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

合集下载

2018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现代文阅读(说明文)ppt课件(安徽3份)完美版

2018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现代文阅读(说明文)ppt课件(安徽3份)完美版
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尽管心很累 很疲倦 我却没有理由后退 或滞留在过去与未来之间
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这是一个光明 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 我有所感事, 结在深深肠。 你一定要“离开”才能开展你自己。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 心之所向 素履以往 生如逆旅 一 个人的行走范围,就是他的世界。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 刻意去找的东西,往往是找不到的。天下万物的来和去,都有他的时间。 与善人 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半生 闯荡,带来家业丰厚,儿孙满堂,行走一生的脚步,起点,终点,归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这是中国人秉持千年的信仰,朴素,但有力量。风吹不倒有根的 树我能承受多少磨难,就可以问老天要多少人生。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如果有来生,要做一只鸟,飞越永恒,没有迷途的苦恼。东方有火红 的希望,南方有温暖的巢床,向西逐退残阳,向北唤醒芬芳。如果有来生,希望每次相遇,都能化为永恒。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 好。 笑,全世界便与你同声笑,哭,你便独自哭。 一辈子,不说后悔,不诉离伤。上帝作证,我是真的想忘记,但上帝也知道,我是真的忘不了 如果其中一半是 百分百的话那就不是选择了而是正确答案了,一半一半,选哪一半都很困难,所以这才是选择。跟着你,在哪里,做什么,都好。眠。我倾尽一生,囚你无期。择 一人深爱,等一人终老。痴一人情深,留一世繁华。断一根琴弦,歌一曲离别。我背弃一切,共度朝夕。 人总是在接近幸福时倍感幸福,在幸福进行时却患得患失。 路过的已经路过,留下的且当珍惜 我相信,真正在乎我的人是不会被别人抢走的,无论是友情,还是爱情。我还是相信,星星会说话,石头会开花,穿过夏天的木 栅栏和冬天的风雪之后,你终会抵达!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每个清晨都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提醒我,若不学会遗忘,就背负绝望。 那一 年夏天的雨,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多,给我美丽的晴空,我们都有小小的伤口,把年轻的爱缝缝又补补,我会一直站在你左右,陪你到最后的最后。 如果一开始就知道是这样 的结局,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会那样的奋不顾身。 黄昏是一天最美丽的时刻,愿每一颗流浪的心,在一盏灯光下,得到永远的归宿。 因为有了因为,所以有了所

福建省2018届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复习训练Word版含答案

福建省2018届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复习训练Word版含答案

说明文阅读知识及训练一、分类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平实的说明文、生动的说明文。

二、说明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数: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典型考题: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标准化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顺序对__________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

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三、说明的方法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2018年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专题汇编--说明文阅读(有解析)

2018年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专题汇编--说明文阅读(有解析)

2018年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专题汇编--说明文阅读(有解析)说明文阅读专题(2018安徽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一】(19分)冰雪精灵――雾凇①如果说冰雪是冬天的信使,那么.雾凇一定是信使的精灵。

②“寒江晓雾,正冰天、树树松花云叠。

昨夜飞琼千万缕,谁剪条条晴雪?冰羽晶莹,霓装窃窕,欲舞高寒阙。

烟波照影,翩翩恩与谁约?” ③从古至今、赞美雾松的诗词太多了,但好像千言万语都无法描述那种通透灵动的美。

它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天地间的造化,是可遇不可求的上天的赠予。

④雾凇非冰非雪,是冬季低温环境中,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者是无数0℃以下的过冷雾滴随风在树枝等物体上不断积聚冻黏的结果,表现为白色不透明的冰品沉积物。

⑤形成雾凇的气象条件非常苛刻,要求冬季寒冷漫长,而且空气中水汽充足。

【甲】其次,雾凇的形成要求天晴少云,静风或是风速很小。

【乙】冬季,空中的云像是大地的一床被子,夜间有云时,削弱了向外的长波辐射,使地面气温降低较慢,昼夜温差相对较小,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就不会凝结。

【丙】若是掀掉了这床被子,热量就更多地散发出去,使得地面温度降低,为水汽的凝结提供了必要条件。

【丁】大风是雾凇形成过程中的天敌,它总能把形成过程中结构松收的冰品吹散,即使簇拥在一起的雾凇也会被吹得无影无踪,微风或静风条件为水汽凝结凝华成雾凇提供保障。

⑥雾凇形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过冷雾滴碰到冷的地而物体后迅迷冻结成粒状的小冰块,叫粒状雾凇(或硬凇),它的结构较紧密;另一种是由雾滴蒸发时产生的水汽凝华而形成的晶秋雾淞(或款凇),结构较松散稍有震动就会脱落。

⑦由于雾松中雾滴与雾滴间空隙很多,不仅看起来轻盈洁白附着在树米上,宛如琼树银花、清秀雅致,也具有很多内在的优秀品质。

人们在观赏玉树琼花极的吉林雾松时,都会感到空气格外清新舒爽、滋润肺腑,这是因为雾松蓬松的结构能够吸附大量空气中的污染颗粒,是空气的天然“净化器⑧雾凇是天然的“负氧离子发生器”,在有雾松时,负氧离子增多。

2018年北京中考语文专项总复习之非连续文本(说明文)(含答案)

2018年北京中考语文专项总复习之非连续文本(说明文)(含答案)

2018年北京中考语文专项总复习之非连续文本(说明文)(含答案)2018年北京中考语文专项总复习第十部分非连续文本(说明文)一、阅读《北京的四合院》,回答问题。

①四合院建筑,是我国古老的传统的文化象征。

四合院建筑之雅致,结构之精巧,数量之众多,当推北京为最。

②北京的四合院,大大小小,星罗棋布,或处于繁华街面,或置于幽静深巷之中;大则占地数亩,小则不过数丈;或独家独户,或数户或十几户合居,形成了一个符合人性心理、保持传统文化、邻里关系融洽的居住环境。

③北京的四合院形成了以家庭院落为中心,街坊邻里为干线,社区地域为平面的建筑布局。

这种建立在家庭联系与私人交往上面的传统布局,已经历了数代人,产生了一种凝聚力量与和谐气氛,使人有一种安全稳定感和归属亲切感,为社会内的行为和个人的抱负提供了种种便利条件,成为维护社会安定的宝贵因素。

④人们已经发现,居住在高层建筑,人与人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了;原来传统格局形成的凝聚力与和谐气氛消失了;人们的社交活动减少了,精神上的安全稳定感和归属亲切感没有了。

人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封闭式的孤独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居住在高层建筑中的老人和儿童,常年“高”居简出,老人们的身心健康和儿童的智力发展都受到影响。

⑤国内外的事实说明:人们不仅以拥有良好物质条件的住宅为满足,还强烈而习惯地要求拥有符合人性心理,能与周围的人彼此联系、共同生活的居住环境。

如果人造环境不符合人们精神上的需求,在缺房的情况下暂时会感到满足,一旦住房较多,人们的要求也就改变。

高层建筑的这种社会功能缺陷,已引起许多建筑师和有识之士的关注。

国外一些建筑师设计了类似我国四合院式的建筑,如菲律宾为一般城市居民设计的低层高密度“四户一院”住宅群,丹麦哥本哈根的“仿四合院”式住宅群,都是力求满足人们心理要求的居住环境。

⑥北京人口密度大,人均占地少,开发建设一些高层建筑无可厚非。

但是,如何使现代化高层建筑保持传统的四合院建筑风格,尊重和理解人们的居住习惯,在保证每家拥有独立空间的前提下,突出四合院建造的社会功能?如何利用楼间庭院、凉台、天井、走廊以及室内外空间所有可以利用的引伸点,创造出一个生气勃勃,协调而多变的建筑空间,把人们从压抑窄小的室内空间里“解放”出来?这是人们对建筑师的要求,也是历史赋予建筑师的义务和责任。

2018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 现代文阅读篇 说明文阅读1 新人教版

2018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 现代文阅读篇 说明文阅读1 新人教版

现代文阅读:说明文阅读之一综合练习(答题时间:45分钟)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3题。

①想象是人脑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如作家塑造的人物形象,是作家在已经积累的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改造而成的。

也就是说,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②甲人的各种有意识的活动都离不开想象的作用。

乙例如,人在劳动过程中,只有在进行劳动之前,预先想出了劳动的结果,才有可能自觉地改变客观现实和有意识地创造自己所需要的新事物。

丙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发生变化,而人则能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从而支配自然界。

丁人是凭借想象的作用,使自己在头脑中“预见到”尚未产生的事物的。

③想象可以帮助人们在头脑中“见到”无法亲自观察的事物。

对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来说,有很多研究的对象,根本无法直接观察。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只能根据资料,通过想象的作用,“设想”研究对象可能的或应有的概略情况,从而作出分析和判断。

④想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有重要的作用,例如我们对文学作品、艺术表演、美术作品等等的欣赏,就离不开想象的作用。

离开了想象的作用,至多不过是对它们的感知,谈不上有新感受,因而也就不能称之为欣赏。

⑤想象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也是必不可少的。

人们常说,待人处事要善于“设身处地”。

要想真正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凭借想象。

如果我处于对方的位置,将会怎样想、怎样做。

也就是说,人在相互交往中,必须通过想象才能设想别人的处境与心情,从而促进相互理解。

⑥想象不仅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发挥着巨大作用,而且在人的创造活动中也具有重大意义。

难怪历史上许多科学家和艺术家都高度重视想象的作用。

爱因斯坦曾指出:“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是无限的,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可以说,没有想象,就不会有科学理论和科学发现。

⑦根据产生想象时有无目的意图,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2018年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二部分 阅读 专题十一 说明文阅读(试题部分)

2018年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二部分 阅读 专题十一 说明文阅读(试题部分)

教育课件K12
6
二、(2017河北,12—1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9分) ①所谓转基因,是指把某种生物(比如植物甲)的基因中的一个或一组片段,转移到另一种 完全不同的生物(比如植物乙)的基因组合之中,由此创造出一个新的生物(比如植物丙)来。植 物丙,可能与植物甲、也可能与植物乙外形相似,但三者的基因组都不相同。 ②简单地说,转基因就是在某种基因中引入外来基因。而太空种子所发生的基因变异,却完全
Evaluation only. 是在某个种子的单体内部完成的。当种子处于微重力、弱地磁、高真空、超低温、高洁
净、多变化的太空环境中,被来自四面八方的高能宇宙射线“轰击”时,其内部DNA上的基
ted 因w,会it发h生断A裂s、p扭o曲、s重e组.S等各li种d变e化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 ③那时,种C子o的基p因y们r只ig要h没t有被2完0全0摧4毁-,就2会0仅1仅1发生A变s异p而o不是s消e亡。P当t种y子L回t到d地.面,
教育课件K12
5
一、 1.答案 A (3分)原文中第②段一、二句提到“什么是石鼓文呢?就是刻在十块鼓形石上的 文字,也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石刻文字”,选项中丢掉了“现存的”这个限定词,与原文不符。
2.答案 (3分)石鼓文的出土及历代保存情况。(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文段内容的能力。原文第③段首句提到了石鼓文的出土,之后便是从唐
漫话石鼓文
Evaluation only.
t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 ①汉字的演变是由甲骨文到金文,由金文到篆书,由篆书到隶书,然后才是现在使用的楷书和行 书。但事实上,篆书又分大篆和小篆,小篆现在还比较多见,大篆则仅以石鼓文为代表。由于石 鼓文的发C现早o于p殷y墟r甲ig骨h文,t曾被2当0作0中4国-最2早0的1文1字,因A此s,石p鼓o文s极e受历P代学ty者们L的t重d视.。

2018年中考试题汇编之说明文阅读一

2018年中考试题汇编之说明文阅读一

2018年中考语文试题汇编之说明文阅读(一)三、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2~14题。

(9分)漫话石鼓文①汉字的演变是由甲骨文到金文,由金文到篆书,由篆书到隶书,然后才是此刻利用的楷书和行书。

但事实上,篆书又分大篆和小篆,小篆此刻还比较多见,大篆那么仅以石鼓文为代表。

由于石鼓文的发觉早于殷墟甲骨文,曾被当做中国最先的文字,因此,石鼓文极受历代学者们的重视。

石鼓文②什么是石鼓文呢?确实是刻在十块鼓形石上的文字,也是我国现存的最先的石刻文字。

作为国宝,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石鼓上刻的都是四言诗,每面石鼓上一首,内容为歌颂国君游猎情形。

其字体既不同于金文,又不同于小篆;其字形比金文更整齐,结构又近于小篆,显然是由金文向小篆过渡的一种字体;其书法字体多取长方形,体势整肃,端庄凝重,笔力稳健,在汉字进展史上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因此为历代学者所重视。

③据史籍记载,石鼓于唐朝初年在今陕西省岐山县出土,后被置于陈仓(今宝鸡市周围)之野。

那时在凤翔做官的郑余庆移至凤翔夫子庙予以爱惜。

经五代战乱,全数散失。

入宋,凤翔太守司马池四处寻访,集得九鼓,至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找到另一鼓。

北宋末年移至汴京保留,宋徽宗下令以金涂字,以示珍贵。

金兵攻占汴京,以为奇物,于天会六年(公元1128年)运至燕京(今北京市)。

元朝又散失于草野当中,后被国子助教成钧发觉,由兵部派车运回国子监,这以后就一直保留在北京。

到1933年,被运往南京,埋于地下。

解放后访得,再运回北京。

④关于石鼓文的时期,唐朝张怀瓘等人以为周文王时物,韦应物等人以为周宣王时物,至南宋史学家郑樵始提出石鼓文为秦刻石:今人马衡以为秦穆公时物,郭沫假设以为秦襄公时物,唐兰那么考为秦献公十一年刻。

能够以为,石鼓文是春秋时期秦国的石刻文字,是研究汉字进展和石刻艺术的重要文物之一。

(选文略有改动)12.以下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石鼓文的发觉早于殷墟甲骨文,它是我国最先的石刻文字。

2018年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题考点及技巧

2018年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题考点及技巧

2018年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题考点及技巧D貌、引用说明)的主要特点,然后根据文段内容分析判断。

[类型2]:文章某段或某句运用何种说明方法,简要说明它的作用?对策:找出运用的说明方法,再根据下列说明方法的作用具体回答。

1.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2.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5.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7.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8.引用法: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9.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10.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11.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

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答题方式:本句用了××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内容),使读者××。

考点之五:说明语言[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好在哪里?)答题方式:用了“××”,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明方法的作用
打比方:形象生动的说明了……事物特 征。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摹状貌:使说明的对象更形象、更生动, 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
a. 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b. 激光是一种颜色单纯的光。
c.另一种叫异养,所有的动物和大部分微生物都 是这一类,它们自己不能制造食物,靠植物来 生活。
说明方法的作用
• 下定义:能够科学地、准确而简明地揭示说 明对象的本质特点(内涵),使说明更加严 密。 • 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 使文章说明的条理十分清楚(条理清晰)。 • 列数字:更科学、准确、具体的说明了…… 的……特点。(《死海不死》关于死海含盐 量的一系列数字科学准确地说明了死海含盐 量高,浮力大的原因及特征。) • 列图表:能够直观地形象地说明比较抽象、 复杂的事理,给人以清晰明了的认识,便于 比较和记忆、理解。 •
这两句话使用的说明方法
a 下定义 bc 作诠释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定义
VS
作诠释
• 从形式上看,下定义在说明事物本质特征时, 常用判断句式来表述概念;而作诠释可用多 种句式表述。 • 从严密程度来看,下定义要求揭示事物的本 质特征,说明的内涵和外延与事物相等,说 明的对象与说明的内容可交换位置,意义不 变;而作诠释对说明对象的解说则往往侧重 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或者解说它的构造、 成因、功用等非本质的因素,因而说明的内 容不能与被说明的对象变换位置。
再如《苏州园林》,文章主要写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 标本,它独具的特点就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 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全文从亭台轩榭的布局, 花草树木的映衬,门窗雕刻的图案等方面进行介绍,使读者 能了解苏州园林区别于其它各处园林的鲜明特征。(外部)
练一练
明确下列说明文说明对象的基本特征:
事理说明文
10、《松鼠》
事物说明文
一、明确说明对象
什么是说明对象?
被说明的事物或被解说的事理就是说 明对象。 明确说明对象,主要从两个方面着 眼,一是看文章说明什么事物或事理, 二是看文章说明这一事物的哪个方面, 我们既可从标题入手,也可从材料中归 纳。
例如:《苏州园林》是事物说明文, 说明对象是:苏州园林。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说明的中心)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说明的中心): 1.说明中心=说明对象+特征 2.概括方法: 1)全文围绕什么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 2)说明了这些事物或事理的什么特征? 3)从哪些方面对该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 注意: 1、如果一段说明文将说明对象分成几个 部分别说明,或列点说明某一对象的特征, 概括时不可以偏概全。 2、对说明中心的概括,语言要简明扼要。
二、抓住事物特征
二、明确说明特征
特征:就是事物相互区别的标志,是某一事物 所具有,而别的事物不具有的特点。有的事物 的特征显露在外面如形态、方位等:有的特征 在内部,如性质、功能等。
例如《死海不死》主要说明了死海为何不死的 原因,是因为死海咸度高的特征,死海水中的各种 盐类加在一起,占海水的23%-25%(这和一般的 淡水湖不同)。(内部)
练一练
辨析说明文类型
1、《中国的石拱桥》
2、《故宫博物院》
事物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
3、《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事物说明文
4、《苏州园林》
5、《向沙漠进军》
事物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
练一练
辨析说明文类型
事理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
6、《从甲骨文到缩微
图书馆》
7、《统筹方法》
8、《死海不死》 9、《人类的语言》
事理说明文
如:1、《中国石拱桥》中举赵州桥、卢沟桥的例 子来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2、《苏州园林》第9段中“苏州园林与北京 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3、《中国石拱桥》中介绍大拱的两肩上各有 两个小拱时,诠释了这样设计的作用(好处)。 4、 《中国石拱桥》一文唐朝的张鷟说,远 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是 说赵州桥形式优美的特点) 5、“食物是一种能够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 物质”
三、归纳说明方法
举(举例子) 三(作比较,作诠释,作引用) 下(下定义), 分(分类别) 两列(列数字,列图表) 打(打比方) 摹(摹状貌)



举例子:举出典型的事例来进行说明。就是列举一些 有代表性的例子,变抽象为具体,变陌生为形象。
作比较: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同类的或相关的事物来 进行比较,从而突出事物的特点。 作引用:引用有关资料来作说明的依据或充实说明的 内容,引起读者的兴趣。 引用有引古诗词句、古名著中的名句、名人名言、谚 语、俗语、神话传说等。 作诠释:对事物或事理的某些性质或特点作适当的分 析说明。 下定义: 就是用简洁明确的语言揭示出事物的本质 属性(通俗点说接近于解释概念)。
说明方法的作用
举例子:使文章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好的说明了 事物____特征 作比较:使被说明的事物特点突出。(答题要结合内 容)突出了……(寻找比较点) (地位、影响、成 因、结构等)。 作诠释:能通俗地介绍或解说事物或事理的性质与特 点。 作引用 •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 服力。 •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 • 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下定义:甲是乙,乙是甲; 作诠释不能这样
为什么?怎样区别?
a、b两句都是判断句,a句使用了下定义的 方法说明统筹方法的概念,可以变为:一 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就是统筹方法。 b句用作诠释的方法从颜色上解说激光,如 变为“一种颜色单纯的光就是激光”,那 就是谬误了,因为并不是所有“颜色单纯 的光”都是激光。c句不是判断句,说明内 容没有解说“异养”的本质特征,只说明 部分范围,因而是作诠释。
考察方式: ①指出说明对象是什么。
②概括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③找出中心句。
注意事项:
问题的范围是全文还是段落
针对不同的范围作出相应的回答 “说明的主要内容”不同与“说明对象”
主要内容: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特征
事理说明文=现象的起因、性质、 解决措施等方面加以概括。
有时段落的中心句就是本段说明的主要内容。
2018中考语文专题复习
——说明文阅读
中考要求
1 、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对文章 主要信息的筛选概括; 2、对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把握; 3 .对说明结构及其顺序的理解与把 握; 4 .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辨析与分 析;
中考要求 5 .对重要词、句的理解及对说明语言 的品味;
6 .根据选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或经验 进行联想、想象; 7 .对文章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思想 方法的感悟与评价;
二、明确说明对象方法
明确说明对象,主要从两个方面着眼,一 是看文章说明什么事物或事理,二是看文章说 明这一事物的哪个方面,我们既可从标题入手, 也可从材料中归纳。 例如:《中国石拱桥》的说明对象是中国石 拱桥,《万紫千红的花》却说明的是花为什么 会有那么多的颜色及花为什么会变色的原因等。 有时一个段落也有一个说明对象,如《苏州 园林》全文的说明对象是苏州园林,而第三段 说明的是园林里的建筑,第四段说明的是假山 和池沼,第五六七八九段的说明对象都各不相 同。
准确把握说明文中的关键词句,分 析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把握关键词句方法可 3、过渡句:①结构上 起承上启下②上下 1、三个方面考虑:抓住 文内容衔接,利于把 中心句 分析过渡 握层次和重点 . 认清指代成分 2、三种形式:中心句 4、指代成分的分析,分 析时要从语义和语 有首括(居多)、中 法结构两个方面综 领、尾联 合考虑,大多指这 句话前面的句子
《中国的石拱桥》
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巍峨、雄伟、庄严 雄伟、壮丽 一幅完美的图画 漂亮、驯良、乖巧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苏州园林》 《松鼠》
《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馆》科学进步推动书籍演变
把握特征的方法
一般来说,说明文要说明的重点,往 往就是事物的特征。除说明的重点外, 还要弄清作者介绍的事物有哪些方面 的特征,又是从哪些角度介绍的。
如:《向沙漠进军》中将风沙进攻的方式分为两类, 然后逐类进行说明。 数字说明有确数说明和约数说明两种。 如:《赵州桥》中“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 是运用确数来进行说明的. 如:《苏州园林》中“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 过的也不过十多处。”就是运用约数来进行说明的。 《中国石拱桥》中将石拱桥比喻成虹。让人对石拱桥 的外形有深刻的印象,并能突出石拱桥形式优美这 一特点。



分类别:是根据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 用等方面的异同,将事物分成若干类,逐类进 行说明。 列数字:从数量上运用准确的数字来突出事物 或事物的特征的说明方法。 列图表:借助表格、插图、照片等进行说明的 方法。 打比方:运用比喻的方法来说明一些难明白的 事物或事理,增加文章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摹状貌: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 有助于把被说明的对象说的更具体、生动.

举例导航: 如《苏州园林》,围绕“无论站在哪 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1、亭台轩榭的布局; 2、假山池沼的配合;
3、花草树木的映衬;
4、近景远景的层次;
5、门窗雕镂琢磨和颜色
找出:中 心 句
中心句指的是一段中表述段的中心意思的句子。 常用概括和提示的方式进行表述。一般情况下 一段只有一个中心句,且以短句居多。 中心句的位置:大多在段首,有的也在段尾, 极少数在段中。
• 作比较 VS
打比方
这两种方法都要选用人们熟悉的事物 来说明。但构成方式和作用不同。 1、作比较构成的基础是比较点,在 同一个比较点上鉴别事物; 2、打比方构成的基础是相似点,通过 相似来联系两事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