高达74起;20002年共75起。二是恢复传统关税与配额手段,2002年5 月美国单方面决定对部分进口钢铁加征30%的关税,11月又对从中国进口的三种纺织品实行配额限制。三是高筑技术壁垒,阻挡外国优势产品的进口。据WTO 统计,2002年上半年,仅仅因为技术壁垒,美国和欧盟的进口分别下降了6%,而日本的进口下降幅度则超过10%。事实上,新贸易保护主义从来没有在一个时期单独采用鼓励出口或保护进口的一种方式,而是两者结合使用。1980年,美国进口产品的大约1/8就属于保护范围,而到了80年代末,该数字达到了1/4。新贸易保护主义又在向传统的进口保护措施回归。

为什么重新重视起进口限制?这依然发源于凯恩斯的国家干预思想。与重商主义不同,凯恩斯主义将贸易顺差与就业、经济增长联系在一起,一国的贸易顺差可以扩大有效需求、增加就业、促进增长。汉森、萨缪尔森指出一国的出口与国内投资一样,也具有乘数效应,而进口与国内储蓄一样,有减少国民收入与就业的作用。凯恩斯理论给贸易保护主义的国家干预思想注入了新的内涵,国家干预的手段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金融政策、收入分配政策以及对外经济政策等。根据这一思想,新贸易保护主义要求政府加强进口管制,如实行配额制、要求生产国自动限制出口、规定最低进口价格等;同时采用经济手段,诸如优惠贷款、出口补贴等措施来鼓励出口;通过制定和实施有关对外贸易法规来干预贸易活动从而达到恢复国际收支平衡、保护和促进国内生产、实现充分就业的目的。正因为如此,凯恩斯主义又被称为“新重商主义”。

三、贸易条件与竞争优势理论

从单纯贸易政策转向经济、竞争政策。长期以来,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手段同旧贸易保护主义一样,以边境管理为主,基本上实行贸易政策,生效范围限于本国境内。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社会联系进一步加强,贸易问题的普遍性突出,诸如环境保护、国民健康等问题带有全球性。因此,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保护措施开始由贸易政策延伸到对方国家的经济竞争政策,甚至社会政策,通过对对方国家的国内政策干预,实现出口市场的扩张或进口产品的限制。主要表现:一是以“公平贸易”为由,要求对方限制国内限制性商业行为,消除对方企业垄断地位,提高本国企业竞争力。1997年欧盟强烈反对美国波音公司与麦道公司合并,目的就是通过限制对方合并,为欧盟企业争夺国际航空市场。二是管制对方国家政府利用行政权力防碍竞争的行为,特别是出口补贴,目的是消除对方国家歧视性的商业政策造成的不平等竞争。三是干预对方国家的经济政策,指责对方政策故意造成出口增加和大量顺差。2003年9月,美国、日本激烈批评我国政府操纵“人民币汇率”,要求人民币升值,以减少我国出口。四是从对方国内的社会政策寻求保护借口,要求对方实行与本国相同的社会福利、劳工工资、劳工权利、社会保障等标准。最近美国开始强制推广SA80000标准认证,将劳工权利与订单挂钩,要求出口产品到美国的企业在赚钱的同时也要承担对环境和利益相关者的责任,是全球第一个将贸易保护政策扩展到社会责任的认证标准。

政策干预为什么越来越广,从贸易政策向竞争政策甚至社会政策渗透,以致成为发达国家的一种长期战略?全面改善贸易条件,继续保持竞争优势是其重要理由。阿根廷经济学家拉乌尔·普雷维什将世界经济体系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由发达国家组成的工业国中心地带;另一部分是由不发达国家组成的初级产品外围地带,外围地带主要输出品的收入需求弹性比中心地带小,制成品市场被中心地带国家所垄断,加上技术进步的利益不能在所有国家平均分配,导致外围地带始终围绕中心地带的意旨发展,贸易条件不断恶化。伊曼纽尔和普雷维什本来为发展中国家利益辩护的这一论点,结果被新贸易保护主义加以吸收并用于改善发达国家贸易条件的分析上,认为发达国家同样存在迈克尔·波特提出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问题,发达国家的比较优势也不一定是现实的竞争优势,进一步改善发达国家贸易条件的出路是:短期内政府可以实行关税或数量限制,使出口国价格下跌,从而改善进口国的贸易条件,尤其是对那些进口商品的数量占世界进口总量较大比重、有关商品的供给弹性又很小的进口国,这种进口限制的效果尤为显著;长期来看,还是在于提升竞争优势,这就必须运用政府的作用这一辅助要素来提高生产要素、国内需求、相关和支撑产业以及企业的战略、结构与竞争等四个基本要素,为此政府可以通过补贴对工业竞争力加以影响;通过教育的支持影响高级要素禀赋;通过对产品的规模、标准条例等的规定影响产品的需求和供给;通过财政金融政策影响工业及相关工业的供求与竞争状况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