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6课《校园里的植物》(教案)

合集下载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校园里的植物》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校园里的植物》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校园里的植物》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1单元植物第6节《校园里的植物》,主要内容是介绍校园里的植物。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校园里的常见植物的名称、特点和用途,培养对植物的观察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并记忆校园里的常见植物的名称、特点和用途。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观察和描述校园里的植物,培养对植物的保护意识。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增强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校园里的植物的名称、特点和用途。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植物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四、学情分析:学生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对植物的认识较为有限,但他们对于自然环境和校园生活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们的观察和描述能力还不够发达,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引导来帮助他们理解和学习。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 老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植物?”2. 学生回答后,老师展示一些植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植物的名称。

例子:老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植物,比如草、树木等。

现在我给大家展示一些植物的图片,请你们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谁能告诉我这是什么植物?(展示图片,学生回答)学生1:这是一棵梧桐树。

学生2:这是一株玫瑰花。

第二环节:呈现新课1. 老师出示校园里的植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在学校里见过这些植物吗?”2. 学生回答后,老师依次介绍每种植物的名称、特点和用途,并带领学生一起朗读植物的名称。

例子:老师:在我们学校里,还有很多其他的植物呢。

比如这棵大树,它叫做银杏树。

它的叶子很大,形状像扇子,秋天的时候会变成黄色。

银杏树的叶子可以用来做药,对我们的身体很有好处。

请大家一起说一下“银杏树”。

第三环节:植物观察活动1. 老师带领学生到校园里进行植物观察活动。

2. 老师指导学生观察植物的形状、颜色、叶子、花朵等特点,并鼓励他们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6课《校园里的植物》教案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6课《校园里的植物》教案
教学重点:认识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用图画来描述和记录植物的形态。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谈话引入
1.出示一幅校园中的植物的照片,问:“你们见过这种植物吗?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在哪里见过它?”
生观察图片,思考问题。
2.适时介绍植物名称,帮助学生梳理植物各个部分的特征。
二、聚焦
1.出示学生种植的植物的照片或植物实物,请学生观察和描述。
2.首先把他们带领到事先确定的一棵植物前,组织学生围在一起进行观察,再次明确观察和记录方法。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安全,并巡回指导,答疑解惑。
3.以小组为单位自由开展观察、记录活动。
三、研讨
1.交流我们观察的植物观察、记录活动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有序回到教室。在学生分享观察和记录结果时,邀请学生上台展示。
教案序号:课题:6、校园里的植物
备课日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课日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在实地观察中,发现不同地点生长着不同的植物,它们有各自的特征和名称。
2.再一次感受植物是有生命的,植物生长在自然环境中。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实地观察,认识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2.在教师指导下,能用图画来描述和记录植物的形态。
2.学生在展示过程中可能会在语言表达上有所不足,教师需要不断追问、引导:“这棵植物长在哪里?这棵植物长了些什么?叶有什么特征?这棵植物开花了,以后会怎样变化呢?”教师要及时记录学生的回答,并补充在班级记录表中。
3.设疑:在观察和记录的过程中你们还遇到了什么新的问题?激发学生继续观察和探索的兴趣。
通过谈话的形式导入新课,设疑引发学生思考。
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比较植物的特征及其变化。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1.6《校园里的植物》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1.6《校园里的植物》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1.6《校园里的植物》教案一. 教材分析《校园里的植物》这一课时,是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第六课时。

在这一课时中,学生将通过观察和探究校园里的植物,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如根、茎、叶、花、果实等,以及植物的生长环境。

同时,学生还将学习如何对植物进行分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分类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好奇心,他们对身边的植物并不陌生。

但是,对于植物的基本特征和生长环境,以及如何对植物进行分类,可能还存在一定的疑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分类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校园里常见植物的名称,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如根、茎、叶、花、果实等,以及植物的生长环境。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探究,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和生长环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分类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热爱大自然,保护校园里的植物。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能够说出校园里常见植物的名称,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如根、茎、叶、花、果实等,以及植物的生长环境。

难点:学生能够对植物进行分类,并了解分类的依据。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法、探究法、分类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分类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校园里的植物图片或实物,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究。

2.教师准备植物分类的资料,用于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学习。

3.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用于记录观察和分类的结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校园里的植物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植物的名称,激发学生对植物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基本特征,如根、茎、叶、花、果实等,并解释植物的生长环境。

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和生长环境。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植物进行分类,学生通过观察植物的特征,将其归类到相应的类别中。

一年级教科版科学《校园里的植物》教案

一年级教科版科学《校园里的植物》教案

一年级教科版科学《校园里的植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校园里常见的植物,能说出它们的名称。

观察植物的外形特征,了解不同植物的特点。

学会用简单的方法记录观察到的植物信息。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地观察、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校园植物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爱护植物的意识。

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校园里的常见植物,观察其外形特征。

学会用简单的方法记录观察结果。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准确描述植物的特征。

三、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实践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校园美景的视频或展示一些校园植物的图片,引出课题。

提问学生:你们在校园里见过哪些植物呢?2.认识校园里的植物带领学生到校园里实地观察植物,介绍一些常见植物的名称和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叶子、花朵、果实等部位,感受植物的多样性。

3.观察植物的特征分组让学生选择一种植物进行仔细观察,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如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等。

组织学生讨论观察到的植物特征,如植物的颜色、形状、大小等。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观察中遇到的问题。

4.记录观察结果教学生用简单的图画或文字记录观察到的植物特征。

展示一些学生的记录作品,进行点评和交流。

5.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观察植物的方法和爱护植物的重要性。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校园里继续寻找其他植物,并记录它们的特征。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校园资源,让学生亲身体验观察植物的乐趣。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观察和讨论。

此外,还可以通过举办校园植物展览等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校园植物的兴趣和热爱。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校园里的植物》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校园里的植物》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校园里的植物》教案一. 教材分析《校园里的植物》这一课时选自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中的一个探究活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有机会观察和探索校园里的植物,了解它们的特征和生长环境,培养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对身边的植物有一定的了解,他们可能会知道一些常见的植物名称和特点,但缺乏系统的认识。

学生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较强,喜欢通过观察、触摸、闻嗅等感官体验来认识事物。

此外,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合作意识和分享精神也值得鼓励。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几种常见的校园植物,了解它们的特征和生长环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触摸、闻嗅等感官体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几种常见的校园植物,了解它们的特征和生长环境。

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植物特征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观察法、小组合作法、互动式教学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校园里的植物图片、实物标本、植物特征资料等。

2.学生准备:每人准备一个观察本,记录观察到的植物特征。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校园里的植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植物,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同时,教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校园里都有哪些植物吗?它们有什么特点?”让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的看法。

呈现(10分钟)1.教师呈现几种校园植物的实物标本,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等器官,了解它们的特征。

操练(10分钟)1.学生分组观察校园里的植物,记录观察到的特征。

2.每组选择一种植物,用彩笔在观察本上画出植物的形态结构。

巩固(5分钟)1.教师邀请学生分享自己观察到的植物特征,大家共同总结出几种校园植物的特点。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1.6《校园里的植物》教案1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1.6《校园里的植物》教案1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1.6《校园里的植物》教案1一. 教材分析《校园里的植物》这一课时,主要让学生们了解到校园里的植物的种类、特点以及生长环境。

通过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善于观察,但对植物的知识了解有限。

他们在课堂上需要通过图片、实物等直观教具,以及亲身体验来加深对植物的认识。

此外,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也需要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校园里常见的植物种类及其特点。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植物的意识。

3.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合作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认识校园里常见的植物及其特点。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合作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校园里的植物环境,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直观演示法:展示校园里的植物,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植物的形态特点。

3.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4.实践活动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校园里的植物图片、实物等教具。

2.准备观察植物的生长环境的工具。

3.准备学生分组活动的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校园里的植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校园里的植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在校园里见过哪些植物?它们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展示校园里的植物实物,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植物的形态特点。

同时,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环境,分析植物的生长需求。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校园里观察、分析植物的生长环境,记录下不同植物的特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邀请学生分享自己观察到的植物特点和生长环境,让大家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校园里的植物?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保护意识。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6.校园里的植物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6.校园里的植物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6.校园里的植物教案教科版一年级科学6.校园里的植物教案校园的植物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在实地观察中,发现不同地点生长着不同的植物,她们有各自的特征和名称。

再次感受植物是有生命的,植物生长在自然环境中。

【科学探究】通过实地观察,认识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和特征。

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用图画来描述和记录植物的形态。

教师的指导下,能从对植物的观察中提出新发现和研讨遇到的新问题。

【科学态度目标】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

产生认识植物的兴趣,养成珍爱生命、爱护植物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人类与植物共同生存在地球上,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植物可以美化人类的生活环境。

二、教学重点:运用这单元的观察方法对校园其他植物进行观察记录。

三、教学难点:四、交流观察新发现和研讨遇到的新问题。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场地选择:多种多样的植物、教师视野之内、教师踩点、认识植物;教具:香樟树挂图;眼、耳、鼻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铅笔、双面胶.五、教学过程:活动前指导:集体观察、记录方法:学生上台示范,其余学生纠错或补充同学们,这个单元我们认识了植物宝宝并且学会了如何做记录。

这节课老师将带小朋友们一起到校园里认识更多的植物朋友,大家想不想?不过老师要先考考小朋友是不是已经学会了怎么观察一棵植物并学会记录了。

PPT呈现一张大的香樟树图你们见过这种植物吗?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在哪里见过它?教师介绍:这是校园里的一棵香樟树,这是树干,这是树枝,这是大树的叶,还有埋在土壤里的根。

哪位小朋友来示范一下你会怎么观察这棵大树?可以边说变动作示范。

其他小朋友认真听前一个小朋友说完,可以纠错或上台示范补充。

预设:可以先远远地站着观察,然后把高度和形状画下来,再走近观察树干和树叶。

追问:怎么把这棵树的这些部分画下来呢?学生说明,老师适时出示PPT示范板画。

追问:怎么观察树干和树叶?预设:摸摸树干、比划树干大小;再看叶子的形状、摸摸叶子。

《校园里的植物》教案(精选3篇)

《校园里的植物》教案(精选3篇)

《校园里的植物》教案(精选3篇)《校园里的植物》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观察植物,并能描述出它的形状与特征。

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去比较,掌握对比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

意识到植物之间也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教学准备:1、教师在校园内选择一个观察地点,供学生观察。

2、观察记录纸。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是在上节课了解了有生命物体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生命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展开研究。

本课的编排始终围绕植物的形态进行。

通过对植物由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获取有关植物的多样性、植物的外部形状等方面的信息,渗透了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教学活动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入手,利用“说说认识的校园里的植物”的活动,让学生的思维聚焦在“植物”上,同时也为认识植物的多样性寻找一个“增长点”。

本课的主体活动是对植物进行观察。

在观察的基础上概括出植物有哪些共同特征。

教学过程:一、从整体认识植物1、了解学生事先观察到的校园植物:说说你认识的校园里的植物有哪些。

(可说名称,也可描述外形。

)师生交流。

2、指导如何观察,提出观察要求:下面我们要到校园里去观察这些植物。

出示表格,讲解要求。

我认识的校园生长环境里的植物名称……(可以写也可以画)(按由矮到高顺序排出)生长特点高矮排队3、学生实地观察,教师随时指导。

4、汇报交流。

5、小结:植物的外部形状是各种各样的。

二、从局部认识植物1、提出观察任务:我们要去观察不同植物的相同部位,有树皮、树叶和花。

2、讲解如何观察树皮:先摸,有什么感觉?再拓树皮,看拓下来的图案有什么不同?3、讲解如何观察树叶:在树枝的一个节上看叶子是怎样长的?把它画下来。

4、讲解如何观察花:比较两种花形状的不同,也把它画下来。

5、师生观察后交流。

6、提出问题,进行思考:我们观察到的植物有哪些相同点?(集中在都有根、茎、叶、花、种子等结构特点上,都需要水分、空气、阳光等生命需求上,都能长大,都要呼吸……)三、认识植物多样性,给植物分类1、看教科书第17页,提问:你认识这些植物吗?还认识哪些植物?2、谈话:我们来给它们分类,说说你想怎样分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本科学一年级第六课时教学设计
状披针形。

阔椭圆形。

总状花序自茎顶抽出,花径可达20 厘米,花瓣直伸。

喜温暖和充足的阳光,不耐寒。

大丽花花朵大且颜色鲜艳,叶子边缘有锯齿。

大丽花原产于墨西哥,人们把它视为大方、富丽的象征,喜好半阴的环境,阳光过强影响开花。

(3)荷塘:
荷花叶大圆形且肥厚,表面深绿色,全缘稍呈波状,花呈粉红色,花瓣较大;莲蓬的表面有蜂窝状的空洞。

是水生植物,性喜相对稳定的平静浅水、湖沼、泽地、池塘,是其适生地。

树林里:讨论总结植物
“活”的证据
总结新发现和
新问题
通过总结使学生
的知识更加系
统,也是课堂上
学习的知识更加
完整
杨树树干端直;树皮光滑为灰白色,枝有长有短枝,圆柱状或具棱线。

叶互生,多为卵圆形、卵圆状披针形或三角状卵形,在不同的枝(如长枝、短枝、萌枝)上常为不同的形状,齿状缘;叶柄长,侧扁或圆柱形,散生在北半球温带和寒温带的森林树种。

蘑菇不是植物,菌盖像一顶帽子,表面比较光滑;下面有一个粗粗的蘑菇柄。

生长在阴暗潮湿的森林落叶地带。

二、总结发现
1.你有哪些新发现?遇到哪些新问题?
植物名称生长环境生长特点
白杨操场边,阳光树干笔直,树
A B
C 2.B
B为蘑菇,是真菌
类,不需要光合
作用,不是植物
课堂小结我们的校园里有这么多美丽、可爱的植物,他们为我们创造清新的环境,我们一定要好好爱护它们,
保护它们。

板书校园里的植物
教室菊花、仙人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